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的饮

发布时间 : 2019-12-23
品饮清饮红茶的顺序 红茶的调饮 红茶的品饮

品饮清饮红茶的顺序。

经过几千年的磨砺,茶之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茶的自然属性逐渐被寓于人文因素之中。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决定了僧人与茶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要僧人不饮酒,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戒荤吃素;定和慧,简单说来,就是要僧侣息心静坐,思禅悟道。

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戒规,又可以清除坐禅久坐困乏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戒荤吃素”的营养补充物,而茶的提神益思和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以及其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品。因此僧人饮茶修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寺院茶文化。

佛教对饮很讲究,饮茶已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专设“茶头”掌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规定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僧众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寺院僧尼用茶敬佛、敬师、献宾客,供自己与善友品饮,谈佛论经,修养心性,形成了庄严肃穆的“茶礼”。

在《佛道茶艺》一文中就有对“礼佛茶”礼仪的记载:“礼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师的特殊礼仪,也是调茶献客、结缘行善的特殊茶艺。礼佛茶在禅房中进行,在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分为十道程序,谓之功德圆满。十道程序依次为莲步入场,焚香顶礼,礼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禅定,抽衣净手,烫杯泡茶,敬茶献茶,收杯接碗,问讯退场。茶在禅门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比较合拍。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意为喝茶和修禅是一种味道、一个门径,心意相通。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使此三字禅语流布天下丛林。

cy316.cOM编辑推荐

佛教饮及历史溯源


佛教徒饮茶史溯源

茶与中国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徒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晋书·艺术传》记载,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不畏寒暑,昼夜不眠,“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古代有将茶与姜、桂、桔、枣等果料香料一同煮饮的习惯,茶苏即此类。佛教初传中国,国人多视之为神仙方术一类。而当时僧人多修习小乘禅法,且严格遵循过午不食的戒规。为了补足午后的营养,提神益思,驱除禅修中的昏沉,同时也为了养生,迫切需要一种秘方或带有药有用功能的饮料(午后可饮果汁等)。而正是这种需要,两千年来,使茶与佛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茶在寺院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禅宗兴起之后,并影响及于社会。《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泽甚多。”

由于唐宋禅僧的提倡,普及了北方民间饮茶的习惯。唐大中三年(849)“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帝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以寺院命名的这些茶,你喝过吗?茶与佛教的千年奇缘


很多茶友都知道,茶与佛教的渊源由来已久。古代僧人坐禅,很容易睡着,所以常常只许饮茶。我们常说的“禅茶一味”,也道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因此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而且,这其中有很多名茶,甚至还以寺院命名。你知道的有哪些?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这些名茶都是以寺院命名的:

径山茶

又称为“径山香茗”,产于浙江杭州余杭区长乐镇径山村。有趣的是,径山茶有炒青绿茶,也有烘青绿条。

据《续余杭县志》记载:径山寺的僧人采摘谷雨前的茶叶,做好后用小瓦缸存好送人。径山寺的开山祖师曾经种过好几株,用来供佛,几年后茶树就蔓延到整个山谷了。

据历史记载,茶圣陆羽曾经慕名而至径山,隐居径山双溪将军山麓。他在此植茶、制茶、研茶,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南宋末年,日本的圣一禅师到径山寺研究佛学,后来将径山茶传到了日本。

所以,径山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的美誉。清后随着径山寺院被毁,径山茶逐渐衰落,被人遗忘。直到1979年,径山茶才恢复研制。

径山茶的特点是,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鲜嫩清香,汤色嫩绿莹亮,滋味鲜嫩甘爽,有独特的板栗香。

惠明茶

也被称为“金奖惠明”,这是因为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惠明茶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

惠明茶产于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一代,属于绿茶。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长老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从此有了惠明茶。

明成化年间,惠明茶被列为贡品。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畲族人民生活贫困,茶园荒芜,金奖惠明茶也就名存实亡。解放后,惠明茶才开始逐步恢复发展起来。1979年惠明茶正式投产,重获新生。

正品金奖惠明茶本身带有淡淡的兰花香气,闻起来也有丝丝的甜味,冲泡后花香郁馥,有兰花香味、水果甜味,杯中芽芽直立。

感通茶

此茶因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从制作工艺上讲,属于烘青绿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黄元治《荡山志略》记述,“苍山圣应峰感通寺古茶五株,……茶味甚佳,类六安茶也”。清代余怀《茶苑》:“感通寺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茶第一。”曾为贡茶。

感通茶也是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其外形条索卷曲,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馥郁持久,汤色清绿明亮,醇爽回甘。

法净禅茶

此茶出自杭州古刹法净寺,它其实是出于“西湖龙井茶”一系,是法净寺的僧人自种、自采、自炒和自用的绿茶。

法净寺的茶园,就在法净寺的后山稽留峰下,总共有60多亩,是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一级保护区,种的也都是传统的老龙井茶蓬,也就是香气最浓的龙井群体种。

这片茶园远离公路,周边没有农户,只有古寺林立,山中雾气氤氲,山水草木都很清幽。僧人们从来不对茶树施加农药化肥,所以种出来的茶叶绿色、纯净,口感也更甘醇、厚重,是品质上佳的龙井茶。

法净寺每年大约可以炒出四五千斤茶叶。这些禅茶供寺院僧人饮用,大多供僧人修学、参禅、调心。

大佛龙井

大佛龙井,产自浙江的新昌县,可能很多茶友都听说过大佛龙井,但不知道它竟然也是一座寺院的名字。

新昌大佛龙井的历史很悠久,在东晋浙东山隐之间,新昌高僧云集、佛法汇集,是江南佛教起源与发展的中心,而支遁禅师是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早饮茶的佛人。

在他的生活里,寺必有茶、茶必有禅。茶入禅门,凡茶便成禅茶,禅茶延绵不断,寺庙就沁满了茶香。

这杯茶在大佛寺这座同样经历1600年的寺院中,被保留了下来,最终流传四方。上个世纪90年代初,缘于茶道与佛教的渊源,新昌人给自家的名茶取了一个带有佛意的名称——“大佛龙井”。

据介绍,大佛龙井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山茶区,具有典型的高山茶风味。

普陀佛茶

此茶产自浙江舟山市普陀山,也被称为“普陀白华顶茶”,虽然不是以具体的寺院命名,却是以佛教圣地普陀山命名,这里有寺庙群,所以我们也将它列入。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约始于1000年前的唐代,其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寺院提倡僧人种茶、制茶,并以茶供佛。僧侣围坐品饮清茶,谈论佛经,客来敬茶,并以茶酬谢施主。

清康熙《定海县志》:“普陀山白华顶之茶与莲同为贡品。”可见,在清代普陀佛茶已被列为贡品。

普陀佛茶采摘一芽二叶,经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制成。从外形看,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条索紧细卷曲,色泽绿润,芽身披毫。冲泡后,香气高雅,滋味清醇爽口。

此外,还有一款当代著名的绿茶,曾经也是以寺院命名的,叫做“水月茶”。它产自江苏的洞庭山,以当时的名寺“水月寺”命名。大家应该知道了,就是碧螺春的前身啦!

其实,很多名茶虽然不是以寺院命名,但还是与佛教有很深的缘分,例如四川的蒙山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浙江的顾渚紫笋等等,不胜枚举。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细聊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