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修行独特的寺院

发布时间 : 2019-12-23
独特的花茶 茶叶的独特功能 红茶调饮茶的茶名

独特的花茶。

寺院中的茶文化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的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cY316.CoM

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小编推荐

寺院茶道


寺院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寺院中还未有饮茶之风。饮茶最初为药用,是民间的产物,而后经陆羽对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才形成最初的。也许因为陆羽曾是僧人,后来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许多僧人,如曾收养过陆羽的积公禅师,还有陆羽最交心的朋友诗僧皎然(他们在陆羽对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陆羽的逐渐传入寺院。反过来,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习惯,陆羽的也渐渐被许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说:“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有常伯熊者,又因陆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自寺院兴起之后,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馆。无论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好饮茶。 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寺院也称寺院茶礼,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祥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茶礼构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如武夷岩茶就极负盛名。许多寺院都自种自饮,还可用来招待香客,为之解除疲乏。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唐代,日本僧人最澄把茶树种子带回日本,这就是最早中国茶树远渡重洋的记载。而把中国禅宗带到日本的是日本僧人荣西,这也是日本最初的原形。以后中国茶逐传入东南亚各国以及欧州各国。 寺院在中国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让陆羽的茶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迅速地传播开来,而且东到日本等东南亚各国,西到英国等欧州各国,它的功绩,世人有目共睹。注:陆羽,字鸿渐。本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陆羽;

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


潮汕人独特的饮茶礼俗!潮汕工夫茶是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于世,而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此,产生了许多的饮茶礼俗,而这些礼俗对于喜爱喝功夫茶的潮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彰显他们的待客之道。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被烫到而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这会给客人造成一种难堪的局面。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然后对方就回复“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另外,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茶杯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长辈喝茶的话,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喝茶的话就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再敬自家人。此外,煮茶冲茶的人必须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才可以喝,否则就是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底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杯时一定要轻放,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有“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的意思。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如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这会造成客人与主人之间的不愉快。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冲泡头茶时必须倒掉不可以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不好,这会让客人觉得你欺侮他。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另外,在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次都用浓茶招待客人,但有由于工作关系,如果饮茶时间长会耽误工作,又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或是客人夜访影响睡眠,这时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在“暗下逐客令”,即刻抽身告辞,否则会让主人觉得你没趣,不懂味。

“无茶色”:主人招待客人饮茶,茶水从浓到淡,在数冲之后就要更换茶叶,如果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所以有“某人无茶色”的说法。

佛教寺院的饮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之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

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喝茶是修行,也是习惯


茶,是生活中的片刻宁静,茶香袅袅,便掩住了世俗的味道。

茶,是人生中别样的修行。修得一颗平常心,任他纷纷扰扰,我自岿然不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浮生若梦,唯茶解忧。

茶有两种姿态:沉,浮。人有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人生不过一盏茶的时光。

茶有浓淡,有冷暖。人亦有悲欢,有离合。欢乐时,且饮一杯茶。茶香在口中窜动,仿佛也在为你起舞。

落寞时,也且饮一杯茶,任所有不快,都随茶叶沉淀。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茶,是一种修行。偶尔看书饮茶,偶尔听风看景。一书、一茶、一整天,不闻,不问,不争论,不争,不躁,不妄动。

品茶,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做一个静静的喝茶人,让茶,变成一种习惯,不理会世间的嘈杂,不违背自己的初心。每一年,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坚守平淡,而是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光阴,乐享每一份暖香,把生活过得简单、精致。

喝茶是修行,也是习惯!


