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三次新生,你可知道?

发布时间 : 2020-08-14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如何知道茶的好坏 可以降三高的茶叶

【www.cy316.com - 你还知道哪些茶艺礼仪】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的三次新生,你可知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的三次新生,你可知道?”相关知识!

人们总是会哀叹自己的一生,发出“三生”有幸的感慨……那么,怎样才算是三生呢?

你有听说过世间还存在着有着三次生命的生物吗?是的,那就是茶叶,下面就和大家来聊聊茶叶的三次生命。

第一次是它生长在树上的那段日子。茶树上的茶叶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当茶树由幼龄进入成龄并正式投产后,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和高产稳产,要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轻修剪,是剌激茶芽萌发,便于采摘与管理。深修剪,是除去鸡爪枝,打破结节的阻碍,使之重新形成新的树冠,恢复并提高产量。

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茶农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自己特有的茶形的过程中。茶叶的生产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采摘的工人炒制时的不同手法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所以我们常说“靠天吃饭,靠人做茶”。

炒制茶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的主意。明朝建国初年,四方供茶,当时为名贵的贡茶叫“龙团凤饼”,这类茶叶加工要经过蒸碾,用米粉作粘合剂按一定形状压制而成。饮用时把茶团炒炙之后捣成细末,还要加上姜葱、桔皮、食盐等,煎煮成粥状方可品饮。朱元璋认为这太费事,也难品茶叶真正的香味,他让茶农用炒制方法生产条形散状茶,类似今天不加佐即可泡饮的绿茶。这种绿茶主要采用抑扬结合的方法来杀青和炒干。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绿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那么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品茗人用水滋润它,使它以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正常的碧螺春色泽较为柔和鲜艳,用开水冲泡后看上去柔亮、鲜艳,茶叶上有白色的小绒毛。茶与水相遇,在杯中有如淡雅的丹青,或似劲疾的草书。条索纤细,卷曲成螺的那一根根碧螺缓缓地张伸开她那婀娜的身姿,汤色是清的,叶是嫩绿的,一股果香沁来。

茶叶的生命就是这样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增添快乐、助兴,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茶叶有着三次生命,每一次生命都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次生命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每一次生命也都绽放出了生命中美的光华。

茶,遇土则长,炒制重活,泡水再生。真正有意义的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宽度!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经历的三次“生死” 竟给人生这么大的启发


茶经历的三次“生死”竟给人生这么大的启发

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片茶叶,它的生命是不是就已经结束了呢?

不,你错了,茶不仅有生命,茶还有三次生命。

第一次生命:

茶叶在树上生长的日子为了成为一杯茶,茶在树上努力地生长着,被阳光雨露所滋养,拼命汲取着土地中的养分。

当茶树由幼龄进入成龄后,正式投产,为了保持茶树的旺盛生长和高产稳产,茶农要持续改造茶树。对茶树来说,最痛的经历莫过于修剪,修剪是为了让改善茶树的生长状态,让茶芽更好的萌发。

茶树在茶农的帮助下,不断磨练自己,最后才能破茧成蝶。

第二次生命:

铁锅中的历练茶叶第二次生命是在铁锅里完成的。

茶农采摘、翻炒、揉捻继而出落成特有的茶形。茶叶的生产不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人也要根据不同的天气调整工艺,所谓“看天做茶”,制茶的不同手法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口感,所谓“靠天吃饭,靠人做茶”。

之所以要炒茶,就是为了把茶的生命定格,看似是把茶炒“死”了,却因为高温破坏了氧化酶的活性,茶的氧化过程被终止了。

有一个外国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从一杯中国绿茶里,我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果茶叶离开了炒制,茶叶的生命不会如此鲜活。

第三次生命:

茶叶在茶壶中尽情绽放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是茶人用水滋润它,使它以最后一次舒展身姿,以生命菁华回报懂得欣赏它的人。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写的是实境,也是实感。“买尽”二字,化平庸为神奇,情意无限,茶叶的生命蕴含其中。

把茶置入壶中,缓缓注入水,茶叶慢慢浸润,翻滚,上下浮动,舒展开来,原先的颜色也变得鲜活,缕缕清香飘起。这是茶的生命的升华。

就这样,茶由一片树叶变成一杯茶,被人喝下去,完成了它的三次生命。茶太伟大了,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人,也正因为有了人,茶的存在有了意义,让茶的生命更加精彩。

“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原标题:“茶”字传播:最早使用茶字的国家,你可知道?

