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九大措施

发布时间 : 2020-09-30
黑茶的九大功效 茶叶的质量 喝安吉白茶的九大功效

【www.cy316.com - 黑茶的九大功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有着悠久的茶史和繁荣的茶文化,我国也是世界上的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茶叶在我国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及三者兼用的发展过程,因此,在保障茶叶质量安全方面更具特别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保障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涉茶人员的就业、增收与全面小康。其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茶叶营养与保健功能的消费需求。第三,突破茶叶进口国日益高涨的贸易技术壁垒,增强茶叶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第四,促进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虽然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是安全隐患依然不少,局部不稳定状况仍不时发生。那么,茶叶质量安全应该从哪儿抓呢?

第一,落实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行政及监督管理机构要从自身职能出发,严格参照《食品卫生标准》、《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法律法规,从政策上和执法力度上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第二,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保障茶叶源头质量安全。

科学合理地在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树木,营造防护林;实行以茶为主,间作其他作物,不同层次的立体结构和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在构筑良好防护屏障的同时,有效抵御部分工业废气的污染,起到遮荫、防风抗寒的作用,并调节和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使茶园环境得到优化,也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此外,也为鸟类和天敌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生物防治茶树病虫害奠定基础。而在树木或间作品种选择上,要考虑不同株高、不同根深、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高层林木宜选择生长快,树冠宽大,叶片稀疏、冬季落叶、根系深生、无共同病虫害,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果树,如枣、李、梨等果树和湿地松、相思、桂花树等经济林木,低层以套种不影响茶树生长的矮生、豆科作物、绿肥等。

第三,科学合理施肥,种植优质茶叶。

科学合理使用肥料,推广配方施肥。如通过测土配方计量施肥方法,根据茶园的目标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值,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等。改单一偏施为复合配方施肥,以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改良土壤结构,活跃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态活力。推广应用精制有机肥及缓、控释肥料,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以减少对化肥的需用量。

第四,综合治理病虫害,优化茶叶质量。

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在防治策略上,以保持生态系的平衡为目标,将有害生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而不是消灭有害生物种群;在防治措施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生物防治措施为核心,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一般无公害茶园也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有限地选用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按无公害茶标准施用,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以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第五,整洁茶叶加工环节,减少茶叶加工污染。

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厂区环境需绿化。地面要硬实、平整、光洁、墙壁无污垢。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功能,有条件的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茶叶的加工设备应选用环保型的名优茶加工机械设备,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大力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做到茶叶加工过程付制品不落地。茶叶加工过程中,更应保持车间清洁卫生,防止一切污染物的进入。农户加工应有专用场地加工茶叶,有阻止家禽、家畜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加工场地在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加工过程中应保持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炒制茶叶前应用饮用水洗手,进入加工场地应换鞋,加工处不抽烟和随地吐痰,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成品茶要存放在干燥、密闭、避光、阴凉的地方。大力引导提倡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统一按标准加工。

第六,建立茶叶质量追溯制,全程监控茶事活动。

实行茶叶栽培、加工、销售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包括品名、原料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厂名、厂址、联系方式以及商标和“三品”认证标识等内容的信息标志。

第七,完善行业自律运行机制,树立茶叶质量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是当前保障茶叶质量安全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主要举措有: 1、 把茶农组织起来,成立茶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等统一管理,通过示范推广先进茶叶科学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管理模式,带动所有茶农按照质量标准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质量与市场的对接。2、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并发挥其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与品牌意识,在基地选址、规范生产、清洁加工、诚信经营等方面往往较为自律。一方面,要坚决淘汰部分厂房、设备及工艺较落后的小茶厂;另一方面,要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茶企。使之壮大成为区域龙头企业,促其不断提高技术装备与清洁化生产加工水平。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 + 基地+茶农”运行模式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3、发挥茶叶行业协会功能。

第八,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实施新型茶农科技培训工程。

建立茶叶技术培训体系, 实施新型茶农科技培训工程, 培养造就茶叶技术骨干和实用人才, 可以切实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清洁加工技术水平,为茶叶食品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人才保障。建立茶叶专家库,定期组织农科教单位专家轮回进村人企为茶农、茶企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及相关信息服务。接受对象以地方农技人员、企业主及生产管理人员、种植大户及有关人员为主;传授内容以产地环境选择,农药、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科学选购和合理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清洁化加工等先进实用科技,无公害茶叶生产管理模式,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认证要求、程序及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市制度等。形式可以多样,如采用讲座授课、现场观摩、图册标本展示、技术资料发放、电视专题片及远程网络教学等。

