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客:写在马蹄印上的传奇

发布时间 : 2020-09-30
茶马古道的线路 藏花茶的功效 藏茶的功效

茶马古道的线路。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藏茶客:写在马蹄印上的传奇”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条商路像茶马古道一样,是被一些传奇的马蹄踩出来的。

背夫和负重的牲畜、赶马人被称为马帮,他们在将近2250公里的深山悬崖间长途跋涉,他们以那种长期漂泊走四方、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横穿中国腹地,并赋予了这条汉藏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

过去,进入藏区的道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上航运完全是噩梦,而陆上因无法使用车辆,只能靠骡马、牦牛和人驮运货物。从一千多年前遥远开放的唐朝,茶马古道形成之初,到动荡混乱的二战时期,藏客们一直前赴后继地走向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繁盛,就是这样由来来往往的藏客——马帮,一步一步踩踏出来。

没有谁能比赶马人明白漫漫路途的陡峭与艰辛,天晓得有什么在前方等着赶马人。丽江大研镇的赵鹤年老先生,年已八十高龄,他二十岁出头就踏着他爷爷赵怡、伯父赵育杨的脚印一次又一次穿越茶马古道。

“我们这一生真是什么事都经历过,轰轰烈烈的什么都过来了,人生不就是这么一场探险的游历吗?”

穿越茶马古道的马帮们,出动一次,动辄半月,多则数年,有时候一两天里,要翻过整整三千米、四千米、五千米甚至更高的大山,然后急转直下几千米,又陷入一个更幽深神奇的峡谷之中。有些倒霉的马帮,在狭窄的山道峡谷之中,遇到突泻而下的山洪袭击,就只能眼睁睁地交出性命,赵鹤年老先生就亲眼见到整架整架白森森的马骨、人骨挂在树上。而茶马古道的艰辛还远不止这些,去西藏的沿途,有的地方水有毒、草有毒、连土都有毒。只有靠人的聪明机警和经验才能避开那些处处隐藏的危险。

“马帮帮主‘马锅头’,是马队的主心骨。马锅头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特制小锅,每到宿营地,马锅头就用小锅到附近的河流去盛水,如果锅表面有异样反应,就说明马队必经之路上的水源被人投毒了,投毒者的目的自然是觊觎马帮的财物。如被投毒,就说明马队的处境非常危险,马锅头必需靠自己的经验、胆识、智慧带领马帮突围。”

据说,茶马古道上还有一道闻所未闻的奇菜——炒石子。

石子,取之于马锅头验证无毒的河流,然后用马帮的特制锅具,把猪油下锅烧热,佐以最合纳西人口味的花椒、辣椒,和上石子爆炒。各种调料经炒制混合出的香味渗透进石头,盛到容器里,就成了马帮们上好的下酒菜。把石子吃到嘴里,咂尽其上附着的滋味,然后吐出石子扔掉。

“炒石子,这道菜麻辣咸香,还有些苦涩味。”年过八旬的赵老先生半眯着眼,笑着说,直到现在他也无法忘记这道“名菜”的独特风味。

马帮运输的货物虽然都是茶叶、香料等紧俏货物,但这些物品却不能供马帮自己享用。马帮攀高峰过峡谷,不可能携带足够的干粮,沿途的饮食都极其简单。

“现在连过去那种用纯铜做的铜铃都没有了!”赵老先生很感慨。但是他最为苦恼的并不是铜铃的消失,而是没有人相信他在滇藏茶马古道上的赶马生涯,甚至连他的儿孙们都认定他所讲述的藏客在茶马古道上的种种经历纯属天方夜谭。“他们不懂,只有茶马古道才是我们该走的路,只有西藏才是我们驰骋的天地。”

茶马古道和许许多多在古道上冒死往来的藏客,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传奇。而赶马人那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冒险、勇敢、坦荡……却永远留在那条辉煌并不为人知的旅途上,成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cy316.com编辑推荐

汉藏“茶马互市”的千年传奇


从四川西部重镇雅安出发,一路经荥经、汉源至康定,一路经天全至康定。然后经昌都到拉萨,再辐射邻国不丹、尼泊尔、印度,有一条历史最悠久、路况最艰险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称之为川藏茶马古道。

这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同时也是一条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贸易古道。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地区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铸就沿线藏、彝、汉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一条坚实的纽带。如今,昔日辉煌繁荣上千年的茶马古道迎来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雅安市茶马古道研究保护中心成立后迅速启动相关工作。茶马古道则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元前53年,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上,茶祖吴理真栽下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棵茶树,由此也开创了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

由汉而唐,而至宋、元、明、清时期,川藏茶马古道上,一群群背夫一队队马帮将一包包边茶运至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公元1954年12月25日,着名的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崇山峻岭间逶迤盘亘千年的茶马古道人力畜力运输时代宣告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川藏茶马古道其实蕴涵了太多太多的传奇和故事

