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楚王国的“茶马互市”

发布时间 : 2019-12-10
茶马古道黑茶 八马乌龙茶 高马溪黑茶

【www.cy316.com - 茶马古道黑茶】

马楚王国的“茶马互市”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湖南全境及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建立了一个由马殷及诸子相继统治的独立王国,以长沙为国都,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 之一,史称“马楚”。

马楚统治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政策,经济上奖励农桑,发展茶业,通商中原,使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茶叶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品,并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经济区,长沙的茶叶生产也达到了鼎盛阶段。

马殷在占领湖南后,重视民生,鼓励通商,注重发展地方经济,采取了“听民摘山”、“令民自造茶”以及一些轻徭薄赋的宽松政策, 大力发动农民种植茶叶。

马殷政权每年向梁王朝贡茶25万斤,此外还有大量的茶叶贸易维系着马氏政权的财政,有人推算茶叶年产量当在1000万斤左右。

马楚对外的茶叶贸易分为民营与官营两种。所谓“民背”,就是老百姓将茶叶卖给中原客商,王国收取茶税。

据《十国春秋.高郁传》记载,马殷接受判官高郁“请听民售 茶北客”的建议,“收其征以赡军”,官府坐收茶税之利。所谓“官营”,就是王国组织对 中原地区大规模贸易。

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茶马互市”的贸易方式,即用茶叶换 北方的战马及纺织品等。

至马楚政权时,在全国许多地方设立了名为“回图务”的商业 货栈,承担着“茶马互市”的货物中转职能。招募商人居住于此,茶商号称“八床主人”。

据《十国春秋.楚世家》载,梁开平二傅908,马殷奏请梁朝在汴、荆、襄、唐、郢、复州 设置回图务,用来“运茶河之南北,以易缯纩、战马”。可见“回图务”既是茶叶北销的转 运站,又是茶叶的直接销售点。

茶马交易的主要对象是中原地区。茶马交易的主要对象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贸易为主,易货方式为辅。马楚政权在茶马交易上获得“岁百万计”的丰厚利润,并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旧五代史.马殷传》认为,这种 官家招募商人为王国卖茶得利,是专卖的一种形式,即“民间采茶,并抑而买之”。由茶农种植加工,由官府收购销售,本利归官,叫作“榷”。榷茶起源于中唐,马楚承袭之。

茶马互市、以茶易马的贸易推动了湖南,特别是潭州、衡州等商业城市商业贸易 的发展。如后汉高祖乾復元年948,后汉朝廷就派三司军将路昌祚到湖南采购大量 茶叶运往北方。

同时长沙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5在国内,茶叶则通过长江、汉水运往西北各地,甚至中亚地区;

通过湘江、灵渠、漓 江运往岭南各地,甚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虽远至交趾之人,亦常食之”。

cy316.coM延伸阅读

千年不变的茶马古道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源自唐宋时期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青藏属高寒地区,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们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由于该地区不产蔬菜和水果,囤积在人体内的脂肪又不易分解,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很大伤害,且燥热的糌粑亦对人体有伤害。

茶叶不但能够分解脂肪,而且还能防止燥热,所以喝酥油茶成为藏民高原生活的习惯。藏区不产茶,需从内地引进。藏区和川、滇边地产好马。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往往需要大量的骡马。于是,茶马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随着藏区和川、滇边地的骡马、毛皮、药材与内地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交换贸易日益繁盛,社会经济发展日趋繁荣,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便形成了一条联系南北、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政策的发展及废止

“茶马互市”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盘剥。北宋日时于期,朝廷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置榷茶和买马司来监控茶马贸易。到了元代,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进入明代,茶马治边政策变得更加严厉,甚至成为统治者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一匹上等马最多可换120斤茶叶,而到了明万历年间,一匹上等马只能换三十篦茶叶,中等换二十篦,下等换十五篦。

清代时的茶马治边政策虽然有所松弛,但私茶商人开始增多,在茶马交易中往往茶多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被废止,茶马古道也随之废止了。可以说,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是中国商人在沧桑岁月中用自己的双脚艰难踏出的。

安化茶马古道茶旅结合!


