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泡茶的茶叶的变化过程 生姜红茶的正确的做法

关于茶道。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 这样,不像日本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 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 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 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 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 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 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 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 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 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 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的基本精神归纳为“ 和、敬、清、寂”。茶为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 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 ,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 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 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 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 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小编推荐

日本茶道 - 精神


日本的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他是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精神,可以了解日本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chà)”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而此时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 “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的真谛所在。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唐物占有热时期中衍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更受到日本人的青睐,茶会也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而热心于艺术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茶道的内涵与禅语


揭示中国茶道的内涵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台湾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规是日本精神,几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的启迪,近几年来,中韩两国也都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当代中国台湾的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1.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为茶艺推广先锋,分则各据据点,推广茶艺文化;合则统筹规划,汇办全国活动,发展茶艺,其功甚伟。惜该会至今尚未新拟统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创期精神为探讨依据,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言明以“静”、“美”为营构理念,以社会众生为诉求对象,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人茶室的营构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属创始期茶艺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显。

2.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这是中华民国茶艺协会的精神,发表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会员大会,据该会理事长吴振铎释义如下:“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3. 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陆羽茶艺中心茶思想是林荆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秩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颢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论茶德。“健康”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意的。推广饮料,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养性”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明伦”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宜、君敬、臣忠)。

4. 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高雄市茶艺协会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长叶荣裕的大会颂文,该会精神如下:“中庸化”思想的一贯,动作的适中,致中和,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如何在迟速之间把握中庸之道。“主性俭”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中人率先戒绝奢侈,扬弃华服美饰,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则俭能养廉,俭能建国,其理自明矣。“贵养气”际兹文明行将被人欲淹没之时,吾辈心智更应受茶之涤清,而振奋正刚正大的浩然气,以中华民族礼义廉耻的道统,来作中流砥柱,则中兴有望,复国可期。“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饮之余,当能啜苦咽甘,转移风气,振奋人心,励志报国。

中华茶道的精神


中华茶道精神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说不清楚的。中国的茶道,也是“道”,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受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总结的影响,有些茶人也试图总结出中华茶道的精神来。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让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四字。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为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乃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为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台湾地区茶界认为中华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说,“清”为“清洁”、“清廉”、“清静”、“清寂”之意,茶道的真谛不仅在于器物之清,更在于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为做人之本。“怡”就是欢乐怡悦。“真”就是“真理”、“真知”。饮茶的真谛,就在于启发良知,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庄晚芳先生总结为“廉、美、和、敬”,认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认为“茶道四义”是“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中国农科院学者程启坤和姚国坤的总结是“理、敬、清、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认为是“和、俭、静、洁”。台湾的周渝先生提出将“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

而陈香白教授则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他说:“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因此“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香港的叶惠民先生对此说赞同,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总之,关于中华茶道的精神,目前是众说纷纭,这正应了《易经·乾》巾说的“见群龙无首,吉。”

当代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规是日本精神,几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的启迪,近几年来,中韩两国也都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 .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 .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为茶艺推广先锋,分则各据据点,推广茶艺文化;合则统筹规划,汇办全国活动,发展茶艺,其功甚伟。惜该会至今尚未新拟统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创期精神为探讨依据,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言明以『静』、『美』为营构理念,以社会众生为诉求对象,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人茶室的营构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属创始期茶艺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显。 『清、敬、怡、真』是中华民国茶艺协会的精神,发表于民国七十三年十二月会员大会,据该会理事长吴振铎释义如下: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陆羽茶艺中心茶思想是林荆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 『美律』 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秩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颢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论茶德。

『健康』 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意的。推广饮料,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养性』 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

『明伦』 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宜、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艺协会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长叶荣裕的大会颂文,该会精神如下: 『中庸化』 思想的一贯,动作的适中,致中和,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如何在迟速之间把握中庸之道。

『主性俭』 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中人率先戒绝奢侈,扬弃华服美饰,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则俭能养廉,俭能建国,其理自明矣。

『贵养气』 际兹文明行将被人欲淹没之时,吾辈心智更应受茶之涤清,而振奋正刚正大的浩然气,以中华民族礼义廉耻的道统,来作中流砥柱,则中兴有望,复国可期。

『善品味』 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饮之余,当能啜苦咽甘,转移风气,振奋人心,励志报国。

茶与古典文学精神内涵


解读茶与古典文学的美丽邂逅

茶之为物,生于五岳山灵,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吸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再以清纯洁净的山泉水冲泡,不仅是人们解渴的甘露,更能怡神养性,达意传情。古人说,品茗赏艺、含英咀华,能令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能令人暂抛世俗功名利禄,忘却尘世烦恼忧愁。

正是由于茶的自然禀性与人文精神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国人才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杯茶包含了中国古代哲人文士热爱的天、地、山、水、仁、智等各种元素。茶道";和、静、怡、真";的精神内涵,与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人格品质、精神境界、艺术意境、美学观点更是相互贯通。而茶之于中国古典文学,实在是一个美丽又必然的邂逅。

