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茶路草原上的奶

发布时间 : 2019-11-28
茶上的毛 津路乌龙茶 乌龙茶奶

茶上的毛。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草原茶路草原上的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草原茶路草原上的奶”相关知识!

随着蒙古人的扩张,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砖茶引起了所到之处人们的好奇。后来大蒙古帝国的分裂,使游牧民族的饮茶习惯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固定下来,形成了草原上的奶茶文化。

俄罗斯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于1567年到中国,回国后描写中国有一种神奇的饮料——茶,这种饮品已在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比较普及。1618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把茶叶作为礼品送给沙皇,沙皇饮后非常喜欢。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俄就签订了关于俄国长期从中国进口茶叶的协定。1727年,中俄正式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后来成为国际商埠。中国茶商出长城,经蒙古的乌兰巴托到恰克图和俄商交易。

同治二年(1863年)以后,俄国人相继在汉口、福州、九江等地开设了茶厂。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到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草原之路的具体路线是:南方的茶叶由水路运到天津(北京),再由驼队经张家口、乌兰巴托、恰克图、秋明、奥伦堡、罗斯托夫、莫斯科,由莫斯科输出东欧。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好喝路难行,再次上倚邦还是——辛苦!


我10月17号一早8:00就坐上公共汽车往象明乡赶,因休假时间有限!因景洪——勐仑这段路不好走。到我表兄家以是2点多了。吃过饭后。休息一下就上倚邦。

我到倚邦街已经是晚上了还没有到倚邦就天黑啦!一路摸黑上来,因摩托车太烂,灯也不亮!苦啊!路上不知道摔了多次!!脚上的伤就没有照出!怕引起反感!看图

早晨倚邦大雾笼罩!

这是吃过早饭前拍的早上倚邦。

风景如画,和现代化的都有市相比真是两回事!!!

在看看吃早饭的猪!养肥了杀来吃比我在市场里买的猪肉好吃多啦!哈哈~~~~~~~~~

在看这路以前是通思茅的。

这狮子原来是一对的。另一只找不到了,是在破四旧时打坏了!还是静静蹲在这里。

在看这大石碾子!

这块碑可惜了!民国时期的,字还很清晰

这老房子我在这里上过一学期小学!第二间就是我的教室!当时房顶是用茅草盖的。

这是在倚邦最好的房子了!也就是这学校!整个学校20多个学生,就一位全能老师。向她致敬!为了我们祖国明天!

在看我们学校的大门!

简单介绍完倚邦下面我就开始去采茶。我们上去的时候谷花茶以是很少了。主要是带一位远方回来的大姐,体验一下茶山生活和采茶和粗加工的整个过程。茶的地点:在倚邦聋山背后茶园。因离家较近。看图

看茶芽!

看这棵老茶树!

茶园里的野果我们叫:棠梨。开的时候花就和樱花差不多满树都是花很漂亮!很美!果差不多和橄榄那么大小。熟了后发黑软的很甜!没有熟是时候吃一口涩死你!哈哈~~~~~~~

看果肉很砂黑黑的好吃。

汇报一下,一个早上采到的茶青只够压两片100克小砖!茶青发的少!但是精品!哈哈~~~~~~~~~

回家路上站在山包上拍倚邦街全景!远看过去的上是倚邦大黑山,海拔在1800多米!山顶上有个:龙塘常年有水。

下午倚邦街!牲畜和人们都劳动会来了!这小毛驴是劳动好帮手!

丰收!这段时间是收包谷时候家家户户在收包谷,也是倚邦当地主要农作物!

希望我们倚邦街的日子象这玉米一样。红红火火!

黄昏倚邦还是那么的美!慢慢的澄静在夜色中!

整条街慢慢的安静下来!劳动一天人们都开始休息坐下来看看电视节目。

倚邦街,街头有个聋山。街尾也有个聋山!相互对应!在黄昏中显得更美!

我们19号一早出发,到倚邦街邻村的弥补村。俗话说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我是上山也难下山更难!可惜我17号上来没有心情去拍照了。摸黑赶路路难行!

看看什么叫茶山路!!!路难行!就我骑这辆车在前几天下倚邦时掉到沟里前轮刚圈断裂前减震我歪了。所这辆车很难超做,很费力!

这样的路,雨季想上来!难上加难,尤其是快到家的这段路。上去是爬坡!下来就想杀也杀不住车!

这段路是下破!路很滑!你看那路摩托只能顺这那深深泥印走!不小心就摔到的!

继续还有一段就大功告成!

走完这段路总算是松了气!休息一下!回头看看下来的路,还是觉得到弥补路算是好走多了!也轻松多了!

