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布时间 : 2019-11-12
黑茶六堡茶 六堡黑茶 广西六堡黑茶

黑茶六堡茶。

六堡是地名,今广西梧州六堡镇。明朝时,此地有头堡、二堡,一直到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散茶为主,按六大茶类的分类方法,归属黑茶类。六堡茶因其独特的祛湿调肠胃功效而兴盛与传承。六堡乡镇及周边地区自古产茶,茶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一、肇始阶段

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大业起,被派遣驻扎在岭南的五十万大军便开始寻求缓解潮湿闷热气候而引起的水土不服。自古南方多瘴气,智慧的岭南先人便会采摘野茶直接煮饮,以祛湿解暑,秦人们纷纷效仿。而先进的农业技术也由秦人带入,采摘野茶慢慢地形成零散种植,喝茶逐步成为流行,同时也形成了客至奉茶的待客礼仪。至三国时期,出现制茶工艺萌芽,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在《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可见,茶经过秦汉、三国、晋代的漫长时期,茶在生产、工艺、品饮上都处于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二、发展阶段

自唐至宋,兴盛朝代下,文人推崇,喝茶更是成为时代潮流。随后贡茶兴起,贡茶院对制茶技术的研究,促使了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同时,茶叶的重心南移,福建,两广地区气候较暖,茶叶得到迅猛发展,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品饮方式由煎茶转为点茶,茶叶形态也由团茶转为散茶。

值得一提的是,陆羽《茶经》中所提到的“蒸之”,在宋朝发展成为主要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在今天六堡乡里,仍有制茶人传承着,用于六堡茶老茶婆的杀青,去除鲜叶青气。而六堡茶的茶叶形态则从宋元开始,古法六堡茶一直以散茶的形式存在。虽说当时六堡茶尚未得名,但史书上均有六堡茶的身影。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的“春紫笋茶,夏紫笋茶”和北宋诗人郑刚中“予嗜茶而封州难得有一种如下等修仁殊苦涩而日进两杯”。据考,当时的封州正是今天封开县,是六堡茶外销的必经之地。再者,在六堡周边的丛林里,不难发现一些树龄在800年以上古树,这也足以证明,宋朝,六堡茶已经有栽培管理、茶叶加工技术。

三、鼎盛阶段

六堡茶经历了宋元大发展之后,自明代起,确立了茶名。明代推行保甲制度,苍梧县下设多贤乡等十一个乡的建制,多贤乡设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因六堡所产的茶在该茶产区品质最佳,故以“六堡”作为这个茶产区茶的名字。六堡茶大多以大箩筐装散茶形式在民间售卖,俗称六堡散茶。

在明代至清中期,人们泡茶的方式、器具乃至制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茶壶的泡饮逐步流行,在岭南的广府文化区,人们习惯用一种民窑粗瓷洋桶大茶壶来泡茶饮用,正是广东人的嗜茶习惯,刺激了六堡茶在广东的消费,增加了茶叶的需求量,也促进了六堡茶后来的兴盛。在咸丰、同治年间,六堡茶以其味厚、耐泡、隔夜不变馊的特点,慢慢深入人心,成为广东很多地方的民众日常用茶。

在清中后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南方华人为了躲避乱世,纷纷背井离乡,远渡南洋。同时,马来西亚发现的巨大锡矿,吸引了大批华人移民。这些华人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还带去六堡茶和他们饮茶的习惯。人们发现常饮六堡茶的矿区工人甚少得病,于是六堡茶调理肠胃、祛湿驱痢的功效很快就传开了,也带动了岭南人们钟爱的六堡茶大量出口南洋。

在六堡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航运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六堡茶的工艺得到飞跃的发展,炊蒸压篓、焗堆、双蒸双压等工艺逐步出现并日益成熟,成为六堡茶现代工艺的基础。

四、衰落阶段

1938年,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战争切断了西江水运,六堡茶产量一落千丈。直至抗战结束,许多茶庄均已停业或倒闭,六堡茶产业大伤,跌入谷底,从此一蹶不振。在全国解放后,即使有短暂的复兴时期,但后来的种种政治原因,六堡茶的鼎盛只能停留在过去。六堡茶的古法工艺也因此基本是半“销声匿迹”状态。甚至有学者说:六堡茶断代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华传统文化明显复兴,茶文化再度兴盛,六堡茶也开始并一再被提起,而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茶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也正因如此,六堡茶重入茶人视线。这个千载名茶,必将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再次走向鼎盛!

