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卡古树普洱茶,勐宋茶区最有名的茶!

发布时间 : 2019-12-09
普洱茶古树茶 古树茶普洱茶 普洱茶古树

普洱茶古树茶。

以前,位于勐海勐宋的那卡茶,名气比现在的老班章大多了。关于勐宋茶山和那卡茶,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呢?

两个勐宋

西双版纳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勐宋,都是古老的茶山,都有好茶。

那卡名茶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那卡寨子以出产品质上好的古树茶而被人们所认识。

那卡是拉祜族译音,也写作娜卡、腊卡、纳卡,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茶区内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的勐宋古茶山,可以说是勐海县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东与景洪相接,南连格朗和乡,并与南糯古茶山隔河相望。

那卡茶在大范围划分上属于勐海勐宋茶区,勐宋茶区的乔木老树茶以保塘的最粗大,以那卡的最著名。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中小叶种

那卡古茶园中大小叶种混生,小叶种占有一定比例。这在以大叶种著称的勐海茶区极为罕见!

勐海贡茶

据史书记载,早在清代,那卡茶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尉府”,据历史记载,那卡所产的竹筒茶甚至被缅甸国王指定为贡茶,可见那卡茶品之佳与名气之重。

石上岩茶

那卡古茶园的生长环境,茶树下乱石成群,随处可见,是典型的石缝里长出的古树茶,陆羽《茶经》茶之源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圣认为,乱石生长地是最好的茶树生长环境,当今名扬天下的武夷岩茶就是最好的证明。

竹筒茶

在云南,制作竹筒茶的少数民族很多,但把竹筒茶做出名并成为贡茶的,唯有那卡的拉祜族!

世代居住在那卡的拉祜族,很早就有做竹筒茶的习俗,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

小班章

品鉴那卡大树茶,没有景迈的香和易武的柔,却带有一丝布朗山的苦和格朗河的涩,隐约间显出几分班章的霸气,难怪被当地人称之为:“小班章”!

那卡确有他独特的回甘持久、入口润甜,适合大众口味!第一次喝到那卡茶,汤醇厚、滑、润喉;涩短苦重回甘快、持久;香气高;汤色透、亮。边喝茶边领悟“苦尽甘来”的意义生活也就如此。

cy316.cOm扩展阅读

最原生态的普洱茶秘境茶园勐宋那卡


西双版纳,一个从热带雨林里生长出来的神奇乐土,亦是普洱茶主要茶产区之一。

若非习茶,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西双版纳密林里的村寨,不仅出产好茶,而且还是最为原生态的秘境所在。

譬如那卡,一个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远藏于勐海县勐宋深山里的老寨。

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所产茶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尤其是各个名山头都有着特定的口感。勐宋那卡寨便是其中之一。

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循着那卡茶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丛林深处的秘境。

云南的茶山,往往都连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如今从勐海县城开车过来,可以通过这样的公路直达那卡村口。但想要进村,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通往那卡的公路不仅有着陡峭的山和U形弯,而且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裸露的红土就会和着雨水一起淌成泥河、冲上道路。严重的地方,必须推车才能前进。

等天晴了,太阳烤干了道路上的泥泞,路面就成了高低不平的大坑小坑了。20公里不到的路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即使平常不晕车的人也忍不住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

举目环视,茂密的原始森林叠嶂如峦,白色的云于林中山涧自由穿梭,阳光偶尔从云缝中透下来,形成明暗交替的好看景致。

但闻鸟啼风鸣,只觉天宽山阔,心明如朗。而就在这片美轮美奂的布景之中,藏着约660亩左右的古茶园。

高大的古茶树大多散落在密林之中,有的古茶树之间甚至相隔几百米,与竹子、芭蕉、果树及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树木混生。

微雨过后,古茶树旁的野果显得格外诱人。随手一个抓拍,都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且,那卡位于有西双版纳屋脊之称的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甚少受到打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物种丰富且自成良好生态系统的深林中,高大的古茶树往往是以藤蔓攀附、青苔众生的形象出现。

而这片生态林,亦成了富集养分的天然培育床,不仅为古茶树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也让近几十年种下来的小树能良好的继承并延续这片山林的优良基因。

由此而出的那卡茶,条索紧结、芽头较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香气突出,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忍不住感叹:真是天赐那卡好山水。从气候到雨水到山林生态,以及弥足珍贵的百年古茶园生态系统,无一不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条件。

无数爱茶之人前赴后继到此,更有“爱得深沉的”如陈升号直接建立初制所,都是为了对得起这片山林。

那卡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才106户人家,算全了也才568人,颇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进入村寨,甚至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就生长着茶树。一座座新修建的房子就掩映在绿树之间。

一路上随处可见野放的小黑猪、猫狗等动物,在村里大摇大摆的踱着步。

虽已是21世纪,但这里的老人大多还是习惯赤脚走路,小孩也是三五成群的光着脚在地上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而且,老人们大多身体强健,即使六七十岁了照样上山采茶。之前被报道过的百岁采茶老太,就是那卡寨子里的人。

也许是长期与山林相依相生,拉祜族天生喜欢花。无论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小花园。

不过可要小心,这深山里的花园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可不是乱嗅乱摸的。比如上图中的喇叭花,虽造型别致、外形靓丽,但却是有毒的。欢乐的生活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里除了年轻人会磕磕巴巴的说普通话,老一辈的没人会说。

据说村里只有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住在县城里。最终,我们只能用影像来记录这些画面。

