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泉泉水清澈纯净饮茶喝水好泉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泉水泡绿茶 翠泉绿茶 金泉柳茶叶

泉水泡绿茶。

间歇泉

间歇泉是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富吸引力。中国有多处的间歇泉,堪称为宝贵的奇泉。在湘西大庸县茅岗区温塘乡虾溪村的小溪边,就有一处间歇泉,该泉的水面面积约为l2平方米,每隔20分钟就会喷水一次。当该泉喷水时就会发出咕咕的声响,接着就有气泡骤然而起,两股水就会翻腾着从石缝中突喷而出。不一会儿,泉池中的水就能够骤涨至l米左右,并且向外面的小溪流溢。当该泉水突喷约3分钟时,泉喷的高潮就停止了,水柱就渐小渐低,再过大约5分钟之后,该泉的喷涌就处于“歇息”的状态。间歇泉的四周有耸立的山峰,深谷幽壑,是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

在湖南新宁县万峰乡境内有一处喊泉,也是一种间歇泉,只要人们对着洞口齐声呼喊:“来水哟!”不一会儿,就会有泉水从小洞口中一滴滴地流出来,而且越流越大,越流越急,直到发出哗哗的泉水声响。再过一小会儿,泉水就会逐渐减小,直到不再流出泉水。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钟多镇龙池村有一处喊水泉。平时的泉池比较干涸,每当人们对着泉眼大喊,或者用石头敲打几下泉眼口的边缘,就会有清澈纯净的泉水流出,来满足人们饮茶喝水的需求。位于安徽寿县的喊水泉,每当游人来到泉边的时候,只要面对泉眼进行喊叫,清泉就会随之流出,若大声叫,泉水就会变大;若小声叫,泉水就会变小;若不叫,流泉就会渐渐停止。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处犀泉,人们一到这个地方进行呼喊,清亮的泉水就会立刻应声而涌,不一会儿,清水就注满泉池。如果人们停止呼喊,涌泉也就会立刻停息。cy316.cOm

我国最大的间歇泉塔各加泉,位于西藏冈底斯山南麓、昂仁县的西部。塔各加泉泉口的直径约为40厘米,泉眼的水柱呈现出一起一落的情景,经过数次重复之后,就会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一股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能够射人宅际,高达20多米。柱顶翻滚的热气,立时化为热泉雨,从空中洒下。瞬时,水柱越缩越低,一直收缩到泉跟处,一切又归于平静。这跟没有任何规律的间歇泉,活动却非常频繁,每次喷射时都会显得气势雄壮,泉口处发出吼声如雷的响动,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脚歇泉的成因

间歇泉是一种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突喷和停止的喷发泉。水质与一般山泉水质并无差异,多为宜荣好水。所有间歇泉的下面都有一个容量较大的水室,水从四周裂隙之中不断地注入其间,底部又有巨大的热源对水室进行加温,当水温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蒸发为气体,使水室中的压力不断变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汽便冲出泉口,向外喷发,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压力变小,使喷汽柱慢慢降低,最后处于休止状态。然后进八新一轮的加温、汽化、喷发、降温、停止,如此反复。

小编推荐

谁才是天下第一茶


中国人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起源于文明蒙昧时期,所以,历史文献讲不清楚。

老百姓倒是简单,说是神农发现茶,可解百毒,于是世人就开始喝茶了。

对于这种传说的历史,最好不要去争辩,传说是,就是吧。

千万不要板起科学实证的脸孔,去问,有什么文献或考古的证据啊,神农到底是谁啊,是公元前哪一年生,哪一年死,籍贯何处啊,等等。

不过,我们也可以学学老百姓,使用差不多先生的话语,笼统地说,新石器时代末叶,农耕时期之初,神农传说出现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喝茶了。

喝茶变成中国人普遍的日常习惯,通行大江南北,时间比较晚,要到唐朝中叶,全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时候。

