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飘香

发布时间 : 2020-10-06
绿茶飘香 飘香花茶 仙青勾青茶

绿茶飘香。

我国茶历史悠久绵长,单单是青茶就有几十个品种。由于不同的制茶工艺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其香味也有着各自特色。香型大概分为四大类型:即细腻花果香型、花果香型、老火香型、老火粗味型,现就这四大香型做一个比较,分析一下形成不同香型的原因。

1、细腻花果香型

这是青茶中品质最好的一类,其品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类似水蜜桃或兰花的香气,滋味情爽润滑,细腻优雅,汤色橙黄明亮,叶底主体色泽绿亮,呈绿叶红边,发酵程度较轻。干茶外形重实,色泽深绿油润,大多用春茶制作,如广东潮安凤凰单丛,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台湾冻顶乌龙等,均带有浓郁而细腻的花果香味。1996年11月9日在广州中国大酒店拍卖的0.5千克安溪“观音王”(铁观音)便具有浓郁的花果香和清爽细腻的滋味,入口后鲜洁润滑,实是青茶中的极品。这种好茶不多,在1992年和1995年第一、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参加评比的数十只青茶中,也只有两只茶的香味相当于这次被拍卖34万元/kg的“观音王”水平。这类产品,估计在青茶总产量中占不到5%,但其经济价值极高,上千上万一千克的茶,都属于这一类产品。制作优雅细腻的花果香型青茶,条件非常苛刻,要求鲜叶嫩度合适,且必须是晴天采摘的,制作过程晒青需有“时阴时阳”的光照,晾青需有微弱的北风,即如“秋高气爽”的天气,这是必要的条件,当然还须配以精湛的制作技术。

2、花果香型

它与细腻花果香型相比,香味类型相同,显水蜜桃香,滋味清爽,但人口后缺乏鲜爽润滑的细腻感,在青茶中属于二类产品,经济价值也较高。这种茶,大多产于秋茶季节,制作条件与一类的相同,产量大致占青茶总产量的23%。

3、老火香型

阴雨天采摘的雨水叶,或晒青、晾青的气候条件不适应正常制茶要求,加工时只好延长摊青时间,或采用萎凋槽加温萎调,在摇青中形成不了“果香型”香味,最后只有通过提高烘干温度,将在制品的粗青气烘去,烤出老火香味。若烘干中不采取人工补救,则成茶青涩味甚重,口感差,精制茶厂对带粗青气的青茶,为了消除粗青气烤出老火香(似锅粑焦香),补火时常将烘干机顶部加盖来提高烘温,使热风温度达到170摄氏度以上,甚至超过200摄氏度。老火香型的青茶,干茶色泽暗褐显枯,汤色黄深,叶底暗绿,无光泽。这类产品,由于鲜叶不十分粗老,香味上显老火香味,而无粗老气味。

4、老火粗味型

老火粗味型青茶,在青茶中是品质最次的一类,它的制作方法与第三类相同,但原料梗粗老,大多是夏茶中的低档鲜叶,因而既有老火香味,又带有粗老气味。如果按常规方法烘干,不烤出老火味,就相当于绿茶三角片的滋味,不易被消费者所接受的。

但这类茶尽管采用高温烘焙,其所带的粗老味仍不能完全除去,所以品质最差。在审评青茶时需要注意的是,对带有老火香味的青茶,不能按红茶、绿茶要求,将之评判为老火茶、次品茶。其实,青茶的老火香是属正常香气,它是制茶过程中一种补救技术措施所造成的,目的是改善品质。

当然,上述鉴别方法只是一个参考,能否准确的评出青茶品质优劣,还需要经验的长期积累才行。

小编推荐

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内容,感谢阅读!

新茶上市时节,许多“茶痴”级的粉丝,总以喝贵州茶为荣。就连到外出,或是到餐馆聚餐,也是自带贵州新茶与他人共享。

贵州新茶不仅让众多贵州人陶醉,在省外,也受到越来越多爱茶者的追捧。每到新茶上市,总有一些人就急于奔赴各地茶园购买新茶,5公斤、10公斤地买,好给省外亲戚、朋友寄去。

贵州茶可以喝出很多内容来,首先是有面子,有档次,天生就能登大雅之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再加上近年来规范化的生产和管理,贵州绿茶成为了典型的有机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长寿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许多有权威性的定论。