“万里茶路”鼎盛二百年的茶路


在清代到平易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光阴里,有一群山西贩子经由过程一条古商道,往俄鼎祚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代价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这条古商道,叫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商业门路,总长5000公里,直通中国南北方,与丝绸之路齐名,是紧张国际商业通道。

这是一条堙没已久的古商路,是一段曾光辉的国际贸易传奇。晋商以茶马互市为发轫,把贸易触角伸向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超过地区之大、谋划时候之久,世所罕有。

站在大汗青观角度下横向比力,我们发明,茶路两端中与俄,配合缔造了两百年的繁荣。之后,因为两国对贸易经济的态度,各自沿着分歧轨道向前运行。正如法国汗青学家加斯东潘恩所讲:19世纪将决议两个帝国哪个可以获得国土扩张的胜利,20世纪将表现出谁占经济上风。两个世纪之后,他的话得以印证。18世纪俄国开疆拓土,中国则落空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19世纪后半叶起头,中国备受西方列强凌辱,俄国则跃升大国行列。

劈面对世界和俄国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中国人。

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来看,茶路跨中国九省市,晋商用重大商事拉动沿途经济,用壮大财力震慑沿途市场。同时以诚信为本、以义致利、和而分歧的儒商理念,影响着全国店铺,使之公允有序。

劈面对国内诸省时,晋商非晋商,他便是贸易理念开始进的中国贩子。

从地区经济学角度分解,晋豫两省生存邻近,水土相连。晋商扩张南下,首选河南。晋商至豫,感受一半回籍了。万里茶路取道河南,与此大有相干。茶路在豫境连绵,沿途勾通起多个紧张贸易城镇,并经由过程次商道辐射全省,影响深远。

劈面对河南时,晋商非晋商,他是与我们持久友爱来往、联系关系度很高的芳邻。

本系列将沿万里茶路河南段行进门路,走访重要贸易城镇,看茶路自汉水经唐白河道入豫,在南阳赊店起旱,在洛阳权势大张,再渡黄河登太行越孟津济源入晋,展示晋商在河南如何将茶路商事辐射到周家口北舞渡、朱仙镇开封城。

当下,市场经济大潮滔滔而来,商家伪劣敲诈之事屡见不鲜。《厚重河南》打捞古商路,重读古晋商,看他们物质精力层面曾给河南带来了什么?留存了什么?有哪些值得继承?又有哪些必要反思?旨在找寻茶路上的商魂诚信,这是晋商鼎盛之秘,也是当下豫商藏身之本,更是我们构建协调社会的紧张基石。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走近茶路,且看它如何喷鼻飘万里,芬芳百年!

康熙相逢彼得,中俄界限降生第一座国际商埠

万里茶路像丝绸之路一样,是紧张国际商贸通道。

丝路因其悠长的汗青和伟大的文化政治影响,满盈了壮丽的浪漫主义情调。茶路分歧,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催化下的直接产物,是有构造的当局举动(俄方自动中方被动)。这种打上粘稠政治烙印的经济举动,被严酷限制在划定时候、地址举行。其贸易运作由商业双方稳固构造操纵,双方当局机构有严酷税收办理。这条在17世纪末,活着界上最大的欧亚大陆上鼓起茶路,自始至终,洋溢着难得的实际主义精力。闻名作家、学者邓九刚道。

万里茶路两端,是两个超级大国的PK,是两个帝王彼得和康熙的遭遇。

康熙与彼得,都是少年在朝,都坚贞振奋,并取得伟大乐成,都是他们谁人期间的巨大君主。

所分歧的是,康熙固然安邦定边,治国有为,但眼光自始至终只盯在国家邦畿内;而彼得在朝时,将俄罗斯引向厘革图新之路。

俄国的扩张,陆地上走到了世界终点,北达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东南方碰到了中国。彼得一打仗中国,就将其视为潜在大市场,盼望与其成立贸易往来。

两个大国一次次鸡同鸭讲的打仗碰撞,流血难免。在履历战争与误解后,1689年,两国终于坐到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的会商桌前。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价《尼布楚公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平等职位地方跟外国签署的公约,但得到的长处却非常伟大它对俄国是一种阻堵,对中国是一个守卫。

《尼布楚公约》为中俄两国带来170年的宁静,使两国初次明白了界限观点,并以法令情势确定下来。双方具备了开展正常商业的根基条件,边贸得以在平等互利根本上顺遂成长。

1692年,俄国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支商队。尼布楚也起头成立了第一其中俄边贸商城。

这个商埠,范围不大,并且只存在了六七年时候,但它在中俄来往汗青上,却写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互惠双赢,中俄贩子恰克图商圈内友爱竞技

之后,中俄边贸的贸易旋风刮到了两国界限小村子恰克图(今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都会,此名今仍相沿)。

恰克图向北100多俄里是俄国的伊尔库茨克,向南纵贯其时中国喀尔喀草原政治宗教中心库伦。从它到北京,要比从尼布楚到北京收缩1000多公里。

1728年6月,俄国开建恰克图新商埠。它出动部队,搭起6个帐篷和一全部12个粮仓的大院,盖起32座供贩子居住的房子。在城中心盖起长16俄丈宽3俄丈的楼房,上层24个堆栈,基层是同样数目标铺面。

过了不到一年,紧挨着俄方恰克图,中国也盖起了同样大小的商业城,取名交易城(遗址在今蒙古阿尔丹布拉克)。

两国市场邻接,风貌靠近,中央只隔木栅,就像一对双胞胎。但俄方市场是当局出资兴建的,中方是晋商们集资所建。

恰克图商业鼎盛长达两个世纪,被专家称为近代亚洲贸易风暴的策源地。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驳》中曾分析说:这种商业,采纳一种年会体例举行。由12个商馆谋划其事,此中6个是俄国人的,6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谈判决议双方所供应商品的互换比例由于商业完满是物物互换。中国方面互换的是茶叶,俄国方面是棉毛织品。

恰克图商圈的建成,标记着万里茶路公认尽头站的呈现,大量茶叶源源赓续运来。

俄方,为奈何此必要茶叶呢?