第九,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集中示范, 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挑选一批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与技术,在有代表性茶区选择科技意识强的大中型茶叶企业,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基地示范,树立样板,以增强科技显示度,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与带动作用,加速成果推广转化进程,切实提高茶叶科技的贡献率。

茶叶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事关涉茶人员的就业和茶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严格保障。

小编推荐

茶叶的安全质量和清洁化生产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全国有茶园面积118万ha,茶叶产量2003年为75.2万吨,出口量2003年为25.99万吨,茶叶及与茶有关的产业总产值在320亿以上。茶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有6亿人口饮茶。尤其是茶与健康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此茶产业在新世纪中已经有很大发展并将继续以较大的速度发展。新世纪来,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引起广泛重视。所谓安全质量实际上包括量的安全和质的安全问题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茶叶的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生产持续发展,出口稳步增长

我国茶叶产量在1950年为5万吨, 1980年30.3万吨, 2000年67.6万吨,2003年为76.2万吨。以2003年产量与1950年相比,增长14倍,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茶园面积90年代来基本保持稳定,2003年茶园面积119万ha,居世界第一。我国茶叶出口量从1950年为1.13万吨,到1980年超过10万吨,1995年起超过20万吨,2000年22.8万吨,2002年为25.99万吨,目前出口量已超过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尽管在世纪之交的年份,由于国际茶叶市场疲软和绿色壁垒的压力,但我国出口量仍保持增长趋势。

2、名优茶仍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核心

90年代以来名优茶的迅速发展是我国茶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十年来各地茶园面积保持稳定,生产量增长也不显著,但产值有明显增加。90年全国名优茶产量为1.7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3.4%,产值4.3亿,占茶叶总产量的14%。95年增至6.9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1.9%,产值23亿,占全国茶叶总产值的21%。2003年名优茶产量20.39万吨,产值达70亿元。名优茶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3、无公害茶、绿茶色食品茶、有机茶成为中国茶业的主流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我国加入WTO,茶叶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000年农业部作为政府行为提出了无公害作为茶叶生产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在2005年达标,这样无公害茶就成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安全最低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也在九十年代在我国出现,尽管上述几种茶在技术要求上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属生态安全型食品,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生产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茶业结构发生巨大调整,产品多样化已初见端倪

一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茶业属竞争性行业,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所有制企业已大量转变为股份制或其他公司制企业,国有小企业改变为私人企业或集体企业,非国有企业有很大发展。

二是茶类结构调整,名优茶增加,大宗茶减少。2003年76.2万吨中,名优茶有20.39万吨,比2002年增加9.0%,目前有的省份名优茶产量已占茶叶总产量的70%,已成为高效农业,是区域性经济发展和茶区强县富民的支柱茶类。在茶类结构上也发生明显变化, 2003年的76.2万吨中绿茶为55.96万吨,比2002年增加2.3%,乌龙茶7.7万吨,与2002年持平,花茶9.0万吨,比2002年减10%,红茶4.39万吨,比2002年增1 .0%。

三是产品多样化初见端倪。除了各种传统茶类外,茶饮料近几年来增长非常显著,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1997年起步时不足20万吨,到2003年已发展至400万吨,6年时间增加了19倍。其他如果茶味茶、加香茶、泡腾茶、药茶、抹茶、速溶茶也都有一定增长。袋泡茶目前只占茶叶总量的3%,约2万吨左右,主要用于旅馆业和餐饮业,而世界上袋泡茶约占23%。此外有效组份的提取在我国也已有五十余家之多,并具有一定规模。

二、我国茶叶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安全性评价

1. 茶叶安全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农药残留

欧盟从1999年来已先后颁布了四次茶叶农残标准,有如下几个变化:

A、检验农药的种类越来越多,由99年前的7种扩大为2003年的193种,不仅有农药,目前已包括有增效剂,如八氯二丙醚(S―421)。

B、MRL标准日趋严格化,用食品最小检出量(LOD)作为MRL标准由99年的0%至2003年的93.8%。

C、从2003年7月25日起规定了第一批320种农药停止在市场上销售,其中也包括一些我国茶叶应用的品种,这些农药的MRL估计都将按LOD标准执行。

目前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目前情况有所好转。总体超标率已由1999年的>80%,降到2003年的18%左右。从不同茶类来看,乌龙茶、花茶高于红、绿茶。超标的农药种类目前以氰戊菊酯、S421、甲氰菊酯居前三位。

