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茶俗之——哈尼族的土锅茶

发布时间 : 2019-11-30
土茶是绿茶 福鼎白茶小菜茶是不是土茶 福鼎白茶之粽茶

土茶是绿茶。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其分布在我国云南的绝大多数地区。说起哈尼族的历史,那是十分悠久的,据资料记载,哈尼族在我国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流传发展至今。

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浯、拉(枯)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cy316.COM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浇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适量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哈尼族的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哈尼族人的饮茶文化发展由来已久,土锅茶作为哈尼族的传统饮茶方式,已经成为哈尼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编推荐

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的酸茶


布朗族是我国云南西川版纳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受云南茶文化的影响,在布朗族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吃酸茶是布朗族特有的一种茶叶习俗,和普通的泡茶方法不同,布朗族人吃酸茶更侧重于将茶当成菜来食用。那么,布朗族人民是如何加工、生产酸茶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酸茶制作中

酸茶加工工艺的过程,首先是采摘茶树发出的当年嫩叶(生产酸茶不需要一芽一叶鲜叶,而要粗大叶片,加工时间晾7~10月份为宜);二是将采摘的粗大叶片蒸熟;三是将蒸熟的茶叶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7~10日左右,让它自然发酵,增强酸茶的色、香、味和散发部分水分(在自然发酵茶叶时不能馊、霉、烂),含水量保持在40%~50%左右;四是将晾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而后将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不能松(砍鲜竹一棵,鲜竹越大越好,每一节,为一筒),然后封竹筒口,用绳子将笋叶扎紧在竹筒封口处,或者将笋叶剪成圆形和竹筒口一样大,堵塞竹筒封口处即可;五是选择埋酸茶竹筒地点,酸茶竹筒多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埋酸茶时需挖坑,深30cm,宽20cm,长短根据竹筒而定。然后将装好酸茶的竹筒横放入沟中,再盖上土即可,这样酸茶的生产工艺全过程即已完成。酸茶埋在土中一般需要30天左右,最长可在土中埋8—10个月左右。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沿袭着吃酸茶的习俗,古朴而有趣。布朗族吃酸茶,称之为“敏宋”。他们吃酸茶时,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即食,不需用开水沏泡。吃酸茶一般都在早、晚时间,吃时,首先妇女烧起篝火,让篝火映红布朗族居住的竹楼客厅,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坐在木、竹凳上,他们边吸烟、边闲谈、边将这竹筒互相传递,先传给老人,老人又将竹筒传递给客人,每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自己动手,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而后放入口中嚼细、咽下。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醒酒、健身等功能。每次可吃酸茶2~5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食用。

布朗族同胞中流传一句俗语:酸茶早吃,一天威风,晚吃,赛过仙翁。

酸茶是布朗族贵重的礼物,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厚礼。以茶传情,以茶会友也是茶乡布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男女青年订婚、办喜事、建新房、老人祝寿等,客人来了,都要敬给酸茶或沏泡一杯香茗给客人品饮。无茶不成亲,按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在姑娘出嫁时,要带上茶叶到婆家。如今,在我国城市和乡村,男女青年虽然不用茶叶作为爱情的媒介,但也常把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增进友谊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布朗族酸菜文化的知识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布朗族人吃酸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酸茶是布朗族人喜爱的一种特色小吃。对于外来的人们来说,可能会对酸茶这种食物会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当地的布朗族人来说,酸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少数民族茶俗之——高山族的酸柑茶


酸柑茶是高山族人喜爱的一种茶。高山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主要聚居在我国台湾省,也有少数分布在大陆的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传统语言和文化,但是没有本民族文字。酸柑茶主要是以台湾地区特有的一种“酸柑”为原料制作而成。

酸柑茶

高山族的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酸柑茶,是客家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台湾桃园、新竹、苗栗、屏东山区客家居住地。台湾高山族的人们也喜欢制作并饮用酸柑茶。

酸柑又叫“酸橙”,是芸香科植物,造型颇为美观,果实比普通的柑橘大,皮厚而粗,果肉酸涩,不适合食用。客家人用酸柑同茶叶一起制成酸柑茶则非常可口,并且还有降火气,治疗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发炎等功效。