从茶里,我们能品出大红袍的高贵典雅,品出普洱的厚重饱满,品出龙井的恬静柔美,品出白毫银针的清淡素朴。既喝得醍醐灌顶,又喝得荡气回肠。而我却觉得每一种茶带来的滋味,就像读不同朝代的古诗,读出的是一种古典的清新与超然。我仿佛见到了素辉朗照、不曾为现代红尘所染的秦时明月,见到了一座苍凉磅礴的汉时边关;见到了《全唐诗》中飘落的一片红叶裹挟着一缕秋风;见到了《全宋词》里拂过的一抹轻云洒落一阵微雨,如同曾经许下承诺的悠悠相思,点点滴滴地轻叩心弦。

在氤氲着清醇与温馨的茶汤里,读古书,思故人,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就这样引领我们到唐风宋韵里开发新的审美资源,发掘古人沉积在古典文学里的人生意蕴。应该说在饮茶的过程中学习古代茶文化和古代文学,是对我们身边狗苟蝇营的物质环境的一次净化、一次诗意的观照、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现实的人们每天都在摸爬滚打,为柴米油盐而打拼;或者攀登跋涉,为别墅、奔驰而奋斗,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匮乏和欲望的日益膨胀中渐渐迷失自我。

如何能在纷扰浮躁的世俗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在与时俱进的当代意识中保留一份古典的浪漫?在开放型的人际交往中守候一份淡雅朴拙的孤独呢?我们从未停止过追问。幸运的是我来到了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背靠着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圣水国山。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远离繁华热闹的都市,不只为魂牵梦萦、高山仰止的精神家园,更为着心底深藏的那份隐逸情结”。

李白的一首《山中问答》道尽了千古隐士相同的感喟:“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浮华的世俗背后,学会亲近山水自然,学会品茶,学会读自己钟情的古书,学会选择和放弃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让自己的心灵拥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简单平和的心境,不是每个现代人都渴慕追求的么?而茶喝得愈久,人与古典文学的情结愈加息息相关,性情也便愈加蕴藉而内敛,内心也便始终自愿保守一方淡泊与宁静的田园。朝夕砥砺、未敢丝毫懈怠,读了几十年形形色色的书,于今方悟读书之法,乃觉其意味其乐趣与饮茶何其相似!近来更越发感到世间只有读书、喝茶二事,与人间的其他消遣方式不同:没有欲无止境的热烈,也就没有纵情过后的空虚。

同在微苦寂寥之中,浓淡冷暖唯有亲自品尝,久而久之即能从苦中咂出甘甜滋味。正是这种缘故,中国古代文人将";茶";引为素心同调的知己,“无茶不文人”,“茶者,心之水”,只有用心品茶,用心做人,茶和心才能完全相合,才能回到茶的本意。知堂老人周作人才将其书斋命名为“苦茶庵”,并作有《苦茶随笔》。

这当然是人生的非凡境界,吾等虽然难望其项背,但若一心追慕专意修炼,等待岁月的熟成与时间的积淀,定会令身体强健、精神丰满。

茶道精神诸学说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已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 第一节 什么是 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尽管“”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呢? 一、日本对的解释 日本人把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的美学》一书中,将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给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什么是的精神内涵呢? 日本学者把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事的灵魂。“静”是中国修习的?欢拧!扳笔侵泄璧佬尴笆导械男牧楦惺堋!罢妗笔侵泄璧乐占非蟆?一、“和”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 第一节 什么是 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呢? 一、日本对的解释 日本人把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的美学》一书中,将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何给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的解释 回页首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引导七种义理,中国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的理解为:“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下一个定义,把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节 中国“四谛” 回首页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 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的精神内涵呢? 日本学者把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事的灵魂。“静”是中国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 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三、“怡”中国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国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真”中国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的起点也是中国的终极追求。 中国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现代茶道之精神


『和、敬、清、寂』四规是日本精神,几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的启迪,近几年来,中韩两国也都试图从文化根源中,寻绎出自己的茶艺精神,成果斐然。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

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

陆羽茶艺中心:『美津、健康、养性、明伦』。

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为茶艺推广先锋,分则各据据点,推广茶艺文化;合则统筹规划,汇办全国活动,发展茶艺,其功甚伟。惜该会至今尚未新拟统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创期精神为探讨依据,中华茶艺业联谊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手册言明以『静』、『美』为营构理念,以社会众生为诉求对象,引导民众进入清净桃花源,人茶室的营构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属创始期茶艺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显。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陆羽茶艺中心茶思想是林荆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

『美律』 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合于秩序,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连而贯之,充分颢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论茶德。

『健康』 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意的。推广饮料,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养性』 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源,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

『明伦』 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今举茶为天伦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宜、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艺协会理事长叶荣裕的大会颂文,该会精神如下:

『中庸化』 思想的一贯,动作的适中,致中和,允执厥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如何在迟速之间把握中庸之道。

『主性俭』 陆羽在茶经上说:『茶之性俭。』又说:『茶,行优而有俭德者饮之甚宜。』易经卦文:『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以禄荣之。』…。我中人率先戒绝奢侈,扬弃华服美饰,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则俭能养廉,俭能建国,其理自明矣。

『贵养气』 际兹文明行将被人欲淹没之时,吾辈心智更应受茶之涤清,而振奋正刚正大的浩然气,以中华民族礼义廉耻的道统,来作中流砥柱,则中兴有望,复国可期。

『善品味』 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饮之余,当能啜苦咽甘,转移风气,振奋人心,励志报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