人活得舒服了,不愁吃不愁穿,就开始讲究喝茶,而且还要喝好茶,喝高档茶,甚至要喝天下第一的好茶。

这种天下第一的好东西,一般总是要上贡给皇帝,因此,各地出产的名茶也就成了贡茶。

虽说各地贡茶都是上好的茶叶,一旦有了评比,就难免要排名,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天下第一茶”。

中唐时期李肇《国史补》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所说的剑南蒙顶茶,就是出产在今天雅安地区蒙山顶上的上等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蒙顶茶天下第一,并讲到清明之前的蒙顶茶: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就是说,十匹绢帛还买不到一斤。

价格之昂贵,除了皇室贵胄,大概也得金马玉堂、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资格品尝,还说:

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

蒙顶茶之外,杨华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

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这些唐代品茶排名的共识,也就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在唐代荣耀无比,宋代以后逐渐没落,不再听到赞誉之声,到了明代之后,已经默默无闻,连许多爱茶的雅士都弄不清楚,甚至以为是山东所产。

晚明杭州最著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到,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变迁,蒙顶茶早已不为世人所知: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

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

可见,到了明代中期之后,讲究喝茶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蒙顶茶,居然以为山东蒙阴山所产的石苔是蒙顶茶,引发许次纾的讪笑。

不过,这也显示,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的赫赫名声,经过七八百年,虽然不见踪影,却还在人们的记忆中萦绕不去。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尚有所改变,“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辉煌已过,代之而起的,是福建北苑茶,这是皇室御茶园出产的最上等贡茶。

上贡的建茶也分等类品级,最初是大饼的龙凤团茶,后来还有蔡襄(1012—1067)特别制作的小龙团。

宋徽宗时期,因为皇帝追求佚乐的兴趣,出现了变换着花样制作的各种龙团茶。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所列的,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虽说宋徽宗这个大玩家难辞其咎,把北苑贡茶玩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审美品位的境界之高,劳民伤财的折腾之巨,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

但是,建茶作为宋代皇家贡茶,制成龙团上贡,是从北宋初期就已经开始的。

始作俑者还得算到宋初丁谓(966—1037)的头上,蔡襄追随其后,精益求精,遂成为一代风尚。

比丁谓稍晚的范仲淹(989—1052)写过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头就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可见,宋初底定天下之后,上层精英已经把建州斗茶(最好的就是北苑上贡的龙茶)誉为天下第一了。

福建上贡的龙团茶虽然备受追捧,却也因为采摘及制作的穷极奢华,招来一些物议。

苏轼有一首《荔枝叹》,就假借批评杨贵妃爱吃荔枝,设置千里快马驿传,导致天怒人怨,借古讽今,指出上贡福建龙团茶的祸害,为了满足朝廷尝新的嗜欲,不惜劳民伤财: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这里说的“前丁后蔡”,就是先后在福建监制龙凤团茶上贡的丁谓与蔡襄。

苏轼写诗讽咏之不足,还怕人不知道他讽喻的旨趣,干脆为这首诗自己加了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

梅尧臣(1002-1060)曾经写过一首诗,叙述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道: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

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

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

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

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有江西人夸称江西的双井鹰爪茶好,那倒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事。

梅尧臣笔下的江西人,大概指的是他的好友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天的吉安)人,曾写过《双井茶》一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在此指出,江西双井茶是新近流行的名茶,状如凤爪,非常昂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

但是,跟上贡给皇帝的建州龙凤团茶相比,恐怕还要略逊一筹。

欧阳修的诗句暗含对双井鹰爪茶的批评,但是说得很委婉,先感叹世人喜新厌旧,再说建州龙凤团茶是“至宝”,不会随着流行风气改变其至尊地位。

那么是什么人推动新潮流,鼓吹江西的双井茶呢?这就要说到黄庶(1019—1058)和黄庭坚(1045—1105)父子了,因为他们是江西分宁(今天的修水)人,双井鹰爪茶就是他们家乡所产,便一味吹捧家乡风味。

