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叶文化与品鉴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1-28
碧螺春茶叶 碧螺春茶有点酸酸的味道 茶叶介绍

碧螺春茶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碧螺春茶叶文化与品鉴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碧螺春茶叶文化与品鉴介绍”相关知识!

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至于茶名的由来,传说众多,单从茶叶外形 可以理解为,茶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干早春,所以叫做碧螺春。 在和茶农聊天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还是关于碧螺春的神话故事。

在讲 这个神话故事前,必须先说说“口衔茶”的典故,因为口衔茶似乎是碧螺 春茶的“前传”。口衔茶是传说中一种非常高级的采茶方式,用现在的眼 光来看近乎残忍,而且充满着愚昧迷信的色彩。 采制口衔茶必须是未婚的大姑娘,男人和已婚的女人都不可以参与采 茶。未婚的姑娘必须每天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起床赶去采茶,因为只有 这时每个茶尖上才会顶着一颗露珠,顶着露珠的茶芽才能做口衔茶。晨起 后姑娘们都不许如厕,不许洗脸刷牙,更不许说话,只有这样,才能保护 住体内的元气,不让元气跑掉。姑娘们掐下茶叶尖后就立刻放在嘴里,用 嘴含着,等到嘴里装满茶叶后,再将茶叶都放在茶篮里,马上开始炒制。 这种口衔茶要的就是未婚姑娘们的口水来温润,这个口水就是所谓的元气 ,让姑娘体内的元气渗透到带有露珠的茶叶上,这样的口衔茶才好喝,才 会养人。WWw.CY316.coM

口衔茶的典故讲完,接着再讲关于碧螺春的传说。 话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 螺生得美,喜欢唱歌,她的歌声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们都喜欢听她唱歌 。 在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住着一位青年渔民,名叫阿祥。阿祥为人 勇敢、正直,在吴县洞庭一带的人们都很喜欢他。 碧螺姑娘的歌声,常常飘入在太湖上打渔的阿祥的耳中,阿祥也被碧 螺的歌声深深打动,默默地产生了情愫,却无缘相见。 有一年的早春,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盘踞湖山,强迫人们在西 洞庭山上为其建庙,而且要求每年选一位少女给它做“太湖夫人”。居住 太湖的人们没有答应,恶龙一怒扬言要荡平西山,并劫走了碧螺姑娘。阿 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了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姑娘的安全,为了 能让太湖有平静的生活,阿祥在深夜悄悄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 交战,连续大战了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都负了重伤。阿祥艰难地游到了 湖畔,倒地不动。乡邻们赶到了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倒在血泊中的降龙 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姑娘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请求把阿祥抬到自己 家中,亲自护理,为他疗伤。但是,阿祥伤势过重,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一天,碧螺姑娘为寻觅草药,来到了阿祥负伤晕倒的湖畔附近,猛然 发现那里长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碧螺姑娘将这株茶树移植到洞庭 山上,并精心护理。清明节刚过,茶树就吐出了鲜嫩的芽叶。 此时,阿祥的身体日渐垂危,汤药不进。碧螺姑娘突然想到山上那株 以阿祥的鲜血养育出的茶树,于是她跑到山上去,以口衔茶芽,泡成翠绿 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神奇般地恢复了意识。 碧螺从阿祥那刚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 喜悦和希望。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着晶莹露珠的茶芽以口衔 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给阿祥饮用。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可是碧螺 却因为天天衔茶,身体渐渐失去了元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有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 ,遂与众乡邻将碧螺葬于洞庭山的茶树下,以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后人 就把这棵奇异的茶树称为碧螺茶。

虽然洞庭太湖历经沧桑,但每逢春时将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制成茶 叶,其茶叶条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汤色清澈碧绿,都会让 人想起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 生的碧螺春茶,其独特的幽香妙韵和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永留人间。

讲完故事,书归正传。碧螺春的茶区在洞庭山上,紧邻太湖,云蒸霞 蔚,空气湿润,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当地茶农把茶树与 20余种果树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根脉相连,茶吸果香,花窨茶香,所以 碧螺春茶独有一种天然的花香果味。 相应碧螺春茶芽的珍贵,其采制工艺也极为讲究。茶芽采摘一定要符 合三个特点:早、嫩、净。每年春分前后采摘,谷雨前后就结束,以春分 至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茶的品质口感最为上品。茶芽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缛 ,经过挑拣、杀青、揉捻、搓团定型等工序,从传统工艺上来讲,所有这 些步骤都是要手工操作的。

