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茶园有哪些害虫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广东茶叶产地有哪些 中茶黑茶园 广东荔枝红茶

广东茶叶产地有哪些。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作物,茶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在茶园中以茶树为主体结构,构成了茶园的生物群落,群落中有茶树、杂草、以茶树为食料的害虫、以昆虫为食料的害虫天敌,形成了一条以食物为基础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食物链。广东茶区北依南岭,南濒海洋,属于季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宜于茶树生长,但也很适合害虫的发生。广东茶园中,为害茶树的害虫达230多种,有些还是特定的种类。常见的有50-60种,为害特别严重的有10多种。其构成大致是这样:

食叶性鳞翅目幼虫:茶毛虫、黑毒蛾、白毒蛾;油桐尺蠖、茶尺蠖、灰尺蠖、大鸢尺蠖、木撩尺蠖、银尺蠖、油茶尺蠖;茶刺蛾、丽录刺蛾、扁刺蛾、暗扁刺蛾、淡黄刺蛾、白痣姹刺蛾、红点龟形小刺蛾;茶蓑蛾、大蓑蛾、小蓑蛾、褐蓑蛾、油桐蓑蛾、白囊蓑蛾、黛蓑蛾、丝脉蓑蛾;茶蚕、茶叶斑蛾、鹿子蛾。

卷叶类害虫:茶卷叶蛾、小黄卷叶蛾、茶细蛾、茶谷蛾、茶窗蛾。

蚧类:椰圆蚧、角蜡蚧、龟蜡蚧、长白蚧、茶梨蚧、蛇眼蚧、红蜡蚧、矢尖蚧。

粉虱类:黑刺粉虱、珊瑚粉虱、柑桔粉虱。

吸汁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角盲蝽、绿盲蝽、茶黄蓟马、碧蛾蜡蝉、青蛾蜡蝉、白蛾蜡蝉、茶蚜、茶籽盾蝽。

枝干钻蛀性害虫:茶梢蛾、茶蛀梗虫、咖啡木蠹蛾、茶天牛、红颈兰翅天牛、堆砂蛀蛾、茶枝木蠹蛾。

螨类:茶叶瘿螨、茶橙瘿螨、咖啡小爪瘿螨、茶黄螨、短须螨。

地下害虫:大蟋蟀、铜绿金龟甲、大黑金龟甲、黑绒金龟甲、黑翅土白蚁。

其它:地老虎、茶芽瘿蚊、螽斯。

这些害虫中,经常发生、造成严重危害的是假眼小绿叶蝉、螨类。曾成灾的则是油桐尺蠖、黑刺粉虱、蛇眼蚧、茶黄蓟马、小黄卷叶蛾、茶角盲蝽。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园常见害虫天敌


茶园中捕食茶树害虫的昆虫类群和非昆虫类食虫动物的总称。

一、茶园常见天敌昆虫:多达三百余种,可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大类。

1、捕食性天敌昆虫:包括昆虫纲中许多目、科的昆虫,其重要的类群有:

①瓢虫,如红点唇瓢虫、宽缘唇瓢虫,对长白蚧、椰圆蚧、卷毛蚧、长绵蚧等常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刀角瓢虫经常是捕食和控制黑刺粉虱的重要天敌。

②草蛉。茶园常见有:大草岭,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等,捕食茶蚜等害虫。

③食蚜蝇。茶园常见有:黑带食蚜蝇、大灰食蚜蝇、四条大食蚜蝇等。食蚜蝇与茶蚜的益害比为1:100时,8天后有蚜芽梢率下降70%,虫口下降75.4%;为1:70时,8天后有蚜芽梢率下降62.5%,虫口下降58%。

还有很多其它捕食性天敌昆虫。如:属于半翅目盲蝽科的(Miridae)军配盲蝽捕食茶脊冠网蝽,平均每日捕食网蝽2-3头,益害比为1:40时,一周后全部捕食殆尽;益害比为1:60时,一周后虫口下降86.7%。其它如鞘翅目步甲科,半翅目猎蝽科、姬猎蝽科、蝽科、膜翅目蜾赢蜂科、胡蜂科、蚁科,以及螳螂目螳螂科等,在茶园中也都有其常见的种群,捕食各种茶树害虫。

