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嗜茶者名号

发布时间 : 2019-11-28
野怪红茶礼盒 野怪野生红茶价格 红茶玛奇朵

【www.cy316.com - 野怪红茶礼盒】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千奇百怪的嗜茶者名号”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南北朝时期,从南齐流亡于北魏的王肃由于茶量颇好,而被人们称为“漏卮”,这个时候很少听说有嗜茶者,所以关于嗜茶者的绰号、名号也不多见,除了这个外,就更难找到第二个了。

到了唐代,茶事兴起,嗜茶者越来越多,而他们绰号、名号也多了起来。唐代诗人当中数卢仝最嗜茶了,他作有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诗,描写的是品饮七碗茶而后瓢飘欲仙的感受,非常生动传神。这首诗是:“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凹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牛……”卢仝对这首诗非常得意,而对于嗜茶也感觉自豪,因此自号为“癖王”。

在当时,这“癖王”还有一个“对予”,叫做“怪魁”,是同样嗜茶且颇为自负的诗人陆龟蒙的绰号。

晚唐时期诗人皮日休的儿子皮光业也非常嗜好饮茶。一次,别人请他品尝新运来的柑橘,还准备了盛宴招待他。哪知道他对桌上的时鲜珍馐看也不看,却只顾要茶喝。一时没有准备茶盏,主人就拿来巨觥盛茶。喝罢,他诗兴大发,提笔写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旁边的人开玩笑说:“此师固清高,而难以疗饥也”。这个“苦口师”指的就是茶,后来又成为皮光业的绰号。五代时期,江南有位僧人文了,擅长烹茶,技绝天下。他到荆南云游的时候,表演过烹茶技艺,当地人十分欣赏,把他叫做“汤神”。然而后来因他茶艺卓绝而被封为华亭水大师时,人们又把他叫做“乳妖”。一人兼任神、妖,可谓少有。

宋代的陶谷在《荈茗录》记载过一个故事。宣城人何子华在剖金堂举行宴会,席间,他拿出一幅严峻所旧f的陆羽像对人说道:“世人称过丁迷恋骏马的人为马癖,称迷醉在钱里的人为钱癖,称耽于子息的人为誉儿癖,称热衷于读书的人为《左传》癖,那么像这位老先生(指陆羽)沉湎于茶事,应该叫做什么癖呢?”客人杨粹仲回答:“茶乃珍贵之物,但也还是草,为是草中之甘。陆羽如此精于茶道,我们可以称他这样的人为甘草癖”众人昕了,拍手称绝。 宋代的曾袋给自己取的别号是“茶山”,明代许应元则自称“茗山”,可见都是取其宏大声势。明初宁波有位知府叫王珊,一次有位属下前来拜会,他拿出茶招待。哪知道此人专为做说客而来,他非常不高兴,向仆人大叫:“撤茶!”此后他就得了个称号“撤茶太守”。

明代包山(今属江苏)人张源,淡泊名利,过着隐居生活,认识的人称他为“隐君子”。他也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不仅热衷于汲泉煮茗,而且为之用尽心血根据自己的心得写成《茶录》,所以他又得了个“瘾君子”的称号。

茶经网扩展阅读

嗜茶如命的杨万里


杨万里是南宋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的一生一共作诗两万多首,流传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杨万里不仅是难得一见的诗文奇才,更是一个嗜茶如命的爱茶人,他的众多名篇中,也有很多是与茶有关的诗文。

杨万里在自己《武陵春》词的小序中说道:“老夫茗饮小过,遂得气疾”。说的是由于自己酷爱饮茶,因而引起疾病,而词中又言:“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叉酸,儿信问平安”。因为杨万里饮茶不加节制,得“中寒”之疾而导致自己“瘦骨如柴”,尽管如此,他也只是少饮而已,若要使他与茶一刀两断,是万万不能的。这一点则真切地体现在他的另一首诗作中:“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犹堪坐秋夕”。此外,据说杨万里饮茶不分昼夜,常常在深夜也饮上几泡,因而总是导致失眠,他却从来不将责任归咎于饮茶。正如他的《不睡》一涛中所言:“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日横斜”。说到这里,杨万里的嗜茶如命,可见一斑。

然而,杨万里如此好茶,却并非只是为r满足一时的口腹之贪,而是追求一种茶外之味,即从饮茶之中感悟人生百味。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读书做学问,杨万里都能在饮茶中顿悟出一些道理来。他在《习斋语讲义序》中,由饮茶而想到读书,将读书与饮茶相对比,深得茶外之味。因此,对于已经骨瘦如柴的杨万里却仍然不肯放弃饮茶,我们隐约能够体会到个中原因。除此之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杨万里透过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刚正清明的为人处世态度。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杨万里为官一牛两袖清风,当他晚年告老还乡之时,依然是“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同时,杨万里还以茶会友,以茶论友,在他的《谢术韫之舍人赐茶》一诗中,用茶之清雅、明澈,来比喻知心朋友的高洁品质、高傲风骨。其实,以其茶诗颂扬其人,杨万里名副其实!