碧螺春茶一般在上午九点前就要采摘完,中午 挑拣完后,下午就立刻炒制。品质好的碧螺春是要当天采摘茶芽当然炒制 的,如果炒制“隔夜茶芽”,势必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对于炒制过 程也是要求甚多,所谓“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揉结合,起锅即成。” 所采摘的茶芽制成茶叶后白毫越多,品质越佳。

品尝碧螺春茶是非常富有情趣的事情,不适用普通的冲泡方法,而是 要采用后投法冲泡。要想看到茶芽的姿色,最好选用玻璃杯,先倒入70℃ -80℃的开水,再投入茶叶,此时,茶叶在热水中徐徐下沉,瞬间翻滚, 似雪花飘舞;随着茶芽的舒展,茶香也随热气四溢而出。品饮时,会看到 茶汤碧绿,叶底柔匀,饮后回甘,鲜爽生津,口味会略比龙井浓重一些。

茶文化精选阅读

唐代的煮茶发展与文化介绍


唐代是饮茶饼的时代,主流的饮法仍然是煮来喝,但不再加调料混煮,而是提倡清饮,只加适量的盐。饼茶煎煮的步骤是先炙茶,再碾末,然后煮水,煎茶。

陆羽《茶经》中记述的唐代煮茶炙茶:炙烤的目的是要把茶饼内的水分烘干,并趁热用纸袋贮藏好,不让茶的香气散失。

碾末:炙烤过后的饼茶,待冷却后要碾成末。陆羽认为,“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棱角。”但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中的茶箩看,在陆羽之后,可能对茶末的要求趋向于细。法门寺出土的茶箩约为60目,极为细密,过筛后似已近乎宋人点茶时的茶末了。

煮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为最好,江水次之,井水再次之。

煮水分三沸,当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微微有声时,为第一沸;边缘像泉涌连珠时,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滚沸腾时,为第三沸,此时水汽全消,谓之老汤,已不宜作煎煮茶用了似波浪般翻滚沸腾时,为第三沸,此时水汽全消,谓之老汤,已不宜作煎煮茶用水了。

煎茶:当水至一沸时,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到第二沸时,先舀出一瓢水来,随即环激汤心,即用茶夹在锅中绕圈搅动,量取一定量的茶末,在漩涡中心投下,再用茶夹搅动;到第三沸时,茶汤出现“势若奔腾溅沫”,将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进去,使锅内降温,停止沸腾,以孕育“沫饽”(也称“汤花”),然后把锅从火上拿下来,放在交床上。这时就可以向茶碗中分茶了。

酌茶:舀茶汤倒入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汤花”。一般每次煮茶一升,酌分5碗,趁热喝饮。因为,茶汤热时“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不然待到茶汤冷了,“精英随气而竭”,茶的芳香都随热气散发掉了,饮之索然寡味。这就是煮茶的全过程。

碧螺春茶的美丽传说


只要是品饮过碧螺春茶的人,都被它嫩绿隐翠的颜色,柔匀细嫩的叶底,清香幽雅的香气,鲜爽生津的韵味所深深吸引。但关于碧螺春名字的来历,却一直鲜为人知。

根据史料记载,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苏州府志》上的记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二是清代王彦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时进行了第三次南巡,当康熙一行人车驾至太湖时,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给康熙帝,康熙认为这茶的原名不够雅驯,因而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从此闻名于世,成为清代宫廷的贡茶。

其实,除了上述的史料记载,关于碧螺春茶名的由来,民间还广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在太湖岸边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叫碧螺的孤女,她为人勤劳善良、美丽大方、天资聪慧,并且天生一副好嗓子,山间云里,经常可以听见她动听的歌声,乡亲们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两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阿样的青年渔民,为人正直、勇敢、正直,深受人们爱戴。对于碧螺,阿祥早生情愫却苦于一直无由相见。这年早春,太湖里出现一条横行霸道的恶龙,扬言要踏平山庄,强占碧螺为妻。