酸柑茶的制法是,先把7~8分熟的酸柑采下,贮藏10多天,待酸柑皮软化,捏压时感到柔韧,有利于制作,否则在加工过程果皮易于破裂。制作时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个直径为3~4厘米的圆洞,要注意的是,这个洞的大小要预先计算好,因为被挖起的连蒂的酸柑皮,要留着当盖子用。然后用金属汤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来,置于容器内,加上茶叶和几片柠檬、佛手之类的中药材,搅拌均匀后再塞进空酸柑内,并将刚挖下的酸柑皮盖上,且用线绑牢。绑牢后用木板将酸柑压成饼状,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再取出晒干。如遇阴雨天,可挂在炉灶上方烟囱管旁烘烤干。等到酸柑皮从金黄色转变为黄褐色,直到变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时,就成了酸柑茶。

饮用酸柑茶时,要把整块的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这时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稍微甜腻的陈皮香。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浓淡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些冰糖则另有风味了。品饮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少数民族茶俗之——景颇族的竹桶茶


景颇族,属于我国云南地区的一支重要少数民族,其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据史料记载,在古代景颇族人就已经有种茶制茶的历史了。可以说,茶文化在景颇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景颇族人喜还是会种茶饮茶,而他们最喜欢喝的茶莫过于竹筒茶了。

景颇族的竹筒茶

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有饮竹筒茶的习惯。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

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吃饭时多不用碗筷,只用芭蕉叶包饭食用。景颇族人还有饮竹筒茶的习惯。

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

竹筒茶的做法是:先选取粗大的竹子,锯成长约30厘米、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树芽叶,通过日晒使其失去二三成水分时,再用手搓揉;或者将采摘来的芽叶用锅蒸煮,待芽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搓揉,然后将茶叶倒入竹筒,用木棒分层筑实,到快要装满竹筒时,用竹叶或石榴树叶堵住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外流,这样过二三天后,再用灰泥封糊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置二三个月,待茶叶发酵变黄,或呈现金黄色,并发出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即可劈开竹筒,取出棍状茶柱,晒干即成。饮用时,锯下一片,磨碎后用沸水泡饮。

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紧结端正,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黄绿,兼具茶、竹、糯米的清香,滋味鲜爽。竹筒茶每筒重约500克至1000克不等,长22至25厘米,直径5至6厘米。外裹干笋壳,用竹丝捆扎,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少数民族茶俗之——拉祜族的火焯茶


拉祜族,也许大家对于这个民族比较陌生。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除了在中国外,拉祜族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云南省南部。

拉祜族的火焯茶

拉祜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饮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方式独特。

拉祜族常用的饮茶习俗是火焯茶。

每当客人至家,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茶叶放在瓢内。

然后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使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

这时就把火炭拣掉,然后茶叶放入茶壶中或者放在杯中,冲上沸水,几分钟就可饮用。

以上就是关于拉祜族的火焯茶的茶文化知识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拉祜族的火焯茶既古老又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感,这是现代社会中比较难见到的一种精神,喝上一杯拉祜族人为你冲泡的火焯茶,相信会让我们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吧。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茶风茶俗之——蒙古族茶俗咸奶茶


我国存在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但是几乎每个民族的人们都离不开茶。关于茶的种类,有很多中,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滋养不同的人。在内蒙古,人们喜欢饮用咸奶茶,这种奶茶和我们平时在奶茶店喝的奶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种由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

蒙古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以上就是关于蒙古族的饮茶文化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蒙古族的饮茶文化也是非常浓厚,蒙古族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形成它们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如今,蒙古族人仍然发扬这种饮用咸奶茶的文化传统,将咸奶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少数民族茶俗之——白族的烤茶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烤茶作为白族的特有饮茶方式,在白族已经走过悠久的历史。

白族的烤茶

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煨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却为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的习俗,主人斟茶要少,仅以品啜一二口为宜。当主人双手高举茶盅向客人献第一盅茶时,客人接茶后应将它转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长者和座中长辈,彼此谦让一番之后,客人方可品茗。这时,客人一边品啜,还要一边赞赏茶味的甘香,欣赏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习俗,堪称一门茶道艺术。

白族烤茶所用的茶叶,多为下关沦茶。下关向为制茶中心,这里出产的散茶,远销西藏、四川等地。因路途遥远,常遭风雨,损失甚大。后来将散茶压成碗形茶块,不但耐储易运,还不失茶味。茶叶运至地处长江、沦江汇合口的四川沪州时,茶商为广销此茶,便宣传道:“沦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久而久之,四川人便将下关出品的茶叶称为下关注茶。于是,这种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的下关沦茶,便声名远扬了。

中医认为,烤茶具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凉。所以说对有烤茶习俗的白族人民来说,烤茶不失为一个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白茶烤茶的茶文化知识的介绍。从上面我们知道,烤茶是白族地区特有的一种茶文化,在白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如果外地的朋友有幸到白族旅游的话,那么一定要尝尝当地特色的烤茶。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