茶,是生活中的片刻宁静,茶香袅袅,便掩住了世俗的味道。

茶,是人生中别样的修行,修得一颗平常心,任他纷纷扰扰,我自岿然不动。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浮生若梦,唯茶解忧。

茶有两种姿态:沉,浮,人有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人生不过一盏茶的时光。

茶有浓淡,有冷暖,人亦有悲欢,有离合。欢乐时,且饮一杯茶,茶香在口中窜动,仿佛也在为你起舞。

落寞时,也且饮一杯茶,任所有不快,都随茶叶沉淀。

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茶,是一种修行。偶尔看书饮茶,偶尔听风看景。一书、一茶、一整天,不闻,不问,不争论,不争,不躁,不妄动。

品茶,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做一个静静的喝茶人,让茶,变成一种习惯。不理会世间的嘈杂,不违背自己的初心。每一年,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坚守平淡,而是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光阴,乐享每一份暖香,把生活过得简单、精致。

茶是修行,也是习惯。

茶道内在气质的涵养修行


内修外行的茶道精神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透过茶道老师张文慧娓娓道来二十多年来与茶共处的生活禅,让我们一窥茶道生活面的精神。“茶道”并不是一种古板的贵族式教条,离开茶桌,茶道延伸进入日常生活,从内在气质的涵养修行,展现于外与人的和谐互动,在在让人如沐春风。

从学茶道中她懂得恭敬别人,茶道里头有规矩与许多小细节要注意,规矩养成后做任何事情自然有节有度。如淮南子上所载“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定平直。”要塑造人格一样需要规矩,才能内修外行,甚至让接触你的每个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而人们也都会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

就外在而言,张文慧老师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兴趣不如对茶道来的高。有时候工作太累很想要休息,好不容易放一天假,会想说应该好好玩乐一下,但她发现自己只要到陶艺店观赏艺品心情就会很好,生活上的满足感变高了,疲累的时候有一杯热茶,就会觉得够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选一种适合现在心情的茶叶与茶具,透过其间思维,烦乱的心就会恢复平稳。很多人的心情会太好或太不好,不知不觉间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事,而茶道能在生活中扮演一种平和心力的角色。

茶道精神可以延伸到生活每一个细节,当内涵融入生活面后,感觉会很不一样,像张文慧老师本身改变很多,她表示自己变的拥有一种主动、积极想要为别人付出的精神,变的愈来愈细腻,会更多思考别人需要什么,把自己放下。她以前觉得人好难懂,不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互动比较好?甚至有与人互动的困难,相信这也是现代人普遍会有的心情,因为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不懂得为别人付出。

茶很奇妙,虽然是同样的茶叶,但第一泡的温度、第二泡的温度都不一样,学茶的人要研究方法。现在跟人互动时张老师都会想,连茶每一泡温度都得不一样,那面对不同的人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如果想要茶好喝,一定要观察需要怎样的温度?当中充满无限禅意。同样的茶现在泡与明天泡就不一样,泡茶前要先观察,再去做。跟人互动也是,先观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状态,才知道怎样与之互动。

茶道像个生活导师,传之规矩、授之礼仪,让人心定气和,简单中自有快乐满足。

品鉴茶饮食对心的修行


历代文人雅士,把喝茶谓之“品茗”。“品”、茗“二字,想来是有一番推敲的吧,真是字字珠玑,余香满口。漫漫人生路,悠悠品茗情,几许艰辛,几多烦恼,一并葬于水中缓缓消解,求得一分平和的心境,净化一下纷乱的思绪,超脱于喧嚣的尘世。

何为茶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其实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七件最俗的事情之一,和吃饭一样!何必太在意。但喝茶有是一件深奥的事情,历史上儒释道又给茶赋予了很多的内涵,如禅茶一味等,只要你有心,就能从茶中体悟到宇宙间,人世间,生活中的很多哲理!

一泡陈年老茶,采天地之灵气,得岁月之精华,缘分很重要,佛家讲梅花雪月交光处是人世间最美的吗,茶也是,环境,茶,人三者只有和谐才能体悟到她的灵气!并且喝茶人心性与老茶那种超然,自在,超脱统一才能与老茶产生共鸣。好茶自己喝没有意思,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品鉴,如果对方不懂老茶,不尊大自然与时间雕琢过的尤物,喝后的感觉如浇花草又有什么区别,或许他正把红印当熟茶喝呢!

