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比较喜欢的茶诗

发布时间 : 2020-09-29
红茶的诗 白茶诗茶词 茶文化的诗

红茶的诗。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几首比较喜欢的茶诗”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普洱茶颂

[宋]王禹稱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似三秋皓月轮。

爱惜浅尝唯恐尽,留将供养白头亲。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七碗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茶诗入禅

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中国现代茶诗


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

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华,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称延安景物华。

和柳亚子先生

(林伯渠)

骇浪惊涛四海哗,新时世界叹花花。

百年岁月流如矢,几度兴亡话与茶。

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忘为家。

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

茶诗论长寿

(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说明】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密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访梅家坞

(陈毅)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豆丁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磋。

茶诗入禅二首

(赵朴初)

吃茶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说明】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既是诗人领略茶叶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的佳作。

中国——茶的故乡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说明】赵朴初在诗后加注:“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初饮高桥银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茶的情诗

张措

如果我是开水

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

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我必须热,甚至沸腾

彼此才能相溶

我们必须隐藏

在水里相觑相缠

一盏茶工夫

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

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

你终将缓缓地

轻轻的

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

那时候,你最苦的一滴泪

将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茶与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与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诗不分家,古人很多诗人都喜欢饮茶,因为饮茶的意境与写诗总是很贴切,可以激发灵感,写出更符合心境的词句。而这篇文字我想说的不是如何写诗,而是“茶诗不分家”中涉及到的人生道理。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想要写出好诗,就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硬生生如同挤牙膏一样挤字眼,需要的是广泛接触社会,使生活中的点滴自然在心头聚集、融汇,最终才有对天地,对人生的最真切感悟。所以要积极生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万般都尝遍,才知杯中香,

茶有多种,最贵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不能人云亦云,生活中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不能随波逐流。拿诗词来说,有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的格式比较自由,而近体诗在押韵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不过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言语方面的特点,每一个时代都有专属的韵表,有些人作诗喜欢比对着以前的韵表来写,但要知道的是现在跟以前已经不同了,比方说入声如今就不再有,所以还按照从前的标准写诗就显得过于做作。写诗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如同我们生活,重要的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风采一样。

再或者如同我们喝茶,喝的是最适合自己的茶,品的是最贴合自己心境的茶香,不管是生活、写诗还是品茶,都不能有任何做作的成分,一做作,一切都假。

关于本文《茶与诗》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喜欢茶,喜欢它陪着我的时光


无论天晴天阴,也无论昼暖夜凉,更是无论花开花落,是否雨雪霏霏。室内静雅,或倚院秀竹竿竿青翠,或墙角梅枝虬龙,亦或傍篱蔷薇妍妍,亦或冬青覆雪莹莹。

净洗素手与一汪清流,与我,纤纤指尖,掬一撮茶,与洁净的紫砂壶,在徐徐注入清水。瞬间,一缕缕清香,随着袅袅水汽飘出,袅袅的似美人扭着娇柔的小蛮腰,缭绕的含羞升腾。

顿觉时光就此停留,仿佛间漫过青春,漫过少年,漫过爱恋,漫过几多往事,翻过一杆杆与己与他有关无关的细碎小事,将昨日细细描画在朱兰玉阁,将昨夜小楼东风尽涂抹在雕花紫窗。拍尽栏杆说了句:过了,过了,春花秋月也好,火树银花也罢,都过去了呀。

于是,想起许冬林的一句话:日子过着过着,就需要一壶茶来陪陪了。其实,只是陪陪吗?不尽然吧,那么还有什么呢?

其实更多的时光里,还是任由着那茶味,就那样的无遮无揽的漫过了一个人的思念,漫过了一生的所想所恋呢。由是,就再次将记忆的蝉甬里抽丝剥茧,再次现出了离开世间多年的外婆。就又走回了我的童年。

很小的时候,不知人间的情爱恩愁,也不懂情为何物。记得外婆总是在夜里或傍晚的暮色里,泡一壶菊花茶,那壶是透明的,可很容易的看得见那些花朵,一朵朵的在水中鲜活起来,再一次复活了似的,在水中烂漫的盛开着,鲜艳而夺人心魄。

外婆就那么静静的看着那样一壶茶,并不去饮,更多的时候就是看着,看着,任凭一壶茶冷下去,凉下去,渐自的两眼湿润,自叹到:还是那味道吧?喝着还顺口吧?罢,罢,罢。

慢慢的将蓝花衫的袖里抽出一方娟帕,用衣袖擦了下湿了的眼眶,慢慢的将一方娟帕移到灯下细细的看了又看,用手抚摸着帕角的字,是两个字:相思。

这还是外公的真迹呢,是外婆绣上去的。用丝丝红线一针针一线线的绣上去的,外公走了好多年好多年,外婆就养成了习惯似的,总是泡上一壶菊花茶,坐在外公曾经坐过的竹椅上,不厌其烦的看那袅袅升腾的水汽,看那些舒展开的菊花,抚摸那一方娟帕。