千里川藏贸易

宁可三日无粮

不可一日无茶

在我国的藏区,流传着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在藏族地区,人们凡婚嫁之事,请客送礼,茶叶都是最为普遍的礼品;走亲串戚,时常以茶相馈;如宾至客来,请人帮忙,相待饮食中,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在节日活动中,如赛马、摔跤等比赛,尚以茶叶作奖品,奖励优胜者。到寺庙念经,须熬茶布施

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家级评茶师李洪奇说,实际上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过去根本无法离开对茶叶的需求。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加上交通条件不发达,高原地区普遍缺少新鲜蔬菜,人们每天都需要饮用茶叶来分解牛羊肉等高脂肪、高蛋白类的食物,并从中摄取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脚下一双鞋爪子、背上一个背夹子,手里捏着汗刮子解放前,在雅安至康定的茶马古道上,背夫跋山涉水,翻越着名的大相岭、飞越岭、二郎山等,背着沉重的茶包子经泸定走进藏区。

在密林之中,一队队马帮也驮着茶包逶迤而行。

1939年春夏,中国电影之父、着名摄影师孙明经就用他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下了一幅幅经典的茶马古道情景。在他之前,法国外交官方苏雅、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俄国人顾彼得、化学家路得那爱德等西方人士,都曾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留下一张张黑白的茶马古道照片。

在天全县着名的茶马古道驿站甘溪坡,当年的茶背子李忠全老人回忆他在茶马古道上背茶包的情形时说,他18岁起就开始背着边茶去康定,一直背到1951年。当时背夫背茶是很普遍的,光是甘溪坡就有四五十人!

采茶采茶再采茶,炉城一去远离家;姑嫂房中齐叹嗟,哥哥背茶未还家。沙哑的嗓音,和着浑厚的唱腔,唱出了茶背子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艰辛与苦难。

在荥经的新添古镇,在大相岭上的凰仪堡,在汉源的泥头驿、化林坪、飞越岭,一直到泸定、康定,再随着康定锅庄里的马驮子,一包包藏茶被运往藏区。

在高原的帐篷里,藏民们为远到而来的客人们端上一碗碗香甜的酥油茶;在茶叶产地雅安,采茶、揉茶、搓茶、溜茶、蒸茶、晒茶,捡茶、打包一道道工序,把川藏两地的人们紧密地连结起来。

作为中国的藏茶之乡,川藏咽喉雅安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茶号和茶商。

仅仅在清朝时期,雅安的天增公、孚和、义兴、裕兴、公兴等茶号,规模都十分庞大,几乎整个藏区都有他们销售的茶叶!在雅安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一家茶厂的工人说,他们祖上几辈人都是做茶出身。

古道藏马换边茶

茶马互市奏响

汉藏贸易最强音

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止于清代,存续1000多年。《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相关史料还记载,最早的茶马互市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从雅安至康定段俗称大路,由此道入康定的茶,称之为大路茶。明朝时期,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稚,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

一位资深南路边茶专家说,除此之外,明洪武年间还因岩州设市,又开通了一条从天全通往泸定岚安的茶道,该道俗称小路,沿此道运往打箭炉的茶称小路茶。清康熙年间,随着泸定铁索桥的建成,这条路线亦相应改变。前述从打箭炉(康定)至昌都的一段茶道俗称康北道,清初又开通了康南道,即从康定出发,经稚江、理塘、义敦、巴塘、芒康、察稚,至昌都与康北道合,此道开通后从打箭炉入藏多经此道。

专家介绍称,据乾隆年间统计,四川的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十担,计约一千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十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六万九千多张。南路边茶运往打箭炉(康定)销给藏商后,藏商需招引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若运距短就缝花包,若运至西藏则需缝满包,一是防备途中损坏,二是便于驮运。每驮六包茶。茶包需从中对开,然后折迭打包。

据《天全县志》载:宋朝熙宁年间,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每驮重50公斤)。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换茶120斤。到了明代,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

宋朝在榷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四川的茶叶由此开始成为交换马匹的货源,在雅安(雅州)、汉源(黎州)、天全(雕门)设立易马场易马,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四川茶叶产业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对茶叶的垄断,达到了以茶治边的目的。

千年文化筋脉

从人力畜力运输

走向机器时代

拐子窝深深地嵌进石头里。茶马官道上,铺路石被马帮踩踏得溜滑。自从宋代以后,每年茶叶数量多达数十万引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藏区。

在名山县新店镇,作为目前唯一存世的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遗址着名茶马司内,人们约略能够领略当年茶马互市的风采。

专家介绍称,建成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2年)的茶马司过去专司茶马互市事宜,属成都府路统领,筹集边茶上交成都府路,同时承担与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其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重50公斤)之多,当时茶马司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有时每日高达2000余人。

