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洱茶最古老的三座茶山

发布时间 : 2020-09-30
普洱茶古茶山 普洱茶山头的特点 普洱茶六大茶山

普洱茶古茶山。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普洱茶最古老的三座茶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雪山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若论普洱茶,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

攸乐山在云南普洱茶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普洱茶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

“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

“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最古老的茶山介绍


中国最古老的茶山介绍

大雪山正山古树: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树良种,勐库大叶、勐海大叶、凤庆大叶榜上有名。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农业科学院叶研究所、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叶专家的,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园是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大雪山正山古树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攸乐山在云南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种。晒青毛为棕红色,质较硬,条索分明,青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亦仅够友一尝而已。

最古老的茶马古道


因为有茶,所以有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以川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青藏茶马古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而雅安,既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

再看雅安境内的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知名茶学、茶文化专家、市茶叶学会顾问李家光说:“历史上有三条线从雅安出发。”深入发掘三条线的历史,就会发现雅安的茶马古道不仅历史最悠久,且线路最广阔。

三条线路上,具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李家光希望,2010年雅安能举办一个千年茶马古道大型旅游活动,以茶马古道来推介藏茶,因为藏茶和茶马古道是“兄弟”,将藏茶与茶马古道打捆打造,将有利于藏茶品牌的宣传。

近日,记者与市茶叶学会相关人员一道,听李家光讲起了茶马古道的往事……

第一条茶马古道从天全县开始,也称为旄牛道。

历史的碎片不断在李家光脑中闪现,他说,宋太祖初年,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更加注重民族关系。所谓前朝的教训,是指唐代后期,西南边缘地带的吐蕃和南诏联合起来,攻打四川,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川的汉源、雅安被吐蕃占领,成为真空地带。宋朝建立初期,就对西南边缘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封官、赏赐。在那个时期,雅安的黎州(今汉源)、天全是边防要塞,挨临着多达十几个少数民族。

于是,就在天全县组织天全“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形成一股势力,防止吐蕃的进犯。李家光认为,“土军三千,茶户八百”只是一个概数,实际数量肯定不止。这里的“土军”指的是民兵,而“茶户”所生产的茶叶,就用来赏赐顺从朝廷的吐蕃等少数民族。

追溯历史,茶叶在宋代就是一种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在雅安,除了石棉和汉源,到处是茶,当时四川的茶叶产量居全国之冠,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

茶叶多了,就需要运输。茶叶从天全运出,经荥经到汉源,这条路也就是历史上的旄牛道。据说,远在西汉时期,蜀郡的商人就常以布匹等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牛夷、邛等部交换牦牛、马等物,因此,这条道史称旄牛道。

到了汉源后,旄牛道再分为两条线,一条到康定,另一条经过邛都(今西昌)到越西、云南,继而出国。后一条路,也就是传说中的南方丝绸之路。

李家光说,这条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不仅起到了稳定民族关系的作用,还加强了茶马贸易,加深了交流。

古老的茶山新兴的茶城


茶史探索古老的茶山新兴的茶城江明彩云之南的红土高原,历经几亿年的自然变迁,形成了山川河流的奇特性,繁衍了民族的多种性,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演绎出人文的多元性。其中一种叫茶的植物便是最能反映云南自然、社会变迁的典型之一。

因为有了茶,才有了人在草木中的茶字;因为有了茶,才有了连接四方的茶马古道,才有了与茶有关的建筑、市场;因为有了茶,才有了茶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友善;因为有了茶一、木兰化石世界茶树之源据云南地质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的考证,在2、3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这里是一片茫茫大海。约距今2亿年~6700万年前,由于地壳的剧烈运动,几经沉陷凸起,形成内陆湖盆。到了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老第三纪之交,云南地形翻腾凌搅。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把古云南挤凸起来,使云南成为高原。距今250万年前后,高原继续抬升,群山峰岭耸峙,峡谷纵横交错,河流汹涌深切。这个时期的古云南高原,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喜得其所,在这里发生、滋殖、演化。许多被子植物、宽叶木兰植物也在这一时期发生、繁殖,演化,使茶树有了滋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茶树这种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又要有一定荫蔽度的森林被子植物,于是便托天之福,有了滋生的条件。在大自然的洗礼下,茶树的始祖宽叶木兰迭受磨难,又经历漫长的无数次变异,才形成了如今我们可以见到的野生古茶树。(植物进化系统中,木兰目演进到山茶目,中间经过了五桠果目,并非直接进到山茶目,地质工作者何昌祥认为:山茶目是由木兰目进化而来,有相当的依据。但尚未得到植物学家认定。