黄庶曾经写过《家僮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其中有一句:

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

吾乡茶友若敌国,粪土尺璧珍刀圭。

黄庭坚也写过《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其中说:

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父子两人把家乡特产鹰爪草茶,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夸称可以媲美甚至压倒北苑上贡的云龙茶。

黄庭坚在元祐二年(1087)写过《双井茶送子瞻》,矜夸双井茶美妙无比,专门呈献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东坡,说: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也很客气,和了一首诗,步其原韵,感谢黄庭坚致送的双井茶,《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讲到建州龙团茶与双井茶,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是腊茶,后者是草茶:

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双井茶是新鲜事物,可算草茶第一,但是天下第一的称号,还是得归建州北苑的龙团茶。

这个看法,大概是宋代的共识,因为北宋末年的刘著写了一首《伯坚惠新茶》: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说双井茶与建州龙团相比,只堪为奴,贬抑其品位,不遗余力,好在这时黄庭坚已经过世,否则也得气得不行。

品茶“天下第一奇案”


从美国西雅图市到丹佛市约2400公里,如坐飞机这距离可以忽视。但我们坐车,得开两天,每天路上12小时。我们一行4人,由朋友艾梅霞一人开,沿途欣赏美国西部风光,一些印地安人的古战场已是青草茵茵,杀气不在。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地方,海明威最喜欢的爱德华州,出恐龙化石的科罗拉多州确实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当丹佛市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在想“丹佛”两字的中文含义。丹可当做红色讲,佛无它义。丹佛应说是一座红色的佛像。这仅是一种巧 合?

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大塚先生到饭店来接我们。我们先去他的办公室,准备一下演讲的具体事宜。大塚先生是美籍日本人,不善言辞,但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他陪着我们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各个门类齐全,琳琅满目。

丹佛艺术博?馆的展陈大部分呈开放状态,尤其大件藏品强调亲切和谐。它的家具不多,但件件精美,一架四柱黄花梨架子床十分少有,俏丽俊秀。走到展区尽头,一张超大的黄花梨大条案赫然眼前,居高临下,使我震惊。

此案长度颇奇,达4米多。据我所知,乃存世第一长案。整个案面为一整板,不拼不接,厚达10cm,由此可见黄花梨木成树的宏伟。惜国人从未见过“黄花梨”树的整体形象,仅见历尽千辛万苦海运回来的树干。明朝人对黄花梨木推崇备至,行云流水之纹理,温润油黄之颜色,深受市场喜爱。一经问世,傲视群雄。

此案造型奇特。取架几形式但没有双几。腿足仍采用托泥,厚重壮硕。此造型我只见过仅此一件。

本文的标题是“天下第一奇案”,想必读者第一感觉是什么离奇案件,而非家具!这涉及一个常识,在中文中,桌与案是有区别的,而英文没有,都叫Table(桌)。中文中的桌案区别在于腿部的位置,腿部顶住四角为桌,缩进来一截为案,戏剧里常见的包公所用的即为案。桌与案的区别仅此一点,与其大小、宽窄无关,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不一而足。

问题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造型上也夸张。我们常说拍案叫绝,拍案惊奇,拍案而起等等,表明了一种高尚的情绪,而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即表明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古时候,审理案件大堂中摆的都是案,而非桌。所以由案衍生的词汇就多,比如“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指在案子面前审理这件事情,还有案头、文案、案卷、方案等等。读到这里,读者自然就清晰“天下第一奇案”的误解原因了。

丹佛艺术博物馆这件藏品,我曾在多年前见过。原在福建偏僻乡下的一家宗祠里,污垢满身,沧桑之极。不料辗转万里,来到丹佛,摆在博物馆里,蓬荜增辉。三百多年前,一个大家族的宗祠落成,制做这样一个大条案,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或许大家商量了很久,选材设计,集资倾囊,才制作了这件迄今发现的第一长案。谁料长案在宗祠是一卧三百余年,阅尽人间沧桑!谁又料这长案竟远涉重洋,摆在丹佛艺术博物馆内,任凭来者阅览。

