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

发布时间 : 2022-02-17
什么人不宜饮茶 什么人不能饮茶 哪些人不宜饮茶

什么人不宜饮茶。

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于世,而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此,产生了许多的饮茶礼俗,而这些礼俗对于喜爱喝功夫茶的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彰显他们的待客之道。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被烫到而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这会给客人造成一种难堪的局面。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然后对方就回复“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另外,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长辈喝茶的话,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喝茶的话就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再敬自家人。此外,煮茶冲茶的人必须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才可以喝,否则就是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底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杯时一定要轻放,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的意思。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如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这会造成客人与主人之间的不愉快。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冲泡头茶时必须倒掉不可以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不好,这会让客人觉得你欺侮他。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另外,在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次都用浓茶招待客人,但有由于工作关系,如果饮茶时间长会耽误工作,又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或是客人夜访影响睡眠,这时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在“暗下逐客令”,即刻抽身告辞,否则会让主人觉得你没趣,不懂味。

“无茶色”:主人招待客人饮茶,茶水从浓到淡,在数冲之后就要更换茶叶,如果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所以有“某人无茶色”的说法。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风茶俗系列之 ——潮汕人的“吃茶”


潮汕地区在广东是一种充满文化韵味的地方,无论是潮汕美食文化、还是华侨文化抑或是饮茶文化,热爱生活的潮汕人总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饮茶文化在潮汕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潮汕人喜欢将喝茶成为“吃茶”,这当然不是真正地将茶叶拿起来干吃,而是对饮茶的另一种生动诠释。

潮汕功夫茶

身为潮汕儿女,对茶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对那失却的几分味道,多少是计较的。你可知道,为了这几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独到之处全在“工夫”二字。潮汕人不说“喝茶”,而说“吃茶”,虽然或许是在我们的方言中“吃”这个词已涵盖了“饮”“吸”等意思,但我却认为,“吃”这动作终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叶。潮汕多喜乌龙,我们家便是经常吃乌龙茶中的两种—铁观音和水仙。潮汕人不说“茶叶”,而说“茶米”。小时我便臆断,是因为其茶叶形如米粒。后来又听说,是因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我们将其换了个顺序,茶最重要,居七样之首,故称“茶米”。虽然这一说法似乎也勉强,但其将潮汕人“嗜茶”习性点得巧妙,亦颇有理有趣。

首先煮水,耐心候几分钟,待水开后,就可以开始洗茶具。将刚开之水淋于茶杯茶壶上,一来消毒,二来热杯热壶。倒净杯中壶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谓之“纳茶”。接着便是引水斟茶,而首冲茶是不喝的。一来是讲求卫生,相当于洗茶叶,这时要用壶盖拨弄掉浮起的泡沫;二来是首冲茶往往有杂质且气味过浓,不值一品。但是也别以为就浪费了。所弃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来温润茶杯,大约是“培养感情”吧。

最喜欢的一道工序是斟茶。这也是有讲究的,歌谣中有两句诗可作口诀—“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斟茶时忌逐杯逐杯斟满,而应如“关公巡城”般顺着杯子巡回地斟,这样才可保证各个杯中茶色一致。至于最后壶中所留残汁,也应均匀地滴入杯中,这就是因为“浓缩是精华”了,谓之“韩信点兵”,同时也不致使壶中残留太多汁液浸泡茶叶,令下一冲的茶苦涩。如此,方可达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连冲茶的工夫都省去了。实属无奈。但还是不愿喝咖啡。吃茶的习惯,怎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乡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觉得绝大多数饮料,常饮都使人有‘腻了’之感,惟独好茶,却是天天喝,都不感厌烦的。”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来的,是自己下的。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泡一壶单枞,品潮汕人美的秘密


公平人知道有一种茶,喝上一次,你可能永远忘不了它的香气,并且不会将它和其他茶叶的香气混到一起,这就是潮州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茶属乌龙茶类,始创于明代,以产自潮安县凤凰镇乌岽山,并经单株(枞)采收、单株(枞)加工而得名。凤凰单枞是从国家级良种凤凰水仙群体品种中选育出的优异单株,其成品茶品质优异,花香果味,沁人心脾,具独特的山韵。

凤凰茶具有自然花香型的79种、天然果味香型12种、其他清香型16种。用这些优异单株鲜叶制成的茶,如黄枝香茶、芝兰香茶、桂花香等乌龙茶,既是茶树品种名称,又是成品茶的茶名,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滞去腻、减肥美容等功效。

