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茶之密码,从这些成分开始

发布时间 : 2019-11-16
黑茶成分 乌龙茶成分 黑茶的成分

黑茶成分。

中国茶:东方神奇的树叶,历史悠久,包罗万千。

茶叶的滋味,是由几十种呈味物变化的综合反映。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茶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我们要探茶知茶,首先,从茶的成分开始。

1、水分(75%~78%)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

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

2、茶多酚(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

茶叶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茶树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三十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亦称“茶鞣质”、“茶单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等四大类物质。

茶多酚是茶叶区别于其他植物的很重要的一类化合物,且是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茶多酚的含量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茶叶中多酚类的含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环境,茶树品种,老嫩程度等。

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

3、蛋白质(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4、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1%~4%)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已发现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6种,且各种氨基酸季节变化规律明显,氨基酸总量表现为春高、秋低、夏居中的趋势,这也是春茶较为鲜爽的原因。

对于茶叶来说,氨基酸可是个宝贝,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贡献者,它不仅在口感上中和了多酚类、咖啡碱的苦涩味,同时也能演化出千遍万化的迷人香气,是高等级茶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生物碱(占干物质总量的2%~5%)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5%;其他含量甚微。

咖啡碱具有苦味,咖啡碱的含量在茶树中各部位有较大差异,以叶部最多,茎梗较少,在新梢中随着叶片的老化而下降,且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一般夏茶比春茶含量高。

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亦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6、糖类(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其少量其他糖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7、果胶(占干物质总量的4%)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果胶的存在有利于茶叶加工过程中手工揉捻成形,且跟茶汤粘稠度等有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8、有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3%)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9、类脂类(占干物质总量的8%)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8%左右。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10、色素(占干物质总量的1%)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

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六大茶类的色泽均与茶叶中色素的含量、组成、转化密切相关。

11、芳香物质(占鲜叶总量的0.02%)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绿茶中含0.005%~0.02%,红茶中含0.01%~0.03%。

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三百余种,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

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

12、维生素类(占干物质总量的0.6%~1%)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人们通过饮茶可以吸取一定的营养成分。

13、酶类(若干)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蛋白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

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

普洱茶加工中没有高温烘焙,因此酶促作用才可以长期进行。其后的自然发酵,就是在茶叶内源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转化茶叶的蛋白质、生物碱、多酚、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生成呈甜、呈香、呈醇类成份,并减少或消除青杂气及各种令人不习惯、不愉快杂味、杂气,才得以“越存越香”。

14、无机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

茶叶中无机化合物总称为灰分,是指茶叶经550灼烧灰化后的残留物,茶叶灰分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部分。灰分主要是一些矿物质元素及氧化物。

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之为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叶水溶性灰分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高。灰分是出口茶叶质量检验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

茶树鲜叶中水分占绝大比例,鲜叶经加工制成干茶以后,一般只要求保留4-9%的水分。因此,通常需要4kg多鲜叶才能建造1kg干茶。干茶中约有35-45%的物质是能溶于沸水的,这部份能溶于沸水的物质统称为“水浸出物”,由于鲜叶的老嫩不同,其所制成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也不一样。

水浸出物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上文所提到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果胶、无机成份、维生素、水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其相对含量和比例共同决定着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Cy316.com延伸阅读

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相同,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依据我的诸位教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根底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期间:

1、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习》,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期间,需求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味道各有啥不相同,需别离逐个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味道、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期间是入门的根底,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2、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期间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论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根底、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根底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期间,在读书的一起,渐渐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比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区别、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相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相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一起亦需求不间断的喝茶,这个期间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相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相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3、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今后,去茶山逛逛,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别离走访不相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儿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儿可仔细对照实习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习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习的不相同,切忌不要容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区别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多感悟恒定当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理解许多道理。

这个期间,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比如,同样的肉桂,不相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啥不相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渐渐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4、“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理解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理解”都与之前期间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期间,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来往。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一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路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洁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即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喝茶时放上两片,预防肝硬化,就从这样喝茶开始!


对中国人来说,喝茶养生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是最重要的营养,但是就是这样出色的营养素,不是你想拥有就能得到的。

茶多酚有个特性,在高温情况下会有更多的释放,也就是说温度越高吸出的量就越多,茶的营养价值就越高。茶多酚固然是好,但是进入身体后吸收率只有2%到5%左右,这么好的营养素怎样才能提高它的吸收率呢?