我与大塚先生聊着这段往事,他听得十分认真,不停地记录。我感慨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尚有如此之多的人欣赏研究。丹佛艺术博物馆引以自豪的大条案,包含了这样多的文化内涵,传达了这样多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教育了中国人,也教育了美国人。大部分美国人正是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中国文化,并了解了中国。

天下第一奇案已成为一个无言的使者,它要在这里呆上很久很久,我们谁能设想300?后?!

泡茶名泉水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在北郊蜀冈中峰。寺内有平山堂,相传是欧阳修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时修筑,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之意。平山堂的后面是谷林堂,是苏东坡为了纪念其恩师欧阳修而建,所以谷林堂也被称为“欧阳祠”。此外,还在1973年修建了鉴真纪念堂。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两园位于大明寺西侧,修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并在乾隆十六年( 1751年)重修,所以又称为平山堂御苑。周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面放置辘轳。

亭前建有荷花厅。沿着石磴向南,会发现石隙中又有井。这井就是明代僧人智沧溟在此地掘地所得。泉井侧勒刻有“第五泉”三字,是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泉井的旁边有观瀑亭,观瀑亭的后面就是梅花厅。以奇石为壁,泉水在中间淙淙流淌。在古时用剖开的竹子相接,钉以竹钉,将泉水引至僧厨,有古诗句云“引泉竹溜穿厨入”。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就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所指的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对此并不赞同。欧阳修被贬官后,由滁洲迁往扬州,任江都太守。

期间常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天,他来到大明寺,寺中老僧用此泉水沏茶招待他。欧阳修呷了一口,问老僧泡茶之水取自何处。老僧得意地回答道,这水取自本寺之中的一泉,而此泉被认为是“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听了,问老僧这“天下第五泉”的依据。老僧回答说是唐人张又新说的,并找来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认为张又新并没有走遍天下,喝遍各地泉水,只凭自己的主观看法将泉水分七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僧说,张又新是根据陆羽所说而写的,且语气十分坚定,非常自信。欧阳修又问道,陆羽的依据又是什么。老僧无言以对了。于是欧阳修十分认真地对僧人说:“天下河、湖、泉、并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隅,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川、苍茫楚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遍天下之水,就轻率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

欧阳修回去之后写了《大明寺泉小记》一文。在文中赞美了大明寺泉水“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也没有说属于何等,并将文章送给老僧,请他指正。此后欧阳修与老僧结为好友。从此,老僧只说大明寺的泉水甘铡,是宜茶好水,而不再说是天下第五泉了。

泉水泡茶名泉 怀远白乳泉 “泉在荆山下,色白而 甘”


怀远白乳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泉水的色泽十分看重,有不少名泉都是根据泉水的颜色来命名的,如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城南郊的白乳泉。白乳泉出露在荆山北麓,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非常难得的宜茶之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获一块十分罕见的璞玉,并将其敬献给国王。因宫中玉工分辨不清,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厉王和武王砍去双足。文王即位之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痛哭。文王被其感动,命玉匠剖璞,最后获得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传说卞和的眼泪将石头冲出一个坑来,白乳泉就是从这个坑中流出。那么,这个泉坑和白乳泉是如何形成的呢?荆山是在岩浆的侵入作用下而形成的一座山体,山体在岩浆的冷凝过程中及以后很长的时间内在内外地质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节理和断 裂,泉坑就是在三组密集中的节理交汇处发良而成。大气降水顺岩体的节理和 风化裂隙渗入到地下,然后沿着断裂层 汇人泉坑,形成泉水。

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汇集在口径约l米的石坑中,泉水清澈透明,似乎与其泉名不相符合。据文献记载,宋代大 文学家苏东坡和其子来白乳泉游览并考察,品尝泉水,并写有《游涂山荆山记 所见》,诗中有“牛乳石池漫”之句,诗中还有注解:“泉在荆山下,色白而 甘”。可见,苏东坡所见到的泉水的颜 色的确色白如乳。这也说明,古人命泉 确有水色依据。那么,如今的白乳泉水为何是无色透明的呢?