云南少数民族独特饮茶方式:竹筒香茶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仅滇南和滇西南就有10多个兄弟民族,如:傣族、彝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等,他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加工及饮食起居中,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

竹筒香茶

傣族用茶历史最早,其饮茶方式也别具一格。傣族最喜欢饮用竹筒香茶,傣族语也称“腊跺”。制法: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下的鲜嫩竹筒中,放在火塘上烘烤6-7分钟,使筒内茶叶软化;接着用木棒将筒内茶叶压紧,再装入晒干茶叶,如此直到竹筒装满为止。将填满茶叶的竹筒放置火塘上继续烘烤,将竹筒烤制黄色,筒内茶叶也烘干完毕,再将圆形茶叶从筒内取出,掰少许入碗中,沸水冲饮即可。

竹筒香茶

德昂族最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即酸茶,酸茶是一种以茶为蔬,腌而食之的方法。酸茶制法有两种:一是土炕法;二是陶器法。土炕法是将鲜叶采摘回家后,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内埋上7天左右;然后取出茶叶,放在阳光下揉搓,并晾晒至水分蒸发;待茶叶稍干时,再将其包裹好放回深坑内埋上3天,取出晒干后即可饮用。

酸菜

而用以做茶的酸茶,则在第二道工序时,在土坑内多埋几天,取出后要在碾臼中捣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法后凉拌食用,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陶器法则是直接用陶罐腌制酸茶。

佤族用茶方法也很多,有苦茶、烧茶和擂茶。佤族煮苦茶,要选用大叶粗茶,放入一口大砂罐里,火塘慢慢熬煮,要把茶煮透,煮至茶水浓稠,才开始饮用。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喝时虽然味苦,但喝后觉得清凉;烧茶与烤茶相似,先用壶将水煮沸备用,另取一块薄铁板,盛上适量茶叶,治愈沸水壶旁的火塘上烧烤,烧至茶叶发出清香、叶片呈焦黄色时,即倾如沸水中煮茶,沸腾后3-5分钟后倒入茶盅,即可饮用;擂茶是将采下来的新鲜茶叶放入木擂缸擂好,倒入陶罐内,加入姜、桂、盐共煮后食用。

喝茶学茶,也是在修行自己的年华


无论何时,总是品茶的好时节。约三五好友于高楼平台上,煮一壶老茶,谈生活纷争。如果正好赶上山雨初歇,月华如昼,就趁着时光,一起喝茶学茶。

当父母都康健、自己工作顺利、时间有闲时,学会喝茶吧,老了也是一份乐趣和自在。

茶人通常明理守礼,举止得体,不卑不亢,自然就有了平和可亲、温文尔雅的气度。

一个茶人若隐若现的有一股强烈的个人气质,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于人潮汹涌,因为气质的奇特,而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光。

学会喝茶,肚子里都是内容。

喝茶可以培养气质,多喝茶,多读书,多旅行,多了解新鲜事物,让自己做到说话有底气。

我坚信茶人即是年事已高,却也是温文尔雅精神矍铄。就像一本阅不尽的书,每一页都有不一样的令人信服的内容。

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喝茶,茶中有欢乐悲喜,茶中有百感交集。

品茶,不就是品人生么?

或许年轻时没有文人苏轼“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的豪迈。

不及茶圣陆羽“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神韵,未经诗圣杜甫“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的情分。

不妨借茶的苦涩褪去稚气,沉浸在茶的韵律中,也可长出一种平淡直面风雨的勇气来。

气质,是你生活的态度。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借着喝茶培育一种儒雅的气质,这二字根源不在面上,在心中。

气质源于自信,源于物质堆砌出来的心气,源于积累,源于阅历,更源于自身强大的硬实力。

岁月的洗礼让那种气度与身体共生,因为那种感觉的的确确是从一个人的身体中延展出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套用。

它是一个人内力的外漏,也许起初只是锦上添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头戏。

喝茶学茶,也是在修行自己的年华,去除年轻的浮躁,不然什么都没有做,错过了最好的年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