由于俄罗斯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处高纬度地域,险些不长蔬菜。人平易近必需的某些营养,唯赖茶叶这种燥化绿色植物增补。住民宁肯三日无食,不行一日无茶。岂论贫富年长和年幼,都嗜饮砖茶岂论你什么时辰走到哪家人家,主人肯定用茶款待你。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写道。

这是万里茶路得以拓荒和成长的原动力,是一种天然商品经济的要求,一种铁的纪律。

茶叶成了开启西伯利亚大成长的钥匙,西伯利亚很快成了优裕自由的象征。多量俄国移平易近从生齿浓密的地域拥向这儿,以恰克图为中心的中俄界限线上,敏捷呈现了一多量热闹城镇。

茶叶之路,从恰克图商业起头,正式铺展其恢宏画卷。恰克图的成长,是在一个极短时候内完成的。对付其性子与成长速度,邓九刚认为:完全可与300年后的深圳相比,都是发展性极好的新兴经济型疆域都会。

恰克图商埠成立后,中俄当局算是给贩子们搭好了舞台,中俄贩子,要用尽满身解数,粉墨登场了。

双方边贸是互惠的,晋商运来茶叶、丝绸、手工棉布,获取高额利润。以至于清当局要划定赢利比例:一本一利通饬遵行而恰克图商平易近自知警惕,不敢愚弄夷商,致生恼恨。清当局体现出理性便宜力和贸易品德。俄国的毛皮货品在这儿极受迎接,成了俄国国库收入最大宗泉源。

恰克图成为中俄贩子的游戏场,大师对它保护备至。双方过节时会互致庆贺,平常串门、吸烟、谈天,也不分外照应对方,由于对方是每日都来的常客。中国人的家都是欧亚合璧的,颇有西方风采。中国人用俄国话谈交易,只有恰克图的住民能听懂。

互惠双赢两百年的茶路,其实给了中俄同样走上商品经济成长门路的时机。但汗青赐与清当局的绝好机缘,却被它放过了。到了后恰克图期间,两个世纪的成长史,充实表现出清当局错失良机的紧张结果。

这也是汗青一定。由于大清社会,岂论如何完善蓬勃,只能成立在封建体系体例根本上。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已将中世纪封建阴郁政权彻底摧毁,革命、科学、临盆力的大成长,使世界成长速度蓦地加快。面对云云世界,清帝国头晕目眩,断难顺应,其悲剧运气自不行制止。

纳西茶路的记忆


从鹤庆新华村向西,只要几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高原古城丽江。丽江因纳西古乐而声名益著,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人。他们在这里听到这种流传上千年的古乐,感受着它的静穆、幽深和恬淡,让它舒缓的节奏和飘逸的旋律洗尽内心的烦恼和焦虑。他们也一定同时发现了神秘的东巴文化和丽江惊人的美丽。

谁也想不到,这座高原古城,竟宛如江南水乡一般,到处清流淙淙。丽江的街道和小楼,与纳西人的从容不迫一样,散发着安闲逸裕的生活气息。而丽江的阳光又是这样宽广和明亮。

人们也许忽略了,丽江不仅保存了千年古乐,也保存了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物证——大石桥。大石桥的历史大约和纳西古音同样古老,千百年来它不知迎送过多少走长路的马帮。如今,它迎送的只是车辆和行人了。

云南社科院研究员李旭告诉我们,过去每年都有十万担滇茶入藏,这一担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公斤,每年百万公斤的茶叶就以马帮作为运输媒介。马帮走的这条茶马古道十分艰险,一个来回要七个月的时间,马锅头一年只能走上一趟。而这条艰险的运茶之路正是这人与马踩踏出的。

时光流逝,马帮在人们心目中已显得十分遥远,但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一切都依然十分清晰。眼前这位演奏纳西古乐的老人,神情与音乐一样肃穆。谁也猜不到,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惟一一位马锅头,他的名字叫赵鹤年。赵鹤年已经很老了,从他十分缓慢的脚步中,我们很难想像出他踏上这条艰难长路时的豪迈与气概。而一位作家却为我们记下了当年马锅头的风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都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旺眼’的亮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

老人介绍说,他从二战时期开始驮茶,那时他二十岁,最多的时候马帮的马有四五十匹,事隔五十年,确切的人数已经记不清了。往事在赵鹤年的记忆里已变得模糊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太久。但茶马古道的魅力,却让有些人依依不舍。

已经很少有人能骑上马,不避艰险地重走茶马古道。那么,从这清脆的铃声中,去遥想那人与马在深山峡谷、在原始森林中的跋涉,去思索茶在怎样的力量开辟出这条令人感慨万端的长路,以及这路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物质与文化交流的意义,我们一定能更深刻也更亲切地理解茶的特殊魅力。

茶 原来是路


想了解《茶 原来是路》知识吗,丰富的《茶 原来是路》内容等你来看!

