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茶馆的“大与土”

发布时间 : 2022-02-01
龙井土茶的特点 土北芪红茶 金花茶的土

龙井土茶的特点。

茶馆在中国各地都有,但是像安徽濉溪临涣茶馆这么有特色的却不多。它的特色在于“大土”。没有精致的紫砂和漂亮的桌椅,有些“茶馆”甚至没有一块平整的地坪,但这里的人就是喜欢它这种平淡与真实。

茶壶

花上几块钱要上一壶地道的棒棒茶(当地特有的茶),用一副牌或象棋在这里度过悠闲的一天。对于临涣人来说这就是他们所要的慢生活。

茶馆

临涣古镇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独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印证着历史。

茶馆下棋

临涣茶馆,蕴涵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特点:以家为店。临涣集镇坐落在浍河北岸,老茶馆大都近水临街,多依家舍而设。

茶馆

“茶好不如水好”。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对泉水情有独钟,而临涣的泉水又最宜沏茶。临涣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临涣茶馆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

cy316.cOM编辑推荐

新疆民间土茶叶的由来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不适宜栽种茶树,凡所需茶叶皆由关内供应。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而新疆自产的土茶叶,实际上是在茶叶供不应求时,各地群众利用一些野生的植物叶子,经过加工后充当茶叶的代用品。早在18世纪后期,伊犁地区居民即有用山中野生植物叶子充当茶叶饮用的习惯,以后在民间渐为流行,当地称为土茶。

咸丰六年1856年,新疆议征茶叶销售税时,把伊犁土茶也列为征税对象。地方政府仿效国家茶法,对进山采土茶者,均为官厅颁票征课,当年伊犁地方抽收土茶税17100斤税率20%。

咸丰九年1859年土茶产量降为1.2万斤,咸丰十年1860年竟无人进山采茶,次年正月奏明停止征收土茶税。新疆建省后1885年,清户部咨巡抚刘锦棠,询问新疆能否培植茶树,以此作为广开新疆财源的办法,经实地调查后,刘锦棠奏称:“新疆天山南北两路从未种过茶树,绿茶性喜暖,关外雪地冰天,寒冷倍于关内,种植本不适宜。然亦有察其地气较暖,请购茶籽试种之处。应俟购买茶籽到疆,发展试种,有无成效,随时查明办理。”

此后新疆再未提起此事,可见当时新疆试种茶树并未成功。但在新疆建省后伊犁地区又要恢复土茶征课,奏称:伊犁所属大西北,阿东盖两处向有一种野树,当地人取之以充茶,叶大枝粗,味也远逊于南茶之下。现以无人采食,征课之议遂罢。

在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茶叶供应中断,伊犁及塔城等地又有利用野树叶伪造官茶,在民间销售,因价廉尚有一定的市场。在1943年3月,新疆裕新土产公司呈请省政府予以取缔,内称:“查近因茶叶缺乏,伊塔两区民众利用果木树叶、野草等伪造成内地茯茶、大茶、红茶,并冒充牌号以利推销,各族民众只图价廉,不辨真伪,争相购买,发运各区县贩卖者甚多。并且假茶茶质恶劣,饮则泻肚,对于人身之健康损伤实多。”后经省公安管理处遵政府令予以严厉查禁。以上就是解放前新疆自产土茶叶的发生、发展及最后取缔的全过程。

至于野树叶土茶具体讲的是什么树,据翻阅有关资料如《伊犁风物》、胡正华《西陲话旧》中得知,伊犁生长准噶尔柳,结絮如花,俗称柳花,是制柳花茶的原料。另有榆叶茶。伊犁还有大量茎秆可食的野生植物叫酸秆子,也是天山大黄的嫩茎,味酸略甜,叶子能泡茶,还可以熏制高级茶叶。

柳花茶多产于乌苏,在河滩水浅处长有老柳,入夏开青绿花,花朵尖瓣重迭,如含苞待放的小菊花。将这花瓣摘下阴干,用以冲饮,人称“柳花茶”。据说其味清香微苦,保健功效胜于龙井。清代曾列为贡品。清末以来对柳花茶的传颂甚多,王子钝先生早年作《柳花八绝》其一为:“杨柳花开湖水长,柳花作茗沁脾凉。青莲不饮柳花水,空唱柳花满店香。”

榆叶茶则多产于南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农民起义反清,兵燹战火,弥漫天山南北。商旅却步,百货停运,无茶可供。尤其南疆居民更苦于无茶,口干腹胀,饮食失调。迫于无奈,他们采摘榆叶,经过焙制,创制出一种新的茶种一一榆叶茶。榆叶茶虽非正品,但也胜于无。如调以盐、牛奶、黄油等混合饮用,则味浓而香,可以假乱真。经一地试制后,各地相继仿造,做法不同,其味各异,于是“榆叶茶”一名又为出产地名所代替,如“库车茶”、“和田茶”,所用原料均为当地榆叶。榆树新疆各地都有,在荒旱之年却可救人于燃眉;榆钱、榆叶、榆皮均可列为嗷嗷待哺者的席上珍品。至于用榆叶制茶,更可发挥意想不到的功能。