茶经网黑茶扩展阅读

你一定要知道的普洱熟茶四个阶段


年份与好坏,一般来讲,是标志一款普洱熟茶是否物有所值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如果在这两个指标上判断失误,那就有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品鉴普洱茶,可以依靠下列五种器官和部位:眼睛、鼻子、嘴巴、躯干以及大脑。

眼睛:用来观察干茶、汤色和叶底。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尤其是普洱茶。汤色这项指标即使在相当成熟的乌龙茶评审中也只是作为参考分而不作为正式评审打分。

鼻子:用来闻取茶的香气,很重要。

嘴巴:用来品尝茶的滋味,很重要。

躯干:用来感受茶气。

大脑:用来综合分析前面四种器官部位采集、传递来的信息,作出判断。

对于熟茶品鉴来讲,鼻子、嘴巴是最重要的器官,因为“香甜醇厚滑”这五项指标主要是依靠鼻子和嘴巴来获取的,所谓的愉悦感也主要是通过鼻子和嘴巴来得到的。通过躯干感受到的茶气,则对品鉴中生代茶和老茶十分重要,但对于熟茶来讲茶气不算最重要指标。干茶、汤色和叶底可以作为判断年代和好坏的辅助手 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严格来讲,高明的品鉴家应该可以蒙着眼睛来判断一款茶的年份和好坏。

我们知道了人体五种器官和部位在鉴别普洱熟茶中的分工之后,就可以开始来鉴茶了。

普洱茶是存在在多维空间(原料、 工艺、时间、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群……)中的物体,而我们试图以一条最简洁的直线来描绘它,那得到的只能是大致接近的结果。

这是一条以时间为刻度的直线,起点就是现在,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世的熟茶依时间先后排列在这条直线上。我们的任务就是为手上拿着的茶找到在直线上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排列在这条直线上的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3-5年这个阶段的茶因为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应该引起特别的关注。应该说,这个阶段的熟茶对一个茶厂来讲确实也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不像生茶那么相对“简单” 。

“香甜醇厚滑”五项指标中,“醇”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是因为好念好记才放在了后面。大多数人接触普洱茶从熟茶开始,接受普洱者大多因为其“醇”,所以一款熟茶是不是“醇” (也即 纯净,杂味少甚至没有)非常关键。云烟的“醇”靠的是烟页原料的存放,普洱茶的“醇”也靠渥堆起堆后的存放散堆。

“甜”应该跟原料有关。

“香”“厚” “滑”似乎是一体的。所谓“厚”往往被理解为像一种喝了薄薄的粥(或者藕粉)的粘稠感觉,我觉得也可以认为是茶所浸出的内含物质较丰富的原因。“厚”一般是“滑”的 基础,同样也是造成“香”的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渥堆完成后散堆 1-2年再压制成型的茶似 乎也能达到3-5年的口感效果。这个阶段的熟茶中,市场占有量 最大的应该是勐海系熟茶,即渥堆车间安排在勐海县境内、利用勐海县特有的气候条件及适宜的微生物菌群再加上当年勐海茶厂 的工艺和生产经验所完成的熟茶初加工。勐海系熟茶以重发酵见长,即发酵度达到七成以上,并经相当时间(一般半年以上)散 堆后形成所特有的“焦糖香”“蔗糖香”“枣香”的依次排列,愉悦感很强,引人入胜。只是这样的好茶并不多见。这个阶段的下关销法沱的特点是口感带酸,原料的区域特征明显。昆明茶厂从06年开始恢复7581砖的生产,口感比较中庸、平稳,优缺点 都不明显。

