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祭祀

发布时间 : 2022-02-26
黑茶老茶 黑茶开茶 黑茶姜茶

黑茶老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祭祀”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祭祀”相关知识!

我国以茶为祭,是在以茶待客,大致是两晋以后逐渐兴起来的,最早文字记载见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齐武帝生性节俭,他曾下昭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四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选最好的茶叶。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

建房茶

民俗茶品。流行于浙江农村。盖房时盛行“建房茶”。上梁时要撒茶叶等,以求吉利。

三茶六酒

祭祀习俗。浙江绍兴、宁波等地供奉神灵和祭祀祖先时,祭桌上除鸡、鸭、鱼、肉外,还置杯九个,其中三杯茶,六杯酒。因九为奇数之终,代表多数,以此表示祭祀隆重丰富。

龙籽袋

丧俗用品。旧时福建福安一带采用土葬,棺木入土前在坟穴里铺一红毯,将茶叶、麦豆、芝麻以及钱币等物撒在毯上,再由家人捡起来放入布袋,谓之“龙籽袋”。带回家挂在楼梁或木仓内长期保存,作为死者留给家里的财富,象征今后日子吉祥,幸福。此俗现以消失

畲族茶枝

畲族丧俗用品。在举行葬礼时,让逝者右手执一茶树枝,相传茶枝是神龙的化身,能趋利避害,使黑暗变光明。

麻姑茶

明代道士邓思在南城外麻姑山修建麻姑庵,每天供奉的茶称为麻姑茶。加工方法于今银针茶相似,汤色黄亮,香浓味隽。

湖南丧者茶枕

湖南丧俗用品。为亡者做的茶枕呈三角型,用白布做成,里面充满粗茶。随死者放入棺木。象征死者爱茶,并可消除臭味。

祭茶神

旧时湘西苗族祭祀习俗。祭祀分为三种:早晨祭早茶神,正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品以茶为主,辅以钱纸、米粑等物。

祭茶树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区祭祀习俗。每年夏历正月间进行,由各家男性家长于清早带公鸡一只到茶树下宰杀,拔下鸡毛连血贴在树干上,边贴边说一些吉利话,期望茶树好收成。

纳西族鸡鸣祭

云南丽江纳西族丧俗。当地办丧事一般在吊唁当天五更鸡叫时分进行,家人备好点心、米粥供于灵前。子女用茶罐泡茶,再倒入茶盅祭祀亡灵。“鸡鸣祭”是家人对逝者的怀念。

德昂族葬礼茶

云南德昂族丧俗。在安葬亡者时用竹子编制三所小竹房,称为“合帕”。其中一个罩在棺木上,合帕内放置茶叶、烟草等供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事物。

纳西族含殓

纳西族丧葬习俗。纳西族人即将去世时,由其子将包有少量茶叶、碎银和米粒的小红布放入病者口内,等病人死后,取出红布,挂于死者胸前,寄托家人的哀思。

格茶

青海一带丧俗。当地土族举丧期内,除请喇嘛诵经外,还请本村人来念“嘛尼”(超度之意),每晚念完“嘛尼”后,请所有参加的人吃一顿饭,先敬馒头、油炸馍,再敬茶。由于西北地区不产茶,因此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

茶郊妈祖

台湾保护茶工渡海安全的神祖。台湾早期做茶师傅多从福建聘请,每年春季做茶季节,大批茶工从福建渡海到台湾,秋季返回家乡。因渡海安全为众人关注,故航海保护神妈祖被茶工供奉祭拜。早期员工们春天从家乡随身带去保护渡海安全的妈祖香火,到台湾后把香火挂在茶郊和兴的“回春所”内,秋天回去再带回家乡。后来,从福建迎来祖神,称为“茶郊妈祖”,恭奉在回春所内让大家祭拜。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即茶神陆羽生日,为共同祭拜茶郊妈祖之日,亦即茶季结束。祭族方式依照茶胶永和兴主事惯例,轮流担任炉主。茶郊妈祖至今仍奉祀在台北茶商业同业公会内。

cy316.com延伸阅读

民间祭祀来说茶


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是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想法选留最好的茶叶。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来作祭的呢?一般认为,茶是在被用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瑀在七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我国以茶为祭,是在以茶待客,大致是两晋以后才逐渐兴起的。从文献记载来看,如唐代韩愈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我国以茶待客、以茶相赠,最初是流行于三国和两晋的江南地区。因此,茶叶作为祭品,不会早于这一时期。至于用茶为祭的正式记载,则直到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才始见及。该书《武帝本纪》载,永明十一年(493)七月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这里他遗嘱灵上唯设饼、茶一类为祭,是现存茶叶作祭的最早记载,但不是以茶为祭的开始。在丧事纪念中用茶作祭品,当最初创始于民间,萧颐则是把民间出现的这种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之中,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