解放之前,雅安城内天增公、孚和等茶号占据了城中大片的地盘。各茶号厂房、仓库和马店子等设施一应俱全,各路采办云集。

在川藏大路茶的官道必经之地荥经县,当年从乐山洪雅迁居到此的姜氏茶人,创立了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边茶,生意盛极一时。

从荥经至汉源,新添站、箐口站和黄泥堡三个驿站沿着当年南方丝绸之路而去,即从荥经县城出发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后进入安靖、凰仪,然后翻越着名的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内。

在汉源,宜东古镇和三交乡的幺店子(旅馆)里,经此路过的背夫和马帮天黑歇脚后,黎明又启程翻越化林坪去往泸定、康定。

自始阳而至碉门、康定,在天全县境内,当年用于烘干茶叶的石炕头,把背夫身上受雨的茶叶烘干再行转运。背夫前仆后继,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商家不绝如缕

两片茶叶,染绿世界。

一条古道,人畜接力。

事实上,川藏茶马古道远远不只有一条道路。在这条干道的沿线山野之中,许多条密密麻麻的支道、小道,就像一棵大树的枝桠附生在它的周围,条条道路通向藏区。2011年8月,在雅安举办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一位与会专家介绍说。

雅安市雨城区严桥古镇的一位村民说,过去每年只要到了茶商前来秤收大茶的时候,当地家家户户皆出去采摘茶叶。茶叶经过传统的手法制作成熟茶,然后被销往藏区。

过去藏茶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到了1954年底川藏公路打通后,茶马古道从此迎来了汽车运输时代!雅安一家茶厂长期负责藏茶销售的经理说,如今在当年的茶马古道线上,一车一车的藏茶通过公路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进藏区。

众多古道遗存

亟待得到

有效保护开发利用

重走茶马古道,追寻茶马历史烟云。

相聚雅安的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们发现,从雅安出发到康定、昌都、西藏的茶马古道上,处处保留着极为珍贵的遗址和遗物。

蒙顶天盖寺、蒙顶甘露古井、茶祖吴理真的故事传说,以及皇茶贡园遗迹,在氤氲的雨雾中隐隐地散发出古道源头的气息。

在山野城镇之间,古茶厂、古茶园、古驿站和集市,古碑记刻石以及古寺院、古遗址,宛若一条珍珠链上的珠子熠熠发光。

在雅安市博物馆内,古代茶具、茶器和收集来的丰富文物,则向人们讲述着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和重镇的昔日荣光

茶马古道沿途的各类遗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多元文化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一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说,川藏茶马古道作为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贸交通体系,它蕴含着的自然与人文信息,已经成为汉、藏及其他民族浓厚传统友谊的见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川藏茶马古道各路段的传统功能和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部分地区的古道正在逐渐消失。

川藏茶马古道,现在亟需得到有效保护。

陈年藏茶收藏传奇从盛唐开始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门附近有一家荣誉公馆,馆里附设了一个藏茶的茶舍,茶舍题写着藏心茶说的大幅牌匾。走进内里,就是宽大的茶桌以及错落的椅子,靠墙整齐地码放着来自川藏的茶叶包,茶叶包都是长条形的,类似于铁路上枕木的形状,其包装异常精致,两端是用精致的绸缎缝制,中间部分则是精细的蒲草编制,有了这样精美、传统的包装,内里的茶叶应该也不简单。

茶舍主人常海先生,是痴迷于藏茶的收藏者,他介绍说,更传统的包装是狼皮的,因为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已经不这样做了,说着,他就向记者展示一个灰色狼皮的四方的囊,这东西应该有些年份了,打开囊的上盖,里边则是纸包的老藏茶,有着这样包装的陈年藏茶,如今的市场价已经相当昂贵。

文成公主的传说

常海介绍说,藏茶是今天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但它的饮用和收藏,已经开始走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藏茶的传奇,起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杭州的绸缎、成都的蜀锦、太湖的香米、江西的瓷器,还有皇室的书籍、黄金、白银,浩浩荡荡,迤逦而直奔西南。

特别重要的是,队伍还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天的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这种茶叶被压成饼状,也叫饼茶。携带茶叶,是皇室采用了经常往返吐蕃的大唐使节和吐蕃大臣的建议漫长旅途、西南高原恶劣气候下的日常生活,没有这种饼茶是断断不可的。果然,进入川藏之后,队伍行进之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跳、呕吐,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累。此时,文成公主听从了藏人的建议,命人打开茶饼的包装,烧出大量的茶水,供所有人饮用,人人顿时觉着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前行,这样的大队人马就是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日的藏族聚居区依然被盛传着,藏族老乡中至今一直保持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俚语,那个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茶。

茶马古道上的官茶

常海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开始成了藏族人的宝贝。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缺少蔬菜,所摄取的大抵是些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的东西,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国家的战事、兵役、工程需要骡马,藏区需要茶叶,换马和运茶也就成了国家垄断的生意,由唐以来形成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现今的藏茶,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山间铃响马帮来,千百年来,那些国家或民间的千百万商人与民夫们,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攀过巍峨的雪峰,则非常人所敢体验,马帮中盛传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至今还在述说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路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

蒙顶山上的那片绿

国家一级评茶师、成都茶与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波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藏茶为什么从雅安进入藏区,雅安和藏茶怎么个关系?