编者)茶树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树的始祖。因此,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及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老野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是唯一具备茶树原产地要有原始型生理特征的茶树、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是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区系等三要素地区。1978年,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云南思茅市景谷县植物化石被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公布,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惟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3540万年。我国已发现的木兰化石只有两种,宽叶木兰化石仅见于景谷县,中华木兰化石见于思茅市境内的景谷、景东、澜沧,临沧市的沧源、临沧,保山市的腾冲,德宏州的梁河等7个县。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与茶树有较多相似之处,在遗传上有亲缘关系。所以,发现有宽叶木兰、中华木兰植物化石的地方及其周围附近,均发现有野生古茶树群落。

二、野生古茶树群落世界野茶之最大自然赋予了彩云之南特别的恩惠,在这块古老而生机勃发的红土地上,野生古茶树可以说遍布全省。

经普查全省发现野生古茶树群落50多万亩,分布在昆明、曲靖、楚雄、玉溪、大理、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9个州、市的31个县、市。特别是澜沧江中下游的思茅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是野生古茶树最为集中的地方。其中思茅市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在20余万亩,分布在9个县的40余处,而且野生大茶树树龄之长,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可以说,思茅市具备了茶树原产地的三要素,即一有茶树的原始型生理特征,二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三为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

因此,专家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思茅市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思茅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北纬247东径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面积达28747.5亩;分布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优势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在这个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如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千家寨范围的上坝、古炮台、大空树、大吊水(瀑布)、小吊水、大明山等处。

千家寨1号野生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450米山中,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7米,叶片平均大小145.8厘米,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花冠27茶史探索大,平均直径5.75.6厘米。花瓣白色,每朵花14瓣,抗逆性强,未见冻害。

千家寨2号大茶树,生长在海拔2280米山中,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19.5米,树幅16.518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02米。

这两棵野茶王树,经专家考证树龄分别是2700年和2500年。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在中原叱咤风云的时候,它们就破土而出,在莽莽大森林里默默地生长着,同其它植物和谐相处。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的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径围至少在3.2米,直径至少1米左右,与千家寨1号野茶树相似。而1842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的野茶树,树龄不过150年左右,比起千家寨1号2700年的野茶树,实是太小太小。

镇沅千家寨发现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树,对于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学、茶树遗传多样性及茶树资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初,千家寨树龄2700年的1号野生古茶王树,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最大的古茶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同年4月,来自韩国、荷兰、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63人云集镇沅县,考察了千家寨野生古茶树,与当地600多名群众,在2700年树龄的1号野生古茶树下,为世界茶王举世无双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

