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茶汤配得上“岩骨花香”?

发布时间 : 2019-11-12
什么样黑茶好 黑茶配什么 乌龙茶配什么

什么样黑茶好。

先提一个高标准的词语被滥用的例子。

宋代大儒朱熹讲授《论语》时,有弟子提问:“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何谓天命?”朱熹不答。学生见老师没反应,又继续追问。朱熹厉声回答:“我还未到知天命的境界,如何知得天命?”作为一代鸿儒,朱熹尚未敢言“知天命”,而现代许多人却动不动把“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挂在嘴边,好似人一活到三十、四十、五十岁,便自然而然地到达孔子所述的相应境界似的。

在缺乏敬畏之心的时代,某种最高标准的用词,往往被人拿来随意使用,以致被说到“烂大街”,失却了原来的意涵,武夷岩茶中的“岩骨花香”便是如此。

岩骨花香:武夷岩茶的最高境界

关于“岩骨花香”,可考的较早记载是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著名的茶学者林馥泉、吴觉农两位先生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不约而同地用“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来概括武夷岩茶的基本特征。

不知是这种表述在当时已是盛行、因而被他们记录了下来,还是得益于两位先生的总结与推广,“岩骨花香”不胫而走,渐渐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如今的市场上,只要和岩茶沾上点边的宣传文案或是外包装,不管里面的茶是否产自武夷山及其正岩茶区、制作工艺是否到位,都要打上“岩骨花香”四个字,好像没有提及“岩骨花香”就卖不动似的,让真正的岩骨花香地位很是尴尬。

实际上,就现今武夷岩茶的普遍表现来看,“岩骨花香”与其说是岩茶的特征概括,倒不如说是在描述其最高境界。真正的“岩骨”和“花香”,能得到一项已属难得,而兼得二者的更是岩茶中的极品,产量少,能欣赏的人就更少了。

那么,什么样的茶汤堪配“岩骨花香”四字呢?不妨先把“岩”“骨”和“花香”分开来看。

“岩”:正岩山场是先决条件

岩茶既以“岩”字为名,必有关节之点。所谓“岩”,首先必须要有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特有的丹霞地貌,坑涧林立、岩壑纵横而形成的小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化岩土壤,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之上,再配合以适宜的茶树品种、合理的栽培方法和到位的制作工艺,在冲泡得宜的情况下,方能体现岩茶之“岩”。

显然,要担得起这个“岩”字,茶树生长环境,或者说“山场”是第一先决条件。这里不是“惟山场论”,而是要得岩骨花香需有次第,好山场是第一步。也正因此,武夷岩茶依着产地不同,区分了正岩、半岩、洲茶、外山茶几个等级。正宗的武夷岩茶,必然来自严格意义上的正岩产区。然而,或许为了满足商业及更多人的心理需求,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正岩”范围的界定各有不同。按照目前通俗、也是相对宽泛的说法,产自武夷山风景区内的茶都属于广义的“正岩”范畴。——显然,这定义过于宽泛了。

掰扯正岩产区的细致分界会引来无尽的争议,动辄影响到商业利益。而作为销售末端的喝茶人,除非对正岩茶的感官品鉴标准十分到位,或者全程盯着采、盯着做,否则谁也不敢保证产地之“正”。这并非不信任厂家或供应商,而是市场上的猫腻实在太多,每个货源对正岩的界定又各有说辞。权衡下来,相对便捷又可靠的方式,还是以最实际的茶汤表现来论断,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套靠谱的岩茶品鉴体系来支持。

“岩”:正岩山场的“山场气”

如何透过茶汤的表现来判断严谨意义上的正岩茶呢?