面对我们的镜头时,无论是抽着旱烟袋的妇女,还是路边玩耍的孩童,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片祥和的古朴村寨,以前甚至穷到一家人出门可能要轮着穿裤子。

走完一整圈,忍不住感叹:好一块遗世独立的茶园宝地。临走前,村长扎儿为我们用当地特有的搪瓷缸泡了一杯正宗的那卡茶。

金黄透亮的茶汤刚涌入口中,就有带着清凉气息的甘甜不断涌进口腔;高扬的茶香,久久萦绕不散,恍若带着这片遗世秘境的特有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我想,是再也无法忘记“那卡”这个“遗世明珠”了。

西双版纳之巅 那卡茶之乡——勐宋乡


“勐宋”系傣语地名,“勐”是位于平坝或盆地的大部落,“宋”为高寒地区之意,因此“勐宋”就是“高山坝子上的部落”。西双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就坐落勐宋山中,海拔2429米,被称为“西双版纳的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境东部,地处东经100°24′48"~100°40′25",北纬21°56′54"~22°16′59"之间,东与景洪市交界,南邻格朗和乡,西与勐海镇相连,北接勐阿镇,东北连勐往乡。总面积4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878亩。辖曼迈、曼方、曼金、曼吕、蚌冈、蚌龙、三迈、大安、糯有9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示范站、电视台2个自然村尚未纳入村委会辖区)。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5220户23179人。境内主要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汉等民族。傣族6275人,哈尼族7798人,拉祜族4971人,布朗族1578人。

勐宋乡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地形特点是东西宽、南北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429.5米(为全州、全县的最高点);最低海拔77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年平均气温15~18℃,多年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雨季多集中在5~10月。霜期短,多年年平均有霜日20天,多年日照量1782~2023小时。主要风景名胜有:

勐宋古茶区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那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那卡茶区,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滑竹梁子山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坐落于勐宋乡境内,地跨蚌龙、曼吕、蚌冈、大安、三迈5个村委会,方圆27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上居住着拉祜、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

从前,滑竹梁子生长着成片粗如酒杯、竹节长而光滑的稀有野竹,当地人称滑竹,因此而得名。滑竹梁子的植被主要是散生成片的刺竹和常绿阔叶乔木,半坡上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面积2000亩,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山顶平坦处埋有一块水泥方柱(三角点标石),作为该山最高点的测量标志。山顶四周森林茂密,古树成群,形成一道独特而美观的景致。

多雨的夏季或寒冷的冬晨,山下的浓雾会翻滚着弥漫其间,山如雾海中的孤岛;天高云淡之时,站在山顶眺望四野,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登上西双版纳之巅,可以观云动、赏雾海、浴山风、游竹林、眺远山、览佳木、品民风民俗,是一个远足登山、回归自然的绝佳去处。

曼迈缅寺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曼迈村边,距乡政府500米,占地面积295平方米,1960年毁于火灾后重建,并搬迁现址,原旧址在现今乡卫生院,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四方形底基,屋体由14根圆柱支撑,屋体正中设有佛像1座。所有柱梁用红色金粉绘画着各种花纹,屋顶边角均有种兽型站立,佛寺旁建住房一幢,以供僧侣居住,佛寺雕刻工艺精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糯有石洞糯有,干笋,座落在糯有村得名,位蚌冈村驻地东北,石灰岩溶洞,洞深60米,洞口高1.5米。

仙人洞位于曼吕村驻地西北,洞深13米,洞口直径5米,石灰岩溶洞。

落水洞因河水在此落入暗洞得名,位于蚌冈村驻地东南,洞呈月牙形,可容纳200人。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勐宋那卡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有一个独占勐宋众茶寨之首的地方——那卡。那卡是勐宋古茶区,最具美名的一个茶寨。那卡东面,和景洪相连。南面和格朗和相连。从勐海出发,取道工业园区。勐宋乡并不难找,但那卡却是位于勐宋至隐的地方,宛如藏在深闺的少女,把羞涩与至纯演绎到极致。

在名山头充斥着普洱茶市的今天,那卡作为一个小茶寨,不争名,不抢利。静静在那,没有炙热之感,也没有被遗忘的趋势,以简单的平和之美,占据了一部分茶人的心。进入勐宋乡范围内,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古茶树大乡的气势,绿树成荫的路旁景致,伴随一路。宁静之感,随处可见。勐宋茶寨众多,最为受欢迎不过那卡,保塘,曼西林。三个茶寨,虽处一地,村寨建筑和茶品滋味却各有不同。初进那卡,坐落在小山坡上的茶寨,寨屋顺地势渐高分布。整齐中,还有一种严谨在其中。

站在寨前,一眼看去,寨屋密集分布,并看不到茶树。这是勐宋茶寨的一个共性,茶园与村寨是分开的,顺路穿过那卡,即可到达那卡寨后的古茶园。那卡古茶园生长于摘自背后的小斜坡之上。如果换做是一般茶园,斜坡是比较好行走的,但是那卡茶园的地面却是绝然不同的。土质松软到行走之时,便会下陷。这是那卡茶农对茶园维护的一种方法,使茶园中土质疏松,定期进行翻土,这样的松软空隙大的土壤,有利于养分物质的渗透。

在各个地区的茶园进行实地记录后,发现,土质松软,养分渗透充分的茶树,树干树形也许无异于其他茶树,茶树鲜叶的色泽,叶片颜色更显油亮。这也就决定了茶叶干茶的乌润感。很多时候,喝茶,看干茶,色泽乌润的茶,香气与滋味要略高一筹。很大程度是因为茶树吸收的养分充足。