这是一个普通老太太对普洱茶之路的感悟,其中颇富哲理。当老班章的茶叶以一年一翻的价格再上涨时,这篇写于一年前的小文,以独特的视觉,阐述了古树普洱茶的价值所在。颇可一读。

对于一个不懂普洱茶,而又经常置身于普洱茶圈的人来说,六大茶山之名,如雷贯耳,而真正到了茶山,总想急迫地了解它,那种巴望哟!

站在易武,看着南糯,想着景迈,忘不了布朗,当行走在「班章」的路程中,那种颠簸,那种灰霾,那种辛苦,心里便认定了,此处的普洱茶必定上好,可见茶如人,也是有心里暗示的。

到了「班章」村中,但见家家新房,喜气洋洋,富足之态一览无余。

此时,便想到为何长期不修这辛苦之程呢?过去是修不起,现在或许是不想修呢?就如一个人,看到当地一种限量卖20个的名特食品,于是就加入了排队的行列,心想买两个尝尝,排了十分钟,想买五个,排队半小时就想买十个,半小时以后,心里就憋足了劲儿,笃定买足它20个,当然也就顾不了,那东西是否合乎自己口胃。但见排到头的没有一个少买走的,队伍越排越长,广告效应也就出来了。

或许因为路的艰辛,人的疲乏,有了这种心里暗示,犹然而生对普洱茶的挚爱来。

这几年班章茶炒得很厉害,一公斤鲜叶可达1500元还买不到,就如当地孩童不屑答一句:你买不起!让人哭笑不得!这年头,普洱茶良莠难分,于是茶山行旅中有了「悔恨班章」之笑谈,当然真正的老班章古树茶是很难得的,据懂茶的人說,就算一万元买回3饼也值!记得几年前,女儿拿回一饼老熟茶,喝了一口,便再也割舍不下,那滑润,那甘甜,且味不浓烈,让人回味无穷,于是猛喝了半个月,直到发觉头昏,走路打飘,急忙到医院检查,血压巳低到了极限,方才明白,我这家族遗传的低血压基因,碰到了这降血压的牛饮,不出问题才怪,从此便怕了它。对于普洱茶,我始终心存敬畏,碰到好茶,喝上几口,即便再馋也不敢再轻举妄为了!

因为一直在普洱茶圈里跟着转,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悟出一些感受。喝好的普洱茶确实是一种享受,因为它除了口感好,喝得舒服,让人神清气爽,有实实在在的保健功能。还因为,在喝茶的过程中,特别是静静地品尝它的味道,那是多年陈化的结果,便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让人精神上有了一种升华,它让你淡定,好像摆脱了浮尘闹市的喧哗和一切俗举,得到了那一份清静,宛如回归到质朴的自然境界之中,那情景让人陶醉。

从六大茶山归来,陶然欣然中忽有所得,茶,原来是路!

关于本文《茶 原来是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西藏餐饮四宝:奶,酒,肉,茶


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日渐兴起,藏式烹饪作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藏餐饮食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断增加,烹调技术不断成熟,在雪域高原出现了藏餐、中餐、西餐多种餐饮文化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揭开了西藏饮食文化的又一个新篇章。

有人说:“吃东西长肉是低端需求,吃出文化才是高要求。”

面对西藏餐饮四宝:奶、酒、肉、茶,惹无数游客尽流口水,原因并不是食物本身多么可口,其实,是餐式餐饮文化让人“想入非非”。

奶:雪域高原母亲的乳液

奶类制品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食品。奶类分为鲜奶、酸奶、干酪、酥油等。

酸奶是人们最喜欢的饮品,经过牛奶发酵而成。酸奶藏语称为“雪”,用未提炼过酥油的奶制成的酸奶叫“俄雪”,口感醇厚,营养丰富;提炼过酥油的奶制成的酸奶叫“达雪”,质量较差。

酥油藏语为“玛尔”,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离不开的食品。挤奶打酥油是每一个藏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种传统的劳作方式已经走进了艺术殿堂,在舞蹈、歌唱、影视作品里,常常会出现打酥油的场景。

每一个藏族妇女都会挤奶,奶是雪域高原留给儿女的乳液。那曲镇牧民平措说:“我们要挤一辈子奶,吃一辈子奶,雪域高原就是我们的母亲,乳白色的奶汁是母亲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能让我们吃一辈子奶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爱她、尊敬她。”

酒:上帝遗留在人间的甘露

酒是藏饮料的一大门类,藏族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松赞干布老臣韦·邦多日义策用青稞煮酒,邀请赞普到家中敬献饮宴,“以半克青稞煮酒,敬献饮宴……赞普乃与之盟誓。”

