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说茶

发布时间 : 2019-11-28
明前越乡龙井茶价格 黑茶老茶 黑茶散茶

明前越乡龙井茶价格。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乡说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乡说茶”相关知识!

天下事,一经文人手,便难免被弄玄。比如饮茶,老百姓饥则食,渴则饮,很简单。文人不然,他们不仅将饮法复杂化,而且凡与茶沾边的,都一齐弄玄,从器具、水、沏饮,直到环境都穷极考究,而且,最玄乎的,莫过于想法。老百姓口干则饮,想法少,不折腾。文人呢?最乐于折腾。东坡饮茶之前,先得“闻香”;米元章则必先净手才举杯,他见人喝茶嘶嘶作响,便面嘲之曰:“俗!”。他们是“玩茶”,这“玩”就是折腾。水要泉底的,煮水要用锡壶,茶具要名窑产的,而且要在山水楼亭中去用茶。当然,最认真对待的,自然是茶。

茶要见色,沏以后,汤色明澄泛绿。色之外,还要观形,叶在瓯中,要能缓舒渐展,且直立如春卉。这样,那杯中所现的,才有生气,才是画,才算得“入品”。说来也确乎玄,饮茶就是饮茶,动口即行,于耳、鼻、目何事?错了,文人不找事,就算不得文人,他把五官全拉扯上,好了,节目开始:博士要女的,而且要妙龄美女,尤其是,伊们的手,得柔如棉、润如玉,这纤纤玉手,捧着宋瓷名器,温雅奉上,且如吟般地说道:“相公请品。”这一下,秀才们晕了。如此这般一折腾,骚人墨客潜在的激情便给折腾出来了,接杯之后,移瓯唇边,少沾即止,随后慢语曰:“妙!”于是,浮想联翩,文思潮涌,他们会想到清风明月,想到沧海桑田,想到英雄末路,想到宇宙恒久人生短暂。如此这般,直折腾得泪湿青衫、天昏地暗。于是,引吭高歌、抽毫点丹,终于,把文化折腾了出来——这就叫“茶道”。

我客黔至今五十有五年矣。其初,因未为“文”所“化”,所以,口干舌燥,捧着大碗,仰首一吸,嘶嘶然,白水入腹,那水由口喉经肠胃,直泻如瀑。到了晚年,才悟到,那汤要暂宿口、慢过喉,我早年的鲸吞,一字可概——俗。后来,由二十几到了三十几,生活艰难,俨然苦丁,而喝的呢?也是“苦丁”。“苦丁”是先苦后甜。茶道之“道”,使是要能从茶咸况味出人生的机律,所以,先苦必后甜。熟料,后来我的日子真“甜”了。五十岁以后,自己便告别了“苦丁”。可是,告别“苦丁”,并不等于你就成仙得道了。我盘桓于茶之乡,却怨黔中无极品,每日虽捧着“龙井”,然品饮之际,却叹自己犹“井”中之“龙”——羁于黔,虽“龙”亦如“虫”也。此虽将人生际遇与茶相况喻,然怨艾之气,弥漫胸中,全丧失了“平淡”的茶道宗旨。转瞬到了七十,就茶缘说,此刻算是逢知己了,我抛开了所有异地的茶,只守黔茶品。这时才反省自己,昔日不过是井蛙而已,哪算得“龙”。二、三年来,饮遍贵州妙品,自以为,此土佳茗,老夫未有不亲炙者。