雷波说,雅安不仅是茶马古道上藏茶入藏的起点,更因为这里是藏茶的唯一产区。雅安境内有座蒙顶山,传说西汉时期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吴理真自然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茶圣,这个茶圣要比唐朝的陆羽早上很多年。蒙顶山盛产品位极佳的茶叶,这就让雅安成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同时又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历史上运送藏茶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几乎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解放以后,雅安藏茶的生产和入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1950年5月,国营公司直接向雅安18家茶商订购17.2万包茶叶,组织入藏;1985年2月,雅安茶厂受中央代表团和国家民委的委托,历时72天,完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生产的40万份印有中央代表团赠的康砖和金尖礼品藏茶,由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每户牧民。

康砖已难寻

深圳资深的藏茶收藏家王欢来有不少陈年藏茶,甚至有用狼皮包装的藏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口袋的上盖,里面就是5块一层的茶砖,上下共分4层,每块茶砖上都有一张标签,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标签,标签的正上方是五角星与红旗,正下方注册商标则是民族团结牌,左侧标着康砖两个大字,最底下标着四川雅安茶厂的小字。他说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藏茶,已经很难寻觅了。

王欢来介绍说,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一件牛皮包装的一包藏茶,是1958年生产的,30公斤装,起拍价48万元,最后以90万元成交。这样的拍卖几乎每年都有,2009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拍卖上个世纪60年代的藏茶,最终以每包50万元成交。1992年雅安茶厂出产的藏茶,现在的价格已经被推高,达到每包3.8万元,业内人士一致看好那批藏茶,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涨到几十万元一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雅安茶厂生产了一批康砖,总计40万块,作为礼品赠送给藏族各界群众,如今这样的康砖已经难寻了,因为大多已经被消费掉了,偶尔出现,价格高得咋舌。有鉴于此,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雅安茶厂又出了10万茶砖,除了赠送给藏族群众一部分外,茶厂也搞起了市场经济,对外销售,价格也不低,结果被广东的两三个收藏家把仓库里剩余的茶砖全部买下了。这批茶砖未来的市场走势应该也十分坚挺,时下人们最看好的是康砖和金尖。

王欢来说,在全国藏茶收藏家里面,广东最为著名;而广东省,东莞和中山这两个城市则是所谓的藏茶之乡,就是说那里收藏、储存藏茶的最多,有个别人贮藏数十吨。至于深圳,藏茶的收藏刚刚起步,有着大手笔的人已经开始运作了。

王欢来又说,你问到,藏茶的收藏为什么会火起来?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自雅安蒙顶山的藏茶,能够让地处高寒地区、长年吃肉的的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喜好,必有它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这种茶叶至少能够去油脂、软化血管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长饮藏茶,能够治疗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城市病,这种消费品价格当然是一路上涨的,收藏者和商家当然不会错过拿货的机会;二是藏茶比起爆炒过的普洱、龙井、大红袍来说,价格较低,原因是2000年以前,雅安茶厂的产销还是沿用统购统销的做法,销往藏区茶砖的价格就异常地低,2000年之后,雅安茶厂开始搞活经营,价格虽然上来一些,但还是十分低,如今一些聪明商人已经开始介入,大量地吃货。至于收藏者,更为关注的则是陈年茶砖,因为藏茶是深度发酵的黑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干爽、陈香,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所以陈年藏茶是越久越好,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汉藏“茶马互市”的千年传奇商道


从四川西部重镇雅安出发,一路经荥经、汉源至康定,一路经天全至康定。然后经昌都到拉萨,再辐射邻国不丹、尼泊尔、印度,有一条历史最悠久、路况最艰险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称之为川藏茶马古道。

这条充满神秘和布满奇险的古商道,同时也是一条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丰富边茶文化的贸易古道。千百年来,它曾为促进藏汉地区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铸就沿线藏、彝、汉各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一条坚实的纽带。如今,昔日辉煌繁荣上千年的茶马古道迎来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雅安市茶马古道研究保护中心成立后迅速启动相关工作。茶马古道则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公元前53年,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蒙顶山上,茶祖吴理真栽下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棵茶树,由此也开创了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

