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浅谈

发布时间 : 2019-11-13
关于茶道 黑茶湖南安化 普洱茶黑茶

【www.cy316.com - 关于茶道】

是好东西,按照的要求来饮茶,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绝对是好处多多的。但是我们老百姓平时并没有多少可能按照在规则来饮茶。我们平时饮茶时可以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列举如下,试做为我们的凡人: 1.水与茶的比例。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 2.泡茶的水温。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 3.浸泡的时间长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泡久了不但茶的口味不好了,据说还容易就茶中对人体不利的物质泡出来。 4.冲泡次数。一般3到4次就好了。有一句不太雅的俗话说:“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赶快爬”,意思是说头道冲泡出来的茶水不好,第二道正好,喝到三道、四道水就可以了,该走了。有人笑曰:中国人讲中庸,连喝茶亦然,所以喜欢中间的第二道。 5.注意饮茶的适时、适量及一些“小道道”。诸如隔夜茶不要饮、不要用茶服药、不要空腹饮茶、睡前不宜饮茶、新茶不宜饮得太新太急等等。

cy316.com扩展阅读

浅谈菊花茶道的创意与构思


袁勤迹 “菊花”在历史上尚无记载,在民间也没有形成如何泡法的规程,在茶文化方面的资料中更是很少介绍,在专门介绍花茶的书籍中如:茉莉、玫瑰、兰花、桂花、杞子花......也没有提到菊花之说,只有在我国著名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曰:“菊花味苦、平、主风、头晕、肿痛、目欲泪出、皮肤死肌、恶见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茶菊”一名,始见于清初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列名“茶菊”,敏云:“茶菊较家菊朵不多,心有黄、白二色,杭州钱塘所属良渚桧葬地方,乡人多种菊为业,秋十月采取花,紫蒂者名紫蒂盘,白色千叶名千叶玉玲珑,微人茶辅,多买焙干作点茶用。”但是,在中国的南方一些大小宾馆和百姓家庭都将菊花(即杭白菊)做为一年四季品饮的保健茶,她不仅形状秀美,而且口感也佳。所以,无决定创意“菊花”以填补历史上没有菊花的空白。 我在创意菊花之前,专门去了盛产“杭白菊”的故乡——矛盾考故居和丰子恺故里的桐乡,考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走访了许多名院大宅,了解了人们的生活与劳动,翻阅了厚实的《桐乡县志》...... 江南有着丰富的物产,又有丰富的精神资源,这正是需要的文化积淀,缺乏文化底蕴的,不可能长时间的注目,历史是不会给一个没有文化待色的以地位的。 因此,我必须充分发掘与弘扬具有本地物色和文化艺术,讲究的整体和谐与审美情趣,讲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 我在编排两套不同的菊花时,考虑到从服饰设计、舞台美术、插花艺术、茶具定购、摆台设计、编选音乐、配件摆饰、舞蹈动作造型、泡茶技巧艺术、现场古筝演奏,现场书写对联等都应谐调而又有变化,整个过程应该是最完美的艺术展现。 以小菊花和棕榈叶造型的大型竹筒插花艺术。 以极富江南特色的青花瓷为茶具,茶壶、茶怀上饰有菊花图案,古朴典雅。表演者的服饰与头饰上均有菊花图案,以蓝色和白色为基调,配以各种原色竹器道具,使人感到真诚、纯朴、有亲切的江南乡士气息。 古人有以茶歌、茶物、茶诗为一体,我却将舞蹈、音乐、插花为一体,两位采菊姑娘(助泡)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了“采菊舞”将上等的活水(用小水桶做提水动作)倒入茶壶,用于菊花杆为柴火现场浇水(形式),所谓“活水还需活火烧”并拉出泡茶能手“白菊姑娘”(主泡)来泡制菊花茶,一幅浓郁的田园风光扑面而来......,从净手擦手、赏干菊花、温壶涤具、泡制干茶、启壶闻香、悬壶高冲、倒盅分茶、行礼奉茶、添加菊茶、飘浮鲜菊等整个过程较轻松愉快,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格调。 