住在东山上的阿祥听到这个消息后怒火中烧,为保黎民苍生与碧螺的安全,阿样与恶龙大战七天七夜,双方都身负重伤,倒在洞庭之滨。闻讯赶到的乡邻们齐心协力,斩除了恶龙,洞庭湖畔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祥和。碧螺为报大恩,将已身负重伤的阿祥带回家中亲自护理。然而,由于阿祥受伤严重,始终未能脱离危险,碧螺终日四处为阿祥寻觅草药,一日在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发现一株枝叶繁茂的小茶树。碧螺小心翼翼地将这株茶树移植到洞庭山上。在碧螺的精心护理之下,小茶树茁壮成长,可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

万分焦虑的碧螺每日跑上山去以口衔芽叶,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给阿祥饮用。说来也怪,阿祥饮后,顿觉神清气爽。眼见阿样的身体日渐复原,本以为可以和碧螺姑娘从此双宿双飞,可碧螺却因为天天以口衔茶,至情相报,逐渐失去原气,最终憔悴而死。悲痛欲绝的阿祥为了纪念美丽善良的碧螺姑娘,于是和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下她亲手看护的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了纪念碧螺姑娘的芳魂,将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螵茶。此后洞庭太湖虽然历经沧桑,但那株用阿样的鲜血以及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始终独具妙韵,幽香永存。

莫干黄芽茶叶文化起源介绍


莫干山为天目山余脉,位于浙江德清县境内,传说因春秋末年干将、莫邪铸剑此山而得名。莫干山以“竹、云、泉”和“清、静、绿、凉”蜚声海内外,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素有“清凉世界”和“江南第一山”的美誉。

莫干山远在晋代就有僧侣结庵种茶,唐陆羽《茶经》、明雪峤大师《双髻山居》、清唐靖《前溪逸志》、吴康侯《莫干山记》和诗僧秋谭都曾记述莫干茶事。清《武康县志》有“茶产塔山者尤佳,寺僧种植其上,茶吸云雾,其芳烈十倍”的记载。清末,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冯熙赞曰:“品茶夙嗜狮峰产,日饮惘何六十年。闻道莫干有佳茗,愿从陆羽补丛编。”

据记载,莫干黄芽的缘起与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有关。1956年春,庄晚芳在莫干山休养,一日,他在荫山街散步,遇见一位卖茶的老妇,索价10元一斤,询问茶产何地?老妇笑而不言。庄晚芳认为这是本山土茶,买了一些品尝,觉得香味极好,足以媲美其它名茶,便赋诗道:“试把黄芽泉水烹,香佳味美不虚名。塔山古产今何在?卖者何来实未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至1979年,在浙农大茶叶系张堂恒、庄晚芳两位教授的参与下,和德清县有关部门共同创制了湖州地区唯一的黄茶“莫干黄芽”。

碧螺春茶的历史追溯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据《苏州府志》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产野茶几株,每岁土人持筐采归,未见其异。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叶较多,因置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车驾幸太湖。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帝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日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来的故事之一。后人评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点,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遂闻名于世,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雅名的传说碧螺春茶名之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云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碧螺生得美丽、聪慧,喜欢唱歌,且有一副圆润清亮的嗓子,她的歌声,如行云流水般的优美清脆,山乡里的人都喜欢听她唱歌。而与隔水相望的洞庭东山上,有一位青年渔民,名为阿祥。阿祥为人勇敢、正直,又乐于助人,在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扬宛转的歌声,常常飘入正在太湖上打鱼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优美歌声所打动,于是默默地产生了倾慕之情,却无由相见。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跃出一条恶龙,蟠居湖山,强使人们在西洞庭山上为其立庙,且要每年选一少女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应其强暴所求,恶龙乃扬言要荡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闻讯怒火中烧,义愤填膺,为保卫洞庭乡邻与碧螺的安全,维护太湖的平静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静之时潜游至西洞庭,手执利器与恶龙交战,连续大战七个昼夜,阿祥与恶龙俱负重伤,倒卧在洞庭之滨。乡邻们赶到湖畔,斩除了恶龙;将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的降龙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里,亲自护理,为他疗伤。阿祥因伤势太重,已处于昏迷垂危之中。

