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的沿革介绍

发布时间 : 2019-12-19
青茶的介绍 黑茶的介绍 如何制茶

【www.cy316.com - 青茶的介绍】

制茶的沿革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日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蒸青制茶

所谓蒸青,即鲜叶采摘后以蒸法杀青。《茶经·三之造》:“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其所述的制作方法简单分为三步:蒸,制饼穿孔,贯串烘焙。

唐时碎茶主要用杵臼手工捣舂,制茶时有一定的规承,规为铁制,其形或圆或方,制作出来的茶称团茶或饼茶,用时敲碎煮饮。到了宋朝,杵臼改为用碾,茶规也更为精巧。又在杀青后增加了一道压榨的工序,先除去茶汁,然后制饼,解决了唐时蒸青茶茶汁苦涩的问题。

由蒸青到炒青

据刘禹锡《试茶歌》中“山僧后檐荼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记述,则炒青制茶在唐时就己出现,虽然只是个别地区的偶然之作,并不普遍。

炒青的普及是在明朝。明朝是我国锅炒茶的全盛时代,其时炒青制法已相当完备。如屠隆《茶说》中说,炒茶时不能大力捏转或摩擦,不然,则生碎片细末;炒好后要冷却收藏,否则色香味俱减。

又如《闻龙茶笺》所述:“炒荼时需一人从旁扇之,以怯热气,以保茶质”。这一方另《茶录》、《茶疏》、《茶解》等书,也都对炒青有详细阐述。归纳他们的见解,就是锅要先热、高温炒制、现采现炒、炒量要少、炒不宜久、翻抄要快、去热要速,等等。

炒青制茶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的原香。蒸青或茶汁苦涩,或榨汁后夺茶真味,质量口感均不及炒青,自炒青普及后就少为人们所用。

从团、饼茶到散茶

散茶在唐时就有了,唐时制茶是蒸后捣碎,再拍制成饼,但也有蒸而不捣,捣而不拍的情形。捣碎后不拍制,直接烘干的称末茶;蒸而不捣,全叶烘焙的即是散茶。这样制作的散茶称蒸青散茶。

散茶的制作至宋朝后期前一直不多。宋朝后期,作为贡茶的团饼茶在外形制作上一味追精求细,销路也随之日窄一日,适用于民间用茶的散茶就应运而生,替代团饼茶取得了生产的主导地位。

元代时蒸青散茶的制作又有发展。如《王祯农书》所载,鲜叶微蒸,置筐箔上摊凉,再趁湿用手揉捻,最后入焙烘干。这一制作方法类似于近代绿茶的生产流程。所制茶叶可称为蒸青绿茶。

精选阅读

炒青绿茶的初制工艺介绍


炒青初制工艺

杀青是绿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决定制成绿茶品质好坏的关键。所谓杀青就是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动性,制止酶促进鲜叶中内含物的氧化变化,以保持茶叶原有的青绿色。

1)杀青的目的。杀青的主要目的有3个方面。第一,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动,制止酶促进鲜叶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氧化变化,保持固有的绿色,形成绿茶特有的香味和色泽。第二,使鲜叶内的水分在高温作用下大量汽化散去,细胞张力降低,使鲜叶变柔软,便于揉捻作业的进行。第三,发散鲜叶青臭气,产生茶香。

2)杀青的方法。我国绿茶加工大多采用炒青方法杀青,蒸青方法用得较少,也有些地方利用引进的蒸青生产流水线生产蒸青茶。

杀青投叶量的多少,要由鲜叶老嫩、含水量多少、杀青工具大小和温度高低等情况决定。嫩叶及含水量多的鲜叶,投叶量要少些,老叶及含水量少的鲜叶,投叶量要多些。而制名优绿茶与普通炒青茶的投叶量也不相同。总的要求是投叶量要适当。叶量过少,则叶片接触锅的机会多,水分蒸发快,叶片易炒焦;叶量过多,翻炒不易均匀,叶片接触锅的机会不一致,就会造成杀青程度不均。一般杀青技术要求叶温在一二分钟内升达85℃以上,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四分钟。

3)杀青程度的检验。杀青必须掌握适度,不足或过度均不好。杀青不足,酶继续活动,叶梗易发红,有青臭气,味青涩,叶片韧性差,揉捻时易破碎,茶汁易流失;杀青过度,香味平淡,叶底变暗,叶片水分蒸发过多,叶片硬脆,也易破碎。