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 氰戊菊酯仍然居超标农药的首位,2003年与2002年相比,超标率有些回升。

※ S421的超标率要引起重视,由于它的MRL标准非常低(0.01mg/kg),因此只要有检出,就会超标,对于S421的来源问题还须进一步研究后予以控制。

※ 乐果的MRL标准在新标准中已由过去的0.2mg/kg降至0.05mg/kg,在我国茶叶生产中应予停用。

②铅。是一项在茶叶中问题日益突出的重金属,由于我国的茶叶国家标准规定得过严,为2mg/kg,因此超过2mg/kg的茶样仍然较高,但最近国家标准将改为5mg/kg,国际上的标准大多为5mg/kg,因此铅的污染来源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铅在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并不相同,应加以明确,然后采取措施控制。

③细菌污染。这在欧盟、日本、美国等茶叶进口国有的已列入检验标准,有的即将列入标准,我国茶叶中超标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④其他污染物。

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关键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茶叶进口国绿色壁垒的日益森严,近几年茶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纯的追求产量到质量到今天的安全质量生产的转变,茶叶质量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广大茶叶生产者必须把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今后茶叶生产的重要问题来抓。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

1、优势基地建设技术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有利优化茶类结构和缓解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也是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

2、茶园管理控制技术

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灌溉、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应按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茶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科学肥培管理,减少化肥污染。

(1)茶园施肥。尽量选用氮磷钾合理配比的复合肥,避免单一元素肥料造成的污染。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磷钾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量一般按每采收100公斤干茶计算,每年施纯氮12.5-15公斤,一般投产茶园,氮磷钾比例为4:1:1,幼龄茶园比例为2:1:1,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 40:60。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撒施、沟施并用,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追肥一般采用速效的化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2)茶园病虫防治。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D.科学施用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一是要按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适时、适量地选用对口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提倡农药的合理混配,按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用药,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二是要减少普治,尽量做到挑治、一药多治,合理轮换农药品种;三是要科学选择施药器械,进行低容量喷雾,调整喷药时的高度,提高防效,减少农药用量。我们大力推广对蜘蛛杀伤力小,对害虫防效高的化学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保护蜘蛛与控制害虫的协调。要改变见虫就治,乱用滥用农药的习惯,要做到达标防治。乱用滥用农药会导致害虫抗药性产生,害虫发生再猖獗,即虫越治越多,农药防效下降。

3、茶叶清洁加工技术

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的改进。硬件设施改进指的是茶厂优化改造,改善加工条件。软件设施改进指的是改进茶叶加工技术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新建的加工厂,加工厂的厂址应选择距离居民区、公共厕所、垃圾场30米以上,距离畜牧场、医院、粪池等污染源500米以外,且要处在污染源烟囱高度50倍以上,加工场的废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已建的初制茶厂,对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要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4、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5、两端质量检测技术

茶叶两端质量检测技术包括茶叶原料质量端检测和成品茶质量端检测。茶叶原料质量检测重点是茶叶源头检测体系的建设,对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药田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建立茶园农残监测点,推广茶叶农残速测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残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到鲜叶进厂分级验收,毛茶收购源头检测。成品茶产品质量检测要求茶厂必须配备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产品出厂检测体系建设,有效降低和杜绝茶叶超标事件的发生。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的全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生产过程,才能实现茶叶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茶叶质量把控关键是源头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具有悠久而绵长的茶文化,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中国茶叶是否能够更好的“走出去”。

日前,有报道称,贵州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工作正在开展,这是今年农业部组织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预防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领域,贵州又先行了一步。这也意味着贵州按照“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思路正在积极树立茶叶质量安全的标杆。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茶叶质量安全,一直是普通茶友们心头的阴霾,多年挥散不去。早在2006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就披露,餐厅免费赠送的茶水大多是“垃圾茶”,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灰尘多等问题均出现。2008年,一种名叫“铅铬绿”的工业染色剂出现在茶叶当中。更有2011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所通报的2011年春节应节食品生产环节专项抽检情况中,百福、天莲茗茶、恒隆等品牌茶叶抽检不合格。

回顾过去的2015年,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依然被频频爆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把不少品牌茶企送上了黑榜单,在抽检的多款茶样中,有18款样品存在稀土含量超标、实测品质低于茶样所标等级的问题。消息一出,又惹得不少消费者吐槽:吃的是地沟油,喝的是农残茶。似乎大家已经习惯这种已经流通于市场之后被检测出有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了,除了无奈,更多的是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担忧。

亡羊补牢还是防患未然?

