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供销社四措施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 : 2020-02-20
茶叶合作社收购青茶 茶叶专业 贵州绿茶

【www.cy316.com - 茶叶合作社收购青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贵州石阡供销社四措施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贵州石阡供销社四措施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

贵州石阡供销社四措施壮大茶叶专业合作社

自今年以来,石阡县供销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抓方案创体制、抓资金创等四项措施壮大该县花桥镇金桥茶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帮助社员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双赢目的。

“四项措施”即抓方案创体制,发展思路明。该合作社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茶农意见和建议,建立入股社员经济效益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做到了思路明、制度清、方向正。

抓资金创,提升产业水平。为实现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长足发展,县社班子成员亲自协调服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自身投入茶叶生产加工资金共46万元,其中发展茶园42.8万元,培训生产优质加工费用1万元,注册产品商标0.2万元,宣传广告费用2万元。使社员在发展茶园上由量向质转变,达到了创、拓销路、促增收。

抓培训强技术,提高科技含量。该社组织全县种植大户、种植能手、社员示范户20余人到外县湄潭,本县聚凤、五德、坪山等地考察学习茶叶种植技术,考察当地先进种植、管理经验和理念;还邀请当地种植能手到基地现场开展种植、管理、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利用赶场天送科技下乡10余场次,接受咨询2000多人,赠送修枝剪刀150把,上门进行各类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近50余次,发放资料3000多份。

抓基地促带动,推动种植规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该社投入资金16.2万元补助茶苗款,引导、扶持、帮助基地农户种茶,帮助协调种植土地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实行“五统一、一保证”,即“统一供苗、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产品销售,保证社员有稳定收益”。通过引导扶持,建成了连片规范化示范基地162亩,带动了周边100余户360余亩的无公茶叶种植,实现了花桥、枫香等乡镇种植茶园面积12000多亩,逐步发展壮大了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

截止到目前,该合作社加工茶青20吨,实现销售总额42万元,向社员返利4万元,户均增收324元,为社员代加工茶青3吨。同时,通过争取资金,石阡县建立了一个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100万斤茶青加工厂一个,安装加工机械9套,手工加工设备5套,实现了茶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模式。

茶文化精选阅读

社树姚,一个与茯茶有关的传奇家族


原标题:社树姚,一个与茯茶有关的传奇家族

近日,机缘巧合,多次前往泾阳县。许是因为小说《关中道》,又或许是因为不久前才采访过其“东家”,再加上数年前曾因工作原因或多或少了解过泾阳茯砖茶,因此,每每别人说起茯砖茶总难免提起“社树姚”(现称“社树村”),提起“恒昌堂”。

“恒昌堂”茯茶是由陕西泾阳社树姚堡姚家先祖创传,距今已有几百年。林则徐去新疆,曾路经泾阳品姚家茯砖茶,为姚家题写堂号“恒昌堂”,并拟对联“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表达心中美好期望。后姚家先祖以“恒昌堂”作品牌,以“心作良茶”作为传世家训。

自古姚家制茯茶

一日,与泾阳当地某位老乡闲聊时因茶提起社树姚。那位老乡随口便说,姚家的茶确实做得早,有些年代了。

做得早,到底有多早?

泾阳姚家历史悠久,清朝著名官吏书法家严树森先生曾为姚家题写神道碑,碑上刻记姚家历史渊源:“元驸马都尉姚氏合族始祖神道碑”。姚家后人——恒昌堂茯茶传人穆民(姚家女婿)说,传说古时候社树堡所在地是北上的最后一个渡口,叫做“临金渡”,丝绸之路上的茶叶从南方通过水路运输到此地后中转,再通过旱路运至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一天,茶叶运输到此地,由于商人贪心,在船上装载的茶叶过多,茶叶浸入泾河水(泾河水中含郑国渠“筛珠泉”泉水)。于是就将这些茶叶放在当时的大地主——姚家晾晒,打算等到再次北上时捎上这批茶叶。但由于姚家伙计疏忽,茶叶并未晒干就入了库房,数月之后才发现茶叶“发霉”(后被研究证实是益生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了。

商人再次来了之后,发现茶叶虽然“发霉”却闻不到霉味,且泡出的茶汤味道香甜醇厚,于是将这些茶叶运到西域贱卖。然而次年,商人再到当地,牧民们竟争相询问还有没有去年有“金花”的那种茶,消食又好喝。于是,商人回去后就让之前帮他晾晒茶叶的伙计按照当时的时间、温度和工艺渥晾茶叶。这“金花”茶一做便在牧区红火了数百年。