分辨凤凰单枞茶 品鉴掌握“快”技巧

凤凰单枞茶有桂花香单枞、抽花香单枞、姜花香单枞、杏仁香单枞等几个细分品种,都是在清明后四五天采摘的中熟种茶。

品鉴凤凰单枞茶,可以从外观和冲泡方法上入手:凤凰单枞茶外形条粗壮,匀整挺直,色泽黄褐,汪润有光,并有朱砂红点;冲泡清香持久,有独特的天然兰花香,滋味浓醇鲜爽,润喉回甘;汤色清澈黄亮,叶底边缘朱红,叶腹黄亮,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具有独特的山韵品格。

冲泡凤凰单枞茶其他茶有一定区别,而且冲泡难度要大一些,手法上也更加讲究,如果冲泡不得法,容易苦涩,有违,因此,需要掌握“快”的技巧:即投茶快,洗茶快,出汤快。

单枞的投茶量一般应控制在6—7分满,水沸后冲瓯烫盏,然后投茶。投茶后不摇香,略略覆盖即可。洗茶要快,可用“刻不容缓”来形容。

单枞茶出汤也要快。第一水不超过3秒,第二水不超过5秒,至第六水时不超过30秒。这样冲泡出的茶汤不苦不涩,品饮最宜。由于出汤快,所以从一水直至七六水,中间不用换水或再加热,可一壶水一冲到底,可谓畅快淋漓。另外,三水后可翻一下茶瓯,如果冲泡得法,茶胆紧抱成团,瓯底香气最为优雅纯正。

此外,煎水泡茶如同做文一样,也要讲究起承转合;如同泼墨一样,也要讲究浓淡干湿;如同抚琴一样,也要讲究轻重缓急;如同参禅一样,也要讲究明心见性。冲泡单枞茶时投茶、洗茶一定要快而且轻,这样才能发茶香、益茶味,才能顺茶理、尽茶情。

饮茶修行独特的寺院


寺院中的茶文化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宋朝人如何饮茶?饮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人基本上沿用唐朝人的饮茶方法,但是饮茶程序却没有那么多,“点茶”是当时所流行的,而与唐朝人的“煮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之处在于“点茶”是用开水冲泡茶叶,不再是用水煮茶叶,这是饮茶的一大变革。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煮点法的发展吧。

宋代饮茶

煮点法的发展

1、灸棘:茶饼放太久香味会变陈,应先放于清洁的容器中用热水浸渍,以便将表面半凝固的膏刮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灸干。

2、碾茶:茶饼经过烘焙灸干后,包上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用银制或铁制的茶碾击碎,碾茶的时间要短,动作愈快愈好,如此才能使茶色白,若耽搁过久,茶色即呈昏暗。

宋代饮茶

3、罗茶:棘团茶虽经碾碎,然并不十分匀细,须用茶罗筛出细粉,粗茶屑则弃之不用。茶罗的纲目愈细愈好,茶末细才能与汤完全融合,若粗则易沉淀于杯底。

4、候汤:宋代点茶则用汤瓶盛水煮汤,用来点冲盏中的末茶,称为点茶。汤瓶宜小不宜大,小则候汤较易,点茶注汤时也较易控制出水量。因为汤瓶口小,煮水时不易观察判断,汤应煮至何种程度也最难分辨,所以说“候汤”难也。又因候汤难以目测,故除陆羽的三沸“形辨法”外,尚有“声辨”和“气辨”法,以辨别汤之老嫩;而如何将茶汤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老熟也不生嫩,确是需要相当的经验才可。

宋代饮茶

5、盏:用意如同今之温杯,即点茶前先用火盏使杯温热,如此茶末才能全融于汤中,若冷则茶末与汤分离。茶用以建安瓷最好,它呈深青色且有兔毫般的纹路,的身较厚,保温效果佳,不易冷却。温过的后,以铁匙或银匙量适量的茶末放入盎中,而置茶量也须适中,约一钱七分左右,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而聚。置好茶即可点茶了。

据《大观茶谕》记载有两种点茶法:一是静面点:将茶放于盎中徐徐提瓶环绕的缘注入热汤,再以筅轻轻摇动不使右茶的浮沫产生;二是一发点:此法是置茶于盎中后,提瓶将热水一口气注入,随注入,随手以“筅”用力搅拌,使茶泡漂浮。这两种点茶法都不是最好的。另有一种点法是先将盅中的茶粉调成糊状,然后将热汤环绕注入,不使汤与茶直接沾染,然后再加以搅拌而使茶汤均匀,这才是最好的点茶法。

