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郢《茶山贡焙歌》茶作详解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贡茶红茶 炭焙乌龙茶 乌龙茶复焙

【www.cy316.com - 贡茶红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郢《茶山贡焙歌》茶作详解”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李郢《茶山贡焙歌》茶作详解”相关知识!

李郢 字楚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举进士第。历藩镇从事,后拜侍御史。

【茶山贡焙歌】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吾君可谓纳谏君,谏官不谏何由闻。

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

使君忧民惨容色,就焙尝茶坐诸客。

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

山中有酒亦有歌,乐营房户皆仙家。

仙家十队酒百斛,金丝宴馔随经过。

使君是日忧思多,客亦无言征绮罗。

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

吴民吴民莫憔悴,使君作相期苏尔。

【详解】

此诗反映了唐时顾渚茶作为贡茶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据《唐国史补》载:“长兴贡茶,限清明日到京,谓之急程茶。”当时朝廷为了及时得到顾渚新茶,规定贡茶限清明日到京,按浙北气候,顾渚茶最早也只能在春分时发芽,距清明仅十五贡茶限清明日到京,按浙北气候,顾渚茶最早也只能在春分时发芽,距清明仅十五日,从采摘到焙制,时间本已十分紧张,尚需从长兴至长安四千里路的运输,需日夜兼程,贡茶才能如期送到。这首长达三十七句的七言古风,详细地描述了催贡、采摘、焙制、解贡的全过程,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疾苦。www.cY316.COm

茶经网扩展阅读

张祜《闲居作五首》茶诗作品详解


【闲居作五首】(之四)

张祜

闷看垂檐雨,闲寻小院芳。

壁泥根长麦,篱柱叶生杨。

旋碾新茶试,生开嫩酒尝。

看看花渐老,无复滞春光。

【详解】

张祜《江南杂题三十首》(之二十二):“沧海一遗民,诗书尽老身。不逢青眼旧,争奈白头新。小小调茶鼎,铢铢定药斤。空疏更谁问,赖与酒家邻。”同《闲居作五首》(之四),反映的都是张祜遭受排挤,怀才不遇,茶酒消日,隐居以终的境遇。朱庆馀,宝历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朱投赠给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的水部郎中张籍,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呈献的这首诗获得张籍明确的答复,在《酬朱庆余》中,张籍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湖州贡焙新茶历史记载


湖州贡焙新茶

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细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唐张文规

我国贡茶的历史甚早,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就有僧人向前时的帝王贡奉茶叶。参见明代顾元庆的《茶谱》:隋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茗作药,服之果效。但专门设立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规定贡焙首批贡茶必须在每年清明王室祭祀前贡到,还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

其实在湖州设立贡焙,并非湖州贡茶之始,所嘉泰《吴兴志》和宜兴有关方志记载,湖州长城(今长兴)和常州义兴(今宜兴)设立贡焙,始于李栖筠刺常州时。是李栖筠接受陆羽可荐于上的建议,试贡后受到皇帝喜好而成为定制的。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可能就是描写这一时期贡焙的。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李豫以义兴岁造数多,始设焙顾渚,命长兴均贡。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宜兴、长兴的贡茶,到贞元以后,单长兴一地,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制茶工场有三十间,烘焙工场百余所反映当时其地不但所出的茶叶质量很好,而且茶园规模和产茶数量也较大。应该指出,贡茶正如袁高《茶山》诗句所形容的: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心争造化功,所献愈艰勤。此意是说:朝廷每年要花千金之费生产万串以上(每串一斤)贡茶,专供王公贵族享用,宋代蔡宽夫《诗话》:湖州紫笋茶出顾渚,学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间,以其萌茁紫而似笋者也。每岁入贡,以清明日到,先荐宗庙,后赐近臣。