把茶叶用作丧事的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茶叶之用于这些祭祀的时间,大致也和上说的用于丧事的时间相差不多。如晋《神异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余姚有个叫虞洪的人,一天进山采茶,遇到一个道士,把虞洪引到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传说中的仙人),听说你善于煮饮,常常想能分到点尝尝。山里有大茶树,可以相帮采摘,希望他日有剩茶时,请留一点给我。虞洪回家以后,因立奠祀,每次派家人进山,也都能得到大茶叶。另《异苑》中也记有这样一则传说:剡县陈务妻,年轻时和两个儿子寡居。她好饮茶,院子里面有一座古坟,每次饮茶时,都要先在坟前浇点茶奠祭一下。两个儿子很讨厌,说古坟知道什么?白费心思,要把坟挖掉,母亲苦苦劝说才止祝一天夜里,得一梦,见一人说:我埋在这里三百多年了,你两个儿子屡欲毁坟,蒙你保护,又赐我好茶,我虽已是地下朽骨,但不能忘记稍作酬报。天亮,在院子中发现有十万钱,看钱似在地下埋了很久,但穿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事告诉两个儿子后,二人很惭愧,自此祭祷更勤。透过这些故事,不难看出在二晋南北朝时,茶叶也开始广泛地用于各种祭祀活动了。

不过,上面讲的例子,都是发生在南方的事,至于在黄河流域和北方一带,广泛用茶为祭品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在隋唐统一全国,特别是唐代中期北方饮茶风行之后。这一点,从唐代的贡茶制度中也能多少看出一点。贡茶是专门进奉宫廷御用的茶叶。我国茶叶作为方物,进贡的历史甚早;但是,专门设立贡茶基地--贡焙,还是唐代中期才出现的事情。唐朝的茶叶,如郑谷《蜀中》诗句描写的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由于小气候的关系,蒙顶山上的茶叶,被誉为天下第一,每年也入贡。但是,由于蒙顶茶数量少,蜀道难行,所以,唐代的贡焙,还是设在紧挨运河和国道线上的常州宜兴和湖州长兴相界的顾渚。其所以把贡焙选定在宜兴、长兴二县,与这里所出茶叶质量较好有一定关系,但主要的,还如李郢的诗句所吟:一月五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要赶在清明前面贡到。清明宴,是清明祭祀结束以后的宴请活动,所以,须及清明宴是假,要赶上清明的祭祀是真。由此,我们虽不能分辨北方是宫廷还是民间以茶作祭为先,但至少从上述贡茶制度中可以看出,唐代中期时,北方应用茶来作祭礼,也差不多已与南方同样重视。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是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想法选留最好的茶叶。如《蛮瓯志》记称:《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我国南方很多寺庙都种茶,所收茶叶一饷香客,二以供佛,三堪自用,一般都是作如上三用,但更倾心的,还是为敬佛之用。

我国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但也有例外者,如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年(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在宜兴的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就是说,在明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宜兴、长兴除向北京进贡芽茶以外,还要在清明前二日,各贡几十斤茶叶供奉先殿祭祖焚化;祭茶采用焚烧的特殊形式。