安化茶马古道茶旅结合

安化除了种植、加工和销售茶业之外,刘波还计划利用当地独特的风景进行产业布局,包括度假酒店、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综合服务。

事实上,为进一步拓展产业附加值,安化县政府加强了黑茶与旅游的结合。

如今,以“天下黑茶?神韵安化”为主题长达1800米的雪峰湖大道景观风光带和罗马广场安化黑茶精品街全面建成,中国黑茶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

茶马古道风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走茶马古道,品安化黑茶”的游客年均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实现茶产业和旅游业互动发展。

为进一步做好茶旅结合,该县将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平台,推进茶旅深度融合。

加快黄沙坪古茶市、中国(安化)黑茶博物馆、盛世茶都?中国黑茶大市场、云上茶旅文化园、梅山生态文化园、安化黑茶学校等茶旅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

以“天下黑茶?神韵安化”为主题,以“千年黑茶、万年溶洞、亿年冰碛岩”为重要载体,启动茶乡花海、安化黑茶主题公园;

安化黑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策划和打造多条“以茶为媒”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茶旅一体化进程。

8月8日至12日,市政协副主席梅敏亚、秘书长刘桦率队,就我市茶旅文一体化情况专题视察调研。

市政协专门就茶旅文展开专题视察调研,这在近年来还是第一次。

益阳市旅游起步较晚,如何立足本地资源,做大做强益阳旅游,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0年前后,安化等地率先提出了茶旅一体化的战略构想,后来又逐步形成“茶旅文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并付诸行动。

这一下,益阳,尤其是安化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益阳人一下子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客观地讲,常规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我市确实比较欠缺,旅游资源的挖掘,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知名的旅游资源。

但在益阳,尤其是安化、桃江等地,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壤富含锌硒,全市有机茶园面积达37万亩,其中安化就有25万亩之多。

可以说,是湖南省最大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所生产的的安化黑茶,享誉国内外。

我市还是三湘大地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安化、桃江等地高达70%以上。

这些地方,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安化茶马古道:别样的“丝绸之路”

在湖南省安化县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隐约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古道上,马蹄印历经风雨还清晰可见,仿佛诉说着那段气势恢弘的历史。千百年来,声声马嘶,悠悠马铃,回荡在山谷、急流和山寨的上空。

“茶马互市”的缘起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居住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需要大量摄入高热量的脂肪,比如奶油、羊肉等,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体内不易分解消化,而茶叶正好能够起到分解脂肪的作用,所以那里的人们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只是藏区因为高寒的缘故产不了茶,而在内地因为常年征战大量需要马匹,如此一来,藏区人民就将自己的马匹、药材等与内地的茶叶、布匹、盐进行交易,茶马古道便是这样开辟而成。

事实上,传统的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始于汉代,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与这三条道路不同的是,在安化的这一条茶马古道,时至今日也保留着用马运输茶叶的这一特色。

与黑茶的“不解之缘”

安化作为西部茶马互市的供应地。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有着“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茶叶生长环境。安化黑茶也远近闻名,产销十分兴盛。那时的茶商为了方便收购和运输,于是就集资在安化县内修建了茶马古道。与其他茶马古道路线不同的是,由于安化的资水横贯全境,聪明的茶商便运用这个优势在安化收购茶叶后,再沿着这条茶马专道驮至江边集镇,通过水运的方式远销外地。这种“船舱马背式”的茶叶运输方式造就了它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特色。

安化的这条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们,多半寻茶而来,与茶结缘,毕竟,这条古道的兴起就是因为黑茶的兴盛。要说安化这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也是中国的特有茶类,历史悠久,唐代时就有生产。现有三尖、茯砖、花卷等多个种类,具有助消化、降脂减肥、延缓衰老等九大功效。茶香醇正甘爽,有的略带独特的松烟香,要缓慢地细品几口,方能觉出其中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古道上的激情有关于“马帮”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汇合。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历史在茶马古道上的痕迹已经慢慢在褪色,但是安化的马帮却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马帮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活在安化大山深处已有千年以上,他们身上的不折不扣的勤勉和冒险精神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所稀缺的。

近几年来,安化县政府重视旅游开发,养在深闺的川岩江风景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马帮游”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那里的山道,根本是不能明眼见的,走近了才发现在树丛中间隐约有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步步惊心,连往峡谷底部看一眼,都需要足够的勇气。

