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思

发布时间 : 2020-08-17
润思红茶等级 思普普洱茶 思境普洱茶

【www.cy316.com - 润思红茶等级】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思”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位新加坡华侨老先生,在人生弥留之际,说出他唯一的心愿,想喝一壶家乡的铁观音。从小被生活所迫,不得不下南洋谋生。当初离家时,母亲让他随身携带破旧陶瓷装的茶叶,让他在异国他乡找到家乡人可以投靠,送给他人,作为报答。这也已经是家里最为珍贵的东西。老先生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由于偷渡的时候和认识的人冲散,孤苦伶仃。后来在码头找到一份卸货的工作,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每到夜深人静,和几个工友围坐一起,泡起家乡的茶,各自述说着家乡的故事,茶水香气馥郁持久,有淡淡的桂花香;滋味醇厚甘爽。睹物思人,想起家人,不免落泪,心里少了些迷茫,多了些憧憬。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是多少游子的梦啊!

在那激荡的岁月里,茶是最好的陪伴。数年之后,有一日收到家里来信,老先生激动不已。当老先生拆开信,心里一沉,母亲在前几日病逝,生病时拖人写信给老先生,说是挂念先生,望先生速归,见最后一面。先生日夜兼程赶路回来,数日才到家里。外面的生活给了先生坚强、沉稳,几天便处理好母亲的后事。邻里告诉先生,每到傍晚,他的母亲常在村口茶田旁,念叨先生的名字,等候其归来。听到这里先生泪如雨下,茶也是母亲唯一的陪伴。数日后先生告别家乡,又下南洋,这时南洋事业已多少有些发展,家乡破落的情景先生铭记于心,望他日再归来时能为家乡做些事情。

时间飞逝,后来老先生给家乡捐资修路,引进先进采茶制茶设备,增加产量,促进家乡经济发展,让家乡的茶香芬芳流淌世界各地。可见,茶思还是一种贮存于人们内心的力量,让人们坚强,为未来奋发前进。

茶经网扩展阅读

易武茶思


说起西双版纳,人们想到的总是茂密的热带森林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其实,西双版纳在中国的普洱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了我国顶级普洱茶的最主要产地。西双版纳悠久的种茶、饮茶、贸茶历史,加之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孕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

要谈西双版纳的普洱茶文化,就不能不提到易武,这个让爱茶客们神往的地方。清朝在云南设立茶叶局,统管茶叶贸易,云南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一流制茶师手工精制,进贡朝廷。易武茶山的七子饼茶就是敬献皇室不可或缺的重要贡品,每年清明节以前的茶叶必须在完成进贡任务后才能上市交易。同时,由于地处普洱茶产区的中心位置,易武还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光绪年间,易武就已经成为了普洱茶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和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的易武,延续了昨天的历史:万里茶乡,依旧拥有着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茶园;边陲重镇,依然汇聚着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神韵,再现那“驮马铃儿响、青石路儿弯、云深茶儿香”的古镇印象。今天的易武,处处可见爱茶人,可以说是家家有茶具、人人是专家,以茶会客、以茶交友,彰显出易武人对茶的热爱和弘扬普洱茶文化的自觉。

从2010年开始,易武就开始举办民间的斗茶大会系列活动,文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斗茶大会动员起了全易武“七村八寨”的茶农们,大伙们围绕采茶、手工制茶、古树茶晒青毛茶开展擂台比赛。说起手工制茶技艺,它已经被认证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村选派的制茶能手们,用双手在铁锅里快捷地将新鲜茶叶进行操、抛、揉、翻炒、均匀杀青,将炒熟的茶叶放在簸箕里反复均匀地揉捻。评委们现场闻香、看色、揉捏检验,当场唱分、点评。各村寨的乡亲们、各地的茶商和游客们,各各踮足探首、屏息凝神,时不时要冲进组委会设置的比赛区,巴不得都像评委一般,当场抓把茶来评个究竟。易武的斗茶,斗出了全乡各村寨乡亲们争相提高茶叶品质的干劲,更斗出了茶乡文化的新景象。

随着普洱茶文化的复兴,新的马帮队伍带着来自云岭深处的普洱茶,伴着悠扬的驮马铃声,再次踏上了从易武前往北京的路途。人们重走马帮路,是为了把深藏在云岭大山中的普洱茶展现给中国和世界,让世人再次领略普洱茶的无穷魅力和文化内涵。(原题《易武的茶》)

饮茶胡思


清茶一盏,独坐窗前。任青花的勾勒演绎着前生的缱绻,任筝曲的回荡流转着心绪的变迁。如水的双眸褪去铅华,穿越世俗的纷杂,直抵从前的桃源。淡泊的心境与茶凝眸,于是茶把你当做红颜,于是聆听茶的倾诉,你才知茶亦有通晓禅意。

世人皆以为茶,植物而已,何来生命?