其次,根据权威信息,贵州茶确实比省外其他茶有更优的品质。如“水浸出物”含量。贵州茶种在云遮雾绕的环境中,生长期长,吸纳的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多。贵州任何地方产的茶,都能做到水浸出物含量40%。可以想象,中国茶的国标只有34%,贵州茶比国标高6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可让贵州茶牛气冲天。

品贵州茶,要品贵州茶的味道和质量,更要品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贵州茶文化可以说博大精深,除了有出自《茶经》等典故之外,其实还有厚重的商业文化作底蕴。这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去提炼。

贵州高原历史上就是既产茶、又产马的地方,茶马文化相当发达。关于贵州茶,《明实录》写道:“命户部于四川、重庆、保宁三府及播州宣慰使司(播州宣慰使司即今贵州省遵义市大部及黔南州、黔东南州一部),置茶仓四所贮茶,以待客商纳米中买及与西番商人易马。”早在几百年或上千年前,贵州茶就通过马帮运输,香飘西南地区,甚至到达西藏及通过缅甸到达印度和东南亚国家。

贵州是茶的故乡。现在一讲茶马古道,总认为是讲云南。其实此话差矣。我省地处西南的中心位置,南来北往,都绕不过贵州,自然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西南茶马古道,贵州就有几十处。贵州历朝历代出山的农产品中,茶叶就是主打角色。明初商圣沈万三在滇黔古道经营马帮,茶叶就是主要产品。我省茶文化融入了沈万三的商圣文化。多年来,贵州占据着西南茶文化的高地。

品贵州茶,既是品一种山水环境之美,品健康人生之美,更能从中品味到贵州古驿道上悠长的茶史之美、多民族文化之美和卓尔不群的商道文化智慧之美。

正因为贵州茶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作为饮者,省内外的人们喜欢贵州茶、欣赏贵州茶,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品位、他们的荣耀感,自然也都包涵其中。

本文《黔茶飘香 尽显风流》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白茶飘香 做好致富“茶文章”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贵州多山,交通条件不发达,相对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贵州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贵州开始了经济发展之路。

1月18日,冬天的田野一片萧瑟,贵溪市罗河镇龙山村村前的白茶园却绿意浓浓。

62岁的贫困户汪雪辉开心地说:“这两年,多亏有精准扶贫好政策,我加入了白茶种植合作社,每年参与分红,还能优先在白茶基地务工,生活慢慢变好了。”

利用村传统产业,由村委会和挂点单位牵头,整合扶贫资金,购置扶贫产业,建立合作社,让贫困户成为产业的主人,实现脱贫致富。龙山村这种“支部引领、干部带动、贫困户全覆盖”的产业扶贫模式被当地称为“龙山模式”。目前,该村已购置扶贫固定产业——白茶基地89亩,全村39户贫困户加入多个合作社。在参与分红的35户贫困户中,贫困户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21户,龙建山庄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6户,炜鑫种植专业合作社8户。根据龙山村统计,2017年该村贫困户仅产业分红一项近5万元。

龙山村地处山区与丘陵交汇处,得天独厚的环境,适宜有机白茶种植,早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种植白茶1000余亩。

1月18日,记者了解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龙山村把产业扶贫作为让贫困户脱贫的保障,挂点单位与镇村两级创新思路,争取私有企业的支持,由村委会牵头,于2016年底成立了贫困户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扶贫产业资金、部门帮扶资金及镇村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从白茶企业购置成熟白茶基地,贫困户按公平、公正、公开、自愿的原则加入,实行股份合作制,权属归村集体与贫困户,其中村集体占51%以上股份。

龙山村产业扶贫协议明确,贫困户以0.9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土地租赁、基地耕作平整等,合作社用工必须优先贫困户。“一期筹资73.2万元,购买丰产期茶山61亩。原企业承担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贫困户不用操心基地的运营和收益。”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徐龙辉介绍。2017年,该合作社纯利润达9.5万元。21户贫困户分红近3.2万元。其中,15户直接参与的贫困户,每户分红1468元;6户以入股形式的,每户分红1618元;村集体结余6.3万元。

汪雪辉是白茶基地受益人之一。其子患有痴呆,孙子在上职校,前些年因患病,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去年,合作社分红了1468元,平时和老伴一起参与茶叶采摘、施肥、除虫等赚了4000多元工钱,再加上低保和其他扶贫资金,生活基本不用愁了。”

扶贫做出“茶”文章,合作社成为贫困户的依靠,实现扶贫工作“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更让人高兴的是,龙山村附近的樟槎村24户贫困户口今年初也加入白茶合作社,“茶”文章也越做越大。