在品饮第二杯时,品茗杯中的菊花下面有莲心作辅垫,从色泽上看,用绿芽尖衬托圆状菊,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从画面上看,上有菊花浮动又有莲芯下沉之动感;从口感来说,可达到苦后甘来的品茗回味;从药用上讲,更能直到清凉解毒的作用;从寓意上讲,是取天地之精华,富有香味的荷花里长出莲蓬,莲蓬里有莲子,莲子中取莲芯(精华部分),也体现了“菊花”有着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涵。 手捧新菊花的助泡跟随主泡来至宾客间,随客愿意用小竹夹取菊花泡入自已的品茗杯中,以“纳百福于一家,集精华于一心”。 通过茶汤的温度,更能显示菊花的美姿和清香,这也是茶事活动中不可忽略的参与节目,使品饮者身临其境,其乐融融。 第一套菊花茶(配料:杭白菊、茶叶、枸杞子、桔子皮,山药) 茶具以浙江龙泉哥窑为基础,以高贵典雅丝绸为服饰,用盖碗泡制方法,使菊花的香气更诱人,色泽更丰富。盖碗又称“三才”杯,有着天、地、人之说、盖为天、托为地、人居中间,在将艺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舞台布置,背景设中堂,书画前摆放一长案,案右有一只插画的画筒古瓶,案左为一只古瓶,中间为一只大“钱王香炉”。 泡茶台设在舞台中央,台前是一组席地的“杭白菊”插花,泡花台上有小古瓶里插着艺术造型的“杭白菊”,形成上响应,错落有致。 的故事情节是描写居住在古运河边的一户书香门弟,在傍晚时分,邀请两位嘉宾来府上品饮菊花茶,品尝自制的特色茶点,还请出两位琴师来现场伴奏助兴。 通过烹茶品饮来营造一种高雅和谐的人文气氛,体现了主人(主泡)与宾客之间重礼有序的行为;主人与朴人(助泡)之间相敬如宾的关系,表演者在行走、行礼、坐姿、敬香、敬茶、低头、抬首等动作中,无不反应出有着悠久历史的礼仪之帮的中国。在泡茶之前,由主泡弹奏中国十大名曲之一《渔舟唱晚》,以表示美丽的晚霞倒映在古运河中的一派品茶赏景好风光,泡茶过程中,从点清香、汲泉水、赏真泉、赏茶菊、涤茶具、投菊茶、温润泡、高冲泡、敬菊茶、接菊茶、启盖碗、闻盖香、品饮茶、尝茶点等,一招一势,动作到位,优美整齐,奉茶后,主泡写对联:“独傲秋霜幽菊开,云缕茶香飘过来”,整套始终围绕着菊花的幽雅圣洁,菊花清心明目,桔皮化痰顺气,互为补充,相得溢彰,品饮时微苦中返甜,其味无穷,又重在营养成份和药用价值的和谐统一。又揉以琴棋书画,使的文化内涵更为丰满。

浅谈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日本茶道常被人津津乐道,然而,在大家啧啧称奇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其实精湛的日本茶文化并非它们的本土起源,而来自于中国,那么,中国人的饮茶之道为什么和日本茶文化相差如此之大呢?

中国茶道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代,长安城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也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茶道开始它的远行。

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在他回国的行李中,就有中国的茶籽,最澄禅师将茶籽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历经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今天中国的茶道正是泡茶道的延续。

如今的日本,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千年前宋代点茶道的仪式,如此精妙神奇的茶道在中土大地已经无处寻觅,无怪乎会有人认为日本是茶道的故乡了。