那卡,从茶寨,到茶树,再到干茶茶汤,都给人一种不争,沉静中透显沉稳的感觉。肥壮的芽叶,墨绿显毫的干茶,呈现的茶香,带有幽幽清淡花香。花香一直是勐宋茶的特点,为何说那卡与其他几个寨子茶品口感有所区别呢?勐宋大多数茶寨茶香近似清淡花香,而那卡在清淡花香之下,还会透显出淡淡果甜香,在清淡的香气中,增加一丝清甜,是很特殊的一种香气体验。

茶汤在口中,第一感知便是甜味,汤水在舌面,首先只感觉清甜感附于舌面上。顺滑的茶汤在口中停留片刻,方能感受到茶汤惯有的苦涩。苦味停留舌面很短,就会化为饱满的甘甜,甘甜中还有清淡花香。茶汤的涩味停留在舌面的时间会稍显长,茶汤的涩感,却是令人很舒服,舌面不是刮舌感觉,反而清甜会随着涩感在呼吸之间,渗入更深处的舌根与喉间。

那卡茶,具有勐宋的独有香气,也独具自身的特殊汤感,茶汤在口中的甜味,加之每泡都浓郁的花香,感受回甘的同时,再闻公道,蜜香填满整个呼吸道,顺畅而浓郁。也许那卡并没有独特的入口滋味,但是各项都均衡的滋味,确实是可以达到和美无缺。

勐库那赛普洱茶区


从东弄大寨顺公路前行约5公里便进入那赛村委会的地界,从那赛开始勐库东半山闻名遐迩的藤条茶便逐渐多起来,还留着藤条状的茶树,那至少是1965年以前种的茶树。那赛公路两边的坡地里都是藤条茶园,可看出那赛50年前已有很多茶园。

来到那赛,首先该看该去的寨子应是拉祜族古寨--小村。那赛年代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园大部分都在这里。小村有80多户人家,90%为拉祜族,拉祜人在寨子里大都讲拉祜话,他们说喝茶为腊夺,摘茶为腊盆,古茶树称腊吃。小村过去在交通要道上,从勐库坝子去博尚去临沧的古驿道从小村穿过,这条古道不知有多少年,古道原本在斜坡表面,现已被踩踏得如深沟。古道两边还保留有上百亩的古茶园,古茶树树围超过80厘米的很多,那是汉人还没迁来那赛前拉祜族种下的。

那赛有大面积的古茶园说明清朝时期那赛较安宁,没有战乱,拉祜人没有迁走,他们一直在那赛安居、种茶。

小村

小村景色很美,树多、竹子多,寨子中间有几棵三人合抱的古柏树,古柏旁边是大片竹林,一笼一笼的竹子摇摇曳曳不断地向古柏树弯腰点头,从高处看去,古柏的苍劲挺拔,翠竹的清秀盈柔相陪相衬构成了一幅刚柔兼有的灵动而鲜活的实景画。寨子里的拉祜人说,小村过去好看得很,五十年前,古柏树前面还有个很大的池塘,那塘子里的水清汪汪的,白天从水里可看见天上走动的云,晚上从水里可看见银光光的月亮,水塘边竹林很密,人进去都看不见,年轻人喜欢进去玩耍。

拉祜人在小村至少已居住了500年,那塘清汪汪的水是他们不迁不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惜的是那塘清水现在已经消失,它的美只留在拉祜人的记忆中。小村散发着古茶树的气息,凡是老房子老屋基,前前后后都有古茶树,古茶林里备有竹梯,是供采茶用的,老屋旁边的古道很宽,顺着古道往山上走2公里还能看到不少已和树林杂生的古茶树,寨子里的拉祜人已说不上是哪辈人种的,那应该是五六代人以上的事了。

小村的古道见证过勐库茶早期的兴旺,1950年以前,勐库坝子及四排山的营盘、邦木、邦协的人去博尚卖茶都要从小村这条古道上走,从博尚、云县、大理来勐库坝子买茶的商人马帮也要走这条道,小村既是马帮、商旅歇脚休息的地方,又是商人们收购茶叶的一个站点。从小村到博尚只有3个多小时的路,小村的拉祜人种下那么多的茶园,这和小村所占的交通优势有点关系。

小村现有七八户汉人,从汉族老人口述得知,汉人迁入小村已有120年左右。最早来的汉人为余姓和陈姓两家,迁来小村的汉人主要靠种地和种茶为生,没有用烤酒卖的方法将拉祜人的茶园和田地一点一点地换去。汉人和拉祜人和睦相处,相扶相帮,那户姓陈的汉人还出资修路架桥,深得拉祜人的尊敬。小村的拉祜人失地的很少,迁走的不多,1950年还有30来户。从小村沿古道往山上走3公里便是正气塘村,正气塘村是个汉族寨,现有30多户人家。正气塘村过去叫瘴气塘,传说几百年前此地有个水塘,水中藏有一大莽,天阴时那大莽常吐黑雾,令人惊悚,疑有瘴气,便将此塘取名瘴气塘。瘴气塘在临沧进入双江的古道边,彭锟1903年进双江剿办拉祜族起义时在瘴气塘扎过营、住过兵,彭锟为避邪气将瘴气塘改名为正气塘。

