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

发布时间 : 2022-02-01
历史上的茶 茶在中国的历史 中国茶叶的历史

【www.cy316.com - 历史上的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农和茶传说: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

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的特性: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有:

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茶经网扩展阅读

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着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中国历史上的闽南茶叶国际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的滥觞,造就了今日闽南诸神杂居的局面。但相对于鼎盛的烟火,茶叶才是这一区域真正的信仰所在。它关乎生计命脉,衍生世风民俗,交织出宗族亲情的网络,由此打造一个氤氲的世界。不管闽南人走到哪里,闻到茶香便找到了归属。

闽南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位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写道:在中国,茶同盐一样是国王的课税品,所到之处都在贩卖,并且有苦味,注汤饮用。但茶叶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角则在几个世纪之后的宋元时期,一箱箱的茶叶经由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南亚和欧洲的港口。17世纪初,扮演海上马车夫角色的荷兰人及其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掀起了欧洲商人来福建采购茶叶的浪潮。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从哥伦布到工业革命的三百年间,三种跨洲贸易盛行一时:一是从非洲到美洲的奴隶贸易;二是美洲所产的金、银大量出口到欧洲、亚洲;三是致瘾性食物(茶叶、咖啡、巧克力等)日趋旺盛的贸易。三种贸易中,只有最后一种在进入工业时代后仍长久不衰。

但这样的长久不衰并不属于闽南地区。事实上,该地的茶叶出口在1886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后便急遽下滑,而由盛转衰的危险处境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暴露无遗了--由英国人从福建移植到印度的红茶打破了中国人对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尽管输出总量仍在增长,但闽茶的危机还在继续。直到如今,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弱势,面对立顿等外来者的挑战,甚至无力固守本土市场。

晚清海关副税务司班思德(Banister,T.Roger)指出,中国茶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趋于没落,乃势所必然也。相比之下,印度在欧洲商人的控制下,采用大农场集中经营,各道工序均经过科学测验,产量和品质都极为可控。英国人最初还引进中国茶种,后来连中英茶树杂交的努力都放弃了。由于整体口碑的下降,闽南所产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主动权,目前主要的市场还是集中在中国的南方。

中国历史上的中蒙俄茶叶之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却不知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我国北方草原有一条纵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乃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驼道——茶叶之路。这是一条被历史尘封湮没,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商道。这条沉寂了百年的国际商道,由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撰写的《茶叶之路》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友好,再次引起中俄蒙三国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将这一段尘封的历史再现给今天的人们。

2009年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我国一个新学科研究会——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北京、山西、湖北、云南各路专家、教授云集青城,共贺这个性格别具的“学术婴儿”的诞生,共商茶叶之路研究大计。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邓九刚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媒体关注的人物。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邓九刚就在上海的报刊上发表了有关“茶叶之路”的文章。随后有南开大学米镇波教授所著《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境贸易》,美国女学者艾梅霞也出版了一本内容相近的《茶叶之路》。邓氏有关茶路的作品还有《驼帮》、《驼殇》、《驼村》、《大盛魁商号》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计三百多万字,且大多再版发行。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记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之路”从公元1689年正式成为一条商路,距今320年。当年中国商人从南方采购茶叶汇集到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以骆驼为运输工具,途经乌兰巴托、恰克图、科布多,或走多伦、经棚、赤峰、二连等地,终点站是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乃至圣彼得堡。这条活跃了两个半世纪的国际商道,横跨亚欧大陆、绵延万里,在地球的北部镌刻了一条深深的文脉。

早在2000年邓九刚先生《茶叶之路》正式出版发行后,即在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湖北、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市,掀起了茶叶之路研究热。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以及美国、欧共体许多城市,先后创立了研究《茶叶之路》的新学科,以“茶叶之路”命名的基金会、研究会、论坛会、艺术节、博物馆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市,因《茶叶之路》缘分,结为友好城市。2008年“茶叶之路”再版发行后,风靡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不少城市“一书难求”。台湾还专门出版繁体汉字本《茶叶之路》,以飨读者。

一部著作问世,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不多见的。我们内蒙古的有识之士,从中受到极大地震撼和鼓舞,纷纷行动起来,查资料、作考证、搞研讨,为重现250年前清康熙大帝与俄彼得大帝时代的商贸往事,为激活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为弘扬草原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大盛魁商号历史经验的古为今用,为促进中俄、中蒙、中欧之间国际贸易的新发展。他们和邓九刚先生一起登程,开始了新的文化之旅。

沐浴着改革开放30周年的光辉,在我区成立一个研究茶叶之路的专门机构,已成各界人士的共识,可谓众望所归。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社科联和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挂靠在自治区中华文化学院、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遂应运而生。俄罗斯国文化部、乌兰乌德市、恰克图市政府及全国许多省市都发电函祝贺,希望研究会探索亚欧茶踪驼道,破译中俄商贾谜团,传承多元文化精髓,服务现代国际贸易。

