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工艺白茶?怎么样?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白茶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工艺白茶 白茶工艺

白茶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传统工艺:“不炒不揉”的这一工艺几百年来一直是认同并继承的,鲜叶→萎凋→低温干燥,按照这个工艺制成的。

古法传说:古山民在外界缺少交流的情况下,为保存自己采种的茶叶而采用萎凋(同时用日光萎凋与自然阴干的方法让茶青自然失水,而非完全日晒),待失水达75%后,再并筛走水,再进入干燥(即炭火烘干)程序,含水量控制在3%~6%合格。

传承人说:工艺中传统是日光萎凋,日晒≠日光萎凋。如果全靠日晒,是很难达到最后6%的水分,是无法将茶叶晒干的,最后一定要低温碳烘,且要烘到位,才有很好的香与水。以前的仓储没那么讲究,存下来的茶较少。早期没有推崇老白茶,当地人有把老白茶当药的习俗,通常是放在家里比较干燥的地方,如灶台边。古法制作,皆因当时农村无法通电,只能看天吃饭,看天制茶。

我认为传统工艺白茶的精髓就是茶叶叶质细胞不破坏,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不人为促进也不消杀并自然保留,关键是让失水和氧化刚好达到一个度,使得茶叶消除了青气,去除了苦涩,具有鲜爽、馥郁、甘甜的特色,至于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特色是随着时代更迭的。

作为有一定知识与哲学思维的新一代茶农而言,应该是在传承古白茶制法的基础上,吸取精髓,进行有效的改良,福鼎的现代化阳光萎调房就是很好的实例,这样即降低了看天制茶的约束,也保证了品质和产量,又提高了制茶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茶叶的性价比,何乐而不为?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传统工艺制作技术介绍


茶叶传统工艺

萎凋:

目前萎凋多用萎凋槽透气萎凋。萎凋的程度要视揉捻工艺而定。一般传统工艺,即揉捻、揉切、筛分。这种工艺要求萎凋重些,含水量掌握在60%-65%。采用C.T.C和L.T.P新工艺,萎凋可轻些,含水量掌握在65%-70%。重萎凋要8-12个小时,轻萎凋要6-8个小时。

揉切:

目前揉切普遍采用两种工艺,最常用的一种是将萎凋叶先用揉捻机打条,再用转子机切碎。一般要进行三次揉切。每次揉切要进行解块分筛,把筛面粗大部分再切。揉捻打条需30-40分钟,每次揉切10-20分钟(包括筛分),最后一次揉切筛出头子约5%-7%。新工艺,不经过揉捻打条,直接进入C.T.C或L.T.P切碎,时间很短,约几分钟。为了使颗粒更好些,往往在进入C.T.C或L.T.P切碎前先用转子揉切机揉切一次。

发酵:

红碎茶由于揉切时间短,发酵时间要长些,最好是控温调湿发酵。

干燥:

红碎荼的干燥,普遍应用烘干机,温度要求先高后低,发酵叶一上机就应制止其继续发酵。因此,烘干机输送带要短,或输送带直接加热。目前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红碎茶生产国多利用沸腾烘干,有利于保证品质。小种红茶加工要点

什么是传统,大宗外销绿茶?江西婺源绿茶怎么样?


茶圣陆羽在他的作品《茶经》里说,“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有婺源产茶的记录了。那时候婺源还属于歙州,即早期的徽州。虽说如今婺源已归属江西省,但曾经婺源是安徽省的一部分。我们曾随广东省高级评茶师学会的茶叶考察活动走的是婺源、祁门、休宁三个茶区,虽然看似跨越了江西和安徽省,但其实古时候婺源、祁门和休宁都是属于徽州府的,只是解放前婺源并入了江西省,而徽州府这一地理概念也不存在了。今天,笔者来说说婺源绿茶。

虽说我们在广东少有喝到婺源的茶,然而据当地厂家介绍,由于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在国内出口欧盟的绿茶中,婺源绿茶占到了40%左右的比重。那么,婺源的茶叶从种植到生产,怎么做到符合出口欧盟严苛的标准的呢?下面笔者给大家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婺源植被覆盖率几近85%,行走其间,满目是青山绿水,婺源特色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随处可见,空气里都是清凉。我们当时参观了一家有机生态标准示范茶园。其茶园采取有机管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将茶叶种于山林中间,利用树木隔离出一个个小茶园,以此生态法来防治病虫害,让茶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条天然完整的生态链,最终是让消费者们能喝到真正放心的有机茶。不像有些地区,将整座山砍得光秃秃的,仅种上茶叶,这样的种植方法,若一片茶园长虫,茶农便只能用想方设法杀虫,否则虫子将轻而易举地向其它茶地蔓延。因此,茶叶间种于山林这种方法是当地制作有机茶的基础。