我们熟知的茶马古道已经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古道上的马蹄滚滚已然随着历史的沉淀也渐渐沉默了,然而,在悠长的历史剧里,茶马古道依然是一颗璀璨之星,耀眼在浩瀚长空。

安化:以茶为马踏歌前行


安化:以茶为马踏歌前行探访黑茶,湖南安化是重要的一站。从历史上的边销茶,到如今占领内销市场的千两茶、茯砖茶、三尖茶,安化黑茶逐渐走入人们心中。日前,本报记者来到湖南安化探访,希冀将其醇和的滋味、悠长的产茶历史、淳朴的民俗风情呈现给读者,让爱茶人在这景、这滋味中一“醉”方休。

黑茶小镇的似水华年

开阔宁静的资江水缓缓流淌。在河岸边,益阳市安化县黄沙坪镇傍江而立。作为湖湘风情旅游小镇——黑茶小镇,这里留着岁月的印记。

一条几百年前由青石板铺就的百米小路在镇上延伸着。块块形状不一的青石板,或方形或三角,或是在时光的碾压下,有了裂缝。石板与石板间的缝隙处,是刚刚冒出头的小草,星星点点,用新绿点缀路的沧桑。

小镇的小型广场旁,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安化黄沙坪古茶市,这里被称为是万里茶路的起点之一。

安化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早在唐代《膳夫经手录》中,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而直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才开梅山置县,故安化有“先有茶,后有县”的说法。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作为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以货易货的商品,换取马匹,供战事使用。尤其在清末,这里的茶叶产业盛况空前,在资江沿岸,经营安化黑茶产制运销的茶行、茶庄达300余家。

安化县政协副主席瞿东江介绍,在现在县城的十公里范围内,过去像黄沙坪这样的茶叶小镇就有4个。“每个茶叶小镇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学校、会馆、钱庄。这里最古老的钱庄已有400年的历史。当时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单是黄沙坪,就有十余个码头。”

每年采茶季更是人声鼎沸。“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江边鸥。”清末山西知县刘翊忠曾有感而发,作《黄沙坪·感茶事》。“据记载,采茶时节镇上能汇聚十万茶工,周边县市的人们纷至沓来,到茶镇务工,做茶、采茶,从春天忙到10月份,再回家等来年采茶季。”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茶业办主任肖伟群笑着说。

茶镇的繁华,今日依旧可见一斑。在安化,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于民间。“在县内的各处山路,曾分布300余座茶亭供人们歇脚纳凉。当时的茶亭,还设专人看守,守茶亭的人也会被分配田地,主要负责给过路人泡茶喝,这曾是安化别有人文和地域特色的一道风景线。”肖伟群说。

三砖三尖一花卷

“伙计们咧,把杠抬啰……齐心压咧,用力踩哟……大杠压得好喂!小杠绞得匀啰、哟嚯嚯、哟嚯嚯、哟喂……千两茶王在安化,安化黑茶传天下!”在寻茶路上,益阳市政协委员、安化县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罗艳群,现场激情昂扬地表演了一曲她编导的《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中气十足的嗓音、响亮的口号声,形象地唱出了千两茶制作时挥汗如雨的情景。

现如今,在益阳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用竹篾捆好的圆柱体,就是千两茶。千两茶因其外面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因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的一千两(合当今36.25千克)而得名,如今,还有十两茶、百两茶。

肖伟群介绍,安化黑茶的种类可以简单地用“三砖、三尖、一花卷”来记忆。三砖主要指黑砖、花砖和茯砖。花砖顾名思义,是花卷茶改制而成,砖面上有着清晰的花边及文字图案。茯砖茶则以“金花”——冠突散囊菌著称,砖内金花遍布,滋味醇和。黑砖则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和发挥了安化黑茶的原始品质风格,选用安化一级黑毛茶为原料精工制作而成。三尖是指天尖、贡尖、生尖,创制于清乾隆年间,采用散装篾篓包装,这种方式是现存的最古老的茶叶包装方式之一。