其实茶是植物中参透禅意的佛,抑或是佛以茶的形式传解着佛理:一切随缘,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缘起缘落,聚散因缘,无须抱怨。

谁不迷恋枝头绽放的生机,谁不留连生命的活力。清新的嫩叶吮吸着雨露的恩泽,鲜嫩的生命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一颗颗鲜活的生命在茶园里悦动。

然而随着指尖的翻转,没来得及憧憬的叶儿已在茶蒌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叶儿依旧鲜嫩,但无语。于是茶被已各种形式历练,杀青,烘焙,发酵,文火慢烤,火上烘干,揉成球状,压做扁形。有的茶最后制成甚至需要二十多道程序。

试问哪种植物经历过如此的过程,试问哪种生灵经历了如此的过程,还依然故我地存在。其实物质形式的存在或许真的不重要,但精神的不泯灭却是永存。无论是球状,扁状,还是枯叶状,这都无所谓。茶以各种形式等待缘起。

水是茶第二次生命的源泉。

氤氲中,看似没有灵气的茶叶渐渐魂魄聚来。那枯萎的生命因水的滋润而苏醒并鲜活起来。干涸的身躯因水的注入而舒展起来,那冰冻般的姿态在水的温暖下融化开来。舒展着腰肢的茶叶在杯中游弋着,轻舞着,那羞涩的舞姿仿佛皎洁的月光下独舞的精灵;那叶的经脉含蓄地纵横着,犹如追寻着前世曾经的生命。

不张扬,不急躁,闲云般若卷若散的淡定,野鹤般亦步亦飞的从容,从不含悲亦从不露喜,悠哉乐哉地回归自然。渐渐散落杯底,不拥不挤地叠放着身躯,不言不语地释放着茶香,不声不色地渗透着茶色。于是玲珑的琥珀色,深沉的暗红色,稳重的深褐色,啜入口中,回甘不已,齿颊生津。

人们只顾陶醉茶的味道,却不曾留意茶在杯里的微笑,那是它生命中最绚丽的绽放。

无论人们怎样欣赏茶,终究茶还是难逃人走茶凉的厄运。凉茶滋味散尽,冷静地任人处之,无悔无怨地等候着以生命曾是最辉煌的姿态枯萎。泡过的茶被惜茶爱茶的人晒干收集,制成茶枕,养神提神。但大多数的散茶化为尘埃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也许它驾风魂归故乡,来生还做茶,也许它乘云灵气散去,来生做一朵路边的小花。

前缘不可得,来生不可测,即便如此,今世依旧淡泊。人生亦如茶。一切随缘,宠辱不惊,不急不躁,于是便退却了诸多烦恼。

饮茶要少思


在饮茶的时候,尽可能不要思考,不要想太多事。人生中的很多烦恼,其产生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饮茶的时候,要营造一个安闲静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要完全放松下来,放松身心,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展,这样才能心怀舒畅。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高僧说,佛告诉了我们什么?其实很简单,佛告诉我们,不要胡思乱想,一切要随缘。好好努力,认真生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一定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那样只会自寻烦恼。

比方说茶,我们都知道茶是苦的,先苦后甜。但苦的表现并不一样,有的苦味很淡,在舌尖打一个转就过去了,有的苦味很明显,比方说苦丁茶。那么我们在选择茶的时候,就一定要从自身的喜好出发,不能说苦丁茶很好就一定强迫自己喝,那样即便的确对身心有益,可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事实上拿茶来说,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一定要顺其自然的,选择最对应自己口味的茶,就好像在生活中,我们要从本心出发,选择最适合的人生道路走。一定不能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那种人,强迫自己走不想走的路,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少思多感,茶的香气才会纯粹,袅袅茶香的熏陶之下,我们的心灵才会通透,眼睛才有神采,人生道路上我们会更多一些知足,多一些快乐。