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50年代以前,他们虽然受傣族文化影响信仰小乘佛教,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祭祀活动,仍要超过佛事活动。布朗人的自然崇拜,以崇拜神鬼精灵最为突出,他们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河路,村寨房屋,生老病死,庄稼畜禽,无不都是由神鬼主宰的。据约略统计,他们平时祭奠的鬼名有80多种。至于农业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从烧山开地一直到收获进仓,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所有上述各种祭祀,一般都只用饭菜、竹笋和茶叶这三种祭品,将它们分成三份,放在芭蕉叶上;只有较大的祭祀活动才杀猪宰牛。再如云南文山壮族支系的布依人,他们敬奉的神灵较少,主要供奉老人厅、龙树和土地庙。老人厅设在寨中,供奉神农的牌位。土地庙一般都建在村寨边上,龙树则在稍远一些的山坡上。布侬人的祭祀活动,如祭土地,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较独特的不是祭品的丧俗用茶,居住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时快断气前,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对这种风俗,一般认为上述三者分别代表钱财、喝的和吃的;即生前有吃有喝又有财,死后也能到一个好的地方。

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的情况,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有封建迷信的副文化。茶是在我国祭祀发展的较迟阶段上才加入祭品的,而且它在减轻祭祀糜费和适应大众需要方面,也有过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它毕竟只能是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文化都比较低下的一种历史社会现象。《尚书》等古籍中提到:祭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社会中的人事和人们对神的观念,都在不断变化。事实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祭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至上述祭祀活动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能预言将来祭祀会不会在社会生活中消失,但是可以肯定,即使将来仍然有祭祀或保留有用茶作祭的礼仪,它过去所带的那些封建迷信成分,必然会随着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的消除而消除。所以,这里把已经和正在消失的茶叶祭祀内容重翻出来,为的是全面叙述茶叶文化曾走过的历史道路。

茶作为祭祀历史文化及发展


祭嗣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天大的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有道理的。祭祀的对象是祖先和天,除去其中的迷信成分,我们可以知道祭祀在培养共同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方面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对祖先、对上天的祭祀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形成。

由于祭祀如此的重要,自古以来它就为朝廷和家族所重视,并因此成为传统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在祭祀中的使用,应该是在它成为饮料之后的事情,因为祭祀之物大多是死者生前使用或喜爱的东两,只有这样才合乎事情发展的规律。所以在东汉之前,至少在此时的北方,茶还没有进入祭祀当中。大约到了晋代,以茶待客逐渐兴起,以茶为祭也可能出现在这时。

到了南北朝时,茶作为祭祀之物正式记载开始出现。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武帝本纪》中记载,齐武帝萧赜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下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千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可能最初起源于民间而后为齐武帝萧颐吸收到丧礼中,因此这并不是以茶为祭的开始。

以茶为祭的对象可能原先只是祖先,后来才推广到了天地、自然现象,以及道教的神仙、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神异记》中讲到过有个叫虞洪的人偶遇丹丘子(传说中的仙人),应其所请以茶“因立奠祀”。这些记载只代表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广泛地用茶做祭品,据认为还是全国一统的隋唐时期,这时茶饮之风逐渐盛行,李郢的诗句中有“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准复见;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这恐怕就是和清明的祭祀有关吧。

作为祭品的茶其礼节要比一般的茶礼虔诚和讲究。在朝廷的祭典中,所用的都是进贡的上好茶叶,在一般寺庙中敬佛时,也都设法以最好的茶叶敬奉,《蛮瓯志》说:“《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我国古代,主要有三种用茶作祭的形式:一是在茶碗、茶盏中注入茶水;二是不煮泡而只放干茶;三是不放茶,而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写道:“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年(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在宜兴的明代县志中此事也有记载。意思是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喝顾渚茶,于是朝廷定下惯例,在每年的清明前二日到奉先殿用茶祭祀的时候,采用焚烧的形式。

以茶做为祭祀 齐武帝以茶做祭品


以茶做为祭祀用品,在刘敬叔的《异苑》中就有所记载。浙江剡县陈务的妻子守寡多年,一直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陈务的妻子非常喜欢饮茶,茶几乎成为她生活之中的必需品。因为他们居住的房子附近有个古墓,所以陈务的妻子每次喝茶之前总要先给古墓斟上一杯茶以示祭祀。两个儿子很是看不惯母亲的这种做法,于是经过商讨,决定要把古墓扒了,她苦苦劝阻才保全古墓。那晚就有人托梦感谢陈务妻子,并说要报答她。果然,天亮之后,她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发现十万铜钱,两个儿子听说此事后十分惭愧。从此以后,三人以茶祭奠古墓,心意也更加虔诚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具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间故事,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在刘敬叔所生活的南北朝时期,茶叶已经开始用于民间祭祀之中。而随后的南朝齐武帝萧赜将茶做为祭祀用品,则开启了茶参与宫廷祭祀活动的先河。