近年来,我国在茶叶质量安全等问题上情况已经明显好转,2015年,江西省的茶叶质量抽检合格率已连续三年保持100%,位于全国第一。2014年湖北省也在茶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产品抽样检查中合格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监管力度上的不断加强,和对于茶叶质量的严格抽检都是百姓饮用健康合格茶叶的有力保障。

但是,也有不少“漏网之鱼”成功流入市场,虽然最后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举,实在不是消费者所想看到的。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在茶叶生产的源头上就做到安全、干净、放心。

防患未然应从源头做起

现在,不少茶企也向广大消费者开放了源头,让消费者走近茶园、茶山,亲身感受茶叶的生长与采摘,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以这样公开、透明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茶企在自身茶园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严格要求,在茶叶生产环节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督,向消费者传达健康饮茶,饮健康茶的理念。而消费者在这样的“茶山行”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茶园体验,而是重拾对中国茶叶质量的信心。

单个茶企的努力,能量自然是有限的,但是一旦政府进行推动,那么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就如同小编在文章开头中所介绍的贵州省先行一步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一样。贵州省开展茶叶的全链监控,从茶园土壤、投入品、环境、采摘到茶叶的加工生产和包装运输环节都进行了监控,真正做到生态茶园产出绿色健康茶。贵州省从茶叶源头开始严格把控,能了解到茶叶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质量安全情况,并进行严格的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零容忍。

其实,整个茶产业的质量安全,而不单单只是个别企业,才是消费者所真正追求的茶叶质量安全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源头上把好关,在过程中监控,双管齐下,才能防患未然。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广阔,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茶产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在世界的大环境中,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阻碍,如何突破障碍,彻底改变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良记录”,我国茶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茶叶包装材料选择要注意质量安全


茶叶是供人们饮用的食品,是一种需要用包装来防止污染、减少因受环境变化而变质的产品。因此在进行茶叶包装时,首先应考虑包装的有效性,即最大限度地保持产品的卫生和质量。

一、茶叶的包装材料目前适合茶叶包装的材料很多,主要有纸、塑料薄膜、金属与陶瓷三大类,还有少量竹、木等材料的工艺包装。茶叶的包装材料与其他的包装材料一样,开发和设计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各种复合包装材料在茶叶产品上的应用,如纸塑复合、塑塑复合、铝塑复合等。从包装的形式看,主要有袋、盒、罐三种。

茶叶包装材料的通用要求是:一是经济、卫生,既要价格便宜,又要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二是保质、保鲜,首先要防潮,同时也要考虑防止各种气体和微生物进入。

二、茶叶陈化变质的原理茶叶的品质主要由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叶绿素等物质以及一些香气成分组成。这些品质成分多为还原性物质,极易受湿度、温度、光线和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或相互进行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缩合或聚合反应等。从而形成一些分子较大的物质,使茶汤产生沉淀或水浸出物减少并产生一些称之为“陈”的气味。这是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机理。

1.茶多酚的氧化、聚合茶多酚是茶叶含有的二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是决定茶叶的汤色和滋味的最主要的成分。茶多酚本身无色,但容易发生变化,经酶促反应、氧化反应、缩合(聚合)反应等,会产生我们称为的茶黄素,茶黄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红素,茶红素进一步氧化和缩合(聚合)产生茶褐素。制作红茶,希望能得到较高比例的茶黄素和茶红素,而尽量少产生茶褐素(茶褐素会使滋味变劣)。绿茶是以茶多酚的保留量高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茶叶的保管,就是要防止茶多酚的进一步被氧化,而使茶汤变褐、滋味变劣。

2.氨基酸和生物碱的变化氨基酸和咖啡碱是赋予茶汤鲜爽宜人滋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多,主要是茶氨酸,相对含量较高。生物碱中90%以上是咖啡碱。它们都是含氮物质。在茶叶存放过程中,容易与茶多酚类的氧化物质结合,生成暗色聚合物,使茶叶丧失原有的滋味。

3.叶绿素和维生素C的变化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维生素C是绿茶所含的保健成分。但它们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被破坏。叶绿素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易分解,使茶叶产生褐变。维生素C也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在光或热等的作用下被氧化,继而与其他物质反应,使绿茶品质明显下降。

