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名泉水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

发布时间 : 2019-12-19
泉水泡绿茶 天下黑茶 天之红祁门红茶

泉水泡绿茶。

扬州大明寺“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在北郊蜀冈中峰。寺内有平山堂,相传是欧阳修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时修筑,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之意。平山堂的后面是谷林堂,是苏东坡为了纪念其恩师欧阳修而建,所以谷林堂也被称为“欧阳祠”。此外,还在1973年修建了鉴真纪念堂。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两园位于大明寺西侧,修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并在乾隆十六年( 1751年)重修,所以又称为平山堂御苑。周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面放置辘轳。

亭前建有荷花厅。沿着石磴向南,会发现石隙中又有井。这井就是明代僧人智沧溟在此地掘地所得。泉井侧勒刻有“第五泉”三字,是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泉井的旁边有观瀑亭,观瀑亭的后面就是梅花厅。以奇石为壁,泉水在中间淙淙流淌。在古时用剖开的竹子相接,钉以竹钉,将泉水引至僧厨,有古诗句云“引泉竹溜穿厨入”。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就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所指的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对此并不赞同。欧阳修被贬官后,由滁洲迁往扬州,任江都太守。

期间常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天,他来到大明寺,寺中老僧用此泉水沏茶招待他。欧阳修呷了一口,问老僧泡茶之水取自何处。老僧得意地回答道,这水取自本寺之中的一泉,而此泉被认为是“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听了,问老僧这“天下第五泉”的依据。老僧回答说是唐人张又新说的,并找来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认为张又新并没有走遍天下,喝遍各地泉水,只凭自己的主观看法将泉水分七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老僧说,张又新是根据陆羽所说而写的,且语气十分坚定,非常自信。欧阳修又问道,陆羽的依据又是什么。老僧无言以对了。于是欧阳修十分认真地对僧人说:“天下河、湖、泉、并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隅,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川、苍茫楚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遍天下之水,就轻率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

欧阳修回去之后写了《大明寺泉小记》一文。在文中赞美了大明寺泉水“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也没有说属于何等,并将文章送给老僧,请他指正。此后欧阳修与老僧结为好友。从此,老僧只说大明寺的泉水甘铡,是宜茶好水,而不再说是天下第五泉了。

精选阅读

间歇泉泉水清澈纯净饮茶喝水好泉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间歇泉

间歇泉是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自然现象,极富吸引力。中国有多处的间歇泉,堪称为宝贵的奇泉。在湘西大庸县茅岗区温塘乡虾溪村的小溪边,就有一处间歇泉,该泉的水面面积约为l2平方米,每隔20分钟就会喷水一次。当该泉喷水时就会发出咕咕的声响,接着就有气泡骤然而起,两股水就会翻腾着从石缝中突喷而出。不一会儿,泉池中的水就能够骤涨至l米左右,并且向外面的小溪流溢。当该泉水突喷约3分钟时,泉喷的高潮就停止了,水柱就渐小渐低,再过大约5分钟之后,该泉的喷涌就处于“歇息”的状态。间歇泉的四周有耸立的山峰,深谷幽壑,是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

在湖南新宁县万峰乡境内有一处喊泉,也是一种间歇泉,只要人们对着洞口齐声呼喊:“来水哟!”不一会儿,就会有泉水从小洞口中一滴滴地流出来,而且越流越大,越流越急,直到发出哗哗的泉水声响。再过一小会儿,泉水就会逐渐减小,直到不再流出泉水。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钟多镇龙池村有一处喊水泉。平时的泉池比较干涸,每当人们对着泉眼大喊,或者用石头敲打几下泉眼口的边缘,就会有清澈纯净的泉水流出,来满足人们饮茶喝水的需求。位于安徽寿县的喊水泉,每当游人来到泉边的时候,只要面对泉眼进行喊叫,清泉就会随之流出,若大声叫,泉水就会变大;若小声叫,泉水就会变小;若不叫,流泉就会渐渐停止。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处犀泉,人们一到这个地方进行呼喊,清亮的泉水就会立刻应声而涌,不一会儿,清水就注满泉池。如果人们停止呼喊,涌泉也就会立刻停息。

我国最大的间歇泉塔各加泉,位于西藏冈底斯山南麓、昂仁县的西部。塔各加泉泉口的直径约为40厘米,泉眼的水柱呈现出一起一落的情景,经过数次重复之后,就会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一股直径达2米的白色水柱能够射人宅际,高达20多米。柱顶翻滚的热气,立时化为热泉雨,从空中洒下。瞬时,水柱越缩越低,一直收缩到泉跟处,一切又归于平静。这跟没有任何规律的间歇泉,活动却非常频繁,每次喷射时都会显得气势雄壮,泉口处发出吼声如雷的响动,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间歇泉”。

脚歇泉的成因

间歇泉是一种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突喷和停止的喷发泉。水质与一般山泉水质并无差异,多为宜荣好水。所有间歇泉的下面都有一个容量较大的水室,水从四周裂隙之中不断地注入其间,底部又有巨大的热源对水室进行加温,当水温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蒸发为气体,使水室中的压力不断变大,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汽便冲出泉口,向外喷发,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压力变小,使喷汽柱慢慢降低,最后处于休止状态。然后进八新一轮的加温、汽化、喷发、降温、停止,如此反复。

文化传奇之千古茶魂.普洱名重天下


透过飘渺翻滚的沉沉云雾,依稀可以看见在峡谷里移动如一群蚂蚁长线般的队伍,沿路发出“叮当叮当”的铃响,在云南的山涧里除了人声,就是天籁,苍茫的在历史与现实间一重重的回荡着,2000多年来尽皆如此。

这只队伍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帮,他们是云南的濮人。

队伍的领头不断发出慑人心魄的吆喝,以引领那些疲惫的骡马警醒的注视着前方崎岖不平的山路,因为雾深路狭,能见度还不到3米的距离,为了避免与对面过来的人撞上,头领(也就是马哥头)又叫另一名赶马汉子分发火把,因为前面不远的山腰是一条仅容一人或马通行的羊肠小道,而下面是水流湍急的澜沧江,谁若是不慎失足落下,也就意味着还来不及通知在家里等着生活来源的老小就可以直接到天国报到了。