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遍布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蒙汉回等众多民族兄弟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中国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在长达两个半世纪中,在北国荒漠、在异国他乡奏响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凯歌,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为世界贸易史谱写了宏伟的章节。邓九刚先生再现这段历史的《茶叶之路》,既有小说家的形象、情节,又有历史学家缜密、严谨,还不乏思想家的深邃、敏锐。不愧为现实的一面镜子。

沙尘湮没的茶叶之路,可以和我国汉唐以来从长安出发的第一条丝绸之路,及以后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媲美。毫不夸张地说,“茶叶之路”是集商贸、文化、政治、民族、宗教、民俗等多学科共生的知识宝库,是一条昭示未来国际贸易的亚欧大通衢,也是一条鲜为人知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通道。

300年前,在这条商道上一批中国人走出长城,走出国门,走向蒙古、俄罗斯,走向世界,表现出我们的民族开始挣脱几千年的历史惰性和闭关锁国的桎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两种文明在草原上对话、对接。其过程艰苦卓绝,精神启示耐人寻味。3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茶叶之路”精神,传承“茶叶之路”的文化遗产,努力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与世界接轨,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看普洱茶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发展


从明朝开始,普洱作为云南边疆的特产直接是对传统的西藏,俄罗斯,蒙古等地区销售,到了明末,后金兴起,营养好,能耐存放的普洱茶成为清人能繁荣发展的重要食品;当清代明入中原后,清人不忘记普洱茶的功劳,普洱一跃成为名贵贡茶,到雍正年间(很巧合,1725年前后,雍正朝代也是福建铁观音诞生的年代),政府重视茶叶的税收,并先后在攸乐、易武地区组织了官方管理的督办、采造。

高档普洱青茶成为宫廷享用的贵重茶品以及馈赠外宾、从属国、边疆朝贡的珍贵礼品。中低档茶的茶马贸易达到鼎盛,不但经济上成为与康藏、四川地区互市的重要商品,在政治意义上还起到了稳定边疆团结各民族的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不便利,生活习惯未能广泛影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到了清中期以后,由于政治中心北京的影响力加大,普洱产销达到一个高潮,大量私商字号先后涌现,商品不但在国内普及,而且能远销至东南亚。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山河破碎,战争频繁,作为国饮的茶无论产值还是产量,一度被国外超越,国弱茶贱,为了挽救茶业,由民国政府组织公办茶叶公司(中茶的前身),数次选国内名优茶叶参加世界各国商品博览会;普洱身影也在其中!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云贵,四川成为大后方,云南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质的输入和存放基地而美国人援助中国军火条件就是用云南的锡和茶进行交换,由于国民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努力,以现代体制运作和管理的公司以及大型茶厂相继成立: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成立;1940年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成立;1941年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成立等等当时的背景都为了战争需要!

1949年新中国以后开始逐步国有化,1956年全面实现公私合营,消灭了私有企业,进入完全的国有计划经济时代。但由于管理过于政治化、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等的人为破坏,生产规模不断遭受重大破坏,仅能相对满足边区销售,谈不上什么对外创汇,普洱茶业的发展基本停顿。

到了文革末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应香港等东南亚地区茶叶客商的要求,昆明茶厂和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攻关成功,推出了熟茶发酵技术,并在很短时间里将该技术成熟化并推向全国市场,并经由香港茶商的中介,开始了同法国长期而稳定的普洱茶贸易,先后打开日本、东南亚等市场。此时对外交易的中心在香港及广州,产品主要为新制生、熟茶品。

本世纪80年代中期,继香港经济腾飞之后台湾经济也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龙,普洱茶作为我大中华的文明之一被人怀念并受到世界广大华人的推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中医认为普洱老茶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陈年茶价值被发现,并抬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茶业、酒楼业对于香港回归后事业发展的担忧,导致陈年茶大量出仓,投入市场变现。同时台湾由于邓时海《普洱茶》一书的推波助澜,正式在文字著述上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文化层面,导致商家将大量港茶贩入台湾炒作。海外市场则将文化影响扩大到韩国等亚洲国家。此时价格第二次抬升。新茶得到更大的需求,对于做旧的迫切需求,也导致了深圳、广州等大规模仓储(湿仓)的发展。此时的消费,由于老茶价格的抬升,新茶收藏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陈年茶方面是湿仓茶完全占有市场。

2000年前后大陆经济开始发达,先后在广东,北京形成消费热点区域,并带动北方市场的发展,海外则带动东南亚等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建立起许多的中小型茶厂与私人作坊,临沧,思茅、版纳等地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推广茶叶种植,至2005年广州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消费的主流完全回归为收藏干仓新茶,品饮当年熟茶的正常状态了!