正气塘

在彭锟未来扎营之前,正气塘有拉祜族居住过,拉祜人在正气塘居住时已种下许多茶树,拉祜人种的茶树今天还留下几十亩,茶树的主干已长得比大碗口还粗。1903年以后拉祜人从正气塘迁走,汉人们迁了进来,汉人们也接着种茶树。正气塘热闹过,因正气塘在大路边,上临沧下双江的马帮都要经过正气塘,一姓刘的汉人便在路边开了一马店为来往马帮商旅提供食宿还兼卖些小杂货,过往行人将刘家马店称为刘家铺子,将马帮歇驮的地方称为歇马场,马帮过往时都要在正气塘歇晌,正气塘的人会从赶马大哥那里听到不少奇闻轶事。

正气塘的汉人们卖茶很方便,从正气塘到博尚街3个小时就可走到,早上出发天黑前就可转回家来,若是不想去博尚卖茶,就将茶叶摆在门前,有马帮过往时也会将茶叶买去。正气塘因在古道边,也常被土匪光顾,1945年至1948年间就多次遭土匪抢,到1949年时正气塘已很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临沧到双江通了公路,正气塘的古道上听不见马铃声了,刘家铺子也随之歇业迁走,慢慢地正气塘就变得清寂无声,很少有外地人进去了。

那赛大寨

正气塘在小村的上边,那赛大寨则在小村的下边,小村坡脚有条水流湍急的小河那赛河,河上有座大石桥将河两边的古道连接,过了大石桥走10多分钟就到那赛大寨。古道从那赛大寨穿过,将那赛大寨分为上下两个寨,两个寨鸡犬相闻,相距不到100公尺,古道上方的寨叫上寨,古道下方的寨叫下寨,上寨下寨都是汉族寨,两个汉族寨的老人们都说,汉人没迁来之前,那赛大寨有佤族人在此居住过

最早迁来那赛大寨的汉族是董姓人家,从景东迁来,董家在那赛已有8代了。董国顺老人今年已有77岁,他记得的最老的长辈便是他的爷爷董生芹。董生芹在那赛是靠养马富起来的,是一百年前那赛的养马专业户,他最多时养了100多匹马,他不仅卖马,还用自己的马组成马帮替东半山各个村的人驮茶叶、驮六子去博尚、去云县、去缅甸。董家后人说董生芹身材高大、身体结实,尤其是他那两条腿又长又粗,走一步别人需走两步才能赶上他,乡里人送他一个外号叫四大脚。从他的外号便知这是一个靠勤劳吃苦发起家的人。

光绪末年董生芹已是那赛的富户,他捐了很大一笔钱与陈家、李家一道在那赛河上建了那座大石桥。那赛河水量很大,水流湍急,一到雨季从勐库坝子去博尚的路便被河水阻断。石桥建成后,勐库坝子到博尚全年无阻,石桥用5柱大石条拼排搭成,每柱大石条长415厘米,宽43厘米,厚30厘米,整个桥面宽250厘米。五十年前石桥上还有刻花护栏,桥两头还有石狮,河边还搭建有亭篷供人休息,如今除了5柱大石条横在河面上,其余的建筑都已荡然无存,那赛河上现已有了公路桥,但那赛村委会几个寨子的人来来往往下地做活依然要从石桥上过。一百多年过去了,几个寨子各个民族的村民对当年捐资修桥的人一直心存敬意与感激。

那赛大寨到小村的古道两旁分散着不少老茶树,从树形上看,过去留的都是藤条茶,从树龄上看,比小村拉祜族寨的要小一些,应该是汉人们在民国初年种下的。

那赛村委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新种了2000多亩高产茶园,白花树村是新茶园最多的寨子。现在白花树村、小村都有茶叶初制所,那寨董家的后人依然情系于茶,在那赛办了一个茶叶加工厂,其产品在昆明颇受欢迎。

那卡古树茶,身怀绝技的“小班章”


普洱茶近年是山头茶唱主角,以班章为首的苦烈派号令天下,尽显王者之气,以冰岛易武为代表的柔甜派不遑多让,后来居上所向披靡。

不过,称王称后的山头毕竟是极个别,若是煮茶论英雄,“王”“后”旗下的众多好汉中不乏身怀绝技,持有神通者。

咱们单说那卡。那卡茶出名很早,茶质好肯定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否则老班章茶为何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历史上一个地区的茶要出名,至少俱备四个条件:贡茶、古道、商号、文字至少占一样。

那么,那卡茶占了哪一样呢?

商号?古道?好像不沾边,贡茶和文字倒是有些记录,当然,这里说的贡茶不一定非得进贡到京城皇帝老爷那里,在云南,当地的土司、头人和管辖官员点名要的茶都可以叫贡茶,比如冰岛茶上贡给勐勐土司的贡茶,比如昔归的“县委茶”……

据史书记载,早在清代,那卡茶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尉府”,据历史记载,那卡所产的竹筒茶甚至被缅甸国王指定为贡茶,可见那卡茶品之佳与名气之重。

在清代,勐宋茶山与南糯山同属车里宣慰司直接管辖,民国时期改归车里县。根据对历史及一些古茶园的分析,比如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古茶树,勐宋茶山的种茶历史比诸悠久的南糯山并不会短。

那卡茶不仅仅在历史上出名,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那卡茶在勐海的名气至今还能与“南糯山”“班章茶”比肩,因其芽头肥壮,滋味浓烈,生津回甘迅猛,余韵悠长,在当地还博得“小班章”的美称。

当然,那卡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谓之“三绝”:

一绝——小叶种

那卡一带的古茶园茶树品种有大、中、小叶混生,其中小叶种居多,这在以大叶种著称的勐海茶区极为罕见!