一提到茶,往往绕不开香气、滋味、耐泡度等等。以我个人喝茶的经验,除非一个人的“正岩”定义甚为宽泛,否则,判断正岩茶相对靠谱、不易出错、且难以造假的方式,还是看茶汤有没有正岩山场的气息,俗称“山场气”。其实,这是农产品的特性,就好比瓜果类作物长在日夜温差大的地区更甜一样,而茶之于相应的特殊产地所带来的“气息”亦属同理。

“山场气”是生长在武夷正岩山场的茶树制成的茶品所自带的气息,是茶树生长环境的“身份验证码”。“山场气”依着茶品山场的核心与边缘或强或弱,又因各个小山场的特色或茶树具体生长位置的不同而有着风格的差异。万变不离其宗,各个正岩产区“山场气”的基底是一样的,有着共通的味道,老茶客一喝便知。cy316.COm

真正的正岩原料,即便制作上稍有缺陷,茶汤里往往也会带有正岩“山场气”;而非正岩茶区、或者不具备正岩茶区的土壤、小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的原料,纵使工艺十分精良,也难以做出“山场气”来。

那么,“山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以我个人的感官体验,“山场气”是一种茶香落水、香水合一的味道,嗅之、饮之皆有,带有一种“矿物感”——武夷山雨后湿润的岩壁,或是掬起一抔流淌过岩石的山泉水,都能感受到类似的味道。“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约略可拟。

有人形容它是一种糯糯的清甜感,或者清凉感,有人说它带有淡淡的腥味。感官体验或许有着个体差异,不过,习惯正岩韵味的茶友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毕竟这种独特的气息仅专属于具备“正岩”环境的茶青原料。

在制茶工艺到位的前提下,“山场气”会随着山场地形的不同、茶树生长位置的好坏而或强或弱,且在同一个基调之上有着不同的风格表现。山场极佳的岩茶,“山场气”从前两三泡起便很显,贯穿首尾,数十泡不改其初。而大部分的正岩茶,其“山场气”还是在茶汤的“尾水”,也就是茶叶冲泡了数泡、高潮过后才开始显现,能维持数泡清甜、稳定、带有山间幽幽草木芬芳的汤感。言语在迷人的实物面前总是显得无力,最直接的方式,还是连喝几个标准的正岩茶,来感受、总结其茶汤尾水所共通的味道。

编辑推荐

岩骨花香大红袍


岩骨花香,既是对岩茶的美好评价,更是大红袍特有的情怀,一款优质的大红袍,需要有岩骨,喝在嘴里,有甘泉感与山场气息,有岩味,有茶味,才是正岩茶。好的岩茶,应该要有花香,虽然岩茶以喝水为重,但少了花香,茶少了一些妙趣。

大红袍,我们别听那些神话,说什么母树、一代二代三代什么的,还是实打实的接受拼配大红袍,因为没有拼配的岩茶,全是不叫大红袍,通过不同岩茶的拼配,就叫大红袍。但同样的品种之间的拼配,还是原来品种的名字。

大红袍,一般采用三坑两涧拼配的,是最高级的,采用正岩原料拼配的,属于高级的,如果是半岩级别拼配或者半岩加正岩拼配的,属于中高端级别,如果采用洲茶类似风化石或者砂质地原料来拼配,属于中级,采用洲茶普通土壤的原料拼配的,属于普通级别,再有低级的不入流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这类茶通过是高火烘焙,只有岩味,没有什么茶味和香气了。他们把这样的茶的火味当作岩韵,那让人感觉档次不低,如果你不小心入了道,价格也是大几百一斤。

我们拼配的大红袍,越来越对品质有要求,所以今年拼配的大红袍,采用纯正的正岩原料,原料要求级别都是精选精品,而且涉及品种非常多,达到十多款拼配,拼配出来后,还要香气纯正,山场气息明显,花香果味良好,岩骨茶气足,生津回甘。

拼配大红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活,拼配过程中,并不是将好茶拼配在一起就会是好茶,有些茶叶,即使是全是好茶,乱拼配的话,可能粗口,酸,麻,大大降低茶叶的原来品质。如果拼配得当,不会是1+1的品质,而是1+1等于3或者等于更大,这才是拼配的最大价值。