一日,碧螺为寻觅草药,来到阿祥与恶龙交战的流血处,猛可发现生出了一株小茶树,枝叶繁茂。为纪念阿祥大战恶龙的功绩,碧螺便将这株小茶树移植于洞庭山上并加以精心护理。在清明刚过,那株茶树便吐出了鲜嫩的芽叶,而阿祥的身体却日渐衰弱,汤药不进。碧螺在万分焦虑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鲜血育成的茶树,于是她跑上山去,以口衔茶芽,泡成了翠绿清香的茶汤,双手捧给阿祥饮尝,阿祥饮后,精神顿爽。碧螺从阿祥那则毅而苍白的脸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当阿祥问及是从哪里采来的仙茗时,碧螺将实情告诉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里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于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将那饱含晶莹露珠的新茶芽以口衔回,揉搓焙干,泡成香茶,以饮阿祥。阿祥的身体渐渐复原了;可是碧螺却因天天衔茶,以至情相报阿祥,渐渐失去了原气,终于憔悴而死。

阿祥万没想到,自己得救了,却失去了美丽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绝,遂与众乡邻将碧螺共葬于洞庭山上的茶树之下,为告慰碧螺的芳魂,于是就把这株奇异的茶树称之为碧螺茶。后人每逢春时采自碧螺茶树上的芽叶而制成的茶叶,其条索纤秀弯曲似螺,色泽嫩绿隐翠,清香幽雅,汤色清澈碧绿;洞庭太湖虽历经沧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却仍是独具幽香妙韵永惠人间的。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艳、香高、味醇闻名中外。唐陆羽《茶经》茶之出中曾提到:苏州长州生洞庭山。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细,味甚甘香,俗呼为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说是清康熙帝因嫌吓煞人不雅,改名为碧螺春,并列为贡品。又据清未震钧所著《茶说》载: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如今属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总理曾携带2斤东山西坞村碧螺春茶叶赴日内瓦参加会议。

名茶鉴赏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赏碧螺春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品饮时,先取茶叶放入透明玻璃杯中,以少许开水浸润茶叶,待茶叶舒展开后,再将杯斟满。一时间杯中犹如雪片纷飞,只见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观之赏心悦目,闻之清香袭人,端在手中,顿感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令人爱不释手。

碧螺春茶史小究


碧螺春最早见于《随见录》,此书已佚,散见于诸书。碧螺春有确切记载的,是清王应奎《柳南续笔》。但西山产茶史,可溯至唐代。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云: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茶经云长洲县产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味同。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谓之水月茶,以院为名也,颇为吴人所贵。明陈继儒《太平清话》云: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小青茶(又名小春茶),以水月寺得名为水月茶,宋成贡品,蜚声于世。水月寺亦称水月贡茶院。水月茶之名声,引来了茶圣陆羽。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陆羽初次至苏,游虎丘,探剑池,品石泉为天下第三泉(一说第五泉)。唐大历五年至大历十年,五年间,陆羽常至苏城。其间,考察了洞庭东、西山茶事。诗僧皎然《访陆处士羽》诗云: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陆羽将洞庭山茶写入《茶经》。《茶经》八之出云: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唐时,水月茶虽名声殊然,但真正为吴人所贵,选为贡品,应在宋代。北宋李宗谔《吴郡图经》、乐史《太平环宇记》均有记载。

宋时水月茶是饼茶,与今卷曲成螺、浑身披毛的碧螺春,形态不同。茶界一说,水月茶为碧螺春前身。明王鏊《姑苏志》云: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明代出现炒青茶,水月茶外形变为纤细,跟现代碧螺春形制相近。碧螺春独特的螺旋状形,相传是明代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所启发而创。

洞庭碧螺春介绍


洞庭碧螺春介绍

洞庭碧螺春,著名之一。洞庭碧螺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当地的老百姓每年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人惊呼:“吓煞人香”,此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

碧螺从春分开采,至谷雨结束,采摘的叶为一芽一叶,对采摘下来的芽叶还要进行拣剔,去除鱼叶、老叶和过长的茎梗。一般是清晨采摘,中午前后拣剔质量不好的片,下午至晚上炒。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洞庭碧螺风格独具,驰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它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还外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