4. 茶叶香气成分的变化茶叶的香气成分比较复杂,同时各成分含量较少。主要是一些醇、醛、脂类化合物,还有一些还原态的硫化物。随着茶叶存放时间的延长,各种香气成分发生了氧化或转化,使得新茶的清香日渐低落,陈味显露。

三、茶叶包装的质量控制茶叶的质量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防潮 茶叶包装的防潮性很重要。茶叶在包装前应严格控制水分(在7%以下),包装材料良好的防潮性能延缓茶叶内的各种水解反应,就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2.避光 茶叶包装的避光性很重要。光照会加快茶叶各种成分的缩合反应和变化,特别是破坏叶绿素等物质,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避光性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3.环境含氧量 茶叶包装的阻气性也很重要。大气中的氧气会加快茶叶中各种品质成分的氧化反应,以降低茶叶品质。包装材料良好的阻气性亦能较好地保持茶叶品质。

4.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目前生产茶叶包装材料的企业很多,但这些企业的卫生状况值得关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已将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企业要求等同生产食品企业来对待,而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另外,国内许多生产复合包装材料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滥用印刷油墨、稀释剂、粘合剂等,致使许多包装材料带有许多强烈的异味。用这些包装材料包装茶叶,将使茶叶吸收这些异味,破坏了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应引起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极大重视。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方面是散茶销售的比例越来越大,不仅茶庄、大商场卖散茶,甚至连大型仓储式超市也设专柜卖散茶,这不但无助于茶叶品质的保持和提高,也给质量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茶叶散茶销售不仅使产品的卫生和品质得不到保证,也使产品缺乏应有的品质、规格的要求。散茶销售受到市场的欢迎,一是由于消费者对包装茶内部的质量不放心、怕上当,他们误以为散茶是产地直接上市,能看到茶叶并可随意挑选、有时还能还价,满足了消费心理。其实很多散茶是经过了许多中间环节才上柜销售的,许多茶庄和柜台的经营者并不是从产地直接进货,而是从茶叶批发市场或者茶叶经营商处随意进货,不仅卫生要求得不到保证,而且以次充好、假冒现象非常严重。二是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大多不懂茶叶品质,误以为外形漂亮、名称好听的茶叶价格就高的心理,投其所好,同时可逃避质量监督管理,难以确定产地和生产企业。市场上大量的散茶销售不仅使生产企业丧失讲质量、讲信誉、讲品牌的基础,也给散兵游勇式的销售者创造了很大的市场机会。散茶销售同时也引起了品名和价格混乱,茶叶产品的名称越来越多,什么金丝银钩、大龙毫、虾针,甚至还有什么出水芙蓉、女儿环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吸引和欺骗消费者,根本没有质量要求和标准。三是散茶销售可进行讨价还价,经营者经常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迎合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是高价礼品包装愈演愈烈,这些礼品包装的价值了超过茶叶价值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些奢侈的包装通常采用红木、锡合金等高档材料吸引人们眼球,来推销不宜保存的茶叶,实质是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不可取。

当前应呼吁国内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散茶的销售。要积极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创品牌产品,茶叶销售企业卖品牌产品,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要积极鼓励茶叶产品预包装销售。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 茶企应做到“五个不准”


近期,食品药监局发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要求茶叶里面不能添加任何的添加剂,茶叶生产企业应做到“五个不准”,以此提高茶叶质量安全。茶叶生产企业要到具有法定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产品出厂检验,一旦检验不过关的茶叶,一律不得出厂销售。

提高茶叶质量安全

8月6日,记者获悉,省食药监局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通知强调,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生产茶叶不允许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也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茶叶。

为保障茶叶质量安全,通知要求,茶叶生产企业应当严把原料进厂关安全关,认真落实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必要时对原料的农药残留、污染物、着色剂等项目进行检验,包括对原料中可能添加的铅铬绿、孔雀石绿、苏丹红等非食品原料进行检验。

外购茶叶原料的茶叶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供应商名录,相对固定原料来源,并定期审核评估;对原料提供或上游茶叶种植者提出严格要求,以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为重点,严把质量安全关。鼓励企业建立茶叶原料基地,并对茶叶种植过程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按要求严格控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

通知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要严格规范标签标识,做到“五个不准”:不准虚假标注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不准生产无标识、标识不全或标识信息不真实的茶叶;不准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不准虚假标注茶叶原料种植地区或类似表述;不准虚假标注手工制作、野生、贮存年份或类似表述。