喝茶+柠檬

喝1杯=13杯的茶多酚

很多人都知道喝茶好,于是就泡了满满一壶整天喝,喝进去的水太多很容易引起水肿,茶叶的吸收率还不一定高,其实只要加几片柠檬,喝一杯就可以顶喝几杯的效果。

我们知道,茶多酚进入人体的吸收率只有2%到5%左右,如果泡茶的时候可以加入新鲜的柠檬或柠檬汁,新鲜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增加人体对茶多酚的吸收,最高吸收率可以提高13倍!

这样我们喝了1杯的茶水,就等于喝了13杯茶的茶多酚。

可是不可忽视的是维生素c是很娇气的营养素,高温会被破坏。究竟如何才能泡出健康的柠檬茶呢?

柠檬茶泡法:

茶水稍凉一点再放柠檬

1、首先将茶叶用开水沏好,其次选择两头尖尖、中间饱满紧实,掂起来沉甸甸的柠檬,这样的维生素c含量较丰富;

2、然后将柠檬洗净后切成薄片,这期间时间已经过了几分钟,沏好茶的水温相对降低,可以把柠檬片放入,切记水温不能太高,否则维c会被破坏,至于柠檬片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添加。

特意提醒大家:

1、柠檬的皮不要去掉,里面含有的维生素c的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含有对于我们血管有好处的维生素p,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小血管的脆化,增加小血管的弹性,让我们的血管更健康。

2、有些人特别怕酸,不喜欢吃柠檬,这时也有好办法:用金桔代替柠檬,效果更好,口感上甜丝丝的,也不酸了;

此外,金桔里面的维生素c比柠檬里面的还要多,100克的金桔含维生素c35毫克,100克的柠檬含维生素c是22毫克,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柠檬或金桔,可以提高人体对茶多酚的吸收率,那么茶多酚究竟有哪些好处值得我们这样做呢?

茶多酚:茶叶中的瑰宝

被称为万病之药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叶在茶多酚的含量在20-35%,以绿茶的多酚含量最高。

1.抗菌作用

茶多酚作为一种广谱、强效、低毒的抗菌药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所公认。

2.抗病毒作用

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茶多酚具有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作用,而瑞士也有研究表明儿茶素对人体呼吸系统合孢体病毒(RSV)有抑制作用。

3抗癌、抗突变作用

对茶多酚能防癌、抗癌、抗突变的研究在国内外许多国家都有报道。大量的研究证实,茶多酚不仅可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诱致的突变,还能够抑制一些混合致癌物(烟草雾浓缩药、煤焦油、熏鱼提取物,X射线)的致突变作用。

4.抗氧化作用

人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体内会代谢而不断产生有害的自由基。茶多酚的抗氧能力是维生素E的18倍,是维生素C的3~10倍。

5.用于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茶多酚类物质具有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肌等功效。

6.降血糖作用

多个试验数据证实茶多酚是蔗糖酶的抑制剂,因此它可以抑制蔗糖向葡萄糖的转化,而使得血糖下降。

7.胃肠保护功能

儿茶素能够抑制胃粘膜上的H-K-ATP酶,从而从根本上抑制了胃酸的分泌,减轻了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和损伤同时儿茶素还能够治疗溃疡。

美国普度大学研究也发现,在绿茶中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食物,能提高人体对儿茶酚的吸收效率,可使儿茶酚的保健功效增加4倍。实验表明,柑橘类食物中,柠檬的效果最好。

专家喝茶的私人秘诀

喝茶是有学问的,想要喝出健康的身体,戴光强还给我们推荐了一个他的私人秘诀。并把它称作强生茶,强壮我们的生命力。

泡制强生茶:茶叶+枸杞+黄芪+西洋参片开水泡制饮用。

(枸杞20~30粒,西洋参小的6~7片,大的4~5片,黄芪1~2片,注意茶不要太浓。)

枸杞能提高免疫力;

西洋参能提高免疫力,加强心脏功能;

黄芪能提高免疫力,降血压、血脂、血糖。

这些茶,为什么非要等到谷雨后才开始采摘?


