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上的水上茶舫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叶水上火还是去火 经常喝茶叶水上火吗 衣服上茶叶怎么洗

茶叶水上火还是去火。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秦淮河上的水上茶舫”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南京钞库街出现的第一座茶馆算起,南京的茶馆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南京的茶馆不仅有坐商,而且在夫子庙旁的秦淮河一带,还有一种独特的形式,就是水上茶舫。

这种水上茶舫一般流行于每年的5月到10月。每当华灯初上,画舫游弋,桨声灯影,笙歌彻夜,浪漫温馨,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茶舫内置有茶桌、藤椅。茶客坐在其间,推开雕花窗,面对秦淮河的习习凉风,在品茗的同时也得以纳凉。

这里的茶舫备有小吃,如小笼肉包、“蟹壳黄”烧饼、千丝等,还有的茶舫备有羊肉面、拉面和薄饼等,这些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很受茶客欢迎。此外,有的茶舫还有清唱的艺人,或唱流行歌曲或唱京剧及地方戏曲,更增添了饮茶的情趣。

茶舫上的茶博士斟茶也给人一种享受。他们一般是右手执大铜壶把,在离桌面一米左右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茶汤,只见壶嘴猛然向下伸来,霎时间茶盅里的茶汤刚好八九成满,绝无一滴水洒落下来,茶客更不必担心茶汤会烫着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饮茶的确是一种文化的享受。wwW.CY316.COM

小编推荐

“瘾”上茶马古道


瘾上茶马古道

有人总是忍不住一次次踏上这条路。走过这些地方的人是会上瘾的。

1990年,一支6人小队,雇上马帮,驮着行囊,踏上了一条数千公里的神秘之道--茶马古道。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等6位学者在100天的时间里,穿越滇、川、藏三省区进行文化考察。正是这次考察,开启了茶马古道研究之路,也是这次考察,茶马古道这一概念破壳而出。

当时,李旭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浑身充满着激情和干劲。我们雇了马帮驮行李,但为了节省经费,中途遣回了马帮,6个人背上7头马驮的行李,那种辛苦可想而知。

自从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提出来后,超市、KTV都有以此命名的,北京也有个茶马古道餐厅。提起这些,李旭陷入回忆中。

马帮铃声响

茶叶、瓷器、丝绸是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最具声誉的三种商品,伴随着这三类商品的输出,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境内三条重要的商贸通道。

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早已久负盛名。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路线复杂,覆盖6省区20多个民族的茶马古道,却在很久以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古道存在原本基于双方通商的欲望。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茶;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马。现供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李旭说。

马帮载着一袋袋散发着醇香的茶叶进入西藏,出来时带的则是藏区的皮毛、虫草等。

活跃在这条古道上的马帮络绎不绝,马铃声声不断,当时的马帮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公司。李旭会心一笑。

但随着时代变迁,马帮越来越少,进藏公路的陆续通车,滇藏茶马古道和走在古道上马帮商队逐渐成为历史。当年那些马锅头、赶马人至今健在的寥寥无几,许许多多发生在古道上的马帮故事和茶马古道一样,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隐去。

现今在云南、西藏最偏远闭塞的山区,仍然得依靠一些小马帮进行短途的物资运输,但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意义上的马帮了。李旭顿了顿,这已成为那段历史的缩影。

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现代公路飞快抹煞着自己的过去。

时光荏苒,沉寂许多年的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前后走过这条路二十多次的李旭认为,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茶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因茶马古道而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都成了这条道上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所在。

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汉地的茶,藏地的酥油,合起来就是酥油茶,小小一碗茶飘散着民族融合的历史芬芳。

现在丽江古城里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回忆说:当时运往西藏的主要是云南特产的大叶普洱茶,入藏茶叶中,就以普洱茶打出的酥油茶香醇色好,最受藏族人喜欢。

对西藏的群众来说,茶就是生命。藏族习惯吃肉喝奶,茶的传入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补充微量元素。这就是一种需求关系,茶这种不起眼的东西就把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李旭介绍。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自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以及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极具吸引力。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许多文化团体、旅行社都开了线路。有报道称,茶马古道正成为黄金旅游线路。

信仰和心灵之光,走这条路会上瘾

回归――都市人趋之若鹜。

信仰――给予前行的力量。

在许多都市人看来,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回归之旅,是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在今天,人类对资源、生存环境有了新认识。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裂岸的怒江峡谷中,教堂里飘扬着四部和声;茫茫原野,许多原住民的舂米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都吸引着都市信徒前去找寻心灵慰藉。

自然、祥和、愉悦是原住民族的灵魂。

外边来的人,会觉得这里能够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改变的恒久魅力。

为何这样?