三、过渡型古茶树世界茶树之王在云南省思茅市境内,不仅有野生型的古茶树群落和野生大茶树,而且有过渡型的古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里,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000年左右,从古至今一直为当地农民采摘利用。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原思茅市茶叶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云南省茶叶学会、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市政府、思茅茶叶学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在澜沧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型茶树芽叶枝梢的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属古茶树,可直接利用。专家组指出: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反映了茶树发源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这株古茶树的发现,填补了野生茶树到栽培型茶树之间的空白,对研究茶树的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28学、茶树良种选育、农业遗产与农艺史、地方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从而认定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惟一古老的过渡型大茶树,它不仅是中国的珍稀植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茶史、世界茶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缺环。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村现场考察,对邦崴古茶树进行研究,一致认为: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这一结论轰动了世界,印度《阿萨姆评论》1993年第四、五期连续刊载研究成果:1993年4月15日泰国《新中原报》云南载:是世界茶叶起源地。《文汇报》世界同一天香港报道:茶叶原产地,专家认定云南思茅。1993年4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载:茶叶故乡在何方,专家确定在思茅。菲律宾载:世界茶《世界日报》云南思茅山区,叶发祥地。至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中国云南省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四、栽培型古茶树世界茶园之冠在思茅市这块创造生命奇迹也创造文明奇迹的热土上,先民们开创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这就是生长在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景迈村原始森林中的古茶园。据芒景布朗族种茶功德碑的傣文记载,这片古茶园的种植始于傣历57年(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310年的历史。整个古茶园在海拔1400米的山区,占地2.8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0003亩。古茶树乔木型,与高大常绿阔叶林交错生长。走进古茶园,只见古木参天,高大的古茶树形态各异,树身裹满了厚厚的苔衣。古茶树寄生着一种称螃蟹脚的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被誉为茶茸。在这里,森林、茶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都仿佛飘散着茶叶的清香,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茶园还是村寨。

据记载,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500年前曾遭受过一次火灾,400年前遭受过一次虫灾,上世纪末遭受过一次霜灾,但如今茶园仍生机盎然一片葱绿,近年平均年产鲜叶200万公斤,可制干茶500吨,几乎全部销往国外,价格高得让人咋舌。在景迈、芒景的古茶园中,茶树与数百种野生植物、药物共存,采取茶蜜的各种小动物繁多,导致异花传粉丰富又特别,具有珍贵的药物含量,喝了景迈、芒景的原始生态古茶,可以清热解毒,帮助消化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劳,延年益寿,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叶协会理事长、国际着名茶叶专家松下智先生来到景迈、芒景古茶园考察,把万亩古茶林赞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珍贵的茶树自然博物馆,是中国的国宝。这片万亩古茶林对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五、银生诸山世界普洱茶之故乡思茅市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地方,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古代濮人,将野生茶树栽培驯化,进行种植、加工、饮用。东晋常璩茶史探索经专家考察论证,分布在普洱县境内宁洱镇困鹿山、梅子乡永胜村上旧芦、大平掌的栽培型古茶园,是历史上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普洱府的设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趋繁荣,向四面八方幅射出五条驿道,当地产的茶叶和各茶山驮来的茶叶都要在这里加工包装后运销各地。朝廷还把普洱茶列为贡茶,由地方官员押运到京城供皇室享用。清乾隆九年(1744年)云南布政司拨出千余两白银给普洱府辖区的思茅厅专门采办贡茶。于是便有了普洱茶因普洱得名,普洱因普洱茶扬名天下之说。

银生诸山是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遍布在银生诸山的古茶树,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证。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真可谓绿荫蔽天密无缝,林海苍茫翠连云。为大叶茶树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银生诸山野生茶树遍布山野,成为世界茶叶赖以繁衍、发展的母体,世界茶文化的发生、传播的摇篮。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居功至伟,被称为世界普洱茶之乡。

在《华阳国志巴志》南西(蜀巴得,实伐纣王武周中有普洱茶中,以产于银生诸山中的六大茶山者为上8个小国其中有濮国)支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的记载。在澜沧县芒景发现的濮人后裔布朗族种茶功德碑记载,布朗族种茶始于傣历57年(695年)距今1309年,出土的布朗族建寨奠基碑记载傣历37年(675年)建寨,距今1329年,说明当时布朗族已开始定居并大面积种茶。

唐代樊绰在《蛮书》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到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的记载。银生城在今思茅市景东县城,银生诸山指的是景东县城东面和西面的哀牢山、无量山及其澜沧江中下游的余脉,银生节度辖区内的茶山。不仅包括清代《普洱府志》提到的西双版纳攸乐、革登、倚邦、莽技、蛮砖、慢撒等六大茶山,还包括思茅市的普洱、景东、镇沅、景谷、澜沧、江城的古茶山和西双版纳勐海的南糯茶山,临沧的邦东、凤庆茶山。这些茶山产的茶便是后来普洱茶的前身,在这些现存的古茶山中,据专家考证,澜沧县芒景、景迈万亩古茶园栽培在千年以上。