第二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8~10年大概从第五年开始,勐海系熟茶的“焦糖香”逐渐消退,替之以微弱的“熟米香”,也有人称为“糯香”。下关销法沱的酸口也逐渐减弱,如果是南方存储的话酸口会减得更快些。到 8—10 年的时候,“熟米香”占主导地位,熟茶的厚滑度与年份感会比较明显(茶不好,厚滑度出不来也能体现出来)。当初做茶时快速高 温烘干的痕迹基本消退,喝上去不再觉得口腔发干了。

第三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15~20年存期在10年以上的熟茶,我们一般把它区分为南方仓储(广东、 港台)和云南仓储两种情况了。云南仓储出来的茶,一直到94年生产的茶都还没有一点参香、药香,而“熟米香”愈发加重,口感醇厚,比较迷人!同期南方仓储的熟茶,不管是勐海系、下关系还是昆明系,在这个阶段一般都出现了参香和微弱的药香,但是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协调一致性)还有距离,放出好效果来、有愉悦感的茶 不多,容易被人垢病,我称之为“尴尬的第三阶段熟茶” 。

第四阶段:生产压制成型后20年以上,以73厚砖为代表,放仓退仓到位,五项指标及其均好性皆好,药香显,化感十足,愉悦感很强。这个阶段的茶少而价高、可遇而不可求了。

《中国六堡茶》(四)


从西汉、东汉到三国时期,再到两晋、南朝。近700年间,中原烽烟四起,战乱不断。而当时作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的广信,因处于远离中原的“南蛮之地”,没有被战乱波及,反而得以安定发展,并由此吸引不少名流雅士、经学名家,不远万里从中原迁徙到此定居。

广州曾出土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铭文的晋代墓砖,很好地印证了这段历史。

广州出土的晋代砖铭,上面刻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字样。

当时迁入广信一带的大批中原人士中,以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程秉、薛琮、袁忠、恒邵等人为代表,将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带入并传播,大大推动广信一带的发展。

士燮家族,给西江带来了鲁地的汉族文化,士氏四兄弟更分掌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士燮又是“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

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曾任缓南中郎将,总督七郡,领交趾太守。

陈钦父子乃至整个陈氏家族,给广信带来了郑地(今河南颍川)的汉族文化。黄氏(黄万定、黄吴)家族,给合浦、儋耳带来齐地(今山东淄博)的汉族文化。

陈钦、陈元父子是岭南学术重大成就学者,《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均把陈氏父子列在首位,称“陈元独能以经学振兴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

著名经学家刘熙、程秉,先后从中原来到广信,极大加快了广信的文化发展。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著有《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余言。

这些名人雅士的到来,使广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首府、当代岭南文化发源地。中山大学人类学专家张洪指出:“岭南文化之源,就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历史地理学家黄体荣在《广西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中提到:“现在的梧州市,就是当时所设九郡的行政中心,是岭南首府。”

正是由于当时广信的兴盛,从而使种茶、饮茶具备了发展推广的基础。岭南、交广一带的崇茶之风,便由名流士绅阶层最先兴起,形成“客来先设”的待客礼仪。随后,社会各个阶层竞相仿效,蔚然成风并最终传播开去。包括《桐君录》、《晋书》等当时的书籍,均有南方交广之地饮茶、崇茶、以茶待客的记载。

《晋书》中,有“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的记载,而当时的苍梧、广信即为吴国所管辖。说明当时吴地之人,是将茶叶煮着喝的。

约在秦汉时期成书的《桐君录》中,有“而广交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的记载。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晚在汉朝时,“交广”之地就已有喝茶的习惯,并形成“客来先设”的民俗礼仪。《桐君录》还提到了加入一些姜桂等香料及芼(máo)。芼即指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