二绝——石上茶

那卡古茶园的生长环境,茶树下乱石成群,随处可见,是典型的石缝里长出的古树茶,陆羽《茶经》茶之源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圣认为,乱石生长地是最好的茶树生长环境,当今名扬天下的武夷岩茶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绝——竹筒茶

在云南,制作竹筒茶的少数民族很多,但把竹筒茶做出名并成为贡茶的,唯有那卡的拉祜族!

世代居住在那卡的拉祜族,很早就有做竹筒茶的习俗,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

据历史记载缅甸国王也指定“那卡竹筒茶”为贡茶。

品鉴那卡大树茶,比不上景迈的香和易武的柔,却带有一丝布朗山的苦和格朗河的涩,隐约间显出几分班章的茶气,难怪被当地人称之为:“小班章”!

确有他独特的回甘持久、入口润甜,适合大众口味!第一次喝到那卡茶,汤醇厚、滑、润喉;涩短苦重回甘快、持久;香气高;汤色透、亮。边喝茶边领悟“苦尽甘来”的意义生活也就如此。

勐宋茶区的普洱茶为什么值得收藏?


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

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那卡茶区,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位于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从勐宋保塘村留下的几十亩特大型古茶树来分析,勐宋山区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与南糯山少数民族种茶的历史一样悠久。

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清光绪年间已有汉人进入勐宋保塘、南本定居,做茶叶买卖。民国20年有从勐腊易武迁来的汉人陈玺、陈碧在勐宋曼迈开茶庄做紧茶。1941年佛海茶厂曾在勐宋建过茶叶初制所,设过茶叶收购站,范和钧还派人向勐宋私人茶庄老板陈玺收购紧茶,至上个世纪40年代勐宋古茶园面积还很大。古茶园至少还有五千亩以上。

勐宋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保塘离乡政府约10公里,是勐宋乡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古茶村。

保塘新寨是一个因茶而衍生的寨子,全寨90%为汉族。说是新寨,但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年间汉人来这里建寨定居无疑是奔茶而来,保塘新寨的汉族村民说,他们的祖上来这里时,这里已有大茶园,他们来保塘有六七代了。

离新寨1公里便是保塘旧寨,旧寨是拉祜族寨,现仅有20多户人家,寨子仅靠古茶园,旧寨古茶园与新寨古茶园连为一体,面积一千多亩,茶树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年代不一,看上去如一天然古茶历史博物馆。勐宋最大最老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树围超过150公分的大茶树就有10多棵,最大的茶王树高达10多公尺,围径已有210公分。

与保塘相似的还有南本,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清末汉人迁入南本,汉人定居南本自然也是为茶而来。

另一个大茶村坝檬,分新寨、老寨。老寨为哈尼族村,新寨为拉祜族寨。两寨隔一山沟对望。坝檬背后便是西双版纳的最高峰,海拔2240公尺的滑竹梁子。站在滑竹梁子峰顶可将勐海的七个茶山尽收眼底,坝檬新寨、老寨都有零星古茶树,大面积的古茶树则在滑竹梁子的山腰上,人们习惯将那片古茶园称为滑竹梁子大茶园。

熟悉勐海茶的人都知道一个茶名,腊卡茶。腊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腊卡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腊卡茶产自大曼吕的腊卡寨,腊卡寨离大曼吕盆地还有5公里,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是个拉祜族寨。腊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过去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1981年时任勐海茶厂厂长的唐庆阳先生为了发掘恢复西双版纳的传统茶品,深入勐宋山区的腊卡寨考察,将腊卡竹筒茶重新发掘、整理、制作出来,并取名为“竹筒香”,使腊卡竹筒茶得以重新展颜、扬名。喝过腊卡竹筒茶的人都称赞它香气悠长,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腊卡竹筒茶特有的香韵的确是腊卡独有,或许真是腊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腊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不多,仅存三四百亩。新茶园也不到五百亩,因腊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腊卡茶。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

一片片老茶园,一山山新茶园覆盖着勐宋,有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现代科技的支撑,勐宋人自信、自豪。至2006年已有20多家茶厂在勐宋设点收茶,有茶园的勐宋人挣钱容易,一村接一村地步入小康。

西双版纳普洱茶名山之:勐宋古茶山


在普洱茶世界里,勐宋有两个,一个是景洪勐龙的“小勐宋”,一个是版纳的勐宋,今天我们聊聊版纳的勐宋。

从南糯山北坡山脚往北跨过流沙河,就进入了勐宋地界,勐宋和南糯山基本是隔河相望,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西南通向勐海镇。

勐宋古茶山上的古茶园分布较广泛,总面积约3800亩,树龄跨度较大,100年--700年都有,老茶树老态龙钟,造型古朴奇特,非常壮观,其中树龄最大的是勐宋乡下辖的保塘老寨古茶园,树龄在500--700年间。

勐宋境内的滑竹梁子是西双版纳州的最高峰,滑竹梁子也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勐宋古茶山3800亩古茶园,基本都是围绕着滑竹梁子分布,由于高海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勐宋茶在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勐宋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保塘,保塘有两寨,新寨和旧寨,两寨相距一公里,新寨也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保塘新寨是纯粹因茶而生的寨子,90%是汉族,进入保塘新寨,古茶园也就初现端倪,勐宋深远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展开,新寨居住这以前因茶迁徙至此定居的人,据当地茶农介绍,他们祖上大致来自这些地方:江西、贵州、四川、大理,几十年前,新寨还居住这部分拉祜族,后来茶叶不好卖了,拉祜族逐渐迁走,现在的保塘新寨,几乎都是汉族。