明代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治地改为普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从此,在这里生产、加工、集散的茶叶统称为普洱茶。明代谢肇制着《滇略》中就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之说。清代《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记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可以说当时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已有一定的规模,作为商品远销青海、西藏,出口印度、尼泊尔。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从普洱运销西藏的茶叶就有3万驮。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普洱设立普洱府,辖区内的茶山亦是当时银生节度辖区内产茶的银生诸山。最近品。清代遗存于中国茶叶研究所的金瓜贡茶被视为国宝,其采用的就是倚邦青茶;产于光绪年间,有普洱茶王之称的福圆昌圆茶,采用的也是六大茶山的易武青茶;1736年生产的同庆号老圆茶,还是出于易武茶山;价值连成,可遇而不可求的敬昌圆茶,采用的是慢撒的青茶;堪称绝品的同心圆茶、同昌圆茶、鼎兴圆茶等茶品,均出自这片神奇、神圣的茶山上。

因为银生诸山,才有了美奂绝伦的普洱茶;因为有了普洱茶,才有了闻名中外的茶马古道。如今尚存的《蛮书》、瑞贡天朝的木匾、茶案牌、各种茶的茶票,便是银生诸山产茶悠久历史的佐证。

如今,生产普洱茶已是各茶厂的追求,品茗普洱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普洱茶发源地的银生诸山,古老的生命树,正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六、中国茶城世界茶商交易之圣地思茅,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它位于云南省南部的澜沧江中下游,北回归线以南,是思茅市政府驻地。距省会昆明415公里,航班航线305公里,昆明至曼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绿色是思茅的象征。这里属横断山脉南段无量山分支,森林覆盖率达76.9%。又是低纬高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如春,享有绿海明珠、天然氧巴的美誉,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茶叶曾给思茅创造过茶都的美誉。这里历史上属普洱府辖地,加工集散的普洱茶是名扬中外的着名品牌。

29茶史探索清代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雍正十三年(1753年)10月,清政府在思茅设思茅厅,将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思茅又成为普洱与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和西双版纳各茶山之间的中转站,因普茶远销而繁荣起来。

从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67),思茅城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外地商旅纷纷落户思茅,建立同乡会馆和茶庄商号。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思茅厅外来客籍户已达5571户,是土着1016户的4.5倍,外籍商人的涌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茶叶的生产、加工,也使茶叶的销售流通渠道更加通畅。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者络绎于途。每年销售茶叶达5万多担。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商务条约,将思茅开为通商口岸,设立海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月2日正式开关。民国三年(1914年),普洱道署由普洱迁驻思茅。这样思茅又成为普洱茶生产、加工、销售的中心城市,曾有金腾冲,银思茅的美称。加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加工作坊、茶庄、商店和人马客店遍布大街小巷。专门加工经营茶叶的茶庄就有同仁利、裕泰恒盛公、丰、信和仁、雷永丰、庆春号、鼎春利、恒和元、庆盛元、大吉祥、谦益祥、瑞丰号、钧义祥、复合园、同和祥、恒太祥、大有庆、利华茶、鼎新恒、敬昌号、福圆昌、同庆号等22家,每年加工、销售的圆茶、方茶、元宝茶、饼茶、沱茶上万担,销售金额达20多万银元。普洱茶成为大宗出口的商品,沿着从这里为源头的茶马驿道,运销国内外,思茅又被称为普洱茶都。

民国8年(1919年)思茅开始流行瘟疫(疟疾),民国十五年(1926年),普洱道署为避瘟疫,由思茅迁回宁洱,有的商号茶庄迁往倚邦、易武、江城、勐海。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南侵,南洋交通受阻,加之疾病流行,道路不通,商旅裹足,思茅茶业急剧衰落,茶园荒芜,商号茶庄逐渐歇业。往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凄风苦雨。