阳光下的龙山村,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水渠蜿蜒在乡村田野,村子美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城西安飘香平利茶


4月5日,在西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西安义乌商城茶叶街,陕南山歌伴着茶香,弥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正在这里举行的是平利县绿茶、绞股蓝促销推介活动。

早春的平利新茶和绞股蓝,给茶叶街带来清新的一抹绿色。在新搭起的几十个展位前,人来人往。先前就在茶叶街上做茶叶生意的平利县三阳镇茶商方传生说,这条街上经营的多是南方茶。两年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这里经营平利茶,没想到很受欢迎。现在,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被县里确定为茶叶重点扶持企业。

平利县盛产茶叶和绞股蓝,绿茶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绞股蓝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种。目前,全县已建茶园1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2万亩,年产值逾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平利县名副其实的支

柱产业。年近花甲、从十几岁就开始务茶的孙宏才,40多年见证了平利茶产业的兴衰历程,并因熟谙成为当地有名的茶叶经销商。在推介现场,他高兴地说:“过去一斤茶叶只卖几元钱,现在经过精工细作,上等的茶叶一公斤卖到1200多元,还抢手。”

在今年西洽会上,平利县利用各地客商云集古城的机会,搭建平台,大力推介平利茶产业。县委书记何邦军说:“现在做农业,要以满足市场为主,必须让市场了解你要推介的产品,让消费者接纳它。

一个县如果有一个产业进入了全国的大市场,那么这个县的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就有希望了。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当天,有5家茶叶经营、开发企业与平利县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 

4月5日,在西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西安义乌商城茶叶街,陕南山歌伴着茶香,弥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正在这里举行的是平利县绿茶、绞股蓝促销推介活动。

早春的平利新茶和绞股蓝,给茶叶街带来清新的一抹绿色。在新搭起的几十个展位前,人来人往。先前就在茶叶街上做茶叶生意的平利县三阳镇茶商方传生说,这条街上经营的多是南方茶。两年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这里经营平利茶,没想到很受欢迎。现在,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被县里确定为茶叶重点扶持企业。

平利县盛产茶叶和绞股蓝,绿茶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绞股蓝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种。目前,全县已建茶园1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2万亩,年产值逾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平利县名副其实的支

柱产业。年近花甲、从十几岁就开始务茶的孙宏才,40多年见证了平利茶产业的兴衰历程,并因熟谙成为当地有名的茶叶经销商。在推介现场,他高兴地说:“过去一斤茶叶只卖几元钱,现在经过精工细作,上等的茶叶一公斤卖到1200多元,还抢手。”

在今年西洽会上,平利县利用各地客商云集古城的机会,搭建平台,大力推介平利茶产业。县委书记何邦军说:“现在做农业,要以满足市场为主,必须让市场了解你要推介的产品,让消费者接纳它。

一个县如果有一个产业进入了全国的大市场,那么这个县的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就有希望了。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当天,有5家茶叶经营、开发企业与平利县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 

4月5日,在西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西安义乌商城茶叶街,陕南山歌伴着茶香,弥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正在这里举行的是平利县绿茶、绞股蓝促销推介活动。

早春的平利新茶和绞股蓝,给茶叶街带来清新的一抹绿色。在新搭起的几十个展位前,人来人往。先前就在茶叶街上做茶叶生意的平利县三阳镇茶商方传生说,这条街上经营的多是南方茶。两年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这里经营平利茶,没想到很受欢迎。现在,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被县里确定为茶叶重点扶持企业。

平利县盛产茶叶和绞股蓝,绿茶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绞股蓝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种。目前,全县已建茶园1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2万亩,年产值逾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平利县名副其实的支

柱产业。年近花甲、从十几岁就开始务茶的孙宏才,40多年见证了平利茶产业的兴衰历程,并因熟谙成为当地有名的茶叶经销商。在推介现场,他高兴地说:“过去一斤茶叶只卖几元钱,现在经过精工细作,上等的茶叶一公斤卖到1200多元,还抢手。”

在今年西洽会上,平利县利用各地客商云集古城的机会,搭建平台,大力推介平利茶产业。县委书记何邦军说:“现在做农业,要以满足市场为主,必须让市场了解你要推介的产品,让消费者接纳它。

一个县如果有一个产业进入了全国的大市场,那么这个县的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就有希望了。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当天,有5家茶叶经营、开发企业与平利县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 

4月5日,在西北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西安义乌商城茶叶街,陕南山歌伴着茶香,弥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正在这里举行的是平利县绿茶、绞股蓝促销推介活动。