茶思禅味浅悟佛理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与大地来往,净身于日月之下,吸天地精华,便有了一股灵气,使得枝叶有耀眼之绿,它将自己独置于天地,享受风雨的洗礼,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里的泡茶,大部分茶叶都讲究沸水冲泡,如果水温不够,不能够充分把茶的有效成份与香气释放出来,茶叶在沸水不断的冲击碰撞中几浮几沉,这时才可以冲出一杯香气浓郁的好茶。冲茶品人生,何其相似,只有经历过各种波折与历练,经历过生活与工作的浮沉,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味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茶道亦悟道,人道亦心道,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茶道易抒,人道难语。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禅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直指生命的真如,而茶的文化精神和禅的哲学意境是相融相通的。"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茶道禅心悟人道,墨研词语韵天然,闲茶逸书醉飘香,静心怡情在雨亭。诗酒禅茶,酒如诗,意浓味烈,茶性却是禅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尽风吹雨沐,吸纳天地精华,待修得气定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注,通体弥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气韵。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而王国维也曾经提出人生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是通过思考让人心回归至纯至简。“寒雪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是多么清淡,又是多么丰盈。

茶思细雨,茶花香风吹


若是在春雨绵绵的清晨走进鹏翔茶园,看到那青翠的茶园沉浸在无边的春雨中,不禁让人砰然心动。仿佛一曲柔绵弦音,轻轻的划过茶山、茶园、茶树,瞬间绿了秀山,清了绿水。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一蓑的烟雨诗情润湿了那翠翠的茶园山林,碧绿的茶园、层层的青田,还有那青砖瓦舍,乡野小路。

茶乡美如画,你看那多情的烟雨飘舞在茶山,醉了游客的心,几多情绵,几多思念,几多甜蜜,如一股甘冽的汉家红茶滋润心灵。

茶园中,最易于被人忽视的就是那雪白的茶花。雨中,雪白的花朵轻轻张开,瓣瓣凝香,那串串雨粒如珍珠欲坠,从那叶尖滴落眉梢,羞了潮红的脸颊。若是独守着一壶汉家红茶,看茶叶随着沸腾的水舞蹈,一缕清香入鼻,舒了心气,一口的清馨素烟飘起,润了唇口,那叶在杯里翩翩起舞,色香凝神,赏那一抹微澜碎影的蹁跹,叶水游离如光阴流淌杯底,一不小心滴落指尖,那渐浓的茶韵染了杯,一抹茶色的诗意撩动,一缕茶香轻烟飘浮弥漫了小屋,我的思绪随着那壶里的香叶,一片、一片的浮起,一盏茶思的情诗让人眷念。

有风的时候,阵阵香风从茶花里流淌,随思绪飘散,让让人如此眷念,如此伤感难舍难分。这如诗的牵挂,如雨的诗意,如诗的浪漫,如画的春色,袭人的香风,还有浓烈的汉家红茶,丰盈了如火如茶的风韵艳姿。

赏茶乡春雨,听茶花抒情,品汉家红茶,叙一段往事情缘,一蓑烟雨,一往情深,和那流淌在杯底的思念,掬一捧红茶独饮,在那岁月阑珊深处寻觅,虔诚的走过。

略说茶道的"闻思修"


略说茶道的"闻思修"

茶道是什么?

有一种说法“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也对,且肤浅。仿佛,中华文化中的字理长城,瞬间被抽了筋扒了皮,轰然倒塌,彻底埋葬。

如果没理解好,这茶道也是被玩坏了,追求表象,不着根本,到最后,也成了区别有钱人和贫穷的代名词。

字理究竟

茶:人在草木间。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作为一种植物,“茶”只需要“艹”和“木”即能表达,为什么要中间有人?

道:“辵”半包围着“首”,象形义就是“脚(行动)”承载“头(思维)”而启程前行。道的释义和引伸含义很丰富,可以度娘。

茶道:两字组词,行为上绝不是简单地坐下来“品赏茶”,目的上也不是仅仅品尝“茶的美感”。

茶道,在中华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至少,一说4700年,汉代以前多用“荼”表义),众多的门派和名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和描述。茶道的意义深远而广大,仅以个体能力,阔活无法解释圆满。那么,就让我们去芜求菁,从字理究竟开始,从茶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茶道”的终极。

茶道闻

在做出判断前,我们需要了解事实,需要倾听全面,需要学习,如是我闻。

茶道思

茶是一种饮料,和可口可乐联系比较,它们都是饮料,不可称道。

茶的品种很多,在品赏过程中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的品种也很多;和饮食文化联系比较,可称之为茶艺,不可称道。