日本茶文化的形式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古代有“三时茶”之说,即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早茶)、午茶、晚茶;现在则有“茶事七事”之说,即:早晨的茶事、拂晓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饭后的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除此之外还有开封茶坛的茶事、惜别的茶事、赏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赏花的茶事、赏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题,比如某人新婚、乔迁之喜、纪念诞辰、或者为得到了一件珍贵茶具而庆贺等等。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较尊贵者,像千利休之于丰臣秀吉。确定了主客之后再确定陪客,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决定客人之后便要开始忙碌的准备茶会了,这期间客人们会来道谢,因为准备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门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会的时间为四个小时,太长容易导致客人疲惫,太短又可能无法领会到茶会的真谛。茶会有淡茶会(简单茶会)和正式茶会两种,正式茶会还分为“初座”和“后座”两部分。为了办好茶会,主人要东奔西跑的选购好茶、好水、茶花、做茶点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会之前还要把茶室、茶庭打扫的干干净净,客人提前到达之后,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来观赏茶庭并体会主人的用心,然后入茶室就座,这叫“初座”。主人便开始表演添炭技法,因为整个茶会中要添。

茶会通常有纪录,纪录的内容包括与会众、壁龛装饰、茶具、饭菜、点心等情况,有时还加入与会众的谈话摘要和纪录者的评论。这种纪录叫“会记”。古代有很多著名茶会的会记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珍贵的资料,如《松屋会记》、《天王寺屋会记》、《今井宗久茶道记书拔》、《宗湛日记》等被称为四大会记。

浅谈金丝黄菊


金丝皇菊主要出产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良好的江西婺源、修水、奉新等区域。其花形越大越圆润饱满,为皇菊之上品。金丝皇菊的黄酮素含量极高,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日常的养生保健也有极大的益处。

一、金丝皇菊的饮用价值

金丝皇菊茶具有“香、甜、润”三大特点。用皇菊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袪风,润喉,养目,解酒。

皇菊花瓣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大部分也能在泡饮中渗透到水中,具有降血压、消除癌细胞、扩张冠状动脉和抑菌的作用,长期饮用能增加人体钙质、调节心肌功能、降低胆固醇,适合中老年人和预防流行性结膜炎时饮用。

二、金丝皇菊的药用价值

皇菊性味甘,凉,不仅有清热祛风,明目解毒,还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发挥良好的抗炎作用,以至于增强人的体质,延年益寿。

对口干、火旺、目涩,或抽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病等,对眩晕、头痛、耳鸣有防治作用。

三、金丝皇菊的食用价值

金丝皇菊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花卉,我国自古就有赏菊,吃菊的习惯,菊花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健康饮食。

皇菊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蒸,煮,炒,烧,拌皆宜。

皇菊瓣凉至半干,同炒熟的芝麻,黄豆,花生加香油,盐巴凉拌可腌制成菊花酱;

皇菊花瓣加糯米,酒曲可酿制成菊花酒,古称“长寿酒”;

皇菊花瓣加粳米,可煮制菊花粥;

皇菊花瓣加米浆,可蒸制菊花糕;

皇菊花瓣加猪肉,蛇肉,鱼肉,鸡肉可煮成菊花肴;

皇菊花瓣加银耳或莲子可制成菊花羹;

皇菊花瓣加面粉,芝麻可制成菊花饼;

鲜皇菊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可制成菊花膏。

四、金丝皇菊的观赏价值

我国绵延了千年的赏菊习惯足以证明皇菊的观赏价值。

生长期的金丝皇菊,广泛用于花坛,地被盆花和切花。泡在沸水中的皇菊,形如绣球,色如黄金。不仅冲泡七次有余香,而且色泽金黄。

如果只泡一次后用清水养之,七天不变色,不凋谢。现代生活中,许多高雅家庭,会所,酒店,养之以作装饰。

金丝黄菊的功效与作用

金丝皇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虽然甚多,但饮用时还需注意:

1、对体寒体虚的人来说,菊花茶中加些冰糖,能稍微减弱一下寒性;