以茶交友产业兴

元顺帝时期,姚家遭人诬陷被朝廷判满门抄斩。由于提前得到了消息,姚枢(姚家的祖先)后人分四支分别逃往聊城、黄河南、上海和南京。受到一和尚“大树下安家、发展”的指引,姚成家族就逃到泾阳社树姚的大树下定居下来。

小说《关中道》中描述,姚家人经过几年的努力便在社树堡有了新起色,于是在社树堡建了制茶作坊,开始制作优质的金花茯茶。选用筛珠泉的露珠水做茶诱,原茶则采用上好的湖南安化干茶叶,姚家茯茶品质过人。姚家人把他们生产的“泾阳金花茯茶”称作“宝砖”茯茶作为礼品赠送友人,钱多钱少从不卖。

据说姚家以茶交友,以友带人气,以人气带商气,以商气带财气,因此生意越做越大,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后来,姚家以泾阳社树姚为基础,发展到八门十大堂,商业网点遍布神州大地,在四川雅安名气最大,最终发展到缅甸、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地。当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姚家是不是无论如何一块“宝砖”也不卖,我们现在已不得知。但是穆民先生说,作为姚家“恒昌堂”传人,自己做茯茶已经近二十年,但也就是这几年,考虑到文化传承问题,才谋划着将“恒昌堂”再次推向公众视野。而在之前的十余年里,姚家“恒昌堂”的茯茶,除姚家人自己喝外,也仅是生产出一些用于馈赠友人。去年,穆民先生还给35个国家的大使赠送了姚家“恒昌堂”茯茶。

心作良茶传佳话

先前说过,姚家建制茶作坊后开始制作优质金花茶馈赠友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姚家又开始生产制作以普洱茶为原叶的恒昌堂“泾普”牌宝砖茶。

据说林则徐与姚家恒昌堂的渊源颇深。因虎门销烟被道光皇帝革职流放新疆的林则徐,途径陕西,因水土不服,身患痢疾病倒在客栈中。此时,陕商姚正元正好也在该客栈,林则徐饮姚家的茯茶后,第二天病症大有好转,惊奇之余向姚正元了解茯茶的情况。林则徐休养了两个月后,专门前往姚家看这种神奇砖茶的制作,并为姚正元的儿子起名姚秦汉。林则徐对姚家的仁善举动倍加赞赏,专门为姚家提写堂号“恒昌堂”,并给姚家留下训言“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泾干中学教师、咸阳民风诗社副社长、秘书长兼常务主编邢群娥曾写《社树姚家的兴与衰》一文。文中描写姚家的客厅中间的柱子上,曾经悬挂着用楠木刻成的一副匾额,匾额上便提有“德为至宝一生用则不尽;心作良茶百世耕之有余”这幅对联,署名“少穆林则徐”。

姚家以制茶、白布、白蜡起家,在陕西赫赫有名,后来生意发展到越南满德里、四川雅安、苏州、上海等,各地都有商号。因为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牧民长期食用牛羊肉,需要“金花茶”消脂,而姚家茯茶金花含量高、质量好、产量少,朝廷以此茶向牧民换取宝马良驹,同时以控制姚家茯茶的供应来安边。得到同治皇帝赐匾、林则徐题字,于右任为姚家茶起名“安国茶。”

世代儒商济天下

纵观关于社树姚家的各种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便清晰的得出一个结论:姚家出儒商。明末清初,关中地区旱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盗贼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为避乱防患,姚家出资在社树修城墙。社树城墙高度约在8米,底宽4.8米,顶宽两米多。城墙建设质量过硬,保证了二百年以后仍然挺拔不倒。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土匪和捻军作乱,加上陕甘回民起义,姚家被洗劫一空,茶厂被焚,家道陷入低谷。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洋货影响市场。政府为赔款,增加苛捐杂税。加上连年战争,道路阻塞,盗匪横行,各号纷纷倒闭。姚秦汉回泾阳支撑起家族产业,展现出过人胆识,并将姚家制茶业推向了顶峰。

社树姚家发展到民国时有恒昌堂、惠谦堂、燕翼堂、花萼堂、祝新堂、竹森堂、居敬堂、仁在堂、乐善堂、五福堂等十大堂口,还不包括一些堂外小堂。难能可贵的是,姚文清先生睿智而富有爱之国心。1929年,关中大旱,姚文清捐款5000元大洋,并在外筹款万余元。在泾干中学的扩建中捐过一万多元;对辛亥革命先驱高季维之子高鸿无私援助。作为西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的开明人士,解放初期,他带头捐资捐物,襄助建国。抗战期间,姚家捐献金条数百,购买战机,建国初期还捐出了十多处房产,表现了姚老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

