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是如何影响茶汤的?

发布时间 : 2019-11-16
白茶汤色为何是红色 白茶的茶汤颜色 湖北红茶壶

【www.cy316.com - 白茶汤色为何是红色】

茶友“陌上桑”今天问小懂:作为一个平时习惯拿盖碗喝茶的新手,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紫砂壶或者其他的茶壶来泡茶呢?不同茶壶泡出来的茶,喝起来会不一样吗?

首先小懂对这位新人喜欢用盖碗泡茶的行为予以表扬,小懂刚喝茶时还只会拿大杯子一直泡着喝呢。其实不同的茶具泡茶有不同的特点,而“陌上桑”问的不同的茶壶泡茶,是否也会对茶汤产生影响,答案是会的。不同的茶壶,泡茶的感觉和泡出来的茶汤,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这些主要受茶壶的以下三点因素影响:

1、茶壶的壶质

茶壶的质地,一般是以密度来划分的,而密度就会对茶壶的不同风格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冲泡出来的茶汤。一般来说,密度高的茶壶,散热速度较快,保温效果相对较差;密度低的茶壶,散热速度较慢,保温效果好。

密度高的茶壶,泡的茶香味比较“飘”,因为它的散热比较快,容易让人闻到茶的清香。而密度高的茶壶,泡出的茶香味就会比较低沉浓厚,同样是因为散热的原因,让香气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所以就两者香气的风格来说,密度高的茶壶,比较适合泡清香、鲜香型的茶叶,比如绿茶、花茶等,而密度低的壶,更适合泡普洱、乌龙茶之类的茶。

一般来说,瓷器质地的茶壶密度较高,陶壶的密度较低(我们泡茶最常用的紫砂壶就是属于陶壶)。还有一种用“炻器”制成的茶壶,质地致密坚硬,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间,和瓷器非常类似,我们家里常用的水缸一般就是这种质地。加上较为常用的银器茶壶和石器茶壶,这几种质地的壶密度可以有个大致对比,它们的密度从高到低,散热程度从快到慢一般排列顺序为:

瓷器、银器、炻器、石器、陶器、低硬度石器

有兴趣的茶友,不妨拿同一款茶,用不同质地的壶冲泡对比一下,体会它们之间香气的差异。

2、茶壶的壶型

壶型上影响茶汤的,一般是壶口的设计,同样也是关系到散热的问题。壶口从小到大相应的散热也是从慢到快。有些壶口宽敞的茶壶,壶口可以大到几乎像盖碗的形制。

这类茶壶就比较适合用于泡低温(80~85℃)的茶,比如龙井、碧螺春等绿茶以及白毫银针、白毫乌龙等茶,同时这种茶比较注重茶的外形,打开壶盖我们可以欣赏到和用玻璃杯冲泡时一样的茶叶舒展的样子。

3、茶壶的颜色

相比于以上的两个特点,茶壶的颜色对于茶汤的影响,更多地在于美感上。对茶汤的滋味实际没有什么影响,但恰恰喝茶就是讲究美感的,味觉、嗅觉和视觉的多重满足,才能最大限度地体会到茶带来的愉悦。

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壶显得精致光洁,感觉上和绿茶最为搭配。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怡,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色的炻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岩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以及普洱茶比较合适。

精选阅读

影响茶汤效果的茶器因素有哪些?原因如何


明许次纾《茶疏》曰:“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茶、水、器、火四者是一个统一体,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缺一不可。

器为茶之父,茶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是通过器完成的,合适的茶器能够保证茶的药用成分最大程度分解和浸出。如同中药是通过“药吊子”熬成的一样,茶的各种药用价值是通过茶具浸出来的。茶水是最好的药,最好的药离不开器。

茶器的择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茶汤的香气、色泽、味道。这些都是通过火来完成的,这里的火主要指水温,茶器是配合温度的能量场。