头顶响着隐隐的闷雷,间或几道闪电划过山巅飞进前方的青黑的密林里,惊得马队胆战心惊的一壁靠向山崖凹处,马哥头强压下满脸的忧虑转回头去叮嘱:“看路,人和马都不要掉下去,走完这一程就好一点了”,随即大声的吆喝起引路的调子来,雾更沉了。

要是攀爬狭窄陡峭胜过险峻蜀道的“骡马痿坡”,其艰险胜于过鬼门关,赶马人一个在前使劲把负重的马匹往山上拖,后一个则奋力在身后配合着把马匹往上推,无奈那马匹无论如何也不肯继续攀爬,只是一味的蜷缩着四腿赖在不上不下的山腰,嘴里嗬呲嗬呲的喷出白沫,此刻赶马人急得满头都要冒出火星,他们往往在这个时候对平日的爱马大打出手,毫不留情,因为一个不慎,都有可能连人带马滚下澜沧江急流之中,而他们又不得不穿越这一唯一的羊肠陡坡——长度3000多米,倾斜60度以上,距离河面高度2000余米。“骡马痿坡”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段就连深地脚力的骡马也会吓得腿筋痿软,蜷伏不前。不少赶马人曾经因为一个不留神就前仆后继的掉了下去喂了江鱼。有的时候马哥头见硬的不行也就以特殊的语言或山歌调子对马儿好言相劝,软磨硬泡的使它们起身上路。

只要过了这道天堑,晚上扎营就可以有一晚热汤,甚至一点点自家酿的苞谷酒,在篝火旁云烟弥漫间以一些小声的温柔山歌与心爱的马儿重归于好。白天不辛有马儿滚下山崖或者被山上滚石砸死,这时也往往是平日坚强粗旷的赶马人悄悄落泪的时候,为自己的马儿,为自己的货物,也为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道奇特的风景,千年以来,濮人的马队与赶马人在滇川藏的山间,从海拔数百米到4000多米的山间托着他们的贡茶与商茶开始盘旋,在马铃儿叮当作响的韵律中,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峡谷到另一个峡谷,穿过瘴疫之地,穿过秘境之心,最后抵达城市,把货物上贡或者贩卖,在领完锡赏或得到丰厚报酬以后,又风餐露宿的带领队伍跋涉回到云南的山间——澜沧江流域的村庄,在那里,是全家老小在等着他们的安全归来。

贡茶,是指专门向宫廷供奉的茶叶。其首要饮用者,当然是皇帝。公元前1066年濮人在接到周武王旨谕后着即上供,当时所贡的是当地的大叶茶,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茶业的兴旺,明代濮人开始把生茶进行炒蒸、发酵、压缩处理,由此诞生了普洱茶。

普洱茶产于普洱府,即现云南思茅、临沧等区域。当然,原料来源则是较普洱府更为广泛的濮人之地。

公元1729年,一个大型的马帮再次由濮人之地开始了专门的贡茶之旅,这次运送的是普洱贡茶,它的监制者是镶蓝期大臣鄂尔泰——时任云南总督,它的首要品饮者是雍正皇帝,以及内廷和上书房军机重臣,此后200多年里,普洱茶成为大清王朝钦定专贡,后来是乾隆皇帝将其三次以礼物方式馈赠英国皇家,随着国际的交流,普洱茶开始走向世界……

这是一次关于普洱茶生命的奇妙之旅,因为这一批贡茶在抵达紫禁城后呈现出了一种较之原产地更为超拔的品茗性味,满朝权贵大开眼界,无不叹服:普洱茶汤嫣红醍醐,入口朴厚而华爽,随着一股若有若无的云烟上升,伴着舌尖缭绕的淡淡樟香,待想细细回味,那一股茶汤的甘清陈酽早已化入喉间。

原来,在马帮跋山涉水的长途颠沛里,马背上的普洱神奇的完成了它的后发酵过程。人们因此认为,这是一款具有生命的茶。

这样一款具有灵性与生命气息的茶叶,似乎也使得整日操劳政事的雍正眉头一舒。

这也是奇妙的茶,因为它和其他的任何一种茶叶都有着严明的分界——普洱是越陈越醇,也越是赏心悦口……

自此,普洱名重天下。

数年后鄂尔泰离开濮人之地,升任殿阁大学士,在南书房里,他再次见到了他的老上级雍正,以及老同僚张庭玉,还有一味老相识——就是当年他所监制生产的普洱。

在大清王朝的200多年宫廷中,流传着这样一条关于饮食的定则:夏饮龙井,冬喝普洱。

随后,普洱茶也凭借马帮运输开始了四通八达的商旅。

普洱就是这样在民间与宫廷,战火与和平,华夏与西方的几个层面上默默的流转着,奇妙的是苦而淡的底蕴使它也如同人生韵味一般,越老越醇……

百年之后,一位曾经是末代皇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溥仪陷入了回忆与沉思,那是在会议休场的间隙里,文艺大师老舍向他请教从前的皇宫里什么茶最好喝?

溥仪小声的回答这个问题:“是普洱——老舍先生。”

2002年,100克的普洱茶在广州卖出了18万元的天价;

2004年,6筒陈年普洱广州拍出78万元;

2005年,云南十六茶山纪念版普洱茶盒以16万元拍卖成功;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更曾拍出1.2万元的天价。

2005年,10月15日,“马帮·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希望工程慈善拍卖在老舍茶馆举行,最后拍卖的马背驮茶--1个七子饼以160万元成交。

一场普洱茶饮用和收藏的热潮由此被引发。一些具有品茗经验的茶民甚至喊出了“存钱不如存普洱”的观点,并且大胆实践,其中部分人获利甚丰。

据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得到西南濮国等8个小国的支持,濮人献给武王的贡品是“丹漆、蜜、茶”。

《新编云南地州市县情》中记:“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领1县3厅1司,即宁洱县(今普洱县)、思茅厅(今翠云区)、威远厅(今景谷县)、他郎厅(今墨江县)、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州);乾隆、道光、光绪先后设景东、镇沅、镇边3个直隶厅,其中镇边直隶厅辖今澜沧、西盟、孟连3县及临沧双江、沧源部分地区”。