杀青叶适度的主要标志是叶色暗绿,水分少,梗子弯曲断不了,香气显露青气消。检验时要求无红梗红叶,叶质柔软带黏性,手捏茶叶成团,稍有弹性,青草气消失,发出茶香,即为适度。

龙井茶炒制有哪些手法?龙井茶炒制手法介绍


龙井茶是中国的传统名茶,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龙井村属于绿茶,以“色、香、味、形”而闻名中外,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茶叶品种。龙井茶的内质以及香气都很优异,这与它的炒制工艺是分不开的,许多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农到如今仍采用手工炒制的工艺。那么龙井茶炒制有哪些手法呢?接下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龙井茶炒制

青锅:

主要利用高温,通过炒制手法的不断变换,使鲜叶原料中的青草气挥去,茶的色泽和形状基本成形,茶的含水量由原先的75%左右降低到25%~30%。青锅后的茶,再经摊放约1小时,使茶的表里水分重新达到均衡时,再进行煇锅定型。

煇锅:

煇锅时的锅温较青锅要低,通过不同手法的变换,进一步使西湖龙井茶定型,达到扁平光滑的要求;进而使内质进一步升华,并使茶叶含水量降到6%~7%,以利保存。

青锅和煇锅这二道工序,虽然在龙井茶炒制时,有先后之分,操作手法不一,但在具体进行过程中,操作手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而有的手法却是一致的。如果把这些手法分解开来,总共有十个手法。它们是:抖一搭一摺一捺一甩一抓一推一扣一磨一压。每个动作不是单独进行,而是相互穿插进行。每个动作的作用如下:

一抖:它的作用是散发鲜叶内的较多水分,用于青锅、煇锅的初始手法,目的在于挥发鲜叶中的水分和青草气,不使茶叶色泽发生黄变;

龙井茶炒制

二搭:它的作用是使茶叶形成宽、扃特征,主要是随着青锅、煇锅开始时的水分散发,交叉进行;

三搨:它的作用是使锅中茶叶顺势提起,以便于抖,也能使茶叶扁、平,青锅、焯锅均要用到;

四甩:它的作用是乘势将茶叶成弧形高抛出去,使茶叶从上落到锅底,茶叶顺势排列整齐;还能在滚动中使已发软的叶片包住茶芽;同时使手中的茶叶进行里外交换。此外,还能起到整理茶叶条索的作用,从而达到茶叶条索整齐、均匀划一的作用,主要用在青锅;

五捺:它的作用是使龙井茶光润、扁平。青锅、煇锅均要运用这一手法;

六抓:它的作用是使手中的茶叶里外交换,并进一步整理条索。同时使龙井茶条索抓紧、抓直,使茶叶挺直、扁平,而又无松散之感;

七推:它的作用是使龙井茶光、扁、平、直。通常,只用于谭锅;

龙井茶炒制

八扣:它的作用是使茶叶条索紧直、均匀,用于中、低级龙井茶的青锅及煇锅;

九磨:它的作用是使龙井茶扁平、光滑,主要用于煇锅;

十压:它的作用是使龙井茶更加扁平、光滑、紧结。进行时:若右手炒茶将左手压在右手上,左手炒茶将右手压在左手上,如此用双手在茶叶上反复压、磨。它通常只用于煇锅。

龙井茶

以上就是有关龙井茶的炒制手法知识介绍。龙井茶不管是手工炒制还是机器炒制,在它的工艺流程里都是有青锅和煇锅两道程序。有句话说“龙井茶是靠一颗一颗摸出来”的,则足矣说明龙井茶的整个制作工序以及炒制手法是有多复杂,如果想要品质上好的龙井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掌握它的炒制工艺。

安溪铁观音的初制技术要点介绍


采茶:鲜叶采摘选择晴天进行,采下驻芽2~4叶。要求芽叶完整,不带梗蒂、单叶、鱼叶,应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晒青:鲜叶薄摊在笳篱上,每篱1斤~1斤半,一般在下午4点以后进行。目的是利用阳光热能使鲜叶蒸发部分水分,促进“发酵”(促进酶的活性),消除部分青草气。晒青历时半小时左右。

凉青:晒青叶均匀摊放在笳篱上,每篱1.5斤~2斤,静置于凉青架。目的是散发鲜叶热量,使叶内水分和内含物重新分配均匀,使鲜叶有活力。凉青时间一般是1.5小时。

摇青:鲜叶装入摇青机,投叶量以装机容量的1/2~1/3,第一次摇2~3分钟、第二次摇4~6分钟、第三次摇8~20分钟,转速26~28/分钟。目的是通过摇动,叶片相互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促进“行水”,挥发青草味。