由汉而唐,而至宋、元、明、清时期,川藏茶马古道上,一群群背夫一队队马帮将一包包边茶运至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公元1954年12月25日,着名的川藏公路建成通车。崇山峻岭间逶迤盘亘千年的茶马古道人力畜力运输时代宣告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川藏茶马古道其实蕴涵了太多太多的传奇和故事千里川藏贸易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在我国的藏区,流传着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在藏族地区,人们凡婚嫁之事,请客送礼,茶叶都是最为普遍的礼品;走亲串戚,时常以茶相馈;如宾至客来,请人帮忙,相待饮食中,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少的。在节日活动中,如赛马、摔跤等比赛,尚以茶叶作奖品,奖励优胜者。到寺庙念经,须熬茶布施

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家级评茶师李洪奇说,实际上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过去根本无法离开对茶叶的需求。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加上交通条件不发达,高原地区普遍缺少新鲜蔬菜,人们每天都需要饮用茶叶来分解牛羊肉等高脂肪、高蛋白类的食物,并从中摄取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脚下一双鞋爪子、背上一个背夹子,手里捏着汗刮子解放前,在雅安至康定的茶马古道上,背夫跋山涉水,翻越着名的大相岭、飞越岭、二郎山等,背着沉重的茶包子经泸定走进藏区。

在密林之中,一队队马帮也驮着茶包逶迤而行。

1939年春夏,中国电影之父、着名摄影师孙明经就用他手中的摄影机拍摄下了一幅幅经典的茶马古道情景。在他之前,法国外交官方苏雅、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俄国人顾彼得、化学家路得那爱德等西方人士,都曾在川藏茶马古道上留下一张张黑白的茶马古道照片。

在天全县着名的茶马古道驿站甘溪坡,当年的茶背子李忠全老人回忆他在茶马古道上背茶包的情形时说,他18岁起就开始背着边茶去康定,一直背到1951年。当时背夫背茶是很普遍的,光是甘溪坡就有四五十人!

采茶采茶再采茶,炉城一去远离家;姑嫂房中齐叹嗟,哥哥背茶未还家。沙哑的嗓音,和着浑厚的唱腔,唱出了茶背子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艰辛与苦难。

在荥经的新添古镇,在大相岭上的凰仪堡,在汉源的泥头驿、化林坪、飞越岭,一直到泸定、康定,再随着康定锅庄里的马驮子,一包包藏茶被运往藏区。

在高原的帐篷里,藏民们为远到而来的客人们端上一碗碗香甜的酥油茶;在茶叶产地雅安,采茶、揉茶、搓茶、溜茶、蒸茶、晒茶,捡茶、打包一道道工序,把川藏两地的人们紧密地连结起来。

作为中国的藏茶之乡,川藏咽喉雅安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茶号和茶商。

仅仅在清朝时期,雅安的天增公、孚和、义兴、裕兴、公兴等茶号,规模都十分庞大,几乎整个藏区都有他们销售的茶叶!在雅安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一家茶厂的工人说,他们祖上几辈人都是做茶出身。

古道藏马换边茶茶马互市奏响汉藏贸易最强音相关资料记载,我国大规模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止于清代,存续1000多年。《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相关史料还记载,最早的茶马互市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宋以来朝廷对茶叶实行垄断,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政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宋熙宁七年(1074年)在雅(今名山新店)设茶马司,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遗址可考的茶马司。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

从雅安至康定段俗称大路,由此道入康定的茶,称之为大路茶。明朝时期,黎、雅、碉门成为边茶的最大市场,秦蜀之茶,自碉门、黎、稚,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一位资深南路边茶专家说,除此之外,明洪武年间还因岩州设市,又开通了一条从天全通往泸定岚安的茶道,该道俗称小路,沿此道运往打箭炉的茶称小路茶。清康熙年间,随着泸定铁索桥的建成,这条路线亦相应改变。前述从打箭炉(康定)至昌都的一段茶道俗称康北道,清初又开通了康南道,即从康定出发,经稚江、理塘、义敦、巴塘、芒康、察稚,至昌都与康北道合,此道开通后从打箭炉入藏多经此道。

专家介绍称,据乾隆年间统计,四川的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十万零三百四十担,计约一千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十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六万九千多张。南路边茶运往打箭炉(康定)销给藏商后,藏商需招引贾卓娃(缝茶工)用牛皮将茶叶重新打包缝制,若运距短就缝花包,若运至西藏则需缝满包,一是防备途中损坏,二是便于驮运。每驮六包茶。茶包需从中对开,然后折迭打包。

据《天全县志》载:宋朝熙宁年间,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每驮重50公斤)。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换茶120斤。到了明代,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

宋朝在榷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四川的茶叶由此开始成为交换马匹的货源,在雅安(雅州)、汉源(黎州)、天全(雕门)设立易马场易马,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四川茶叶产业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对茶叶的垄断,达到了以茶治边的目的。千年文化筋脉从人力畜力运输走向机器时代拐子窝深深地嵌进石头里。茶马官道上,铺路石被马帮踩踏得溜滑。自从宋代以后,每年茶叶数量多达数十万引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藏区。

在名山县新店镇,作为目前唯一存世的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遗址着名茶马司内,人们约略能够领略当年茶马互市的风采。