今春,我去游龙宫,此番窃认自己非“虫”了,“龙”归龙宫,得其所矣。途经安顺,我的一位当官的弟子送我二厅安顺的“瀑布”牌茶。我告诉她,寒斋之中,茶积如山。那意思是,我不要这未入品的货。其实呢,心里想着的却是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假货泛滥,其中便有“安顺茶叶”。从那以后,“安顺茶叶”就成了假货的代称。“民口如刀”,果然不虚,自此,我便不喝安顺茶了。熟料,断交二十年后,这回遇上了安顺茶叶。勉强收下,带到龙宫。可是,宾馆的茶,行道中人是从不沾的,无奈之下,打开安顺“瀑布”,甫一开装,如骤见佳丽!那茶,形如雀舌,色若翠玉,一时兴起,净杯烧水,注汤少许,新芽展翠,片片直立如兰,捧杯一闻,异香醉人,甫入口,顿觉甘、滑,那汤是滑过口腔,飘入喉间的。至此,才恍然自责:阅历不广便轻言是非,恰是未得道者的通病。我因此,差点儿视玉为石,弃之荒郊。

我平生之所好,唯烟与茶,名烟名茶在案,隐几而尘,吞吐云雾、品味琼浆,烟使我恍兮惚兮,茶使我心清神爽,于是文思潮涌,虽数千言之文,刻烛可待。我的文绩,都是烟、茶惠赐!至此,我不再怨羁于黔中了——在佳茗遍地之乡,可谓得其所矣,何必怨呢?在龙宫坐定,满目野绿,溪流如玉,涛声唱晚,把盏品茗,吞云吐雾,既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忘乎成败废兴,甚者,连已身亦化为“无”,飘飘然随风烟而去。此系道境么?不知道。“不知”就是“道”——“道”是不可言表的。这茶道怎么说?诸位自去修炼吧,我呢,不知“道”。

cy316.com延伸阅读

锌硒茶乡源远流长美哉茶乡


锌硒茶乡,源远流长,曾号龙泉,今名凤冈。地灵人杰,古称“黔中乐土”;物华天宝,今誉“锌硒茶乡”。

青山连绵,延接大楼山之南麓;田畴沃野,依傍大乌江之北岸。黔北东门,生态明珠,山水灵秀,喜环境清新,壮茶乡美景;茶海之心,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育仙叶灵芽,扬茶乡美名。

一叶翠碧,浸透漫漫历史,茶圣陆羽赞夷州之茶其味双绝,深闺佳丽见君王,六客粉黛失颜色;万顷茶海,扬茶乡海,扬起滔滔碧浪,专家聚会赞锌硒茶中国一绝,茶商云集说有机茶品质最佳,绿色品牌出深山,八方扬名领时尚。

文化搭台,雅韵升品位;科技当先,标准打造塑品牌。茶分品类,味究属性,质论高低,锌硒同聚,特色鲜明,凤茶奇绝;天呈光露,地献物质,人循规律,天人合一,高端有机,凤茶崛起。茶美山川茶富民,茶壮精神茶养身。

说传统,论茶道,禅茶礼茶谢师茶;承风俗,品茶艺,清茶油茶砂罐茶。朋来敬茶表情意,茶香入心也醉人;闲来品茗求静雅,道引禅性入清修。绿茶淳朴,素面朝天如小家碧玉,鲜活诱人;红茶富丽,温文尔雅如大家闺秀,光彩照人。茶品色香味,人壮精气神。佳茗如斯,佳境如斯,金不换;佳期如茶,等你来。

壮哉茶乡,生态文明铸辉煌历史!美哉茶乡,绿色理念引领健康时尚!

江南茶乡


中国是茶的故乡,对种茶、制茶、饮茶都很讲究,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句容,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时节。茶乡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大早就背着背篓、踩着露水出门了。这个时候的茶园,完全被山林里的雾气洇湿,茶树上的芽儿吸足了大地的精华与灵气,比着劲儿往上蹿。采茶人零落地散在仙境一般的茶园里,灵动的手在茶尖尖上舞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其实,采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纵是一个最灵巧的采茶工,一天采下的鲜叶儿,也做不了几斤茶叶。现在,茅山、方山一带已成了旅游胜地,游人常在山里发现野生的茶树,它们有的藏在密林深处,有的长在小径旁,或许是前人栽下的,或许是鸟儿衔来的籽发的芽,它们与世无争,像被人遗弃的婴儿,默默地生长着。看着茶树枝头那些嫩芽儿,总会让人生出一丝爱怜。