早春的平利新茶和绞股蓝,给茶叶街带来清新的一抹绿色。在新搭起的几十个展位前,人来人往。先前就在茶叶街上做茶叶生意的平利县三阳镇茶商方传生说,这条街上经营的多是南方茶。两年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这里经营平利茶,没想到很受欢迎。现在,他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被县里确定为茶叶重点扶持企业。

平利县盛产茶叶和绞股蓝,绿茶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绞股蓝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品种。目前,全县已建茶园15万亩,绞股蓝标准化种植2万亩,年产值逾2亿元。茶产业已成为平利县名副其实的支

柱产业。年近花甲、从十几岁就开始务茶的孙宏才,40多年见证了平利茶产业的兴衰历程,并因熟谙成为当地有名的茶叶经销商。在推介现场,他高兴地说:“过去一斤茶叶只卖几元钱,现在经过精工细作,上等的茶叶一公斤卖到1200多元,还抢手。”

在今年西洽会上,平利县利用各地客商云集古城的机会,搭建平台,大力推介平利茶产业。县委书记何邦军说:“现在做农业,要以满足市场为主,必须让市场了解你要推介的产品,让消费者接纳它。

一个县如果有一个产业进入了全国的大市场,那么这个县的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就有希望了。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努力。”

当天,有5家茶叶经营、开发企业与平利县现场签约,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 

江西绿茶没有标准难飘香


“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来自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信息显示:目前,全球绿茶增长迅速,供应总量同步增加,我国绿茶和特种茶出口优势明显;我国绿茶消费量约占茶叶总消费量的70%以上,且消费增长势头强劲。

“江西绿茶”面临再创辉煌的大好机遇。

然而,记者在采访茶叶专家、企业时,他们的观点令人警醒。“‘江西绿茶’唯有抓住农业部开展的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契机,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单产和效益,才能尽快实现将江西做成茶叶强省的目标。”

标准化程度低,成为提升“江西绿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羁绊

江西茶叶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的辉煌历史。据统计,江西绿茶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达50余个。传统名茶有“婺绿”、“庐山云雾”、“双井绿”、“浮瑶仙芝”、“狗牯脑”等。此外,“瑶里崖玉”、“林生茶”、“靖安白茶”等一批新兴名茶脱颖而出,尤其是“得雨活茶”为人民大会堂专供茶。

今年,全省茶园面积近百万亩,产量达4万多吨,产值可突破30亿元;建立省级无公害茶叶基地57个,婺源、修水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和出口基地县;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达43家,产品达139个;培育茶叶龙头企业100多家。客观评述,茶叶已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如此看来,江西似乎是茶叶强省了!其实并不尽然。

江西茶叶联合会副会长、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水前分析:“江西自身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茶产业弱势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归根结底是标准化程度低,这一现状已成为提升‘江西绿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羁绊。”去年,在全国21个产茶省(市)中,我省茶业茶园面积居第10,产量居第12位,出口量则仅为浙江的4%左右。从效益来看,我省投产茶园平均每亩产出不到1000元,仅为福建的四分之一;每公斤茶叶均价只有20多元,仅为福建茶价的三分之一、浙江的四分之一。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质量控制难度大,成为提高标准化水平的“拦路虎”

日前,在婺源县举行的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启动仪式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国茶叶产业现在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比,差距还很大。一是单产水平比较低;二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三是茶叶品牌建设有待完善。

全国茶叶生产现状,也是“江西绿茶”的现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质量控制难度大,市场过度分割等。江西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罗旭东说:“现阶段影响我省茶叶标准化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在于许多地方茶叶产品生产以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为基本模式,生产规模小、质量水平不高,采后增值率低,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再不加以调整,势必走入恶性循环。”武夷源茶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明进说:“我们在茶树的品种、技术、加工环节等方面都跟广东、福建的茶商有不小的差距,靠粗放式的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标准化之路。

走标准化之路,创出品牌效益,是江西建设茶叶强省的必由之路

江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江西茶叶质量的优势。

江西省农业厅厅长毛惠忠认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茶叶标准化水平的有效组织模式。从去年开始,我省着手整合江西茶叶品牌、建设亩产万元的茶叶高效标准园,通过财政补贴、扶持企业等措施,特别是通过采取加大对“江西绿茶”的广告宣传、统一包装、开设专业市场等手段,加快推进了“江西绿茶”品牌整合。婺源县林生合作社董事长金林生介绍,2005年以来,该社开始打造标准茶园,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产品与市场对接,茶农每亩收益平均达到了1万元。

