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国政治的宠儿

发布时间 : 2020-10-23
中国有那些茶 中国有哪些有名的茶 中国有名的茶类

【www.cy316.com - 中国有那些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中国政治的宠儿”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中国政治的宠儿”相关知识!

馥郁芬芳的茶叶自古以来就是高洁的代名词,为文人墨客所爱。但你是否知道,在中国政治的舞台上,茶叶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个中国政治的宠儿。

1961年春,周恩来陪外宾造访龙井茶著名产地之一梅家坞,喝完最顶级的“明前”龙井后,特意向周围人强调:“龙井茶的味道这么好,倒掉太可惜。”言毕,将茶根倒入口中咀嚼咽下。周恩来懂茶,爱绿茶,但喝完茶汤后吃掉叶子显然不是绿茶之道。

这应该是向毛主席喝茶习惯的公开致敬,毛泽东喝茶喜欢吃掉茶叶是公开的秘密,而周恩来吃茶叶的记载仅见此一次。1961年虽不像后来的文革,但前有高岗、饶漱石,后有彭德怀,而周恩来先是1953年变成只管外交的总理,后虽因高岗倒台恢复部分权力,但1956年后多次令毛不快,1958年被迫连续三次公开检讨,毛对前两次颇不满意,特令不得由秘书代写检讨。

不过,总理将剩茶倒入口中的吃茶动作并不专业,毛泽东的吃法是用三指直接捏了茶叶送入口中——这是喝熏茶留下的习惯。熏茶,为湖南宁乡、平江、望城、湘潭、湘阴、湘乡等地乡村独有的茶叶加工方式,系将新鲜茶叶在铁锅中杀青后,再用柴草、谷糠用类似熏腊肉的方式烘干而成,虽属绿茶,却呈黑色,闻起来有股凶猛的烟火味。

熏茶不像一般绿茶只摘春茶取其嫩叶,故茶叶粗糙经泡耐嚼,茶味浓郁甚至略有回甘,所以熏茶区人民喝茶,喝完茶汤后,都会用三指捏了茶叶放入口中咀嚼,这是标准动作。中共高层中,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人皆生于熏茶区,积久成习,毛泽东后来虽天天喝龙井,却是把它当熏茶来喝的。

当年周恩来喝完茶后特意留下几角钱以为茶资,喝掉的那点茶实际卖不到这个价,但普通人也无法以这个价买到它。今天,正宗龙井或碧螺春等顶级绿茶,依然是首长们的最爱,但要和首长们喝到一样的茶,就得花上比不那么出名的好茶高几十甚至上百倍的价。

茶是中国送礼文化的最集中体现,是身份、等级、地位的象征物。权力与金钱决定了什么茶能成顶级茶,什么茶只能是低端茶,也决定了茶市行情。

茶和烟、酒一样,在中国是带有强烈送礼特征的特殊商品,送礼会导致极大的差价,这使得中国烟、酒、茶的价差举世罕匹。香烟虽然是高度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完全不讲产地、时令,但最低端和最高端的价差仍达500倍,市面上能见到的白酒,最大价差近千倍,若算上拍卖会上的天价,则会接近十万倍。

中国茶叶生产高度分散,没有厂商品牌只有产地品牌,非常讲究产地、时令和故事,制造价差的理由极为强大,所以,最便宜的砖茶与最贵的茶就有上万倍的价差,若算上各种拍卖会上的天价,价差可达50万倍。所以你去茶叶专卖店,销售通常会问你是送礼还是自用。

武夷山大红袍的母树,从这里出产的茶叶曾在上海拍卖出1克近1万元的天价,武夷山市副市长则对此非常满意,表示“上海是我们的福地”

只是,能卖出天价的产茶地,茶农所得也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多。能从当地品牌获得最大溢价收入的茶农,大概当属被认定为正宗西湖龙井的几个村落,即便好年景,一亩茶田所得三五万元,这已是上限。

而售价堪比毒品的茶叶,虽在中国多不可数,但茶叶均价并不高,2012年茶叶行业的生产总值,每斤不过27元,出口茶叶则半之。由于农药残留的恶名,2011年10月欧盟实施的新法规,对中国出产的茶叶显然有针对性歧视,譬如限定抵达的空港及海港,由随机抽查改为10%的强制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