茶在句容这块土地上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有人说,它的产生与道教有关,与道士有关。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茅山所产的茶叶以独特的江南风韵和茅山灵性而名扬四方。晋代道家葛洪用茶炼丹,南朝文学家王微咏茶言志,南朝思想家陶弘景研茶功效,他们在中国茶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使唐代茶圣陆羽亲临茅山研学,他在茅山道观里,写出了《茶记》一卷,从而才有了后来的《茶经》。

地方志上记载:明清时期,句容茶就以空青山的云雾茶及玉门桥所产绿茶为高品。云雾茶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晚清及民国时期,句容的浮山云雾茶及武岐茶在业内也小有名气。新中国建立之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句容仅有茶园60余亩,且多系寺庙种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句容茶业才重显生机,有8个专业国有茶场,3个国有林场,40余个集体或民办茶场,5万余人从事茶产业。茅山长青、宝华玉笋等高档名茶先后研制成功,使茶乡句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句容茶何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呢?这源于句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句容北濒长江,是历史上产茶的北缘带。由于气温低、茶叶的生长期长,产量就低,而品质上乘,所以就显得十分珍贵。

吃茶一直被人称为雅事,陆羽早已在《茶经》中赋予了茶以佛学的哲理和儒家的静逸。于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它成了人们温饱之余的一种精神享受。喝茶不仅仅是雅事,在最早的时候,茶叶是用来治病的。古代医书《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农人来说,茶是提神的,是解渴的。

有时候我在想,人们喝进嘴里的不仅仅是茶,还是生活的滋味。也许人们都向往在窗明几净的茶吧里泡壶茶、摆一摆茶道,享一份闲情。其实,我以为喝茶还是不要离开土地太远,如果在茶园边摆上桌椅,借半盏清茶,用一颗清心,阅人间春色。粗陋的日子有了一缕茶香,那日落日出、心内心外也如同经了禅滤,倏忽间变得细腻柔情超然脱俗起来这不就是人们向往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大境界吗?

茶是一种植物,是大地的精灵;喝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品位,是人内心的一种精神超脱。

句容北濒长江,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茶乡 茶事 茶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乡 茶事 茶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远在广州的我,前不久收到故乡寄来的邮件,刚打开,芬芳四溢。信阳红——三个遒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捧读四叔的附信,一下子,思绪飞回了远方的故土茶乡。

我的家,在信阳毛尖的盛产地,从小,就浸润在浓郁的茶香茶韵茶文化里。特别是姥姥家住在茶山深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采茶时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日子,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住在远近四乡的亲戚们,都在忙着采茶、制茶,整个乡村空气里都飘溢着茶的清香。近些年,家乡的茶园面积越来越大,种茶大户越来越多,茶业经济越来越兴旺。采茶人手不够,便吸引来远方一些地方的姑娘、媳妇们,到这里施展她们的聪慧与敏捷。四叔家的小儿子,就是在采茶打工妹里,挑选了一位最俊俏的姑娘做媳妇。

我爱茶,因为我爱茶里的亲情和乡情,更爱植根于乡野民间里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历史。最难忘,当年在姥姥家上山采野果或是割柴草,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捧起姥姥准备好的茶罐,咕噜咕噜喝下一肚子沁香凉茶,那浓酽凉爽的茶水里,是遥远岁月里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如今,每当家乡的亲朋好友远道而来,便邀他们相聚于幽雅的茶艺馆里,临窗而座,把杯品茗。看茶艺姑娘纤手烹茶,听琴筝悠悠乐音流淌,让服务生续上一壶又一壶好水,冲泡清香甘纯的家乡毛尖,畅饮畅叙畅快之至。

姥姥早已逝去多年了,连同关于纯朴乡村的思念,永远萦绕在我记忆深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茶乡也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四叔说,这几年,咱茶乡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漫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成了城里人的生态乐园,吸引来周边省、市的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茶乡人根据城里人的饮茶口味和习惯,不断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和研发工作,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信阳红茶。那年春上,当时的省委书记来到茶乡考察,还高兴地给新品种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四叔给我寄来的那包新茶就是信阳红,我急忙打开冲泡一杯,只见透明红亮的茶汤,热气缭绕,甜香扑鼻,让我陶醉在家乡的味道里。

