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纳西族饮茶习俗

发布时间 : 2020-07-10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你是绿茶 如何知道茶的好坏

【www.cy316.com -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你可能不知道的纳西族饮茶习俗”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你可能不知道的纳西族饮茶习俗”相关知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你可能不知道的纳西族饮茶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龙虎斗,中国玉龙雪山深处纳西族人的古老茶饮。在我国,药茶疗疾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药疗百疾,茶治百病”之说。冬季感冒多发,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上百种专治风寒的茶疗偏方。纳西族“龙虎斗”既是风寒茶疗的一味“猛药”,又体现了少数民族充满野性之美的古朴茶道。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

中国茶文化绵延千年,有人走的是风雅淡泊之路,有人享的是精工细作之美,而在云南藏民眼里,茶是血,是肉,是火热的生命。天寒地冻的雪域高原,一杯龙虎斗沉实地下肚,天地间还有什么好惧怕?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饮龙虎斗茶酒时,先将茶置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冲入开水熬煮。像熬煎中药一样,将茶熬煮浓。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预先盛入半杯白酒的茶盅。有的还加入辣椒一只。这时杯中会发出悦耳的响声。过后由家中的少女端茶敬客,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饮龙虎斗茶也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居住在深山老林的云南傈僳同胞也有此饮茶法。

关于本文《你可能不知道的纳西族饮茶习俗》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文化精选阅读

纳西族龙虎斗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云南纳西族人口为29.546万人。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绝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其中70%的纳西族聚居在滇西北丽江市、玉龙县,其余散居于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德钦县等。四川省有纳西族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盐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有少量纳西族分布。西藏自治区有纳西族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芒康县。纳西族史称“摩沙”、”“么些”、“末些”、“摩娑”、“磨些”、“么西”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纳西族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宁蒗泸沽湖地区的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日”、“汝”、“恒”等意为“人”或“族”。另外,香格里拉三坝有自称“阮可人”、维西有自称“玛里玛沙”的纳西族。1954年,奉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纳西族由秦汉时期旄牛夷和川西、滇西北土著民族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先秦时期,纳西族先民白狼夷就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区。公元3世纪,纳西族先民摩沙夷(旄牛夷的一亲属支系)在川西形成狼岑、檠木部藩,势力较强大。公元7世纪以后,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磨些蛮,分布范围较广。隋末唐初,磨些蛮在今宾川,县建立区域性地方政权越析诏,势力十分强大。到8世纪中期,大理地区的蒙舍诏灭越析诏,统一大理,称为南诏,大量磨些蛮被迫向北迁移。IO世纪至13世纪中叶,磨些蛮属大理国善巨郡管辖。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征服大理国,纳西族地区归属元中央王朝版图,设为丽江路,令纳西族首领进行管辖。明代在纳西族地区设丽江府,由纳西族木氏世袭担任知府职。清代中叶改土归流后,仍为丽江府。1961年4月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今又改为古城区和玉龙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方言,纳西语的标准语是西部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产生了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

纳西族是是一个喜爱饮茶的民族。龙虎斗,纳西语“阿吉勘烤”,是一种富有神奇色彩的饮茶方式。首先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到焦黄后注人开水煎煮,象熟中药一样,将茶汁熬得浓浓的,加在茶杯内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将熬煮好的茶汁冲进盛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把这种响声看作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越高兴,响声过后茶香四溢,有些还要在茶水里加上一个辣椒.这是纳西族用来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龙虎斗”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有力,感冒也治好了。

纳西族“龙虎斗”


生活在云南玉龙雪山下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人,有着悠久的文化,他们也是嗜茶爱茶的民族。在这里除了流传着油茶、糖茶、盐巴茶的饮茶习俗之外,还流传着以茶治病的一种奇特的喝法--龙虎斗。

龙 虎斗的纳西语是阿吉勒烤,其制法是先把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火塘边烤热,然后装入茶叶在火塘上继续烘烤,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茶烤焦,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这时,在洗净的茶盅里斟上半杯高度白酒,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冷酒和热茶相遇,立即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响声中茶香酒香四溢,可谓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这种龙虎斗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有些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喝上一盅这样的龙虎斗,保你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

茶的叛逆和传奇纳西族龙虎斗


龙虎斗,中国玉龙雪山深处纳西族人的古老茶饮。在我国,药茶疗疾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有“药疗百疾,茶治百病”之说。冬季感冒多发,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上百种专治风寒的茶疗偏方。纳西族“龙虎斗”既是风寒茶疗的一味“猛药”,又体现了少数民族充满野性之美的古朴茶道。

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高原的玉龙雪山和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三江纵横的高寒山区,纳西人热爱饮茶,茶是他们的待客饮品,更是劳作一天后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的质朴享受。

中国茶文化绵延千年,有人走的是风雅淡泊之路,有人享的是精工细作之美,而在云南藏民眼里,茶是血,是肉,是火热的生命。天寒地冻的雪域高原,一杯龙虎斗沉实地下肚,天地间还有什么好惧怕?