自用茶还是送礼的“商务茶”,外观就能区分出来,无论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自用者包装简单朴素,往往仅以满足密闭不易变质的要求即可,而商务茶包装则唯务隆重奢华,有时包装成本甚至会高于茶叶成本,无论是绿茶还是乌龙茶,多用红、紫、金,风格类乎2001年APEC会议上的唐装,浓浓的中国风。

当然,直接送给中央首长的茶,包装上依然秉承一贯的低调朴素,与人民群众喝的廉价花茶、绿茶外包装并无显著区别,要么是寻常的铁罐内封一锡纸袋装的茶,要么就是内衬防潮锡纸的牛皮纸包装,外面再套一塑料袋。外包装上简单地印上产地名。

刚刚过去的2015年,虽有无数茶厂斩获各种国内、国际金奖,但对整个行业而言,实在是一个寒冬年份,由于反腐,大批高端茶叶的价格惨遭腰斩。而政商茶第一品牌福建八马,上市计划不幸遇到八项规定,最后于2015年岁末勉强上了新三板,全国各产茶之乡,唯一大有收获的,是以生产黑砖茶著名的湖南安化。

茶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政治的宠儿或许与其所象征的高洁淡雅分不开,它表达了一种政治清明的追求,而在当今中国政治大力反腐的背景下我们相信,中国政治舞台上会出现更多的君子秉持茶道,创造一个光风霁月的太平盛世。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马互市”与政治


对于好茶者在静心品茶中,似乎是讨厌政治,也不喜欢过多谈论政治的话题,更多愿意讨论禅机、文化艺术或日常生活中轻松的话题,而事实上,茶在我国的历史上,如同新中国建国后乒乓球被作为外交载体一样,最早从唐代开始,用“以茶治边“的方式,也曾被统治阶级作为政治用途,这段特殊的历史值得探讨。

自唐代以来,由于朝廷对外作战和防御的需要,需要大量的马匹,而产马在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区,又需要茶叶、盐等生活必须品,于是,产生了“茶马互市”的贸易,为了政治统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到宋代时候这项贸易被朝廷强化为一项政策并形成制度,制定了茶马贸易具体实施办法,规定茶马交易不能自由进行,必须在依照朝廷规定并在朝廷指定的机构进行交易,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这段长达几百年之久的历史,也受到部分学者的责难,将其称为封建王朝“以茶治边”的一种策略,也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对边疆地区施行“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的一种手段。

而事实上,对于我国边疆地区的居民来说日常食肉饮酪,茶能解油腻、助消化,他们对茶有特殊爱好,茶与盐同属于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从许多谚语也可以看出:“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进而到“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的地步,可见茶在高寒边疆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当时,宋代设立了茶马交易管理机构,对茶马交易规定非常详细,例如,如易马数额与价格“随市增减,价例不定”;“马价分九等”,按马骏驾折茶不一;买马的茶价低于专卖价格。所有这些规定都是符合商品交换原则和商品经济市场客观规律的,使茶马贸易得以持续开展,因此,尽管当时限制茶马的一些交易,但茶马互市贸易是双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物资上的余缺调剂,是互惠互利的。

虽然茶被用作政治用途,但客观上讲,茶马互市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扩大了茶、马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茶业发展,带动了边疆和内地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科学和文化艺术交流,对推动边疆地区开发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茶马贸易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

探讨宋代茶茶叶的政治属性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 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抬属性。

古代茶人的宠儿:武夷茶


三教名山武夷山是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天堂,但你是否知道这座名山与茶叶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武夷茶更是凭借其可口的口感赢得历史上众多茶友的喜爱,成为古代茶友的宠儿。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历代茶人如何点评武夷茶。

唐·陆羽在《茶经》中称:“上者生烂石”,建州茶(当时武夷山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宋·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称武夷茶的滋味:“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武夷茶的价值使:“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喝武夷茶吧!“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宋·陆游称赞武夷茶:“建溪(注:含武夷山)官茶天下绝”。

明·许次纾在《茶疏》中称赞“于今贡茶……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明·王应山《闵大记·食货考》称赞:“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建、汀在皆有之,然茗奴也。”

清·乾隆在《冬夜煎茶》中称赞武夷茶:“建成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清·袁枚《随园食单·茶》中评赞武夷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味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颜有玉石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固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沦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清·陆廷灿在《续茶经》中称赞:“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清·郭柏苍在《茶》中记述:“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凡茶,他郡产者性微寒,武夷九十九岩产者性独温。”