世界各国与我国茶叶发生关系,既有迟早不同,创立茶字亦有先后之分。1516年葡萄牙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华茶陆续出口,世界各国亦依买茶的先后创立茶字。最早记载茶字的文献,在历史上可稽考者,有日本1191年,意大利威尼斯1559年,葡萄牙1590年,俄国1507年,意大利罗马1588年,伊朗1597年,荷兰1598年,瑞典1623年,法国1648年。

各国最早记载茶的文献,在历史上可查考者摘录于后。

1191年,日僧长永齐著《种茶法》,为日本茶书的始祖。

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为欧洲茶书的开始。

1560年,葡萄牙神父柯鲁兹(Gasperda Gruz)著《中国茶饮录》为葡萄牙第一本茶著。

1567年,俄国彼得洛夫和雅里谢夫介绍茶树新闻入俄,为俄国茶事记载的开始。

1588年,罗马神父乔万尼 马费(Giouanni Maffei)用拉丁文著《印度史》中,有茶的叙述。并且引用了阿美达(Ameida)神父的《茶叶摘记》。

1597年,伊朗巴亨(Jahann Bauhin)著《植物学》述及种茶概要。

1596年,荷兰林楚登(Jan Hugo Van Linschooten)用拉丁文著《航海与旅行(Voyage and Travels)》内记载有茶的事实。该书于1598上译成英文。当时英国称茶为Chaa.

1623年,瑞士博物学家巴亨(Gaspard Bauhin)在《山茶植物(Theatri Botanici)》中,有茶的记载。

1635年,德医鲍利(Simon Pauli)著文抨击过量饮茶与吸烟。

1648年,巴黎名医巴丹(Gui Patin)诋茶为新的不良饮料。

1679年,彭得科(Cornelis Bontekoe)医师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著《咖啡 茶 可可》一书,译成各国文字,风行欧洲。

你的心 茶知道


或许,生命的美好就在这一顿一悟间。怀一份恬淡的心情行走尘世,生命,就是佛桌上开出的最美的花!

——禅意

现代人患有“信息焦虑症”每天忙于在不同的屏幕间切换,不停地打开一扇又一扇窗,却把自己的心窗关上了;

他们害怕空虚,用工作和娱乐填满所有的时间,却再也容不下真如的智慧。

老子说“虚空生白”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在茶香氤氲中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浇灌一下心底的那朵莲花。

从茶叶到茶汤,要得到一杯好茶,殊为不易。不同的茶,茶性各异;泡茶的人,方法有别,用心做好、泡好一杯茶,就是功夫。

佳茗似佳人,喜茶、爱茶、懂茶的女人最美!

因为喝了茶,身体清了,精神松快了,通过茶可以领悟到生活之美好,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散发着无限魅力与浪漫。

茶能给你的不仅是其体内的咖啡因,生理的亢奋不能持续太久。

它还能给你更多的是古老灵魂一角的悠悠情愫。

喝到一杯好茶的感动让我们有“在家”的感觉---无论我们身在何处。

“家”不一定是外在的世界,一栋坚固的房子,或是一个漂亮舒适的空间,而是的一种内在放松和接受的质量。

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我们抵御堕落的侵蚀。

你的心,茶知道;茶之道,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的抹茶史‭!


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自明朝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即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抹茶茶道便告失传,传统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遣唐使进入日本,抹茶的茶道点茶技艺被日本人民效仿至今,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

在古代茶是这样喝的

‭宋朝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斗茶就是

‭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是否纯白,保存的时间是否持久(咬盏)等的一种技艺。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由于点茶法的使饮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由于皇帝和文人对点茶、分茶和斗茶的推崇,对茶叶和点茶工具的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建安等地设立了专门的贡品生产基地,朝廷派官员监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和茶具质量‭。

茶筅--古时点茶的工具

‭类似现代汤匙之作用。茶筅以竹做成,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专门描述过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未必眇。当如剑背,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也强调了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指绕腕旋。可见抹茶点茶的历史悠久。

虽然抹茶道因为明朝禁止逐渐衰弱‭‬。但茶筅在制作食物。稀释蛋液等等的食品加工上还是有其他作用。所以并没失传,当然在西南这个东西主要用途是粗制的洗锅洗碗洗灶台的工具‭。

中国的饮茶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些都是对人类饮茶的最早记述。可见,茶叶刚开始是作为药来使的‭。

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 乐生活”


茶业新生代∣茶仙子的“轻学术,乐生活”

杨瑞,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硕士,2015年米兰世博会大学生茶艺团成员之一,“百度文库-国茶频道”执行负责人。一个执着的90后爱茶人,试图通过更有生命力的方式来分享理想中的茶生活,输送这个时代的茶中正能量。她,是你的茶中闺蜜,是你的心灵树洞···

很多没有接触过杨瑞的人一开始可能就会被她由内而外渗透出的那股仙气所袭,认为她会是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人。但这着实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她有仙气不假,那股空灵气韵也许是与生俱来的,但降生在这样一个混序的时代,那些弥足珍贵的精气神曾经一度成了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包袱。而事实证明,那些包袱背负在她的身上像似骆驼的驼峰,最终会成为她跋涉梦想的前行养料。“轻学术,乐生活”应该是这种养料催化下诞生的一种茶生活理念。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而言,跻身于这个古老的行业,有太大的包袱与固有的框架成为悬挂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和大多数爱茶人一样,走进茶学系,甚至选择留在茶行业,都是在平复了梦想与现实之间制造的情绪起伏之后做的最后留守。很多茶学系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并不能在茶行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很多茶行业的资深前辈都在有意无意间谈到茶行业人才的严重缺失。而试图进入茶行业的诸多优秀青年正在高墙之外逗留,高墙外的肃杀一直都在磨砺一颗成熟的爱茶之心。