专家介绍称,建成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2年)的茶马司过去专司茶马互市事宜,属成都府路统领,筹集边茶上交成都府路,同时承担与藏民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其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重50公斤)之多,当时茶马司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有时每日高达2000余人。

解放之前,雅安城内天增公、孚和等茶号占据了城中大片的地盘。各茶号厂房、仓库和马店子等设施一应俱全,各路采办云集。

在川藏大路茶的官道必经之地荥经县,当年从乐山洪雅迁居到此的姜氏茶人,创立了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边茶,生意盛极一时。

从荥经至汉源,新添站、箐口站和黄泥堡三个驿站沿着当年南方丝绸之路而去,即从荥经县城出发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后进入安靖、凰仪,然后翻越着名的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内。

在汉源,宜东古镇和三交乡的幺店子(旅馆)里,经此路过的背夫和马帮天黑歇脚后,黎明又启程翻越化林坪去往泸定、康定。

自始阳而至碉门、康定,在天全县境内,当年用于烘干茶叶的石炕头,把背夫身上受雨的茶叶烘干再行转运。背夫前仆后继,戴月披星,古道蛇行大荒,商家不绝如缕两片茶叶,染绿世界。

一条古道,人畜接力。

事实上,川藏茶马古道远远不只有一条道路。在这条干道的沿线山野之中,许多条密密麻麻的支道、小道,就像一棵大树的枝桠附生在它的周围,条条道路通向藏区。2011年8月,在雅安举办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一位与会专家介绍说。

雅安市雨城区严桥古镇的一位村民说,过去每年只要到了茶商前来秤收大茶的时候,当地家家户户皆出去采摘茶叶。茶叶经过传统的手法制作成熟茶,然后被销往藏区。

过去藏茶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到了1954年底川藏公路打通后,茶马古道从此迎来了汽车运输时代!雅安一家茶厂长期负责藏茶销售的经理说,如今在当年的茶马古道线上,一车一车的藏茶通过公路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进藏区。

众多古道遗存亟待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利用重走茶马古道,追寻茶马历史烟云。

相聚雅安的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们发现,从雅安出发到康定、昌都、西藏的茶马古道上,处处保留着极为珍贵的遗址和遗物。

蒙顶天盖寺、蒙顶甘露古井、茶祖吴理真的故事传说,以及皇茶贡园遗迹,在氤氲的雨雾中隐隐地散发出古道源头的气息。

在山野城镇之间,古茶厂、古茶园、古驿站和集市,古碑记刻石以及古寺院、古遗址,宛若一条珍珠链上的珠子熠熠发光。

在雅安市博物馆内,古代茶具、茶器和收集来的丰富文物,则向人们讲述着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起点和重镇的昔日荣光茶马古道沿途的各类遗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多元文化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一位茶马古道研究专家说,川藏茶马古道作为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贸交通体系,它蕴含着的自然与人文信息,已经成为汉、藏及其他民族浓厚传统友谊的见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川藏茶马古道各路段的传统功能和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部分地区的古道正在逐渐消失。

写在普洱茶边缘


看到昔日歌舞升平的普洱江湖现在风起云涌,暗藏刀光剑影。早就想说什么了,可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前日逛茶城,看几位游客兴致勃勃走进茶行,听其大意是普洱茶跌价,可以趁机存点茶自己喝喝。遂恍然大悟,原来我等忧心的普洱江湖今日是此等景象。

先说现在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普洱茶跌价,关心普洱茶的人都明白,所谓普洱茶跌价,一是一些当初炒离了普洱茶价值的普洱茶品牌从云端跌下来,落到现实里,这让一些贸然投资普洱茶,梦想靠普洱茶一夜暴富的投资人泼了冷水,清醒过来。发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普洱茶投资市场,没有调查,盲目跟风,听什么茶涨价就投资什么茶,估计这样的投资方式在什么领域里都要栽跟斗。须知,跌价的普洱茶都是前段时间炒作起来的一些普洱茶品牌,其实在炒作起来以后,特别是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后,大家都明白,迟早要跌下来。因为它的价格已经离实际价值太远。而各大茶山的原料,价格可都没有跌。二是清明过后,雨水来临,茶叶大量上市,雨水茶产量虽高,但质量明显要比明前春茶相差一个档次,质量降低,产量增加,与明前茶相比,跌价是必然的,这是随便一个茶人都懂的道理。以上两种方式的普洱茶跌价本无可厚非,也是自然规律发展必然,但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或者说不经过调查研究的“朋友”不分青红皂白,拿来大肆炒作,结果,遍览普洱茶的相关报道,无一不是普洱茶大跳水,普洱茶崩盘之类的,骇人听闻的消息。

