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 2020-06-08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花茶球茶 普洱茶球

桑植白茶的前世今生。

想了解《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知识吗,丰富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内容等你来看!

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作为专家认定的茶树起源地,生长在贵州普安县境内的2万多株四球古茶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这片被认为是夜郎故地的土地上,又蕴涵着哪些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数千年风吹雨打后至今仍存活于世的“四球古茶王”、历经百万年沧桑方被世人发现茶籽化石、神秘的夜郎福娘茶……它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魅力普安》专版特别推出《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以飨广大读者。

四球茶——茶中活化石

3月下旬,记者带着对古茶树的好奇与向往,赶往普安县古茶树较多的雪浦乡哈马村,正在屋后采摘茶青的村民潘朝洋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介绍来意后,这位40出头的中年人为记者一行每人泡了一杯茶,茶水入口甘爽,回味清甜。

据潘朝洋介绍,这正是四球茶。随后,潘朝洋又带着记者一行参观了他家的5棵古茶树,并介绍说,自己小的时候就记得树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一样,都没怎么长。经目测,5棵茶树应该都在5米左右。这并不是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树枝叶直径)9米,周长1.7米,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权威的古茶树专家虞富莲鉴定为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普安古茶树分布和存量等信息,2008年,普安县对古茶树进行了1次资源调查,经调查发现全县共有2万多株古茶树。2011年5月22日,又邀请虞富莲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虞富莲代表专家组公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CamelliatetracoccaChang),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同年,普安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而支撑“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又一重要论据,就是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发现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以上。然而,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的几率极少,这又充分说明了当时普安一带有着大量的古茶树。

普安四球茶到底有多长历史,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在古老的茶树中,茶树原始型在茶叶化学成分中表现为简单儿茶素与复杂儿茶素的组成比率。据贵州省茶科所测定普安县青山镇大箐山岭的普白林场野生乔木大树茶简单儿茶素含量高,为37.64mg/g-77.57mg/g,比率28.45-36.96%;云南勐海巴达大树茶的简单儿茶素为25.21mg/g,比率27.33%。复杂儿茶素含量,普白林场大树茶为17.33mg/g-38.01mg/g,比率仅为13.14%-21.09%;勐海巴达大树茶为48.42mg/g,比率为52.60%。由此可见,普白林场大树茶应比巴达大树茶更原始,因此也被称为茶中活化石。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www.Cy316.com

精选阅读

2017四球古茶拍卖会在普安举行 一斤茶叶卖出7万元


2017四球古茶拍卖会在普安举行,此次活动,各地茶界专家齐聚,为普安茶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还共同研究四球古茶,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普安红。在拍卖会上,四球古茶更是以一斤7万元的价格被浙江的客商拍得。

普安茶产业发展论坛

8月6日上午,普安茶产业发展论坛暨四球古茶拍卖会,在普安东城区世界茶源谷景区举行。本次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虞富莲,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部主任姚国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委会主任朱家骥,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茶学博士王岳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部长陈永昊等等10余名中国茶界著名专家,就普安古树茶的文化价值和保健价值、科技创新与普安茶产业提质增效、普安茶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推广、普安茶与文化产业建设、普安古树茶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普安茶的文化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普安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力挺“普安红”和普安四球古茶。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论坛上,普安县分别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茶馆联盟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四球古茶,进一步做大做强“普安红”。

同时,贵州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向普安县颁发了《贵州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证书》。今年4月,贵州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根据普安气候条件和茶叶品质相关性综合研究分析得出,普安区域茶叶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此次获颁证书,再一次从气候学的角度科学证明了普安茶品质优秀的原因。

茶界专家和气象专家从学术方面力挺“普安红”,而当天的拍卖活动又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市场对“普安红”的追捧。

四球古茶拍卖会

在拍卖会上,来自浙江、广西、北京等地的客商,对“普安红”四球古茶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当天拍卖会,共推出了3款产品,均为200克包装,分三轮拍卖。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客商竞相举牌,志在必得,竞争非常激烈。

一号茶产品200克最终拍出12000元;二号茶产品200克最终拍出18000元;而三号茶产品200克最终拍出28000元,相当于一两价格7000元,一斤价格达70000元。这比2016年拍卖的50000元/斤,增长了40%。

有意思的是,3件产品均被浙江的客商拍得。浙江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区之一,浙江客商舍近求远高价竞拍“普安红”,这从侧面说明“普安红”确实非同凡响。

白茶的前世今生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绿茶的前世今生


作为茶叶六大类之首的绿茶类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历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现今以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品。

【绿茶的传说和历史】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制作工序】

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绿茶的加工工艺,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具体到某个品类会有不同。