谷雨前后,当有的春茶已经迎来最后一波开采时,有的春茶却才刚刚开始采摘。乌龙茶,如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一直要等到谷雨前后才能开始采摘。绿茶,如太平猴魁,也是要到谷雨才开始采摘的。白茶,如春贡眉、春寿眉,到谷雨前后,才是采摘的绝佳时间。

这一年一年的,大家早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姗姗来迟,可你们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这些茶非得等到谷雨才采摘呢?

武夷岩茶:

谷雨后采摘嫩度是最合适的

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一套精辟的“乌龙茶采摘时间论”:“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太早采摘呢,还未到时候,芽叶过嫩,经不起做青和焙火。而且,做出来的茶容易苦涩,香气偏低,不利于茶友品饮。

反之,采摘了过老的鲜叶,不利于精制环节,成品率较低,做出来的茶也会滋味寡淡。

此外,对于武夷岩茶来说,“开面采”很重要。开面采的鲜叶,叶子成熟而不老,叶质肥壮而不粗,最适合做青工艺的要求,保证制茶质量。

传统的乌龙茶类,有其独特的香气滋味,加工工艺也比较特殊,其采摘标准是待新梢长至3∽5叶将要成熟,形成芽柱时,采下对夹梢和一芽三四叶,这种采摘标准俗称“开面采”。

根据叶片和芽头的比例,“开面采”可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

小开面是:顶叶与第二叶的面积比例≦1/3。

中开面是:顶叶与第二叶面积比例在1/3到2/3之间。

大开面是:顶叶与第二叶面积比例为≧2/3。

武夷岩茶采摘的茶青,需达到“中开面”时才能采摘。而正常情况下,谷雨前后,茶园里的大多数茶树都可达到“中开面”的标准。

这时候采摘制出的成品茶,内质丰富,香气幽长,滋味醇厚,才是岩茶最好的状态。

太平猴魁:

等到两叶抱一芽,已是谷雨

与其他绿茶开采早、赶早市恰恰相反,太平猴魁开园迟,上市晚,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园,立夏前停采。

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地地处安徽黄山北麓地带,清明时节茶叶尚处于萌发状态,只在谷雨前后(4月20号左右),有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左右,这个时候才可以开采。

因而对于太平猴魁来说,根本没有明前茶、雨前茶之说,它只有雨后茶。

如果有茶商在雨前就打出2019年太平猴魁新茶上市的消息,那显然是陈年冷藏或低山高温或其它化工科技所致的非正品,大家千万不要上当了。

春寿眉:

春茶季里的收官之作

春白茶的采摘模式自开启以来就格外忙碌。春分前后,开采白毫银针;到了清明,加紧采摘白牡丹;等到谷雨前后,则是采摘春寿眉的绝佳时间。

谷雨时节,倒春寒天气基本结束。春暖花开,谷雨又接近立夏,气温更高,芽头发育速度快,茶叶的成熟度较高,采摘的茶青多为一芽三四叶,芽叶连枝,带着粗大的茶梗,正好用来做寿眉。

别看寿眉多是些粗枝大梗,这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芳香类物质,使得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淳厚而稠滑。

不过要想喝到今年的春寿眉,还得等一等,差不多要到5月中下旬才能上市。

茶叶茶水分开更安全


春茶刚刚上市,某环保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多个品牌茶叶被检出农药残留”也随之公之于众;而此前,知名茶品被曝出重金属超标问题。铅会毒害人体重要器官,农药也有损身体健康,茶如何喝,才更安心呢?

专家介绍道,潮汕人泡工夫茶的讲究值得借鉴:头茶用于洗茶具,茶现泡现喝,泡三四盅就换茶叶。头茶倒掉就相当于洗茶了,现泡现喝,勤换茶叶能减少农药等有害物质溶于水的量。

办公族可以选择有个隔网的容器,能将茶叶和茶水分开,免得茶叶一直浸泡在茶水中,增加有害成分在水中的溶解率。泡茶之前先用热水洗一次茶,用热水洗比用冷水洗好,用冷水洗又好过完全不洗茶。

外出就餐尽量不要喝饭馆提供的茶水,这些茶叶的质量更加无法保证,还不如喝白开水,或者自带小包装茶叶。

茶叶还有一个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出在保存方式。茶叶保存不当可能会变质,导致病菌孳生,茶饼也容易孳生细菌,这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而茶水的温度又无法杀死病菌,喝了这样的茶水,同样影响身体健康。专家建议,茶叶不要一下买太多,茶叶要存放于通风、透气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