桐君(生卒年不详),据传为中国最早的药学家,其记载最早见于约在春秋时期成书的《世本》一书中。《桐君采药录》据说为其所著,其所定处方格律:君(主药)、臣(辅药)、佐(佐药)、使(引药),垂数千年,沿用至今,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

在湖南、贵州、广西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地区及部分汉族地区,有一种名为“打油茶”的食品。将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备好其他副食。茶叶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主妇把碗摆在桌子上,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

做好的“打油茶”,米花和配料漂浮在“油茶水”上面,看着就像粥一样。在《晋书》中,有称之为“茗粥”的食品,猜测应与“打油茶”为同一类食品。

这种做法,与当年的“吃茶”习俗,颇有几分相似,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时“吃茶”的历史遗留。

“以茶为食”的做法,在古时称作“羹饮法”。流行于先秦到两汉时期,那时正是茶从药物转变为食材、饮料的时候。人们煮茶时,除了必须的茶叶外,还要加上粟米及调味的作料,再煮成粥状食用。直到唐朝,这种“羹饮”的食茶方法才开始逐渐减少。

陆羽在《茶经》中,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受此影响,人们开始慢慢抛弃在茶中加其他香料调料的“吃茶”法,改为单纯用茶叶冲泡的做法。这种只用茶叶冲泡的方式,被唐人称为“清茗”。人们在饮清茗后,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以此来获得极大的享受。

而到了宋代,饮用冲泡的清茗(淹茶)已成为主流,“羹饮法”除北地边疆或南方有所保留外,中原地区已近乎消失。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请听下回分解。

四个点教你存黑茶!


黑茶在六大茶类中是比较特别的一类,因为它会随着时间、年份的增长,内质发生转化。只要存放的方法得当,它的品质会有进一步提升,口感会更佳,甚至还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下面就来整理一下收藏黑茶的要点吧。

一、忌日晒,放置阴凉处

长时间的日晒会让茶产生一些不好的转化,加速它的氧化,也会让它有日晒味,日晒味是不容易消失的。

二、忌潮湿

不是只要避开阳光就可以哦。还应该避开潮湿的地方,最好离地放置。因为一旦茶品吸收了水分,就很容易发霉、腐烂。

黑茶对存放地点并不挑剔,不论空间大小,是阁楼还是专用茶室,只要不受阳光直射和雨淋便基本适宜存放。黑茶存放地点应当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干燥。室内不得放置香精、香皂、檀香、香木、樟脑丸等气味浓重的物品,切忌存放在不通风、不防潮的地下室以及厨房、卫生间等地。

三、忌密封,放置通风处

想要不受潮用密封袋包装储存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因为黑茶在收藏时还要考虑它的后期转化,它需要适量的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微量元素,用于微生物转化,如果完全隔绝空气,对于茶品的后期陈化反而不利。可以用牛皮纸等通风性好的包装材料来进行包装。

另外,要检查包装是否有油墨味、包装味等,如发现有异味,应将茶取出用干净牛皮纸包好,在通风处晾置一段时间再另行包装收藏。

贮存室在无雨的秋冬季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但在春季特别是梅雨季节则不宜长时间开窗,防止因湿度过大引起霉变。非特殊情况下,建议不要使用除湿机或空调的抽湿功能长时间“吸干”茶的水分,在自然状态下存放为最佳。

四、忌异味

不论是黑茶还是其他茶品,都具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千万不可以将有味道的物品放在一起。注意,尤其是冰箱里,许多人以为黑茶和绿茶一样保质期不长,为了储存,往往会和绿茶一样放进冰箱。先不说冰箱的异味。即使是没有异味的冰箱,也不是储存黑茶的好地方。因为低温的环境,会使黑茶内的微生物群的转化变得非常缓慢,不利于黑茶的品质升华。

散茶可分类别按年份用牛皮纸包装好或放入陶(瓷)罐中,篓装茶、砖茶;饼茶可放入无味的纸箱中,并封好,做到“通气”就行,同时裸茶和包装茶、不同茶类以及不同厂家的产品不宜混放在一起,避免串味。