江西省茶叶联合会会长胡向东说,目前,我省正按照农业部关于标准茶园创建活动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合项目、集中力量,逐步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只有走标准化之路,创出品牌效益,才能实现建设江西茶叶强省的目标。(宋海峰)

绿茶飘香情满怀


日照人素喜饮茶,不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手拿茶杯,或边走边喝,或找个清静的地方,三两成群,边饮茶边聊天,放松紧张的神经,感受生活的惬意和浪漫。沿海渔民尤甚,“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每天清晨,畅饮一顿,然后出海捕鱼,一天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情舒畅,是谓饮早茶。 日照茶素有“江北第一茶”的美誉,这是因为日照地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达213天,很适合茶叶的种植和生长。日照茶的种植历史很久远,据传,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北10公里处的河山顶峰,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只能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才能得到几片。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而且可治腹痛,至今日照市的乡野间都有很多的野茶生存着。 日照茶的大规模种植是在解放后。1964年,日照在省委号召下从南方大力引进茶树,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饮茶需求,经过两年的实验,终于在本地栽培成功。茶树引种成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国家研究部门的重视。1967_1981年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先后派专家、教授、研究员等11批,17人次来县内实地考察,并指导开展以防冻害为课题的科学实验。1972年,全国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议在日照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新疆,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代表,计190人。会后,县内自产的第一代,第二代茶籽引种到北京密云县,辽宁和新疆等地.日照茶树引种成功,使茶叶在纬度上北移了5.5度,引起了国际友人和一些研究机关的关注。 目前,经过30年的培育,日照绿茶无论是产量还是知名度,都在江北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全市茶叶种植已发展到12万亩,其面积,产量均占山东省的70%。 日照茶的炒制工艺也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研制和实践。1968年开始,在制茶中,他们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派5批21人次,去安徽、浙江取经。后拜技术骨干,能者为师,举办技术培训班,为社、队培训350名制茶技术员。开始,以手工炒制为主,后机械炒为主。1974年,省商业厅投资50万元在县城西效建日照茶厂,专门负责收购,精制茶叶。1975年,从安徽,浙江和广州等地引进珠兰,苿莉,玉兰,学习窨制日照茶,到70年代未,日照能生产的茶叶品种,有炒青,烘青两大类,还创制了雪青,冰绿,大云,苿莉,珠兰,玉兰等有地方特色的名茶,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日照茶品质特点的评语是:叶片肥厚,肉质很好,具有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等特点。 长饮日照绿茶,可调节人体的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提神利尿、消食健胃、醒目解酒、抗癌抗辐射、减脂、美容护肤、降压护齿、延年益寿等功效。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茶叶含化合物达500种左右,这些成份有些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糖及矿物质元素等。茶多酚,脂多糖等成分对人体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成分。 现在,日照茶的种植技术和炒制工艺已经走上成熟,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小有名气,在山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有江北第一绿茶之称。日照市东港区不仅是山东省唯一的“全省放心茶生产示范区”,同时还是“山东省6700公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有“南茶北引第一镇”之称的日照东港区巨峰镇。近几年来创造性地推广大棚绿茶种植技术和有机绿茶生产技术,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冬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有千亩茶园获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 同时,日照市顺应国内外茶叶市场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绿茶种植方式,积极推广和发展大棚绿茶种植绿茶和有机绿茶技术,实现四季产茶,填补了北方冬季无新茶的空白。全市大棚茶种植面积150公顷,年产大棚绿茶71吨,产值2415万元。从90年代始,日照市针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实际,在以往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又研制开发出“雪青”、“浮来春”、“茗家春”、“北垛春”等多种在市场上叫得响,富有竞争力的新品种。 日照市北垛春茶厂生产的“北垛春”茶在全国首届“觉农杯”名优茶质量评比中获得金奖,并纳入浙江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等历史名茶的获奖行列,也是山东省所有参评茶样中唯一获得全奖的产品。在中国济南第二届国际茶博会上,100克“北垛春”极品茶拍卖价高达1、4万元,因此证明了“北方名茶贵如金”的事实。“北垛春”牌高档大棚茶,已被指定为北京“老舍茶馆”品茶用茶。“巨峰”茶被人民大会堂确认为特供茶,成为中国仅有的两家人民大会堂特供茶之一。 在此基础上日照市采取内引外联,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建起的各类茶叶加工流通企业200多家。这些茶叶加工企业都分别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统一采摘质量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日照茶从质量金牌到市场名牌,借过硬的绿茶质量,拓宽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东港区的茶叶龙头企业日照市茶叶贸易有限公司获得茶叶进出口的经营权。东港区也因此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一家拥有茶叶进出口经营权的县(区)。如今,日照绿茶不仅畅销国内,而且享誉国外,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日照多次举办茶叶博览会即中国日照茶文化旅游节,从而使日照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文化已在港城悄然兴起,饮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新时尚,人们已不把茶叶只作为饮用佳品,同时也当成与国内外客商交流和接触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结识合作伙伴的上佳礼品,并在港城和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消费群体,为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深化茶文化的内涵和港城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婺源:内外兼修茗飘香