“不同的茶叶制作会有不同的采摘时间,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摘的主要做成天尖。像千两茶,由于原料比较粗老,一般在5月底、6月上旬采摘。一般来讲,安化黑茶主要采摘两季,茶园管理做得好的可以采摘三季。”肖伟群说,安化的茶叶品种是国家级优良品种——云台大叶种,最适宜做黑茶,因而县内90%以上均加工的是黑茶。

好茶离不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安化境内有芙蓉山、云台山等,茶叶种植海拔在300米到800米之间。生态环境好,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安化县县委书记杨光鑫说,另一个先天条件就是土壤——冰碛岩。在安化有大量的冰碛岩存在。岩石形成于6、7亿年前,是世界稀有的石种之一,内夹杂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据考证,当前安化的冰碛岩占了世界上的85%左右,而剩下的另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南极。“冰碛岩为茶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这对于茶叶生长来说十分难得。”杨光鑫说。

肖伟群还介绍:“不同的山上,茶的味道还有各自的地域香。芙蓉山上的茶,甜度很高,被称为甜茶。云台山的茶则茶气更足,苦涩味需要时间来消解。”

如今,黑茶制作工艺依然延续老祖宗传下来的工艺,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烘焙和晾置。尤其是千两茶,其制作工艺为纯手工,其中的“踩制”是一项传统的特色工艺。工人常在制作中高喊踩茶号子,高昂的音调并不比纤夫号子逊色。

“7到9个人,是踩制工艺的标配,有抬杠的,有踩的,要相互配合。领头的人被称为杠爷,是这里面工资最高的,茶有没有踩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有经验老道的人才能担当,在现场指挥踩茶的每个细节和步调。”肖伟群说,茶叶制作一般在7、8、9月份,等到茶制成成品后,千两茶还要按照传统进行日晒夜露,要放七七四十九天,吸收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

茯砖茶——古丝绸之路的神秘茶

说起茯砖,湖南经历了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到产地的角色转换,这里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历史上,湖南茶叶产区因压砖技术差,生产的砖茶质量疏松,于是采购原料运到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不仅可以减少茶砖破损,茯砖茶运往销区市场,交通也较湖南便利。

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姚坚介绍,明清西北的官茶,皆有陕西巡抚管理,将湖南引茶在泾阳加工成茯砖茶,泾阳成为其时茶叶加工、检验之地。

“明朝后,茯茶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已成为边销茶中的佼佼者。”姚坚说,回族、维吾尔族以及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的汉族,普遍流行喝茯茶。道光元年(1821年),安化黑茶边销和内销量达3600-4000吨。其中一半以上由陕西发给引票,运至泾阳制作茯砖茶,再运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西亚、俄罗斯地区。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茶”。

1939年到1953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在此之前,是湖南茶北运泾阳压制的时代;自1939年,农学士彭先泽至安化江南压制黑茶,不久,中茶公司安化第二茶厂(益阳茶厂前身)于1953年成功压制出了第一片茯砖茶,打破了茯砖茶在湖南“三不能制”的传统,结束了湖南不能加工茯茶的历史,开创了湖南压制茯茶的历史先河。

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杏益,至今已在茶厂工作了整30年。他介绍,现如今益阳茶厂只生产茯茶。在茶厂内还建有小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手工茯砖茶模具,机制茯砖茶生产设备等,静静地记录着茯茶制作的历史变革。“现如今,茶叶制作中会有机械化加工生产,但在关键环节上,还是要手工制作,这是茯茶保持传统特色的关键。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控制一块茯砖茶内的金花量,做到了保证茯砖茶的质量稳定。”刘杏益说。

“据专家认证,金花的保健功能显著,能够起到降血糖、降血脂,助消化等功效,这也是黑茶的主要功能。”肖伟群介绍,现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在提纯金花,做成金花酒、保健品、面膜等,对于金花的开发,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多姿多彩茶风俗

