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煮茶的水质要求

发布时间 : 2020-09-16
茶叶的要求 茶的质量要求

茶叶的要求。

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所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俗称“龙井茶,虎跑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皆是古人为之追求的茶与水的最佳期组合。

唐、宋以来,古人对烹茶用水非但十分讲究,而且还总结出两条标准:水质和水味,包括“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

水质要求“清、活、轻”。“清”对浊而言,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活”是对死而言,要求水“源有流”,不是静止水;“轻”对重而言,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

水味要求“甘、洌(清冷)”。“甘”是指水含口中有甜美感,无咸苦感。“洌”则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现代科学认为,每升水含八毫克以上的镁离子钙的称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自然界中仅雪水和雨水为纯软水,反之则为软水。自然界中仅雪水和雨水为纯软水。采用软水泡茶,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变色,茶的色、香、味大减。水的轻重还应包括水中含有其它矿物质成分的多小。如铁盐溶液、碱性溶液等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量,用含铁、碱物质过多的水泡茶,茶汤还会漂起一层“锈油”。茶叶中因含茶多酚类物质,遇水中的铁盐溶液,茶汤这会变成黑褐色。

小编推荐

几种地方标准产品品质要求


(一)闽北水仙 按DB 35/T 121.10闽北水仙成品茶。感官品质指标见表3-4-11。 表3-4-11闽北水仙的感官品质指标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形

条索

壮结、重实

壮结

尚紧结

粗壮稍松

粗松

色泽

油润,具鳝黄条

油润

欠油润

稍带褐色

色褐,稍枯

整碎

匀整

尚匀整

尚匀整

尚匀整

稍欠匀整

净度

洁净

匀净

尚匀净,略夹细梗

尚匀净,夹细梗

稍欠匀整,有梗片

内质

香气

浓郁、鲜爽

清香细长

清纯

稍淡

稍淡带粗

滋味

鲜醇浓爽

醇厚

尚浓

欠浓,稍粗

淡带粗

汤色

金黄清澈

橙黄,清澈

深橙黄

浓红

暗红

叶底

肥厚黄亮,红边鲜艳

肥厚,软亮,红边明显

软亮,红边尚明显

欠软亮,红边欠明显

粗硬,稍杂,带暗张

(二)八仙茶 按DB 35/T 97.9八仙茶成品茶。感官品质指标见表3-4-12。 表3-4-12 八仙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指标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形

条索

壮结、重实

紧结、重实

紧实

尚卷结

粗松成条

色泽

乌褐,色润

乌绿,色润

乌黑,尚亮

乌赤,欠匀

枯燥黄或暗黑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匀整度差

带短梗小片叶

净度

净,

尚净,

欠匀整,带短梗

内质

香气

浓郁锐长,品种香幽雅

浓郁锐长,品种香突出

香气清爽, 品种香明显

香气纯正, 有品种香

香气粗短,品种香不明

滋味

醇厚鲜爽

浓郁甘爽

浓厚爽

味浓带爽

浓带涩感

汤色

金黄艳亮

金黄明亮

橙亮清澈

深黄或带橘红

青黄或带红欠清澈

叶底

柔软明亮,红边鲜明

柔软,红边鲜明

较柔软,带红点

叶色浅黄

红、青条,叶质较硬挺

(三)白芽奇兰茶 按DB 35/T 147.9白芽奇兰茶。感官品质指标见表34130表3-4-13 白芽奇兰茶茶叶的感官品质指标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形

条索

紧结、重实

紧结、壮实

卷结

比较卷结

较粗松

色泽

乌润

乌绿尚润

乌黑尚润

乌亦,欠匀

稍枯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欠匀整

较断碎

净度

洁净

洁净

尚洁净

尚洁净,稍带细梗

带短梗,稍欠洁净

续表3-4-13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内质

香气

浓郁幽长,品种香突出

清高细长,品种香明显

香气清纯,品种香显

香气纯正,有品种香

香气粗短,品种香弱

滋味

醇厚、爽

醇厚

醇和

醇和,火香足

稍涩,有火香

汤色

金黄明亮

金黄尚亮

橙黄清澈

深黄或带橘红

稍带红,欠清澈

叶底

柔软明亮

柔软尚亮

色浅黄,较柔软,稍带红点

欠柔软,叶色浅黄

较更挺,较花杂

(四)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产品感官品质指标见表3-4-14。 表3-4-14 永春佛手茶的感官品质指标