和新寨相反,保塘老寨是个拉祜族寨子,新寨和老寨的古茶园是相连的,连绵有一千多亩,茶树长得很密,大至两人合抱,小至碗口粗,树龄跨度很大。

保塘老寨紧紧靠着古茶园,老寨是古村,但具体不知道多少年,勐宋最老最大的古茶树都集中在这里,当地的拉祜族人说,老寨是当地人最早来定居的地方,以前繁盛的时候有七八十户人家,现在只有二十多户,保塘的古茶树是拉祜族所种植,汉族来保塘居住的时间不足一百五十年。

还有一个寨子情境和保塘老寨相似——南本老寨,南本也有大面积古茶园,南本原为拉祜族寨子,清末是迁入汉人,汉人定居南本也是为茶而来。

说到勐宋,不得不提滑竹梁子和那卡,下一期我们就来聊聊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欢迎关注董玥说茶

冰岛茶、冰岛古树茶、冰岛茶区茶、冰岛茶区古树茶_普洱茶


茶行业流行PK,古而有之,斗茶即为PK。延展下来,普洱茶行业内盛行大厂PK小厂、生茶PK熟茶、纯料PK拼配、古树PK台地。

生茶、熟茶之分,无非是熬制的时间不同,殊途同归,本无争论,不过因为是一个要快速套现,一个是即时消费的问题,在我看来,无可争论,争论也没有意思。

纯料、拼配之争,谈的本就两码事,纯料是指原料,拼配是指工艺。而且,现在喝和未来喝是不一样的市场,也就是不一样的产品,现喝用纯料,未来用拼配,这有什么好PK的呢?

古树PK台地,这两个词都不是茶学名称,都是民间词汇,据说某茶学权威也用“古树和台地茶”做了对比,一个指树龄,一个指栽培方式,我不知道所谓的茶学权威到底是哪种茶学权威,如何以江湖的名称来做庙堂的对比,又如何来做这种对比?

所谓的台地茶包罗万象,很多古树被台刈后,在勐海也称为台地茶,而在易武则算为古树茶,这样的茶,到底算台地,还是古树呢?

江湖乱,且罢了。学术界也乱,就不应该了。

今日,友人问我到底有没有功力喝出树龄,说有客户能喝出300年与800年的区别,友人言喝不出,问我,我说,估计疯人院当天放假就可以喝得出。

我们的先民聪明,发明了茶林间作的模式种茶,所以,古茶园一般在森林边上,与万亩连片的现代茶园茶的生态环境不一样,这两者之间的口感当然有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在于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同样生态的古树茶,300年和800年,首先是树龄就没有办法准确测定,云南大面积种植茶树是在明代,汉族进入云南之后的事情,当然,前面也有,但是,根据现在的茶树种植情况分析,大部分都是明代之后的事情,大部分茶树也就是500年不到。至于树龄更老的野生茶,那则是另一码事。

至于“大厂PK小厂”,原本也无可分解,不过,如今的PK有了新的迹象,有了新的内容。

大厂原本应该做大众市场,小厂则只能覆盖小众市场,这两者原本是不相干的两个市场,一个做入门客,一个做发烧友,其实是相得益彰的好事,不过,最近有了变化。

今日朋友发来帖子,据说某大品牌早就准备了上亿元的古树茶,并且今年在“冰岛茶区”也收购了上千万的茶叶。

古树茶上亿?我要说这个企业真敢吹,云南古树茶的产量总共不到3000吨,全中国的茶商都在山上收鲜叶,全中国的发烧友也在山上收鲜叶,从未听说过一枝独秀的超级品牌在收古树茶,而且,古树茶的产量实在太小,根本不可能有上亿元的毛料供应给一个企业,即使有,也一定是混采,而不可能做到纯料,这是想想也知道的常识。

现在的茶商之所以从毛茶收到鲜叶,正是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在造假,不得不守树收茶,一颗茶树春季干毛茶产量能有一公斤就已经算比较大的茶树了,茶商收古树茶,超过100公斤,往往就不可控,也就是很难保证茶农不是混采。而一个企业要收购上亿的古树茶,而且毫无声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大品牌都有话语权,他说是就是。

至于“冰岛产区”这一说法实在是高明,众所周知,如今的“冰岛茶”一定是指冰岛老寨的古树茶,而老寨的古树茶实在是少得可怜,大品牌要说是老寨的古树,那随便问问,一个采访即可以露馅,而说“冰岛茶区”,那范围就大了,一般人也无从考证。

但是,蹊跷的是,即使是“冰岛产区”,也是和布朗茶区、易武茶区一样,早就于2012年开始细分,冰岛老寨就是冰岛老寨,小户赛就是小户赛,南迫是南迫,市场即使再糊涂,已经细分的则不可能再混淆概念。

市场原本是大品牌是大品牌的受众,小品牌是小品牌的受众,不过,无论是怎么增值的诱惑人,毕竟茶是喝的,大品牌的品质在发烧友级别的茶品面前不堪一击,好在可以隐藏在盛名之下,遮盖在品牌的余威之下。

所以,大品牌欲力振茶品质量,可以理解,不过,一出手就是漏洞百出的“古树茶”,如何让人放心?