李旭显然是深深思考过的,西方进入后现代,反而开始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东西,正如西藏古老、传统的东西。这种千百年来自然、浑厚的东西恰成了西方稀缺的乃至中国大城市渴求的东西,在这里,心灵得以净化和解放。

所以走上这条路的人,会上瘾。

李旭谈起一个女孩,她独自来到西藏,爱上那里,从此落脚西藏,成了藏飘,过上远离都市的生活。

和过去的藏客一样,这种执着的冒险精神也是一种信仰,李旭称之为马帮精神。

今天,大理白族银匠沿袭着祖先留下来的遗风,来到藏区。他们的祖先走过茶马古道,留下了有关的信息,致使他们沿着祖先的足迹,一路向北。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这条形成于汉、藏等民族,积淀着千年历史的古道,正默默面对着世界的变化。

马帮的铃铛早已暗哑沉默,但茶马古道仍在倾诉着无尽的传奇和深沉的文化精神底蕴

“阿里山”上茶飘香


山道一路盘旋攀高,中巴车后座的行李开始往下掉,去往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的路进入攻坚阶段。头晕目眩中,仿佛看到山石上有阿里山字样,以为是错觉。

你们没看错,永福确有大陆阿里山之称。同行的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副处长郑钱华说。

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海拔近800米的永福盛产杜鹃,是着名的杜鹃花之乡。怎么又和阿里山扯上关系呢?

来自台湾南投县的台品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庆介绍说,1996年,我跑了东南亚好多地方,想找个地方种茶叶。最后来到永福,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台湾阿里山等茶产区很相似,当地老百姓以种花和反季节蔬菜为主,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台湾高山茶生长。谢东庆于是在这里驻足,包下了山地开始种茶,如今他的高山茶场规模已达1200多亩。

现在采茶工人不好找啊!谢东庆说起了他的烦恼。他在永福种植台湾高山茶成功后,口口相传,追随者众,目前永福台湾高山茶企业已达46家,年产值超4.5亿元,再加上从事花卉、水果产业的台资企业,常住台商达480多人,永福镇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用工需求大,采茶季节80元一天的工钱都难请到人,和当年自己一家独大的时候没法比。谢东庆嘴上抱怨,脸上却洋溢着身为先驱者的自豪。

台湾农民兄弟的春天在这里!谢东庆深有感触。台商在这里创业的这些年,漳平市政府对道路、节水喷灌等配套设施投入很大,政府有关部门对台商实行保姆式服务,国家不断推出强台惠台政策。2008年,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这里已成为两岸合作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和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如果通往永福的路能上个等级就好了。这是永福台商现阶段最大的心愿。谢东庆说,当年刚到永福时,还都是土路。这几年交通条件改善了很多,土路变成了省道。但是到厦门仍须近3小时,到漳平市所属的龙岩市也要一个半小时,且山路岖崎蜿蜒。如果能把省道变成国道,打一个隧道,30分钟就可到龙岩,永福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阿里山上茶飘香


山道一路盘旋攀高,中巴车后座的行李开始往下掉,去往福建漳平市永福镇的路进入攻坚阶段。头晕目眩中,仿佛看到山石上有阿里山字样,以为是错觉。

你们没看错,永福确有大陆阿里山之称。同行的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副处长郑钱华说。

四面环山,中为盆地。海拔近800米的永福盛产杜鹃,是着名的杜鹃花之乡。怎么又和阿里山扯上关系呢?