古法新用筑优茶

泾阳茯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发迹于秦汉,流通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沿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然而,上世纪中期,因各种原因泾阳茯茶一度停产,这一传统制茶工艺也因停产而失传。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姚家后辈姚太章、姚太茂在拆旧房建新房时发现了制茶秘方。为继续发扬传统制茶工艺,姚太章女婿穆民和姚太茂女婿杜建琦细心钻研反复试验,并聘请老茶师按照秘方要求,利用老配方结合新工艺,经过数十次试制,终于生产出精品宝砖茯茶。

为了恢复生产“恒昌堂宝砖茶”,穆民先生和杜建琦先生四下湖南安化、五赴云南普洱茶产地考察原茶,按照秘方要求在生产制作宝砖茶的地方,即王桥镇北峪村修建了恒昌堂茶业有限公司。穆民先生任董事长。

承袭姚家“宝砖”茶做优质茯茶的初衷,选用郑国渠筛珠泉泉水、陕南及云南高山茶为原茶(主要是云南普洱),只从十年以上的老树上采摘原叶,精工细作,“恒昌堂茯茶”色泽油黑绿润,叶型清晰可见,呈现泾阳茯茶之型,展现云南普洱之风。茶中黄金花茂盛,而且是成群连片堆金积玉菌多成团黄金星密布。生物学家现定名这种金花为“冠突散囊菌”,对人体健康长寿必不可少。

一次试饮发现,那款“恒昌堂”的宝砖茶竟如此多叶,不比市面上买来的许多其他茯茶那般多梗。这也难怪当代画家、巨幅工笔画长卷《大唐丝路盛景图》作者雒建安先生对泾阳“恒昌堂”茯茶情有独钟了。 史嘉婷/文

石阡茶叶文化历史悠久


石阡茶叶文化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盛于明朝.据唐。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石阡即为过去的夷州。

明万历三十年(1620年)《黔记》载:唐高祖黔安清江内各属费州(思南府)夷州(石阡府).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和民国初年的《石阡县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皆为贡品,经当年茶圣吴觉农考证,夷州即指石阡一带。清人张树《续黔书》也称,今石阡、思南为夷州之夜郎也.宋代,石阡开始以茶进贡。北宋,乐史(987年前后)撰《太平寰宇记》江南道载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清代《贵州通治》云: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湄潭眉尖皆为贡品.1938年石阡茶人龙尧夫在县城开办鸿云茶庄,聘请10人搞精制加工,畅销湘、川和两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杨大恩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据贵州日报所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约1700余担,茶味美,则以石阡为巨擘焉,今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潢,石阡茶大有畅销全省之势。前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湄潭实验(即贵州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三十一年调查,全省当年产茶11511担,其中石阡产茶1000担。产量仅次于安顺、湄潭之后,位居第三。

1930年,石阡人龙尧夫在外设茶庄,用石阡苔茶制作的青毛茶走俏市场,在黔、湘等地茶市占有一席地。新中国成立后,石阡茶优势更加明显,1958年,石阡县新华村生产的茶叶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笔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锦旗。1999年,石阡县茶叶公司生产的泉都云雾茶,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生产的泉都碧龙茶获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

2008年,夷州翠牙获中国(北京)国际茶博览会名优茶评比和上海第十五届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2009年,南天公司所属茗茶公司生产的泉都坪山牌石阡苔茶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在日本国际茶业博览会和上海十六届茶博会上获得金奖,石阡藤茶在中国(贵阳)农产品博览会和(重庆)农产品博览会上深受广大人士青睐,参展产品被抢购一空。长期以来,石阡茶叶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石阡县的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闲话贵州湄潭茶叶


《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为其取字颦颦,从宝玉自说的缘由看,黛玉的眉尖若蹙给他留下极深的第一印象。美女的眉是展现美丽的重要载体,淡扫蛾眉的清雅始终是历代美女施展魅力的高端装备,现今的80后90后美女仍然偏爱美眉的昵称。湄潭的湄其本意也是眉,据清康熙年间的《湄潭县志》记载:东有江水流转自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二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有水若眉,一幅清丽的画卷,再加上古有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佳话,湄潭单是一个名字,就给人几许绮丽的遐想。