现代茶具种类繁多,瓷、玻璃、紫砂、陶、金属等各种不同材质十分丰富,其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紫砂陶器,民间形容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变馊”。其次是瓷茶具,坚硬质密,表面光洁,吸水率低。显然,不同的茶具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质,其中影响泡茶效果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1、茶具的质地密度是关键

质地密度高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差,泡出的茶香味比较清扬,如玻璃、瓷器类茶具;质地密度低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好,泡出的茶香味比较低沉,如陶器、紫砂类茶具。所以如果茶的风格比较清扬,如绿茶、生普、白茶等,可以用高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如果茶的风格比较低沉,如黑茶、乌龙茶、熟普等,可以用低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常用茶具质地的密度高低排名为:玻璃、瓷器、陶器、紫砂。

2、茶具的保温性很重要

保温性决定于茶具材质的导热性,导热性越高,茶具的保温性越差,导热性越低,茶具的保温性越好。瓷质茶具保温传热适中,能较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适合大部分茶叶的冲泡;紫砂陶类茶具既可保持茶的真香,又有较好的保温性,特别适合需高温冲泡的茶类;玻璃茶具则相对保温性差,适合冲泡鲜爽度高的茶叶。

3、茶具的散热性要注意

茶具的散热性跟保温性是相对应的,跟茶具的材质有关。这里要讨论的是茶具的器型,不同器型茶具的散热效果不同。口宽敞的盖碗类茶具,散热效果比较好,方便置茶和去渣。因此,很多人习惯用盖碗作为冲泡茶具,在冲泡过程中揭开盖子就能很容易观察到茶汤颜色及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这样既能控制茶汤的浓度又能方便欣赏茶叶。而一些紫砂壶类,则有利于保温,在对冲泡温度要求较高的,如老茶、黑茶类茶、乌龙茶等,会更有利于其香气滋味的呈现。

茶器作为品茗艺术的载体,不仅决定着茶汤的优劣,而且承载着品茶人精神享受、精神娱乐的全过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沏茶选器是一种享受生活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实践。只有多实践,才能多感知。

冲茶注水对茶汤的影响


冲茶注水对茶汤的影响

冲茶注水和出汤的选择是对茶品质影响最大的人为因素,这里有许多门道,也是属于泡茶人有自己最多细节和掌控的地方。

注水方式主要有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泡茶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 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 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冲茶注水的方式对茶味道的影响也是很巨大的几个方法泡出的味道也是有所不同的。

不同烧制次数的茶壶泡茶对味道的影响


好的茶壶泡茶味道更妙,据说不同烧制次数的壶用来泡茶对味道也有影响,那么,同样的烧制方法,同样器型和大小,不同的进窑烧制的次数对于泡出来的茶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茶壶

在茶人圈子里,拥有一把老岩泥的品茗壶,是不少资深玩家的心头之好。这种始于1999年的,一种由岩矿砂粒与陶土特殊配方烧制而成的泥料,是台湾一种带有浓厚地域特性的原料。

因为经过多次的高温氧化、还原、多重烧制,老岩泥会形成类似麦饭石的内质结构,一些并未完全瓷化的不规则气孔。而这些海绵性气孔,则更有利于水质口感的细腻,也更能体现茶汤香气的纯正清扬。特别是表面颗粒状的胎质,散热慢,因而有一定的聚温性。对于一些重发酵的茶类,有一定的修饰效果。

而这次做出的三把不同细微差别的老岩泥茶壶,就是要尝试把老岩泥壶与不同茶类的搭配,做一次细分。这个实验,连资深老茶鬼看了都在感叹,“只有疯子才会做这个事情!”

▲一次烧,底款书【火】;二次烧,底款书【炎】;三次烧,底款书【焱】

三把壶,能否穷尽老岩泥的可能?