【绿茶的品种和功效】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

山东:日照绿茶

江苏:

安徽:霍山黄芽,黄山毛峰,

河南:信阳毛尖

浙江:、安吉白茶

福建:石亭绿

江西:庐山云雾、、狗牯脑

广东:古劳茶

湖南:安化松针,官庄毛尖

广西:凌云白毫,西山茶

贵州:梵净翠峰,贵定云雾茶

四川:竹叶青

中国的茶叶品种太多,我这就不一一道来,未尽到之处,请各大名茶原谅。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具体作用有:

1、抗衰老2、抑疾病3、抗致癌4、防辐射5、抗病毒菌6、美容护肤7、醒脑提神8、利尿解乏9、缓解疲劳9、护齿明目10、降脂

台地茶的前世今生


台地茶最初是以一种先进的茶叶种植方式的姿态出现的,它要求茶园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我国最早的台地茶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吴觉农、胡浩川等人在安徽、江浙一带以等高条植方式种植的那批茶树便是。

云南最早种植的台地茶是1938年。时任云南省政府的官员白耀明成立了“云南思普区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采用等高条植的方式种植10万株茶树。但除那以外,在云南广袤的土地上,云南众多少数民族还是沿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种植方式,即:漫山遍野、房前屋后地撒下茶籽,种上以后就不再进行人为的管理。只是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才会采些茶来简单制作后自用或者拿到集市上换些生活必需品。

看似随意,实则有着古朴的智慧。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大叶种病虫害有362种,天敌却有406种,所以,那些茶树即使无人管理,一样能活得很好,因为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就能消灭它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茶树就是一种野放的状态,茶叶品质优良,只是产量相对密植茶树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为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国人开始对为数不多的创汇产品——茶树进行简单管理,那也是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即: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跟上,茶叶的产量有所提升。现在举世闻名的景迈山上在1966年时就种植过密植型茶树。

云南真正开始推广这种茶树的密植速成高产技术是1979年,到了1981年建立的大渡岗万亩茶园就是当时培育的规模比较大的无性系扦插繁殖的茶园。80年代开始,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现代茶园,很多古茶树被砍头,成为现在人们所称的“台地茶”。

在那一段时间内,台地茶在增产方面效果显著,也为我国创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统筹着全省的茶叶采购工作,在那时候在收购茶叶的过程中,没有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一律按照当时的等级标准收购茶叶。从完好留存至今的一些老茶的表现可以看出,那些茶优异的品质也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云南全省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市场里的产品数量越堆越多,随便压饼包个包装就卖的现象成风,市场也越来越混乱,直至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普洱茶市场陷入低迷。

在普洱茶风暴中,台地茶被指责农残高、品质低、口感差。总之,除了产量高,几乎一无是处。此后,市场在寻找新的营销突破口时,名山古树茶以无污染、安全、口感滋味独特粉墨登场,并一跃成为高端市场追捧的贵族。

2008年市场恢复,虽然古树茶、山头茶带领普洱茶走出了低迷,但是随着一些商家的炒作,古树茶、名山茶价格高企,成为只有在金字塔尖端人群才能消费得起的商品,逐渐脱离了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反思后不禁疑惑: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台地茶哪去了?只是由此可以看出,过剩型的茶叶经济是相对的,稀缺性资源下质优价高的名山古树茶备受追捧就是明证。

然而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仅占云南茶叶产品5%不到的古树茶根本无力撑得起,真正要撑起普洱茶大众消费市场的,还是要靠云南全省600多万亩的生态茶、有机茶、现代茶园,它们的健康发展才是云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西湖龙井的前世今生


西子湖畔,雷锋塔下,断桥残雪,杭州西湖之景美不胜收。而西湖对于饕客来说吃喝更重要,西湖醋鱼东坡肘子,还有不得不说的西湖龙井。这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早期和其它普通龙井茶并无特别区分,并称为龙井茶,后因产于西湖西侧的龙井茶品质优于其它龙井茶而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如此推断,“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初年。目前找到最早的明确记载的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的名茶。

明代的龙井茶仅限于龙井山产。程淯的《龙井访茶记》说:“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当时的龙井地窄,产茶不多,真品非常难得,于是周围诸山所产的茶也冒名"龙井"。甚至到了龙井村本地,村人拿出来的茶也未必是真正的龙井茶。

清代,龙井茶开始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汪孟涓在《龙井见闻录》中说:“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自后品门遂多,据志盖老龙井侧,特未详何年著称。然读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度龙井茶,元代已有矣。”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传说乾隆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千古名茶龙井茶这古时的“御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并且进行大幅度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选取培育了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执行了新的栽培采制技术,有了茶叶分级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符合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