六堡茶的"四美"特点


六堡茶被岭南民众广泛认知,进入历史名茶之列,哪些特点最能体现六堡茶之美?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彭庆中以及国际级职业资格高级评茶员、七茶居总经理李晓玉。

香味气韵体现变化之美

六堡茶特点,槟榔香。在梧州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编,彭庆中著的《中国六堡茶》有提出变化二字作为其特点,其变与化,深得六堡茶收藏和品鉴之神韵,很是精妙。

六堡茶之特质,在于其变化,其存藏、品饮可完美地体现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方面,因此,彭庆中归纳为:六堡茶的香、味、气、韵之变化,与生、熟普洱茶、湖南黑茶,在气韵方面也有着不同之处。

品质变化体现陈放之美

经一段时间存放的六堡茶,口感发生明显变化,醇厚、爽滑。

记者了解到,六堡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叶有一定的含水量存在,加速了微生物的繁育,并产生较多的微生物。由于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加速了茶多酚氧化降解,导致存茶多酚含量的减少,茶汤滋味醇和度逐步变好。

多年陈放的六堡茶,其腐植化更显而易见。从而使得陈放的六堡茶形成更协调的口感风味。茶中这些成分发生变化,表现在其味道、香气等多方面,综合体现为品质的提高。其中,香气物质多属可挥发性的成分,单纯说'越陈越香'似乎不够科学。彭庆中说道。

层次变化体现品鉴之美

品六堡茶,更须善于利用口腔来识别香气。六堡茶迷人之处,在于其冲泡品饮过程中,每一道的茶汤其茶香茶味会体现出层次之变化。品茶的时候,进入口腔中的茶汤,其香气可通过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进入鼻腔,在呼出的过程中,获得嗅觉感知。在品鉴茶汤的时候,吸入空气,让茶汤在口中翻滚,空气将茶的香味向后部口鼻交界处提升、呼出,可以明显感受到用鼻子吸气嗅闻时不易闻出的香气。李晓玉说道,记者也得知,这种呼气辅助来感受茶香的做法,尤其适合于六堡茶的茶香品鉴。

气韵变化体现妙悟之美

六堡茶之茶气也会有一个转化过程,随时间推移,从刚猛而转向柔和,从硬朗转向顺滑,感受个中变化,其过程中,或有刚中带柔,或外圆内方,或粗犷中不失细腻,或浑厚中尽显鲜活,种种变化,令人迷醉。

在存放过程中,在品饮的过程中,六堡茶之茶韵也同样体现出变化之妙,比起茶气变化更为精彩而多样。茶韵常见的体验包括回味、齿颊留芳、醇厚绵长、清爽度、润泽度、苦涩回甘等,并将这些感受予以综合。在品茶的时候,诸多感受同时体现在人的感受器官上,互相间融合无间、配合巧妙的境界,称之为'和',是六堡茶韵之最高境界。在不同的年份的六堡茶中,接近或达到'和'的境界的茶,品鉴其逐年茶气茶韵之不同,体会每一道茶汤之变化,感受六堡茶在岁月沧桑中其升华、其转化,都是品茶中非常美妙的享受。彭庆中给记者说道。

六堡茶品鉴的几大误区(四)


接作者上文:《品鉴六堡茶的几大误区(三)》

不建议咀嚼干茶判断质量

一、六堡茶属于黑茶,工艺上与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不同,其经过渥堆后发酵工艺及后期晾置陈化,仅仅从外形很难判断出其品质,有条件的话,还是应冲泡开来细细品饮鉴别。

六堡茶可以从干茶外观来判断其质量,如条索(粗细嫩度)、色泽、整碎、净度、级别、紧结度和所含杂质。另外,可以嗅闻干茶,感受其干香,辨别是否串味,是否带有杂味,大致预判仓储情况等。