晚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记载他游武夷住宿天游观中,与静参羽士夜夜谈茶事,“今之品茶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帽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他把品赏武夷岩茶品质的感受高度概括为“香、清、甘、活”四个字。依次递进。

晚清台湾“太史公”连横在《雅堂笔记·茗谈》中写到:“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之茗,厥种数十,各以岩名,上者每斤一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处之茶,不可饮也。新茶清而无骨,旧茶浓而少芬,必新旧合,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啜之而甘,虽历数时,芳留齿颊,方为上品。”

现代的蒋希召在《蒋叔南游记》(公元1921年)中记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土杂砂砾,厥脉甚瘠,以其踞于深谷,日光少见,雨露较少见,雨露较多,故茶品佳,且其种亦自有特异者。”

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公元1943年)中写道:“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其泉冽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

吴觉农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公元1942年)中:“(武夷山)是以所产茶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味兼红茶绿茶之长。”

怎么样看过这么多人对于武夷茶的高度评价,你是否也想喝上一杯。那便动身前往武夷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喝上一杯沁人心脾的武夷茶吧。

宋代茶叶政治属性的探讨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 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抬属性。

探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


探讨宋代茶叶的政治属性

几千年前,茶被发现并作为药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茶的用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关于茶对人体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引起人们对茶莫大的兴趣。然而,茶的这些用途,都属于商品功能或物理功能的范畴,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对宋代茶的政治属性作一探索。

积贫积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但是在北方,散布在辽河流域及今热河一带钓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散布在今甘肃至陕西一带的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散布在今东北境内的女贞族也在北宋未建立了金政权,接着又有蒙古族奴隶主集团的兴起。这些政权,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疆域,实现野心勃勃的黄梁美梦,在政治上不断向宋王朝提出要求,把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扩大到民族矛盾,造成壁垒森严的对峙局势。

宋太祖在统一国家建立王朝以看,总结了中晚唐以来宦官擅权,潘镇割据导致泱泱大唐覆灭的教训,在执政的第二年就采纳了赵普的建议,杯酒释兵权,防范武人跋扈,而重用文人,朝廷大臣、州郡长官几乎都是文人,提高了文人的地位,这就是宋代的政治特色。

北宋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策略,把重兵屯驻在国内要冲之地,专力防范农民起义,而在边境仅驻守可资防范的部队,这种麻痹轻敌的错误战略,给伺机而动的辽国等以可乘之机。同时,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对自己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肯放松和让步,这就更加刺激了民族矛盾,以至硝烟四起。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对辽战役开始,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得屈辱求和或割地,成为中国中世纪史上懦弱无能的政府,史称积贫积弱王朝。

绢、铜钱、茶叶

宋代的北疆,相继建立的西夏等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频频向宋发动军事进攻,迫使宋加强战备,增强防范能力,耗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财政拮据和战马短缺成为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而解决这两大难题就成为最大的政治。

北宋建立以后,开始以绢、铜钱、茶叶折支马价。但是一匹绢值为一贯,一匹马值为三十贯,用绢买马显然是朝廷难以负担的。每年消耗铜资源铸造的铜钱既使全部买马也就只能购买几万匹。况且,有司言,戎人的钱,销铸为器(兵器),在军事上造成很大的危害。

宋代,年产茶五六千万斤,全国人口最多是为四千余万,茶叶人均占有量为一斤多,(编者注:现在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约为六两,当时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有充沛的货源用以外销。当时茶叶是国家专卖,所的的茶利每年都友好几百万贯,国家利源,茗居半。茶利能为为中央财政提供几万匹马的马价。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马,是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茶与马的比值,随供求关系、民族关系等因素常有涨落,另外,马有骏驽之分,茶有优次之别。南宋时,马源短缺,马价上涨了10倍多,造成马贵茶贱,博马由北宋年平均约2万匹降至约5000匹。

仁宗时西夏发动对宋战争,茶马互市停止,使西夏饮无茶,衣帛贵,竟成为停战议和的原因之一。

再从宋对外贸易来看,《宋史食货志》载,建炎四年(1130),宣抚使张浚奏,大食国遣人进珠玉宝贝。上曰大观、宣和问不以茶博马,惟市珠玉,故武备不修,遂致危弱如此(指宋朝南迁)渝张浚勿受,量赐予以答之,佐证不以茶易马,已危及国家安全。