根据对泉水颜色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下水确实会呈现某种颜色,这是由于水巾含有某种有颜色的离子或含有较多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分布在白乳泉周围的花岗岩一类(白岗岩)的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转化为白色的高岭土。在大雨的侵袭下,高岭土中的细小颗粒悬浮在水中,随水流进入地表河流,或渗透到地下。在地层的过滤作用下,这种悬浮物质又被分离出来,所以涌人泉坑的水叉变为透明无色的。但也有一些距地表较近和泉口相通的宽大裂隙,可将未经过滤的地下水直接输入泉口,这样的泉水就混浊发白。这可能就是苏东坡所记白乳泉“牛乳石池漫”的形成机理。据居住白乳泉畔已有数十年的老人介绍,白乳泉平时是清澈透明的,碰到下雨就会涌乳,特别是雨势较大时,其涌水量增大,色泽发白。此外,该泉的涌量因季节和雨水的充沛与否而不同,在于旱年份还会出现断流的现象。老人的长期观察和宋代苏东坡的记叙,说明古人对此泉的命名无误,白乳泉确能涌“白乳”。 白乳泉风景

白乳泉后靠金山,前临淮河,东与禹王庙一水相隔,西与卞和洞毗邻。泉的左边建有望淮楼,登楼远眺,壮美之景收于眼中,应对了楼上楹联所云:“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台邀明月饮高楼”。泉的右侧是双烈祠,双烈就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和程良。祠上建小亭座,名为半山亭,站在亭中可俯瞰整个怀远城。这里峰峦叠嶂,芳草萋萋,古榆参夭,柏林似海,景色十分的秀丽清幽。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为整个景区增色不少。

潜山山谷流泉汲泉煮茶


潜山山谷流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称赞过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的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水会秀气”。《天柱山志》形容犬柱山为“峰无不奇,石无无怪,涧无不杳,泉无不吼”。这说明了天柱 山历史之悠久,风景之奇秀。天柱山主 峰海拔I760米,如一擎天巨柱,直插入云。而位于山谷寺西侧的山谷流泉最令人流连忘返。

山谷流泉,实际上是从天柱山岩体表部裂隙渗透出来的水汇集而成,并形成溪流在山间沟谷中流淌。一般将此溪流在石牛洞以上的部分视为上游,被称为潺潺溪;流淌石牛洞一段的是中游,称之为石牛溪;石牛洞以下的就是下游,也是主泉区,称之为山谷流泉。溪谷全长约1.5公里。石牛溪这个名字,相传是唐代名人李翱所取,而“山谷流泉”则是出自宋代文豪黄庭坚。天柱山下的这片谷地,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被称作为文化谷地。谷宽却不空旷,三面都有青山环绕,幽林加上古寺使其环境非常的清雅。南面顺着溪流一路开敞,让人产生吞吐山河的气概。在溪谷之中,有一块巨石,状如卧牛,所以有石牛溪、石牛洞的称谓。山谷流泉的东侧就是山谷寺,山谷寺又名乾元禅寺,四周古木参天,绿荫如盖,佛塔高耸。此外山谷之中还有宝公洞、锡林井、卓锡泉等。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山谷流泉流经的河床岩壁虽然陡峭,但却不高,河床经过流水的侵蚀显得分外光洁。在这条小溪沿岸的石壁谷底都布满了石刻,几乎到了“有石皆镌刻,使之无空隙”的程度。从山谷流泉到石牛溪上游,约200多米的溪谷内,就发现了280余处石刻,从年代上看,几乎各个朝代都有,以宋代最多。石刻的字体各不相同,有楷、草、隶、篆等,留下石刻的人有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明代的胡瓒宗等。镌刻的内容多为反映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善于发掘山水之美的悟性。