二、曾经有某些“大师”以咀嚼干茶来品评六堡茶的质量,并说出一大段该茶之好不不好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客观、不准确、不科学,也是不卫生的。与绿茶、青茶、花茶等不同,尽管这些茶可以通过咀嚼干茶大致判断一下香型、新旧、涩度等因素,但不论是担心有农残直接入口(在泡茶过程中,大多不溶于水),还是从判断准确度而言,都是不适宜的。更何况,六堡茶属于黑茶,现代工艺的后发酵过程使得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大部分物质转化,其茶香、茶味以一种更内敛的形式表现,没有张扬的香,没有霸道的味,这样咀嚼难以准确感受六堡茶品质。

窃以为,要真正认识、品鉴一款六堡茶,最好还是坐下来,静心喝上几道,感受每一道的变化,感受其内蕴的茶香、醇厚的茶味。如此,方能较为客观地品味六堡茶,感受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其内在之美。

2020辨认黑茶是否发霉的四个方法


2020辨认黑茶是否发霉的四个方法

近来的天气就像歌里唱的:“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潮湿的空气容易令茶叶腐败变质,黑茶虽耐放,却也不会例外。那么,如何辨认黑茶是否有霉味呢?以下是几招简单易行的辨认方法!01、看看表面是否异常

黑茶虽然色泽较深,但干净的黑茶通常颜色较为乌润,而发霉的黑茶可能会出现黑霉、绿霉、灰霉、白霉等霉变特征。

不过,如果黑茶是由于在湿度过大的环境中存放过长,而使茶表面生成白毛,此时可及时擦掉或是取出到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几天后发出的霉毛会自然消失。这类表层风霉不会影响黑茶的口感,反而会加快其陈化,但若内部发霉则确实属于变质了。

02、闻闻气味是否自然

正常的黑茶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茶叶本身的香气。而发霉的黑茶,香气容易带有类似植物腐败的味道,偏离了茶叶本来具有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接触黑茶的朋友可能会将黑茶的“陈味”与“霉味”弄混,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这种陈香包括酵香、醇香、木质香等,细心即可与霉菌味分辨开来。03、看看汤色是否明亮

正常黑茶的汤色,一般较为明亮。明亮指的是茶汤本身较为清晰,在灯光照射下,反射出来的光也比较自然明亮。而发霉的黑茶,汤色比较浑浊,看上去显得不清晰,且在灯光照射时,不容易看到透出来的光线。

04、摸摸叶底是否软亮

黑茶虽然经过了渥堆发酵,但正常情况下,黑茶的叶底较为软亮,透着脂类物质所呈现的光泽感,摸起来也较为柔软有弹性。而发霉的黑茶,叶底通常缺乏弹性,一捏即碎。当然,如果愿意通过品鉴的方式则能更直观地辨别黑茶究竟有无霉变,一般来说,黑茶口感醇和顺畅,而霉变的黑茶有“麻、挂喉、叮喉”的刺激感。

总的来说,霉味属于异杂味道,通过我们的感官是可以加以辨别的。通过观茶身、闻干茶、看汤色、摸叶底的方式,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到黑茶是否发霉,以及发霉的程度。

已经霉变的黑茶不适合再饮用,因此黑茶存放时一定要注意:干燥、通风、无异味。

经典六堡茶, 一万个喜欢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属于黑茶后发酵茶,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因产自广西梧州六堡镇而得名。

六堡茶有两大系,分别是农家茶和厂茶,通俗来说,厂茶经过渥堆发酵,口感更接近普洱茶的熟茶,农家茶没有经过渥堆发酵,口感属于生茶。两者各有特点,厂茶滋味醇厚柔和,农家茶鲜爽霸气,回甘好。六堡茶的魅力,在于越陈越香,存放时间越久,茶的颜色越深,茶汤的滋味越醇厚,老六堡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老茶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香高的口味,极为珍贵,收藏价值高。

品饮老六堡的时候,你会发现茶气可以通达身体经脉,品饮感受殊为独特,非常沉稳的感觉,依稀能感受到茶叶经过沧桑的岁月。目前市场上老茶属于稀有物,价格自然是非常高,然,想喝到真正老茶,自己存一批品质相当的收藏,与茶慢慢变老。

