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汤圆做咸茶 大秀疍家风俗

发布时间 : 2019-11-30
立顿茶包 茶包茶叶 好喝的茶包

立顿茶包。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由于地域不同而衍生出的不同的茶文化在如今仍旧影响这一代代中国人。在中国广东深圳的盐田区,这里虽然已经划分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是仍旧保留着当时渔村的一些传统。

盐田咸茶

敲锣打鼓、挑着礼担、水上迎亲舞……日前,盐田社区渔民新村里,上演了一场疍家文化节民俗风情秀。

在一片鞭炮声和锣鼓声中,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迎亲队伍一路敲敲打打地步入会场,新郎手撑挂着红飘带的黑伞与新娘并排站在船头,四十多位中年妇女,穿着色彩缤纷的衣裳,戴着花帽,摆成龙船的形状,手拿竹枝当船桨,踩着鼓点,模仿划船的动作。

随后,街坊邻里走到一起,包汤圆、赛厨艺……社区邻里文化节上的10多项疍家婚俗主题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参与。“远亲不如近邻,社区举办的这个文化节活动让我和邻居们越走越近,亲如一家。”在活动现场,来自沙头角的苏阿姨边煮汤圆边说,“我以前就住在上渔村,后来搬去了沙头角,但是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这个地方,听说盐田社区要举办疍家文化节活动,我提前几天就过来帮忙了。包汤圆、做咸茶,这些疍家人特有的传统食品,我都会做。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觉又回到了从前,对比起来,越发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一大早从香港赶来的70岁徐奶奶站在一口大锅前,麻利地煮着汤圆,金黄金黄的汤圆在锅中翻滚,十分诱人。她告诉记者,她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只会讲白话。“社区特意请我们过来包汤圆、煮咸茶,我也好久没有感受到这种浓烈的传统习俗了,十分想念。早上6时就赶来了,同我一样从香港赶过来的共有二三十人呢,大家都对能再次重温疍家婚俗的传统文化感到非常开心。”

“疍家的汤圆又叫大碗疍,它和一般的汤圆不一样,没有馅,煮汤圆的水是用红糖熬制的糖水,所以煮出来的汤圆色泽金黄,一样香软可口,再撒上炒熟后捣碎的花生米,更加醇香。”疍家文化传承人苏玉莲说起疍家的特色饮食,如数家珍:“以前咸茶是要在喜庆的日子才能吃到。一道咸茶需要的材料包括油麻、花生、茶叶、白菜、虾、豆芽、眉豆、鱼条、香菜、葱蒜和炒米等十多种材料。再加上居民自己做的汤圆,就是所谓‘一咸一甜,生活有滋有味’了。”她还在舞台上为现场的居民献上了一首用福佬话唱的山歌,表达了自己对于疍家文化能得以如此广泛传承的喜悦心情。

一身疍家迎亲装扮的社区居民陈阿姨说,“早在几天前,社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了,六十桌宴席,光是原材料都得多少啊,剥虾剥得手都酸了,碗筷、碟子、大锅都是从莲塘租过来的,光是清洗就费了不少功夫,不过心里还是特别高兴,疍家婚俗已经被选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传承。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编推荐

安溪茶叶制作汤圆方法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下面就介绍一下用名贵的安溪茶叶——铁观音,做出来的汤圆。

汤圆的原料:水磨糯米粉500g,铁观音茶粉30g,水200毫升,黄油120毫升,白糖50g,牛奶500毫升,糖200g,吉士粉20g,生粉50g,鸡蛋1个,椰茸250g

铁观音汤圆的做法:

1、把汤圆皮原料:水磨糯米粉500g,铁观音茶粉30g,水200毫升、黄油70毫升混合;

2、把和好的糯米粉团三分之一,放到沸水里煮透,趁热和到之前的粉团里;

3、和均匀之后,加50g白糖揉匀;

4、椰蓉馅原料:牛奶500毫升,糖200g,吉士粉20g,生粉50g,黄油50毫升,鸡蛋1只,椰茸250g

5、牛奶加糖用小火煮滚,把所有粉类及黄油混合加入鸡蛋拌成面糊状;