只是从来也不感读出那两个字,只是将其在心间一遍遍煮了又煮,熬了又熬,烂熟在心底里了。

与我,更是喜欢能坐下来,慢慢品一杯清茶,去尽享一种瘦下来的时光,那慢下来的时光,静听鸟鸣、天籁自鸣,静观花开、云卷云舒。

总是喜欢在茶色的水中搁置几朵玫瑰花,几点小桃红。将茶调和的艳丽养眼,花香四溢再不虚谈,春色满园真实可见。这样的颜色,娇艳诱人,给平白的日子增加了雅致与温和,驱除了些许薄凉,静守着一壶春色妖娆,心里陶醉,不为喝,只是欣赏也好,看也好,自甘沉醉。说到茶,就难免会想起读过的红楼梦来,想起其中的一节,妙玉说:“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鬼脸青”是古代瓷器中相当名贵不可多得的上品。

只这单单的一句“鬼脸青”的名称,就令你探寻一会了呢,哦,原来它是宋、元时钧窑所烧、窑变釉瓷器,是一种特殊现象。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火大处便把表面的釉烧流了,这样就形成一块块大斑,五颜六色异常美丽,因是青瓷系列,斑块如鬼脸一般,因此得名。

只是这茶具这泡茶的水,就精致的令今人汗颜了,可想而知那样一位美丽的妙人儿泡出的茶来,又会是怎样的好滋味?

每次读到那一节,总是暗暗的想,这茶终究还是与爱与情有些关联的,若不为宝玉故,可能黛玉宝钗也难饮上那样雅致清幽幽的雪水好茶了呢。

是呀,女人将爱看得最是珍重,似生命一样的,与我,也俗的难离开人间烟火味,也如外婆那样与其要命的喜欢上茶,不如说是喜欢或是爱上了那位饮茶的人儿。

于是,总是在闲暇时候,就泡上一壶茶,与最亲爱的他,对面而坐,聊点什么呢,海阔天空随意而聊,或下一盘难分胜负的棋,那一粒棋子永远都会搵握在手心里,举棋不定也许就如此吧,不想让自己输给他,又不情愿他输掉自己,哈哈,纠结的心儿总是那么小家子气的,好甜蜜。

茶,一直有着很深厚的茶文化,而我,只不过是一个俗了再俗不过的女子,不敢去谈论茶道,更不敢去谈什么文化,只是喜欢茶,喜欢在闲暇时光里,泡一壶茶,让时光慢下来,边品着茶边读书也好,就算看看月亮,数数星星,嗅嗅花香,听听虫儿嘶鸣……

还有茶的清彻肺腑的缕缕香呢,还是茶本身的禅味,将一颗颗俗了又俗的心放进茶中洗了又洗,涤了又涤。

迎着阳光看看吧,那心儿可以晶莹剔透,可否是再无俗心了呢?

茶,陪伴着我,享受着美好时光,细细的看那一流倾出的翠色,莹莹润绿,漾漾的,暖暖,莫不是一杯杯春水呢?细细看着杯茶与手间,与心上,好似能品得出人世沧桑,好似能读得出山光水色,好似能听得到丝竹箜篌,好似闻得到犬吠鸡鸣,更是可享受到茅舍疏篱的田园风光。

那么就闲下来时,就泡一杯茶吧。或自己或与朋友或与爱人,静下来,闲下来,慢下来。品也好,赏也好,让心神清雅,让时光停顿、散淡,让人儿回归自然,怡然、自得。质朴,淡定,无关名利,无关是非,无关得失,有的只是茶,只是明媚,只是活生生的,本真的自己,自省自解。好好生活,好吗?

吕岩《大云寺茶诗》茶诗鉴赏


吕岩字洞宾。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考中进士,曾两次任县令。黄巢起义时,吕带全家隐居于长安南的终南山,学道求仙。一说他在长安酒店中遇到钟离汉(八仙之一),传授以修炼方法,得道成仙,号为纯阳子。

【大云寺茶诗】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释义】

兔毛瓯,即“免毫盏”。

其釉表呈兔毫斑点。

上都,首都。

【详解】

佛教的兴起,为茶业的迅速发展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自古高山出好茶”,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寺庙一般坐落在名山之中,其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为满足禅宗佛教用茶的需要,各大小寺院均大力种茶、制茶、研究茶;因而很多名茶皆产自仙居名山的寺庙,如长兴吉祥寺的紫笋,霍山长岭庵的霍山黄芽,庐山招贤寺的庐山云雾,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当阳玉泉山玉泉寺的仙人掌茶,黄山松谷庵、云谷寺的黄山毛峰,徽州松萝庵的徽州松萝,杭州龙井寺的龙井等。此诗所盛赞的大云寺茶,也属这类佛寺僧人研制的绝品好茶。