2、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两大类群。

①寄生蜂,属膜翅目,类群繁多,主要有姬蜂总科的姬蜂科(Ichneumonidea),茧蜂科(Braconidae)和小蜂部必将的许多科,如赤眼蜂科及细蜂总科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等。姬蜂寄生于多种害虫的幼虫或蛹内,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茶蓑蛾、扁刺蛾等,都常有姬蜂寄生。茧蜂一般寄生于多种害虫的幼虫,单白绒茧蜂内寄生于茶尽蠖幼虫,卷蛾小茧蜂外寄生于茶小卷叶蛾幼虫,常有较高的寄生率。

②寄生蝇。属双翅目,主要有寄蝇科,另有麻蝇科,头蝇科等。多寄生于蛾蝶类幼虫和蛹内。茶园常见有蚕饬腹寄蝇、伞裙追寄蝇、日本追寄蝇、红尾追寄蝇等分别寄生于茶蚕,大蓑蛾,茶毛虫等多种害虫。

二、非昆虫类食虫动物 主要有蜘蛛、捕食螨和鸟类等。

三、天敌的保护与利用

1、直接保护天敌 人工防治中摘除的害虫卵块、虫体,不宜立即销毁,而应放入相应的保护装置内让寄生蜂、寄生蝇羽化飞出再行繁殖寄生。对于虫卵可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瓦盆(缸),将小盆放在盛水的大盆内,水面滴少量煤油,卵块放入小盆内,并以覆盖物防雨,这样可使卵块孵出的幼虫溺水而死,寄生蜂、蝇则可自由飞去。对于幼虫和蛹则可改用寄生蜂保护笼。秋后茶丛下存留落叶或覆草,茶园梯塝保留杂草,以利蜘蛛、瓢虫、食蚜蝇等蛰伏越冬。从介壳虫、粉虱寄生率高的茶园剪取虫枝插入天敌稀少的茶园,任寄生蜂羽化寄生,逐步提高寄生率。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尽量做到挑治、片治,克服盲目普治,且应尽量在天敌隐蔽或不活动期施药,多采用农业的、生物的等非化学防治措施。

3、补充天敌的食料和寄主 许多天敌除以昆虫为食外,还需获取花粉、花蜜等其他补充营养。茶园套种绿肥,附近种植蜜源植物,或有意识保留某些野生开花植物,都有助于寄生蜂、蝇和捕食螨的繁衍。

4、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繁荣天敌群落 增加茶区植物种类,尤其是植树造林,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茶林结合,随植食性昆虫种类增多,有助于天敌繁荣。发展林业,更有助于招引食虫益鸟定居繁殖,啄食茶园害虫。

有机茶园害虫防治(四)


接作者上文《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三)》

2.4采用适当的生物、物理措施,必要时使用植物性农药

目前,生物制剂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应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等鳞翅目幼虫,应用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等,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幼虫,应用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圆蚧等均取得良好的防效。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和趋黄性,在有机茶园中可推广使用新型杀虫灯和黄色粘虫板等来诱杀害虫。目前已开发的新型杀虫灯运用了光、波、色、味4种诱杀方式,选用能避天敌习性,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来诱杀害虫,因此对天敌相对安全。

此外,在有机茶园中还可适当选择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素、除虫菊素和鱼藤酮等,这些植物性农药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等都均有较好的防效,但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因此只有在不得已时才可使用。

2.5有机茶园要重视抓好越冬期石硫合剂封园,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在冬季茶园封园时,适时喷施石硫合剂,对防治茶叶螨类、黑剌粉虱、蚧类和茶树病害等效果良好,对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减轻来年病虫为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有机茶园中特别要重视推广应用。

2.6重视新技术在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

2.6.1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

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联系,如植物产生次生性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在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探明茶树一害虫一天敌之间、雌雄昆虫个体之间的化学通讯联系,利用化学信息素监测虫情、调控害虫行为,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生态控制措施。

