普洱茶在香港的发展

发布时间 : 2022-01-14
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发展 普洱茶发展史

普洱茶的发展。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普洱茶在香港的发展”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例如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

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着名美食家、茶博士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混杂的普洱茶形态—香港


城市印象

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香港是包罗万象的购物天堂,香港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地方,香港是最具活力的城市,香港的高楼大厦摩肩接踵,香港的生活花费位居全球首位,香港的节奏异常明快,香港的人流无比熙攘,香港的夜晚流光溢彩,香港的美食活色生香,香港的娱乐绚烂纷呈,香港人品茶由来已久,香港是个弹丸之地这就是香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茶在香港饮食文化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香港开埠至今,饮茶是香港的生活特色和茶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早期的茶楼注重水滚茶靓,并且在多重因素的互为影响下,建构着具香港特殊风味的茶文化。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混杂无序,成为与点心、食物互相影响的茶文化。

广州人爱吃的文化渗入香港的茶文化当中,并影响香港茶文化的自身诠释,甚具地方色彩。因为茶楼在强调水靓茶香的同时,还有点心作配撘。从点心的陪衬,可透视香港的茶文化混杂了广东人重视吃的传统。

香港的饮茶传统

茶楼不卖菜,酒家不卖饼简单清晰地概括出过去香港饮茶的传统。如今,饮茶可以上酒楼,设宴可以上茶楼;茶楼兼营晚市,酒楼也有早市和午市。香港的茶叶经营方法愈发混杂,久而久之,成就了香港独有的茶文化。

香港独有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两件,是一边品茗一边享用点心。因为茶楼采用焗盅(盖碗)来泡茶,早期的点心份量大,吃两笼点心已足够一餐。周末和节假日,香港茶楼的人特别多,人们需要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在用餐之余,和亲朋好友畅饮交流。结果,在多重影响下,香港茶文化有了新的诠释:上茶楼和朋友聚会画上等号,融合了广东吃的文化,点心种类五花八门,形成港式饮茶文化。加上中国人爱面子的情感因素,饮茶常常成了宴客,或者一家大小共叙天伦的活动。

香港的茶叶圈

香港茶楼只做早市和午市,夜间并不设饮宴。香港饮茶实行茶钱三级制,即茶钱分成三种,有明显的阶级观念。饮茶在香港是身份的象征,茶楼通常分成三层,上层的环境最佳,茶钱最贵,普通市民就只能在环境较差的一二层饮茶,俗称地茂馆或二厘馆。因此,早期的茶不单经营形态上有分别,甚至茶客的客路也有明显的分别。

每每进入茶楼,服务员便会先奉上茶来,称为登门入座先奉茶,着重茶的品茗和享受。茶楼多设有较茶师傅,专门调较茶楼提供的茶叶,把高、中、低档的茶叶混合成茶楼楼面的茶叶。这样一方面混出耐泡且香的茶,另一方面又可降低茶楼之成本。不仅注意了茶的质素,还为茶客提供了最好的茶。还把泡茶用水双重煮沸,以调较最佳的泡茶温度。

旧式茶楼坚守重视茶品质的原则,提供不同的茶种给客人选择。像白牡丹、龙井和铁观音这类不耐储且价格较高的茶种也有供应,并且质素是保证的,通常是特级。由此可见,茶楼的形态混杂,对于饮茶文化的诠释是各自不同的。

普洱在香港的潜力指数

★★★★★

香港的普洱茶文化是在茶楼文化中发展出来。在茶文化的动态发展中,普洱茶逐渐成为香港茶文化的象征。茶客多以喝普洱茶为主,因为普洱茶具有消滞作用,还有降血脂和胆固醇之功效,与一盅两件的传统相辅相成。普洱茶耐放,茶楼通常会大量入货,配合饮食文化,导致香港的茶文化整体倾向普洱茶,形成独特的形态。

有些高档茶室和茶楼自设茶仓,把茶存放到适合的时间才奉客。不少茶客慕名光顾,甚至有说,茶室,就是茶的精品店,一定要卖最好的茶。茶庄茶室对于普洱茶的炒卖和抬高价格,也促进香港普洱茶文化的不断前进。例如这几年,陈年普洱成为炒卖对象,如宋聘、同兴等成为可喝的古董,商人往往把普洱茶放于茶仓内,数年后以高价发售。由此可窥见普洱茶在香港潜力的一斑。