茶叶是一种随时可以替代的产品,相对垄断可以实现“大产量”、“大产能”、“大规模”的效应,但是,不是说掌握了话语权就想古树即古树,想切入分众市场即切入分众市场,至少是应该来点真古树料。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2008年写作震动普洱茶界的《普洱茶营销》一书,其书批判了普洱众多伪概念,被称为业界第一奇书,也是唯一被盗版最多的专业性书籍。时至今日,淘宝上销售其盗版的商家,多达150余家,成为专业书籍类被盗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观点,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续引发茶行业多年大讨论,屡屡引发轩然大波。其行文特点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媒体、业界重视,其文字展现了一个本真、独立人格的魅力。其新作《七子饼鉴茶实录》现已公开发行,再次引发市场震动。

寻茶记:景洪勐宋古茶山_景洪勐宋普洱茶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三月的景洪,勐龙镇勐宋村所在的古茶山上,生机盎然。沉睡的茶树开始苏醒,新发的嫩芽染绿了枝头。又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

从景洪到勐宋村的道路崎岖不平,远比想像中的路更难走,一路上尘土飞扬,颠簸不已,人与车都要散架了。踏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一行人在村民的带领下缓步前行。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村民正在采摘鲜叶忙碌的身影,在一片混生林古茶园中,数百年的老茶树夹杂在高大的樟树、榕树间,树势苍老,生机盎然。

勐宋古茶山包括勐龙镇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区域。勐宋古茶山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这里的茶园顺着布龙自然保护区延伸。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勐宋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在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难化,一般茶农所采摘制作的是甜茶。

在茶山上,我们有幸品尝到了今年的古树茶。勐宋茶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回甘生津明显。据当地人介绍,勐宋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辖区古树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二是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三是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四是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茶叶从古至今都是勐宋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边疆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勐宋的茶叶加工主要通过合作社和茶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既保护了茶山的古茶树资源,又规范了村民们管茶、采茶的技能,还为村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茶叶销售渠道。

跟随我们的茶人妹土是勐宋村大寨村民,是在大山里“淘金”的哈尼族汉子。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山里,总想做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于是他走出了大山,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在妹土茶叶加工厂厂房里,妹土向我们介绍说,茶叶的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茶叶采摘、鲜叶萎调、炒茶、揉捻、理茶、晒青等工序。

“杀青过程相当关键,一般每锅35公斤。第一锅温度要达到130度以上,至少要炒15-20分钟,到了15分钟以后要看看茶叶熟不熟。通过搓揉茶叶,闻一下,香气就出来,说明茶叶马上就要熟了。没有炒熟之前闻到的都是茶叶的生味。”妹土站在杀青机面前介绍。

2013年,妹土联合村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由于他有文化、懂经营、会电脑、经商口碑好,在当地茶农中有着较高的威信,被推选为合作社经理。合作社共有社员12户、茶叶面积1200余亩,每年收购鲜叶20吨左右。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3年和2014年,合作社每户社员每年毛收入达15万元左右,最多的达20余万元。截至去年7月底,仅春茶一项每户社员平均毛收入就达15万元左右。合作社成功解决了茶农自产茶叶滞销的问题,使社员经济收入和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今,大家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妹土说,他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参加过由省农业厅组织的香港土特食品展览会,向与会者宣传勐宋深山老林中的古树茶,让故乡的生态茶走得更远、飘得更香。

徜徉在勐宋这个绿色染成的茶山上,片片嫩绿的茶芽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春光明媚的古老茶山上,片片新叶将悠远的茶香弥散、传扬开去……

勐宋古茶山简介和其普洱茶品质特点


勐宋古茶山简介: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属于大勐龙镇。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50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东/南面与缅甸接壤,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据当地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委会距离大勐龙镇上约三十公里,现在为砂石路面,2010年四月可通水泥路。

勐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三十多年过去了,勐宋乡7个村委会,143个自然村都有新式高产茶园。

勐宋古茶山区域: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委会均有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在1500至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大叶种野生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为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勐宋11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5千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在村委会周围有6个村寨,全部为爱尼族(哈尼)。每家都有大树茶。勐宋还保持着比较完善的民族风俗,具有民族特色。每年还过自己特有节日“嘎汤帕节”。

最大的几棵古茶树

阿妈央古茶树I: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0.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青蛙池,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5.4厘米,叶脉8~10对,叶面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I: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下,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树高6米,树幅5.2~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

曼卖窑大茶树Ⅲ: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勐宋古茶山乔木古树茶生茶特点:

条索:条索茶梗长

汤色:金黄透亮

香气:香气好

滋味:柔甜、苦涩显,苦重于涩,且苦难化

回味/生津:回甘尚好,生津一般

水性:柔而稍薄

喉韵:层次尚好

茶韵:水柔香甜,层次感明显

耐泡度:高

专家相关评价: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勐宋古茶园的分布详情:

村委会位于东经100°35′,北纬21°35′,是哈尼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中,大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6个寨子为僾尼人,阿克、丫口两个寨子为阿克人。这些哈尼族(阿卡(Akha)人)要是从勐海南糯山搬迁而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全村8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各个寨子的古茶园又多穿插、交织在一起,大小共有9个片区,总面积3670亩,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第一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山坡,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1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38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56米,主干胸围0.33米,树高3.58米,树幅3.03×2.42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实属于栽培型的普洱茶种(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茶园据当地人回忆已有100年历史。