我们都知道唐朝人饮茶会往茶叶里面添加葱、姜、橘皮等佐料,但在宋朝由于茶叶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茶汤滋味也越来越佳,外加“点茶”的流行,就不再往茶叶里面添佐料了。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的煮点法的发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宜饮茶的十种人


1、神经衰弱者不宜在睡前3~4小时内饮茶。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据测定,每杯浓茶含咖啡因100毫克,会使大脑兴奋、血流增速、心跳加快而长时间不能入睡。 2、心脏病及高血压病人过量饮茶,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极为不利。 3、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最新研究发现,嗜饮浓茶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常饮浓茶会导致钙的缺乏。 4、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茶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等,可加快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引起脑血管收缩、供血不足、血流速缓慢,促使脑血栓发生。还可引起心脏冠状动脉收缩痉挛,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悸、胸闷及心律失常等。 5、溃疡病患者饭前饭后大量饮茶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大量饮茶,胃酸分泌会大量增加,影响溃疡面的愈合,加重病情。溃疡病患者应少饮茶,尤其不能大量饮浓茶。 6、习惯性便秘者茶叶泡煮过久会析出大量鞣酸,既影响食欲,又因鞣酸能减慢肠蠕动,使便秘加重。 7、贫血病人茶中鞣酸可使饮食中铁元素发生沉淀而不易吸收。铁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原料,机体缺铁会使红细胞生成受阻,发生缺铁性贫血。长期饮茶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缺铁,对体弱血亏及失血者影响最大。缺血性贫血、孕妇、哺乳期妇女、月经过多、婴幼儿童及患各类急慢性失血的患者,都不宜饮茶。 8、高热者对发热病人以多给白开水、矿泉水或淡茶水为好,但不宜饮浓茶,茶碱有提高体温的作用,使发热加重,茶碱的利尿作用还会降低解热药的功效。 9、痛风病人茶中的鞣酸会加重病情,所以痛风患者不宜饮茶,对泡煮时间过长的茶更不宜多饮。 10、服用某些药物者应忌茶茶内的鞣酸常会造成洋地黄、铁剂、某些中成药补品的有效成分发生沉淀不易被人体吸收;服用胃蛋白酶或多酶片时饮茶,会使药物中的蛋白质凝固,疗效降低。

云南少数民族独特饮茶方式:竹筒香茶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仅滇南和滇西南就有10多个兄弟民族,如:傣族、彝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等,他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加工及饮食起居中,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竹筒香茶

傣族用茶历史最早,其饮茶方式也别具一格。傣族最喜欢饮用竹筒香茶,傣族语也称“腊跺”。制法: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下的鲜嫩竹筒中,放在火塘上烘烤6-7分钟,使筒内茶叶软化;接着用木棒将筒内茶叶压紧,再装入晒干茶叶,如此直到竹筒装满为止。将填满茶叶的竹筒放置火塘上继续烘烤,将竹筒烤制黄色,筒内茶叶也烘干完毕,再将圆形茶叶从筒内取出,掰少许入碗中,沸水冲饮即可。

竹筒香茶

德昂族最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即酸茶,酸茶是一种以茶为蔬,腌而食之的方法。酸茶制法有两种:一是土炕法;二是陶器法。土炕法是将鲜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内埋上7天左右;然后取出茶叶,放在阳光下揉搓,并晾晒至水分蒸发;待茶叶稍干时,再将其包裹好放回深坑内埋上3天,取出晒干后即可饮用。

酸菜

而用以做茶的酸茶,则在第二道工序时,在土坑内多埋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中捣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法后凉拌食用,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陶器法则是直接用陶罐腌制酸茶。

佤族用茶方法也很多,有苦茶、烧茶和擂茶。佤族煮苦茶,要选用大叶粗茶,放入一口大砂罐里,火塘慢慢熬煮,要把茶煮透,煮至茶水浓稠,才开始饮用。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喝时虽然味苦,但喝后觉得清凉;烧茶与烤茶相似,先用壶将水煮沸备用,另取一块薄铁板,盛上适量茶叶,治愈沸水壶旁的火塘上烧烤,烧至茶叶发出清香、叶片呈焦黄色时,即倾如沸水中煮茶,沸腾后3-5分钟后倒入茶盅,即可饮用;擂茶是将采下来的新鲜茶叶放入木擂缸擂好,倒入陶罐内,加入姜、桂、盐共煮后食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