老岩泥三次烧茶壶套组,一套共三把壶,是以同种材质(台湾老岩泥)、同一器形(三弯梨式壶型),三把壶同时进窑以约1250度高温烧制,而区别在于——第一把只烧一次;第二把烧制二次;第三把烧制三次。每一次的烧制时间及温度差不多,仅透过多次烧制产生的氧化还原效果改变壶身的质地。

而烧制完成后,三把壶仅在我们肉眼可见之处,就有了明显的区别,烧成次数较多的器皿,壶身质地较为密实,颜色更为深暗,体积上亦会稍稍紧缩,所敲出的声响则较清脆。

而从理论上说,烧成次数较多者,相对密实,导热亦较为快速。反之,烧成次数较少者,因孔隙较多,空气易于留存,导热则较和缓。而归根结底,这三把壶要验证的,就是当所有其他的变量都全部统一,唯一的变量只剩下“密度”的时候,茶器对茶汤的影响。

关于“一二三”次烧以器引茶的一个实验

为了对三把壶对茶汤的不同影响,有更公平的呈现,茶语专业组分别选择了——熟普、乌龙、生普,这三种特点不同的茶叶,来进行尝试。

当一样的茶叶、一样的投茶量(7g)、一样的冲泡方法(日常品饮冲泡方法)、一样的出汤时间,用这三把看似一样的壶冲泡开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1.熟普(2016年、佤山映像、“陈韵”)——

实验记录:在熟普的冲泡过程中,第一泡几乎喝不出区别,而第二泡的时候,“焱”字壶汤色明显变浅,味道转柔和。而到了第三泡,“火”字壶汤色最深,而且茶汤的厚度、稠度亦明显高于后两者,这样的区别一直延续到尾水。

2.乌龙(2016年、映聪茶业、岭头单丛)——

实验记录:冲泡乌龙的时候,在第一泡,“炎”字壶的汤色和香气,就突出于“火”字壶与“焱”字壶;第二泡,“火”字壶的涩度开始明显于“炎”字与“焱”字壶;到了第四泡,整体来说,“炎”字壶闻到的香气更扬、更好,整个汤感的协调度最高。

3.生普(2014年、斗记、“回天运斗”)——

实验记录:生普冲泡环节,从第二泡开始,“火”字壶汤色要更浓,香气略差于另二者,“焱”字壶会更甜柔一些;第三泡,表现差别更加明显,“火”字壶味道更粗野,“炎”字壶汤感优于“火”字壶,但若论汤感的细腻度还是“焱”字壶最佳,水含香也更好。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三者在这三次的冲泡表现和区别基本非常明显,哪怕是口感知觉并不敏锐之人,也能很快喝出端倪。由此,关于如何“以器引茶”,根据自己平日的品饮倾向,来选择一把最适合自己的老岩泥品茗壶,也有了答案。

一次烧(火)

特点:壶身气孔分布绵密,保温性相对为佳。

适合茶类:口感强烈而滋味醇厚的茶品。

最佳搭档:普洱熟茶、黑茶、老茶(老白、老六堡、老乌龙等)

二次烧(炎)

特点:壶身气孔分布适中,导热性温和。

适合茶类:韵味别致,香气突出,能彰显茶汤的厚度与滑顺感。

最佳搭档:乌龙类半发酵茶

三次烧(焱)

特点:壶身质地相对密实,近似于陶朴茶具上釉后,导热较佳之特性,能展现茶汤多样风味。

适合茶类:具有重水含香、重汤质细腻和富有层次变化的茶品。

最佳搭档:普洱生茶

老岩泥三次烧茶壶套组,众筹开启!

冲茶注水的方式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这是博山茶馆分享的第199篇文章,截至2014年1月26日共有16406位朋友与您一起订阅

注水方式主要有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 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 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影响茶汤效果的茶器因素有哪些?