2.6.2利用昆虫性激素

昆虫性激素既可以监测害虫的发生,预报虫情,还可以在田间规模使用,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目前我国已有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二点螟和玉米螟等性激素被广泛用于虫情测报和防治。据估计,全世界已合成昆虫性激素化合物1000多种,已商品化的达280种,其中用于干扰交配的有18种,诱杀的28种,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茶树上,日本已成功开发应用人工合成的茶卷叶蛾性信息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卷取得较好的效果。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茶尺蠖等化学信息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2.6.3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50年代中期,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大量释放经辐射不育的螺旋蝇雄虫,彻底防治当地牲畜大害虫野螺旋蝇获得成功,80年代后期,我国在贵州省惠水县一个30多hm2的柑桔园中释放15万头辐射不育的大实蝇雄虫,使柑桔被害率从7.5%降低0.005%。辐射不育技术有利于害虫的自然控制,是害虫持续控制中一项有效的技术,值得在有机茶园中探索应用。

2.6.4转基因抗虫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成功地将某些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植物,在茶树上的研究与应用值得探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复微生物(病毒)本身以提高对其害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重组扩大其宿主范围等。

整理发布,作者:王庆森《有机茶园害虫控制》,

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三)


接作者上文《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二)2.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但一般以夏秋季节浅翻1~2次为宜。对茶丽纹象甲、茶角胸叶甲幼虫发生较多的茶园,也可在春茶开采前翻耕一次,秋冬季茶园结合深耕挖蛹施基肥,杀死部分虫蛹如多数的尺蠖蛹、茶丽纹象甲的卵、幼虫等。

2.3强化对茶园天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茶园害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有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1100多种,是茶园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自然制约因子。要重视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资源,提高茶园自身调控能力。

2.3.1给天敌创造良好的茶园生境

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覆盖,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对天敌的直接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2.3.2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茶园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宜分别放入寄生蜂保护器内或堆放于适当地方,待寄主蜂、寄生蝇类等天敌羽化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

2.3.3建立天敌昆虫的中间寄主和补充营养基地

部分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吮吸花蜜进行补充营养,然后觅找寄主进行产卵繁殖。因此为了延长天敌昆虫成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如桂花、蔷薇等,作为天敌昆虫的补充营养基地,同时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

2.3.4人工助迁。

利用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可将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韦伯虫座孢菌、昆虫病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园中去,使其建立种群,并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

整理发布,作者:王庆森《有机茶园害虫控制》,

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二)


接作者上文《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一)·1、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原理》。

2、有机茶园害虫持续控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2.1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园生物多样性

有机茶园的建设应选择在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周围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维护好茶园及其周围的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有机茶生产至关重要的一环。实践证明,在茶园生态系统中,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比纯茶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昆虫群落结构。因此,对周围植被已遭到破坏的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等措施,幼龄茶园行间种植豆科绿肥,逐步修复受破坏的茶园生境。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着力创造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草孳生的生境条件,以提高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2.2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茶树栽培管理

茶树的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的主要技术措施,同时也是害虫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虫害的作用。因此,在茶树栽培管理措施的设计和应用上既要满足茶叶生产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其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

2.2.1选育和推广

茶树抗性良种,利用茶树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实践证明,不同茶树品种之间抗虫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充分利用茶树自身的抗虫性,推广种植抗性茶树良种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值得重视。如日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薮北”品种,由于当时对品种的抗病性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普及薮北品种后,茶炭疽病和网饼病严重发生,成为日本茶树引种的沉痛教训。我国在茶树品种抗性筛选与利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开展了一些工作,筛选了一批对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侧多食跗线螨、咖啡小爪螨、茶尺蠖和茶丽纹象甲等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同茶树品种之间对黑剌粉虱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的提高,将为选育茶树抗虫良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2.2及时采摘,合理修剪

通过及时采摘,一方面可以采除趋嫩性芽叶病虫如蚜虫、假眼小绿叶蝉、侧多食跗线螨、茶橙瘿螨、茶细蛾等的大量虫口,而且可以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并破坏其产卵和栖息场所,从而减轻为害。茶园合理修剪,不仅是茶树栽培的重要措施,而且可减轻害虫如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