在民间,每家每户都收藏着陈年六堡茶,常用于治疗痢疾、除瘴、解毒、祛湿,当年也曾远销到马来西亚,成为矿工祛湿解毒的保命茶。

科学家通过对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能进行研究表明,具有九大健康功效:降血脂;减肥;降血糖;降尿酸;醒酒护肝;调理肠胃;修复细胞;抗紫外线、祛湿。

六堡茶大箩分拆茶,有利于后期储存。

一级茶料,茶芽居多,外形条索粗壮,黑中带有褐色,带少梗,干净无杂质。

茶汤红润透亮,汤感厚实饱满,茶叶浓,闻之陈香扑鼻,非常舒服

广西特色藤笠小箩,有利于后期陈化,越陈越香

良好储仓:干净、整洁、通风、无异味。

六堡茶的冲泡流程,六堡茶冲泡的四种方法!


想要喝到一杯好的六堡茶,除了茶叶、用水、器具的搭配、品饮环境这几方面都应达到和谐之外,还应正确使用六堡茶的冲泡方法,如此才能更如实的展现六堡茶的品质特色。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六堡茶的泡法吧!

六堡茶冲泡的四种方法

茶壶冲泡法:

使用茶壶冲泡六堡茶,应先准备好茶壶(容量200-250毫升)以及10-15克的六堡茶,先用沸水烫洗茶壶,随后放入茶叶。六堡茶冲泡前一般需要洗茶(润茶)一到两次,因为六堡茶长期存放陈化难免落上尘埃,洗茶不仅可以去其杂味,清洁茶叶表面尘埃,还能起到润茶、醒茶的作用。在正式冲泡前可用沸水淋浴茶壶,以此提高壶内温度,让茶香更明显。一般的六堡茶可冲泡10-15泡,陈年老茶甚至可以冲泡20泡以上。前几泡出汤要快,避免出现“酱油汤”。越往后,冲泡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汤色和滋味浓淡。

盖碗冲泡法:

使用盖碗冲泡六堡茶,则应先准备好盖碗(容量约250毫升)以及5-15克的六堡茶,先用沸水洗盖碗,随后放入茶叶。此处亦应先洗茶(润茶)一到两次。正式冲泡时要掌握好冲泡时间,出汤时要滤尽,以免影响下次冲泡品质,每泡根据实际来调整汤色和滋味浓淡。

飘逸杯冲泡法:

使用飘逸杯冲泡六堡茶的方法和盖碗冲泡法几乎相同,只是飘逸杯更为简单便捷。首先将准备好的15-20克六堡茶放入飘逸杯内胆中,然后注入沸水洗茶(润茶)一到两次,润茶时出汤要快。正式冲泡时注意观察内胆茶汤来掌握冲泡时间,飘逸杯出汤简单,不用担心烫到手,透明玻璃杯也利于观察六堡茶的汤色浓淡,因此深受年轻茶客喜爱。

煮茶法:

煮茶法和常规的冲泡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多见于六堡茶的一些特殊分类,如老茶头、老茶婆、茶梗和茶果等。煮茶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备茶—煮水—置茶—出汤。煮饮六堡茶的方法可首先备茶,用煮茶袋将六堡茶装好做成煮茶包以备用;其次煮水,将水加入烧水壶中。在置茶,当水快沸腾时,将茶包放入烧水壶内。最后出汤,依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煮茶的时间,然后出汤分茶。当然,也有茶客直接放入茶叶烹煮,茶成后再以滤器过滤茶叶。这些煮茶方法无高低好坏之分,纯粹视煮茶者自己的喜好而定。

六堡茶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尤其适合。例如办公一族、经常应酬的商务人士、压力大的人群、体型肥胖者、久坐于电脑的人群等等,六堡茶作为一种传统而保健的饮品,能有效预防和解决以上人群的很多问题。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六堡茶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黑茶六堡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