来自台湾南投县的台品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东庆介绍说,1996年,我跑了东南亚好多地方,想找个地方种茶叶。最后来到永福,发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台湾阿里山等茶产区很相似,当地老百姓以种花和反季节蔬菜为主,没有工业污染,很适合台湾高山茶生长。谢东庆于是在这里驻足,包下了山地开始种茶,如今他的高山茶场规模已达1200多亩。

现在采茶工人不好找啊!谢东庆说起了他的烦恼。他在永福种植台湾高山茶成功后,口口相传,追随者众,目前永福台湾高山茶企业已达46家,年产值超4.5亿元,再加上从事花卉、水果产业的台资企业,常住台商达480多人,永福镇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用工需求大,采茶季节80元一天的工钱都难请到人,和当年自己一家独大的时候没法比。谢东庆嘴上抱怨,脸上却洋溢着身为先驱者的自豪。

台湾农民兄弟的春天在这里!谢东庆深有感触。台商在这里创业的这些年,漳平市政府对道路、节水喷灌等配套设施投入很大,政府有关部门对台商实行保姆式服务,国家不断推出强台惠台政策。2008年,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这里已成为两岸合作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和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投资最集中的区域。

如果通往永福的路能上个等级就好了。这是永福台商现阶段最大的心愿。谢东庆说,当年刚到永福时,还都是土路。这几年交通条件改善了很多,土路变成了省道。但是到厦门仍须近3小时,到漳平市所属的龙岩市也要一个半小时,且山路岖崎蜿蜒。如果能把省道变成国道,打一个隧道,30分钟就可到龙岩,永福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青海高原上茶马互市的历史


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是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间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湟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着名的茶马互市故地。

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历来就是交通要道,这里曾经商号云集,周家洋行遗址现在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乘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你偶尔会看到路旁一段段早已废弃的羊肠小道。不要小看那个小道,它曾经是青海高原上传播文明的重要通道。

以茶马互市而闻名的千年古道,由广阔的平原通向雪域高原。这个千年古道,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茶和马,让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世世代代的茶商和赶马人用苦行来编织这张网。因而,茶马古道像一个神话,茶马互市是这个神话中的美丽传说。

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模,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作战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青海湖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称仙山或龙驹岛。据古籍记载,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附近牧民将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杀。传说,当时有人将马置此山,至来年春天的时候,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唐天宝年间,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希望得到龙驹来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

可见,茶马互市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以兵马之力取天下的成吉思汗最闻名的就是他不可战胜的骑兵团。蒙古马虽然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它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它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茶、饮食茶最早的国家,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西南巴蜀小国曾以所产茶叶进贡。到了汉代,市场上有了茶叶买卖。茶对藏族人来说就如阳光、空气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谚语有汉家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茶文化传入青藏高原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又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茶文化。酥油茶是历史上汉藏茶文化交流结合的象征。茶代表了汉族古代的农业文化,酥油代表了古代藏族的畜牧文化。茶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丰富与发展,为中华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介绍,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西宁就设立了茶马司,专管地方茶政。清代时,依然沿用明朝的制度,设立西宁、河州、庄浪等茶马司,由陕西茶马御史管辖,每年用四川、陕西等地的茶叶,换取青海等地的马匹。后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国内安定的局面,马匹的需求量逐渐减少,政府放松了茶马交易。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政府准许商人茶马自由贸易。这样的政策,使得青海的茶马互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青海历史的发展来看,清代后期茶马互市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就更加繁荣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月山下的湟源城成为了重要的贸易集散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许多外省客商纷纷来到湟源定居或者经商。除去商贩,一些能工巧匠也涌入这个地方,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月山下。同时,英、美、德等国的商行在湟源开庄设行。新泰光、仁记泰和、居里、瑞记等银行被众人熟知,当地贸易中介歇家多达四十家。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漫步在湟源老街,看着精雕细刻的商号大门和残存的古城豪宅,不难想象昔日的辉煌。周家大院在哈城脚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茶马互市的见证。初秋时节,记者踏访了这一洋行遗址。据房子的主人讲,他们周家人世代居住在这里,这个房子是祖辈留下来的,一直没有翻修过。这么多年来,墙壁依然完好,路面上石子铺的花纹依然清晰可辨。以前的门很大,大马车通行绰绰有余。