制茶的方法有很多,泡茶的方法也有很多,和制造一款产品或者制作一款菜肴联系比较,更确切的可称之为“茶术”,不可称道。

茶对身体有益,和其他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联系比较,可称之为茶医学,不可称道。

到了人类精神层面上,与茶相关的行为,包括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等等,可称之为茶文化,仍不可称道。

当茶生活履历了行动和思考,再以实践作检验,以茶品味人生,以茶省悟人生,以致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这种由此引伸出来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在修身养性中不息地行动和思考,才可称“道”。

这样,反过来看,以上茶事中,具“德”,亦可称“道”。

茶道修

以茶明志,不可光说不练;啖一口茶,恪行道。以茶养生,不可高攀附随;茗一口茶,知无涯。以茶修身,不可背本趋末;吃一口茶,法自然。

茶道,从字到义,始于闻思修。

「茶与书法」酒壮英雄胆 茶助文人思


书法、茶道文化遗产,那是我们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十大国粹的元素!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此外,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都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金农(1687—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别号很多。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有蕴含金石方正朴拙的气派,风神独运,气韵生动,人称之为“漆书”。浙江的博物馆藏一幅隶书中堂,从中可见冬心先生对茶的见解: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心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大约是看到刘松年所画的《卢仝煮茶图》有感而发(金农曾临摹过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图》,不知是否刘氏之作)。从金农所描述的廖廖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未易烹也”,的确是一句内行人的话,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论到:“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我们从金农作品中可知,他不仅研读过《茶经》和《水品》(明徐献忠著)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因而,对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体会,决非附庸风雅,故作清高之词。正因如此,金农对当时一些“烹茶”之道,一眼就能看穿其实质:“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

冬心先生在作品中的一声长叹“呜呼”,深感要找到一位像卢仝那样精通此道的人来切磋茶艺,何其难也。其意似乎已经在“烹茶”之外了。

金农爱茶,其书法中所涉及到茶的虽不如郑板桥等人那么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金农在59岁时还写过《述茶》一轴,内容为:“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芳,涤清神宇。”他还书写过苏东坡的茶诗:“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服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同,门外无来辙。”

茶中绮思也不是浪人“穷思滥矣”


西班牙诗人贝尔凯尔认为什么都不能让诗歌死去,要之,诗只是与美人同命运:“只要还有一个漂亮女人活在世上,诗歌就不会灭亡。”诗人与美人几乎是二位一体之物,没有绮思就没有诗思。佛人对诗人是一种反动,认为有了绮思就没了佛思,把美人当我佛之大敌,将其说得十分难堪:“头中有脑,脑者如泥,臊臭逆鼻;目者是池,决之纯汁,鼻中有涕,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尔腥臊……”而究竟我佛也是美人的俘虏,君不见佛中菩萨个个都是丰腴美艳,迷人得很,丰韵的观音菩萨坐的是联想丰富的“莲花宝座”!想来,科学家见美人只是如见肉与骨的框架与结构的罢,其实也不然,医家李时珍总是在望闻问切当中浮想联翩,其为打嗝与小便淋痛开的药方是:“噎塞不通,寡妇木梳一枚,烧灰,煎服。小便淋痛,多年木梳烧存性,空心冷水服,男用女,女用男。”伍立杨先生说《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绮丽的念头像开在茂密荆棘丛上的野花,不失生动火勃的野趣。”对于佳丽态度,诗家佛家乃至医学家是有剑走偏锋之病的,却都是绮思绵绵,茶人呢,面对色形同存味香俱在的佳茗,如风行树叶,莲生水中,也就油然而生“从来佳茗是佳人”的春心了。

采茶,制茶,泡茶,喝茶,其中采茶当是茶事之“开苞”吧。中国茶人就有浓浓的“美女”情结,采茶当是美丽的村姑,而且最好是二八少女,歌曲里唱的几乎都是“采茶姑娘”,几曾有过三大五粗的汉子手捧竹篮?纤纤素手轻摘,那软玉温香的余绪好像就被茶叶吸入叶脉之中了。据说碧螺春过去叫做“香煞人茶”,为何那么香呢,原来是采茶时候,只让处女去采,采前还得兰汤沐浴,洗个大澡,采下的茶叶要贴在前胸处捂热,让茶吸入乳香。如是,碧螺春怎不香煞人?经了揉,经了烤,经了沸水煮,那茶里依然还有酥胸的如兰气息?有时候是,许多的“嚼味”比不上一个“想味”!想象是人生最浓郁的味道!每一片茶叶里都有女人乃至二八佳人红酥手中的余香,想起来确实醉人,喝下去岂能不心波荡漾?