茶乡、茶事、茶情,故乡的茶园啊,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茶乡 茶事 茶情》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滇南茶乡几度变迁


思茅,曾经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手工制作重地,同时也是一片文化异彩芬芳的沃土。清代以来至本世纪30年代,这座古城就经历过兴旺、苍凉的几度变迁。兴旺年间,茶业发展成为小镇的经济命脉,凝聚过国内外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智慧和力量。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这种“合力”与“辐射力”,创造了思茅“普洱茶”文化的一度辉煌。可以说当年在这里,无论是用汗水浇灌了六大茶山,用脚步踏出了联系四面八方的道路,还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制作出无以记数的“七子圆茶”、“沱茶”(紧茶)、“葫芦茶”等茶制品的人们,都是这一文化的创造者。

古道,马帮,茶庄的锁链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思茅以茶业为核心的文化史,留下了难忘的一页。也给后人研究外来文化怎样在这里积淀,本土文化如何发展、变迁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仅从“普洱茶”在思茅的手工制作时期的有关资料人手,对它所引发出的文化事象作轮廓式的勾勒和粗略的剖析。抛砖引玉,求教行家。

洒满艰辛的茶路

旧时的思茅县城,处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前沿。茶山土著的各族人民,勤劳奋进。自清代以来先后又有由省内外避难而来谋生汉民、移民的迁入,商旅的往来,道路逐渐被拓开了。然而这些路多是在江河纵横,密林丛生,山高崖险的条件下,由人、马、牛,用脚走出来的。去年我们沿着北出思茅的老路方向去寻觅,在蔓藤丛林中,找到一条隐约可见的,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当地的朋友认定,它就是从前由思茅出普洱上昆明方向的老路。觅路归途中我们来到曼窝哈尼寨的梅花桥上,恰好遇上了晚归的两位老农,问起古道旧事,一位背着草药的白族老人兴致勃然地讲出了一个关于“路”的传说,老人说:“你们认不得,古时候思茅人向朝廷上贡,就是从这个方向出去的”。老人指着脚下的梅花桥,朝北头比画着又说:“有一年用大象驮着贡品,连人带象走了几十天的路,才去到了昆明。哪知送贡品的差人一转眼间,大象不见了,急得公差四处追寻,好不容易发现了大象的足迹,他们就步跟步地急迫,追了一二十天,大象的足迹突然失踪了。两个公差正发愁,猛然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思茅城。你们看,从这里走出去,就是后来的人来回于思茅昆明之间的路了。它不是送贡品去的那条路,比那条老路近了好多好多。我们的老人时常说,思茅的这条路,是大象走出来的,所以它是一条吉祥的路”。传说未必是历史,但它反映了人们对道路发展,道路兴邦的一种朴素的思考。也或许这又是人们对早先茶路给边疆人民带来吉祥、兴盛的一种诠释。习惯上人们都把通往思茅的路分为“前路”和“后路”。“前路”由昆明或玉溪、通海、蒙自、建水、石屏、新平、元江、墨江、普洱,进出思茅。“后路”则由滇西起程,自祥云或弥渡、巍山、景东进出思茅。“前路马帮”、“后路马帮”指的就是由这两个方位进出思茅的马帮商队。在这条路上还有自我省德钦、中甸、维西或丽江、大理而南下思茅,又溯回原籍,有的则再伸延进西藏的马帮。如果以思茅为核心或据点,朝它的四围扩张、又有若干条通道:西路,出回子寨,到关房,细腰子,糯扎,渡过澜沧江到火烧寨、雅口、油榨房、犁头寨、至勐朗坝(澜沧),再前进到达孟连、西盟或经勐朗坝到上允、下允,进入佤山。