以青稞为原料可以酿制低度青稞酒、青稞白酒、青稞啤酒。

记者来到羌塘酒吧,见到了巴萨,他一边喝一边讲述西藏的酒文化。

巴萨说,在各类青稞酒里,被称为“达羌”的月酒和称为“洛羌”的年酒最好,这种酒在发酵好后不急于酿制,而是仍然密封坛口放置于阴凉处,放置数月加水酿制称为月酒,放置数年加水酿制称为年酒,放置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

关于藏族饮酒的礼仪,巴萨知道很多。他说,在婚庆节日聚会时,敬酒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酒,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受酒者,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反复弹三次,口中要说:“扎西德勒”,意为对天地神的敬奉。饮酒要遵循“三口一杯”原则,受酒者先饮一口,敬酒者蓄满酒杯,受酒者再饮一口,敬酒者又蓄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肉:菩萨给农牧民的馈赠品

在宽阔的藏北草原上,到处都能看到吃草的牦牛;在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自由奔跑;原生态的草场喂养出原生态的牛羊。

风干肉是西藏的特色肉类食品。在藏北冬季每家每户都会做风干肉。班戈县牧民西嘎说:“将牛羊肉切成肉条,挂在房间的横梁、绳索上,或者直接堆放在屋里的石头上,藏北冬季天寒地冻,气候寒冷干燥,牛羊肉经过数月自然风干后,口感酥脆。”

比起风干肉,煮鲜肉味道更有肉味。比起内地的烹饪,藏式餐饮烹饪作料种类较少。西嘎说:“我们不喜欢放很多调料,我们喜欢吃到原始的肉味,那种被人为烹饪出来的味道,我们藏北牧民不喜欢吃。在煮肉过程中,有时候什么都不加,有时候只加盐巴。”

原始的味道——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从餐饮文化中可以窥探到藏民族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饮食文化,需要了解,更需要包容。记者在八廓街采访了一位来西藏旅游的王敏,她在西藏当过三年教师。她说,第一次到牧民家里做客,阿妈端上了一盆牛肉,递过一把刀,她当时有些彷徨。后来对于藏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多了,对于藏式餐饮就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藏式不加任何调料的水煮肉。

茶:藏民族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剂

茶有酥油茶、甜茶、清茶。

藏族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藏文史籍《汉藏史籍》记载,吐蕃时期,当时都松莽布支赞普身染重病于宫中休息,一天,一只小鸟嘴里衔着绿树枝在王宫楼顶上歌唱,赞普命人将小鸟丢下的绿树枝捡来,赞普将树叶的尖稍放在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凉爽口,加水煮沸,成为口感不错的饮品。于是,赞普命人在吐蕃全境寻找此树,最终在汉地找到了这种树,采摘回来熬制成饮料为赞普养身,使赞普立即康复。从此,藏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

据《滴露浸露》记载:“腥肉至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西藏藏医学院学生次仁说,从营养膳食角度来看,酥油脂肪含量高,能够产生大量热量以御寒,而茶叶中富含茶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健胃生津、消食解腻功效,茶叶改善了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要食品民族的营养结构。

吃喝总是与娱乐紧密相连,也就敷衍出了现代藏酒吧文化、现代藏茶馆文化、现代藏餐厅文化。

停留在乡村里,有茶馆相伴,不会寂寞;居住在城镇里,有酒吧相伴,不会无聊。其实,人与文化相伴,融入文化,感悟文化,人才能获得自由,才能超越自我。

晋商走出的“万里茶路”


山西不产茶。但山西人爱喝茶。在近日举行的2012山西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力告诉记者,山西已逐渐成为中国茶叶的主销区之一。

早在明清时期,山西人的祖先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打开地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

山西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平表示,这条横贯欧亚的万里茶路是继汉唐丝绸之路后,国际上又一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其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不亚于丝绸之路。

在明代中叶,随着明朝和蒙古封贡互市的实现,双方进入了和平贸易状态。晋商看中蒙古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有喝茶以利于消化的需求,开始从江南将少量茶叶贩运到边疆地区。

进入清代,北部边疆得到了大规模的开拓,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消费市场也得到空前扩大。山西商人开始从福建武夷山将茶叶源源不断运到边疆,由此开辟了万里茶路。

据高春平介绍,完整的茶叶之路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商业运输线路。茶叶从福建出发,辗转多地、水陆交替,到达归化(今呼和浩特)后,换驼队抵达恰克图,再分送到俄国的各大城市。全程近5000公里,故被称为万里茶路。

到了乾隆中期,中俄茶叶贸易进入到鼎盛阶段,恰克图是当时最大的中俄贸易市场,最主要的商品就是茶叶。高春平介绍说,随着茶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晋商逐渐深入俄国腹地。

是晋商把茶叶输运到欧洲,也将茶文化传播向世界。高春平说。

然而,20世纪初,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通车,运输和通信方式发生变化,再加上清政府的弱国外交,晋商开启的茶叶贸易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俄国茶商在中国拥有了远较晋商优厚的政策条件。但在这个过程中,晋商仍然与欧洲商人有过好几个回合的较量。高春平说,但这场较量最后以失败告终。

晋商跨越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建立起来的万里茶路没落了。但其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却永远不会磨灭。高春平说。