茶叶生产企业要按照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企业明示采用标准,进行产品出厂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出厂销售。企业不具备自检能力的,要委托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产品中铅、农药残留等安全指标不合格的,或发现检出着色剂、非食品原料的,要立即停产、彻查原因、召回产品,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建立和完善茶叶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促进企业依法生产、诚信经营、优胜劣汰。

细数茶叶的九大功效


茶作为生活中的常见饮品,味道清新淡雅,既能解渴又能养生,是很多人的挚爱。因此小编特意梳理了夏季喝茶养生系列稿件,为大家全面介绍喝茶的保健功效、如何冲泡茶叶及澄清隔夜茶到底有没有毒等知识,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细数茶叶的九大功效”。

1、灭菌

每天喝些绿茶可以降低胃溃疡的发病率,因为绿茶当中含有儿茶素,它能有效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帮助预防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2、去除蚊虫

在日常生活中,喝完茶之后将残留的茶叶收集起来,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将晒干的茶叶放在有蚊虫的地方燃烧,可以起到驱虫防蚊的作用。

3、预防消除暗疮

一些年轻人因为皮脂分泌旺盛,常常会长痘痘暗疮,可以通过喝绿茶来缓解。同时绿茶也可以配合金银花、生甘草一起饮用,金银花和生甘草都有着治疗暗疮痤疮的功效。

4、止泻

茶能和蒜瓣一起配合,帮助止泻。大蒜有着解毒消炎的功效,而茶水能够起到抑菌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肠道中有害细菌的抑制,将茶和大蒜配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止泻。

5、口干解渴

喝茶可以生津润喉,清除内热,口干的时候喝茶解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尤其是喝乌龙茶。乌龙茶可以如绿茶一般清香,口干也有红茶的醇厚,乌龙茶温热适中,不会寒不会热,所以很适合口干解渴。

6、帮助散热

在现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喜欢喝冷饮来解暑,但其实喝凉的东西会把热给遏制住,不容易散出体外,导致生病,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热的话,应该喝些热茶,发一发汗,很快就将体内的热散走。

7、防晒

绿茶含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成分,有着很强的抗氧化的功效,将绿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支撑护肤品,涂在肌肤上,可以帮助肌肤抵抗阳光照射的伤害。当然直接喝绿茶也有着防晒的效果。

8、预防中风

人的身体内部生成过氧化脂质,使血管壁失去弹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脑中风的发生。经常喝茶可以防止脑中风,因为茶里面含有单宁酸,这种物质可以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此外茶叶里还含有类黄酮类的化合物,能够帮助抗炎症,防止感染还有预防血栓,喝茶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病发率。

9、缓解腰肌劳损

喝茶可以缓解腰肌劳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患慢性腰肌劳损的人非常多,经常喝醋茶可以缓解病症。取3克红茶用200毫升的开水冲泡,然后盖上盖闷15分钟之后加5到10毫升的吃醋进去,趁着热喝,每天喝两次,喝七天。

绍兴:开展出口茶叶飞行检查 维护出口茶叶质量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产茶大国,出产的茶叶有一部分是销往国外的,然而,我国茶叶出口的道路并不通顺,受到农药残余等质量安全问题的限制,我国茶叶出口量排名十分不理想,这该如何是好呢?最近,在绍兴,为了维护出口茶叶质量安全,对上虞区的四家出口茶企进行飞行检查,在抽取的茶叶样品中,均未发现任何问题。

检查

近日,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虞办事处根据《2017年上虞区“质量月”活动方案》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出口茶叶飞行检查,对上虞辖区4家出口珠、眉茶企业的生产车间及仓库进行现场突击检查。

本次突击检查,检验监管人员根据日常检验监管的情况,在企业现有的库存原料中有针对性地抽取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茶类,共抽取了15个各类茶叶样品。全部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感官、水分、灰分及水浸出物等项目的检测。对检验不合格的茶叶及时进行依法处理,并将检查的结果和处理情况通报各出口茶叶企业及行业协会。从突击检查和抽检情况来看,上虞出口茶叶质量安全基本稳定,被抽查的出口茶叶企业生产车间及仓库未发现有违规违法行为。

开展阶段性飞行检查是对出口茶叶日常监管情况的检验,掌握当前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状况,同时对防止各类掺杂使假行为、保证出口茶叶原料和成品质量安全起到积极作用。今后,上虞办仍将按照绍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上虞区政府统一部署开展此类突击检查,强化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帮促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确保上虞地区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