南路,出大开河,塌土坎、土锅寨、小勐养、景洪、勐海。再由勐海分四路进入邻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地,转口东南亚各国。东北路,由那科里、普洱、孔雀屏、漫沙河、清龙场、峨山、玉溪上昆明。西北路,由那科里、普洱、镇沅、景谷、景东、小寨子、弥渡、祥云、宾川、鹤庆到丽江。这一条再北上,也是进西藏的路。

所有的路都与茶有关,不是为运原茶(毛茶)、散茶进思茅,就是为了运成品茶到各地营销。这里我们姑且称它为“茶路”。每年春冬两季,茶路上马帮络绎不绝。前、后两路马帮路途遥远,来回一转均在一个月以上。所经过的地区,气候千变万化,就是到了一个地区,从山脚往上爬,也几乎要经历酷热、清凉、寒冷的变化,加之人烟稀少,往往要逐水草而扎营。特别是北来的藏帮沿雪山大江而下,更要历尽千般困苦。思茅延伸四射的运输线上,沿途多属亚热带气候,路险林密,民族习惯特殊,从事运销活动的外地马帮多数不敢涉足,就是当地马帮也要情况特别熟悉的人,方可顺达。据悉,民国以前,思茅至西双版纳的道路,就有四十八道河相隔。茶山年产万担的原茶要运往思茅加工,为防万一,人们常常得绕道六顺,行至澜沧,再到西双版纳一带的茶山。民国初年修通河道以后交通环境才有所改善。一位健在的思茅老人封锦恒先生说,当年他曾多次从思茅的西路进出佤山,从未招来什么麻烦,这就因为他懂得该民族的风俗,尊重他们的习惯,与头人交情甚好的缘故。

江南茶乡历史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对种茶、制茶、饮茶都很讲究,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句容,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时节。茶乡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大早就背着背篓、踩着露水出门了。这个时候的茶园,完全被山林里的雾气洇湿,茶树上的芽儿吸足了大地的精华与灵气,比着劲儿往上蹿。采茶人零落地散在“仙境”一般的茶园里,灵动的手在茶尖尖上舞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其实,采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纵是一个最灵巧的采茶工,一天采下的鲜叶儿,也做不了几斤茶叶。现在,茅山、方山一带已成了旅游胜地,游人常在山里发现野生的茶树,它们有的藏在密林深处,有的长在小径旁,或许是前人栽下的,或许是鸟儿衔来的籽发的芽,它们与世无争,像被人遗弃的婴儿,默默地生长着。看着茶树枝头那些嫩芽儿,总会让人生出一丝爱怜。

茶在句容这块土地上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有人说,它的产生与道教有关,与道士有关。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茅山所产的茶叶以独特的江南风韵和茅山灵性而名扬四方。晋代道家葛洪用茶炼丹,南朝文学家王微咏茶言志,南朝思想家陶弘景研茶功效,他们在中国茶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使唐代“茶圣”陆羽亲临茅山研学,他在茅山道观里,写出了《茶记》一卷,从而才有了后来的《茶经》。

地方志上记载:明清时期,句容茶就以空青山的云雾茶及玉门桥所产绿茶为高品。云雾茶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晚清及民国时期,句容的浮山云雾茶及武岐茶在业内也小有名气。新中国建立之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句容仅有茶园60余亩,且多系寺庙种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句容茶业才重显生机,有8个专业国有茶场,3个国有林场,40余个集体或民办茶场,5万余人从事茶产业。“茅山长青”、“宝华玉笋”等高档名茶先后研制成功,使茶乡句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句容茶何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呢?这源于句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句容北濒长江,是历史上产茶的北缘带。由于气温低、茶叶的生长期长,产量就低,而品质上乘,所以就显得十分珍贵。

吃茶一直被人称为“雅事”,陆羽早已在《茶经》中赋予了茶以佛学的哲理和儒家的静逸。于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它成了人们温饱之余的一种精神享受。喝茶不仅仅是“雅事”,在最早的时候,茶叶是用来治病的。古代医书《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农人来说,茶是提神的,是解渴的。