普洱府所属热带北缘及南亚热带地区,区域内有哀牢山、无量山等高大山系及澜沧江、李仙江等江河水系,森林覆盖率高达70%,山上云雾缭绕,大量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茂密丛生于丰美的“山积”土质之上,其原生态空间环境是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地区,特有的大叶种茶具有了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无可比拟的独特品质。同时也是制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

这些是造成普洱“待价而沽,不然则独善其身”的天然因素。

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北京推介普洱茶时说:“普洱茶文化体现了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普洱由古代传统演变为现代时尚。

在收藏与交易中,以下是一些古董重金级的老茶:

福圆昌圆茶、车顺号圆茶、红芝圆茶、

末代紧茶、敬昌号圆茶、宋聘号圆茶、

鸿泰昌圆茶、同兴号圆茶、鼎兴号圆茶、

普庆号圆茶、同昌号圆茶、可以兴砖、

早期红印、早期绿印

——40年代以前产于思茅、大理等地。

福禄贡茶、思普贡茗、

江城圆茶、后期红印、

黄印圆茶、圆茶铁饼

——50年代产于临沧凤庆、思茅等地。

现代普洱茶人以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方式开创了对马帮所运输茶叶的生态模拟,从而制成了不需跋涉的现代生态普洱,走在这一条路上的比如思茅勐海茶厂,大理下关茶厂、六大茶山公司、凤庆三宁茶叶公司等等……

他们仍以当年濮人茶山为主要原料地,制造出新七子饼普洱行销海内外。同时,为了使其口味更富余沉郁变化,也做了对原料进行多品种搭配拼贴的创新,这使得现代普洱跃升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开发平台。

……

与此同时,台湾师范大学邓时海教授《普洱茶》与《普洱茶续》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普洱的人文开发,更多的普洱茶迷们开始去深入感受普洱中酿就的时间境味,体味“舌底鸣泉”的快感,在越陈越香中净化心灵,享受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飘飘意境。邓时海教授倡导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的一个层面。

“我们喝茶觉得很美很舒服就已经进入了艺术的层面,但这还是不够的,一般茶在意境上只能达到香润、生津、回甘等等,而普洱茶的意境是以老味陈韵做鉴赏标准的……”

曾被媒体誉为“普洱茶皇后”的阮殿蓉是云南制茶与品茶的专家,在多年的制茶经历中,体悟到了普洱茶的香、甜、甘、苦、涩、津、气、陈八味,渐渐地靠近了“无味之味”的探寻。

“勐海红印圆茶已被称为旷世珍宝”,绿印圆茶、无纸绿印、绿印头、大字绿印圆茶、小字绿印圆茶等等无一不被视为普洱茶极品,价值连城。而且,普洱茶历来都被茶叶界称之为“茶中之茶”,品其味,可见梵界,可悟禅机,有着秉承唐宋制茶遗风的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阮殿蓉曾经有过一个比喻,她认为普洱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为自己晚年所准备的茶。

是一种有着记忆的茶,贮藏了时间的重量。

是茶中之茶,也是一种奇妙的生命之茶。

作为六大茶山品牌的创始人,在她传奇经历中,之所以与普洱缠绵徘徊而挥之不去的经历里,也是因为天生一份茶缘。

她的先生居然是赫赫有名的普洱极品世家的后人。其外公骆英才是凤庆鲁史镇上第一个人工种茶的先驱,并开设了“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其爷爷段逸甫一家种茶制茶,所生产销售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中的极品之一;曾祖段显文,曾任大理剑川县县长,一生也曾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

1955年,一批内票印有“NGKOK”的英文字样及“泰京嵩越路”标记的普洱茶由泰国曼谷运到香港,面对这一批飘洋过海的“泰国普洱”,香港茶商们只认准云南货,几乎没有任何议论,试尝则更是不屑……

货主滞留香港多时,几番周遭,最后是近乎央求的拜托了位于香港中环区士丹利街的“陆羽茶楼”勉强买下,这一批似乎不具备普洱生命的茶叶在沉默的目送主人怅怅离去后,被伙计们堆在仓库一角,然后是旧报纸,一张张的盖着,就这么待了四十年……

1994年前后,香港开始兴起投资普洱销往台湾的热潮,甚至到了无论货品,先搬出来卖再说的地步。香港上环区的“林奇苑茶厅”斗胆向“陆羽茶楼”买下这批一直被认定是泰国普洱的旧货,目的不过是小手笔碰碰运气。伙计们于是再次揭开那堆旧报纸,取出那一堆至少已是40开外的陈年老货,经过清洁后,专家皱着眉头进行试喝鉴定。

没想到第一口下去眉头皱得更紧了。

于是第二口;

第二杯;

接着是试着用不同质地的水轮番尝试。

这一连串动作使得林奇苑茶厅的新货主先是紧张,而后则如坠云雾深处。甚至准备让伙计先招呼一下,自己到外面放放风。

专家这才转回身来微笑说到:“恭喜,是上好的云南普洱茶菁。不急,再看看。”

听到报喜,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货主忽然开始额头冒汗了。

在仔细搜寻鉴定包装后,专家发现内票上写有“凤山旧年雨前春茶”,于是翻遍了泰国地图,找不到凤山所在。也许是云南某地,又找来其他专家一起品茗翻阅,最后在云南省境内找到了凤山,具体位置是濮人区域附近的临沧地区凤庆县境内,古称顺宁,这里只有一种普洱,就是福禄贡茶。

一夜之间,这一批40年来被人视为“泰国普洱”的陈货露出了福禄贡茶的真面目,市价攀升到每饼万元,当年目睹这批“泰国货”的港商纷纷大跌眼镜,颓然叹道:“当时怎么就没有试喝一口呢?”