6、把面糊边搅拌边慢慢倒进牛奶里,最后加入椰丝拌均匀(一直维持着小火,慢慢倒不然很容易结成块状);

7、糯米团分成若干小份擀圆,包入椰蓉馅,用手把它弄圆;

8、煮汤圆时,要等水沸腾才放汤圆进去,开盖煮到都浮起来就行。

铁观音汤圆的特点:色泽鲜绿,晶莹光亮,小巧玲珑,入口软糯,香甜味美。

异国茶饮风俗


吉尔吉斯斯坦:这里的蜂蜜被称为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蜂蜜,每年都会向美国、中国、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出口。蜂蜜茶水是老百姓杯中常饮。

蒙古:蒙古人有“二茶一食”之说,就是一天起来喝两次茶,吃一顿饭。早餐被称为“早茶”,喝茶的同时配食奶酪、面点乃至牛羊肉,午餐也一样,喝茶意味着一顿饭。

印度:由于印度多产红茶,并且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饮茶风习多受英国人影响,红茶是他们的最爱。他们爱在红茶中加入奶制品和砂糖煮饮,这种茶叫“甜奶茶”。也有一部人喜欢在红茶中加入姜、豆蔻、茴香、丁香、肉桂等香料,称之为“萨马拉茶”。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地处南次亚大陆,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宜蔬菜生长,牛羊肉随处可见。加之巴基斯坦95%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禁酒的情况下,茶成了最好的选择。在当地流行饮红奶茶,也有不加牛奶,加新鲜的柠檬片和糖的。在巴基斯坦西北高地靠近阿富汗的游牧地区,则流行着饮甜绿茶的习惯。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初,斯里兰卡分别从中国、印度阿萨姆引进茶树种植,充当着英国海上茶叶的中转站。由于这里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所产红茶汤色红浓、口感厚重,当地多数人崇尚清饮红茶。

孟加拉国:不论是饮红茶,还是饮绿茶,孟加拉国人饮的多是调味茶。

越南:越南人尤其爱喝有绿茶再加工而成的花茶,这与当地气候比较炎热,花茶更具清凉感有关。荷花茶是越南人的最爱,茉莉花茶最为普遍,另外还有玳玳花茶、米兰花茶、金银花茶、玉兰花茶等。

泰国:泰国全年气温高,热衷于饮冰茶。ChaYen是泰式的冰奶茶,用奶精和煮过的泰茶混合而成。

俄罗斯:俄罗斯人习惯饮红茶,而且喜欢饮带有甜味的茶。饮茶时多选用铜制、形似火锅的一种茶炊煮茶,现在取而代之用的是造型简单的电茶炊,但是外表往往装饰有民族装饰。

埃及:埃及人酷爱煮饮红茶,他们不爱在红茶中加入牛奶,但是偏爱在其中加入红茶。做法是先把茶叶放进小壶,注水加糖,然后再加热至水开。

伊朗:茶是伊朗的举国之饮。人均茶叶消耗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伊朗人饮甜茶,他们为了能品茶的原香,选择先将方糖含在口中,再啜饮一口浓香的茶汤。

土耳其: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土耳其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为世界最高。土耳其人爱饮红茶,杯子也很特殊,俗称郁金香杯,形状酷似身材窈窕的妙龄女郎,玻璃材质,秀气精致。

韩国:朝鲜半岛总的来说不适合茶树生长。玄米茶是日韩风味绿茶饮品。茶米香气有机交融,无论是滋味、香气,还是营养价值堪比传统绿茶饮料。玄米茶在韩国深受上班族的青睐。

茶包如何喝 茶包的泡法技巧


茶包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特别是红茶包和绿茶包更是很多懒人的最爱。不过你们对这些茶包的泡法真的了解吗?知道它们怎么冲泡最好吗?茶包有多种没的泡法,一会我就把它们写出来告诉大家,让大家全面了解茶包应该怎么喝。

