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和茶艺的区别?精神与艺术的差异

发布时间 : 2020-10-03
茶艺与茶道的礼仪 茶文化与茶道艺术 花茶艺术

茶艺与茶道的礼仪。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道和茶艺的区别?精神与艺术的差异”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道如今已经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样也从最初的口感也变成了一种比赛的项目。茶艺的意思无疑就是饮茶的艺术体现,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即使相同也是有着差别。

那么,本期了解茶道和茶艺的区别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

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上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

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小编推荐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茶艺与茶道的内涵

在茶中,是核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应该是包括在内的;狭义的,与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与这两方面的内涵,在茶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一说,这里的“”,寓含“饮茶之道)”与“饮茶修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与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中华茶道礼节与精神


喝茶与品茶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礼仪-动作讲究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茶艺表演的艺术之路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艺表演的艺术之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学界对茶艺表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茶艺表演为茶道增添了色彩。

目前,茶学界关注热点,一是精神层面的,即热衷于“茶道”和“茶艺”的概念区分、彼此互为依存关系的探讨,茶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层分析或中日茶文化的比较;或茶文化与宗教关系的探讨等等。

二是关注物质层面的,如从茶(艺)馆的涌现,探讨文化与经济如何实现“双赢”的问题’;以及对茶馆如何定位的思考等;另有对特色茶程式方面的介绍说明文。当然,也不乏对于茶文化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茶艺表演的更深层的学术研究,茶学界少见专著,每所提及均作为阐述茶道和茶艺的附属,以内容与形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以论述。

也许是人们认为茶艺表演的形式重于内容,是一种浮于“机巧”的样式,因而疏于对茶艺表演本身更深层内涵的探讨。更有学者,从形而上观点出发,认为茶艺精神即茶道,是“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中国品茗艺术是不能表演的”,而在于品饮者“自悟”。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品茗艺术加之于表演会破坏茶道“顺应自然”的宗旨。在对茶艺表演方面的研究中,华南农业大学的郑永球老师发表了论茶艺的演示技艺与文化内涵系列文章,对置茶、烹泉、悬壶高冲、润茶等技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深层探讨,充实了茶艺表演研究领域的内容。

茶艺表演表示出了人们的不同看法,日本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茶道,sadō或chadō,茶道精神,敬茶礼仪或茶の汤,chanoyu)是历史悠久的日本传统。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备和饮用绿茶的方式,通常在传统的榻榻米茶室。除了供应和接收茶之外,茶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客人在与日常生活快节奏不同的氛围中享受主人的热情好客。

今天,茶道是一种业余爱好,也有游客可以体验的地方。日本的许多组织都提供不同程度和真实性的茶道仪式,包括一些传统的花园,文化中心和酒店。京都和宇治是该国享受日本茶文化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日本茶道精神历史背景

茶叶于8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主要是祭司和上层阶级的饮用饮料。直到室町时代(1333-1573),饮料才在所有社会阶层的人群中流行起来。在富裕的社会成员中,饮茶派对变得流行,参与者将炫耀他们精致的茶碗并展示他们对茶的知识。

大约在同一时间,一个更精致的茶党派开发与禅宗 -灵感简单,更强调灵性。茶道的起源就是这些聚会。现代茶道之父是千利休(1522-1591),他倡导一种朴素,质朴的简约。今天的大多数茶道学校,包括表千家和裏千家,都源于他的教诲。 茶道程序

一个完整,正式的茶道是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从怀石料理过程开始,然后是一碗浓茶,最后是一碗薄茶。然而,如今大多数的茶道仪式都是非常简短的事件,仅限于享用一碗薄茶。

茶道的协议被定义为精确的手部动作,不同学校之间略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游客不会详细了解规则,但了解下面的基本要点有助于使活动更加有尊严。 着装要求

避免华丽的时尚和香味,分散茶的经验。穿上适度的衣服,去掉可能损坏茶具的珠宝,避免强烈的香水。 花园

传统的茶道场地周围环绕着花园,但许多现代化的场地都没有花园。花园故意保持平静和简单,以鼓励平静的精神。避免花朵带有艳丽的颜色或深色的气味,因为它们会分散注意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头构成了通向茶馆的道路。在入口附近的石盆附近放置一个石灯笼,游客在进入茶室前洗手。 茶室