有时候我在想,人们喝进嘴里的不仅仅是茶,还是生活的滋味。也许人们都向往在窗明几净的茶吧里泡壶茶、摆一摆茶道,享一份闲情。其实,我以为喝茶还是不要离开土地太远,如果在茶园边摆上桌椅,借半盏清茶,用一颗清心,阅人间春色。粗陋的日子有了一缕茶香,那日落日出、心内心外也如同经了禅滤,倏忽间变得细腻柔情超然脱俗起来……这不就是人们向往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大境界吗?

茶是一种植物,是大地的精灵;喝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品位,是人内心的一种精神超脱。

句容北濒长江,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茶韵说


茶韵说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韻,指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韻”。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韻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东汉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西晋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成韵”;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喓喓学草虫韵”都是指声音的和协。后来,声的抑扬用到了文字上,好育好记好听,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唐王勃说“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他的《滕王阁序》便是明证。押韵是为了音律的和,唐白居易说“九岁谙识声韵”,有了音韵和节奏,才称得上琅琅上口,既悦耳又美。把韵用到生活中,又成了一项审美标准。像^***,五官端正叫美,气派风度叫韵。“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韵比美更上一级,现代人可以称为气质。气质是花钱买不到也借不着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度给众人以基本一致的认识,是人修养的外露。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诞通度,实有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以上诸例韵的复合词,虽细微却不可混用。除韵宇指人的器量胞怀,家韵指一户人家的处世作风外,都是指在^***状貌基础上的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美的官感反应。

从音节韵律到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刘勰把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标准。荆浩《山水画录》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并说“韵者,隐露立形,备意不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鹰运用到文字上是“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并指出文字创作是作者人性内在精神美的外观表现。对一些架势大,貌似惊人,但内容苍白无力的作品,不仅不存在什么气韵,反而是“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气强盛,而神色昏蒙,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这种尖刻的评论,说明气和韵都是从整体的质量、精神上来认定的,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品评准则。北宋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象“闻之撞钏,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读到这样的话,就慢慢转到我们要探讨的“”中来了。推开去说,非但是范温说的“声外之音”,应该还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风流韵事等等都可用韵字来描述。

潮州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他认为这是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

武夷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四川徐金华先生《徐公品茶》中有“”一节。称:“韵者味也。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近阅美国迈克米勒著《迷药》一书,其中他把茶与人参、罂粟、曼陀罗、颠茄、烟草、龙舌兰等并列,认为饮后能令人产生短暂的精神迷幻,得到愉快的升华感,这就是迷药的。读至此,似乎与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有类似,卢仝说喝到第六、七节碗时已进入飞升迷幻境界。这也不仅是卢仝,而是历代茶诗中表达出的一个共有的东西,这就是绵长余味的对人的精神。 今年7月,河北阎莉来湖州数日,走完了吴兴、长兴、宜兴这自古至今的 兴产茶区,瞻仰了古茶的遗迹之后,她说“以后我泡上一杯绿茶,喝着它时,我就会想到江浙的青山、太湖、竹林、茶园,我好像又回到这里闻到了这里的气味了。”我想她虽未对二字说了什么定义,但她确实说出了“气味”二字。因为气与韵是一个整体,气是大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文,韵是气的升华感受。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在大的方面就是的茶和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

茶马古道上的老茶乡


提到临沧,懂茶之人马上会说,那是有名的老茶乡。明清时期,这里曾一度因为生产质量上佳的普洱茶而名扬天下。临沧是南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的说法,大概也是借着这个缘由而来。如今,随着茶马古道申报世遗的呼声日渐高涨,包括临沧在内的那些已经随着古道衰落而淡出人们视线的古城镇又再次从历史中走来。

古道重镇

茶马古道是贯穿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输送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因此这条商贸通道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民国,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