1、蜂蜜茶

平时茶包可以泡成蜂蜜茶供人们饮和,泡制时可以把茶包放在茶杯中,然后冲入沸水,过几分钟,轻轻晃动杯子,让茶包中的营养物质尽可能吸出,然后把茶包取出,再加入十克左右的蜂蜜,把茶汤调匀,自制的蜂蜜茶也就做好了。

2、柠檬茶

茶包平时还可以用来制作柠檬茶,制作的时候把茶包放在杯子中倒入开水浸泡,五六分钟以后取出,再加入适量的新鲜柠檬汁,用筷子调匀,如果没有柠檬汁,也可以把新鲜的柠檬切片以后直接放在泡出的茶汤中,但这样就需要让柠檬片在茶汤中多泡一会,不然泡出的柠檬茶味道有些淡。

3、奶茶

茶包还是制作奶茶的重要原料,特别是红茶包,用来制作奶茶特别好喝!在家中制作奶茶时,可以把准备好的红茶包放在杯子中,用开水浸泡,泡好以后捞出加入适量的奶精糖和蜂蜜调匀,就是一杯奶香浓郁的自制奶茶,如果不喜欢加入奶精,则可以放入适量的鲜牛奶。

4、水果茶

平时茶包还可以用来制作水果茶,制作以前可以去商场或者超市购买一些做好的,成品水果茶,回家以后把水果茶取出与茶包一起放入倒茶杯中,冲入开水,调匀以后,就能得到果香浓郁的水果茶。

茶界也分甜咸党?


很多地方的食物,名字里有“茶”字,却不是茶。比如广东的早茶,又如老北京的面茶。

1、面茶的前身竟然是奶茶一种蒙满汉合璧的食物

一些来北京的朋友初见这“面茶”,多数会感到奇怪,这滋味像粥,长相似糊的东西,和茶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叫“茶”呢?这还要从蒙古习俗说起。

面茶

去过蒙古大草原的朋友,一般都见过蒙古人的“奶茶”。科尔沁部蒙古的饮食习俗,用大锅煮牛羊奶,内加砖茶(即生茶叶压制成长方体,形似砖头),加盐煮制饮用,后来也有加黄米面或者黍子面的,煮成糊状,随时取食,这是纯粹蒙古式吃法(也有用煮完羊肉的汤加入面的做法)。后来因女真兴起,一部分蒙古人编入蒙古八旗,并且随之入关,这种蒙古式的食品就跟着蒙古的旗人进了北京,并逐渐为满洲旗人所接受,且受到了满洲式的加工改良,融入了北京汉人的饮食口味。面茶可以说是满蒙汉民族合璧的食品。

蒙古吃法,把炒面加到奶茶里

满洲人主要以渔猎耕种为生,所食乳制品不多,但是蒙古人是游牧民族,终日离不开乳类食物,不过在北京城内牛羊奶不像在关外那样易于获取,所以熬茶的方式就慢慢改变为加奶酥、奶皮,再后来渐渐演变为只熬面糊粥(面也演变为使用糜(méi)子面),不加奶与茶叶同煮了。最初面茶为了调味,加的是满洲人习惯的苏子盐,后来模仿汉人做法改良为芝麻盐,并加入芝麻酱作为增味,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吃的面茶。

2、面茶和茶汤“茶”界的咸党和甜党

以前,我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大爷到茶汤摊,问服务员要一碗面茶,服务员说没有面茶。这位大爷就唏嘘感叹现在老北京的东西都被糟践了,想喝碗面茶都没有了。”我特别想跟大爷说,您真的去错了地方,茶汤摊真的不卖面茶!