听完洋行新主人的讲述,沿着高墙绕行,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车水马龙的场景。茶马古道证明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它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穿越千年时空,让人感受到汉藏情谊的隽永与深厚。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伴随这一古道诞生的藏族茶文化、商贸文化就值得深入发掘。同时,茶马古道是一份丰厚的旅游资源,在藏区旅游业的发展中有巨大的价值。茶马古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古道上茶夫在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草地小径,能让人浮想联翩,追寻那千年的史迹;古道沿途的村寨、牧场风光绮丽,民俗奇特而各有地域差异。城镇中多元文化汇集、绚烂多姿,都能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将这些开发为旅游观光的项目推出,具有独特的优势。

所以说,寻找青海的茶马古道、发掘高原上的茶马互市,从文化、旅游等多面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历史上茶业重心的东移


在两汉时期,在我国的众多的古代文献中(不止《尔雅》和《说文解字》等一类字书中),也都出现了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述,同时也是我国亦是世界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记载的最早时代。自此以后,我国茶叶便进入了有文字可据或信史的时代。

两汉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据可靠的资料显示,在汉朝长江中游的荆楚广袤范转内已经有茶和饮茶,当是无可疑义的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今湖南就有茶陵(今茶陵)的地名。如陆羽《茶经》引《茶陵图经》反言,困为陵谷生茶茗焉。关于西汉茶陵一带产茶,还可见《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的记载。据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山,就是茶陵与江西吉安永新相界的景阳山,因茶水源出此和林谷间多生产茶敬故名。西汉时,荆楚茶业就一直发展到了今湖南、广东和江西接壤的茶陵,这还可以从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获得证明。

据报道,在马王堆1号和3号墓葬中,都发现了记述随葬物品,其中亦有茶的记录。据载,作为陪葬品的茶叶还是成箱的。由此可见,墓主是西汉的贵族,它同时说明在那个时候长沙至少在上层社会中饮茶已很盛行,而且也多少反映这时湖南种茶也颇具发展。

明显,茶业重要产区和茶市的形成,其本身就是饮茶和茶业一定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最后我们还要指出,汉朝饮茶和茶业虽然获得某些发展,但由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仍将茶列为药物来看,说明汉朝茶的饮用,还遗留有早期药用的某种原始性状,还只能说是我国茶的早期饮用阶段。

我们已经知道在先秦时,我国茶的饮用和生产,主要流传于巴蜀一带。当秦一统天下之后,茶业的交流日广,茶的加工、种植,由东部和南部渐渐的传播开来。如上文提到的湖南茶陵,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置的县(邻近江西、广东边界),在唐以前写作茶陵。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茶的饮用和生产,已经由巴蜀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但在汉以后的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的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慢慢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所以,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秦汉至西晋这个阶段,既是巴蜀茶业重心开始东移的重要阶段。

西晋的都城在洛阳,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七族相率过江侨居,东晋、南朝建康成为我国面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我国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茶业,因上层社会的崇尚也较快地发展了起来。

西晋时,皇室和世家大族荒淫无耻,斗奢比富,腐化到极点。流亡到江南以后,有些人鉴于过去失国的教训,一改奢华之风,倡导以俭朴为荣。如《晋书恒温列传》(公元646年)称: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惟下七奠,茶果而已。另一方面,随北方土族的南迁,南方特别是江东各地,礼制比以前也有所加强,作为日常生活中愈来愈时尚的饮茶,这时也自然地愈来愈多地吸收进礼俗之中了。如刘宋时的《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讲西晋有个叫任瞻的官司吏,晋室南渡时漂泊流落,后来慢慢也到了南京。时贤共至石头(今南京地名)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即是说,在东晋时,建康一带,就普通出现了以茶待客的礼仪。