参观完茶园之后,我们紧接着参观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主要做外销的绿茶加工厂。重点了解传统大宗外销绿茶的加工过程。也许大家会以为中国出口国外的茶叶必定是好茶,然而实际上供出口的大宗茶叶除了安全标准比较高之外,口感只是足够浓强即可,滋味甚至尚且比不上我们国内流通的大宗茶。我们看到了工厂里待精制出口的炒青绿茶,可见梗片杂碎掺杂其中,相当粗老,估计国人大多数对此不屑一顾、不忍下口吧。

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解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传统绿茶的精制工艺。所谓的精制是相对初制而言的,茶叶从鲜叶采摘到干燥成茶这一整个加工流程我们称之为初制,初制出来的茶叶叫“毛茶”;精制是指毛茶经过筛分、轧切、风选、干燥、匀堆、拼配等工艺而做出来的茶叶。这种精制的加工方式在广东是较为少见的。在广东,我们通常在鲜叶采摘的阶段就完成分级,比如单芽、一芽一二叶或者三四五叶,初制出来的茶叶,只需要拣梗和黄片基本上就完成了精制。反而是江西、安徽这些地区,在大宗茶类的制作上,更多的是用机器采摘,初制完成之后再进行繁杂的机器精制。

我们看到基本上每一步的精制流程都有机械设备,如抖筛机,筛孔有不同的孔径,先筛分出大小不同的茶;圆筛机,再依长短进行分筛;风选机:通过风力,选出轻重不同的茶叶;阶梯式拣梗机,将茶叶与梗分离等等。我还记得当时车间内光线昏暗,茶尘滚滚,众人掩鼻不及。机器上积满了厚厚的茶叶毫毛及粉尘,看着是一片灰蒙蒙的感觉,从这里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廉价的大宗出口茶品。到了包装车间,只见里面坐着20个左右忙碌的女工。首先茶叶从自动小泡分装机出来,分装好后,女工们在将小泡茶叶装进小纸盒里,熟手女工一天平均能打包7000多包,非常厉害。茶叶装成小盒后,再用机器将每一个小盒封膜,最后打包成不知道是出口到哪个国家的10小盒每条的成品。这便是一个供出口的传统大宗绿茶的完整精制过程。教科书上的描述,至此完整体会,这是另外一种的生产概念。

当然,这只是保留下来的婺源大宗绿茶的加工方法。婺源当地还有许多更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代表着新时代对高品质婺源绿茶的追求。然而,正是那种传统的大宗绿茶加工厂给了我们广东茶友一种全新的绿茶加工认识。学茶,读万卷书的同时,还是要行万里茶区,让书本的知识具象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花茶属再加工茶,是国家主要特种茶之一。花茶在闽东的生产历史不上百年。花茶窨制是根据茶叶吸香、鲜花吐香的特点,将两者结合,相互拌和,在适宜的吸香、吐香环境技术条件下,使茶坯充分吸收花香而制成花茶。

清光绪年间(187~1908年),宁德茶商开始在金涵种植玉兰、茉莉试验窨制花茶。宣统二年(191年),宁德"一团春”茶行试制玉兰片花茶获得成功。民国4年(191年),玉兰片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获得好评。抗日战争时期,海口封锁,花茶随之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东花茶生产恢复。60年代,宁德茶场率先恢复传统花茶生产工艺,开始生产少量茉莉花茶。尔后,闽东各县添置窨花制茶设备,产量逐年上升。

闽东花茶基本上是茉莉烘青。一般选取首春优质精制烘青绿茶或茶坯,采用初伏至中伏晴的茉莉花为原料,再配以相应的工艺窨制而成的既有茶香、又有花香的优质香型茶。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原料处理包括茶坯复火冷却,茉莉花的采收与护养一茶与花的拌和、窨制→通风散热→起花和复火干燥→转窨或提花。闽东茶区窨花均用手工窨制.有地窨,囤窨箱窨等几种方法,工序繁杂,每次一层花、一层茶,堆积6~7层,需经4一5个小时方倒出通风,混和后又堆积数小时,然后筛出花渣再行烘焙,而没再转窨或提花。70年代以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花茶制作逐步实现机械化。至80年代,区内花茶产量占全省花茶总产量的一半,外贸花茶出口量占全省花茶出口总量的6O%。1982年,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特级茉莉花茶在全国花茶优质品评选中均名列榜首。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1985年,福鼎茶厂生产的大姥银毫茉莉花茶,福安茶厂生产的超级、特级及一级茉莉花茶 、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明毫、天山银毫茉莉花茶以及福鼎太姥香云茉莉花茶均获得省优产品称号。1986年,寿宁茶厂生产的福寿银毫茉莉花茶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奖。至1992年,福鼎、宁德等地茶厂均采用窨制机械如流动式窨花机、箱式窨花机及全程自动化的窨制联合机等,大大减轻制茶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