茶马古道:曾经的高原天路


茶马古道曾绵延2250公里,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贸易通道之一。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珍贵的时候,背夫和负重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缓慢地攀上高原。

在60年前,亚洲有许多地方还得靠步行或动物运载才到得了;当时茶马古道已经是商业干道,也是中原和西藏间的主要联络道路。而如今,时间、天气和入侵的植物可能已经摧毁了茶马古道。

在四川西部的深山里,大斧一挥,倒了下来的竹子之后可能就看见一条鹅卵石小径一路蜿蜒地穿过森林,上面长满滑溜的苔藓这些残留的鹅卵石小路便是已经接近消失的旧日茶马古道遗迹了。

事实上,原本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不见了。

这条古道曾经绵延近2250公里、穿过中国的中间地带,起自四川省产茶区的雅安,终至近3650米高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地势最高、环境最险恶的小径之一,从内地翠绿的山谷间延伸出来,穿越风势强劲、大雪侵袭的青藏高原,涉过冰冻的长江、澜沧江及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上到达四道5000米高的致命隘口,最后再往下来到西藏的拉萨。

茶马古道存在的原因是对贸易的渴望――中原有藏区想要的东西:茶,藏区也有中原亟需的东西:马。因藏区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在今天的藏地,茶依然重要。佐以盐巴、酥油的茶仍然支撑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姑娘茶”的传说(上)


姑娘茶,亦药亦茶。

它是一剂治疗热病的良药,由秋云姑娘首创。

秋云的父亲洪掌柜在襄阳城内青石后街上开了一家药铺,店内药材齐全,品质上乘,加上服务周到,生意十分红火。秋云聪明伶俐,很小的时候就把药性歌赋等中药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年方十八就开始帮父亲打理药铺。

这年夏天,襄阳城里异常炎热,人们纷纷涌到药铺来买清热解毒之药,服用之后效果却并不明显,而巷道里依然热浪滚滚。

洪掌柜命家人在药铺门口摆了一口缸,里面装满了精心熬制的凉茶,免费供人们饮用,这一善举获得了交口称赞,可还是抵挡不住热病的侵扰。

秋云一边熬制凉茶一边想,有没有一种特效药能尽快帮人们从高温火热中解脱出来呢?就去查找药书,一连几天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却是收效甚微。

这天晚上,秋云又在灯下熬夜,连日来的辛劳已让她透支不少精力,脸颊瘦了,眼窝陷了,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给女儿端来一杯蜂蜜水,劝她休息一会儿。

父亲走后,秋云又忙活开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到底支撑不住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她忽然坐到自家药铺柜台后面了。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响了起来:金叶银花一条根。

秋云抬头一看,眼前是一个老者,头发眉毛都是白的,胡子有一尺来长,身穿青布长袍,颇有几分仙风道骨。这老者莫非是在出对联考自己?略略沉思一下回答说:冬生夏草九重皮。

老者微微点头,又说: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

秋云回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老者接着说: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秋云又回答:女儿红佩兰种合欢。

老者暗暗吃了一惊,心想这小女子不但心肠好,而且读过几年私塾,在她父亲的熏陶下长了不少学问,就想再试试她的应变能力,于是就说自己要买四样药:称心丸,如意丹,烦恼膏,怨气散。

秋云却说:老师傅,你这四样药是有名无药。

老者反问:小姑娘既然晓得是有名无药,那,你能解释一下吗?

秋云就莞尔一笑说:热情待客称心丸,有问必答如意丹,无事生非烦恼膏,药材精良怨气散,老师傅,不晓得我说得对不对?

老者点了点头,又说:我再买四味药,一是游子思亲一钱七,二是举目无亲七钱一,三是夫妻相敬做药引,四是儿无娘亲二三厘。

秋云想了一会儿,转身从药柜里拿出四味中药:茴香、生地、蜂蜜、黄连,笑吟吟地看着老者说:游子思亲当回乡(茴香),举目无亲在生地,夫妻相敬甜如蜜,儿无娘亲黄连苦。

老者就捋着胡须说:秋云姑娘果然名不虚传。

秋云反倒吃了一惊:老师傅,你咋晓得我的名字?

老者却笑而不答。

秋云就想,看来这老者也是精通中药的,说不定还是一个世外高人呢,何不借此机会请教一下?急忙走出来请老者上座敬茶,随后便将襄阳城里热病流行的情况向老者说了,并请他开一副良方。

老者一连喝了三杯茶,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秋云,随后起身便走,一边走一边念唱:世人皆为名利忙,哪懂秋月菊花香?清茶一杯烦恼解,道是心静自然凉。

秋云看得目瞪口呆,一紧张就醒了。细细回忆梦中的情境,觉得十分奇妙,猛然抬头发现桌子上有一张纸,展开一看上面有一行字:家养菊花、野生菊花、花红树叶等四味中药相配,可解热病。(应洪家后人的要求,为防止泄露商业秘密,故此隐去第四味中药的名字。)

老者特别说明:家养菊花必须是白色或者黄色的小花头而且一株必须有五十多个花头。

秋云愈感惊讶,急忙叫来父亲,洪掌柜看了一眼药方,却有些纳闷儿了:医术上说家养菊花有平肝明目的功效,而野生菊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样药材一般都不同时服用,老者咋会开这样的方子呢?再说了,花红树叶一般只是人们用来代茶的东西,也是入不了药方的呀?