名字给人的印象偶尔也能名副其实一回。湄潭盛产一清雅之物香茗,苏东坡有一佳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说来湄潭果然是个藏娇之地。湄潭为中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记载:(茶叶)黔中生思州、费州、夷州,其思、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湄潭县志》载:夷州所置之地,约今之湄潭、龙泉、务川傍石阡一带地。唐朝时贵州尚未建省,黔中茶叶已凭其质细味佳在江湖上声名远播,是谁做的产品推广能有如此的功效?清《贵州通州》也记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茶叶的种植是件很讲究天气和地气的事情,有研究说湄潭的气候、土壤条件与西湖龙井的种植条件很类似。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内迁到贵州遵义、湄潭等地,浙大师生实地作过《湄潭茶树土壤的化学研究》、《湄潭之气候》等科研项目,为湄潭的茶叶种植提升了科技含量。民国29年(1940),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联合创办湄潭实验茶场,1942年,中国茶叶公司从杭州调来两位龙井茶的制茶技工,在湄潭试制龙井茶。制茶时选用上等的湄潭苔茶,在其新芽初长时,选芽叶光整、长度不超过两厘米的嫩芽为原料,每公斤成品需10万枚以上的嫩芽,生产期仅清明前后10天左右。

这明显是制作高档奢侈品的工艺水准,制成的成品茶叶外观扁平光润,形如葵状,色泽翠绿,埋毫不露。这样的好茶银子不够肯定消费不起,但想一想也是茶香四溢沁人心脾。1958年,在中国茶叶研究会的评比会上,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评审,此茶与杭州西湖狮峰龙井并列全国名茶之列,1963年,被定名为湄江茶。1985年,被评为贵州四大名茶之一。坊间常有传闻,许多茶老板到贵州湄潭等地购原茶回江浙一带加工后,换个马甲就变身龙井、碧螺春等大牌而身价大涨,看来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只作个替身演员难得有红起来的一天,湄潭茶叶也一直在开创优质的自主品牌。1974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湄潭研制成一种茶叶新品,取名遵义毛峰。遵义毛峰选用良种福鼎大白茶鲜叶为原料,每公斤成品芽叶也在10万枚以上。其加工过程采用保绿色、保毫毛、保峰苗,高香气的特殊工艺,滋味清醇鲜爽、汤色碧绿明净,行销国内外。近些年,湄潭还培育出不少茶坛新贵,有好些品种还是各类评比中的获奖大户。除绿茶外,湄潭还出产优质红茶。早在民国时期,湄潭就试制出功夫红茶湄红,最早开创贵州红茶市场。1964年出产的红碎茶则是传统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售到美国、英国、突尼斯、澳大利亚、智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挣得不少的美元。

茶叶审评标准及专业术语


茶叶审评标准及专业术语

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茶叶审评,一般分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外形审评嫩度、条索(或条形)、色泽、净度四项因子,结合嗅干茶香气,手测茶叶水分。内质审评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因子,这样,审评外形、内质共有八项因子,评茶时必须内外干湿兼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茶叶审评的标准和审评术语。

茶叶审评标准

茶叶审评一:嫩度是外形审评因素的重点,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的外形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

茶叶审评二: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和等级的依据。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以及各种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

茶叶审评三: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好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筛档是否匀称,面张是否平伏。

茶叶审评四:色泽是反应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面的反射光亮度。茶叶审评各种茶叶均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茶叶审评五: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茶叶审评六: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等。茶叶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香气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他异味;香气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香气长短也就是香气的持久性,香气高、持久是好茶;烟、焦、酸、馊、霉是劣变茶。

茶叶审评七: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应出来的色泽。汤色在审评过程中变化较快,为了避免色泽的变化审评中要先看汤色或者嗅香气与看汤色结合进行。汤色审评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个方面。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

茶叶审评八:滋味是评茶人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剑性。

茶叶审评九:叶底是冲泡后剩下茶渣。茶叶审评时是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芽或嫩叶的含量与鲜叶等级密切相关,一般好的茶叶的叶底,嫩以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而焦叶、劣变叶、掺杂叶则不允许存在。