虽然茶汤和面茶都带个“茶”字,长得也差不多,还都是使用糜子面做原料,但面茶是咸口,而茶汤则是甜味,而且两者的口味、制作方式都大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两者起源不同:面茶,起源于蒙古,后经过北京城居民改良,其中也融入了很多汉族饮食的做法;而茶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齐民要术》中,有类似的开水冲制淀粉的做法,在明代中晚期,有明确记载茶汤这类食物,可以说茶汤是完完全全的中原汉人食物。

以前经营面茶的多以店铺为主,或者是小吃摊(老年间经营者以回民为主),面茶就用锅坐在火上熬制而成,并且面茶也不是单喝的,可以就着螺丝转、油炸餜等小吃一起吃;茶汤摊就不一样了,茶汤是面炒熟后再用沸水冲熟食用的,摊上一般只有个大铜壶,这玩意儿可是熬不了面茶,只能烧开水。所以之前说的那位大爷,就是打“死”茶汤摊的伙计,人家也变不出一碗面茶来。这就好比到了全聚德,非要点烤全羊,服务员就算答应了,后厨也没这料啊。

3、自己也能做的面茶喝面茶也有讲究

制作面茶,主料选用糜子面,糜子面一定要研磨得非常细,还得过几遍筛子筛,这样口感才会淳滑。辅料有芝麻酱、芝麻油、芝麻仁、花椒、盐和碱面。芝麻仁要去杂质,用微火焙成金黄色,精盐和花椒用微火焙干,和芝麻仁一起放在案板上擀轧,要轧碎,不能有大块,不然吃的时候会影响口感,完全轧碎后搅拌均匀备用。

芝麻油下锅,烧八成热,下芝麻酱调匀。糜子面用凉水调匀,锅里先加入凉水,放入碱面和精盐,烧到八成热时,将糜子面慢慢倒入锅内不断用勺子推着搅拌,防止煳锅,水沸后改文火熬制,直到糜子面熬成金黄色。出锅的时候要将面茶盛入碗里,撒上芝麻盐再淋上芝麻酱。

喝的时候,因为面茶是稠糊的,而且烫,很多人都选择不用勺子,一手端着碗,伸出嘴,沿着碗边,一边转着碗一边吸着喝。据说这样不容易烫着舌头,而且还能让面茶和芝麻酱、芝麻盐充分地混合,舌头也能充分接触面茶而感受淳滑细腻的感觉。

早年间,面茶一般是午后小食,有诗为证:“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都门竹枝词》中也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但是到了后来,面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当作早点,反而是老北京传统早点“甜浆粥”,在现在的市面上消失了。想尝面茶,可以到护国寺小吃、锦芳小吃、大兴胡同面茶这样的小吃店里尝尝。

茶包的历史


虽然传统茶客并不认可茶包这种喝法,认为其既不风雅,也难以喝出茶的原味,但这并不能阻挡茶包的普及。

6月12日讯:1904年,纽约茶叶商人托马斯·苏利文(ThomasSullivan)为了节约推广成本,将碎茶叶分成一个个小堆,装在真丝小袋里供顾客试尝。收到这些古怪的小袋子后,一位顾客将它直接丢进了烧开的茶壶里,发现效果还挺不错,清洗起茶具也方便多了,于是跟苏利文订了更多茶叶。茶叶送来后,顾客发现这些茶叶是散装的,并没有像样品一样包进小袋里,大为不满,要求换包装。从此,越来越多顾客要求苏利文卖给他们小袋泡茶。这位商人嗅到了商机,将丝绸换成便宜而且透气些的纱袋,大量生产袋泡茶,由此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一战时期,德国Teekanne公司借鉴了这个创意,为前线战士提供装在小棉布袋里的茶包,并称它们为茶叶弹“teabombs”。虽然棉布多少影响了茶叶的风味,但这种做法受到了很大欢迎。也为茶包日后的普及埋下了伏笔。

后来,茶包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它的材质和形状也得到了各种改进:棉布被换成了热封粘合的滤纸袋、尼龙布等,形状也花样百出,从单纸袋状变成了折叠双袋状、枕头状、圆形和金字塔形等。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减少包装带来的气味,让茶叶得到充分浸泡,提供更令人愉悦的喝茶体验。

包种茶如何采摘的?包种茶如何制作的?


包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清朝时期由福建茶农所创,在武夷岩茶的制作基础上,还引入一些特有的元素制成,是一款茶香四溢、丝滑入口的乌龙名茶,那么,包种茶如何采摘的?包种茶如何制作的?一起来看看吧。

鲜叶

一、包种茶如何采摘的?