从以上对绢、铜钱、茶叶博马的利弊分析,可以认为,以茶博马是最理想的举措。

战马羁縻马

榷茶博马是宋代的边陲要政,所以朝廷特别重视。王安石变法期间,却认为榷茶所获利不多,与神宗的看法有严重分歧。由于西北边防战马和军饷需要,在神宗亲自主持下,于熙宁七年(1074),派李杞到四川成都府路设置大提举茶场。在秦州设置大提举买马司.翌年8月,李杞奏卖茶博马,乃是一事,二司合并为一,更名为都大提举茶马司.由该司构建管理机构,制定法规,统筹榷茶博马宜,岁以2万匹为额。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正式实施。过去用绢、铜钱、茶叶等相兼的博马贸易发展成为以茶易马新的历史对期。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前,市马分为二,其一曰战马其二曰羁縻马。榷茶主要是买战马,军事上保证战争需要,政治上通过互市保持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维护边境安宁。其次才是买羁縻马。所谓羁縻,就是笼络使不生异心,不反对宋王朝。羁縻马产于西南,不及西北马马体健壮高大、奔驰敏捷,羁縻马经挑选后,只有一小部分补充战场急需,其他多分配内地部队。买这种马的目的,主要是用经济手段安抚边疆民族,遏止他们不至发动战争,所以对愿意归顺称臣的就卖茶买马,否则就不卖茶不买马,即采取威抚相结合的政策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打的还是茶叶这张牌,这就更加突出了茶的政治属性。

福建10名女大学生世博将为各国政要表演茶艺


“您好,欢迎您”“您好,请喝茶”……昨日下午,离世博会十几公里的上海静安区达安广场C楼4层,10位福建女孩正一次次演练着,这些话她们每天都要练习数百遍。

女孩们都是来自福建武夷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产生。两天后,她们将进入上海世博会国际信息发展网馆,在世博会184天时间里,为前来该馆参观的各国元首等贵宾泡茶表演茶艺。

200人报名10人入选要求:茶艺+外语+身高

练习坐姿

“选拔非常严格,这些女孩入选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茶艺队,都很不容易。”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王捷说。今年年初,省茶叶学会受世博会主办方委托,组建10人茶艺队。

福建是三大茶叶的起源地,其中武夷山与红茶、乌龙茶都有很深的渊源,武夷学院有培训茶艺的传统,成了挑选世博茶艺小姐的首选。

“年初我们与学院沟通后,学院非常重视,为此进行了全校总动员。因为是挑选世博茶艺小姐,我们依据茶艺表演特色制定严格条件,如报名者要有专业茶艺表演基础、茶艺理论知识、外语口语,身高在165cm以上,个别还需懂得传统乐器弹奏。最终在200名报名参选的学生中,选出10名世博茶艺小姐。”王捷说,“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国际信息发展网馆中,她们是唯一一支专业茶艺展示队,从开幕到闭幕要一直为世博服务180多天,主要任务是为到馆参观的各国政要、联合国高级官员以及其他贵宾,展示中国茶艺。”

“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有大几十个人报名,最终只有我和其他两名同学入选。”1990年出生的林美芳同学说,高级茶艺师、身高超过165cm、英语四级,这是她入选的最重要的3个条件。4月15日,10位女生赶赴上海,开始为期半个多月的强化训练,进行最后冲刺。

为了最美的微笑每天咬半小时筷子

“上筷子,咬住。”昨日下午3时许,教练赵璐一声令下,10位女生纷纷拿起一根筷子咬在嘴里,面带微笑。

“微笑是茶艺表演最重要的表情之一,不笑或者笑过头都不好。”赵教练说,为了最美丽的微笑,参加表演的10位女生,每天都要练习咬筷子,一练就是半小时,“咬筷子也有讲究,用上下唇各4颗牙齿咬住露出的微笑才最到位。”

站姿坐姿也是练习的主要功课,“每天要练习靠墙站,头、背、肩、脚后跟都要紧靠墙壁;两脚膝盖间夹一本书,锻炼两脚并拢;端坐必须抬头、收下巴、挺胸收腹,坐椅子只能坐一半,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向同侧倾斜;还要做手操,锻炼灵活柔美的指法。”茶艺队队长大三女生欧依妹说。

在学校里,茶艺队女生的茶文化知识都是拔尖的,都有较深茶艺功底,如今仍要强化训练岩茶、铁观音等7大类茶叶的泡法,仅乌龙茶就有18道程序,从水温到茶叶量控制等都有着严格要求。