云南普洱茶与港仓普洱茶的碰撞

港仓是指利用高温高湿的环境让茶叶加速发酵,从而缩短了其应有的发酵时间的仓储,出仓后需要退仓,茶品带有特殊的仓味。存放于港仓内的茶会因为湿度和气温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味道,那种变化是没有具体的定义,只能凭味觉和个人口味分出来,是为普洱茶文化的卖点和可爱之处。

港仓存储的不足之处在于,耗损较大,霉变可能增加,茶的色泽枯暗,还有就是无论怎样退仓,仓味只会减退而永远不会消失。但其优点则在于能立即使生茶的苦涩度降低、汤色转红、滑口带甜,大大缩短了后发酵的时间。而云南仓储的干仓普洱茶没有受过潮,存放在干净没异味的仓库,随季节的温、湿度自然陈化,最终成为可喝的古董。

与普洱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我是自小喝着普洱茶长大的,对普洱茶的了解不敢自称炉火纯青,也至少算得上有自己的心得。

现在,只要有机会,我们全家就带上十数把紫砂壶、普洱茶、生铁壶和小型户外专用的燃气罐,到有小溪清泉的山涧里,取山泉水泡普洱茶。置身草木间,回归茶的本性。

香港人喝普洱茶由来已久,已经形成本地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普洱茶在市场上的发展史


虽然普洱茶在国内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当前的普洱茶市场与普洱茶的各种品饮方法、普洱茶的相关历史和文化研究则是从香港转至台湾,然后再由台湾传播到中国大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市场开始在中国大陆形成,此时普洱茶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普洱茶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2000年至2001年,随着普洱茶的慢慢普及,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由于大部分厂家采用的茶青都是台地茶,再加上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普洱茶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够,造成了这一时期的普洱茶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生茶。2001-2002年,随着台湾、香港等地茶商陆续进驻广东地区的某些茶叶市场,这些茶商较早的接触普洱茶,经过他们的宣传和普及,普洱茶逐渐进入了社会普通消费者的市场,并且此时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广宣传也逐渐展开。

2003年至今,是普洱茶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和全国各地的普洱茶销售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普洱茶市场也进入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混乱时代。收藏市场、拍卖市场迅速扩张,普通消费者在消费市场、礼品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普洱茶茶叶产品从当初的台地茶、古树茶、野生茶等茶青的竞争和不同山头茶青的竞争,进入一个以品牌为导向的普洱茶竞争时代,这也是普洱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截至2005年,全国茶叶市场的规模约为180亿人民币,而且还在迅速增长,而在广州市场,普洱茶已经占市场总体的3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长,甚至有整体取代乌龙茶的趋势,因此随着茶叶总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普洱茶市场份额的增加,普洱茶的市场规模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香港人与普洱茶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

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媒体不断报道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降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更有一部《粉红女郎》的电视剧,因剧中有用普洱茶减肥的情节,从而在香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普洱茶热。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往往不及寒带人长,香港地处热区,人均寿命却位于世界第二,人们认为这与他们普遍喝普洱茶有着密切的关系。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因此进入世界上10个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记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扬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

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着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看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著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香港仓储——开启普洱茶的后发酵史


香港仓储,开启了普洱茶后发酵的历史,是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造就了港仓。香港仓储的特性,除了一般对于湿仓基本认识高温高湿,还有相对不通风的环境,以及多年存储老茶,形成茶仓特殊的味道、微生物菌群以及其它未知的环境微变量。这些条件协同作用形成了香港仓储和港仓茶的特殊风格。而一般所谓湿仓仅仅只是单纯提高了仓储环境变量中的温度与湿度,没有其它变数,与港仓的风格会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普洱茶仓储而言,在高温高湿且环境控制性较强即相对不通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港仓的特殊风味;而在温湿度类似但通风性相对较好,环境控制性相对一般的仓储条件下,产生港仓味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可见通风性对于茶品仓储转化的影响。同样一饼茶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品饮时的锁喉感,相反在通风性较好的环境中,或是茶品占据空间相对较小的环境(茶品体积与空间体积的比例较小)中,茶品不易转化出锁喉感,但容易产生油耗味。对于仓储导致茶品锁喉感的原因,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成因究竟是单纯环境因素的影响,抑或是特殊环境因素下微生物参与形成的特殊风格?尚有待科学研究。