台湾包种茶的采摘分为春夏秋冬四季,3月中旬~5月上旬为春茶,5月下旬~8月中旬为夏茶,8月中旬~10月下旬为秋茶,10月下旬~11月中旬为冬茶,其中以春茶、秋茶及早期冬茶品质较佳。鲜叶采摘标准为与新梢顶芽开面采二、三叶。不同品种、不同时间采的鲜叶,应分开制作。

日光萎凋

二、包种茶如何制作的?

1、日光萎凋:视天气而定。鲜叶要薄摊,每平方米摊1公斤左右。日晒温度以30~35℃为宜,过高时可用纱绸遮荫,历时一般为10~20分钟,中间轻翻2~3次。室内加温萎凋用萎凋槽,摊叶厚度5~10厘米,热风温度35~38℃,风速40~80米C分钟,中间轻翻2~3次。鲜叶经日光萎凋失水4~9%。

杀青

2、做青:室内萎凋包括静置与搅拌,即做青工艺,传统方法采取碰青(做手)与摊置相结合。经日光萎凋的鲜叶移至室内,先摊置2小时左右,再进行做青。做青次数一般为3~5次,每次历时1~12分钟,依次由短到长。每次做青后即予摊置,每次历时60~90分钟,依次由长到短。

3、炒青:锅温160~180℃,炒至手握叶子柔软,芳香显现,减重35~40%。

揉捻

4、揉捻:炒青叶即置揉捻机中揉6~7分钟后,再重压揉3~4分钟。

5、烘焙:揉捻叶取出解块后随即进行初干,温度87~98℃,第二次焙干温度75~85℃。

以上就是包种茶的采摘与制作啦,正是如此精细的采摘与制作,才有了如今驰名我国的包种茶。

看茶做茶的十大手法


一双苍老而厚实的手,纹路清晰而深刻,掌心是鲜艳的粉红色。这是一双在三四百摄氏度高温的炒锅中翻炒了半个世纪的老茶农的手,就是这双手,承接了数千年西湖龙井的历史与发展。

“看茶做茶”的十大手法

“先要抛,然后压,新茶要轻压,先把水分蒸发掉,炒青就可以加大压的力量……”38岁的杨忠伟一面炒,一面嘴里如数家珍。杨忠伟是“翁龙满杨”龙井茶的定点茶农,为了让记者看清楚他的手势,他已将动作放慢不少,但指间的细节变化不是几个动词就能概括的。“传统的龙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不同品质的茶叶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66岁的邱长寿一面演示一面告诉记者,先要抛,再压、推,再搭,然后抓、抖……每一步骤中又可以增加或是分解成若干个动作。别看邱长寿长满老茧的手粗壮而厚实,炒起茶叶来却轻巧灵活得如同彩蝶在碧草中翻飞。

从炒茶师傅陆陆续续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抛”是为了让茶叶变松,把水分散发掉,有时也为了控制鲜叶的温度。“压”则是为了把鲜叶压得扁而平,扁平而挺直是龙井茶的外形特色所在,有时为了使龙井茶表面变得光滑,还要边压边推。“抖”是为了把茶叶的形状抖出来,使叶和心包在一起,于是不仅香味被牢牢地包在每一片茶叶内,冲泡后一芽一叶的形状也完整而立体,非常漂亮。“搭”的动作很轻巧,左手捞起满满的茶叶时,老师傅总喜欢右手在满手的茶叶上轻轻一按一抹,茶叶的色泽、温度和水分情况可基本看出,下一把怎么炒心里就有数了。

“最关键还是要看茶做茶,”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研究员、浙江大学茶叶系客座研究员王家斌说,十大手法是老茶农对炒龙井茶手法的归纳,不是每一个等级的茶都要用到这十种手势,也不是每一个手法只有一个动作,一切都要根据手里的茶叶质量来定手法。每一捧鲜叶的水分含量、新鲜程度、大小都不同,经验老到的茶农会根据鲜叶的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手势。“同样是压,高档茶叶只要压扁就行,中档茶叶就要压得扁而紧,低档茶叶则要紧,手法和力度都不同。”李雨亭笑着说,“就像年纪大了,筋骨老了,能压紧就好。”