由于东晋、南朝统治阶级借重茶叶的需要,从而使得我国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的向东南推进。如《神异记》(西晋隋代之间)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永嘉图经》(失传,年代不详)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山谦之《吴兴记》(5世纪)又称:乌程,县西北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茶等等。由上可见,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今温州、宁波的沿海一线。不只如此,而且如《桐君录》所说,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是今常州的古名,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叶,也著名起来。荆楚和长江中游茶业重心的进一步东移,是唐朝中期以后的事情,但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茶业的发展,使三国、西晋以后出现的茶业穗主东移的趋势或现象,更加明显起来。

历史上茶税那点事


唐朝以前已有饮茶的历史

茶,是发源中国的著名自然保健饮料。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四川东部)就已经纳贡特产的茶叶了。在东汉、西汉均有食用茶的文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文人无以匡世,清淡渐盛,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刘伶、阮藉那样的酒量和不怕喝死的决心,要是喝多了胡言乱语,还伤感情,到后期,茶的饮料功能被进一步开发出来,清谈活动中,更多地用品茗来代替饮酒,茶逐渐变成奢侈饮料。这期间茶的饮用方法,是将茶进行初加工,制成茶饼或茶团,干燥后存放,饮用时注入沸水,并加盐、桔皮或姜葱调味烹煮,这一饮用法,一直沿用至唐代,现在,一些少数民族饮茶时中还会加盐,而在尼泊尔、锡兰等国家饮用红茶时还有加入小豆蔻、丁香和肉桂等香料的习惯,这都依稀保留着当年饮茶的影子。不过,饮茶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上层,较小众,老百姓是喝不起的,茶叶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茶叶贸易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轻,各地只是以纳贡的形式向朝廷提供茶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税收,

唐朝饮茶逐渐盛行,唐中期开征茶税

唐王朝经贞观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茶叶种植就能够发展成为农业上一个独立的分工。在交通方面,隋朝时就贯通的大运河又勾通了南北水道,航运业发达,商贸活跃,这些客观条件,大大促进了茶的消费、生产和贸易。唐朝从经济上、文化上、科学上和军事上都足够强大,唐朝在当时的国际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利坚合众国,统治者拥有有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宗教比较宽松,特别是道教和佛教都得到了较大发展,道家相信长期饮茶,可以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作为中原佛教主流的禅宗,根据地就在江南一带,这里是主要产茶区,禅宗在修行中提倡禅茶一味,寺院精通于对茶叶栽培、焙制,讲究饮茶之道,很多人都知道茶圣陆羽,实际上陆羽小时就生活在寺院中,掌握了种茶制茶各个环节的技术。寺院为茶叶饮用的起到了推介作用,茶叶也为寺院创造了高附加值,随着宗教在各个地区、阶层、领域的渗入,茶的饮用习惯也走向底层。后来唐中期又禁酒,许多人不得不找寻替代的饮料,茶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唐会要》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公元758年左右,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对以后茶文化和茶生产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随着饮茶蔚然成风,茶叶已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大宗商品,刺激了种茶、制茶和贩茶的积极性,南方逐渐有农民专门种茶为生,茶叶种植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茶叶种植和贸易规模。另外,唐代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茶叶因可解油腻,对以肉和奶为主食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很好的补充饮食,受到他们广泛欢迎,到唐玄宗时期,开设了用于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的茶马互市,即用茶叶去换回北方的马匹以及纺织品等商品,开启了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之门,也使中原的统治者发现了可以跟少数民族进行利益交换与控制的商品――茶叶。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从中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籽,种在滋贺县日吉神社的旁边,茶叶从此在日本扎下了根,茶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成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以到于现在很多老外都把茶道当成了日本的东西,而不知道本源在哪,这真是一件让中国人非常郁闷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国库日渐空虚,随着茶叶经济在经济总量的比例日益扩大,对茶叶交易的税收问题开始重视。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茶税,《唐会要》第八十四卷记载:侍郎赵赞建议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计钱每贯税二十文。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长平仓相当于现在的储备粮库)。兴元二年(公元785年)罢茶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张滂奏立税茶法,复茶税,以代水旱田租,化为常税,产茶州县和茶山就地征税,商人贩茶以三等定估,十取其一,这是茶叶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被征税,《唐会要》上记载茶之有税。自此始也,税率为10%,茶税收入为一年约四十万贯。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茶税率增为15%,至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更通过当时盐铁转运使裴休在长沙立《税茶十二法》,一方面规范了地方政府税收征收行为;另一方面打击偷税行为,还对茶农的生产制定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使茶商、园户都满意,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税率未增,却实现了税收倍增。