茶叶审评术语

茶汤滋味术语

1.水味

一般形容茶汤滋味的。指喝茶时,明显感到茶味和水的分离、不融合,尤其在咽下之后,口腔中空无茶味的感觉。一般茶水分离的情况,会有两种可能:冲泡不当或者茶叶品质不佳。

2.化

形容茶滋味,多数指喝茶的苦味、涩味在口腔内短暂停留后消失。通常来说,苦味和涩味能在口腔中化开的茶,才算是好茶。

3.生津

生津,是喝茶时茶汤中的多酚类等物质,刺激口腔内壁,使其紧束收敛,口腔中分泌出唾液。

4.舌底鸣泉

舌底鸣泉,是指喝完茶后,舌下清晰感受到不断有津液大量生成的过程。生成的津液,能使口腔持续保持润滑,带来舒适的感觉。通常品质很好的茶都会带来舌底鸣泉的感受。

5.两颊生津

两颊生津,是指饮茶后,口腔内壁面颊两侧的部位,能够明显感受到津液不断涌出的过程。一般普洱生茶、乌龙茶、绿茶容易感受到,一般品质好的茶叶,都带有两颊生津的感受。

6.喉韵

茶汤咽下后,带给喉部的舒适感,或爽快、或清凉、或甘甜、或滋润或多种感受同时产生,持久不断。通常品质好的岩茶、普洱生茶、绿茶等都能带来喉韵。

7.锁喉

指茶汤咽下后带来的喉部的不舒适感,或干涩、或麻痒、或肿胀、或有异物感等,也会称为挂喉、叮喉咙。通常带来锁喉的茶叶,其品质会存在严重的问题或缺陷。

8.回甘

指饮完茶后,口内感到甘甜。通常回甘与苦味相关连,有“苦能回甘”之说。

9.苦

构成茶叶中的苦味成分主要是咖啡碱、花青素、茶皂素,而儿茶素、黄酮类等既呈涩味、又具有苦味。茶的苦味和涩味总是相伴而生,两者的协同作用主导了茶叶的呈味特性。

10.涩

涩味是上皮细胞暴露在单宁(即多酚类物质)或明矾溶液时造成的起皱、收缩的感觉。涩味不属于基本味,与苦味有本质区别。

香气类型术语

11.毫香

毫香通常是形容干茶能明显看到许多白毫的茶叶,在冲泡时散发出来的香气。一般有毫香的茶,原料等级都比较高,而且茶叶一定要有大量的毫毛,毫香明显的多见于新茶。例如白毫银针就会有明显的毫香。

12.火香

火香一般是茶叶在干燥时温度比较高,或者在精制时适度焙火带来的。通常浓香型的乌龙都会带有,而炒青绿茶和黄大茶等也会有。火香与高火味不同,高火味是焙火或干燥工艺过度带来的不适气味。

13.陈香

陈香一般是形容黑茶、普洱茶等,后期还可以继续转化的茶类在转化过程中,自然氧化带来的香气。

14.果香

茶叶中出现的果香种类很多。自然的果香主要是茶树品种和工艺造成的,也有再加工茶是添加外源物或者是窨制形成的,比如荔枝红茶。自然的果香最常见于红茶和乌龙茶。

15.清香

清香多出现于绿茶和普洱生茶新茶。清香和青味不同,清香是能令人愉悦的自然而带鲜爽的香气。青味一般则是杀青不足,带来的令人不适的类似青草的气味。

16.嫩香

嫩香是一种清鲜、细嫩的香感,植物鲜嫩部分散发出来的出众香气。一般原料等级高、工艺到位、保存得当的绿茶、黄茶都会有。比如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都匀毛尖等。

17.甜香

甜香就是在香气成分中能够明显感受到甜味。甜香在红茶中比较容易感受,比如焦糖香、蜜糖香、桂圆香等。其他茶类也会见到,比如工艺精制的黄芽茶也会有甜玉米须水的香气。

18.松烟香

干燥过程中,使用特殊松木等熏烟制作的茶,一般都有较舒适的松烟香。有松烟香的茶有例如传统正山小种、沩山毛尖等。

19.花香

花香的类型很丰富,根据花香给人的感受,将其分为清雅型的花香和浓郁型的花香。自然形成的花香,既有茶树品种的关系,也离不开工艺。

通常以品种为主带来的花香,以广东单丛茶为代表,而红茶的花香,则主要是工艺带来的。还有一种花香,以是花茶为代表,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吸收外源花朵的香气。