婺源盛产绿茶,享有“茶乡”美誉。长期以来,单一的外销渠道令婺源人发出了“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发癫”的喟叹。近年来,县里从统一品牌入手,注册并启用了“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出台了全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准,积极扶持名优茶生产,大力拓展内销市场,使婺源绿茶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春天——发展有机茶墙内开花墙外香

婺源是名副其实的茶乡。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1915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婺源茶叶实行统购包销,过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长期养尊处优的婺源绿茶一度应对不及,价格下跌、茶园萎缩,茶农们束手无策。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机茶的发展让茶乡走出了困惑。1996年,婺源大鄣山茶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AA级的绿色食品,次年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而后又通过美国NOP和日本JAS有机论证。正是凭借这张全新的“通行证”,大鄣山茶走向了世界,占据了欧盟有机茶市场的70%。

近年来,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抬高准入门槛,加强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设限,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婺源有机茶却凭着优良的品质,连续11年顺利通过欧盟的质量检测。

目前,该县已拥有通过省级认证的有机茶基地8个,面积达4万多亩,出口量和出口创汇额都占我国有机茶的50%以上,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4个AA级证书和7个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大县,茶叶销往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品牌茶乡上下齐努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婺源绿茶在外名声赫赫,而在内地却没什么影响。”婺源县茶业局局长李灶龙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婺源茶叶每年十之八九出口海外。长期依赖外贸出口的单一销售体制,在让茶乡人收获着希望的同时,也让他们备尝受制于人、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苦涩,由此发出了“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发癫”的喟叹。而受海外市场重质不重“牌”的习惯影响,茶乡人淡化了自身品牌的创建和市场的拓展,以致婺源茶叶长期以来没有一个为世人熟知和认可的品牌,在国内市场“名茶不名”。

近年来,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声名鹊起,催动了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一时间,全县各色茶叶品牌又蜂拥而起、竞相上市,以至于“品牌相斗、真伪难辨”,严重制约了婺源茶产业的发展。

拓展内销市场,统一品牌势在必行。从2004年8月1日起,该县正式统一启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实现了婺源绿茶使用商标、产品质量标准、宣传口径的“三统一”,生产、加工、销售等均按标准化运行。去年,县里又经批准出台了全省第一部茶叶省级标准——“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并把“婺源茗眉”确定为婺源绿茶的主打品牌,组建了新型茗眉研制小组,实施了“婺源茗眉”的炒制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严格规定商标使用条件,定期组织质监、茶叶管理部门对茶店、茶楼及市场上的流通茶叶进行监督抽查。

品牌的统一,名优茶的扩展,提升了婺源绿茶的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畅通并拓宽了内销市场。去年,该县采制名优茶增至1100吨左右,内销茶叶产值超1.5亿元,占据了全县茶业系列产值的半壁江山。同时,在去年的茶文化节期间,“婺源茗眉”直接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

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促发展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茶更需勤吆喝。品牌的统一,为推介婺源绿茶、拓展国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去年以来,婺源多次举办茶叶新闻发布会、媒体记者见面会,成功举办了2006年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婺源)闭幕式暨“婺源茗眉”之春活动,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先后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茶产品、茶文化展示会12次,为宣传、推介婺源绿茶摇旗呐喊,有效提高了“婺源茗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越来越多的茶乡人也纷纷开茶店、办茶庄,将婺源绿茶的销售网点伸向四面八方。如今,在北京、上海、南昌、武汉、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由婺源人开办的销售网点已迅速扩张到了百余家。

茶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些精明的婺源人更通过发掘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品味。该县茶企业主方根民投资2000万元建设江西最大的茶文化中心,举办融茶宴、茶艺、茶歌、茶舞为一体的系列茶文化活动,让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茶艺馆、文化茶楼20余家,在整理出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3种婺源的基础上,还引进了外地的一些技艺表演及日本、韩国的。