朱元璋续茶诗


洪武三年,朱元璋带了几个心腹秘密来到灵山寺。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人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而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进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茶沟、茶坡等。

欧阳修的茶诗茶文


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精通茶道,并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写有论茶的专文《大明水记》,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

景佑三年,欧阳修受范仲淹的牵连,被贬夷陵做县令(今湖北宜昌)。当时任知州的朱庆基是欧阳修的旧友,他在州府东边为欧阳修建了一所新房。欧阳修把寓居命名为“至喜堂”,取“至而后喜”之意,并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其中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足见他对茶的喜爱。

欧阳修与北宋诗人梅尧臣相交深厚,两人皆爱品茶,经常在一起品茗赋诗,互相对答,交流品茗感受。一次在品新茶之后,欧阳修赋诗《尝新茶呈圣喻》,寄予梅尧臣,诗中赞美建安龙凤团茶:“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诗中对烹茶、品茶的器具、人物也有讲究:“鞍泉甘器洁天色好,坐是拣择客亦嘉。”可见欧阳修认为品茶需水甘、器洁、天气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缘,再加上新茶,才可达到品茶的高境界。梅尧臣在回应欧阳修的诗中称赞他对茶品的鉴赏力:“欧阳翰林最识别,品第高下无欹斜。”

欧阳修很喜欢诗人黄庭坚家乡江西修水的双井茶,在他所著的《归田录》中,认为此茶是“草茶第一”。他晚年辞官隐居后,在诗文《双井茶》中,以茶品讽喻人品,讽刺那些世俗之人,认为君子之质犹如佳茗,即使被人淡忘,其幽香犹存,本质不变。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这是欧阳修晚年时写下的诗句,在感叹宦海沉浮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嗜茶的癖好。

白居易《琴茶》茶诗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先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为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

琴 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详解】

白居易在《醉吟先生传》中自谓:“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并作《北窗三友》诗云:“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唯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而在此诗中,茶与琴相提并论,由此可见他对茶的嗜好与喜爱。

“茶中故旧是蒙山”,四川名山县蒙山有五峰,状如莲花,最高名上清峰。其地适宜栽茶,相传在西汉末年开始种茶。唐朝时,蒙顶茶已作为贡茶,时称“蒙顶石花”,被列为当时14种贡茶之首品。蒙顶茶形态优美,香味俱佳,作为贡茶,历唐、宋、元、明,直至清代,长达一千余年,经久不衰。因此,有一脍炙人口的名联云:“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黎阳王有专咏《蒙山白云岩茶》诗:“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北宋茶诗的发展轨迹及概述


纵观北宋以前茶诗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达到了北宋时期的高峰期。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二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三是隋唐五代时期、四是北宋时期,而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先秦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已经比较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些茶树分布了,不过在这个时期,南北方人们对茶叶的运用却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的人们主要还是将茶用来食用,而不是饮用,而南方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饮用茶叶了。我们查阅先秦的诗歌,发现在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产生咏茶诗。但是,在古代,茶也叫荼,我们可以看到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了。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其次是汉、魏、南北朝时期。到了汉代的时候,饮茶之风开始逐渐地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不仅饮茶兴起,而且人们还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特别是南方的文人们,他们饮茶更是较为普遍,因此茶诗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慢慢地产生了。这个时期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写茶的诗歌。比如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晋代文人杜育写的《荈赋》等等。特别是《荈赋》,是第一首正面描写茶叶的诗歌,对茶的生产和品饮都有非常充分的叙述。因此,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茶诗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时期。到了唐代,茶叶的生产进一步地发展,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同时佛门里茶事也比较盛行,因此,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我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史称茶兴于唐、茶盛于唐。这个时侯时候,饮茶的习俗不仅开始普及民间,而且还传播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中唐的时候,人们饮茶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是开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嗜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茶诗开始大量出现,而其题材也呈现包罗万象之势:有记载名茶的,有说明茶叶生产的,有吟咏茶具的而茶诗体裁也是多种多样:如绝句、宝塔诗、唱和诗等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茶诗的繁荣发展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茶诗经过之前的孕育期和唐代的繁荣发展,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茶诗发展到北宋,开始达到第二个高峰。因为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较唐代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描述清幽的意境,喜欢理性内省的风格,比较注重细节,喜欢参禅问道,而茶的品性正好契合了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所以宋代文人饮茶之风比前代更甚,茶诗发展到北宋空前繁荣,而且还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特色,比如许多作品都有一种清幽的理性的美。而北宋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欧阳修、梅尧巨、苏轼、黄庭坚等也都留下了咏茶之诗,而且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也十分丰富,相关内容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详细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