历史的脚步走过了艰难曲折之后,跨入了崭新的1949年,共和国的诞生,为普洱茶的振兴迎来了灿烂的春天,也使思茅城焕发了复苏的生机。改革开放,使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也使思茅城的建设日新月异。思茅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72.3万亩,产量2.3万吨。全市10县(区)、121个乡(镇)中,有116个乡(镇),20.47万农户,106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各种所有制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象雨后春笋般竞相崛起,全市有初、精制茶叶加工企业157户,其中初精合一的茶企业20户。思茅城周围青山环抱,10多万亩有机生态茶园簇拥着这座新兴的城市,茶叶加工的工艺有了新的突破,茶叶种类由过去单一的传统普洱茶(自然后发酵),发展为传统普洱茶、现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名优绿茶、红茶三大系列产品。城内高楼崛起,街道宽敞明亮,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公园茶文化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除专门建有中国普洱茶交易市场外,各类茶庄、茶店、茶馆遍布每一条街道。茶叶产品已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和德国、波兰、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思茅举办了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中国云普洱茶论坛、南两届普洱茶交易会和三届中国民族茶艺表演大赛。

经国内外专家论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于2003年5月8日批复,同意命名思茅市为中国茶城。

在历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中,一届比一届起点高、规模大、创意新颖、茶文化氛围浓郁、交易成果显着。2005年4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茶城思茅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与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云南省首届普洱茶交易会同时举办,称为一节两会。这次节会由5家省、市的单位主办,12家海内外单位协办,以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共创天下普洱为主题,弘扬普洱茶文化,振兴普洱茶产业为活动宗旨,由政府和商家联合举办,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真可谓盛况空前、亮点频现。开幕式与天下普洱大型迎宾晚会,大气磅礴,韵味丰足;别开生面的祭茶祖仪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然和茶祖的崇拜,诠释了人与草木互生共荣的真谛;马帮茶道,瑞贡京城首发式,再现了马帮昔日的辉煌;来自10个省市的32支参赛队的茶艺表演绚丽多姿,各显韵味;以茶车巡游、万人品茗、民族歌舞大联欢开场的首届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展现了天下茶人共庆普洱茶丰收的喜悦之情;评选出的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启发着后人为普洱茶事业不懈努力;民间斗茶、普洱茶论坛,书画摄影艺术展丰富了节会的内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广东、广西、山东、福建等国内的2000余名宾客参加了盛会,139户商家进入了市场交易。实现交易额1100万元,签订合同协议153个,协议金额2.25亿元,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8个,协议投资15.5亿元。中国茶城思茅,通过举办茶叶节已成为世界茶商交易圣地,为世界了解中国茶城,中国茶城走向世界架起了一道桥梁。来自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

雅安 一座古老的枢纽关城


唐时边关广筑城 孟获只是一传说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

早在汉代,汉武帝便意识到了这片区域对于边疆稳定的重要性,遂派遣司马相如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经雅安打通南方丝绸之路西夷道。

自唐代年间,为巩固边疆,多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倾尽全力经营雅安这座巨大的关城。

以大渡河为天然工事,隔河阻挡了多少雄兵?

据史料记载,唐代仪凤二年,在雅州(雅安),设大渡县。大足初年,改属黎州(汉源)。第二年,并入飞越县。

唐乾符二年,高骈为西川帅,筑大渡城,列险戍守,以拒吐蕃。宋为大渡镇,属汉源县,后废。《唐志》云: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地名木瓜园,蜀王建时筑,后人因以名城。

据推测,曾经大渡县的位置,便是今汉源清溪镇。

在唐代多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中,提起雅安群山中星罗棋布的关城,就不得不提到大唐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韦皋与李德裕。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铜山城,在黎州城东百八十里。又定番城,在黎州城东南二百二十里,唐韦皋所筑。