仪式传统上在榻榻米房间举行。客人入口有时保持低位,以便进入的客人必须弯腰,象征着谦逊。茶室内的装饰元素包括一个壁龛,在那里展示卷轴或时令鲜花。

鞠躬后,首席客人进入房间并将座位靠近壁龛,然后是其他客人。客人理想地坐在榻榻米楼的seiza位置。一旦客人占据了他们的位置,习惯上再次鞠躬,然后再观察经过精心挑选的装饰品。 准备茶

业主通常会在客人面前准备茶。主要设备包括茶拂,粉末绿茶的茶容器,茶勺,茶碗,糖果容器或盘子,水壶和火盆。每件设备都是根据情况精心挑选出来的,并且有其特定的地方。 茶叶和茶碗

一个日系甜美是茶前送达,并认为之前的茶是喝醉了被吃掉。茶碗放在你面前的榻榻米垫上,正面朝向你。用右手拿起它并将其放在左手掌上。用右手顺时针旋转约90度,使其正面不再对着你。喝几口茶然后把它放回榻榻米上。收到并喝完茶后,鞠躬表示感谢。

仪式即将结束时,将有时间通过抬起茶碗来检查和欣赏茶碗。完成后,转动碗,使前面现在面向主机。主人可能会询问客人是否想要另一轮茶,如果没有,当主人洗茶具并将设备送回原处之前,茶道就会结束。

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茶道,sadō或chadō)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由中国传入加以发展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日本茶道与工夫茶道()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二、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1、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日本茶道中文化精神

1、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2、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茶道与茶艺概念简释

、既是茶形态也是茶核心,把、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学习和传播的功能,如茶、茶礼、白族三道茶等,核心则在其中,就是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境界。

1 茶 道

何谓?指饮茶的道理、方法及其应当遵循的规则。古代以茶招待宾客所形成的一套礼节或仪式,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次生现象。

1 .1 词源

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杂言古体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秋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有《封氏闻见记》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

封演是唐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学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名词。

在唐以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喝茶就和煮菜喝汤一样,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至唐代中期,自陆羽《茶经》面世以后,如封演《闻见记》所记,鸿渐为《茶经》,说茶之并煎茶、炙茶之法,造二十四器,“于是大行”。唐代僧侣通过种茶、制茶而精于茶术,士大夫们则创造性的发挥,把茶的艺术化、理论化。当时的思想集儒、佛诸家精神,主张以茶修德。饮茶者,应是“精行俭德之人”,贯穿了和谐、中庸、淡泊的思想内容,强调饮茶自修内省。这便是唐代的。以后被传承、传播到国外,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与日本结合后形成日本。

1 .2 的概念

许多学者研究,潮州师范学院历史系陈香白教授认为,乃以“品”为主的饮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专家丁文先生在《》中概括:正是茶的结晶。深深根植于华夏,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心态;它以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2 茶 艺

2 .1 词源

据报道,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首的一批民俗界人士,为推动茶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为主旨,经过反复思考讨论,为避免模仿日本之嫌,为此创立了“”这个新名词,同年台湾成立了协会,当时在台湾出现了“寻根”现象。

台湾于1976 年出现了管寿龄的第一所馆。此后,等陆续出现,至90 年台湾已有1000 多家。历史悠久,但以馆命名的品茶场所,福建博物馆馆是当时大陆第一家。目前仅福州市的馆、居就有数百家。

2 .2 的概念

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包括品评、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意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除讲究方法礼节与用具外,更重视不同的色、香、味的品尝,以及在饮茶过程中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喝茶”是将茶作为解渴饮料时称之。“品茗”细品茶味,将茶作为生活艺术享用时称之,与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观茶论》:“啜英咀华”“争鉴裁之别”,带有品茶之意义。而“”讲究的品质、的技艺、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2 .3 的基本类型与特色

饮茶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不仅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而且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饮茶源远流长,传统类型多样,以其主导阶层和艺术性质来分有文人茶、禅师茶、富贵茶、仕女茶、茶、孺子茶等六大类型,各类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的烙印。品饮的方法很多,以茶类可分为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品饮、紧压茶品饮等。以添加佐料于否可分为清饮和调饮,清饮可品饮的真香真味,调饮因民族、地域、风习而异,且意义不同。现代在生活中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为休闲型,另一种为表演型,在社会活动中有不同的功能。休闲型随处可见,通过活动过程,调节精神状态,传递友情。表演型是对历史上、生活中的、茶礼、或的挖掘、收集、整理、提炼,溶进现代科技,使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其类型大体可分为民族型、地方型、宫廷型、文士型、寺院型、少儿型、科普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品饮技艺和意蕴,在过程中流动着美的旋律。在品饮技艺上以乌龙茶品饮技艺尤为精湛。是饮茶风习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东方的深厚意蕴,茶的品味清芳,的流韵典雅。