在安化县农村,农户家里都有一个“家具”———一口缸,里面满满当当地晾着茶水,一个茶噹子放在边上,想喝就舀。

肖伟群笑着介绍说,喝茶的习惯,在安化由来已久。尤其在农村,家家户户还有夏天喝凉茶、煎茶的习俗。

“茶农喝的茶多是自己做的茶,这个茶就放在火炕上面一直干燥,黑乎乎的。要喝的时候,就从茶篓子里抓一把,放到铁炉锅上一煮,再倒到茶缸里晾凉了喝。”肖伟群说,夏天追求凉快,等到农忙回来,农民就用茶噹子舀着喝上几碗,瞬间身上的汗就褪去了一半,心里只有一个爽字。缸里的茶水能存三四天,或者一个星期。客人来了也喝这个茶。”

在茶园里,还可以随时摘了茶叶鲜叶打擂茶。“摘上鲜叶,加点花生、黄豆、芝麻,擂成粉末后,用开水冲。有米擂茶、盐擂茶、糖擂茶,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搭配。”肖伟群介绍,尤其到了夏日,擂茶有清热的功效。

黑茶的发展,无形中改变着当地人的饮茶习俗。“过去黑茶多是边销茶,当地人主要喝的还是红茶和绿茶。但是最近十年,黑茶内销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当地百姓也开始喝起了黑茶,享受着黑茶的功效,相信更多爱茶人也会为黑茶的魅力折服。”肖伟群说。

由茶马古道看安化茶商


由茶马古道看安化茶商

在北纬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资江沿岸,漫山遍野生长着生机盎然的茶树。这些茶园的茶叶,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湘黑茶”。成品“湘黑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如琥珀,口感浓醇。益阳湘黑茶专家周奎说,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世纪前后,以牛羊肉等为主食的边疆兄弟民族,就发现长期饮用“湘黑茶”能分解脂肪,促进消化,防止燥热。旺盛的“边销”需求在今益阳市安化县境内产生了官方的“茶马司”,益阳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湘黑茶”由马帮携带,从湖南入四川,沿“茶马古道”输往西藏、新疆或内蒙,进而销往尼泊尔、印度和中亚、远东。

据史料记载,湘乡县(原湘乡包括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盛产红茶。民国年间极盛时,双峰境内已有茶园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433.5吨。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红茶内销和外销市场巨大,一个以茶为业的商人群体应运而生。较早成名的红茶商人是刘麟郊。他是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清太学生。咸丰年间,刘麟郊在战火纷飞中,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数年之间即成巨富。在清末民初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以双峰人为代表的茶商驰骋商场,纵横海内外,形成了一个联结紧密的商业集团。当地依靠茶业发家致富、家财累计百万银元以上的商人先后有数十人之多

安化洞市高城马帮,是清末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帮。因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马古道的特殊意义。茶马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明清时期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一河相隔的唐市镇,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当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而当时茶叶等商品的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从资水的唐家观,经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安化茶商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

2020由茶马古道看茶商


由茶马古道看茶商

在北纬25至30度的雪峰山麓和资江沿岸,漫山遍野生长着生机盎然的茶树。这些茶园的茶叶,绝大多数被加工成“湘黑茶”。成品“湘黑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如琥珀,口感浓醇。益阳湘黑茶专家周奎说,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0世纪前后,以牛羊肉等为主食的边疆兄弟民族,就发现长期饮用“湘黑茶”能分解脂肪,促进消化,防止燥热。旺盛的“边销”需求在今益阳市安化县境内产生了官方的“茶马司”,益阳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湘黑茶”由马帮携带,从湖南入四川,沿“茶马古道”输往西藏、新疆或内蒙,进而销往尼泊尔、印度和中亚、远东。

据史料记载,湘乡县(原湘乡包括今湘乡市、双峰县等地)盛产红茶。民国年间极盛时,双峰境内已有茶园27000亩,产茶785吨,其中外销的红茶433.5吨。咸丰年间以后,海禁大开,中西互市,红茶内销和外销市场巨大,一个以茶为业的商人群体应运而生。较早成名的红茶商人是刘麟郊。他是双峰县三塘铺镇胜云村人,清太学生。咸丰年间,刘麟郊在战火纷飞中,经商于湘潭、汉口等地商埠,数年之间即成巨富。在清末民初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以双峰人为代表的茶商驰骋商场,纵横海内外,形成了一个联结紧密的商业集团。当地依靠茶业发家致富、家财累计百万银元以上的商人先后有数十人之多

安化洞市高城马帮,是清末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帮。因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造就了安化茶马古道的特殊意义。茶马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明清时期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资江一河相隔的唐市镇,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当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而当时茶叶等商品的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从资水的唐家观,经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安化茶商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

中国茶马古道有几条?