项目

级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形

条索

壮结重实

略壮结

尚壮结

稍粗松

粗松

色泽

乌油润

尚油润

稍带褐色

褐色

枯褐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欠匀整

欠匀整

净度

匀净

匀净

尚匀净,

带细梗、轻片

带细梗、轻片

内质

香气

浓郁幽长,品种特征极显

清高,品种特征明显

清醇,有品种特征

纯正

平淡,略粗

滋味

醇厚甘爽,品种特征极显

醇厚,品种特征明显

尚醇厚,品种特征尚显

纯和

平淡,略粗

汤色

金黄,清澈明亮

金黄,清澈

尚金黄,清澈

橙黄

橙黄泛红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明显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明显

尚软亮

稍花杂粗硬

粗硬 ,暗褐

(五)单丛茶 1.凤凰单丛茶产品品质指标 见表3-4-15。

等级

成品茶外形

成品茶内质

特级

紧结壮直,完整匀齐;褐(乌)润有光, 不含梗、片、碎末

花香细腻、清高持久、味鲜爽回甘有清花香味;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柔软鲜亮,淡黄红边

一级

紧结壮直,匀齐;褐(乌)亮油润;不含梗、片、碎末

花香清高持久,味浓醇爽口有明显花香;汤色金黄明亮;叶底柔软,淡黄明亮

二级

壮结尚匀齐,色泽鲜润,稍带梗、片

清香尚长,味醇厚尚爽有花香味;汤色清黄;叶底欠匀,淡黄尚亮

三级

尚紧结、匀齐,色泽尚润,稍带梗、片

清香低短,味浓稍粗涩;汤色深黄;叶底暗杂

四级

稍粗,欠紧结或疏松,参差不齐,黄褐欠润至无光泽,夹杂梗、片

微香带杂,味粗或硬涩,汤色深黄或泛青;叶底青暗稍杂

注:1.自然花香为凤凰单丛特征香气;叶底色泽有多种呈色,要求亮度好 2.引自广东省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优质产品标准》,广东省企业产品标准QB/44050067814-2000资料综合 2.岭头单丛茶产品品质指标 见表3-4-16。 表3-4-16 岭头单丛的品质指标

等级

成品茶外形

成品茶内质

特级

紧结稍亮,完整匀齐;黄褐油,不含梗、片、碎末

花蜜香细腻、清高持久、味鲜醇回甘带花蜜香味;汤色橙黄、清澈明亮;叶底柔软鲜亮,红度匀

一级

紧结稍弯曲,匀齐;黄褐油润;不含梗、片、碎末

蜜香细锐持久,滋味醇厚甘爽有花蜜香味;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红度匀尚鲜亮

二级

尚紧结匀齐,乌褐或赤褐,尚润;匀欠净

蜜香尚显,滋味浓醇有蜜味、尚爽;汤色橙红尚亮;叶底红度尚匀亮

三级

欠紧结匀净,青褐或赤褐欠润,含少量梗、片

有蜜香、欠鲜爽,滋味浓涩有蜜味;汤色橙红;叶底红度尚欠亮

四级

稍粗,欠紧或粗松,欠匀;色枯,夹梗片

微蜜香带杂,微粗涩带杂;汤色深红或泛青;叶底红度不匀,带花杂

注:1.花蜜香为岭头单丛特征香味,叶底红度指绿腹红边即三分红七分绿 2.引自广东省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优质产品标准》,广东省企业产品标准QB/44050067814-2000资料综合

底圩茶是绿茶吗?底圩茶的形状特征和品质要求


底圩茶属于绿茶,它是云南省广南县特有的地方优良茶树品种,已有200多年的栽培和制作历史,是底圩乡的优质名茶。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底圩茶的形状特征和品种要求!

1、底圩茶的外在感官特征:

底圩茶属山茶科、茶属、白毛茶变种,为有性群体品种。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嫩枝多毛;大叶类,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背多毛,叶身内折,叶片蜡质少,嫩叶无光泽,叶缘微波,芽叶持嫩性强。适制绿茶、黄茶、白茶、红茶、紧压茶等。

底圩茶

2、底圩茶产品品质特点:

具有优质茶品质特征,绿茶外形紧结清秀,干茶色绿显毫,绿白相间以白为主,毫香宜人,内质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醇甘,叶底嫩匀。

3、底圩茶的产品内质指标:

底圩茶毛茶含茶多酚≥22%,水浸出物≥30%,咖啡碱≥2.2%,游离氨基酸≥3.9%,水分≤7%。3、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底圩茶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5018-2001)标准。底圩茶原料生产及产品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农药及物品。

关于煮茶,你究竟知道多少?