此外,茶艺队每天都要苦练英语口语,“所有跟茶艺有关的,如茶盘、茶叶、瓷器等,都要学会用英语来做介绍。”外语老师彭冉说,彭老师是上海人,16岁去瑞典留学,此次特意回国教茶艺队口语。

头顶书本练站姿稳定性

为各国元首政要斟茶女生们既兴奋又紧张

在国际信息发展网馆表演茶艺,10位女生将分别负责2个贵宾室和1个茶艺室,其中两人负责弹奏古筝助兴,她们不仅代表福建,更是代表了中国的茶艺形象,向来访的各国元首等贵宾服务。对此,女生们表示“既兴奋又紧张”。

“排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欧依妹说,为了在世博会中有更好的表现,同学们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大早开始练,中午吃完饭稍事休息就又继续,每天仅形体就要练5个小时,训练要穿5公分高的高跟鞋,一开始大家练得腰酸背痛,不少同学腿脚都肿了,连鞋子都穿不进去。”

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女生们的茶艺得到了大大提高。“首先是气质非常突出了,身姿挺拔、姿态优美、精神气十足,更关键的是,这些特征都从一开始的僵硬变得自然了,把她们放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找出来。”赵教练说。

如今,部分女生比较担心的还是英语问题,“外国游客太多了,许多表达都不太一样。”林美芳说,但她很有信心,“我们可以用肢体语言弥补,我们会微笑,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它可以让客人感受到我们中国人的热情,可以征服任何人。”

中国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文化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有关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中国在古代,饮茶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相传,中华茶文化的号角是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吹响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书法、宗教、诗词、绘画、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乌龙茶、花茶、白茶、绿茶、红茶、黄茶。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中国的“茶”文化


常听到中国研究民族文化理论家的两句名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说不能概括全貌。我对理论这套玩意不是内行里手,对这种异议提不出什么异议,我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茶文化就是一个例证。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槚,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禅宗吃茶去公案的诞生,中国茶还漂洋过海到达日本,这也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说法可能和风行宋朝的斗茶有关,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也记载着宋代对茶之产地、茶季、采茶、蒸压、制造、品质鉴评等发展情况。

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晓写就的一本《中国茶摘记》里有详尽的说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沙俄。明崇祯年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从中国购买茶叶。到了清代顺治年间,中国茶开始传入到德国。十九世纪末期,中国茶叶、茶树、茶种又先后传入了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乌干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谓遍地开放,在世界各地显示出不同的文化风采。于是中国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变成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没有不饮茶的民族了。

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禅宗开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两者相结合。先前,中国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为每天要饮茶,方知青、红、黄、绿茶之类,这多半是和自己的饮茶习惯有关。但是,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并不注重茶类之分,茶品之分。茶类、茶品他们早已烂熟于心中了。比如龙井、碧螺春、铁观音、君山银针、毛尖、毛峰、云雾等,谁人不知?而是注重着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所以我说,茶文化精神层面上的一切是关键。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道体现的较为深刻。

星换斗移,时移势迁,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认为是适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茶文化何能例外!在举世审美价值、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剧变的情况下,青年人首当其冲。中国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挡不住麦当劳、肯德基等等的冲击,茶不也难逃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星巴克咖啡等洋饮料的夹击吗?遑论茶文化!令人难过的是,时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不在精神文明范畴的亚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中大放异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兴中国茶文化的呼声已经响起了许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却收效甚微,有识之士,憬然忧之。我想,现在国内寥寥可数的几本茶刊,如上海的《茶报》杂志、杭州的《茶博览》杂志、广州的《茶文化》杂志等且都是内部刊物,流通范围太小。唯江西的《中国茶文化》号虽为公开发行,但也只能将就在《农业考古》编辑部的名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无论怎样讲,这些办刊之人毕竟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领头羊,他们真是劳苦功高,让读者能深刻而又具体的感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许多细致的情况,圈外人是难以知识的,通过这些刊物,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想读者对此会十分感激的。

这样能不能就振兴和弘扬中华茶文化呢?我想是能的。自从台湾茶艺导入大陆,全国各地的茶艺馆像雨后春笋不断涌出,加之近些年来国内外茶文化活动频繁不断,这正是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高潮。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几多兴衰,其故颇多,大小气候都有,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振兴和弘扬茶文化也就不能操之过急,要求立竿见影是难以办到,现在我们只能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各个方面进行工作,假以若干年,庶能有成,在这方面,各地茶文化的NGO组织(民间)做出的贡献不小,其精神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