成熟,是一种明亮却不那么刺眼的光芒,是一种圆润而不那么烦闷的音响,是一种无需在意别人看法的从容,是一种开始停止向周围苦苦解释的坦然。那种本能的判断开始独立形成,面对偏激开始淡漠,无需刻意表现却自然厚实,那种高度并不一定陡峭,一切都回归到平实与本真,生活的情趣得以自然流露。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仙魅飘飘,那些风姿绰约开始隆重的走进生活。

茶,原本就是连接生活的秘密通道。爱上茶,并不会与生活本生相脱离。与生活形成的裨益关系需要我们在进入茶的世界之后去感悟、去体验、去印证,最后得以歆享。眼下,年轻一代的生活氛围中,属于茶的元素越来越稀薄。代际传承形成的裂缝也许会成为茶行业走向未来的鸿沟。行业内部开始积极主动的拥抱互联网其实就是在试图通过一种新手段去弥补那条裂缝。而属于茶的历史太长,属于茶的积尘太厚,在行业中,往往每一种大胆的尝试都会很自然的生出障碍。很明显,我们如今并不缺乏对于茶文化的宣讲,但是一开口那种烦闷,腻耳的老生常谈已经难以越出院墙。杨瑞提出的“轻学术,乐生活”理念,应该说是这一代爱茶人意欲挣脱茶行业逼仄生存空间的表达。在茶行业与百度联手打造的“百度文库-国茶频道”上面。也许,是茶行业正在试探这个时代的茶需求;也许,是这个时代在一个垂直交汇的互联网平台上集中感受中国茶的魅力。这种互补互通,让茶在代际传承中有礼有节的形成了一种妥协,那种一味用情怀对抗时代的情绪及时得以抚慰,那种带着嘲讽传统的偏激也适时得以缓和。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学术成果,透过一代人的独特视角带着积极融入生活的态度,让茶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代得以生根!

七分茶三分情,作为主人这些茶礼你得知道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排在最后,但是也说明了茶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我们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你知道客人到来之后,茶水倒几分满才最合适?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最后,添茶。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您知道倒茶的三大学问吗?


我国自古就有客到上茶的习惯,以茶待客的礼节,下面就关于倒茶三大学问题在于做一介绍,倒茶,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请试想,让客人的嘴舐主人的手指痕,好受吗?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以上就是关于倒茶三大学问介绍,希望对大家在倒茶知识上有进一步了解。

天天喝茶,你知道你喝的是什么吗?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有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取自陆羽《茶经》),意思是:茶作为饮品,开始于神农氏,在鲁周公时代闻名。

这么算下来的话,茶可度过了长达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那么,在这5000多年的历史中,茶都经历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大事发生在茶身上。

茶起源于神农氏时代,最早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神农尝百草,偶然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茶生嚼内服可以清热,外敷可以消炎解毒。

到了东西周时期,人们开始种植茶树,还把茶叶当作菜来吃。有的直接嚼茶叶吃,有的把茶叶放进粥里,做成“茶粥”。

在汉代,制茶工艺进步,出现了茶饼这一加工方法。

唐代,饮茶文化开始兴盛起来。此时的饮茶方式为“煮茶”(也有“煎茶”的说法)。

怎么煮茶?

先把饼茶碾成粉末,放在锅里煎煮,再放些盐、葱、姜或橘皮调味。但是茶圣陆羽极力反对这样的煮茶方式,舍弃了其他调味料,只保留了盐,之后唐代人饮茶越来越提倡茶的原味。

来到宋代,人们对茶的研究更加深入,“斗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潮。

怎么斗茶?

斗茶,一看颜色,汤色纯白如乳胜出,青白、黄白、灰白为负;二看汤花,汤花匀细,久聚不散,紧咬盏沿,没有水痕,叫做“咬盏”,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

北宋时期的粗制茶饼,易于储藏、运输,适合大众使用。如果是进贡给皇帝,就要制成“龙凤团茶饼”。

什么是龙凤团?

龙凤团茶,是指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捣、拍,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使其表面带有龙凤纹饰纹案的团饼茶,用料讲究,工艺复杂,因此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

散茶在元代开始出现,这时候的饮茶方式是“泡茶”,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保留了茶最原始的味道。

而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龙团兴散茶”。散茶的加工饮用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并流传至今。

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同时,茶具得到了简化,清代盖碗的流行,就和爱喝茶的乾隆皇帝密不可分。

到近代,中国茶叶经历了兴盛—衰落—恢复发展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发展得到政府重视和支持,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

茶叶经济正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茶叶生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

现在,我国茶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为了满足人们更多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产品,而这些承载了新消费的新兴品牌,基于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积极创新。

例如,现代都市人生活追求快节奏,设计便捷、随泡随饮,品质又好的茶品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