明许次纾《茶疏》曰:“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茶、水、器、火四者是一个统一体,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器为茶之父,茶与水成为茶汤的过程是通过器完成的,合适的茶器能够保证茶的药用成分最大程度分解和浸出。如同中药是通过“药吊子”熬成的一样,茶的各种药用价值是通过茶具浸出来的。茶水是最好的药,最好的药离不开器。

茶器的择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茶汤的香气、色泽、味道。这些都是通过火来完成的,这里的火主要指水温,茶器是配合温度的能量场。现代茶具种类繁多,瓷、玻璃、紫砂、陶、金属等各种不同材质十分丰富,其中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紫砂陶器,民间形容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变馊”。其次是瓷茶具,坚硬质密,表面光洁,吸水率低。显然,不同的茶具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质,其中影响泡茶效果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茶具的质地密度是关键

质地密度高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差,泡出的茶香味比较清扬,如玻璃、瓷器类茶具;质地密度低的茶具透气性比较好,泡出的茶香味比较低沉,如陶器、紫砂类茶具。所以如果茶的风格比较清扬,如绿茶、生普、白茶等,可以用高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如果茶的风格比较低沉,如黑茶、乌龙茶、熟普等,可以用低密度的茶具来冲泡。常用茶具质地的密度高低排名为:玻璃、瓷器、陶器、紫砂。

茶具的保温性很重要

保温性决定于茶具材质的导热性,导热性越高,茶具的保温性越差,导热性越低,茶具的保温性越好。瓷质茶具保温传热适中,能较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形之美,适合大部分茶叶的冲泡;紫砂陶类茶具既可保持茶的真香,又有较好的保温性,特别适合需高温冲泡的茶类;玻璃茶具则相对保温性差,适合冲泡鲜爽度高的茶叶。

茶具的散热性要注意

茶具的散热性跟保温性是相对应的,跟茶具的材质有关。这里要讨论的是茶具的器型,不同器型茶具的散热效果不同。口宽敞的盖碗类茶具,散热效果比较好,方便置茶和去渣。因此,很多人习惯用盖碗作为冲泡茶具,在冲泡过程中揭开盖子就能很容易观察到茶汤颜色及茶叶在水中舒展的过程,这样既能控制茶汤的浓度又能方便欣赏茶叶。而一些紫砂壶类,则有利于保温,在对冲泡温度要求较高的,如老茶、黑茶类茶、乌龙茶等,会更有利于其香气滋味的呈现。

茶器作为品茗艺术的载体,不仅决定着茶汤的优劣,而且承载着品茶人精神享受、精神娱乐的全过程。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沏茶选器是一种享受生活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重在实践。只有多实践,才能多感知。

你知道舌头是如何感受茶汤味道的吗?


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口腔中有很多味觉感受细胞,但主要分布还是在舌头上,我们吃东西、喝茶,主要还是靠舌头去感受味道。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味觉地图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说我们的舌头,不同的区域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科学家黑尼希,后来又被哈佛大学的教授写入著作而广泛为人所知:

那有人就会问了,怎么没有辣味呀?原来,辣味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觉,而是一种轻微的痛觉。有一点点痛的刺激,怪不得那么多人会吃辣上瘾,原来是“痛并快乐着”。后来的研究又证明,味觉地图的说法不够准确。实际上,舌头上的所有区域都能感受到这5种味道——酸甜苦咸鲜,只是相对来说每个区域对单独某种味道更为敏感。

浅析不同水质泡茶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但现代人饮茶用水往往没有古人这般用心,在我们常见的四种水中,你选择什么水泡茶呢?

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常见的生活饮用水,其水源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是属于加工处理后的天然水,为暂时硬水。因其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0.5‰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储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或者采用净水器将水净化,这样就可成为较好的沏茶用水。

纯净水

纯净水是蒸馏水、太空水的合称,是一种安全无害的软水。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水源,采用蒸馏法、电解法、逆渗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纯度很高,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用纯净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彻,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

矿泉水

我国对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定义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开发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泉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矿泉水与纯净水相比,矿泉水含有丰富的锂、锶、锌、溴、碘、硒和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饮用矿泉水有助于人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摄人,并调节肌体的酸碱平衡。但饮用矿泉水应因人而异,由于矿泉水的产地不同,其所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也不同,不少矿泉水含有较多的钙、镁、钠等金属离子,是永久性硬水,虽然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用于泡茶效果并不佳。