茶俗、茶艺、茶道与介绍


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事实上,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茶,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茶可以疗疾、果腹、止渴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茶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

茶艺则是茶文化的形象表述,是其表层意韵。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还是深奥玄妙的茶道精神都必须通过茶艺这扇玲珑剔透的茶文化之窗来展示。

然而,若是光有“原始存在”的茶俗、精致美妙的茶艺,而不将茶文化的内涵进行系统化、凝练化,从而提出“茶道”的话,茶文化就不能征服那么多的人。正是由于有了这让人捉摸不透确又实实在在的“道”,茶才从平凡走向经典,从粗鄙走向了典雅,从遥远的远古走向了绚丽的今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从大的方面着眼,则一切茶艺也无非是茶俗二字。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事活动,就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理论的基础。 “俗”为根本,“艺”为表征,“道”是精髓,至此,中国茶文化逐稳健、精实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


功夫茶,流行于福建、广东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的潮州和汕头地区流行的功夫茶。这种功夫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融精神、礼仪、沏泡、巡茶和品茶为一体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如今,饮功夫茶是集品茶、保健、社交于一身,并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既有古老风韵又有现代意识的休闲方式,已传播和推广到我国和华人世界的各个角落。

功夫茶之所以备受欢迎,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消遣外,还与人们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于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知己,聚会茶馆,品尝香茗,谈笑风生,悠闲惬意,就会使人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于消除烦恼,消解压力,健脾开胃,解酒除腻,也大有裨益。

功夫茶之所以备受欢迎,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消遣外,还与人们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于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知己,聚会茶馆,品尝香茗,谈笑风生,悠闲惬意,就会使人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于消除烦恼,消解压力,健脾开胃,解酒除腻,也大有裨益。

由于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所以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泡和饮法都很有讲究和严格要求。

首先是茶具。功夫茶所用的茶具,包括茶炉、水壶、茶壶、茶池、茶盅、嗅盅及几件附属用具。过去的茶炉是烧炭火,如今都改用电炉;水壶是用于烧开水的壶;茶壶,小巧玲珑,大不过拳头,多为紫砂或潮州泥制作的袖珍壶;茶盅只有酒盏般大小;嗅盅是用来闷茶,然后嗅茶香的器具,比茶盅稍大一圈,以便盖在茶盅上;茶池或圆或方,圆者为鼓形,方者似空匣。表层如盘,散布着很多小孔,以便冲洗茶盏时将水漏下。

其次是水质。泡功夫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烧开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刚刚开时被称为“蟹眼水”(水花涌起像蟹眼似的),冲茶用的就是这样的开水。

第四是冲泡。功夫茶的冲泡,要求技巧高超。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用来洗盏之用 谓之“开茶”或“洗茶”。冲入第二道水,茶叶的性味才逐渐散发出来。接着是“行茶”,又称“关公巡城”,就是以盛有精茗的小壶巡回梭于杯盏之间,直到每个杯盏斟至七分满,二泡之茶水恰好大体用完。最后是点余津,又称“韩信点兵”,就是将壶中余茶一点一抬头地点入各杯盏中,含有主客相聚、巡回圆满之意。这时再用嗅盅盖住茶盅片刻,拿起嗅盅放到鼻孔处嗅香气。

在饮用时,主人双手捧茶盏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饮者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充分体味茶香后再将茶咽下。然后再闻茶香,还要向主人“亮杯底”,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经过几巡之后,将茶壶里的茶叶用竹夹夹出,请茶客“赏茶”。如果茶叶片回到自然的本质,就意味着茶叶的味道已尽,这道功夫茶也就完成了使命。

功夫茶所用的茶是乌龙茶,它的香气有高低、长短、强弱、纯浊的不同。饮茶时绝对不能一口吞下,要用舌头在口腔中吮吸打转,充分体味茶的滋味。凡是滋味醇厚、清香爽口、馥郁绵长者则为乌龙茶的上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