茶百戏 我国的千年古茶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如今,茶百戏还可以在同一茶汤中使图案由显现-消失-再显现变幻多次,形成不同图案。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武夷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介绍,点茶是茶百戏操作的基础,也是茶百戏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点茶在茶汤中形成丰富泡沫,才能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

“在古代,茶百戏仅能用绿茶演示,但如今茶百戏可以用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和文字,图案保留的时间也从古代的瞬间逐步延长到2-6小时。”章志峰如是介绍。

此外,章志峰表示,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叶的魅力:千姿百态 形美味绝


谈了茶香、茶色、茶味,茶叶的魅力还集中体现在茶形美上。由于品种、采制技艺不同,茶叶可分为花朵形、长条形、卷曲形、片末形等不同形状和形态,有的纤嫩如雀舌,有的含苞似鸟嘴,有的挺直赛松针,有的卷曲如海螺,有的浑圆似珠宝,有的满身披银毫,可谓千姿百态,争艳斗芳。本来一瓣微不足道的茶叶芽叶,因其形状的多样化成了形美味绝的珍品。

外形呈长条状的茶叶品种较多,如绿茶中的炒青、烘青、特珍、珍眉、雨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等;红茶中的条形红毛茶、功夫红茶、小种红茶及红碎茶中的叶茶等;黑茶中的黑毛茶、湘尖茶、六堡茶等;青茶中的水仙、岩茶等等。形状系条索紧细卷曲的茶叶,有绿茶中的洞庭碧螺春、都匀毛尖、高桥银峰等;外形扁平挺直的茶叶,有绿茶中的龙井、旗枪、大方等茶;外形似针状的茶叶,有黄茶中的君山银针、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绿茶中的安化松针等茶叶。外形像圆珠形的茶叶,有绿茶中的涌溪火青、平水珠茶、蟹目香珠等。茶条顶端扭转成螺丝钉形的茶叶,有青茶中的铁观音、乌龙等茶叶。芽叶相连形似花朵的茶叶,有绿茶中的舒城小兰花,白茶中的白牡丹等。另外,绿牡丹茶是用结实的消毒细线把理顺的茶叶捆扎成的茶,所以叫束形茶。毛茶复制后经蒸压造型呈团块形状(可分为砖形、碗形、饼形、枕形等)的茶,有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紧茶、米砖茶、沱茶、七子饼茶、金尖茶等。

闲暇时,手捧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细细品茗,手中再有一本最喜爱的书,看茶叶在水中舒展着身躯,观其形色,品其味香,像极了佛家坐禅时才有的韵味。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斯言诚哉!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成癖


清朝到了康熙、乾隆时,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康熙过世后,乾隆(爱新觉罗·弘历)25岁登基,他在位60年,政局稳定、国泰民安。乾隆到85岁时,让位于嘉庆,退政养生,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者。乾隆治国有方,养生也得法,他一生以茶为伴,到了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他在御花园里辟有一间茶室,四壁书画,陈列精致,环境幽雅,乾隆每天到茶室品茗,修身养性。因此,常年次茶也许是他从政几十年,仍然身心健康的秘诀。

乾隆下江南时到过不少著名的茶产地,品尝过杭州的龙井茶、岳阳的君山银针、崇安的大红袍和安溪的铁观音。写过不少茶诗和文章,对品茶和品泉都十分精通,因此乾隆嗜茶的轶事趣闻不少,其中有一则关于他85岁让位时的趣阅流传甚广。据传,当时有一位老臣无不惋借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幽默而风趣地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由此可见,乾隆嗜茶成癖,与茶结有不解之缘。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解密武夷山千亩百年古茶树


福建被誉为茶之乡、茶之祖,有人说:“茶为贵,闽茶为优”。闽茶之所以为优,那是因为承载着福建人的技艺、梦想和诗意。其实闽茶不只是一种茶,它代表了福建社会、经济、文化的缩影与写真,是大业。所以我们卖茶不只是卖茶叶,而是卖闽茶所承载的文化。很多人认为制茶是最为关键的,其实对茶的本质来说生长在一个得天独厚,且无污染的环境里,才是好茶和上等茶最为关键的因素。

也许是因为地处武夷山脉,所以大自然赐予了浦城县古楼乡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自然风光,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也让欣赏到这些美景的人陶醉其中。就在这座群山高耸灌木丛生的大山里,生长着1400亩的野生古茶树。这1400多亩的古茶树与草本植物无规律相混生,要不是专业种茶师,确实很难辨别出哪些是茶树。

兰缘茶叶浦城县的项目负责人苏祖彪也是在偶然机遇下,与这片野生古茶园结下不解之缘。知道了这片野生古茶园,苏祖彪便开始了几年的寻找。因为交通闭塞这片百年古茶园长年无人打理,几乎被杂草灌木覆盖,所以也不容易被人发现。为了能把这片珍贵的古茶园开发出来,让许多人品尝到百年老茶树制作出的上等茶叶,苏祖彪和他的合伙人开山劈石,硬是修出了十几公里长的山路;几十个工人每天都为这些珍贵的茶树除草修枝。苏祖彪说,花得代价虽然很大,但想到明年大家就能喝到古茶树的清香,这样的辛苦很幸福。(兰缘茶业)