福禄贡茶在运销过程中以其最富传奇的经历再次谱写出了普洱是生命之茶。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能喝福禄贡的人,是人上人。”是茶人们的断言。此茶是以苦为底,这似乎也是暗喻了“吃苦了苦,享福消福”的人生哲学,而这一位转手成功的新货主也算得上是与普洱有缘的福禄之人了。

福禄贡茶采用凤山出口茶菁制成, 源自云南临沧秘境——云雾缭绕的凤庆县境内,该地1939年创建顺宁茶厂,后改名凤庆茶厂。

“光绪束年(1908)顺宁府太守琦嶙与当地知名人士陈晓峰倡导种茶,引种双江勐库茶子,初种于城后凤山,蔚然成园。此后即推广普及全县。”《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第15页。

所以名叫“贡茶”,除了茶性品质优良之外,亦有将其制成茶品回销香港或大陆内地之意。曾设厂于泰国曼谷。茶菁约为四五六等,特别硕厚细嫩,是普洱茶中的高山茶。水性厚滑、略带苦味、润喉回甘、舌面生津、最纯正的野樟香,是福禄贡茶特色。渐渐成为普洱茶品茗老手的最爱。凤山茶山都在海拔1400米以上,水性虽然淳厚浓酽,但是十分细滑,活性十足,完全表现出高山茶的优美。

2005年,邓时海教授做客昆明品茗之际,曾经坚持福禄贡茶的水性问题:“在云南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原因,泡出的福禄贡茶只能打60分,香气压得很低。”,为此其携友深入临沧、凤庆、双江等中部的茶山进行原汁原味的品茗。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可是今天让现代人再次踏寻,仍然感觉到其坎坷艰辛、困难重重。

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被称为南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或者说是“茶马古道群”,以走向而言云南的普洱府→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其实古道局部线路众多,犹如江河主脉与支流。(茶马古道线路图)形成主脉的是两条分别是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川藏古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巴塘等地到达昌都。

另一条则经康定、甘孜、德格前往昌都。从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思茅一带出发的滇藏古道,则向西北经由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又经左贡到达昌都。自昌都以西,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发生整合,从昌都开始,经洛隆、嘉黎、工布江达到拉萨。

茶马古道使云南茶所能到达的地方从四川、西藏延伸到中国内地各处,甚至是北方的新疆、内蒙地区。在国外,茶马古道更可以直达印度、尼泊尔与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诸国。以茶为媒,中国文化传播与影响到了世界各地。

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2005年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位名叫郭素芹的女学者意外地在图书馆发现了这张百年前的地图,它显示了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新路线。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

这张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这一个史实有力的佐证了从濮人之地向异域出发,从而进行茶马商旅的通道是存在众多的捷径与特殊附线的。

在俊昌号的遗址旁(今凤庆境内),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镇,是顺宁通省驿道和茶马古道上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重要驿站。

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从这里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有人称之为“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进镇康后就可直抵缅甸腊戌。

这似乎也关联到了福禄贡茶与失传的凤山雨前,这些产品当年之所以蛮声海内外,实应该仰仗这里方便快捷的出境通道。因为战时的公路交通阻断,曾经使茶马古道热闹了好一阵子,当时云南腹地的人们如果要前往北京、上海,首选的行程仍旧是沿着茶马古道抵达缅甸,中转泰国或香港,然后由海路抵达北京、上海……

也许,俊昌号与“凤山春尖”的消息也就飘渺的洒落在这一条路线的某天某处某个角落罢。

这样的探寻实际上也隐隐有着多重目的,一是发现高山普洱茶,二是感受那成就了普洱生命的茶马古道,三是找到

高山普洱是普洱茶中的上品,一般为原生态环境下的野生树甚至是古茶树。

濮人之地富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余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茶树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同时樟树枝叶也会散发樟香,茶树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气,贮存于叶片中。而在自然曼妙的生态中,还可使茶叶具有细腻的兰香、枣香、荷香……

探寻以学者、记者以及茶人三个群体的方式联合或者单独进行。

十多年前,人们曾经为世界茶叶的原生地究竟在哪里而争论不休。本来,世界上对茶叶原产中国并没有异议。早在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vonlinne)就把茶的学名定Tree.Sinensis(中国茶树)。在古代,茶叶和丝绸、陶瓷一样,是中国贡献给人类的三大物产,早在1000多年前就经由“茶马古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然而,公元1838年,一位英国少校军衔的学者勃鲁士(R.Bruce)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宣称茶叶的原生地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理由是他“于1824年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皮珊发现了一些大茶树”,他认为这些高10多米的大茶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茶树。

此后100多年以来,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均依据印度阿萨姆种认为世界茶叶原生地在印度。这期间,非洲的毛里求斯也曾宣称他们是茶叶的原生地……

2001年思茅(原普洱府境内)发现了2700多年树龄的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王,使得争论结束,同时,由于前前后后发现境内有近8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还有树龄千余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和景迈万亩栽培型的古茶山,使得思茅确立了“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牌子,并将自己定位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叶集散中心。

可是探寻仍然是进行时的状态,接下来人们在澜沧江畔的凤庆香竹箐半坡上,发现了一棵女性特征,形体如盖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9.30米,胸经1.60米,围粗5.82米,堪称世界之最,经北京农业展览馆王广志教授考证,已有3200年的历史。虽历经数代沧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相近区域位的发现是位于双江县勐库乡原始野生古茶树林占地12000多亩,约80000多株原生茶树,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长、海拔最高的原生古茶树林。

这些情况同样叫这位从台湾赶来的学者兼茶人叹服,不虚此行。

对于或者仍然存在、深藏于山中不知年月的古茶树,以及流失在历史烟海当中的俊昌号与“凤山春尖”,深谙普洱灵性的茶人们似乎坚信它们必定藏匿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或者历史的某处角落,有一天机缘凑巧便会以福禄贡茶的传奇方式重现世间,以飨世人。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可是今天让现代人再次踏寻,仍然感觉到其坎坷艰辛、困难重重。

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被称为南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或者说是“茶马古道群”,以走向而言云南的普洱府→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其实古道局部线路众多,犹如江河主脉与支流。(茶马古道线路图)形成主脉的是两条分别是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川藏古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巴塘等地到达昌都。

另一条则经康定、甘孜、德格前往昌都。从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思茅一带出发的滇藏古道,则向西北经由大理、丽江等地进入西藏,又经左贡到达昌都。自昌都以西,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发生整合,从昌都开始,经洛隆、嘉黎、工布江达到拉萨。