摊青:摇青后及时把茶青倒出摊放在笳篱上。目的是使青叶在静置时水分重新分布,水分再从也缘蒸发,使青叶回软俗话叫“消青”。第一次静凉1.5小时左右、第二次静凉2小时左右、第三次静凉2~3小时左右。

整个的摇青、摊青过程要交替进行3-4次,最后使青叶香气显露,形成红边,这是形成铁观音品质好坏的关键工序。

前面这些工序叫做“做青”,非常灵活,茶农要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

杀青:利用250~280高温杀青。目的1迅速制止鲜叶的“发酵”(酶促氧化作用),固定已形成的品质。2破坏叶绿素,使茶叶色香味更好。3继续散失部分水分,为塑造外型创造条件。

揉捻:通过揉捻、挤压,使青叶卷曲成形,挤出茶汁,增加茶汤的浓度。

包揉:分为初包揉和复包揉,以前用手工包,现在用机械速包机和平板机交替进行。目的是可以进一步摩擦叶细胞,使茶叶砂绿油润,成形、结实。

烘培:分为初烘培和复烘培,用70~90度的温度进行慢烘。目的是继续制止酶性氧化,继续蒸发水分至茶叶足干,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包揉、烘培多次反复进行4~6次,最后形成紧结、沉重、弯曲、螺状的外型。

茶叶制茶过程制作工序步骤介绍


制茶过程

萎凋:置于竹编竹篾上方,摊凉于无直射阳光的通风干燥处,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去除青草味,蒸发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转动,茶叶与机械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质。

揉捻:分为机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使茶叶成条。

烘焙:目的是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干燥:把揉捻好的茶叶在太阳光下自然晒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的有机质和活性物质。

焖黃:焖黄是使黄茶形成金黄的色泽和醇厚茶香的关键工序。湿度和温度越高,变黄的速度越快。叶子含水量的多少和叶表温度是影响焖黄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是指将晒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洒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湿热作用下发酵。

茶叶形态的沿革从紧压茶到散茶


中国早期加工茶的主要形态是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到了唐代,随着饼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完善,饼茶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写道:“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在上面这段话中,陆羽将当时的饼茶分成了八个品类,其特点分别是:胡人靴——饼面有皱缩的细褶纹;犎牛臆——饼面有整齐的粗褶纹;浮云出山——饼面有卷曲的皱纹;轻飚拂水——饼面呈微波形;澄泥——饼面光滑;新治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竹箨——饼面呈笋壳状,起壳或脱落,含老梗;霜荷——饼面呈凋萎的荷叶状,色泽枯干。前六种都是优质茶,后两种则为劣质茶。

在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盛行的同时,其他形态的茶类也开始出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就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宋史•食货志》也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这里的“片茶”,指的就是紧压茶。

到了明初,茶叶的主要形态发生了重要转变。因为制作紧压茶过于耗时费工,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有损茶叶的香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诏废除了以往作为贡茶的龙团的制作,而改以散茶进贡。从此以后,散茶就成为了中国茶叶的主要形态。

沩江白毛尖的历史沿革


沩江毛尖茶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沩江产出“鱼钩茶”、“雀舌茶”已列为“贡品”进献朝廷。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畅销各地,远近争购,惜产少耳。一九八二年评为全国名茶。茶香飘万里,吸引着中外来客。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沩江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五百多年。早在明代就列为上贡之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所喜爱,曾赐名为"鱼钩茶"。沩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镣绕,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夭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慢射光的优良环境,因而茶树生长健壮,持嫩期长。明朝御史张鹤楼曾游览茶区,并作诗云:"云镇山头,远看轻云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苍松"。生长在自然环境幽美的本地团叶茶树品种,充分表现出芽叶茸毛多、肥厚柔嫩、发芽早、持嫩性强的特性,其鲜叶内含物丰富,为创造沩江毛尖奠定基础。

沩江毛尖采用“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未展开的叶片,要求叶片细小短薄,嫩绿匀齐。嫩度和长度超标准的,受病虫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沩江毛尖茶经过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提毫、及时焙干等四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都匀毛尖素以“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黄”特色著称。成品毛尖茶芽尖细呈条索状,白毫特多,色泽鲜绿,品质润秀,香气清嫩,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在国内外市场有盛誉。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