但是,让我们看看,所谓的普洱茶跌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是对普洱茶投资感兴趣的人们开始理智的看待普洱茶,冷静下来,开始学习、研究、了解普洱茶,原来包裹在普洱茶外面的金色光芒褪尽,露出普洱茶的真面目,当初因缘机巧成普洱,而今散尽浮华现真容。还普洱茶以本来面目,这本就是一些普洱茶研究者追求的。普洱茶的正本清源之路,在普洱江湖终于显现出来,等待各路高手、侠客一起共进。二是普洱茶的跌价,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想起一则耐人寻味的新闻,说在云南藏区,藏族同胞多年用于打制酥油茶的下关沱茶因为一些投机商的收购,已经断货,没有了沱茶,怎么喝酥油茶?这可是藏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后来经过政府出面,好容易供给藏区沱茶了,可是价格也涨了,藏民还是喝不起。想想当年的普洱茶,大部分不就是供给西藏和其他藏区人民,著名的茶马古道不就是一条从云南到西藏的运茶之路。想不到,当年默默无闻的普洱茶给藏区人民带来的甘甜,到了今日号称“疯狂”的普洱茶给藏区人民回味的只有苦涩。现在普洱茶的跌价,给真正喜欢普洱茶的消费者带来实惠,前段时间普洱茶的价格让很多老茶人都嚷,买不起普洱茶。有的老茶人干脆就不买了,喝自己原来存的普洱茶,但是,要知道,品饮普洱茶,最好每年都存一点,这样一来有个比较,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带来的不同的感受;二来可以延续,不至于喝着断货。

普洱茶的价值,会在波澜起伏的普洱江湖中逐渐显现出来,今天的普洱茶风波会过去,但是明天还会有普洱茶风波,普洱江湖,本来就暗流涌动。真正的茶人,投资也好,品饮也好,终究会理智、成熟起来。说到底,普洱茶就是一饮品,供给人们品饮之用。炒到天价也好,跌到一文不值也好,喝到口里才是真好。山自高兮水自深,普洱茶原本是什么就是什么,如红妆美人,铅华褪尽,方显清水芙蓉!

《九阳真经》里说“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与众茶人共勉!

吾本井底蛙

只作一家言

若有荒谬处

欢迎来砸砖

西湖龙井的传奇


西湖龙井,富含时光与香气,总让人欢喜。1500多年来,人们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位绿茶皇后。

这十年来,这位皇后有着怎样的新美?先从最近的一个消息说起。

10月7日,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60岁生日,在中国外交部赠送给他的国礼中,有顶级的西湖龙井茶。

外交部欧亚司还专门给杭州市总商会西湖龙井茶商会会长、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发来了感谢信:俄罗斯是我们最大的邻国和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茶叶第一大消费市场,贵公司提供高档龙井茶作为国礼赠予俄总统,不仅支持了国家外交事业,促进了中俄友好,同时也弘扬了中国茶文化,宣传了民族品牌,扩大了中国茶叶在俄的影响。

西湖龙井,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其实,西湖龙井作为国礼促进中外邦交的,是很常见的事。因为西湖龙井不仅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更是中华民族的品牌。

当然,这样的好东西,必定要花更大的心血去呵护,才会保持它的荣光。

譬如在十年前,如果你到市场上,不一定能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这是为何?因为我们的山寨能力太强了。好东西,都避免不了被仿冒的命运。西湖龙井茶也是。

当时几乎无茶不龙井。戚国伟用这样一句话来描绘当年龙井茶的盛况。

但现在,龙井茶不是随便能叫了,辨认起来也很容易了。

这得益于政府对龙井茶原产地的界定和对龙井茶品牌的保护。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专门发布公告,对龙井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并将龙井茶原产地分为三个产区:西湖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这是我国第4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也是国内茶类产品中第一个获此特别保护的产品。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非这三个产区生产的茶叶不能再叫某某龙井了。而只有采摘自杭州西湖产区的龙井茶才可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2004年,根据《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西湖龙井茶基地和后备基地范围划区定界的通告》,对西湖龙井茶进行了划区定界,确定了西湖龙井茶一、二级保护区和后备基地。共168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50多平方公里,剩余为二级保护区。

如果你买到的西湖龙井茶的包装盒上,原料产地标明的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那么恭喜你,你享用的西湖龙井茶是来自最好的产地。当然,这个价格也是不菲的,因为一级保护区的西湖龙井茶,仅收购价就达3000元一斤。

杭为茶都,龙井茶从杭州走向世界

作为国茶,西湖龙井茶独特的手工炒制加工工艺也是独具特色。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部门也在每年都开展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的培训和考试发证工作。

对于龙井茶来说,2011年6月24日是一个十分荣耀的日子。这一天,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西湖相伴相生的龙井茶文化及其茶园景观,也成为这一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龙井茶文化发展史上最绚丽的篇章。如果周总理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很欣慰的。戚国伟说,五十年前,也就是1962年,周总理在龙井村摸着他的头,叮嘱他说:要好好学习,你们这一代要把龙井茶做得更好。那一年,戚国伟15岁。