而对于体热体壮的人,加冰糖就会减弱菊花茶清热的功效。

所以,体热的人最好直接喝菊花茶,不要加糖

而对糖尿病人而言,加糖就对健康更不利了。

2、体虚的人喝菊花茶时加入蜂蜜,食疗效果会更好。

而且,蜂蜜还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能让菊花茶的营养价值提升。

不过要注意,大便溏稀的人最好别加蜂蜜。

3、不喝隔夜菊花茶。

隔夜菊花茶茶里含有的绿原酸,在空气中会氧化而变绿。

隔夜菊花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大减少,营养价值减低。

加糖或者蜂蜜的隔夜菊花茶更不能喝,胃寒体虚者饮用容易造成腹泻。

4、菊花性凉,所以下面几类人不要天天喝,如:胃寒的人、经期的女性及孕妇、体虚腹泻的人和少年儿童,就不要天天喝了,一周2-3次就好。

浅谈我国茶叶包装


装在GB4122-83《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茶叶包装实际上是指茶叶在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作为饮品的商店茶叶是以终端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包装的最基本要求是封密、避光、避气、避湿,所以考究茶叶精祯包装、保证原质品味、携带使用便捷是直接激发消费者购求欲望的动力。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琳琅满目、絢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茶叶包装已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城市商家的一道风景线。本文仅对茶叶包装进展及性能情况作些简述。

1 改革开放前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前,茶叶处于国家统购、统销时代,茶叶包装主要有木箱、铁听、纸袋、竹罐、瓷罐、锡罐等。

1.1 木箱

木箱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包装容器,用于茶叶的外包装。木箱具有较好的刚性、缓冲性能,能抗弯曲破裂。有木板茶箱和胶合板茶箱,木板茶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出口茶箱,用木材较多。胶合板茶箱内衬牛皮纸和铝箔,主要用于出口茶。茶箱规格有:350×350×350 毫米、460×460×460 毫米、400×400×600 毫米、400×500×600 毫米等,后两种为国际标准箱。如今由于木材资源减少,成本增加,木箱已逐渐被纸箱取代。

1.2 铁听

铁听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小包装,用马口铁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茶听。茶罐造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扁形、六角形等多种。铁听可以重复使用,这种包装对于保护茶叶的色、香、味、形效果很好。铁听容量大小规格有50g、100g、250g、500g、1000g,等等。外观装潢以几何图案和风景画面为主流,附字号及广告文辞。

1.3 纸袋

纸袋主要是用牛皮纸和铝箔复合制成,以牛皮纸为内衬见多,其特点是柔韧结实而富有弹性,有较强的耐破度和良好的抗水性。铝箔有阻光和防水的性能,表面平滑,印刷效果好。纸袋重量轻可折合捆绑,运输、携带方便,价格较低,使用较普遍。规格有200 g、250g、500g 等。其缺点是密封性不强、易破损、不便重复使用。

1.4 瓷罐

瓷罐包装在茶叶包装中曾占有一定比重,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而且不易霉变,其造型独特,又是很好的艺术品。瓷罐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景德镇瓷罐,也有古朴典雅的越瓷、建瓷罐;按形状分有鼎型瓷罐、也有宝葫芦、老寿星型的瓷罐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典雅,绚丽多彩。但陶瓷作为容器有易碎、体重的缺点,现在使用渐少。

1.5 锡罐

锡罐是一种传统高档的茶叶包装容器,品种不很多,常见的有葫芦形、圆柱形等。锡罐对保存茶叶的品质风味极好,因为锡有很强的抵抗各种天然腐蚀能力,且保香能力特别强。1745 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 多年后的1984 年打捞出海,船上370 吨茶叶浸没海底,尚有1000 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但由于锡罐过于笨重,强度不高,而且成本较高,一个二两装的锡罐在几十元钱,因此这种包装难于得到发展。

2 改革开放后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茶叶包装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包装向精美实用、新颖别致、一式多样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出现了纸箱、纸罐、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竹(木)盒、玻璃罐等等。

2.1 纸箱

纸箱是用瓦楞纸板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成本低、轻便、易加工、便于存放、可回收等优点,一般加内衬袋用于大包装,也普遍作为罐、盒的外包装箱。箱面还可按照不同要求,印刷商品的图案、文字、标志等。瓦楞纸箱已逐步代替了木箱和金属箱,目前大多应用于对外输送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在茶叶加工厂中大量使用。其纸箱规格各厂家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通用的主要有:400×400×600 毫米、400×500×600 毫米、460×460×460 毫米、435×435×435 毫米、470×380×470 毫米、410×380×450 毫米等。装茶时内衬一层牛皮纸袋和铝箔袋,或用一只聚乙烯塑料袋。