20.高香

一般指香气高扬而且持久,刺激性强。

21.纯正

一般指香气纯净,既不高扬也不沉闷,没有异杂味。

22.闷气

是属于不愉快的香气,沉闷而不爽。一般是茶青在烘焙后,未适当摊凉而形成的。

23.高火味

是指茶叶加温干燥过程中,温度高、时间长、干度十足所产生的令人不适的气味。

24.陈气

一般指是绿茶、黄茶类在贮藏过久后产生的陈变气味。

25.青气

一般是指茶叶带有鲜叶的青草气。一般是令人不愉悦的,也称青臭气。

26.透兰

透兰,是指茉莉花茶中透出了兰花的气味。

27.细锐

指茶香高扬,香味仿若有实体、有质感,细腻如丝,令人愉悦,同时给人清晰的感受。

干茶形状术语

28.显毫

显毫,指芽尖含量高,并且含有较多的白毫。

29.匀整

匀整,是指干茶的大小、粗细、长短较为接近一致。

30.肥壮

肥壮,指茶叶的芽头肥、叶肉厚实,形态丰满。

31.蜻蜓头

通常是形容乌龙茶的外形的用语。茶坯在包揉时,叶片卷成紧结的圆条状,叶蒂由于肥厚而不卷曲,因而在叶柄较软的部位产生弯曲,俗称“蜻蜓头”。

一般是铁观音等叶片肥厚的品质和手工精细包揉才能形成。

32.泥鳅条

泥鳅条,一般是形容黑茶条索的词语。指紧卷圆直的茶条,壮如泥鳅。

33.丝瓜瓤

多用于描绘黑茶干茶外形,一般是茶叶主脉和叶肉分离,侧脉裸露的样子,很像丝瓜瓤。通常此类情况是渥堆过度造成的。

干茶色泽术语

34.鳝皮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通常是干茶颜色砂绿蜜黄,类似鳝鱼皮的颜色。

35.蛤蟆背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是茶叶叶背起蛙皮状的沙粒白点。

36.三节色

一般是形容乌龙茶干茶颜色的用语,是指茶条头部淡红色、中部呈乌色,尾部呈砂绿色。

37.铁板色

一般是形容白茶干茶外形的颜色,是指茶叶颜色成铁锈红色,深红而且暗,没有光泽。

叶底评论术语

38.红张

一般是指冲泡后的茶叶,叶片呈现暗红色。主要是由于萎凋过度,而导致的红边,多是白茶的叶底。

39.暗杂

指茶叶冲泡后,叶色偏暗且花杂。出现此类情况,通常说明茶叶品质存在一定问题。

40.花青

通常是形容冲泡后红茶的叶片颜色。一般指叶片红中带有青色,或者有青色的斑块,红里夹青。此类情况可能是拼配不当或者发酵不均匀导致的。

以上就是不管是从评审茶叶的标准还是审评所用的术语,都遵循一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的这样一个茶叶审评标准以及程序,充分的说明了茶叶在严格而专业的审评中区分出好坏,优劣和等级。为茶叶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实际应用理论及程序。

贵州归来谈:茶叶品牌如何做定位?


贵州归来谈:茶叶品牌如何做定位?

贵州归来谈:茶叶品牌如何做定位?

一些历史悠久的茶叶名品,在市场上销量平平,屈居“茶”后;一些品牌定位精准的茶类“后生”,产值却逐年递增,独领风骚。

贵州考察回来,这一现实更令人感到:茶叶,“后生”可畏,“前辈”必须努力,找准品牌定位,系统塑造品牌,否则就可能被遗忘在故纸堆里!

众所周知,品牌定位是一个品牌的核心基础,可以将之比喻为衣服的第一颗纽扣,第一颗扣错了后面就会跟着错;也可以将之比喻为珍珠项链的线,有了他才能把珍珠串成项链;还可以将之喻为“刀尖”、“剑尖”或“刀刃”,足够锋利才能披荆斩棘、削铁如泥。

不做好品牌定位就开始做品牌,就好似建造高楼大厦时,先施工再规划,后果可想而知。但是,很多历史悠久的茶叶名品,或初出茅庐的茶叶新品,在没有做好品牌定位的情况下,就大张旗鼓、大声疾呼、大刀阔斧,渴望大展宏图,描绘出一幅振兴茶叶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动人画卷。

对于茶叶品牌塑造来说,这是极其不利的操作方式,轻则劳民伤财,事倍功半,重则贻误良机,发展滞后。

正因为此,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茶叶行业在努力争取各个荣誉称号之余,更应该重视品牌定位,并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实施持之以恒地品牌运作,让品牌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去,赢得消费者的持续认可。

唯有如此,茶叶品牌才有长期生存的希望,才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尽管每一位要做品牌的人,都知道品牌定位一词,却不一定谁都明白品牌定位的确切内涵。所以,远卓品牌策划机构认为,在回答“茶叶品牌如何做定位”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看看,究竟什么是品牌定位。

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


想了解《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知识吗,丰富的《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内容等你来看!