这条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绝大部分延伸在两三千米乃至6000多米的地区,纵跨10多个纬度,横跨20多个经度,穿过中国最高的两大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穿过哀牢山脉、无量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横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和雅鲁藏布江,最后一路切进南亚次大陆。

据考证,茶马古道分南道和北道两条,南道发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已改名普洱)、临沧一带,经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达四川的甘孜,然后进入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并到达欧洲;北道发端于四川的雅安,经康定到达察隅、昌都、左贡等地同南道汇合。

茶乡悠远

澜沧江流域是古老的产茶区,临沧,因为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作为这条悠悠古道上的一条分支,其茶产业伴随着古道的兴衰起落而生息发展。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开始流入丽江。凤庆地处临川地区西北部,而丽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因此可以说,临沧茶叶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古道马帮。也就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进入鼎盛时期。清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年至1876年),每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云南,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这条商路。这时期的茶马古道异常兴盛。而临沧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是在明清时期形成普洱茶名遍天下的局面。

然而,在古籍的记载中,并没有明确引用临沧的地名,而是说,从思茅进入大理、进入保山,如今,通过对茶马古道的重新探寻,人们推测,史料中所记载的区位,极有可能在今天的临沧辖区内。了解临沧的历史,对我们探寻南茶马古道的本来面目有着莫大的帮助。随着探究的深入,临沧段茶马古道已日渐明晰。

茶满生活

今天,临沧人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茶香,在城镇,有茶行、茶馆、茶楼和茶市;在乡村,有茶园、茶山、永不熄灭的火塘和放在边上的小茶罐。茶能清心提神激发灵感,喝的人多了,自然又出现了茶诗、茶文、茶歌、茶道等各种妙趣横生而内涵博大的茶文化现象。

不论到街坊邻里谁家串门,好客的主人会马上为你献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客人寒暄也免不了谈茶和品茶,话投机了的时候还常常和主人一起闻香、观色、尝味,切磋茶道。家人出门,不管是做农活也好,出远门串亲戚也罢,总有人备足早已泡好的茶水连同美好的祝福一同放在包里。

甚至,婴儿出生,要用茶水洗眼洗澡,说是消灾,易养成人。女人从小要学会摘茶、揉茶、唱茶歌;男子从小要学会种茶、制茶、品茶。男婚女嫁要送三茶六礼。人到寿终正寝时,家人总要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小点茶叶。看来,经过代代人的传承,茶已经化入临沧人的生命之中。(

说茶(文摘)


说茶(文摘) “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千家万户,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茶,已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最普通、最平凡、也最重要的七件事之一了。——题记(一) 陆羽茶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说到茶,总有一个人的名字会让人们想起。他已经成为了茶的符号,茶也因为他而被更广泛的接受和推广。他就是陆羽。

一切都要从他的著作《茶经》说起,这部书虽然只有短短的7000多字,但是却系统的讲述了茶的演变和茶中饱含的万千韵味。这部传世之作也成为世界茶史上最为经典的茶学论著。

浙江湖州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墓室青瓷罐是世界上有关茶的最早器物。据《茶经》记载,在唐代以前,茶主要出现在寺庙中,为僧人日常修行的一种饮料而已,并未得到广泛的流传。但茶的精髓却恰如佛家所追求的苦尽甘来一样,茶,乍饮微苦,细品回甘,因为深受僧人们的喜爱,也因此成为众多寺庙种植茶树的缘由,甚至成为僧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到佛家,这与陆羽特殊的佛门经历是有关系的。相传陆羽是个弃儿,被湖北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收养,而智积禅师是位茶艺很精的高僧,几次三番的让陆羽皈依佛门,但陆羽心性不静,尘缘未了,最终逃出龙盖寺流落成市井的优伶,以饰演丑角为生。

因天性敦厚,竟使他饰演的丑角别有风味,以至被竟陵太守李齐物看中,也因此有了读书的机会,这就为陆羽写就《茶经》奠定了文字基础。

天宝元年,安禄山叛乱,陆羽离开竟陵,四处游走,当来到浙江境内,陆羽就再也不想离开了。这里有清清的苕溪之水,这里有绵绵的天目山脉。青山绿水,是茶水之道最能参透的绝佳所在。埋藏在陆羽心中的关于茶的记忆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芽。