2.2 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是用镀锡薄钢板或镀锌薄钢板制成,罐形有八角形、圆筒形和扁形等,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一般罐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可用于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而且外表美观、高贵。

2.3 衬袋盒(罐)装

包装盒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纸盖或金属(铁或铝)盖,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此外,还有一种易拉罐茶听、该罐上方盖为易拉盖(铝制),泡袋茶叶从下方一一装入,再用硬塑料盖从下方底部紧紧嵌套,启用时只能从上方打开拉盖。这些包装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功能,有很强的保鲜效果,可与铁罐媲美,而价格比铁罐低10-30%,防潮,防锈、保香、隔热的各性能都优于传统的铁罐,集纸、塑、金属之长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观、坚固轻巧、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等优点。若不是装小泡袋茶,最好在盒内套层塑料袋,以增加防护效果更好。其造型有圆罐、四角罐、六角罐、八角罐、扁纸罐等。规格有50g、100g、200g、250g、500g 等。外包装是可作为赐赠的礼品盒,礼品盒一般有两罐、四罐、六罐装,加外盒及手提袋。

2.4 竹(木)盒

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包装,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有较强的市场感染力,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还有独立艺术画框、按键有电子音乐灯照效果的画柜式电子音乐礼盒。竹(木)盒装主要缺点在于密封效果差,不利于茶叶的长期保存,因而常采用铝箔复膜袋作为内包装,或在木盒的内包装上采用锡箔等,或将茶叶先装于罐内再用竹(木)盒作外套,以尽可能地保证茶叶的密封性。竹(木)盒价格相对较贵也是阻碍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2.5 复合薄膜袋包装

包装茶叶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拉伸聚丙烯/聚乙烯、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合,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箔复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遮光性能最好的一种。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扭扣形等。另外,复合薄膜袋印刷着色性能好,热封合性好,用来做销售包装设计,更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茶叶包装有很多是采用复合薄膜袋包装。

3 别具一格的乌龙茶包装

近年来,乌龙茶包装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是进步最快、艺术性最高、副加值最好的一种包装。一般采用无菌包装、充氮或真空包装。台湾乌龙茶、闽南乌龙茶由于外形卷曲紧结,呈球形,紧缩包装后能保证外形原状,不容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抽真空包装,有利品质较长时间的保存。目前,通用的真空包装机按最大包装容量来分有1.5kg装、2.5kg 装、5kg 装等不同机型,每种机型均可分别包装一泡装(7g、10g)和50g、100g、250g、500g 以及3kg、5kg 等袋装茶叶。闽北乌龙茶(如武夷岩茶肉桂、水仙)和广东乌龙茶因外形条索呈扭曲长条状,如果采用抽真空(负压)包装,茶叶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聚乙烯袋常压包装。

目前,闽南乌龙茶和台式乌龙茶的中高档茶包装普遍用小泡装(复合铝箔袋抽真空),以一泡装窄袋(可内装茶7g—8g)为最普遍,同时也有用一泡装宽袋(可内装茶8g—10g)的,复合铝箔袋上有1 个或2 个小缺口,便于启用时把小泡袋撕开;有的包装时为显示其茶的高贵“身份”,还用塑料小泡袋先装好茶叶,再放入复合铝箔袋小泡装中抽真空。此种包装方法有几个优点,其一,方便泡饮,一泡袋(宽袋或窄袋)即一次使用茶量,无需再称量;其二,携带方便,外出或与友人相聚,随身掏出,既方便又时尚;其三,便于贮藏,这种独立结构的包装,就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他茶叶造成影响;其四,提升茶叶品赏价值,经过这样小袋包装,明显提升档次和品味,给人一种高贵文雅的感觉,也是如今礼品茶(乌龙茶)的必备的内包装形式之一。实践证明,小泡袋装得到乌龙茶消费者认可,也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是近年来国内乌龙茶销售市场得到了空前拓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它必将影响和带动其他茶叶包装的进步。

浅谈中国的内涵


茶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