石阡出好茶,石阡人爱茶,石阡苔茶的魅力一直名声在外。关于当地苔茶确切的起源时间,后人已无法考证。不过,在与茶相伴的漫长岁月里,石阡人创造出一种与当地茶文化相结合的特有戏剧:茶灯。

石阡茶灯所表达的内容,虽然是普通采茶场景的众生相,但却是数百年来当地茶文化与花灯文化相互交融的展现。随着社会的变迁,茶灯与茶的故事还在石阡继续上演,但它未来的传承之路,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A

茶灯起源

原为推广苔茶

67岁的黄仁会,是如今石阡县城还会跳茶灯的少数艺人之一。尽管从小就耳濡目染,但对茶灯的起源她也不知从何说起。

在当地,人们为茶灯赋予不少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茶灯文化源于唐朝,唱词记载,“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皇母娘娘眼睛痛,许愿99盏大红灯,33盏留上天,33盏去海边,33盏无去处,留在人间贺新春”。

在《石阡通志》中,人们找到了使人信服的说法:唐宋时期,茶叶是石阡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苔茶甚至成为皇室贡茶。石阡苔茶被朝廷所用以后,制茶人为推广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发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一位杨姓艺人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相结合,演绎出一种民间灯艺戏曲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应运而生。

这样的说法与古石阡的历史接近。根据学者考证,在宋朝时,石阡已依靠茶叶发展起繁荣的古代农业文明,茶灯正是起源于这种环境。

B

十二剧目展现采茶百态

在石阡茶灯当中,艺人们按一年中的12个月份将其分为12出剧目,每个剧目通过不同时节的采茶景象,展现采茶人的喜怒哀乐。

黄仁会说,茶灯的角色有12个“茶姑娘”、1个“茶妈妈”及一些杂角(又称丑角,包括杂货店老板、赌徒、算命先生等角色)。尽管有12出剧目,但茶灯的内容和唱词讲述的都是茶姑娘采茶后,杂角打起姑娘们的主意,茶妈妈挺身护女的故事。

在茶灯演出现场记者看到,茶姑娘们手提茶篮上场,身上一条绳索编制的花辫象征着她们的身份。剧目中,时而有赌徒向茶姑娘大献殷勤,时而有杂货店老板向她们兜售物品,更有算命先生替姑娘们占卦问姻缘。每当出现这些场景,茶妈妈总是上前怒骂杂角“不正经、黄鼠狼想吃天鹅肉”,通俗的语言惹来周边观众哈哈大笑。

在黄仁会的幼时记忆中,以前茶灯中的扮演者均为年轻男子,不许女性扮演,也不许女性观看。每逢过年,当地的大户人家请来茶灯艺人表演,周边的邻居会簇拥至大院里观看。

那时,年幼的黄仁会被锁在家里,只能透过门缝偷偷观看茶灯。尽管看戏艰辛,却丝毫没有减弱黄仁会的兴致,她总是为茶灯的角色所着迷,喜爱着男扮女装的“茶姑娘”,捧腹于“茶妈妈”和杂角们之间的斗争。不知觉间,12出戏的内容她全部记在心中。

在过去,茶灯是石阡人过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项目。但抗日战争期间时局紧张,茶灯表演曾一度消失。之后,虽然茶灯表演逐步在改进,比如允许女性参演,但仍处于低潮。

C

茶灯文化在困境中传承

2005年,退休后的黄仁会想起小时候的茶灯情景,但她发现周边却无人能跳一次完整的茶灯。为了延续这份传承,她找来不少同龄的姐妹们组建一支茶灯表演队,与她们反复回忆,将茶灯的唱词慢慢记下再重新表演。在一家公司的资助下,黄仁会的队伍得到更多的表演机会,茶灯也得到更多的推广。

从组建茶灯队至今的九年里,黄仁会的茶灯队曾走出石阡,前往长沙等地进行表演。尽管在外地受到欢迎,然而在石阡本地,茶灯的传承却陷入困境。

黄仁会说,她与其他茶灯艺人曾尝试将茶灯表演传授给学生,然而学会跳茶灯的年轻人们,毕业后有的升学读书,有的外出打工,茶灯队伍并没得到太多的新生力量注入。为了茶灯的传承,黄仁会想出一个新办法:她和队友将茶灯表演传给石阡一些学校的老师们,再由老师教学,以此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据介绍,目前贵州省内的茶灯艺人仅有30多名。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茶灯的传承,目前,石阡县已开始组织专业人员对茶灯的唱词、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正在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关阅读

老人与木偶戏相伴六十多年

家住石阡县花桥村的付正华,已年近八旬,他和弟弟是石阡木偶戏的第七代传人。

据付正华介绍,他10岁时跟父亲外出演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60多年。“雕刻木偶很辛苦,很多学徒半途而废,只有我和弟弟坚持了下来。”付正华说,如今老艺人们相继辞世,年轻人又不愿学。加上木偶戏对基本功要求高,由于伴奏乐器、头子、戏装的陈旧和损坏,剧目、唱腔得不到及时整理,石阡木偶戏的发展受到局限。

目前,为更好地传承木偶戏,石阡民族中学开设了木偶戏课,向学生们教授木偶戏的基础知识和表演等方面的技艺。该校木偶剧团的老师还收集部分经典剧目,现已整理出《赐马叼袍》等20余出完整的剧目。