了解铁观音生态与茶叶文化


从来没有一种茶,能够像铁观音如此迅速地征服全世界的茶人。

站在现在,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与竞争之路,展望未来,安溪铁观音的持续发展必须走两条路:一是保证产品的健康安全,生态是最好的道路;一是继承发展、丰富推广安溪茶文化。

健康诉求催生生态茶园

从神农氏发现至今,已过数千年。安溪茶叶能够世代流传并越来越受欢迎,其对人体的有益作用至关重要。人类进入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后,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峻的挑战。

21世纪,茶将成为世界新的霸饮。只要它是健康的,就是无敌的一位茶界大师曾这样说过。其弦外之音非常明显:环境的恶化已经导致一些茶叶不再健康。而解决茶叶产品安全问题,最好的出路就是开设生态茶园,种生态茶,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日前,联合国南南合作组织向华祥苑茶业授予了联合国南南合作组织示范基地。在回答为何选择华祥苑作为合作对象时,联合国南南合作组织官员恩戈沙说:因为华祥苑在南南合作任务框架下,按照南南合作基地要求,主动申报合作项目,创建无污染、标准化、生态化的茶园经济模式,经南南合作基地考察、论证核准,已经具备了南南合作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示范基地的积极作用,批准华祥苑参与到南南合作中来。

前些年,因为个别铁观音产品的农残检测超标问题,安溪铁观音一度遭遇信任危机,甚至在有些地方被封杀。近年来,欧盟和日本都提高了对中国茶叶出口的标准和检测条件。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惟一的道路就是从种植做起,建设生态有机茶园。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八马缘何能成为第一个茶叶出口通关到日本的客户?其根本就在于八马拥有大面积可控的茶叶基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土鸡、土鸭、土猪肉、野菜等土制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许多,但都特别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东西生长在自然的生态环境里,不使用人工合成饲料,没有化学污染,对人体是健康的、安全的。茶叶铁观音作为高端饮品,如果某种茶叶产品对人体不利,这种产品肯定没有市场,早晚得被淘汰。

值得欣喜的是,安溪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有机茶园的建设,春瑞茗茶安溪铁观音集团、裕园、中闽魏氏、茗山等品牌企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基地。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华东教授认为,现在,生态、有机是一些茶叶品牌的亮点;而最终,生态健康将成为茶叶市场的基本点。率先打出生态牌,将会抢占先机提前占有市场。今年98岁的铁观音茶界泰斗、当代惟一健在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十大茶叶专家张天福老先生认为,传统的铁观音要走出国门,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国际品牌。品牌一定要品质稳定,要想品质稳定,必须按照有机茶园的标准来建设生态茶园,实现标准化生产。

文化包装发酵茶产业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文化发展史,一种没有文化的茶叶不可能久远地存在。生态影响的是未来的产业发展,而文化包装在更大程度上影响茶业的发展。茶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农副产品,安溪铁观音充其量只是一堆树叶,市场绝不可能如此受宠,也卖不到成千上万的高价。普洱茶如果没有文化的包装,何以能在短短数年之内驰名大江南北?

有位专家说过:铁观音的整个产业很强,但企业弱,尤其是在文化包装方面的能力很是欠缺。的确,整个铁观音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关铁观音的文化却不多。许多铁观音企业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这在其他行业是很少见的。安溪铁观音集团推向市场一年多来,已有123个销售窗口,就是缘于凤山老品牌的文化魅力和大手笔的推广策略。华祥苑茶业在省外拥有大量的连锁机构,有效地开拓了外地市场,其成功之处也在于注重企业的文化包装和推广。据了解,华祥苑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茶文化节。在泉州,裕园茶业能在短短时间内成长为主流品牌,就在于其把高档铁观音定位为成功人士的文化饮品来包装与推广。

什么是茶业的文化呢?茶叶的包装是文化,产品说明是文化,茶店的布置和风格是文化,销售小姐的解说也是文化茶业的文化包涵很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一个人接受一种新的茶叶或长期爱上一种茶叶,文化至关重要。文化有助于品牌的形成,能够让铁观音音进入到更多的地区和领域。对于安溪铁观音来说,建立一套受人欢迎、有助市场发展的铁观音文化势在必行,需要政府、企业、茶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闽南茶文化介绍


福建是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有一千年的闽南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闽南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