配合茶税的征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榷(qu)茶,即茶的专营专卖。文宗太和九年(835)当时任宰相王涯奏请榷茶,自已担任榷茶使,命令民间茶树全部移植于官办茶场,实行统制统销,同时民间存茶,一律烧毁。此法令只保护政府的利益,无视茶农茶商的利益,一颁布,就立即遭到人民的反对,王涯十月颁令行榷茶,十一月甘露之变就被宦官仇士良在杀死。后来令孤楚继任榷茶使,吸取王涯的教训,即停止榷茶,恢复税制。

为管理好茶税,唐代相继设立盐茶道、盐铁使等官职,茶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逐步增加,到唐宣宗时(公元846-859年)天下税茶,增倍贞元,茶税年收入达80万贯,已成与盐、铁等税并列的主要性税种,这距茶税的开征还不到百年。

宋代完善了榷茶制度,茶税征管加强

茶兴于唐盛于宋,到北宋,煎茶法已不流行,改之的是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容器中用沸水冲点,在关键在於操作:一是点,即把茶瓶里煮好的水注入茶盏;二是击拂,即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晚为佳。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主要的工具茶筅,就是中国民间刷把和西洋打蛋器的结合体。为配合点茶,市场上还出现了专门制成细末的茶砖,称末茶,现在日本茶道所称抹茶,名称就是从此而来。在中原各地,都有专业的茶楼,流行斗茶,比赛内容包括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斗茶要经过集体品评,以俱备上乘者为胜。在上层社会中,开始出现不加佐料和盐的清饮法。宋朝茶文化非常丰富,许多文人都在诗词中以开始用茶为主题赋咏,陆游就曾写过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红戏分茶,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宋徽宗还著《大观茶论》介绍茶文化。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茶,已完全深入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周边西夏、辽、金、吐蕃这些游牧民族地区,由于茶可解油腻,补充维生素,,在游牧中,共同饮茶已成为重要的社交活动和饮食生活习惯,南宋时有文献记载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可见这些少数民族对茶的刚性需求甚至超过了中原地区。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植区扩大,有专家考证南宋时茶叶的年产量到5000万斤,并且茶业的各项分工越来越细,除了茶楼,还催生出专门制作茶末的磨房,茶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宋代陶瓷业发展,茶叶在经济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宋代时,中国处于分裂的局面,宋朝北方先后有西夏、契丹、辽、金等国的侵扰,北方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南方相对要更稳定,战争的开支巨大,需要用茶叶与游牧民族交换马匹,主产于南方的茶叶,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在税收和流通管理上都进一步受到重视。在唐朝昙花一现的榷茶制度,在宋代得到了恢复和完善。

宋江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在开封、建州、汉、蕲口各置榷货务,五年(公元967年)在全国开始禁卖私茶,茶农只能把茶卖给山场,再由山场卖给政府。政府收购到茶以后有两种销售方式,一是官鬻(y),主要是卖到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茶叶,普通老百姓不能染指。再就是通商,卖给商人。商人想做茶叶生意必须首先到东京去交钱,东京也有一个榷货务,这个机构是负责收钱的,收到钱以后开具提货单,商人凭提货单到南方的榷货务提货。由于规定茶叶只能在一定地区贩卖,在贩卖过程中每过一地,还要向名地关卡交纳相应的商品过境税收,甚至有时过境税收比运费还高,加上交纳茶税的过程和方式上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茶农茶商的利益,严重打击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茶叶走私情况日增,榷场收到的茶数量和质量上都普遍下降。