一款优质的大红袍,花果香明显,而且茶香必须入水,茶汤里香气喝在嘴里,要满嘴茶香。茶汤喝在嘴里,不仅要有茶气、山场气、源泉感,还要入嘴可化,油质顺滑。这些都是高级别大红袍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如此级别,即使采用最好的三坑两涧的原料拼配,那也是枉然。

好的大红袍,一定会是足火烘焙,如果火候不到,茶叶容易返青,这种情况的茶叶,一般是香气不够,山场气和源泉感不够明显,不敢足火烘焙,才会这样的火候烘焙。

而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高火烘焙,把茶叶直接烘焙到只有炭火味没有其他茶叶,这样的茶叶,一般是因为茶叶有问题,怎么烘焙都不行的茶叶,直接烘焙到没有茶味,当然就只有炭味和火味了。

醉美岩骨花香“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里的花香、果香、乳香、板糖香、草木植物之味香,那股吸天地之精华而蹦出的岩韵,每日里,我都要闻一闻,品一品,感受一番其中滋味。长年沉浸其中,咀嚼那茶汤里的“骨头”,越嚼越有味道。

不常接触武夷岩茶的人,初品时花香容易分辨,岩韵却不知所云。这得知晓她的来龙去脉。武夷各种茗丛,自身都有独特的体香。茶汤中,普遍意义上具备的岩骨花香,从“岩骨”与“花香”两部分说。

“岩骨”。主要指岩茶汤中所含有“丹山”岩石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不同成分岩土里的生物、微生物、矿物质的滋味。这种滋味,给人的感觉特别浓重。用三个字表现“厚、重、沉”。“茶味厚而有岩骨则韵显”,“岩石味”,都是“丹霞岩土”韵味的表现,也就是“岩韵”的“源”味。

“花香”。并非狭意上的花香表象。她泛指武夷岩茶汤中透出的类似花卉、果类、草木植物的味香。除自身先天具备的体香外,茶汤还要求“甘甜、润滑、鲜爽”。花香整体滋味体感是丰富而多样的。

那么“岩骨花香”是怎么来的呢?

茶树,是吸附性极强的植物。只要她扎根在土壤,那么这块土地上的曾经、至今、将来,只要有过的各种物种腐质物的化学元素,那些曾经的野花、野果,春去秋来,漫长岁月,浸入土中,都会被生长地这的茶树吸收和消化。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被地质学家评价为是我国26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武夷岩茶的“山场”,主要是由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的母岩。岩茶园的土壤,主要由丹霞地貌的“母岩”,经长期各种分化作用形成的母质岩土,与这里多样性植被群体的腐质土共同组成。母质土壤,以生物为主导,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富含矿物质、有机物、多生物的土壤环境。这的土壤中,孔隙度约50%左右,通气、透水性极好。形成独一无二的发育最完整、最典型的“立地茶土”。

优良的山场,精湛的制作工艺,制造时的气候条件,是决定“岩骨花香”三大必备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相融所得。

自从武夷大红袍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茶文化成为武夷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武夷茶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岩骨花香铸造“火功”实甲天下,也是最后一道工序。其精彩、精心、复杂程度,达到最高境界。做茶师父对每种、每泡茶品,长期焙制技术上的经验积累、悟性以及工作时对茶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关系到每泡茶品最终品质。做茶没有一成不变的招数,那“一拿、一闻、一观、一品、一收”达到默契时,武夷岩茶里的古老元素,便展示出了她的万种风情。

身边的朋友们以能做出一泡即有岩骨又有花果香的茶为喜。做茶不易。人们寻找,想尽办法居为已有为多。不管是哪位师父做出来的,能得到,并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是快乐。品饮,也有功夫。茶汤浓淡都有其味。品茶有“师”。能静下心来,集中精神,调动身体对各种食物味香的捕捉、判断能力,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享受。

时常痴迷寻找各种茗丛体香。武夷岩茶“岩骨花香”滋味,如这丹山四季芬芳,其中妙趣,难以言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