2.2.3茶园铺草,合理除草

茶园行间铺草覆盖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蓄土壤水分、稳定土温、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冬天可提高地温防止冻害,以及减轻采茶人员对土壤的践踏,保持土体良好的构型等,而且有利于茶园土壤动物的栖息、繁衍、增殖,提高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有机茶园一举多得,最重要的土壤管理措施。茶园铺草,一般不少于15000kg/hm2,厚度5~10cm,铺草时间宜在雨季或干旱季节来临之前,草料可利用山草、作物秸秆、绿肥等。对于有机茶园的恶性杂草切忌使用除草剂,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整理发布,作者:王庆森《有机茶园害虫控制》,

山区茶园害虫防治几法


山区茶园生态环境好,其茶叶产品质量上乘,但山区茶园多与森林相邻,害虫种类多、危害频繁,给茶园虫害防治带来了一定难度。近几年来,古丈县广大茶农推广5种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法,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既节本、增效,又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量。

养鸡捕虫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户外养殖业发展迅速。户外养鸡可减少疫病传染,增加收入,可有效地节省用药成本。古丈县不少养鸡大户把居家圈养改为在茶园中建房放养,鸡活动敏捷、食量大、捕食能力强,防虫效果好。据调查:1只0.5公斤重的鸡平均每天可捕食成虫、幼虫200只以上。茶园虫害多,树体矮,园内荫蔽,有利于鸡群栖息和捕食,除粉虱、介壳虫、红蜘蛛、黄蜘蛛等害虫外,长年大发生的茶毛虫、茶尺蠖、茶刺蛾、卷叶蛾、细蛾、谷蛾、茶狗子、金龟子、象甲、蝗虫、盲蝽、网蝽等多种害虫都是鸡群的好饵料。据生产数据表明,放养鸡群的茶园可降低用药量80%以上,可节省鸡饲料50%以上,每年每667平方米茶园节省用药成本55元以上。鸡捕食害虫长势快、肉质好,鸡瘟、禽霍乱等传染病极少发生。另外,鸡还取食嫩草,鸡粪可肥茶园,鸡群频繁活动还能减少杂草丛生,促进茶园株间通风透光,一举多得。

点灯诱杀法以往认为山区茶园分布广、地块散,远近高低不一,点灯诱杀害虫效果差,推广难度大。近几年我地推广点灯诱杀害虫,不仅节省了施药用工,防效也十分理想。据茶园调查,凡点灯地块基本上不需用药物防治,特别是对趋光性强的蛾类害虫防效良好。点灯诱杀害虫对植株、鲜叶、土壤没有污染和农药残留,平均每667平方米茶园直接费用为10元~15元,比常规用药物防治每667平方米节省费用40元以上。茶园点灯诱杀具有省工、省力、防效好等多个优点。

多次修剪防虫法茶叶是以采收鲜嫩叶为对象的常绿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鲜嫩叶数量的多少。大多数害虫只危害鲜叶,造成减产,降低品质。为减少对鲜叶的喷药次数,促进鲜叶生长,在生产培管上改常规的1年一修剪为1年多次修剪。这样既有利整形、增加采摘面积,又有利芽叶生长整齐一致,同时又剪除了上部病虫枝叶。多次修剪应根据不同季节进行。春茶在萌动前1个月重修剪1次;夏季是害虫发生与危害重要时期,夏茶分别在采摘前和采摘后进行2次修剪;秋茶在8月上旬修剪1次。通过修剪破坏了害虫的栖息场所,同时又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从而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台刈法对一些树体高大、园地荫蔽、产量低、树势弱、病虫多的老龄茶园,药物防治效果差,对这类园采取台刈更新办法,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方法是:在春茶采收结束后,虫害大发生之前,将老龄茶园进行台刈,结合中耕松土、培肥,促进秋后抽枝发叶,以后逐步培育树冠。台刈后园地通风透光,新发枝梗生长旺盛,虫害大大减轻。台刈3年后定期修剪采摘,产量逐步恢复,使老园变新园。台刈法是改造低产老龄减轻园的有效措施,也是减轻害虫、减少农药残留的良好办法之一。