日前对普洱的健康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独特的收藏魅力,正吸引上亿中国人孜孜追求!。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国强茶旺,随着大中国元气的恢复,2030年前后,将对世界形成一股巨大的喝中国茶,喝工夫茶,喝普洱茶的潮流,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中国历史名茶


说到历史名茶,中国说第二就没有人敢说是第一吧,不论是西湖龙井,还是云南普洱,或是武夷岩茶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中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当茶成为一种日常所需要的商品之后,特别是当茶叶成为贡品之后,全国各地的优秀茶种,也被逐渐发掘出来。

在各个历史朝代不断涌现出一些珍品茶叶,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便成为了闻名于世的世界名茶。

历史名茶,不但有着卓绝的品质和口味,往往还有着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产于杭州西湖的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北宋时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苏东坡曾有白云峰下两旗新,二绿长鲜谷雨春的诗句。

产于闽北名山武夷山的武夷岩茶,茶树生在岩峰之中,是中国乌龙茶的极品。18世纪传入欧洲后,备受人们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而历史记载,唐代民间就已讲茶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元代被列为贡品茶叶,元代在武夷山建立了御茶园。

总之,中国的历史名茶不进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茶中珍品。

中国历史名茶大全


唐朝名茶

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靳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方山露芽,香雨,楠木茶,衡山茶,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翼,邛州茶,泸州茶,娥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九华英,小江园,剡溪茶,歙州茶,邕湖含膏

宋朝名茶

顾渚紫笋,阳羡茶,日铸茶,瑞龙茶,谢源茶,双井茶,雅安露芽、蒙顶茶,临江二津,袁州金片,青凤髓,纳溪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鸠坑茶,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径山茶,天台茶,天尊岩页茶,西庵茶,石笕岭茶,雅山茶、鸟嘴茶,宝云茶,白云茶,月兔茶,花坞茶,仙人掌茶,紫阳茶,信阳茶,黄岭山茶,龙井茶、虎丘茶、洞庭山茶、灵山茶、沙坪茶,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武夷茶、卧龙山茶、修仁茶

元朝名茶

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泥片,绿英、金片,早春、华英、来泉、胜金,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名,大石枕,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双上绿芽、小大方,东首、浅山、薄侧,清口,雨前、雨后、草子、岳麓,龙溪、次号、末号、太湖,子名,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龙井茶,武夷茶,阳羡茶

明朝名茶

豪顶石花、玉叶长春,顾渚紫笋,碧涧明月,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甲,薄片,真香,柏岩,白露,阳羡茶,举岩,阳坡,骑火,都广濡、高株,麦颗、鸟嘴,云脚,绿花、紫英,白芽,瑞草魁,小四岘春,茱萸、芳蕊、小江团,先春、龙焙、石崖白,绿昌明,苏州虎丘,苏州天地,西湖龙井,皖西六安,渐江天目,罗峤茶,武夷岩茶,云南普洱,歙县黄山,新安松罗,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石埭茶,瑞龙茶,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茶,石笕茶,分水贡芽茶,后山茶,天目茶,剡溪茶,雁荡龙湫茶,方山茶

清朝名茶

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徽州松罗,西湖龙井,普洱茶,闽红工夫红茶,祁门红茶,婺源绿茶,洞庭碧螺春,石亭豆绿,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舒城兰花,老竹大方,泉岗辉白,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苍梧六堡茶,屯溪绿茶,桂平西山茶,南山白毛茶,恩施玉露,天尖,政和白豪银针,凤凰水仙,闽北水仙,鹿苑茶,青城山茶、沙坪茶,名山茶、雾钟茶,蛾眉白芽茶,务川高树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严州苞茶,莫干黄芽,富阳岩顶,九曲红梅,温州黄汤

纵观中国历史茶道


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唐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说通过修习茶道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奥妙。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为南朝宋着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皎然早年曾热衷于神仙道术,后皈依佛门,研习律、禅。他不仅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唐代着名诗人、学者,而且也是着名茶人,曾着有《茶诀》一书,惜已佚。他与茶圣陆羽结为忘年之交,是历代僧人中写茶诗较多的一位,他的茶诗内容涉及面很广,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会、茶道、茶人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真,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以至全真性。作为佛教徒的皎然,却是用道教的观念来解释茶道,这表明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饮茶歌送郑容》)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即饮茶可以得道登仙。虽不清楚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唐德宗于贞元八年(792)下旨征集皎然诗集,皎然不久后便逝世,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于茶道的推广,终于使得茶道大行。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

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封氏闻见记》记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按《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载:(贞元)五年(789)七月。公主至衙帐。回纥使李义进请因咸安公主下降,改纥字为鹘字,盖欲夸国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自是改为回鹘。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嫁咸安公主给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顿莫贺。原先唐朝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婚后又封为长寿天亲毗伽可汗。又据《资治通鉴》,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所以,789年前称回纥,之后称回鹘。由此可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应作于公元789年以后,约在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明代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晚明时期的茶人陈继儒在《岕茶别论后》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陈继儒的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我国历史上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著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著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