袁高《茶山诗》释义详解


袁高字公颐,唐宪宗时官礼部尚书。

【茶山诗】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释义】

顾渚紫笋茶,又名湖州紫笋,产于浙江湖州顾渚山区。因其嫩芽未展时,形似笋,色近紫,故名。顾渚山,位于浙江湖州与江苏宜兴(古名阳羡、义兴)二境之间,两地均产茶,自唐代两地之茶均被列为贡茶,但这两种茶长期被人混淆。《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生于湖州长兴顾渚山中谓顾渚紫笋,生于常州义兴(今宜兴)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君山悬脚岭北峰下者,即所谓阳羡茶。在唐代,顾渚紫笋之名盛于阳羡茶,故陆羽《茶经》上说:“浙西茶,以湖州为上,常州次之。”“紫笋”说亦源出《茶经》:“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说明其品质优于常。该茶作为贡茶,自唐代宗广德年间(763年前后),至明洪武八年(1375)被“革罢”止,前后长达六百余年。据《元和郡县志》载:“唐贞元以后,每岁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详解】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袁任湖州刺史,为朝廷督造紫笋贡茶,亲临顾渚,目睹茶农们辍农停桑,日夜赶制贡茶,劳民伤神、惨不忍睹的景象,遂写下这首《茶山诗》(又名《焙贡顾渚茶》)。全诗尖锐地指出贡茶给万民带来的困苦,对役工艰辛劳作表示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为一己享受,不顾人民痛苦的情形,表示了极大的忧愤。

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茶诗作品详解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释义】

周匝,周密,周到。

分张,分布,分送。

绿芽,指茶。

“汤添”二句,烧水煎茶,把茶汤煎到“鱼眼”程度,最后用“刀圭”等茶具搅动、敲打茶汤,不让泡沫浮起,以便品饮。

【详解】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清明刚过,被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做司马的白居易,收到好友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在仕途蹭蹬时得到好友的关心,白居易心中非常高兴,于是他不顾自己正在患病,写下这首诗,叙述他与李宣的深厚友谊,表达对好友赠新茶的感激之情。“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既写出他们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也说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独到的造诣。

陆羽《歌》茶诗作品


陆羽

(733—804),字鸿渐,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以嗜茶著名,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历代茶商尊为“茶神”。

【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

【详解】

陆羽一生坎坷,三岁遭父母遗弃,由竟陵高僧智积禅师收养,待年稍长,因不知父母与姓氏,按《易经》占卦取名,得到《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知父母与姓氏,按《易经》占卦取名,得到《蹇》之《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智积禅师嗜茶,陆羽常为煮茗,并学会了种茶和制茶的技术,对茶的烹饮方法及茶具、水质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见解。这首《六羡歌》,前四句讲不羡富贵,不慕高官,主要用来烘托后面两句,强调煎茶用水的重要性。(另一说,此诗是智积禅师圆寂后,陆羽满怀深情所作的悼念诗,后面两句是指像故乡水一样的大恩师的养育之情。)

陆羽文学造诣很高,从所著《茶经》可以看出,他也很会写诗,但保存下来的诗仅两首。除这首《六羡歌》外,还有《会稽东小山》一首:“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因为陆羽研究茶事,撰写《茶经》时,曾于浙江省吴兴县苕溪隐居,他当然会到以出产“剡溪茗”闻名的嵊县一带进行考察。《会稽东少山》描写陆羽在一天夜里乘舟去嵊县,月光如水,青猿哀啼的凄凉情景,并流露出“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的伤感。

陆羽.耿沩(wéi)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是陆羽情意相投、志趣相同的好友。(陆三,是诗友们排行送陆羽的雅号)。

柳宗元《夏昼偶作》茶诗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省境内)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释义】

南州,指永州。

溽(rù)暑,潮湿的夏季。

牖(yǒu),窗。

敲茶臼,章士钊《柳文指要》:“敲茶臼者,制新茶也。唐人饮茶,不尚购买制成品种,往往自采而制之,制就即饮,以新为贵,此子厚所以闻敲茶臼也。”

茶臼,捣茶容器。

【详解】

炎天暑热,吴牛喘月,午眠觉醒,口渴思茶,隔着竹林传来山童敲茶臼的声音,更加勾起了饮茶的欲望。

李金羽也喝普洱茶


李金羽:

“人跟树一样,都有自己的根,这就是故乡。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哪里,说话的口音变了,生活的习惯改了,好像成了外乡人,可是这个根,却很难被撼动。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在我心中……”这是被李金羽写在手机里的一段话。虽然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这段话却深深地烙记在大羽的心里。

“东北话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方言”

“异乡生活让我学会了享受寂寞”

"但到了济南之后,我的生活里基本没有什么娱乐,除了偶尔和队友出去喝喝茶,基本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总按着你喜欢的方式进行,在你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生活。不过,异乡的生活让我学会了享受寂寞。有时在训练结束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泡上一壶普洱茶,听着旋律舒缓的歌曲,凭借思绪乱飞,那种感觉也挺好的。"

李卷:武夷册的茶中隐士


武夷草木蒙茸、峭拔奇巧之地,有无边空翠扑衣寒的妙境,也多方外高士和隐逸茶人,其中,李卷可以算是一位非常标准的知行合一的茶中隐士。

《武夷山志》中有一篇佚名的明人游记,说丁未年间,适有山中人李子来顾,邀请作者前往武夷一游。作者听得武夷风景殊美,很是动心,便践约前行。一行人游到五曲云窝附近,作者想到李子便住在那里,于是造访其庐,而李子也热情迎出,慰劳一番后更是亲自作导游,引他们遍观武夷。且说云窝附近就是武夷名迹之一的茶洞,当日他们也进茶洞看了一看,见地载微土,宜茶。时茶方吐甲,而桃李问花明时,武夷山种的最多的是茶,其次是桃花,红桃绿芽相衬,情形定然十分美丽。那全程作导游的李子极尽地主之宜,在游程歇息时,又带作者坐船去小桃源,其时暮色四合,大家不免问起今夜宿在何处,说住到云窝对岸去,去路又要经过李子家,经过他家时月亮已经出来,皎皎月华映照得山间如真如幻,李子和作者他们闲坐溪石上啜品香茗,玩赏月色,好不畅快

通篇屡屡提到的李子对武夷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又有雅人深致,到底是什么人呢?别的书中极少见到有关他的记载,可见是隐居得十分成功的,却也引人发无限幽思,在此篇末尾,作者才明说了李子的身份,李子者,磊英也。

查《武夷山志》的隐逸传,有一则说到:李卷,字怀之,闽县人。明殉难袁州太守时兴之子,初名钟鼎,字磊英,一字佩士,曾官中书舍人,毁家从军。后隐居五曲茶洞,筑室曰煮霞居,采茗自活,以高蹈终。着有《尚友书》、《姑留草》、《武夷山志》,俱未行世。

两相对照,都字磊英,都居五曲,时间也符合,前述李子磊英无疑就是这个弃官不做而愿隐居山水茶烟之间的李卷了。李卷是属于明朝遗士一类的人物,同时也是人品高洁的真正意义上的茶人,所以连住处也叫煮霞居,并采茗自活,不过,光吃茶估计是不能生存的,可能是以自采茶叶换来一些生活用、食之物吧?!可惜他的那几本书未能行世,不然一定是可以给后人一些别具高见的启发的。

虽无完整着述,李卷却有几篇诗文传世,这也为我们呈现了他作为茶中隐客的真实面貌。他在《茶洞作武夷茶歌》一诗中详细描述了自己隐居山中制茶品茗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他精于茶事,深谙品饮之道。李子喝茶讲究,每道工序都不含糊,非但天明即起,带露摘茶,还即摘即制,且严格区分采制时间。饮茶用胡麻涧水,以中间刳空的竹子引水而来,自然甘香别具。不但有实践,还点检茶书,总结经验,这才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真正的茶人所为。

李卷终老于武夷,他是不是有后代呢?清人林霍的游记中说余以康熙庚辰岁七月十四日,同渊上人自南台舟行,溯建溪,以八月朔日入武夷雇筏游九曲,撑篙者为李氏子,稍知书,能颂九曲棹歌,滩声与篙声、人声相喷薄,恍然自失矣。此处令人恍然自失的李氏子是不是就是李子的后人呢?未能确证,但又令人浮想联翩,终于也有点儿恍然自失的感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