贞元元年,韦皋代替张延赏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便在雅安境内广筑城寨,开始了对雅安为主区域的长期经营。

贞元十年六月,唐朝廷从黎雅出兵,南收吐蕃栅城,斩首三千八百级生虏及降吐蕃二百四十人得其器械牛马,取得了中唐边境战争中的一次大捷。

在多年以后,李德裕上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之后,更是广筑城寨。

据《新唐书》记载:仅仅是黎州境内,就有定番、飞越、和孤三镇兵,又有武侯、廓清、铜山、肃宁、大定、要冲、潘仓、三碉、仗义、琉璃、和孤十一城,这些关口和城池都在地势险要,来寇入侵的必经之路上。

这些城寨,如今能找到的已经屈指可数。要了解这些城寨,传说为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打开孟获城,世上无穷人。”在雅安,石棉县、汉源县、荥经县等地都流传着众多关于孟获城的传说。

然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终究走的是“五尺道”,这些为数众多的城池或许是当年韦皋、李德裕所建筑的城寨,承载着的或许是不一样的历史使命。

因关而兴因路而荣避不开的关城历史

关隘无疑为雅安的发展注入了连绵不断的动力。

翻开曾经的西康省地图,名义上作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的雅安就如一座天然的城市关口横亘在了版图最东面。

要入西藏,要进云南,雅安成了避不开的西康首站。

雅安因此有了巨大的区位优势,随着和平年代战事的消失,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雅安逐渐迈向了由关城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变。

如果说古南方丝绸之路翻开了雅安的繁荣历史,茶马古道则开创了雅安的繁荣巅峰岁月。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9年,西康省向内地运出羊毛40万斤、麝香1200斤、兽皮4万余张,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累计15万斤左右,都从雅安经过,而雅安则向藏区直接和间接输送茶33万包,布10万匹,面粉、青油两项累计近80万斤。

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城,褪去兵家必争之地的光环后,因为汉藏贸易成了商家必争之地。

如今,没有古街的青石板、吊脚楼、雕花门窗,没有古街原始的遗风,所见到的是水泥铺就的街道,破旧的民房沿街罗列。天全县解放街店铺大多紧闭着,七八家铁匠铺外挂着农用的“四季货”铁具。

假如没有史料的记载,如今天全县解放街,没有人会相信这里曾经有着商贾云集的繁华,也没有人会相信它曾是天全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天全整座城市的由来,与这条街道有着数不清的渊源。

解放街曾经依街设市,它的不远处便是曾经阻挡过蒙古铁骑东进,延缓过宋朝灭亡的禁门关。

雅安关隘多为依仗自然天险而修筑,前身多以堡、口、卫、砦等命名,解放街的前身禁门砦便是曾经驻兵戍土的营地。

北宋时的太平年代,战事变得少了,禁门关东面开始设置茶马市。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茶马互市”到“边茶贸易”而兴起的“茶马古道”经久不衰,禁门关也就自然成为边茶交易的交通要道,是当年背夫背茶进藏的必经之路。

“草碱、牛膝源源不断,到此地经营山货(药材)生意的陈家在禁门街的生意一直很好,最早的陈氏两兄弟还在这里开了两间大的幺店子(旅店)——天恩店和天顺店。”当地老人陈和谦说起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族历史,“不要看现在天全县城变得那么大了,当年最繁华的地方还是这解放街。”

邛崃关下的汉源县清溪镇,清溪关前的汉源县河南乡,飞龙关下的雨城区观化乡……在雅安境内,像天全县城这样因关隘而兴,因路而荣的城镇数不胜数。

“关城”历史——雅安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雅安历史上长期为边地,除东部外,北、西、南三面是少数民族,且多有自己的政权,与中央王朝相互攻伐,使雅安始终不得安定,雅安自古为岩疆,即边境危险之地。

雅安境内有史记载最早的移民便在唐代,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雄边子弟”,这些从宁州迁徙至边关戍守的移民也成了雅安最早的开荒者。