新疆各族人民饮用茶叶与国家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把大批库存的茶叶全部投放到新疆给官长发饷,当时称为“官茶”。“官茶”是当时新疆茶叶的重要来源。此后,新疆的茶叶全由内地供给。

建国后1949年1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给新疆调运砖茶3万封60吨。1960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实行“内销服从外销”的茶叶政策,但对新疆人的用茶需求,国家仍给予照顾,采取了保证供应的政策。当年调入3650吨。1961年增为4100吨。1962年增为4200吨。除计划调进外,另增加片、茉、红、绿、花茶,红砖绿砖茶等200吨。由于国家的重视,茶叶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云南“姑娘茶”与“土锅茶”


在云南各族人民的“茶文化”中,壮族的“姑娘茶”是颇有名气的。“姑娘茶”俗称竹筒茶,喝的时候都是从竹筒中倒出来的,茶水里掺和着有糯米熬成的茶汤,色泽光鲜,香味四溢。

提起“姑娘茶”,其中还蕴含着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呢!很久以前,壮族姑姑阿莲在对歌时,爱上了壮族青年阿龙,两人暗中私订了终身。然而,土司的儿子在一次偶遇中发现了美丽的阿莲后便一眼看上,派人去提亲遭到拒绝,待了解其中原委是因为阿莲早有了意中人后便从中作梗,他以逼债为由强迫阿龙到他家去干苦力活抵债,因劳累过度,阿龙重病缠身便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阿莲闻讯后虽万分焦急却又束手无策。后来阿莲按好心神仙的指引,翻越高山,趟过大河,找到了一片茂密的茶园,亲手采集嫩绿的茶叶,轻轻搓揉后放入竹筒中,伴以糯米加入山泉水,在温火中熬了七天七夜,用这种茶终于治好了阿龙的病,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传说在壮族人民中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姑娘茶”也就一代代流传至今。

现在,每到阳春三月,年轻的壮族姑娘们都采集春茶,也是将茶叶和糯米拌入竹筒中加水在火上慢火炙烧,全部工序全都由姑娘一人独立完成,而且不能有任何男人在场。到了对歌那一天,这“姑娘茶”就是她赠给意中情人的信物。

哈尼族的“土锅茶”也颇具名气。谓“土锅茶”就是用陶制的瓦壶烧山泉水,水沸后加入上好的茶叶,再煮上三五分钟,茶汤呈黄绿色,香中带甜。

“土锅茶”也有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曾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年轻猎人,把一头侵扰村民的豹子猎杀了,村民们便在村头的一棵大树(即今的“茶树王”) 下搭起了炉火,放口大锅煮了豹子肉全村人共同分享。很快人们口干舌躁了,碰巧大锅内的山泉水也已经被红红的炉火煮沸了,当大家准备喝水时,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大树的叶子纷纷落入锅内沸腾的水中,不一会儿,锅中的水便变得黄中带绿,晶莹清澈,还有阵阵清香。人们迫不急待地舀来就喝,顿觉涩中带甜,醇厚绵软,清香解渴,比平时喝的白开水好喝多了。从此哈尼人就把这种树叶称之为“茶”,种茶和喝“土锅茶”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承至今。

云南的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是哈尼族的聚居地,哈尼族人一代又一代都以种茶为业。据当地习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向父母送上一包自己亲手制作的茶叶,在婚礼仪式上用它来泡茶待客,请亲友们一一品尝,这是为了检验一下姑娘的茶技和成家后夫妇能否同操家业。所以,姑娘还没有出嫁前,就都要认真学会采茶、搓茶、晒茶、炒茶等整套制作过程。特别是炒茶方式很特别,茶放入锅内不是用锅铲来炒而是用手来翻炒,这是凭手感来掌握火候,因为茶叶炒得太熟和太生都不行。这些都是书本上不教而全凭自己实践才能获得的百炼成钢的真本领。

茶馆文化——茶馆中的语言和习惯


成都茶馆形成的习惯成为地方大众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从茶具使用、喝茶方式、茶馆术语到顾客言行等等,都是茶馆文化之展示。

茶具作为茶馆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反应了生态、环境以及物质资源的状况。四川茶馆所用茶具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

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

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茶具相对来讲较贵,所以下等茶馆尽量延长其使用期。按照李劼人带有讥讽的描述,茶碗“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巴万补的碎磁”。

茶馆里的桌椅也展示了茶馆文化。四川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或起居用品,像筷子、工具手柄、家具等。

在公园和成都郊区,茶馆一般坐落在竹林之中,夏天人们在里面享受着阴凉。茶馆的椅子都有靠背和扶手,坐在上面舒适方便,与矮方木桌非常般配。因为使用经年,被磨得油光铮亮,如古铜一般,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茶馆中形成了一些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形成因茶聚会的团体,称“茶轮”,一般是二三十个朋友、熟人或同行,定期在一家茶馆碰面,轮流坐庄付茶钱。这些茶馆,特别是城外乡场上的茶馆,在墙上的木板上写着参加者的姓名。

这些小团体建立起紧密的社会网络,可以在经济、社会生活甚至政治活动上相互帮助或支持。他们交换关于生意、政府政策、地方新闻等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