“茶事极清,烹点必假姣童季女之手,故自在致。若付虬髯苍头,景色便自作恶,纵有名产,顿减声价。”老人经验丰富,历尽沧桑,泡茶当是高手了。泡茶是文化,也是技术,文化与技术都是要老到才行啊。明代徐勃居然说老人泡茶“景色便自作恶”,那么女人泡茶就行了吧,还不行,必须是“姣童季女”!茶必须与茶花女而且须与二八豆蔻绾结,真是花心烂漫。“茶中故旧是蒙山”,据说蒙山茶是蒙山仙姑所滋润,所以那么浓郁,所以茶人喝上蒙山茶就自然而然地感觉:“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个月夜,仙姑在石庐中捧茶侍君,她绿鬓如云,娥眉淡扫,从冒着轻烟的宝鼎中,斟满一杯甘露,走过时拂了满室异香,她低低地为君斟茶,美目之间传送无限情意。”喝一杯蒙山茶,动起仙姑的念头,打起仙姑的主意,真是大胆,罪过,罪过。不过,“颦翠娥斜捧金瓯,暗送春山意”,有那么漂亮的女子给我们倒茶,谁不动心?

其实,不需美女在侧,茶本身就惹人。一叶君山银针跳入沸水,随热气而袅娜,那么苗条,那么舒展,那么舞出S形线式神韵,谁的春梦不被激发出来?“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照理论说起来,鉴赏家认为第三泡的茶不可复饮,但实际上,则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林语堂先生真是孟浪得很啊,想必,也是喜欢“享受这个‘少妇’的人”罢。而究竟,喜欢“少妇”也算得上懂得人生趣味,谁说只有少女才是美人真境?“神清如玉壶水,神困顿如软玉,神飘荡轻扬如茶香,如烟缕,乍收乍散,数者皆美人真境。”各道茶有各道茶的滋味,各阶段女人也自有各阶段女人的佳处,晚明的卫泳见识就不凡:“至于半老,则时及暮而姿或半,色渐淡而意更远,约略梳妆,遍多雅韵,调适珍重,自觉稳心。”他说美人是“终生快意”的。只要是真正好茶,哪管一泡二泡?只要是真正美人,哪分十七八二十七八?台湾诗人洛夫写过一篇喝茶的小品,那题目就吓煞人——《初试美人舌》,茶叶在水中自在舒展,张开如薄扁,那形状真堪联想,更加上:“只感觉到衔在嘴中的乃是一件活生生的、有形体的事物。开始是清香温热,继而感到黏黏地滑润,徐徐通过喉管后,再由丹田涌出一股既暧昧而又确切存在的甜美。”你说,洛夫先生在描述什么事啊,不歪想了,他说的是喝茶。“我初尝春茶,骤然入口,仿佛伸进一条香软而温润的舌尖。这种茶,色香味都很迷人,故我称之为‘美人舌’。”谁说喝茶只是一种清事?以为喝茶只是枯井人的自慰,那是大大地错了,书中有颜如玉,茶中何尝没有玉如颜?固然是“静浣尘根心地润”,但也可“闲寻绮思道芽生”,看到舒展水中的形姿,闻到飘逸空中的清香,触到流过舌中的酥润,我们的绮思怎能不萌芽?“极品茶就是极品的女人,其香、其色、其韵,都很值得细细地、慢慢地、花一点心思地品味。”这话好,这话就说到我们男欢女爱的俗世生活了,女人与茶都是值得我们花心思来品味的。对,是花心思,不是花心肠。

所以,茶中绮思也不是浪人“穷思滥矣”,洛夫先生将茶叶比喻美人之舌,确实孟浪,但并不穷滥:“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是一种形而下的情欲的冲动,我的初试美人舌,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感觉的升华。”形而下的多堕入溷沦中,形而上的自然升华,意兴遄飞,神思腾空,将佳人与佳茗互为想象,那是心灵佳境。如果时时拥有这般心情,那真是幸福人!谁都想心头永远好吧,那么,对于茶,对于佳人拥有这般心情,那真是幸福人!谁都想心头永远好吧,那么,对于茶,对于佳人,对于我们的爱情,我们随着台湾诗人翱翱《茶的情诗》一起来理解一起来领会一起来想象吧:

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的里面展开

我必须热,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

在水里相觑,相缠成一种颜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