明代,有七位将军奉旨进川。他们在重庆成都等地驻扎几年后,便被调驻古黎州(汉源),负责把守黑岩关,镇守龙潭口(都是大渡河边的地名)。这一守便是数年。七将军以及属下士兵与当地百姓和睦相处,并且就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成为了地道的汉源人。七将军的姓氏分别是:姜、黄、李、任、瞿、蒋、张。据说,直到现在,这七个姓仍然是汉源的大姓。

从此,外来人口迁徙至雅安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在古代,因茶马贸易引起的商贸移民以及政策移民占据了雅安历史上的主流。

自古为关城的雅安,外来人口就没有停止过移民雅安的脚步,因为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置州,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岁月中,战乱占据了雅安历史近一半的岁月。

盛唐贞观之治,吐蕃,南诏危及边疆,骚扰不断。宋代孱弱,文兴武颓,这一区域也不得安宁,蒙古的铁骑曾经试图从此踏过。明代末期和清朝初期,张献忠之乱以及藩王吴三桂的举兵入境,更是给雅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关城历史,就像是一个紧箍咒,箍紧了雅安。在战火冲刷中,摧毁、重建,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往复。

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贫穷落后的摧残,人口锐减。随着清代“湖广填四川”的脚步,这座城市开始有了生气。加上与周边多民族融合的进程,作为关城的雅安,这绵绵不断的移民史,塑造了这座城市包容性的一面。

不断的战乱,不断的移民,创造着雅安的兴衰。战乱带走的是物质上暂时的繁荣,带不走的却是这片区域独特的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造就了芦山丰富的汉代文化遗存,“僖宗幸蜀”为天全带来了独特的土司文化,不仅如此,夹金山下还遗存着雅安原住民宝兴嘉绒藏族独特的文化、大渡河边更是藏着不为人知的汉源富林文化、狮子山文化……

关城历史,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雅安头上。

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关城雅安,没有了战乱的牵绊,正迈向华丽的转身。利用它曾经的关城区位,转型成西部枢纽城市。

关城的历史,只是一个小小的缺口,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雅安。

随着雅西高速公路的贯通,雅安,这座古老关城,被众多媒体聚焦。它不为人知的那些面,随着交通以及资讯的发达,将逐步揭开。

中国饮茶的古老民族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中国人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当你来到宝岛台湾,可能在一条老街中的古庙内,看见叁叁两两的老者,悠闲地围坐在一个拳头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壶旁,人手一杯,边谈边饮,那就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茶。

你也可能在台北大都会繁忙的街道上,看见挂有茶字招牌的茶艺馆,迎面一阵天然的茶香扑鼻而来,如果你有兴致驻足品一番,还会有专人为你示范如何泡一壶简单易学的功夫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

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着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於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

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

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


茶陵这地方我原先没有去过,但自小听说南潇湘那片长满茶树的地方,埋葬着圣祖炎帝神农氏。

都说茶是上天赐给人类最美妙的饮料,那么茶陵人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其岁月之久远几乎无可追溯。《史记》上讲到的炎帝陵寝所在的茶山,便是茶陵那广袤的茗茶之山。茶陵人围坐炎帝煮茶作歌那是上古美谈,司马迁的汉代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清嘉庆《茶陵州志》则说得更为详细,它说《史记》所载茶山,就是茶陵毗邻江西的景阳山,因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陆羽的《茶经》里也讲到茶陵,说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也有人说茶陵之茶是茶油之茶,应是讹传。

茶陵城外有座紫薇峰,紫薇峰上有一大片红墙碧瓦。登临而上,方知那里就是云阳仙。原来云阳仙不是仙,乃是一处仙苑,为佛道共享的千年道场。古人称此地可以避世,可以隐居,文人墨客多喜欢到这里寻古览胜,黄庭坚的题留时越千年而墨迹犹香,徐霞客曾顶风冒雪畅游紫薇峰。长茶的地方,神仙是最喜欢去的。也许茶陵这样的山水,正适合羽化东土的神仙。神农氏、祝融氏,都是在南潇湘羽化的东方之神。