活性水

活性水包括磁化水、矿化水、高氧水、离子水、自然回归水、生态水等品种。这些水均以自来水为水源,一般经过滤、精制、杀菌及消毒处理制成,具有特定的活性功能,并且有相应的渗透性、扩散性、溶解性、代谢性、排毒性、富氧化性和营养性等功效。由于各种活性水内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成分各异,如果水质较硬,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差;如果属于暂时硬水,泡出的茶水品质较好。

投茶量对茶汤的有什么影响?


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干茶中的各类物质因为溶出节奏和速度以及温度条件不一样,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令茶汤产生不同的品饮效果,而品饮效果主要跟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比例相关,在冲泡过程中导致茶汤中各类物质的溶出浓度和比例的相对可以量化的条件主要就是水温,投茶量以及浸泡时间,这三项内容相互影响,要泡好一泡茶,必须三者搭配,彼此协调,其中任意一项的改变则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以及冲泡手法固定的情况下,越高的水温越利于香气的激发,且越令茶汤中各类物质溶出速度加快。在水温和投茶量固定的情况下:浸泡时间越长,各类物质的溶出就越多,滋味也就越浓。在浸泡时间和水温固定的情况下:投茶量越多,其溶出物就越多,且滋味就越浓。干茶中各类物质的溶出节奏是不一样的:首先溶出的是导致鲜爽气味的氨基酸类物质,接着是令茶汤醇和的游离儿茶素,然后才是主要导致苦涩滋味的脂型儿茶素。在相同水温和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假设以投茶量多浸泡时间短和投茶量少浸泡时间长得到一样颜色深度的两杯茶汤,其品饮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浸出物在更高的温度下溶出,故香气高而汤感薄,后者则相反,汤感稍厚,香气相对低沉。投茶量的多少除了影响到茶汤的浓度之外,还和泡茶的容器相关,影响到茶水的溶合情况,譬如以110cc盖碗泡茶,以晒青毛茶来说,投茶量在8g的时候,其泡开后的叶底刚好可以顶盖,这样在浸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茶在水中漂浮或茶底的顶面低于水面,令茶和水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茶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融合度,而当110cc盖碗投茶量低于6g的时候,茶底仅能积存于盖碗的中下部,这样注水后,当水漫过茶后,则会在盖碗上部形成一段无茶光有水的空间,这样就令茶在出汤的时候在较低的温度点上再一次的融合,导致溶出物的浓度降低,苦涩味降低而令汤感变得更软。

变色的茶汤是好是坏?


学生发来两张照片,刚泡好的茶汤和放了一宿的茶汤——后者的颜色明显比前者深。

学生问:为什么?

的确,很多茶汤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汤色都会变深。这是因为,茶汤里的多酚类物质被水中和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生成了深色的色素。

一般说来,浅色的茶汤变色比较明显,而红茶或者普洱熟茶茶汤本身就是红色的,即使变深也不大看得出来。氧化程度轻的茶比氧化程度重的茶更明显,因为氧化程度轻的茶汤里可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更多多。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的茶汤比中小叶种为原料的茶汤变色更明显,也是因为茶汤里含有的多酚类物质相对比较丰富。

“那可不可以说,容易变色的茶多酚类含量高,因而质量比较好呢?”学生问。

“当然不可以了。茶汤变色是茶多酚被氧化的结果,但促使茶多酚氧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冲泡同一种茶时,泡茶用水中铁离子含量高的时候,茶汤容易变色;再比如,泡茶用水的pH较高,呈碱性时,茶汤也容易变色。所以啊,这句话正着说成立,倒着推理就不成立……”

学茶时会遇到很多“正着说成立,倒着说不成立”的情形。学习茶艺,也是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大概,这可以算是学茶的意外收获吧。

本转自/于老师说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