一个个茶企业应运而生,一座座茶园生机勃发,一户户茶农热情高涨,驱动着婺源“以叶兴业”战略的跨越式推进。如今,该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已增至11家,涉茶农民已占农民总数的85%,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逾6万人,跻身全国茶叶生产强县行列。

衢州缪家村黄茶飘香 黄茶产业圆“脱贫梦”


黄茶是我国所特有的茶叶,因其独有的色泽黄亮、汤色橙黄等品质特点,受到我国许多饮茶爱好者的喜爱。黄茶不仅是一款味醇香甜的茶叶,还是人们摘掉贫困帽的“致富茶”。衢州缪家村,经过几十年不断地发展黄茶产业,不但带动200多茶农脱贫致富,还美化了缪家村的生态环境,此时正是黄茶飘香的好时节。

缪家村

中秋、国庆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衢州龙游县罗家乡缪家村的茶农缪述钢,却马不停蹄赶往江西,拓展黄茶的营销市场。

1999年春天,缪述钢在满园的茶青中,发现几片金黄色的嫩叶,亮黄得抢眼。于是,就随手把这几片黄叶子拣了回来,并单独炒制成茶。他发现,泡出的茶水也呈金黄色,味道更醇更香。从那以后,这株野生茶树被他们兄弟俩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

缪述钢将宝贝黄茶拿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结果出乎他的想象:各项有效指标均高于普通绿茶,尤其是氨基酸含量达到10.4%,是普通绿茶的2倍至5倍。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将此品种正式命名“中黄3号”,双方还正式签署了《共同加快黄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开始了更大范围种植和推广。

缪述钢信心倍增,他决心要把培育出来的黄茶做大。通过不断的研试,缪述钢掌握了一整套黄茶种植、扦插与制茶技术,同时成立合作社、注册商标,他攻茶道、拓市场、做推广,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黄茶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整个罗家乡目前黄茶种植面积达千余亩,直接带动200多农户一起加盟。

缪家村

与缪述钢的坚持一样,弟弟缪术强也成为黄茶产业的拓荒者。身为缪家村的村支书,缪术强成立了龙游兰崖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出任理事长。他站在金黄色的茶苗基地里,指着对面的山坡对记者说:“如果这些山坡,以及可利的用土地都种上黄茶,村民的收入翻一番将不再是美梦,整个村子也融入到了美丽的茶园中。”

缪术强说,他哥哥想的是怎么对外推广黄茶,而自己最希望能带着更多乡亲们,通过种茶增加收入。随着黄茶市场的不断扩大,龙游县和罗家乡两级对缪家村黄茶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村民种一亩黄茶将得到2400元的补助,基本实现了农户投资种茶不用自己掏腰包。

更重要的是,罗家乡正在谋划在缪家村建设一个黄茶公园,让大家游玩的同时了解更多茶文化,目的就是将黄茶做成一二三产联动的产业。“茶园中还会套种更多花草树木,植入更多亭台楼阁,可以想象,未来的家园、茶园和大花园将融为一体。”缪术强说,乡亲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将节节攀升。

福建茉莉花茶----芳踪难觅 何日飘香


[摘要说明]福建茉莉花茶----芳踪难觅 何日飘香

陈金水: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茶人之家”副会长

福建作家冰心平生最喜喝的茶便是茉莉花茶。“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冰心89岁时,在《我家的茶事》一文中写道。

“夏喝绿茶,冬喝红茶,一年四季喝花茶”,研究了花茶数十载的福建茶专家陈金水老师提起茉莉花茶,也是禁不住的唏嘘感慨———福建茉莉花茶曾一度是福建的骄傲,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福州人都好喝茉莉花茶,然而这种曾经风靡全国的花茶如今却渐渐走向其“命运”的低潮……

昨天的辉煌 占全国花茶产量60%以上

茉莉花茶既有茶香,又兼茉莉花香,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陈老师说,福建由于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生产有极其优质的茉莉花,因此从1851年茉莉花茶商品性生产以来,福建茉莉花茶发展得很迅速。上世纪30年代生产达到高峰期,到1978年产量达到近1万吨,创下纪录,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产量1.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与此同时,福建茉莉花茶供应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约占全国花茶产量的60%以上。