煮茶,大抵是爱茶之人每到寒冬都心心念念的事吧!天寒地冻,围炉煮茶,三五好友,无论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理,还是从闲语八卦到我不语,你也懂,都是不错的!

天气寒冷,一杯热茶就是最好的慰藉。小小的炉子上,有暗暗的小火不明不灭,壶里的水慢慢地被煮沸,冒出细密的水雾。屋子里的暖意晕染开茶香,让饮茶人也由身及心地逐渐温暖起来。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常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因而,煮茶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煮、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感受,能换来无穷的回味。

这样的意境也是今日的我们所要倾羡所要追求的了,为了让各位爱茶之人都能随心“煮茶”,我们不妨细细说下煮茶的历史由来,何为煮茶、煮茶需要择何种茶,何种炉具?

一、煮茶的历史由来

煮茶是茶艺的一种,古今中外皆有关于煮茶的记载和研究。我国人们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何为煮茶?

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陆羽《茶经》中就有相关记载。陆羽煮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所谓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唐宋时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还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入调料。明清以后,则盛行泡茶。对于现代茶人而言,煮茶的价值更多是饮茶氛围的体验和煮茶形式的享受。

一般煮茶时会搭配轻缓的音乐、香道等内容,从器材准备、烧水到煮茶、品饮,整个节奏轻缓、舒适,并且富有形式感,通过肢体的静带动精神的静,可以让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绪的放松。

三、适合煮茶的茶品

“煮茶喝”虽好,但并非哪种茶都可以煮着喝。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下列茶品来煮茶比较合适:

1.发酵重的茶叶,如熟洱,老茶头,大黄片,红茶等。

2.陈年老茶,如老普洱,陈年铁观音,老白茶、陈年岩茶。

而铁观音、绿茶这类轻发酵的茶叶,沸水冲泡为佳,不宜烹煮。此类茶叶,煮后茶叶变黑,茶汤变紫,且有异味,难于入口。

四、煮茶用具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煮茶的壶具,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

1、炉具主要有:炭炉、电炉、酒精炉;

2、紫砂壶、陶制壶、金属壶(主要是铁壶)、玻璃壶;

3、所用燃料:竹炭、木炭、电、酒精等

在日常煮茶中,茶友一般用电磁炉随手泡即可用来煮茶,若有电陶炉与陶壶的组合效果更佳。因为相较于电磁炉,电陶炉的加热更为均匀,同时也可以真正调节至“小火”(电磁炉的小功率加热多是用“加热-断电-加热”的方法模拟);而陶壶的保温性又远胜随手泡,因此“电陶炉-陶壶”组合烹煮的茶汤会更为圆润厚滑。

想要追求煮茶情趣的朋友,考虑用炭火+砂器的组合。此组合冬季寒室使用尤佳。须注意空气流通,避免室内空气一氧化碳含量过高。

在挑选煮茶的壶时,用耐煮透气的陶壶、可分析铁离子软化水质的老铁壶都是上乘,用高硼硅玻璃的壶,效果较好,尤其易观察内部煮物情况;煮茶的炉,潮汕的红泥小火炉最是喜人,风炉釜也不错,如是煮茶,还是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好;炭的品质决定着茶汤的品质,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潮汕人喜欢的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而最高级的备长炭则给茶以隽永的味道。

五、如何煮茶?

煮茶可以分为直接煮和冲泡后再煮两种方式。在煮茶之前,首先看看茶泡过没有。泡过的老茶,适合用温水煮茶,冷水煮茶速度较慢且感觉茶汤有点老;没有泡过的茶,洗茶后加冷水煮,更有利于把茶煮开。

其次,滋味较轻的如白茶、白鸡冠、铁观音等茶叶和螃蟹脚、金线莲等养生品就适合直接放进煮壶里面煮,而普洱茶之类滋味比较浓的茶叶则适合先使用盖碗冲泡五六遍后再拿来煮,这样既可以避免煮出来的茶汤过于浓烈,又可让老茶的精华完全释放出来。

煮茶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会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例。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推荐茶叶于冷水时加入壶中,烧开后改为小火烹煮(尽量调小功率,使茶汤始终处于将开未开的状态最好),同时揭开盖子(或侧盖),可散去茶品中的异味(比如熟茶的堆味),茶性也会更为温润。

六、品饮茶汤

推荐煮茶时间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根据投茶种类(干茶or茶根,新茶or老茶)、数量、茶水比等,煮茶过程中还可续水数次,一切依据茶友面临的状况与个人口味进行调整。

煮茶的茶汤,顺滑甘甜,常带有点米香、棕香。茶汤颜色是品评茶汤的重要标准之一。注意,在品煮茶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叫:转碗摇香。有诗云: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正所谓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状态转碗摇香后的汤花完全不同,总体汤花分为和谐型与不和谐型,其实这也是对人当下状态的反应。

七、什么是拼配煮茶?