朱汝奎嗜茶成癖拒赡养


朱汝奎是清代文学家冒巢民笔下的一位对茶有奇癖的老人,在冒巢民所著的《齐茶汇钞》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位名叫朱汝奎的老人,嗜茶成癖,幼年时就已经对茶事产生极大的兴趣。据冒巢民所写,朱汝奎从十四岁就开始登齐山采茶制茶,每年春夏两次,从未间断。也就是说,六十年里,朱汝奎一共进山一百二十次。当时有位叫于象明的人对齐山茶颇为精通,有“精鉴赏甲于江南”的雅号。于象明率领全家移居齐山棋盘顶上,每年由其家人亲自采制齐山茶,先后制成了如庙后、棋顶、涨沙、本山等众多名品,冒巢民曾经亲自品尝过这些茶,认为虽然茶各有差等,但无论是何种茶,味道都极真极妙,以为是齐山茶中的极品。

然而,朱汝奎的到来让冒巢民大吃一惊。一年,朱汝奎老人也携齐山茶前来拜访冒巢民,冒巢民惊喜地发现,朱老焙制的茶水与于氏之茶在味道上难分高下,但他的茶叶却要多出一种叫“花香”的种类。通过进一步了解,冒巢民对这位嗜茶而轻家的老人更是感到分外惊奇。朱汝奎生有一子,于诸生中颇有名气,且儿子也颇尽孝道,对父亲悉心赡养,照顾有加。然而儿子的一点让朱汝奎非常不高兴,儿子不喜欢喝茶,因此他觉得儿子一点也不像自己的后代,忍无可忍的朱汝奎终于在一天离开家中,拒绝儿子的赡养。离开家后的朱汝奎常常以年逾七旬之高龄进山采茶,烘焙成千茶之后即在街市大声叫卖。这位老人对于茶的嗜好,完全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经常是整日洗茶涤器,不眠不休。此外,采茶供佛也是从朱汝奎开始的。他用采制的茶叶来供奉佛祖,精心治办所有佛事,以求死后能往生“香国”。

陆羽一生嗜茶 精于茶道


陆羽(公元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生平富有传奇色彩的陆羽原是个遭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一3岁男儿。积公以《易》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做了优伶。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

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后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陆羽隐居山间,阖门着述《茶经》,耗时五载最终成就《茶经》初稿。相传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经》一书在颜真卿、皎然等朋友们的帮助下得以梓行。贞元末(公元804年)的冬天,绝代茶圣陆羽终老于湖州迎禧门外青塘别业,被安葬于湖州杼山。

如今,陆羽和他的《茶经》已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同为中华茶文化的标志。1996年4月28日,以向世界传播中华茶文化为宗旨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远隔重洋的非洲坦桑尼亚邮政特为此发行《96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纪念邮票小型张一种,面值300坦币。小型张以中国山水画为背景,边纸下方缀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徽志,邮票主图是白描勾画的一幅陆羽采茶图,画中的陆羽须髯飘逸,略显丰腴,显现出那种钟情山水、淡泊仕途、尽享茶中清苦幽香,陶醉江湖名泉甘霖的神韵。

茗赏者上,谈赏者次,酒赏者下


爱花之人,怜花成癖;爱茶之人,嗜茶成痴。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及修心怡情之人多寄予茶与花,花有优雅悦目之美,茶有脱俗尘世之醉。宋徽宗痴情于菊,并亲手种菊,传世《大观茶论》。鲁迅写有《惜花四律》,也说不可一日无茶。

钟情于茶花之中,不仅是精行检德之人同时也性情中人。如痴似癖,全身心的专注,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我们知道茶通六艺,但自古品茗赏花就相得益彰。我国的茶与花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日本首推始祖千利休,把花带入茶室,擅沏茶者,茶室无不插花。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花在茶席上的呈现就是茶友们玩赏的小品插花。

与茶为友,以花为伴。茶静谧,内敛的抚慰心性,花自然,直指灵魂最纯洁的净土。喝茶修身养性,赶上花开时节,看到将绽放的花苞流连忘返,想一眼占满它所有的美丽。品茗赏花,其中乐趣溢于言表。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于花的描写,似乎自己曾生为花。对花的喜爱是对生命的尊重,插花者不会随意剪切花枝,对一花一枝都有完美的安排,对花草的注意犹如信仰般的礼敬。

茶道,花道,并非技艺之道,是爱茶之心,护花之道。从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经常听到茶人合一,把茶当成你的一部分,全身心的融入,理解这款茶用心把它表达出来,这时茶既是你,你既是茶。

疼惜花,与花相通,珍重一花一枝,给予他们自然的展现,重造它美丽的二次生命。

无论茶与花,至清至雅,感受它就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自然纯粹的美好。所以,当个茶痴花迷又有何不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