茶马古道使云南茶所能到达的地方从四川、西藏延伸到中国内地各处,甚至是北方的新疆、内蒙地区。在国外,茶马古道更可以直达印度、尼泊尔与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诸国。以茶为媒,中国文化传播与影响到了世界各地。

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达让的探险家闯入“香格里拉”游历,他从印度进入滇西北高原,沿着崎岖险峻的茶马古道,先后踏访了巴东、白地、叶枝、茨菇、德钦、维西、中甸、贡山等地,记载下了详尽珍贵的考察回忆录,并绘制出漂亮的地图。

2005年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位名叫郭素芹的女学者意外地在图书馆发现了这张百年前的地图,它显示了通往“香格里拉”腹地的新路线。经鉴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张茶马古道地图,

这张老地图的发现,强有力地佐证了研究人员们的猜测:滇藏茶马古道附线自大理经六库、过茨菇、沿独龙江而不需要横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进入印度。

这一个史实有力的佐证了从濮人之地向异域出发,从而进行茶马商旅的通道是存在众多的捷径与特殊附线的。

在俊昌号的遗址旁(今凤庆境内),被称为茶马古道第一镇的鲁史镇,是顺宁通省驿道和茶马古道上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重要驿站。

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从这里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有人称之为“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进镇康后就可直抵缅甸腊戌。

这似乎也关联到了福禄贡茶与失传的凤山雨前,这些产品当年之所以蛮声海内外,实应该仰仗这里方便快捷的出境通道。因为战时的公路交通阻断,曾经使茶马古道热闹了好一阵子,当时云南腹地的人们如果要前往北京、上海,首选的行程仍旧是沿着茶马古道抵达缅甸,中转泰国或香港,然后由海路抵达北京、上海……

也许,俊昌号与“凤山春尖”的消息也就飘渺的洒落在这一条路线的某天某处某个角落罢。

普洱的底子是苦的,

茶马古道是苦的,

马帮生活也是苦的。

作为三宁茶叶公司的创始人,年过不惑的三宁先生这样品味着普洱与古道的传奇。

他是一位马帮人的后代,20岁不到就进入茶行,赤手空拳的创下了企业,是天生的与茶有缘。

“要做出好的普洱茶除了必备优质的高山茶原料,也需要许多方面许多年的积累,包括人生阅历。而品茗普洱也是如此。需要心性的沉淀与岁月的打磨。否则品不出普洱的灵性与奥妙。”

随着这位茶人制作七子饼茶的口味传开,众多的香港、新加坡客商,包括美国华裔茶商不辞千山万水,再次拜访“凤山春尖”的故里,并与这位茶人反复切磋,猜测着失传极品的口味……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汤饮入口要滑而柔和;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汤饮入口要灵活而入口即化;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汤饮入口要醇厚而带有砂砂的感觉……

因为清王永撰《滇行日录》赞凤山茶为“云南茶以此为最”,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普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询茶马古道,

越来越多的人在细究:什么才是上好的普洱。

也许,普洱的底子是苦的,回味却是甜的;

茶马古道是苦的,后来的日子却是甜的;

而至于远去的马帮岁月与艰苦年代——他们开创了一个沉香馥郁,醇厚如醍醐的普洱世界。(完)

名泉泡茶庐山招隐泉为“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庐山招隐泉

宋代李渤等七贤士曾在庐山东南五老峰和大汉阳峰夹峙的深谷之中读书,因此这一峡谷被命名为栖贤谷。栖贤谷中曾建有栖贤寺。招隐泉就位于观音桥东,与栖贤寺夹涧相望的地方。陆羽曾评价招隐泉为“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招隐泉的泉眼在一个石筑小阁中,阁内原有一个螭首,泉水从螭首的石隙之中流出,出水仿佛一条玉龙正在吐珠喷翠。泉跟上盖有石板,阻止了外界杂物的污染。

“龙首清泉味无穷,长流清韵此山中。古今招隐何人至,只有苕溪桑苎翁”。这是邹士驹赞颂招隐泉所写的《招隐泉》。诗中说招隐泉所招隐的隐士只有陆羽,所以招隐泉又叫“陆羽泉”。相传,陆羽为品定天下名泉,于唐上元年间,来到匡庐的康王谷,经反复品评,将谷帘泉水认定为天下第一泉。此后,他打算到栖贤寺停留数日,在他通往栖贤寺附近的一条小径时,发现一座石筑小亭,当陆羽走进小亭时,听到犹如珠落玉盘的泉水之声,循着泉水之声,陆羽发现亭旁有一眼泉水,并掬泉品尝,发现泉水清铡中蕴涵甘醇,清凉而爽口,给人以气畅神怡的感觉。这一泉水的发现让陆羽喜出望外。此后,他常来此地取招隐泉的泉水烹煮云雾茶。经招隐泉烹煮的云雾茶水,具有汤色清亮、醇香持久的优点。最后陆羽将招隐泉评定为“天下第六”。陆羽就是在此石亭中,一边喝着用招隐泉水烹煮的庐山云雾茶,一边撰写《茶经》。这座石亭也被后人称为陆羽亭。

经科学测定,招隐泉水属于中性,每升水中溶解的硫酸钙约70毫克,所以入口时有甘爽的感觉。招隐泉泉水中矿物质的含量较低,每升水中矿化度只有134毫克,硬度较低,属于软水。招隐泉水质洁净,透明无色,泉水温度四季不变,且流量稳定,是种优质饮用水,更是宜茶的好水。 陆羽亭建于宋代,在历经沧桑之后,亭阁已经破残,布满了苍苔,但阁额上镑刻的“天下第六泉”五字仍依稀可辨。如今人们在招隐泉旁看到的石桥并非当年陆羽笔下所记述的石桥,而是修建于北宋年间的观音桥。桥用7排相同的大块花岗石相扣成为一个整体。桥下的溪流就是汉阳、五老两峰之间99条水流汇集而成,终年激流汹涌。在桥上俯视涧流,让人产生“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的感觉。这里还有一个“凭桥倒壶”的有趣现象,就是从招隐泉中灌满一壶泉水,站在桥上倒人桥下的谷潭深渊中,当壶中流完最后一滴水时,最先从壶中流出的水,恰巧刚刚落人潭的水面。

品茶“天下第一奇案”


从美国西雅图市到丹佛市约2400公里,如坐飞机这距离可以忽视。但我们坐车,得开两天,每天路上12小时。我们一行4人,由朋友艾梅霞一人开,沿途欣赏美国西部风光,一些印地安人的古战场已是青草茵茵,杀气不在。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地方,海明威最喜欢的爱德华州,出恐龙化石的科罗拉多州确实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当丹佛市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在想“丹佛”两字的中文含义。丹可当做红色讲,佛无它义。丹佛应说是一座红色的佛像。这仅是一种巧 合?