生物农药防治法对于分布在边远山区的零星茶园,森林害虫较多,防治和管理较为困难。对此类茶园采用生物农药防治,改以往茶园施用高毒、高效、高残留农药为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浓度上尽量稀配药液,时间上选准最佳防治时期,季节上选择在采摘前20天以上。生物农药药效长,残留期短,害虫抗药性弱,防治效果好于常规化学农药。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害虫、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无公害茶叶浙江省地方标准 为规范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促进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由浙江省植保总站起草的“无公害茶叶系列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已于2000年10月23日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00年11月18日开始实施,现将标准第2部分—生产技术准则(DB33/T290.2-2000)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准则”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1、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2、农业防治 2.1选用品种: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向外地引种时,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病虫随种苗带入。 2.2适时采摘:采摘对栖居在茶树蓬面上的病虫如假眼小绿叶蝉、叶螨类等及芽叶病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提倡机械化采摘。 2.3合理修剪:修剪既可培育树冠,又可改变病虫的生存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如合理控制茶树高度,可明显地减轻毒蛾类害虫的危害;春茶后进行树冠改造,可减轻长白蚧、黑刺粉虱的危害;秋末轻修剪可明显地压低叶螨类的越冬基数等。 2.4茶园翻耕: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耕翻,可减轻次年象甲类发生,对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5及时清园:秋末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减轻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发生。 3、物理防治 3.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点灯诱杀,减轻田间的发生量。 3.2人工捕杀:对发生较轻、危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危害。 3.3提倡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4、生物防治 4.1保护和利用当地主要的有益生物及优势种群,控制使用杀虫谱广的农药、减少茶园喷药次数及农药用量。 4.2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5、农药防治 5.1加强茶树病虫的测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5.2按防治指标防治。按制订的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严格掌握防治适期施药,降低农药用量。提倡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5.3改进施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提倡侧位低容量喷雾。

广东茶文化之——广州旧式凉茶铺


广式凉茶是广州特有的一种茶饮,凉茶在广州人心目中有着独特的位置,一直以来,岭南人就十分注重养生,他们追求饮食清淡,喜欢饮用一些中草药熬制的凉茶。但是现在我们在广州见到的凉茶铺大多是连锁经营的。在很久以前,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就存在着各式的凉茶铺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搜罗蕴含浓厚岭南特色的旧式凉茶铺,尝尝真正的广州特色凉茶。

凉茶铺

1.耕田公老瓷碗凉茶铺

耕田公老瓷碗凉茶铺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老铺子是自配药房,自卖大碗凉茶。特色是每碗凉茶都是祖传秘方,店子还保留盛凉茶的大瓷碗和最传统的煎茶方式。