除了烹煮一种茶品,茶友还可选择不同茶类的搭配烹煮。煮茶可以不局限煮某一种茶,将不同茶叶组合起来煮可以达到不同的养生效果。

比如我们在冬天常会将熟茶与老白茶以1:1的比例拼配后烹煮,老白茶会将熟茶的温热发散至全身,用于驱寒再适合不过。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如何在这快的生活里,慢下来?有人说从煮茶开始,从喝茶开始。煮一壶茶,或许在水的沸腾之初让人惊奇,但耐心等待茶与水煎熬于红尘中的你我来说,也需要一份淡然和宁静,需要一种顺乎自然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你自然会慢下来,能捧杯淡然品之,这未尝不是一场关乎于人的修行!煮茶使茶除了修身养性,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岁月的意味。

曾经有古人说过:“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样的场景,特别是在寒冬慢慢长夜时,尤使人心向往之: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能让经过朔风寒冷的人从内而外地暖和起来,屋外雪压寒枝,炉内星火点点,茶汤鱼眼乍现,窗边疏梅暗香,杯中茶香流转,好一幅冬日饮茶乐融融的画卷。

贮存霍山黄芽环境要求 关于贮存霍山黄芽环境要求


霍山黄芽的贮存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温度、湿度、氧气量、光线等环境条件均会影响到质变的速度,所以霍山黄芽茶叶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

贮存的最佳条件

1、低温:据了解,温度每升高10℃,茶叶的褐变速度要增加3-5倍。在-10℃以下,可以抑制褐变;在-20℃以下贮存几乎能完全防止变质,有条件用冷藏则为良策。

2、干燥:茶叶在无防潮包装或防潮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周围环境相对湿度愈大则茶叶含水量愈易升高,茶叶含水量达5%以上,则变质明显,故贮存的环境条件应干燥,最好相对温度能控制在20%以下,使茶叶含水量始终于6%,相对湿度若能控制得更低还要好。

3、无氧气:茶叶中的许多物质会自动氧化,故无氧条件就能杜绝此类变化。现用真空包装或抽气充氮包装就是根据这一原理。

4、不透光:光线能促进植物色素及类脂物质氧化,即使在低温及无氧条件下,一理受到强光照射,仍会使茶叶色泽劣变,且产生一种日晒气。

5、无异味:茶是吸附力很强的物品,切勿与他物放置一起,贮存容器场所均需无异味,否则茶会完全变质。

煮茶的艺术


煮茶与泡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品茶方式,对茶的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好的口感、赏心悦目的汤色这些共同的特征以外,泡茶可以感觉到每一泡口感的变化,而煮茶则追求口感稳定。如果说泡茶丰富变化的口感令人回味,那么煮茶始终如一的口感魅力何在呢?

投茶入水,随着温度提升,看热气一点点弥漫,茶香渐渐氤氲,听壶里“咕咕”的冒着泡,茶香了四周。

小口啜饮着茶汤,看着袅袅的汤氲翻腾,体会着由内而外遍及全身的通透感,当是一大乐趣。

煮茶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饮。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

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

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

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古人煮茶

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唐宋,正如同她的政治和经济一样。唐宋时期我们的先人喝茶都是煮着喝的,现代人所熟知的冲泡法是在元朝以后形成的。

煮茶在古代分为:宫廷煮茶、禅茶、雅士煮茶和平民煮茶。把茶放在锅里直接煮就是平民的作法,故称之为平民煮茶。宫廷煮茶是程序最多也最为考究的。

个人认为,煮茶除了注重茶、器、水、火的融合统一,更要注重人的作用!茶、器、水、火如何相融合,其中就是人的作用,没有人,它们也只是单独的个体罢了!也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发现、提升他们的价值。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茶叶可直接投入壶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这样更便于事毕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请尽量使用尺码较大的型号,这样茶叶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间,如此茶汤的汤感更佳。

时间

推荐20左右分钟。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

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自是别有一番乐趣。《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煮茶也是一样,就拿做菜打个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厨师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题不在这里赘述。我这里要说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一定是有品级之分的。同样,煮茶也一样,同样的茶,同样的流程,茶师的级别不同、心态不同、体态不同,煮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