2011年8月,西湖龙井还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结束了由于在流通领域没有专属商标注册和使用,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没有法律依据打击的尴尬局面。

也在这一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末,要把杭州打造成茶文化名市、茶产业强市、茶旅游大市,力争把杭州建成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叶交易中心、展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茶都。

2012年4月27日,西湖龙井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并公布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家级的金字招牌。

西湖龙井茶的传奇还在演绎着

普洱茶的传奇


公元1729年,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它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现在,马帮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喜怒无常的雍正皇帝会怎样对待这个礼物呢?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实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到了近代,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宫廷秘制的茶膏工艺,再次面临失传!幸运的是,今天的贡润祥人,历时3年之久,破译了清朝皇室普洱茶膏的秘制工艺,建立国家级研究室,国际化研发团队,专业皇室工艺茶膏生产厂房,通过智能分子仿生复制3大皇家工艺,7道保密工艺流程确保皇室品质。同时还获得了原产地首家茶膏QS认证,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备案,成为云南普洱茶膏标准制定者。

悠久的历史,尊贵的血统,怡情养生的品质,如今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不仅是一种顶尖国饮、养生圣品,它还给你提供了一种尊贵的生活模式,一种健康时尚的养生文化。

正山小种的传奇历史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负担,下旨罢造团茶,改贡散茶,一向以团茶龙凤饼著称的武夷贡茶,在改制散茶时,因其制作散茶的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散茶品质低劣,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从清代周亮工的记载:“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茶亦只备宫中盏之需。”可以看出当时改制散茶后,武夷茶处境的尴尬。

明朝中后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于此,晚上驻扎于今天的桐木村,当地茶农未曾见过如此动乱场面,当天已采摘的茶青没有来得及制作茶叶,第二天已经发酵。为了挽回损失,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通过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证茶叶成份。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泉城绿、泉城红、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明末时期,崇安县令为重振武夷茶,引进先进的制茶技术,“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松萝法”是当时绿茶炒青的制茶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制茶技术。武夷山在引进“松萝法”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武夷山的茶农采摘茶青的时间,往往集中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大量堆积的茶青未能及时处理,自然萎凋后,有些会在堆积中发酵,而萎凋后的茶青炒制后,再烘干,会出现茶汤色变红的现象。也可以说,正山小种红茶技术的发现,是一个巧合过程。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17世纪,美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记述,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GREEN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红茶(BLACKTEA)三十先令。英传记作家玛丽返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BLACKTEA)。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1734年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中即称:“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最高年产量达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红茶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着面前。

正山小种红茶在桐木关延续了四百年的传奇。桐木关便是红茶鼻祖百年传奇的载体之一。

2005年以前,正山小种红茶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只不过是一种红茶而已。其发源地桐木关在众多的中国茶村中并无太多的特别之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山小种红茶每公斤售价不足20元,山上茶园荒芜,生产工艺濒临失传。在正山小种红茶处于最低谷时,仓库里积压着上百万元的茶叶无人问津,茶青无人采摘,制茶季节几乎闻不到茶香,有的村民甚至改种毛竹。但就是那看似普通的几万颗茶芽彻底地改变了桐木村、彻底地改变了正山小种红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责编:范淼)

乌龙茶的传奇故事


非红即绿,这是多数人对于茶叶的第一印象,但在茶叶的世界里,并非如此黑白分明。介于绿与红之间,还有一种青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乌龙茶。关于乌龙茶的起源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传奇一:早在宋代乌龙茶就已是贡品宋代诗人苏轼(1037-1101年)在他的《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里的武夷茶即是乌龙茶的鼻祖,可见,早在宋代,武夷茶已经作为贡品。后来到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制龙团五千饼单独入贡,至此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盛极一时。

在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里,也有关于乌龙茶的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后改为中国武夷茶,于是,乌龙茶风靡到了海外。而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也正好符合。

传奇二:乌龙茶果然出于乌龙

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许多的遐想,乌龙茶也不例外。关于它名字的由来有着不同的传说。有说因地名而名,有说是以茶树品种命名,有和龙太子扯上关系的,有和英雄好汉搭点边的,有说是弄巧成拙,也有说是出自老百姓的集体智慧。

其中有一传说比较奇特,说是几百年前在安溪西洋乡南岩村,有一名为龙的青年,以种茶、狩猎为生。因为浑身黝黑,村民都喊他乌龙。一日,乌龙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在路上捕到一只山獐。到家后,因为忙着宰杀山獐,忘了制茶,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搁置了一晚上的茶叶。乌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这看似已凋萎的茶叶冲泡后,竟然甘香异常。他细细琢磨,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过一路奔跑颠簸,是摇青,之后放了一夜,是凉青,所以最后出来的茶叶才会如此特别。乌龙茶也因为乌龙而意外诞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