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为完善榷禁,蔡京推出《政和茶法》。该茶法废除政府垄断收购的制度,改为通过控制专卖凭证茶引,实现专卖控制。茶农登记在册,商人贩茶,须向官府领取茶引,茶引类似现代的购货凭证和纳税凭证,相当于税收源泉控管证明单,同时也具有专卖凭证的性质,茶引上明确规定茶叶的购处、购量和销处、销期,应纳税收,沿途的纳税情况。通过茶引,茶农和商人受到严格监控,产茶到贩茶的全过程都置于政府控制之下,把茶叶产销完全纳入榷茶制的轨道。同时,这一政策给予园户和商人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够调动积极性。《宋史食货志》载:自茶法更张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贯,茶增一千二百八十一万五千一百余斤,可见其作用之大。茶引这一专卖方式,一直沿用到清朝。

元明清茶叶贸易一度盛况空前最终转向没落

元朝时茶叶的饮用已进一步分化,团茶只是宫廷才使用蒙古贵族在茶中加果仁、香料等饮用,而汉族知识分子的的清饮法较为流行,民间多用散茶。明朝,朱元璋推广将茶叶直接冲泡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于行,节约时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能够体现茶叶的清香,自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元明清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榷茶制度。元代时设有盐、茶转用司,专门负责茶税和茶的专卖。元代虽然一度实行过茶叶的自由买卖,但总的还是实行榷茶,用茶引来实现茶税专卖和税收管理,有专家考证,至元十三年,茶税税额才1200锭(一锭50两),1330年达到218212锭,其增幅之大,榷茶制度功不可没。明朝对偷逃茶税处罚有十分严厉的法律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明太祖时,一位附马走私茶叶,还被处以死刑。可见茶税在明朝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

茶税的增长也从侧面体现了茶叶消费量的增加。元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不缺马匹,其统治时期边境地区取消了茶马互市,到明朝时由于对北方的战略要求,马匹用量大增,又恢复了茶马互市。万历元年,张居正整顿边境茶叶市场,打击茶叶走私,使茶叶贸易完全暂停,导致了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不满,这真是一场茶叶,更应该说是茶税引发的战争,一打就是三年,最后明王朝重开茶市,对各部落进行分化瓦解才结束战争。

清朝的茶叶税收,很大一部份来源于出口,尤其是对欧洲的贸易。在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运茶回欧洲销售。明朝末年,英国人在厦门设立商务机构,专门贩茶。以后,法、德、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也相继从中国贩茶并转卖到欧美。1715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商馆大量贩茶到欧洲销售。美国独立后,中国购买茶叶并成为当时继英国以后,向中国进口茶的第二大国。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竟高达11万吨,茶叶出口占当时外贸总量的80%左右。英国茶叶贸易中获得高额利润,但同时也将大量白银流向中国,造成贸易逆差。后来,英国人一方面设法将鸦片输入中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在这一大前提下,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场由茶叶引起的战争;另一方面为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通过传教士在福建桐木关一带窃取种茶和制茶技术,将茶树苗和茶工私运到在印度大吉岭一带进行试种并成功,后来又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规模种植,并试制出红茶,使这两个地区的茶叶成为世界名茶。当时,国外消费市场口味偏重于红茶,印度产茶区兴起,国际市场的茶叶竞争已经日趋激烈,清政府财政上越来越入不敷出,就不断提高茶叶的出口税率,出口成本增加,而中国茶叶从价格到质量上已无优势可言,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能加快中国茶出口量萎缩,到十九世纪末,印度茶最终取代了中国茶的地位,在茶叶市场上中国彻底失去了话语权,中国茶叶出口在全球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足30%,2012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74万吨,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为31万吨,占总量的17.8%,当年失去的市场,到现在也没能抢回来。呜呼!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各方面都失去竞争力的大清帝国,也如它的茶产业一样,走向了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一开始征收对茶征税时,称所收取的税收用于充常平仓本钱,承诺的是用于社会保障救济性支出,但唐帝国却是将这笔税收挪作他用,又所税亦随得而尽。终不能为常平本;后来再次开征茶税,打起的旗号也是称此款项作为国家储备,并承诺灾年减免税,以丰补歉,并最终也未落到实处,《唐会要》记载:然税茶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尝以税茶钱拯赡。正是唐政权后期对国民的巧取豪夺,动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造成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唐朝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终将腐朽的唐帝国推向了灭亡。清朝时期国际茶叶市场的丧城失地,清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掠夺也是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说发展经济,培植税源才是财政增收的根本,巧取豪夺最终只能是杀鸡取卵。