齐武帝萧赜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听闻南朝刘宋时一位名叫法瑶的僧人因长期饮茶,如今已79岁高龄仍然健在,于是专程请法瑶到都城建康会晤。此后,在法瑶的影响下,以及自身是佛教信徒的原因,齐武帝萧赜对于简朴的生活十分推崇,甚至在祭品中也“忌荤”。茶在这个时候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双重性,不仅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被敬做祭祀品之用,还具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品格。因而,萧赜慧眼识茶,对茶饮偏爱有加。根据《南史·齐本纪上》的有关记载,萧赜甚至在死前的遗诏里特别要求说:“我死之后,切忌用牺牲来祭我,灵前只需供上些糕点、茶酒和果脯就可以了”。他还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要求天下之人,无论贵贱,都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萧赜不仅提高了茶的地位,同时还带头实行一种简朴之风,较之以前帝王死后的隆重祭祀,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即便是用今人的眼光去评价齐武帝,他也算是个好茶而知茶的明君圣主了。

《南齐书》详细记述23年古南京史 流行用茶叶祭祀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南齐书》详细记述23年古南京史 流行用茶叶祭祀》内容,感谢阅读!

▲《南齐书》

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隔一段时间就要“城头变幻大王旗”——换皇帝。南齐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王朝,立国仅23年(公元479-502年),换了7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中“名列前茅”。值得庆幸的是,记载南齐政权历史的《南齐书》却有60卷,仅此一点,就不难想象其历史记录有多么详细,史料价值有多高。正因如此,该书名列二十四史中,也成为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中的一员。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萧子显(487-537年),是齐朝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中国正史中,以前朝皇帝子孙撰写前朝史书的,《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是唯一一个。

“萧子显生长在自家王朝,活跃在萧梁时期。”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认为,《南齐书》是自家人写自家史,当代人写当代史,虽然偶尔会有“感怀宗国”的言外之意,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像其他史书,反而将对前朝的恶意歪曲和泼污抹黑降到了最低点。

“南齐的皇室政治斗争,萧子显体会得很深刻。萧子显作为自齐入梁的贵族人物,对南齐许多史事、王室情况很熟悉,或是亲自经历过,因此《南齐书》记载很真实。”主题南京网负责人之一观阳也持同样的观点。

观阳介绍,60卷的《南齐书》(现存世59卷)详细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23年的史事。书中大量采用了司马迁《史记》中通过前后史事的对比来揭示人物品格的记史方法,如《褚渊传》写褚渊在宋明帝时受到信任,而宋明帝临死时他却参与谋废立皇帝。《王晏传》写王晏与齐高帝、齐武帝关系密切,而齐武帝死后他也参与谋废立。《萧谌传》写萧谌受到齐武帝、郁林王信赖,而在协助齐明帝夺取郁林王皇位的政变中,他竟然领兵作前驱。

正因为客观公正,《南齐书》在历代史书中有“良史”、“直书无隐,不失是非之公”的美誉。

书中对南齐一代的文学史、思想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反映,甚至对南齐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的事迹都做了丰富的记述,是我国较早在史传中记述科技成就尤其是科学家本人生平的一部史书。观阳介绍,发明千里船、指南车、不倒器等科技成就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南齐书》里就有一篇比较详细的传。

隋唐文化繁荣发展

离不开南朝齐梁

“萧子显是个文艺范,从小就受哥哥竟陵王萧子良及其文学朋友圈‘竟陵八友’的影响,而且自己后来也有个文学朋友圈子,所以写出来的《南齐书》全书文字简练、流畅,裁剪得当。”观阳介绍,梁朝取代南齐并没有经历重大的战乱,许多图书文籍得以保存,加之梁武帝萧衍礼遇和信任萧子显,这些都为他撰著史书提供了有利条件。

“短短20多年的南齐,文学兴盛,名家辈出,文学风气对史传的影响很深。”观阳认为,《南齐书》包含的年代很短,竟然撰就了八篇志,极为难得,而且融合了南朝文学辞藻华丽的特点,体现了南朝齐时期文学的繁荣。