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大塚先生到饭店来接我们。我们先去他的办公室,准备一下演讲的具体事宜。大塚先生是美籍日本人,不善言辞,但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他陪着我们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各个门类齐全,琳琅满目。

丹佛艺术博?馆的展陈大部分呈开放状态,尤其大件藏品强调亲切和谐。它的家具不多,但件件精美,一架四柱黄花梨架子床十分少有,俏丽俊秀。走到展区尽头,一张超大的黄花梨大条案赫然眼前,居高临下,使我震惊。

此案长度颇奇,达4米多。据我所知,乃存世第一长案。整个案面为一整板,不拼不接,厚达10cm,由此可见黄花梨木成树的宏伟。惜国人从未见过“黄花梨”树的整体形象,仅见历尽千辛万苦海运回来的树干。明朝人对黄花梨木推崇备至,行云流水之纹理,温润油黄之颜色,深受市场喜爱。一经问世,傲视群雄。

此案造型奇特。取架几形式但没有双几。腿足仍采用托泥,厚重壮硕。此造型我只见过仅此一件。

本文的标题是“天下第一奇案”,想必读者第一感觉是什么离奇案件,而非家具!这涉及一个常识,在中文中,桌与案是有区别的,而英文没有,都叫Table(桌)。中文中的桌案区别在于腿部的位置,腿部顶住四角为桌,缩进来一截为案,戏剧里常见的包公所用的即为案。桌与案的区别仅此一点,与其大小、宽窄无关,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不一而足。

问题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造型上也夸张。我们常说拍案叫绝,拍案惊奇,拍案而起等等,表明了一种高尚的情绪,而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即表明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古时候,审理案件大堂中摆的都是案,而非桌。所以由案衍生的词汇就多,比如“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指在案子面前审理这件事情,还有案头、文案、案卷、方案等等。读到这里,读者自然就清晰“天下第一奇案”的误解原因了。

丹佛艺术博物馆这件藏品,我曾在多年前见过。原在福建偏僻乡下的一家宗祠里,污垢满身,沧桑之极。不料辗转万里,来到丹佛,摆在博物馆里,蓬荜增辉。三百多年前,一个大家族的宗祠落成,制做这样一个大条案,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或许大家商量了很久,选材设计,集资倾囊,才制作了这件迄今发现的第一长案。谁料长案在宗祠是一卧三百余年,阅尽人间沧桑!谁又料这长案竟远涉重洋,摆在丹佛艺术博物馆内,任凭来者阅览。

我与大塚先生聊着这段往事,他听得十分认真,不停地记录。我感慨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尚有如此之多的人欣赏研究。丹佛艺术博物馆引以自豪的大条案,包含了这样多的文化内涵,传达了这样多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教育了中国人,也教育了美国人。大部分美国人正是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中国文化,并了解了中国。

天下第一奇案已成为一个无言的使者,它要在这里呆上很久很久,我们谁能设想300?后?!

谁才是天下第一茶


中国人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起源于文明蒙昧时期,所以,历史文献讲不清楚。

老百姓倒是简单,说是神农发现茶,可解百毒,于是世人就开始喝茶了。

对于这种传说的历史,最好不要去争辩,传说是,就是吧。

千万不要板起科学实证的脸孔,去问,有什么文献或考古的证据啊,神农到底是谁啊,是公元前哪一年生,哪一年死,籍贯何处啊,等等。

不过,我们也可以学学老百姓,使用差不多先生的话语,笼统地说,新石器时代末叶,农耕时期之初,神农传说出现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喝茶了。

喝茶变成中国人普遍的日常习惯,通行大江南北,时间比较晚,要到唐朝中叶,全国统一,天下太平的时候。

人活得舒服了,不愁吃不愁穿,就开始讲究喝茶,而且还要喝好茶,喝高档茶,甚至要喝天下第一的好茶。

这种天下第一的好东西,一般总是要上贡给皇帝,因此,各地出产的名茶也就成了贡茶。

虽说各地贡茶都是上好的茶叶,一旦有了评比,就难免要排名,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天下第一茶”。

中唐时期李肇《国史补》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所说的剑南蒙顶茶,就是出产在今天雅安地区蒙山顶上的上等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也说,蒙顶茶天下第一,并讲到清明之前的蒙顶茶: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就是说,十匹绢帛还买不到一斤。

价格之昂贵,除了皇室贵胄,大概也得金马玉堂、钟鸣鼎食之家才有资格品尝,还说:

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

蒙顶茶之外,杨华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

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这些唐代品茶排名的共识,也就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以及“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在唐代荣耀无比,宋代以后逐渐没落,不再听到赞誉之声,到了明代之后,已经默默无闻,连许多爱茶的雅士都弄不清楚,甚至以为是山东所产。

晚明杭州最著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到,经过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变迁,蒙顶茶早已不为世人所知: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

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

可见,到了明代中期之后,讲究喝茶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蒙顶茶,居然以为山东蒙阴山所产的石苔是蒙顶茶,引发许次纾的讪笑。

不过,这也显示,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的赫赫名声,经过七八百年,虽然不见踪影,却还在人们的记忆中萦绕不去。

到了宋朝,饮茶的风尚有所改变,“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辉煌已过,代之而起的,是福建北苑茶,这是皇室御茶园出产的最上等贡茶。