回顾港仓的成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香港大时代发展影响的投影。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城市建设的草创阶段,货物存放仓储成本较低,普洱茶可选择存放的空间较多。而当香港慢慢发展成为国际港口、东方明珠之后,香港的土地亦变得寸土寸金。普洱茶在当时尚属于低附加值商品,其仓储环境也慢慢的从地上转变之地下,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地下室仓库。香港属于花岗岩地形,坐向朝南,年平均湿度超过92%,在香港即使是自然仓储环境相比我国其它地区也是少有的潮湿。普洱茶的香港仓储的演变与形成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香港每年的4~5月会出现返潮,花岗岩地形地面发生渗水,地下室仓库即使架高货物,地面还是有液态水,整个仓储环境的湿度达到了过饱和。香港夏季气温特别高(超过35℃),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茶品自身的氧化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发酵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再加上相对不通风的环境,茶仓中会格外的潮湿闷热。

在香港普洱茶存放的仓库有两种,一种是公设仓库,一种是私人设立的仓库。私人仓库在存放普洱茶时会定期进行翻仓,将仓库中的茶品的空间位置进行改换,避免由于仓库中温湿度分布不均造成茶品转化的程度不同,而公设仓库则不会帮助物主翻仓。一般在存放三年过后,茶品会被拿出退仓两年,退仓会选择在一个高温干燥(相对于湿度过饱和的环境)微通风的环境之下。退仓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天,以利用冬天相对干燥的气候将茶品中过量的水分抽出。完成了第一个仓储循环(入仓三年,退仓两年)的茶品会第一次上市贩售,在经过一两年的销售后再入仓,完成第二个仓储循环。(不同的茶庄会有不同的细节调整)。茶品从新茶到仓储完成要经过起码十二年的时间。

对于当时的港人而言,评价普洱茶品质的指标并非是茶品的仓储年份,而是茶品所达到的转化状态,只有转化到适合当地人口感与体质的茶品,方有资格成为好茶。在1995年台湾市场关注普洱茶之前香港茶业没有标识茶品年份的习惯,只是考量茶品是否达到了可饮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种更为贴近茶品品质,摒弃市场炒作,更直观的体现茶品价值的标准。由此再联系近年来普洱茶风潮中的种种乱象,颇为值得玩味。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其茶叶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由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可知,商周时期云南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云南当地至今仍有茶树乃武侯遗种的传说。在当地的原始森林中也的确发现了多株i000多年历史的老茶树,甚至在云南思茅地区镇沅千家寨还发现了一株有27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这些都证明了云南茶叶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

两晋、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茶叶贸易都是当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各王朝对茶叶种植都十分重视。到了唐代,樊绰写了一本蛮书》,提到了云南产茶之事,这是普洱茶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而叫银生茶,因为当时的思茅属,_j南诏国的银生府管辖。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国在古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普洱茶成为南谓重要的经济产业。唐乾符六年(879),南诏国在现在的宁洱县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管辖包括利润城及古六大茶山在内的澜沧江区域。同时,茶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为以后滇藏茶马贸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南宋人李石的《续博物志》中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五代十国时期,大理取代南诏开始统治云南。大理国将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合镇管辖。由于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常征战,对战马的需求日益扩大,促进了大理一吐蕃一宋三角贸易的发展,也使得茶叶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高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设立,管辖包括现今普洱市及西双版纳州在内的大片地区,并将普洱茶纳为贡茶,由此开始了普洱茶的大发展时期。乾隆时期,普洱茶行销天下,名动海内,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据《普洱府志食货》记载,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60公斤计,合36万-42万公斤),如山作茶者(指茶商及工匠)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

20世纪前半期,普洱茶因国内战乱连连,几度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再次步入发展正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普洱茶都是作为出口创汇商品销往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内销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普洱茶热渐渐兴起,品饮普洱茶成为时尚、养生之选,普洱茶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带动了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元代,蒙古统治者改步日为普日,所产茶被称为普茶。由于蒙古族为游牧民族,并不缺少战马,因此茶马贸易衰落,普茶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元代中期,普茶随蒙古人西进,传入俄罗斯。

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改普日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后普耳改称普洱。万历年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此后普茶定名为普洱茶,一直沿用至今。明人饮普洱茶蔚然成风,明代方志学家谢肇涮著《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由于明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边疆贸易异常繁荣,普洱茶发展迅速,思茅和普洱成为茶叶的加工和集散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了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及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地区、东南亚,甚至欧洲。

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内容,感谢阅读!

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如何呢?它在唐代是如何繁荣起来的呢?

据了解,尤其是在唐代,阳羡茶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庭定为贡茶。据考证,唐人用茶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皇宫贵族在烹茶时还要加点胡椒粉等调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

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阳羡茶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物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综上所述,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十分繁荣,而且随着发展,它在宋代的发展也十分顺利,据了解,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阳羡茶在唐代的发展》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