关于本文《唐宋时期茶广告——石阡茶灯》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专业评茶师嗅香气 不入口辨别茶叶好坏


专业评茶师嗅香气不入口辨别茶叶好坏

评茶师开汤之后,如何只从香气就能简单辨认茶叶的好坏。

茶叶香气的形成是该茶内含物质的综合表现,受到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以及后期储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香气的审评中,主要从香气的香型、浓度、纯度以及有无异杂味等判断一款茶的好坏。

热嗅判断有无异杂味

开汤之后,茶汤刚刚滤出,这时应该趁热闻香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嗅。热嗅的要点是快速、轻嗅,以瞬间感觉去感受茶叶的香气。开汤之后,揭开杯盖,用鼻轻嗅杯盖内侧,一般在3—5秒左右,嗅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嗅觉的灵敏度。

趁热嗅香气

而热嗅的目的则是为了判断茶叶香气是否纯正、有没有异杂味存在,例如烟味、霉味、馊味等令人不愉悦的香气,进而对这款茶的品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来说,存在异杂味的茶是其在加工过程或者储存过程中的不规范所导致的。

温嗅感受茶叶香气特征

温嗅是感受茶叶香型特征的重要步骤,一般将茶汤的温度掌握在50—55℃为宜,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嗅觉对于香型的判断。温嗅之时,揭开杯盖,先用鼻轻嗅杯盖内侧一两次,隔段时间再深嗅一次。

温嗅时的茶汤

温嗅的目的是为了感受香气的类型和浓郁程度,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品种香和地域香是判断一款茶是否出自核心产区或者原料的真假。例如,景迈普洱茶的独特兰花香、易武普洱茶的传奇花蜜香等都是明显的特征。

冷嗅闻香气的持久度

当热嗅和温嗅都进行了之后,还需要等茶汤冷却之后,进行最后一步的冷嗅。一般来说,温度降低之后,茶叶的香气也会随之降低,甚至一些较为低劣的茶叶冷嗅之后基本无香味。

冷嗅叶底

冷嗅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判断茶叶香气的持久与否。但茶汤冷却到常温之时,其茶汤、叶底的香气依旧浓郁则可判断这款茶的香气持久;反之则不持久。另外,也可以判断特征香气、特殊香型是否依旧存在,进而判断这款茶的香气变化程度。

关于茶叶审评过程中,嗅香气来简单判断茶叶好坏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热嗅、温嗅和冷嗅三步。当然,作为专业的评茶师,在审评茶叶的时候,干茶、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都是必不可少的,香气只能作为评判茶叶的标准之一,不过也是我们简单判断一款茶好坏的因素之一,作为爱茶的我们可得多多了解哦。

贵州侗族的豆茶饮


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的侗族人喜欢喝豆茶。这种豆茶是用黄豆、包谷、米花、炒米、茶叶等放到大锅里煮熟煮烂,就成了豆茶。它分“清豆茶”、“红豆茶”和“白豆茶”等三种,而且饮用的要求也有不同。

清豆茶是在民族节日时饮用。饮茶的规模很大,整个村寨的家家户户都将自家准备的清豆茶摆在村寨的广场上,供大家饮用。饮用青豆茶的不单是本村寨的人,相邻村寨的侗家人都可以来。这实际上是一种联欢活动。在出席的人差不多都来了时,大家拉起手来,唱歌、跳舞,歇息时就围坐在茶缸旁饮用清豆茶。

红豆茶是在子女举行婚礼时饮用。所谓的红豆茶,其实就是在煮豆茶时加入一些猪血,这就成了红豆茶。喝红豆茶的目的是向新婚的夫妇同时,也是新婚夫妇对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致谢的举措。在新郎和新娘举行了拜堂婚礼之后,他们站在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致谢的举措。在新郎和新娘举行了拜堂婚礼之后,他们站在堂屋门前,端着放着红豆茶的托盘,向每位进门的宾客献茶,宾客也客客气气地接过红豆茶,说几句祝福的话就进入大堂。

白豆茶是在家里的长辈去世时饮用。这种茶要用牛肉煮。在宾客前来吊唁死者时,死者的儿女或其他直系亲属端着托盘,将白豆茶敬献给宾客,以此来表示对宾客光临的谢意。

不过,吃红豆茶和白豆茶不能像吃清豆茶那样白吃,在吃完茶后要拿出礼钱押在茶碗底下;至于茶礼钱的多寡,因人而定,关系密切的常常多付些,关系一般付的茶礼钱过得去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