2.西关“梁”茶铺

西关“梁”茶铺的特色是“对症下药”,铺主梁伯会根据客人的身体情况配制不同药方的凉茶,还会讲每种草药的功效,服务非常周到。

3.余氏凉茶铺

余氏凉茶铺的凉茶都是祖传秘方,不仅保留着传统的煲制方法,还在现场煲制凉茶。老板娘还会通过看你的舌头对症下药。凉茶是一杯见效。

4.现煮现卖山草堂

现煮现卖山草堂是一间传统的家族凉茶铺,他们有独特的配方,而且现场煲制凉茶,很多人还从海外特意回来喝他家的凉茶。

5.翠翠凉茶铺

翠翠凉茶铺的特色是只卖凉茶料包。铺主有很高的中医修行,所有的调配包都是由她自己调配,而客人也可以现抓不同的药方。

以上几家旧式凉茶是目前在广州街头仍旧存在的凉茶铺子。这些凉茶铺的历史相对比较久,因而在口碑、品质上也是比较有保证的。对于想要追寻旧式凉茶的朋友,不妨去这几家凉茶铺试一试吧。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主要技术措施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强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进行茶园害虫生态调控必须首先全面调查茶园的生态条件,包括气象、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基本情况,系统了解当地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害虫发生的影响。一般来说,山区和半山区茶园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素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园,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作物布局,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二、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生态学原理提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推动生态系统不断发展。生态系统的第一个因素都表现了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进行茶园害虫的生态控制,必须全面调查茶园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明确主要种群的动态及群落间的相互联系。其中,尤其要掌握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害虫发生的关系,茶园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特征及消长规律,茶园土壤微生物亚群落、茶园杂草亚群落与茶园害虫发生的联系等。生物群落结构一般可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数来分析。生物群落还涉及其稳定性与生产力、与茶叶生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里,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也越大。因此在设计生态控制措施时,应以维持茶园生态系平衡为目标。

三、坚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在设计和应用上既要满足茶叶生产的需要,又要充分发挥其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1、合理种植,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

众所周知,大规模的单一栽培,无疑会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容易诱发特定害虫的猖獗,茶叶生产的实践也说明了一点。凡是周围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虫害流行和扩散的机率就大。如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在大面积茶园中往往发生较多。因此,有机茶园最好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2、重施基肥,适量追肥,配合使用叶面肥

秋冬季节,茶树处于休眠状态,茶园可进行翻耕施肥。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过多使用会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虫的发生。

3、及时采摘,抑制芽叶害虫的发生

芽叶是茶叶采收的原料,营养物质高,害虫发生也严重。达到采摘标准,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橙瘿蟥、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为害。经过采摘,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如遇春暖早,要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4、适当中耕,合理除草

中耕可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有利于天敌入土觅食。但一般以夏秋季浅翻1~2次为宜。对丽纹名象甲、角胸叶甲幼虫发生较多的茶园,也可在春茶开采前翻耕地一次。对于茶园恶性杂草可采取人工除草。至于一般杂草不必除草务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于天敌栖息,可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四、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在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长期存在的。当然,并不是各种天敌都能够控制害虫在经济为害损失水平之下。但是充分发挥并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效能则是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1、茶园天敌的类型

茶园天敌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三大类。

寄生性天敌主要指寄生性天敌昆虫。这类天敌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比较明显,一方面可以使那些潜在性害虫长期受到控制而不造成为害。如茶白青蛾幼虫期受到一种青蛾瘦姬蜂的为害,长期处于零星发生;茶硬胶键性害虫控制在发生为害造成经济损失之前。象茶尺蠖绒茧蜂对茶尺蠖种群的寄生率可达到70%,使幼虫在3龄前死亡。

捕食性天敌包括鸟类、蜘蛛、瓢虫、草蛉等,一般都是多食性的,对寄主害虫的选择范围广,其种群相对地比较稳定,因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远较寄生性天敌为大。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种群占80-90%,由于蜘蛛具有数量大、繁殖率高、种类多的特点,其对茶园害虫种群的控制更为显著。据研究报道,在一定的猎物范围内,每头蜘蛛可捕食害虫6-10头,其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作用可达60%以上,除蜘蛛外,捕食性螨对害虫的捕食作用也很大。

病原性天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黑刺粉虱真菌对黑刺粉虱的控制作用十分突出,经分离和繁殖,施用后其防效可达83-87%。圆孢虫疫霉对茶尺蠖具有较高感染力,自然致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茶园昆虫病毒资源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从茶树害虫中分离出50种以上的病毒,一些主要害虫都受到病毒的自然制约。如1977年和1981年秋,茶尺蠖、油桐尺蠖在安徽、浙江等茶区先后两次受到病毒的流行而被控制。扁刺蛾常年于霉雨季节受扁刺蛾NPV的流行而大量罹病死亡。试验研究表明,利用病毒治虫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生物防治手段。目前我国已有病毒制剂生产。

2、生物防治的优点

①持久性 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知的物体,一经施入田间后,能逐步适应田间的生态条件,成为生态系中的一个成员。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以长期起作用,经久不衰。

②安全性 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来控制害虫,它与化学防治比较,具有较大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现在提倡有机食品如水果、蔬菜、茶叶等,宜通过生物防治途径来实现。