龙虎出山

在纳西族聚居区,龙虎斗原名“阿吉勒烤”,是一家老少在火塘边烤制的茶饮。茶具一律是粗朴天然的土陶具,茶叶则选用普洱生茶——普洱茶已有千年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纳西人的普洱茶具有独特的口感。雪域泉水是纳西人上好的烧茶之水,而被称为“虎”的酒则据个人喜好,通常选择家中常备的米酒、苞谷酒,气息浓郁芬芳,与茶混合后,茶之清苦与米酒之甘甜彼此拥抱着滑入喉咙,滋养肺腑。

在城市茶室中改良后的“龙虎斗”,除茶具更为精致小巧外,对酒的选择也更加多样。然而,出自壮阔雪山的这对龙虎,即便是在茶室的酒精炉上,依然演出一番惊心动魄的传奇。

蛟龙入水

用烧开的矿泉水温热杯盏以静候茶汤,同时将一只拳头大小的小陶罐放在烽火炉上烤热,大约1—2分钟后,抓入一小撮普洱生茶,继续烘烤,茶师会边烤边不停地抖动陶罐,以免把普洱茶烤焦。

通常纳西族人会在烤茶时围着火塘载歌载舞,仿佛一出迎接蛟龙的欢庆仪式,而在普通的日子里,烤茶时间也是族人聊天,老人讲故事的美好时刻,不知道有多少纳西传说就是这样伴随着烤茶的芬芳世代流传了下来。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好一番江海翻腾。待泡沫溢出后,再冲满开水,稍煮一会儿茶即熬成。

猛虎热身

度数适中的酒是龙虎斗可治感冒的关键之一,云南人性情豪爽,喜喝自己酿制的苞谷酒,亦有城市人喜欢用高度白酒代替。在温热的茶盅里斟上少半杯苞谷酒,若嫌酒不够热,或想观赏更为壮观的龙虎斗,可用火柴将酒点燃。每只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应接蛟龙。当然,也有人喜用冷酒,强调冷热相遇所发出的更为热烈的响声。此时,浓烈的酒香已经不可抑制地飘逸而出,而另一边,茶已熬成,茶香酒香正在空气中向彼此游移挺进。

龙虎斗吉祥

将滚烫的浓茶倒进茶盅中,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红色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着四溢而出,盅内发出热烈的“啪啪”响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就越高兴。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香飘十里外,味醇一杯中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但茶散发着些许焦香的清甘将酒的张扬半路压了下去,反之,酒之野性亦为茶的内敛淡然添了几分热烈的原始气息。有人还特地在酒盅里加上一个辣子或些许花椒,其味道则更加独特。

一杯茶酒厚实地沉入腹中,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无比舒畅。作为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龙虎斗适宜四季饮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茶酒混合,任何不宜喝酒的人——如孕妇、高血压患者等都应注意适量饮用。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的龙虎斗茶


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喜欢饮茶,他们喜欢饮用的茶有盐巴茶、糖茶、油茶,还有一种叫做龙虎斗的茶。

其中,龙虎斗最有代表性。在纳西族语里称龙虎斗为“阿吉勒烤”。所谓龙虎斗,就是将煮沸的茶汤猛然倒进盛有白酒的茶盅里,会发出声响,故而称作龙虎斗。这是一种由茶与酒相融合的一种带有酒味的茶汤,冲泡方法也较为简单。首先,是准备两个陶罐。一个陶罐用于盛水,将水烧开、煮沸。另一个陶罐用于烤茶,在陶罐里加入适量的茶叶,放在火塘上边转动,边烘烤,等到茶叶被烤出焦香气味时,就将煮水陶罐里的水倒进烤茶陶罐,再闷煮几分钟。其次,是在茶盅里倒上半盅白酒,再将煮沸的茶汤猛然倒进茶盅里。茶汤与白酒猛然相合,茶盅里的白酒就发出悦耳的声响。纳西人把这种声响看作吉祥的象征,发出的声响越大,就认为越吉祥,大家就越高兴。这种茶既有茶香,又有酒香,趁热喝觉得醇味浓厚,香气盈口,喝到肚里觉得非常舒服。

至于盐巴茶、糖茶和油茶的冲泡方法基本上与龙虎斗相同,只是事先准备的茶盅里放的不是白酒,而分别是盐巴、糖和食油。这主要是根据人们的不同口味,而选用自己喜欢的冲泡食物。如果有人患了感冒,在冲泡龙虎斗时,就加上一个辣椒,饮后就浑身发汗,再睡上一觉,感冒就好得差不多了。

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你不知道的抹茶史‭!