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其主要线路有3条,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及滇藏茶马古道。

重走茶马古道,相信是不少旅行者的心愿清单之一。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中国茶马古道有三条。

第一条,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内地黑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唐朝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

第二条,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陕西人开辟;

第三条,滇藏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是陕西商人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线路,从长安、汉中到甘肃、宁夏、新疆,到唐朝时,与丝绸之路相连,走向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之一。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 ,通行地区为陕、甘、川、藏,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

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

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

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由云南向北进入西藏,向南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高马二溪茶叶揭秘


高马二溪茶叶揭秘

茶为国粹之饮,黑茶尤胜。据相关权威史料记载“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湖南省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千年来被誉为安化黑茶之宗源。鄙人调到安化县田庄乡工作已经整整三年,穿越茶史烟云,追踪史料记载,耳闻茶界口碑,关于高马二溪茶的议论已经是烂熟于耳。通过近年来的细细品味,仔细想来,这确是真的。鄙人多次陪同北京考古界和茶叶界的专家爬到高马二溪村实地调研,虚心的拜访了许多茶学界前辈,也通过各种场合咨询了不少知名专家,到今天为止,鄙人自认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聊作抛砖引玉。

一、特殊的生态环境。高马二溪有着特殊的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环境。茶叶一般日照时间以4-6小时为宜,首先,林中茶则可以通过林荫来调节日照,上午和下午均可以通过太阳的斜射形成天然的树荫给茶树营造较好的阴凉环境;其次,杉树、松树、香樟或其他杂树所散发的各种天然香味会被茶叶自然吸收,使茶叶的清香更绵长而浓郁;再次,香樟等特殊林木散发的气味具有很好的杀菌杀虫作用,这也是直接导致高山茶病虫害少、无须治虫的重要原因之一;第四,不管是针叶林还是阔叶林,都有树叶的脱落更新,掉落到地上就是茶树最为天然的生态肥料。因此,高马二溪的茶叶虽然没有大面积的连片茶园,但是近百平方公里的山头,正是这种林中茶、茶中林的生态成就了它们的自然芬芳。

二、神奇的育茶土壤。高价溪与马家溪两溪广泛分布存在七亿年历史之久的冰碛岩与烂石土壤。如果说冰碛岩是活化石、是七亿年前地壳活动的历史见证,那么烂石土壤就是上苍赐予的九天息壤,就是优质茶叶繁衍生长的天然乐园。整个高马二溪的土壤是上层是烂石,中层是砾石,底层是黄土或黑土。而这些烂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经湖南省农科院检测,其中以硒最为可贵,可以防癌,丰富的有益微生矿物元素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的独有的滋润甘甜。

三、独有的地理位置。高马二溪茶叶肥大厚实、经络清晰,内含物质极为丰富,明洪武24年既列为贡茶,故有“天生好原料”之美誉。震惊业界与世人的“奉上严禁”茶业禁牌(清道光四年立于境内)近年被发现后,国家考古专家和茶业界权威学者据此考证“高马二溪世为皇家茶园所在地”。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点湖南省委筹备两百担高马二溪优质安化黑茶作为赠送前苏联友人的高级茶礼。高马二溪茶叶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盖因高马二溪独有的地理位置,它的海拔平均在700-800之间,高则过寒,低则过暖,水雾充足,日照时间长。这个海拔范围内的每片茶叶生长时间是山下一片茶叶生长时间的三倍,使茶叶有充足的时间吸收空气的天然水分和土壤中的各类养分和有益微生矿物质,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高马二溪的茶叶不但叶片修长丰厚而且内含物特别丰富。这成就了高马二溪茶叶较之其他茶叶所没有的耐泡功能。

田庄乡的高马二溪茶可谓是享誉天下。明清时代,更是皇帝犒赏甘陕新疆等西北边陲立功将士的最佳饮品,自然绝非是浪得虚名。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马楚王国的“茶马互市”》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茶马古道黑茶”专题进行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