上贡的建茶也分等类品级,最初是大饼的龙凤团茶,后来还有蔡襄(1012—1067)特别制作的小龙团。

宋徽宗时期,因为皇帝追求佚乐的兴趣,出现了变换着花样制作的各种龙团茶。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所列的,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无疆寿龙、瑞云翔龙、长寿玉圭,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虽说宋徽宗这个大玩家难辞其咎,把北苑贡茶玩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审美品位的境界之高,劳民伤财的折腾之巨,真是“人间能得几回闻”。

但是,建茶作为宋代皇家贡茶,制成龙团上贡,是从北宋初期就已经开始的。

始作俑者还得算到宋初丁谓(966—1037)的头上,蔡襄追随其后,精益求精,遂成为一代风尚。

比丁谓稍晚的范仲淹(989—1052)写过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开头就说: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可见,宋初底定天下之后,上层精英已经把建州斗茶(最好的就是北苑上贡的龙茶)誉为天下第一了。

福建上贡的龙团茶虽然备受追捧,却也因为采摘及制作的穷极奢华,招来一些物议。

苏轼有一首《荔枝叹》,就假借批评杨贵妃爱吃荔枝,设置千里快马驿传,导致天怒人怨,借古讽今,指出上贡福建龙团茶的祸害,为了满足朝廷尝新的嗜欲,不惜劳民伤财: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这里说的“前丁后蔡”,就是先后在福建监制龙凤团茶上贡的丁谓与蔡襄。

苏轼写诗讽咏之不足,还怕人不知道他讽喻的旨趣,干脆为这首诗自己加了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耶?’”

梅尧臣(1002-1060)曾经写过一首诗,叙述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道: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

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

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

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

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有江西人夸称江西的双井鹰爪茶好,那倒是近来才出现的新鲜事。

梅尧臣笔下的江西人,大概指的是他的好友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天的吉安)人,曾写过《双井茶》一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在此指出,江西双井茶是新近流行的名茶,状如凤爪,非常昂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

但是,跟上贡给皇帝的建州龙凤团茶相比,恐怕还要略逊一筹。

欧阳修的诗句暗含对双井鹰爪茶的批评,但是说得很委婉,先感叹世人喜新厌旧,再说建州龙凤团茶是“至宝”,不会随着流行风气改变其至尊地位。

那么是什么人推动新潮流,鼓吹江西的双井茶呢?这就要说到黄庶(1019—1058)和黄庭坚(1045—1105)父子了,因为他们是江西分宁(今天的修水)人,双井鹰爪茶就是他们家乡所产,便一味吹捧家乡风味。

黄庶曾经写过《家僮来持双井芽,数数饮之,辄成诗,以示同舍》,其中有一句:

双井名入天下耳,建溪春色无光辉。

吾乡茶友若敌国,粪土尺璧珍刀圭。

黄庭坚也写过《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其中说:

家山鹰爪是小草,敢与好赐云龙同。

父子两人把家乡特产鹰爪草茶,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夸称可以媲美甚至压倒北苑上贡的云龙茶。

黄庭坚在元祐二年(1087)写过《双井茶送子瞻》,矜夸双井茶美妙无比,专门呈献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东坡,说: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也很客气,和了一首诗,步其原韵,感谢黄庭坚致送的双井茶,《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讲到建州龙团茶与双井茶,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是腊茶,后者是草茶:

腊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以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双井茶是新鲜事物,可算草茶第一,但是天下第一的称号,还是得归建州北苑的龙团茶。

这个看法,大概是宋代的共识,因为北宋末年的刘著写了一首《伯坚惠新茶》: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说双井茶与建州龙团相比,只堪为奴,贬抑其品位,不遗余力,好在这时黄庭坚已经过世,否则也得气得不行。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水是茶之“体”。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能显其神,非精茶曷能窥其体。”茶需用水煎或冲泡,注重水质的优劣,本在常理之中,人们历来认为茶的香醇,全赖水的清冽,茶文化如果少了水的内容,何从谈起?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品茶家有关水质鉴定的故事,也成了茶文化的一项内容。概括他们的观点,主要可分成“等次派”和“美恶派”。前者即对享用之水以等次而论,以唐代张又新为代表。他曾写过一本《煎茶水记》,书中记载了两份珍贵的品水清单,一份是曾任刑部侍郎的刘伯刍所列的宜茶泉水排位:其中杨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另一份是茶圣陆羽将天下名水分为二十等次,其中江州庐山康王谷帘水排第一……“美恶派”是相对于“等次派”而言,它认为天下之水无等次之分,不必定级,排座次,只要分辨水质的美、恶就可以了。

品茶讲究茶的色、香、味、形及相关环境,香茗更需配好茶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关茶的器具早期记载,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文述“烹茶尽具”。《茶经》第一次较系统地记述了茶具。

茶具演变的格局与茶具加工工艺的改进分不开,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茶叶冲饮器具——瓷器、紫砂壶、玻璃杯,各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紫砂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一把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紫砂壶会弥散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情韵。当人们一边喝着从紫砂壶中斟出的酥酥的名茶,一边细细赏玩古往今来的紫砂精品,很自然地便会陶醉在一种古老而清雅的情调中,这是纯粹的中国文化的情调。正因如此,在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上,由制壶大师精心制作的一把紫砂壶的拍卖活动中,被众多收藏者追捧到11万元的高价。

茶如禅也,茶为天下至清之味


茶是生活化的禅

品茗和抚琴、泼墨、吟诗一样,历来属雅人之雅事。品茗之雅,全在于茶。茶多生长于高山幽谷,栉风沐雨,凝霜含露,得天地之灵而赋形,故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卓然有博雅君子之风。

茶之妙有三:一日色,二曰香,三日味。观其色、得其香易,知其味实难。史载南朝琅琊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君之饮法,豪放则豪放矣,但与茶之温文儒雅终归有隔。君不闻《红缕梦》中妙玉之妙论乎?“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即饮驴”,其言虽刻薄,其理却甚是。品茗,其妙处在“品”而不在“饮”,在得味而不在海量。琅琊王为酒仙则可,为茶客则不足论也。

另载,宋代有倪云林者,性超逸高洁,喜茗好友。赵行恕,宋之宗室,慕名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吸如常。云林悒然不悦,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茶,山川至灵之卉,虽苦煎苦熬,香馥依然,其神韵,非幽人逸士不能得也。饮茶之要,在人品与茶品相得,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则虽有佳茗当前,亦难识其味,此谓“佳茗而非其人”,古人叹之为“汲甘泉以灌蓬篙”,形象至极。