③同步性 害虫天敌是伴随害虫的发生而发生,它的作用大小,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环境条件对它发生有利,它们控制害虫的作用就大,反之则小。因此,要使天敌发挥作用,必须注意天敌的同步性,使在敌的发生时期与害虫一致。另外,天敌与害虫还要保持一定折比例,才能控制害虫的大发生和有利于天敌的生存繁殖。例如,扑食蚜虫的瓢虫,据研究表明,瓢蚜比保持1:280为宜,若瓢虫多,蚜虫少,当蚜虫被食光后,成虫可飞迁他处寻食,但幼虫多因食料少互相残杀而大量死亡。为了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平衡,许多专家认为:可以人为的保留一部分害虫,以保证天敌与害虫的同步性。

④专一性 在生防中,应用一种天敌只能控制一种害虫或一类害虫,对其他害虫却无能为力。因此,应用生物防治茶树害虫时,须注意多种天敌的配合,以控制多种害虫;同时与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等协调配合起来,以发挥生物防治的威力。

3、生物防治的方法

①给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茶园周围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园,可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和保护大山雀、画眉、八哥等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②结合农业措施保护天敌

茶园修剪、台刈下来的茶树枝叶,先集中堆放在茶园附近,让天敌飞回茶园后再处理。人工采除的害虫卵块、虫苞、护囊等均有不少天敌寄生,宜分别放入寄生蜂保护器或堆放于适当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羽化飞回茶园后,再集中处理。

③人工助迁天敌

在茶园中,害虫、天敌常伴随而生,特别是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昆虫更是如此。害虫大发生时,天敌种群数量也逐渐上升;随着天敌种群数量的增多,害虫数量减少时,则天敌因食料缺乏,常互相残杀,使天敌数量减少。因此可从天敌密度大的地块,成对地移放天敌到天敌少、寄主多有地块中去发挥其控制力,扩大繁殖。

④引进微生物治虫

茶园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极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流行,可从茶树害虫的病尸上分离苏云杆菌等各种病菌,再释放到茶园中去均能很好地造成再感染和流行。从全国各地引进的白僵菌、虫草菌、苏云杆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均能在茶园很好地建立种群和扩散。

⑤建立天敌昆虫的中间寄主和补充营养基地

部分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蜂、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昆虫(食蚜蝇)羽化后,需吮吸花蜜进行补充营养,然后觅找寄主进行产卵繁殖。因此为了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和增加产卵量,可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不同时期开花的蜜源植物,作为天敌昆虫和补充营养基地,同时也可以美化茶园环境。

五、强调新技术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应用,发展生物合理防治制剂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要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呼声高涨,一些对人畜及生态环境相对安全的生物合理防治制剂相继被开发出来。目前,可作为有机茶园使用的苏云杆菌(Bt)制剂对茶毛虫、茶黑毒蛾等鳞翅目害虫均有一定的防效。植物源农药如苦楝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具有杀虫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等有一定的作用。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白僵对茶丽纹象甲和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也提到了证实。

与此同时,用来诱杀和干扰昆虫正常行为的昆虫性信息素已成为害虫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外通过使用棉红铃虫性信息素防治棉红铃虫可达到100%干扰交配。棉田卵量减少50-70%,效果十分显著。茶园害虫的性信息素研究已有多年,在日本已开始利用茶卷叶蛾的性外激素干扰和防治茶卷叶蛾;尽管目前国内应用不多,但在今后害虫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由于灯光诱杀技术的发展,新型的杀虫灯运用光、波、色、味四种诱杀方式,选用了能避免天敌习性,但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的光源、波长、波段。因而对天敌相对安全,而对害虫诱杀量大,种类多,杀虫谱广,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这项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茶园害虫调控的基本原理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现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新植的茶园几年就可封园,形成树冠茂密郁闭、小气候变幅较小的特殊生态环境,且比较稳定,使得茶园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较其他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要丰富得多,在年度间也较平稳,不同种的种类数量虽略有起伏,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