正是由于南朝齐、梁两朝,对文化非常重视,加之皇室宗亲的身体力行,使该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和文化繁荣的时代,对后来隋唐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当初六朝史学的兴旺发达,就不会有日后唐朝史学的繁盛局面。”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周才方教授认为,正是由于萧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鼓励,齐梁时期的史学成就既超过了前朝各代,也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北朝,为日后唐代史学的繁盛打下了坚实基础。唐初设馆修史,形成定制,以纪传体形式修撰完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和《北史》等八部史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这些正统史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六朝时期大量史料的积累和史学方法的完善。

周才方说,“齐梁萧氏的文化成就蔚为大观,影响至为深远。它既是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六朝文化增添了许多光彩,同时又对日后隋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齐书》中的那些典故>>>

李世民之前,

南齐开国皇帝

就用官职命名马

著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其中,“什伐赤”(一匹获得什伐荣誉名号的红马)和“特勒骠”(一匹拥有特勒称号的浅黄色战马)两匹马都是用官职名号给马取名。

而实际上,在南朝就有这样给马取名的先例。《南齐书》记载,宋齐改朝换代之时,后来成为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的萧道成在宋苍梧王刘昱被杀之后,“夜从承明门乘常所骑赤马入,……及太祖践阼(注:指皇帝即位),号此马为龙骧将军,世谓为龙骧赤”。这里的“龙骧赤”与“什伐赤”、“特勒骠”的命名方式一样。

齐武帝下诏禁止“奢侈婚风”

如今,我国在提倡狠刹奢侈浪费之风,而在南朝也有过这样的举措。

南朝时期,人们对婚礼非常重视,一度刮起过“奢侈婚风”——传统婚礼中的同牢、合卺之礼所用的器物非常讲档次。行同牢之礼时,有各种美食,合卺之礼则使用金银玉器,用品极为奢华。所谓“同牢”是新婚夫妻一起吃肉的礼俗,“合卺”则是新郎新娘在洞房里喝交杯酒的礼俗。

《南齐书·武帝纪》(卷三)记载,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南朝齐第二任皇帝、齐武帝萧赜下诏,欲遏制婚礼中这股不正之风,称“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乃闻同牢之费,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

针对“奢侈婚风”,萧赜指示相关部门拟订规约,公布于众,并限定摆设婚宴的规模,让合卺之礼不至于亏欠的同时,又能做到婚礼俭朴。最后特别强调,“如故有违,绳之以法。”后来的齐明帝萧鸾还组织朝臣讨论,将行合卺之礼时所使用的器皿,由金银器改为陶器。

南京城当时流行用茶叶祭祀

现代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祭祀用茶早在《南齐书》中就有记载: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去世,终年54岁,庙号世祖,谥号武皇帝,葬于景安陵。遵从齐武帝简葬的意愿,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在那个时代,茶叶也不是金贵的东西,并非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祀自然也不是皇室的专利,可以想像的是,当时在南京,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流行”用清香芬芳的茶饮来祭祀。

“重口味”吃大蒜也有记载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人开始批量引进外国蔬菜。著名西汉外交家张骞经“丝绸之路”,从西域带回了一批果蔬新品,大蒜、胡荽(香菜)、苜蓿、胡瓜(黄瓜)、胡豆(蚕豆)等,都是这一时期引进的。

受欢迎的大蒜、香菜都有特别重的味道,从那个时候起,中国人也开始了“重口味”。其中食蒜最为普遍,不分贵贱,古人似乎都好这一口。据《南齐书·张融传》记载,有一次南朝齐豫章王萧嶷请人吃饭,文学家、书法家张融吃了烤肉后,想要盐巴和大蒜,但又不好意思说,就摇着食指,老半天才停下。

关于本文《《南齐书》详细记述23年古南京史 流行用茶叶祭祀》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非茶,茶也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有暗语茶语茶礼


中国是茶叶大国,茶叶产量是世界最大的,而中国人习惯以茶会客,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礼仪文化,“以茶待客”是我们最高的待客之道。但是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其中其实暗含了许多学问,不同的做法有着不同的暗语。

一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 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强宾压主,响杯檫盘 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五喝茶皱眉,表示弃嫌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六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早时做茶用脚踩,怕茶叶有脏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闽南语),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