饮茶须有佳茗、雅具、名泉,但除此之外,还须良辰、美景、雅处等因素,此即“茶候”。茶候以雅为尚,然雅无定数,人各有好。凉台净室、明窗曲几固雅,山村茅舍、木床石几亦有风味;风和日丽固佳,轻阴微雨亦无妨。居处设置,总以性之所适为宜。“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是一种境界;“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也是一种境界。“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固然超逸绝伦,“吐雪新茗,堆云忆旧溪”亦不失寒夜斋头之清致也。

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独饮、共饮各有其妙,然欲得饮茶之真味,须有茶侣。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踏雪宜对高人,饮茶品茗岂能无对哉?然茶之为饮,非凡俗粗鄙之人所宜,故茶侣殊不易得。惟素心淡泊,气度冲和者,方堪与谈茶事、共相品茗,故饮茶宜对道人。二共同调,相携而至,或对春苑之葩,或泛秋湖之月,或听风摇修竹,或观雨敲批把,把杯换盏之际,调弦度曲,吟诗作画,其乐又何如也?

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天下至清之味,其不激不厉、不冲不火之“平常滋味”,非有“平常心”者不能得也。赵州和尚,唐代名僧,人来问禅,和尚只教吃茶去,从此茶禅结下不解之缘。赵州于茶寓意深矣!茶犹斋也,饮茶须清室净器,束身宁神,进退举措,端然如仪。煎泡冲饮,皆须恭而敬之、谨慎惕励,不可稍有懈慢。

茶如禅也,制茶饮茶,须制心一处,拭去一切杂念妄想,使身心俱静,五根俱寂,此近于“止”;于心平气和、寂兮廖兮的气氛中品尝茶之正色、真香、佳味,其理近于“观”。茶即道也,一念不起,便觉痛快,万缘放下,迳身独脱。融禅意入茶艺,则一啜一饮,醍醐灌顶;一酬一和,甘露润心。浅酌慢品之际,万籁俱寂,心远地偏,熏熏然,陶陶然,几不知茶之为我,我之为茶矣。

茶、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其所彰显“和敬静寂”、“清虚淡远”之悠长意味则无有二致。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离不开禅,同样,茶是生活化的禅,故生活中也离不开茶。苏东坡云,“人不可一日无茶”,岂虚言哉?

把盏邀明月,薰风啜茗时,世间清乐有过此乎?善饮者,其兴乎来!通禅者,其悟乎开!

武夷岩茶·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最为著名的特产,山中盛产色艳、香浓、味醇的岩茶,以“大红袍”最为名贵,被誉为“岩茶之王”,千余年来,盛行不衰,游客可购买品味或送人。如果兴致正浓,也可去看看盛产岩茶的武夷御茶园。乘竹筏从武夷山九曲溪顺流而下,便可见四曲南面有一片依山傍水的平地,这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园遗址。此外,香菇、笋干等土特产品价廉物美,亦值得一购。武夷山旅游定点购物单位为:太阳城购物商场,宝树堂制药有限公司,武夷山书画社,北苑茶艺交流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延年灵芝场经营部。

武夷山有三宝 ---“山奇、水秀、岩茶好”;武夷妙 ---“茶艺、茶诗、茶舞蹈“

茶叶是武夷山的主要经济作物。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采摘金芽带露新,焙芳封裹贡枫宸,山灵解识君王重,山脉先回第一春。”就是诗人咏采摘御茶的诗篇。

17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意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茶的价格比浙江的珠茶还要高,为中国茶之首。

19世纪20年代开始,武夷茶在亚非美一些国家中试种,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中安家落户。进入本世纪80年代,武夷茶又风靡东瀛,被视为健美茶而倾倒无数佳丽。

武夷山生产的茶叶,以乌龙茶为主,年产量占80%以上,也有工夫红茶,占10%左右,绿茶占7%。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绿叶红镶边,形态艳丽;深橙黄亮,汤色如玛瑙;岩韵醇厚,花香怡人;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武夷岩茶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清朝美食大师袁枚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近年来发现武夷岩茶还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可以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可以防癌,降低血脂、胆固醇,还可以抗辐射、搞损伤、搞衰老,减肥、消食、健身、美容等,更成为茶界茶市场的抢手货。武夷茶艺一共有27道程序,高雅美妙。

武夷岩茶品目繁多,据调查,仅山北慧苑岩便有名丛800多种。主要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四季春、万年青、肉桂、不知春、白牡丹等等。而最负盛名的当数大红袍。

“大红袍”产于九龙窠。相传,康熙皇帝巡视江南之际,因患水土不服,卧床不起,诸多良医献策配方,都不能治好,后来有人献上一包武夷山的茶叶,请康熙皇帝饮用,不料,康熙一喝病就好了。当康熙得知这种功效神奇的茶,原系武夷山生产时,当即脱下红色御袍,派人送往武夷山,披挂在茶树上,以示谢意,“大红袍”因此而得名。又传这丛茶生长于绝壁悬崖,无法攀摘,于是寺僧便驯猴穿红衣采之。“大红袍”品质奇绝,有一叶能泡一桶之说,味醇厚回甘,汤色橙黄、清澈,叶底匀亮,冲泡七次有余香,难怪它会具有神秘色彩。

肉桂茶是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产于慧苑岩。它加工精巧,滋味鲜滑甘润,有“岩骨花香”之胜,已连续五次在全国名茶评比中名列前茅。

武夷水仙也是武夷岩茶中的精品,《红楼梦》里写的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就是武夷水仙。

小种红茶是我国的特产,它与工夫红茶、分级红茶,合称我国红茶的三大品种。小种红茶又分为“正山小种”和“人工小种”两类。正山小种红茶是又一个武夷独特的茶叶品种。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小种或星村小种。它采用全发酵、并用松香烘青焙干等区别于乌龙茶的特别工艺,所以其形、色、香、味也别具一格。正山小种是英国女王最喜欢喝的红茶。英国诗人拜伦在其长诗《唐璜》中深情地写道:“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