茶陵有洣水,纵贯南北,汇入湘江。洣字仅用于此水,别无他义。但我想这样的字,原本也许是有意义的。洣水之洣,我妄揣其义讲的就是这片土地的富饶。水丰米足,岂不是神赐福地?洣水在茶陵境内支流众多,养得这块土地滋润富足。

欧洲最古老的茶园在哪里


茶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到了17世纪初,茶才被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继而传到西方各国。刚开始的时候,茶饮并没有很快盛行,直到1662年,葡萄牙公主CatherineBraganza与英国国王CharlessII完婚后将茶带入英国皇室,茶才真正流行起来。

1750年,人们尝试在葡萄牙Azores地区的圣米格尔岛上种植茶,当时一年的产量只有18公斤。在1874年,两名中国茶专家从澳门把茶种子及种植技术带到圣米格尔岛,最终在1883年,第一批Gorreana茶正式出售,也开始了圣米格尔岛上大量生产茶叶的历史。

ChGorreana茶园由GagodaCamara家族创办,至今已经延传了五代人,茶园仍然由该家族打理,并成为欧洲仅存唯一的原始茶园。茶园座落于Azores上最大的海岛圣米格尔岛的北岸。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不在欧洲地区,Azores属于葡萄牙的管辖区域,在大西洋中部距离欧洲大陆大约900英里。也正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岛上的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非常适宜种植茶。另外由于远离城市,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水源特别洁净,加上肥沃的火山土壤,使得这里有独一无二的种植茶的优势。

在ChGorreana茶园里,从ErmelindaGagodaCamara和他的儿子Jose-Honrorato创建至今历经一个多世纪,他们五代人还是一直坚持用最原始的方法种植制作茶。现在,茶园一年的产量大约40吨,主要在欧洲市场销售。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茶园,ChGorreana的茶一直被视为欧洲本土茶的标杆。茶树生长在Gorreana郁郁葱葱的山丘上,没有使用任何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GagodaCamara家族希望给大家带来最新鲜最优质的茶,并以此目标不懈奋斗了128年。

现在茶园的主人是HermanoMota和他的妻子MargaridaHintze-Mota,他们对自己茶园的历史十分自豪,对茶的品质也十分的自信,他们相信Gorreana茶作为仅存的100\%欧洲原产的茶对比其他地区生产的茶叶在口味和品质上都有无可比拟独特的优势。

湖南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


湖南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

湖南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

茶陵这地方我原先没有去过,但自小听说南潇湘那片长满茶树的地方,埋葬着圣祖炎帝神农氏。

都说茶是上天赐给人类最美妙的饮料,那么茶陵人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炎帝最先教茶陵人采茶喝茶,茶陵是茶叶最古老的故乡,其岁月之久远几乎无可追溯。《史记》上讲到的炎帝陵寝所在的茶山,便是茶陵那广袤的茗茶之山。茶陵人围坐炎帝煮茶作歌那是上古美谈,司马迁的汉代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清嘉庆《茶陵州志》则说得更为详细,它说《史记》所载“茶山”,就是茶陵毗邻江西的景阳山,因“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陆羽的《茶经》里也讲到茶陵,说此地因“陵谷生茶茗焉”。也有人说茶陵之茶是茶油之茶,应是讹传。

茶陵城外有座紫薇峰,紫薇峰上有一大片红墙碧瓦。登临而上,方知那里就是云阳仙。原来云阳仙不是仙,乃是一处仙苑,为佛道共享的千年道场。古人称此地“可以避世,可以隐居”,文人墨客多喜欢到这里寻古览胜,黄庭坚的题留时越千年而墨迹犹香,徐霞客曾顶风冒雪畅游紫薇峰。长茶的地方,神仙是最喜欢去的。也许茶陵这样的山水,正适合羽化东土的神仙。神农氏、祝融氏,都是在南潇湘羽化的东方之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