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自明朝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即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抹茶茶道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遣唐使进入日本,抹茶的茶道点茶技艺被日本人民效仿至今,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

在古代茶是这样喝的

‭宋朝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

‭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由于点茶法的使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由于皇帝和文人对点茶、分茶和斗茶的推崇,对茶叶和点茶工具的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建安等地设立了专门的贡品生产基地,朝廷派官员监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和茶具质量‭。

茶筅--古时点茶的工具

‭类似现代汤匙之作用。茶筅以竹做成,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也强调了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指绕腕旋。可见抹茶点茶的历史悠久。

虽然抹茶道因为明朝禁止逐渐衰弱‭‬。但茶筅在制作食物。稀释蛋液等等的食品加工上还是有其他作用。所以并没失传,当然在西南这个东西主要用途是粗制的洗锅洗碗洗灶台的工具‭。

中国的饮茶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些都是对人类饮茶的最早记述。可见,茶叶刚开始是作为药来使的‭。

爱喝茶的你,不能不知道“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原标题:爱喝茶的你,不能不知道“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

现在的临沧地区,明清时期大致属于顺宁府管辖,其治所在顺宁县,也就是今天的凤庆县。这就是说,在顺宁府存在的1913年以前,凤庆曾经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凤庆有此地位,是由于这里种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产区之一,驰名中外的“滇红”茶就诞生在这里。因而这一地区的发展变迁,就与茶业的发展和茶马古道的变迁紧密相联。

对于凤庆的茶,明代《滇略》、《徐霞客游记》,清代《滇南新语》、《滇行日录》、《滇海虞衡志》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的《顺宁府志》,民国的《顺宁县志》,都有记载和高度评价。但那时的茶叶产品,均为绿茶类的晒青毛茶,而且多为自产自用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每年清明节前后,大理、下关、丽江等地的茶商就进驻顺宁采购毛茶。几十匹骡马为一队的数十队马帮,来往于顺宁和下关之间,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形成一年一度的“春茶会”。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地区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大量流人丽江,由此带动凤庆茶业迅速发展。

凤庆茶叶的运销,是由马帮沿着有数百年历史的茶马古道重要路段“顺下线”进行的。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澜沧江铁索桥(青龙桥)建成后,这条茶马道更成为了顺宁、云州(今云县)、缅宁(今临沧)、双江、耿马及镇康等地通往大理及昆明的要道,再加上凤庆是茶叶集市贸易中心,自然凤庆也就成为南诏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传播的中心地区了。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的新村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其规模大小与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鲁史镇和凤庆城最为繁荣。

河南人不能不知道本土茶文化


信阳产茶很早,固有茶圣陆羽淮南茶,光州上又有苏东坡淮南茶,信阳第一但信阳毛尖(不是信阳茶)的确实一个年轻的名茶,仔细考察,可以说信阳毛尖在十大名茶中是最年轻的。

1987年在信阳固始县出土的坟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茶的历史悠久。

唐代,信阳茶已被列为朝廷的贡品,当时全国的贡茶地区计有16个郡,其中义阳郡西部车云山的茶叶品质极优。据说,武则天饮过此茶后,久冶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精神大畅,遂称赞不已,赐银在车云山头修建了一座千佛塔。千佛塔所用的白石是从洛阳运来的,历经一千多年后,千佛塔虽已破落,但仍屹立在山头之上,成为信阳茶历史的一个独特标志。

唐《地理志》载义阳郡今信阳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信阳茶区茶叶面积、产量也大量增加。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南当时有信阳、光州、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935799斤,占全国13个茶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宋代茶叶的制作比唐代更为精湛,茶具也更为讲究。

宋代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而且嗜茶善品,为了考察天下名水的水质,他曾从开封到信阳,再到长江,穿过三峡到四川,将陆羽所定的全国名水(其中有淮河上游的泉水即信阳、桐柏一带的山泉水)逐一亲口品尝。苏东坡品饮信阳茶后,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的感叹。

元、明时期,散茶盛行,信阳茶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散茶的产区主要在淮南、荆阳、归州和江南一带。这一个时期有据可查的茶叶专著达30种,其中不少著作介绍了信阳茶。

元朝的《文献通考》载:当时全国有二十六种名茶,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