邱长寿所在的满觉陇村和翁家山村、龙井村、杨梅岭村出产的西湖龙井是国务院唯一指定龙井茶出产地,也是老底子出产御茶的地方。他家里的两亩多茶地不知传承自哪个朝代,每年都要炒,炒茶的手艺也就一代代流传下来。“炒茶的手法有所变化,现在的要求比过去高。”他说,过去龙井茶分一级到六级,每一级都有不同的炒法,但高档茶炒得不多,现在喜欢高档茶的人多,比以前更讲究炒茶的手法。

真假徽茶的古老风俗


徽茶,就广义而言指整个安徽省的茶叶,狭义而言则指清代徽州府所产茶叶。詹罗九教授认为,明末清初中国的茶中心正是在安徽。直到今天,在安徽省的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茶俗。

1、茶是茶农茶商们的生计大宗,历来很受重视,若遇偷茶或不公平买卖则要处罚。处罚的规则通常被刻成碑竖在村口或祠堂等显要之处,以作公开告诫,昭示于众。

答:真。徽商能够脱颖而出,讲究诚信正是其中一条。据说当年在广州贩茶的徽商,如果茶叶放置时间长了,就会主动挂出“陈茶”的招牌告知顾客。

2、徽州是礼仪之邦,接人待物按照朱熹的《家礼》办事,客来敬茶是必不可少的礼节。给客人倒茶一般要斟满,否则有对客人不敬之嫌。

答:假。给客人倒茶千万不能斟满,因为斟满有“自满骄傲”的意思,这才是对客人的不敬。而客人接茶也用双手,并要欠身起坐,以示还礼。一般在徽州,冬天用泡茶敬客,夏天则用壶茶敬客。敬茶时要用双手,以表示尊重,有的主人嘴里还说句“喝杯清茶”,表示谦逊。

3、在皖南,茶已经超越饮用功能,赋予食化作用。例如黟县人称稀饭为“饭茶”,祁门人请客习惯说是“请吃茶”。

答:真。不仅如此,安徽还有许多以茶入馔的名菜佳肴,例如毛峰鲥鱼、毛峰虾仁、祁红鸡丁、香茶鸡排、顶谷鱼片、雀舌炸鸡、茗都蛟龙、翠玉桃花鳜、银针珠圆等等。

4、屯溪地区开年首次插秧,一早要去秧田带泥拔出一把秧苗,置入茶盘,先拿回家中供拜,然后喝茶,吃罢茶点茶蛋再下田。

答:真。这就是当地著名的“开秧门”风俗。

5、与生活茶礼相映成趣的是人生茶礼。绩溪人生孩子,有外婆端喜报信的习俗,“女茶男酒”——端出茶壶则为女,端出酒壶则为男。

答:恰恰相反,端出茶壶表示生了个男孩,端出酒壶表示生了个女孩,由此可见当地茶文化的独特地位……此外黟县人生孩子,家人则煮上一大锅茶叶蛋,专用于给前来道喜的人吃,有的富庶之家还到村中挨家挨户送茶蛋。婴儿出生三天要洗澡,通常也要用茶水洗。孩子满月要喝满月茶,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了要喝启蒙茶,当学徒了则要喝拜师茶。