黄庭坚十分喜爱山谷流泉的风景,经常在泉畔石上读书赋诗,汲泉煮茶,所以自号山谷道人。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期间,也常来此地游览,曾留下题记:“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乃刻习之后。临川王安石”。“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溪泉岩壁上还刻有苏东坡的诗句:“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跟两醒然”。

泡茶泉水“庐山康王谷谷帘泉”名泉被茶界称为珠壁之美


1170年夏秋之交,南宋诗人陆游从 浙江山阴(今绍兴)出发,前往四川任 职。他将一路上的见闻以日记体的形式 著成一本游记,即著名的《入蜀记》。 书中记载了他对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的 描述:“前辈或斥水品以为不可信,水 晶固不必尽当,然谷帘卓然,非惠山所 及,则亦不可诬也”。这是他在看到当 地方志对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水的评论后 的感慨,方志上的评论是“甘腴清冷,备 具众美”。谷帘泉也是唐代茶圣陆羽《茶 经》中评定的“天下第一水”。

康王谷的名称来源于楚康王,《星子县志》有记载:“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位于庐山南山中部偏西,所以又名庐山垅,总长度达7公里,垅中涧流清澈见底,这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通往桃花源的那条小溪。康王谷距陶渊明故里仅5公里多,相传这里曾经是陶渊明晚年时所生活的地方。康王谷口位于星子观口,人垅之后可见到重叠的山岭和掩映的松林。沿着溪水行约5公里后,会发现地势变得豁然开朗,峡谷之中有朴实的村民生活在这里。康王谷中那条溪涧的源头,就是谷帘泉。谷帘泉源自大汉阳峰,从筲箕洼破空而出,流经枕石崖,并分成数十百缕,仿佛一幅玉帘悬挂在山中,玉帘隐隐绰绰,长达l70米。

谷帘泉在被陆羽认定为“天下第一水”后便声名四起。这使得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品水题字。如朱熹在《康王谷水帘》一诗中咏道:“采薪爨绝品,瀹茗浇穷愁,敬谢古陆于,何年复来游?”北宋著名学者王禹傅也留下了“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何当结茅室,长在水帘前”的诗句,还在《谷帘泉序》中写道:“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蔽雪之状,与井泉绝殊”。庐山的庐山云雾茶之所以闻名,就是因为这种茶在生长过程中因受到山中云雾长时间的滋润,使其叶肥壮嫩软,其香浓郁清香。所以庐山上的“云雾茶叶谷帘泉”,被茶界称为珠壁之美。

茶树专家考察“天下第一圃”古茶树


4月3日 虞富莲教授是我国出名的茶树分类繁殖专家,近日,他应西南茶文化中心邀请,前往平乐古镇花楸堰花楸村“天下第一圃”考察古茶树。

当天,虞富莲一行来到平乐花秋山“天下第一圃”,察看茶园茶树的生长情况,详细了解茶树养护、茶叶采摘等情况。当得知该茶园为康熙御提“天下第一圃”时,虞富莲对邛崃千年茶文化表示赞叹,同时希望邛崃用好这一难得的品牌,大力弘扬邛茶文化。

虞富莲考察古茶树

“这株古茶树很珍贵,应该把枯枝修一修、管一管,再施一点有机肥。”随后,虞富莲对一株千年古茶树进行详细考察,对整个古茶树生长、分布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并建议“扦插繁殖,繁育后代。”

“天下第一圃”位于平乐古镇花楸堰花楸村的阳山一带,茶圃面积近三千亩,位列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至今仍是我市重要的茶叶基地。该处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近两千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树有1000多株。

“这些茶树非常古老,从外部形态来看,非常适合做高级绿茶,做红茶也不错。”对于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虞富莲建议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制定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具体措施,保证花秋古茶树群落的原生态性,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