秋云点点头说:是这个道理,可老者绝不像糊弄人的,难道这纸上另有玄机?又低头去看药方,果然在背面发现了一行小字:英雄不问出处,药材不分贵贱;用药妙在中和,不可拘于常规。

洪掌柜仔细揣摩一番,忽然一拍桌子说:秋云,你遇到高人了!那老者很可能是天上的神灵下凡来解救深受热病之苦的芸芸众生。急忙拉着女儿一起跪在药王孙思邈的画像下面拜了三拜。

天亮后,洪掌柜让伙计们赶快四处收集那四味药材交给女儿配制成药剂。秋云当天下午就熬好了一大锅,立即免费分给沿街的店铺,人们喝下之后顿觉神清气爽,体内的火气慢慢降了下来。五天之内,全城的居民都喝过了,热病渐渐就被平息了。

人们感念秋云的善良,就把那凉茶称作姑娘茶。

秋天,一个叫樊天赐的小伙子出现了。

他是枣阳县城里一家药铺的小工。襄阳城里热病流行的时候,有一天天赐正在药铺里忙碌,忽然看见几个伙计走了进来,说是洪掌柜的女儿已经找到了治疗热病的良方,特意派他们过来收药材。众人听说是一个黄毛丫头找到了良方,顿然大吃一惊,又听说是神灵托梦点悟她的,更觉得不可思议。

天赐夹在人群中听得真真切切,当下就记住了秋云的名字;又听说那洪掌柜医术如何高明为人如何厚道,洪记药铺生意如何如何好,就想,既然有这么好的一家人,我为何不去投奔他们求一碗饭吃呢?凭我的一点中医知识应该没问题吧?

拿定主意后便向东家告辞,背着一个包袱来到襄阳,走进青石后街果然就看见了洪记药铺的牌子,只见大门两旁挂着一副对联: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心想这家药铺真的有点儿与众不同。

天赐抬脚走进药铺,向一个伙计说明来意,伙计立即进去通报,不一会儿洪掌柜就走了出来,开口就说:这位小伙子,来我洪记药铺有何贵干?

天赐双手抱拳说:想在洪掌柜这里讨碗饭吃。

洪掌柜微微一笑,说:我这开的可是药铺呀。

天赐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一番话来。

原来,他的父亲生前也在青石桥镇上开药铺,今年春上,父亲因抗交军饷而被枪毙,家产及姐姐均被霸占,母亲一气之下上吊自杀,天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逃到枣阳,靠给药铺打短工为生,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说着说着便掉下眼泪来,惹得洪掌柜也叹了几口气,就让伙计搬来一把椅子让天赐坐。

洪掌柜又问:你懂中药吗?

天赐说:家父在世的时候曾经专门教过我,晚辈虽然天生愚钝,却也学得一些皮毛,可在洪掌柜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洪掌柜随后便问了一些中药知识,没想到天赐竟然对答如流,洪掌柜就细细打量了一下他,只见小伙子虽然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跟其他的伙计明显不同,当下心里便有了几分欢喜,于是又问:这襄阳城里有好多家药铺,你为何要到我这里来?

天赐就站起来指了一下大门口说:洪掌柜,就凭你这门口的一副对联,就晓得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我樊天赐不才,愿拜在先生门下为徒。说完便扑通一声跪在洪掌柜面前。

洪掌柜心里很是受用,急忙伸手扶起天赐,正准备答应他的要求时,忽然看见秋云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就想让女儿再考一下天赐,便给秋云使了一个眼色,又对天赐说:小伙子,这位是小女秋云。

天赐就施礼道:洪小姐好。

秋云明白父亲的意思,开口就说:刚才我都听到了,原来樊公子也是很懂中医的;又听樊公子说起我家大门口的对联,想必你对对联也是有所研究的。

天赐急忙说:不敢当,只是粗略懂一点儿。

秋云就说:那,我们今天就切磋一下,用中药入对,如何?

天赐就说:恭敬不如从命。

秋云略加思索,指着一盆佛肚竹说:消暑最宜淡竹叶。

天赐说:伤寒尤需小柴胡。

秋云说: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天赐说: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秋云说:神州处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天赐说:春风来时尽看花,但闻藿香木香。

秋云说:姑娘茶,茶如姑娘,姑娘如茶。

天赐说:男儿志,志远男儿,男儿远志。

秋云沉吟一会儿,忽然抬头看了一眼天赐,脸儿却莫名其妙地红了,就说:看来樊公子的确也是有学问的人,小女子献丑了。说完就扭身走进内室。

洪掌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当下就答应收天赐为徒,并吩咐一个伙计去望江楼饭馆里端回来几样卤菜,又拿出一壶上好的地封黄酒,给天赐接风洗尘。

天赐勤快,眼里有活儿,一天到晚闲不住;嘴巴很甜,尊重药铺里所有的伙计,对来往的顾客也以礼相待,没过多久便博得众人的喜爱;对洪掌柜更是俯首帖耳,每天给他端洗脚水,倒夜壶,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洪掌柜愈加器重。