土耳其的茶室风俗


原以为一踏进土耳其境内,便可以大喝特喝土耳其咖啡,然而,令我极感意外的是:咖啡在这儿居然不是流行的饮料。散步在土耳其大城小镇的,是间间林实而温馨的茶室。在宁静的小乡镇里,土耳其茶室,是名副其实专门卖茶的。泡茶者把晶亮的茶倒在高约两村的玻璃细杯里,再放在铜质小碟上,连同两块方糖一起捧给顾客。茶的种类很多,除了惯见的红茶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茶,诸如:葡萄茶、橘子茶、苹果茶、杏子茶等,不过,当地人民爱喝的,还是单加糖、不加奶的红茶。这样的一小杯茶,价格非常便宜,只收30里拉而已(合新币一毛钱);然而,由于杯子容量少,单喝一杯是不够的,至少必须喝上两、三杯,才能过瘾、也才能止渴。我非常喜欢到土耳其的茶室去——去喝茶、也同时去感受、去浸浴在一种土耳其特有的温馨气氛里。茶室是土耳其人消闲、交际与松弛身心的好去处,每回华灯初上时,大大小小的茶室,便坐满了人——他们不是分桌坐的,而是团团地围了一个圆圈,肩并肩,膝连膝,好似一个大家庭般的坐在一起,嗑瓜子、喝红茶,又谈又笑,亲密而温暖。店东呢,坐在客人当中,听闲话、说笑话;看到我们背着相机走过,总不忘探出头来,声大如雷地喊道:“朋友,进来喝杯茶吧!”一走进去,立刻便会有人起身让坐,不待开口,热气腾腾的茶,咸香适口的瓜子,盛情地送到面前来;然后,懂英语的土耳其人,便会前来搭讪,不谙英语的呢,也拼命的微笑,拼命的打手语。喝完一杯茶,又捧来一杯;嗑完一堆瓜子,又送上一包。更绝的是:有好多次起身付帐时,不是店东不肯收,便是有别的茶客悄悄代我们付了。这样的事儿,现在回想,还是有难以置信的感觉。有些茶室,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各出“奇招”——有者在茶室里装置一各电视机,让茶客们看世界足球赛,茶室们又看又喊,喉咙干涩,红茶喝了一杯又一杯。有者在茶室里备有水烟,光顾者多数是老一辈的土耳其人,他们一边吸着水烟,一边摸着皱纹麇集的脸,想当年、话当年。也有一些店东在茶室里设了牌局,让年轻的土耳其人能在一天的辛苦过后,以玩牌作为松弛身心的消遣,借以吸引熟客天天上门。令我惊讶的是:不论哪一类茶室,全都宾客盈门,而且,清一色的全是男性,绝无半个女人,给人的感觉是:土耳其的男人在晚饭过后全部“倾巢而出”,集中在茶室里了。在土耳其热闹的大都市如安卡拉和伊斯坦堡等地,茶室除了卖茶,也兼卖苦得发涩的土耳其咖啡,然而,我发现喝咖啡的人依然很少,大部分人还是喝茶。后来,问了几个土耳其人,总算才了解了驰名海外的土耳其咖啡在今日的土耳其本土不流行的原因。土耳其虽然是农业国,但是,气候和土地都不宜种植咖啡,所有的咖啡豆都是由外地输入的,价格自然比土生土长的茶叶贵了许多。在一般大众化的茶室里,每杯咖啡收费150里拉(合新币五毛钱),这和每杯茶仅卖30里拉的价格实在相差太远了。土耳其生活水准不高,一般人收入有限,因此,咖啡已被他们目为奢侈品了。除此以外,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紧张,然而,苦如胆、浓若浆的土耳其咖啡,却需要长时间慢慢啜、细细饮,年轻的一辈,多已缺乏那份耐心和闲情了。我由土耳其西北部的尔登尼开始我的旅程,由北而南,在无数个大城和小镇留宿、观光。不论身在何处,我都不忘光顾当地的茶室,白天口渴时去、晚上闲着无事时也去。逗留在土耳其的最后一天,我住宿在一个美丽的小城denizli里。窄窄的山路,铺着古里古气的鹅卵石,两边的房屋,老而旧,由砖砌的、泥搭的高山茶、也有木造的。背驼驼的老人蹒跚地拖着瘦巴巴的驴子归家去,裹着头巾的妇女,三三两两的,抱着长条的大面包,且走、且谈、且笑。天空飘着霏霏细雨,我坐在一间小小的茶室内,捧着烟气袅袅的茶,痴痴地望着门外这一切。蓦地有人把一大盘炸面圈搁到我桌上来。抬眼望去,头发花白的店东,露着慈和的笑脸,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说:“吃吧,吃吧。吃,吃呀烏龍茶!”我的眼泪就这样盈满了眼眶——为了次日的离愁,也为了眼前的温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