第二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青蛙池至阿妈央一带,海拔1605米,有坡地混林茶园6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47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32米,距地面0.10米形成三分枝,围粗分别为0.60米、0.42米、0.36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野茶,品种归属尚待鉴定,其利用历史已有200年。这些茶树生长势强,分枝多而密,树幅宽大,产量较高。毛茶由福建茶商收购,据说福建有些地方的人偏爱这种苦茶。

第三片区位于勐宋村口公路上方茶叶初制所周围,海拔1600米,有缓坡茶园400亩,分属于曼加角、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41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9米,距地面0.10米形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0.90米、0.61米,树高5.4米,树幅6.2×5.4米,部分分枝已半枯。这片古茶园属于普洱茶种,培育历史据村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分析,应在200年左右。但茶园内高大乔木较少,且邻近公路,茶园生态环境较差。

第四片区位于曼卖窑村附近池潭边,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250亩,分属于曼卖窑和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3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茶树位于大路边菜地内,其基部围粗0.90米,主干胸围0.80米,最低分枝距地面2.2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树势较弱。这片茶园古茶树上有较多的苔藓、兰科等附生植物,茶树树势普遍较弱,有的茶树枝干砍伐较严重,虽有采摘利用,但产量较低。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五片区位于曼窝科后山大茶山,海拔在1650--1780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是勐宋最大的一片连片古茶园,分属于曼窝科、曼加角、曼卖窑、曼加干边、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在这株古茶树附近有两个僾尼族妇女在采茶,其中一个78岁的老人向我们口述了父子联名的僾尼族世系共13代,第一代开始种茶,按平均每代20年计,已有260年。这片古茶园茶树生长势较强,生态环境也较好,单产较高。

第六片区位于勐宋坝子对面的那曲努把,海拔165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350亩,主要属于大寨、曼加干边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1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最低分枝0.80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茶树树势中等,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七片区位于勐宋水库两旁茂密的森林中,海拔1650米,共有坡地茶园250亩,属于曼卖窑、大寨两个寨子。茶树密度每亩80株,品种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75米,主干胸围0.64米,树高2.85米,树幅2.04×1.75米,茶园培育历史已有100多年。

第八片区为阿克村茶园。海拔1680米,共有古茶园15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第九片区为丫口村茶园,海拔1700米,共有古茶园7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工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式以泡饮为主,部分村寨老人保留有煮饮的传统。

曼伞古茶园:

曼伞老寨位于东经100°37′,北纬21°38′,地处勐龙至勐宋公路边,海拔1251米,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后山,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总面积700多亩,为老寨、新寨所共有。为坡地混林茶园,土壤砖红壤,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古茶树多为主干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次生枝,茶树密度为每亩95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古茶树树势衰老,主干已有部分枯朽。这片古茶园属普洱茶种,原为坡地混林茶园,但现在靠近村寨的一部分已改为梯地,且茶园内原有的高大乔木已遭砍伐,古茶树的生长明显衰弱。这片古茶园的历史,据该村布朗族所言是其先民种植,我们走访了一个10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她说她父母从外地迁来时就已有茶树了。该村缅寺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布朗族因有缅寺而从各地搬迁而来。因此,结合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的历史来分析,曼伞古茶园的历史应在200-300年间。曼伞无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产量较低。曼伞布朗族喜爱饮茶,甚至百岁老人亦离不开茶。茶以泡饮为主。

班飘村怕冷古茶园

班飘村委会怕冷老寨(一队)位于东经100°32′,北纬21°53′,海拔1335米,亦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一侧山坡及山谷内,茶园土壤为砖红壤,茶园内有一些高大乔木,甚至还有多株巨大的榕树。茶园总面积达800亩,为怕冷一队、二队、三队三个布朗族寨子所共有。茶树密度为每亩85株,其中最大一株位于老寨缅寺下方,与高大的榕树和菠萝蜜树相邻。这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15米,距地面0.2米形成3分枝,围粗分别为0.80米、0.64米、0.55米、树高3.7米,树幅4.7×4.4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枯老中空。古茶园培育历史据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是他爷爷那一代人所种植,距今有150年左右。怕冷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晒青毛茶,产量较低。饮茶方式亦以泡饮为主。

临沧茶区之勐库十八寨-----那蕉


该行政村隶属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地处勐库镇东边,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22.00 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41公里。东邻临沧,南邻那赛村委会,西邻帮读村委会,北邻梁子村委会。辖偏坡寨、三家村、大石房等9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4户,有乡村人口1132人,其中农业人口1132人,劳动力67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560 人。

全村国土面积 2.43 平方公里,海拔 1,800.00 米,年平均气温 12.00℃,年降水量1,00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652亩,人均耕地1.48亩,林地1,941.10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1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

那蕉行政村的石头寨,属于典型山区,位于勐库镇东边,距离那蕉村委会0.2公里,距离勐库镇22公里,海拔1800多米。石头山因石而得名,乱石林立,百木森森,自古为高云雾出好茶的地方,而陆羽《茶经》即谓茶之“上者生烂石”,可谓不谋而合。

那蕉行政村的茶品以石头寨为代表,独具以下特色:芽壮显毫,茶气劲足,茶性沉厚,滋味酽爽甘沁,香气清馨高雅,回甘迅速,生津细腻,杯底挂香良好,而且特具冰糖韵,品咂有味,体味有神,后期可特。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那卡古树普洱茶,勐宋茶区最有名的茶!》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树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