趣话历史上茶与僧


古诗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茶与僧常因此相辅相成,声名与共。五代十国蜀人毛文锡所撰《茶谱》记载:昔日有僧,久病不愈。一老翁告以蒙山顶茶能祛宿疾。僧遂于山上筑室采茶,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疾瘥。

僧侣对茶艺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除了地理因素,当然还有功利方面的原因。僧人旷日持久地坐禅,正需要某种兴奋剂的支持,而茶恰好具有提神驱眠的功效。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疲睡见茶功的诗句。加上茶树终年常青碧绿,富有生气;茶性净洁,久饮益思;助人寂静斯文,稳健开神,为佛教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也与僧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北朝隋唐统一之后,在禅宗率先倡导之下,茶饰、茶贸均呈发展之势。茶圣陆羽就曾当过和尚。在他所着的堪称世界第一部茶叶科学经典着作《茶经》中,将南北朝时敦煌人单道开坐禅不畏寒暑,归之于饮茶的功力。

名山出名茶,名山多庙寺。如着名的蒙顶茶、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华顶云雾、雁荡毛峰等名茶,无不出自名山寺院。山中寺院种茶,与僧人爱惜生灵不无关系,况且,茶与僧相伴成趣,每每构成一种妙不可言的诗画意境。

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之佳品,甚至奉为取代酒浆的祝天祭祀圣品。唐代名僧皎然,在其《饮茶歌》中吟道: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他把酒贬得如此之低,把茶说得神乎其神,虽不免有偏见之嫌,却也不难看出中国茶文化之久远,以及僧与茶的密切关系。

人生自当爱上茶品茶的心境丰盈和美好


人生自当爱上茶

2016年开始,机缘巧合地接触到白茶,并由此爱上了白茶。那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豪言壮语便成了我2017年和今年前去福鼎一探究竟的信念和理由。

经了解。白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也称福鼎白茶。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自然日光晾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属很轻微发酵的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主产于福建省福鼎、政和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晾晒或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一、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因其白毫密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白毫银针根据采摘时节和品质的不同划分为首日芽、特级、一级。由于鲜叶原料全部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赏心悦目,使人情趣横生。

二、白牡丹

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被冠此高雅之芳名。

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叶至三叶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福鼎民间对于白牡丹的等级划分:一芽一叶白牡丹称之为牡丹王,一芽二叶称之为牡丹仙子,一芽三叶则称之白牡丹。

三、贡眉

贡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贡眉的产区主要位于福建省的福鼎市,建阳县,在建鸥、浦城等也有生产。

四、寿眉

寿眉是用采自菜茶(福建茶区对一般灌木茶树之别称)品种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叶制成的白茶。茶叶总体质量比贡眉差点。

而我个人则认为,新茶品饮,更适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但价格较高。后期收藏存放,我则首选贡眉和寿眉,一是价格实惠,二是茶叶生长时限较长,内含物质更丰富。经过存放发酵,药香味出来得更好,口感更厚重,药理性更明显。尤其适合品茶口感比较重的广东人口味。

我常常对喝茶的朋友们说的一句话就是:“适合你的、你喜欢的就是好茶”。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再多的标准都抵不过好喝,抵不过自己喜欢。

一杯茶,一杯好茶,重要的是对味,关键的是喜欢。找到对味的茶,内心总是愉悦的,并且是满足的。这非价格所能衡量,亦非外人所能道也。

我想:人生自当爱上茶。这样,无论尘世如何沧海桑田,岁月如何变迁,亦不管在红尘阡陌上如何匆忙地行走,人生必然因了这茶、因了这份品茶的心境而变得更加的丰盈和美好,更加的厚实和安然。而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会写满期待和惊喜,惊喜每一份遇见,惊喜每一次重逢,惊喜每一段因茶而结下的缘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