秋云则有另外一种心思。

姑娘大了自然就会思春,无奈媒人介绍了好几个都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天赐的突然出现,就像一粒石子落入水池中一样在她的心海里荡起了涟漪。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慢慢就萌动了情感。

那是一个月圆之夜,秋云正独自在一丛竹子下面赏月,天赐忽然从后面抱住了她。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天赐笨拙且鲁莽,秋云混乱而紧张,一不小心踩到一只猫,一声哀叫引来了洪掌柜,他看见女儿跟天赐抱在一起,急忙咳嗽一声,天赐惊醒过来后飞奔而去。

洪掌柜对女儿疼爱有加,在婚姻大事上完全由着秋云的意思去,为此还惹得秋云的后妈吴氏老大的不满意。此番所见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或许还暗合了洪掌柜一些微妙的想法,于是开始着手安排相关事宜。

当天赐认识刘公的时候,他跟秋云已经定亲。

刘公,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这年冬天,他从汉口回襄阳养病,时常到洪记药铺去拿药,对那个面容和善为人和气的樊天赐印象尤为深刻。后来,刘公就请天赐到家里去给他看病,并亲自给他煮咖啡。

刘公出身商贾世家,本人又在日本留过学,身上自然有一种洋派,言谈举止颇有些与众不同,令天赐耳目一新。最让天赐惊讶的是,刘公有好多新鲜的想法,比如平均人权等,此前更是闻所未闻。天赐问啥叫平均人权?刘公就拍拍他的肩膀说: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

天赐就问:我们天天不都在说话吗?刘公却说:可我们能想说啥就说啥么?所说的都是真心话吗?天赐想想也对,从此就记住了这句话。刘公见他思想单纯,就有意给他灌输了不少新道理,天赐慢慢也知道了同盟会、共进会等新鲜玩意儿,并且有了同情革命的倾向。

第二年春天刘公返回汉口的时候,天赐决定跟他一起走。洪掌柜不同意,刘公就上门说情,说自己在汉口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药铺,需要天赐去帮他打理;像天赐这样的年轻人就应该出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将来才能干出一番大事来。洪掌柜只好答应下来。

心上人即将远行,秋云自然是难舍难分,那几天两人几乎是形影不离如胶似漆。临行前,秋云把一大袋姑娘茶装进天赐的包裹里,说汉口夏天特别热,多喝些凉茶可防暑降温。

这一别就是数月。当年八月的一天傍晚,天赐在洪记药铺出现的时候,秋云正在给病人把脉,猛抬头看见一个身着灰色中山装、留着平头的年轻人站在门口笑吟吟地望着她。细细一打量竟然是天赐,秋云急忙丢下病人就跑过来一把抱住他,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

天赐瘦了,黑了,却更精神了。

洪掌柜设宴为天赐接风,席间问他此次回来还走不走?天赐说他回来是要帮刘公做一件大事。洪掌柜问啥大事,天赐就说:刘公前不久通过关系捐了一个实缺道台的职位,马上就可以到河南走马上任,但需要白银八千两。

洪掌柜感叹一句:这么多钱呀?

天赐接着说:就这还是最低的价,还有好多人踮着脚尖、拎着钱袋等着哩,要不是刘公关系硬,哪里会轮到他?

吴氏就说:天赐,你也捐一个回来呀,要是你能混个一官半职,以后我们家就多了一个靠山,秋云也会跟着享尽荣华富贵,嘿嘿,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洪掌柜白了女人一眼,她立即住口了。

天赐就说:刘家凑够了五千两,还差三千两没有着落。我想,要是在刘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一把力,他以后要是发达了,肯定不会忘记我。再说了,刘公对我很好,处处关照我,我得念这个情呀!

洪掌柜似乎听明白了,却只是笑而不语。

秋云当然也听出了天赐话里的意思,心想,其实他当不当官并不重要,即便他当官了我还会继续经营我的姑娘茶;可他毕竟是我的未婚夫,关键时候我不帮他谁帮他?可她更晓得父亲的心思,就出面软磨硬泡,洪掌柜总算答应下来,拿出了一千两银票。

天赐一高兴就说出一句:胸怀天下男儿志。

秋云接着说:悬壶济世姑娘茶。

一个多月后,辛亥革命爆发了。

是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驻光化新军马队骑兵张国荃、李秀昂部率先起义,发布光复汉族、驱逐鞑虏、兴汉灭满、保商保民的安民告示,并于次日进取襄阳,城内早已人心惶惶,有钱人家纷纷跑路到外地躲避。

吴氏的娘家也是当地大户,家有良田数十亩,庭院四五进,其弟弟后来从戎,成了新军的一个头目。襄阳光复后,他特意去洪记药铺探望姐姐,并以此安抚人心。洪掌柜手忙脚乱地端茶倒水,顺手给了几名军官一人一张银票;秋云则把配制好的姑娘茶分发给各位军人,连声说各位好汉鞍马劳顿辛苦了,喝点儿凉茶可安神去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