“老一辈的福州人,无论是泡澡堂还是听评话喝的都是茉莉花茶,福建作为茉莉花茶的发祥地,让许多福州人都感到自豪。上世纪80年代的闽东‘天山茉莉银毫’、寿宁‘福寿银毫’、福州的‘闽毫茉莉花茶’、‘罗星塔牌’茉莉闽毫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花茶,而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叶企业也都选购福建茉莉花茶,还在闽建立基地……”说起福建茉莉花茶昨日的辉煌,陈老师依旧洋溢着自豪。

今天的困惑 “福建味”走向市场低潮

由于福建特殊的土壤、气候,所产茉莉花蜜味醇香,且富含营养成分,福建制茶人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其烘青品质清香醇和,很适应茉莉花茶品质要求,加上精湛的窨茶工艺,加工的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浓郁,茶味花香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福建味”,迥异于其他地区,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许多北方人认准的茉莉花茶就是“福建味”。然而,即使是畅销已久的“福建味”,如今的市场却开始渐渐走向低潮。

究其原因,陈老师介绍,花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上世纪90年代,随着沿海对外开放,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茉莉花种植及花茶生产逐渐向西部转移,逐渐出现了“福州花茶广西窨”的现象。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广西等西南地区紧抓茉莉花基地建设,广西不断发展茉莉花的生产,并将供销市场建立管理得十分规范,使广西拥有了全国最为广大的茉莉花源和最有效的代工窨花生产与管理,各地茶商都将茶叶运至广西加工,就像福州早期为北方茶叶加工香片的历史重现,而1994年广西茉莉花产量也首超福建。“此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榕城人饮茶的习惯也有了改变,许多饮茶人已逐渐倾向于饮用闽南的乌龙茶,而也正因乌龙茶的‘风生水起’,其概念深入寻常百姓,土生土长的福建茉莉花茶,也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慢慢远出了人们的视线。”

明天的创新 茶业发展急需工艺改革

对于福建茉莉花茶产业走向衰落,陈老师深表痛惜。陈老师说,茉莉花茶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能促进大脑功能,保护神经细胞,清凉明目,还有镇静止痛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福州曾有四五百家花茶厂,如今却所剩无几……为此,长期从事茉莉花茶研究的陈金水老师呼吁:“在现在茶叶消费多元化的态势下,有必要加强茉莉花茶的正面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茉莉花,要从科技入手,多方面努力重振福建茉莉花茶品牌市场。”

陈金水分析,要振兴福建的茉莉花茶,要加强茉莉花的品牌建设,在品种栽培方面,要通过实施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茉莉花香,另外还要加大茉莉花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加工方面,加大茉莉花窨制机械的研究,尤其是要通过改进茉莉花的窨制工艺,提高茉莉花在窨制过程中香气的利用率,减少鲜花的使用量,提高茉莉花茶的窨制效率,要使茶叶生产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降低成本。“茶叶工艺改革是关键,机械化生产尤其迫切,机械化生产能减少劳动力,降低制作成本,可让行业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青茶的产区分类闽北青茶、闽南青茶、广东青茶和台湾青茶


青茶按照产地不同,一般分为闽北青茶、闽南青茶、广东青茶和台湾青茶;从外形上区分有条形青茶,如闽北青茶、广东青茶,半球形或颗粒状青茶,如闽南青茶、台湾青茶。从品质上区分有清香型和浓香型两类,市场上销售的青茶多数为清香型。

闽北青茶

闽北青茶主要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一带,建瓯、建阳、南平、水吉等地区也有种植,闽北青茶为发酵较重的青茶,全年可采三季,每年从四月下旬开始采摘制作。名品为武夷岩茶和闽北水仙。

闽南青茶

主要产于福建省南部的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平和县、华安县等地区,闽南青茶发酵较轻,一般以茶树品种命名,主要品种有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闽南水仙、永春佛手、色种等,以铁观音品质最好,最有名气。

广东青茶

广东青茶主要产于凤凰山区一带,及饶平、梅州等地,主要品种有水仙、单丛、色种等,以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品质最好,凤凰山区由凤凰山、乌岽山、万峰山等组成,山的海拔高度在千米以上,生态环境优越,得天独厚,其制作工艺由福建传入,又不同于福建青茶,制作工艺讲究,形成广东青茶独特的“山韵”、“蜜韵”。

台湾青茶

台湾省几乎县县产茶,主产区在阿里山一带、南投县、台中、嘉义、花莲、高雄、台北等地区。台湾青茶是由福建传入的,发酵程度各有不同,轻发酵如文山包种、冻顶乌龙等,中度发酵如木栅铁观音等,重发酵如白毫乌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