于是陆羽在苕溪之畔的双溪村建了座苕溪草堂,从此钻研茶道。

(二) 法钦与辩才

说起江南的茶事,众所周知的就是西湖的龙井、余杭的径山茶、安吉白茶和开化的龙顶了。然而说起江南的茶不得不说的俩人就是法钦禅师和辩才和尚了,前者是径山茶的鼻祖,后者是龙井茶的祖师。

陆羽曾遍游32州,寻找与茶有关的点滴,在拜访法钦禅师的时候,俩人一见如故,坐而论道,品茗焚香。因而陆羽也尝到了法钦亲自烹制的径山茶水。而法钦对陆羽“逢山下马采茶,遇泉下鞍取水。”的传奇经历也颇有兴致。就在这样交谈中陆羽学到了径山茶的精髓,也对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茶,不再仅仅是解渴佐餐之用了,而是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也因如此,陆羽被唐代宗招进宫内煮茶,并封为太子文学。但习惯自由自在的陆羽受不了官场的束缚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长安,回到湖州,成为颜真卿的幕僚,最终死于苕溪之侧。

史料记载,天竺、灵隐最早有茶,是由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带来的。辩才和尚就是修行于天竺寺的,辩才10岁入佛,是位得道高僧。《上天竺山志》记载“辩才嗜茶”,在上天竺修行40余年的辩才晚年退居狮子峰,在峰上种茶,这些茶就是西湖龙井的前身了。

徐渭说过: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出入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泉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这是文人雅士对于品茗环境的要求,也衬托出茶的品性。辩才培植的狮子峰茶树,加上狮峰山的一眼与大海相通的泉水足以孕育出厚重底蕴的西湖龙井了。也因此西湖龙井便名声远播了。(三) 圆尔辨圆

追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的渊源要从日本僧人游学中国时说起。

早在唐宋时期,日本曾前后有过400多名僧人到中国游历,也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日本。但真正使得茶道在日本风行的便是圆尔辨圆回到日本以后了。

圆尔辨圆拜访了径山寺,系统研习了径山茶的整个工艺流程,在径山寺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回到日本后便将径山茶发扬光大了,甚至还发展出了日本的碾茶。

大文豪苏东坡来到径山寺曾发出“飞楼涌殿压山谷,朝钟暮鼓惊龙眠”的感慨,宋宁宗更是将径山寺列为东南第一禅院。然法钦手植的数珠茶树已经亭亭如盖,而径山寺却已经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作为径山茶发源地的中国却因为径山寺的毁灭而失去了径山茶的精义,好在这么多年以后,径山茶在日本已经发扬光大,并且逐渐的回传回来。

(四) 茶艺

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茶艺。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用姜、盐一起。这一阶段茶不单是纯粹意义上的饮品,更有药用的功效。

宋代流行的是团茶法,制造茶砖,工艺繁复,价格昂贵,北宋时期甚至一度达到一斤黄金二两茶的时候。

到了明代,才真正发明了清饮,大明洪武24年,朱元璋废团茶,从此一种新的方法便诞生了。沸水冲泡,这便是清饮的开端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广泛传播,使得茶的饮用真正的推广起来。

现代工艺发展出了更多的品种,譬如花茶,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梅花均可入茶。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中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就是很好的写照了。

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解渴佐餐之用,而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茶,也不仅仅局限于寺庙之中,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关于茶的文化还有很多,茶具、茶水都有讲究。

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之水都是最好的泡茶材料。乾隆帝就是最喜雪水泡茶的,当年他御封的十八颗茶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龙井茶的更为出名。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便是《茶经》中陆羽对茶性的最高诠释了。茶,代表了一种性情,代表了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内涵,代表了一种意蕴,这其中的况味需要我们每个爱茶、吃茶的人慢慢品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