同时,茶园也是一个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态系统,从开荒垦地、茶苗种植到茶树修剪、采摘、施肥、病虫防治等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栽培措施的变革,使茶园生态环境趋于简单化,利于某些病虫的流行和扩散;普遍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茶园地力衰退,土壤活性降低;尤其是大量偏施氮肥,改变了茶树体内的碳氮比例,引起吸汁性害虫暴发。在茶园病虫防治上只注重在病虫本身而忽视防的措施,致使茶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不易恢复,引起茶园病虫区系发生急剧变化,危险性病虫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重,三“R”问题(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和再猖獗Resurgence)越来越突出。同时茶树是叶用作物,农药直接喷洒在采收的芽叶上,且采摘批次频繁,生产季节5—7天就可采摘一个轮次,采下的芽叶不经任何洗涤就加工成干茶饮用。因此,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乃至不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茶园病虫防治的关键。

我国已记载的茶树病虫害种类多达到820种,病虫害每年给茶叶生产造成大约15%左右的产量损失,在局部地区和局部年份损失更大。而茶园生态的特殊性,使得昆虫栖息环境相对稳定,由于食物网复杂,受到昆虫种群内及种间反馈机制的限制,单种种群数量稳定,即优势种群往往能稳定地保持优势,在经济地位上比较突出。也就是说,茶园中虽有多种害虫存在,但通常只有1、2种或2、3种关键害虫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此整个茶园害虫防治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对关键性害虫的防治对策。

关键性害虫不一定是数量最多的种类。如茶二叉蚜,其发生数量常常比茶尺蠖要多得多,但茶树对蚜虫为害的耐受力强,蚜虫又常常受到天敌、采摘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其数量很多,但并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成为关键性害虫。另外不同地区的茶园害虫,由于各自处在不同的农业生态系中,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同一地区茶园的不同地块也不相同。因此,确定关键性的害虫在茶园害虫生态调控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关键性害虫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害虫的为害期与寄主作物的收获部位敏感受害期同步,②对寄主作物的损害超过了寄主的补偿能力和忍受限度;③种群经常活动在经济损失水平范围上下,或完全超过。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就是在了解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害虫、天敌、茶树及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整体出发,在充分调查、掌握茶园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益、害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相互关系;全面考虑各种措施的控制效果、相互联系、连锁反应及对茶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的,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调控作用。

茶园害虫生态调控应遵循的原则


害虫种群生态调控既服从自然规律,又服从社会经济规律,它要遵照下述几个原则:

1、要坚持高效性原则 营养物质循环,是一切自然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基础。有机茶园生态控制系统内要保证营养物质的最佳循环和系统能量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与机械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系统,如果没有活性,系统也就不存在。因此,保持活性状态在系统中的循环和发展,才能使该系统的功能持续繁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废物”(如修剪枝叶)的返回循环再生,合理地适当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如N肥、P肥、K肥)以促进生态系统中的最佳循环。这一原理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害虫管理时,在栽培管理中,应考虑系统的活性状态的发展,调控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使系统输出最大的能量,提高第一性生产的生态效率,以最小支出,收取最大的产值。

2、要坚持低耗原则 自然界中生态平衡,共生是不同的有机体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共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的利用状态,使之表现出高效、和谐,并达到持续发展。生态亚系统内各组分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相辅相成,使各个有机体都大大地节约物质与能量,以获得最大的功能效益。为此,要求我们用价值流来支配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在经济原则的目标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光、温、热、水、能),因势利导地将系统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和条件转到可利用方面,为系统整体服务,变对伉为利用,变控制为调节。化害为利,因位制宜。

3、要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系统作为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其反馈作用总是大于正反馈作用,其演变的目的在于整体机能的完善,它要立足于未来的发展,而不光是眼前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对茶树生长发育,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动态,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的肥力与活力,以及茶树――土壤――害虫――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监测,运用调控的功能,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负馈机制与自我调控能力,能使茶叶持续发展。

4、要坚持优化的原则 茶叶生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值要最小,而获得的产品值最大,要做到这一要求,我们在进行害虫管理时,来获得优化调控对策。

总的来说,害虫的生态调控要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和谐高效,相争相克,协同进化,自我协调,持续调控,有序发展等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