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腻了,来一碗令人食指大动的茶泡饭!

发布时间 : 2020-11-24
安徽一碗红茶价格 满碗花茶 茶怎么来的

安徽一碗红茶价格。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宅腻了,来一碗令人食指大动的茶泡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宅腻了,来一碗令人食指大动的茶泡饭!”相关知识!

不宜外出的特殊时期茶友们都在宅家喝茶深隐于茶,也自得其乐除了泡茶,还有什么有关茶的“玩法”?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茶泡饭”。

说起茶泡饭,这真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

顾名思义,茶泡饭,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把茶水浇在米饭上的一种食物。茶泡饭的制作非常便捷,取材也很简单,只要熟饭、茶、盐、开水四者俱备就能做成一碗最基本的茶泡饭。

其制作之简单,成为鸡蛋拌饭之后又一集省钱省时省力之大成的食物,却不只一次出现在动漫、日剧和日本电影中,成为日本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

茶泡饭虽是日式餐单中的常客,然而中国古代早已有茶泡饭的吃法,不过现在它更多地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在日剧《深夜食堂》里有三位都是大龄未婚愁嫁女青年的常客,她们最爱的就是茶泡饭,三个人经常约定时间一同去老板那里边吃茶泡饭边聊关于男人的话题,被称为“茶泡饭三姐妹”。

还有1952年的电影《茶泡饭的滋味》,两位来自贫富截然不同身份背景而相处不来的夫妇,在矛盾空前激化的时候突然面临离别。随之夫妇两人在同吃茶泡饭的时间里,终于和解。

茶泡饭似乎成为艺术家们表达情绪的常用意象,而我们看到这种寡寡的茶泡饭,内心可能不容自主地升起一个疑问:一碗茶泡饭,究竟有什么魔力?这真的会好吃吗?

茶泡饭的历史

日本人最早吃茶泡饭可追溯到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当时的日本贵族喜欢在饭里浇入热水或热汤,也被称作是「水飯」,或者「湯漬け」,将之视为亲胃的食物。WwW.CY316.CoM

室町时代,代表简朴雅静的茶以及茶具等从中国传入日本,这时候用茶泡饭对于经常干体力活的庶民们来说,食材简单,节省时间,加入茶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战国时代时茶泡饭被称之为「武士之食」。日本武士在行军作战中,用热茶泡米饭,加上佐料,即饮即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饥提神。

到了江户时代,茶泡饭开始得到普及。工作的人们为了在休息时间尽快解决吃饭问题,都纷纷选择能快速吃完的茶泡饭。这时候茶泡饭的种类开始丰富起来,会在上面加一些小菜佐料。同时提供简便餐饮的店铺「茶漬屋」也出现了,成为典型的庶民快餐场所,而茶泡饭就是其中的国民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食物供应短缺,茶泡饭便成为普通家庭简单易制的食材。许多人吃茶泡饭,喝酱汤,茶泡饭被看做是贫苦之味或是平民饭食的代表。在此后的日本文学故事和电影里,常常会出现茶泡饭,这让很多年长的人怀旧,也激发了很多年轻人想去尝试这种味道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将茶泡饭这一传统食物带到今天。

当然,时至今日,茶泡饭的种类越来越多,食材越来越精致,营养价值也越来越高。在茶泡饭中加入芥末、酱油、酱汤、味淋、芝麻,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配菜如梅干、海苔、鳕鱼子、鲑鱼、金枪鱼、鳗鱼、鲷鱼,原本单纯的茶泡饭便有了无限的可能。

制作茶泡饭的讲究在哪?

日本著名食客北大路鲁山人,是将茶泡饭从快餐层面提升到美食高度的人。他一心认真钻研茶泡饭,在他眼中,要想做一碗美味的茶泡饭,最重要的步骤是三个:煎茶、凉饭、点缀。

茶汤是茶泡饭最主要原料之一,日本茶泡饭使用的茶,最早、最具有普及性的就是煎茶,也就是常见的加工绿茶。煎茶的茶香味和微苦的味道,能够使茶泡饭更有味道。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玄米茶、焙茶、番茶、抹茶等,做茶泡饭的茶最好略浓一些。

现在也有很多人加入白开水(就是「湯漬け」)、高汤、乌龙茶等。夏季天气较热,有一种「冷やし茶漬け」是浇冰茶。而在店里吃茶泡饭的时候,有的店家会提供自家秘制的高汤或加入当地的特产。

让茶泡饭这道料理发挥出最大美味,也离不开米饭的作用。茶泡饭中的米饭不能太软,不能黏糊糊的,当然太硬也不行,就要粒粒分明,口感恰到好处。煮好后将其稍微放凉一些,使温度恰到好处,细细咀嚼就能尝到米饭的香甜,别有一番风味。

而茶泡饭最基本的点缀是海苔和鱼干,海苔一般用加盐烤过,再加工成的海苔丝;鱼干通常是鲣鱼、鲑鱼和鱼籽等鱼干类食品。

在日本最为常见的茶泡饭是梅干茶泡饭,日本人很喜欢用简简单单的梅干配饭,像梅干饭团,梅干便当都很普遍。梅干茶泡饭佐以盐、梅干、海笞等配料,把海苔切成条状,和饭一起用绿茶泡。

这些年日本茶泡饭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自己想要的佐料。一碗茶泡饭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其极强的包容性和可变化性。不管添加何种食材,都能在与茶汤的融合中,碰撞出全新的味觉记忆。

茶泡饭的精神意义

茶泡饭是如此简单的一种食物,正餐之间觉得肚子饿了来一碗,或者赶时间的时候也可以来一碗。它既是一碗可以快速解决饥饿问题的简单餐食,也是一道蕴含了人生哲理的传统料理。

在食物之外,茶泡饭更具有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意义。

在煮好的米饭上直接浇上热茶放入配料,虽然很简单,但是它恰恰融合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个字,概括了一些日本人平凡且清淡的日常生活。偶有涩味,却是生活的点缀。

老电影《茶泡饭之味》里,茶泡饭成为了夫妇两人从矛盾对立到温情和解的介质。因为它的简单纯粹,人们也总会用“茶泡饭的味道”用来形容如细水常流般的夫妻生活。

这似乎也在提醒着现代人,最简单朴实的一蔬一饭,往往就是最治愈人心的美味佳肴。

另外,茶泡饭具有很好的解酒、消食、养胃的功效。日本男人下班后都有与同事结伴去喝酒的习惯,一般在居酒屋吃完东西或者喝完酒后,或者喝多了第二天没食欲时,都会适当来碗清淡爽口的茶泡饭,填肚子又暖胃,还能醒醒酒。

当生病不舒服的时候,日本人也都常会把茶泡饭当做正餐来吃。

吃上一碗茶泡饭,茶香中透露着其它食材的鲜香,可以让人回味无穷。而这,也是茶泡饭的魔力吧。

茶友们如果想在家里做茶泡饭,倒不用拘泥于日本茶与配方,大可以就地取材,以自家茶叶泡开作为汤汁尝试,并且不同茶搭配不同食材,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茶饭中的食材,丰俭由人,摆上自己喜爱的食物,应该也会相当过瘾!话不多说,相信大家已经跃跃欲试!

茶文化精选阅读

赵州一碗茶 缘起茶更香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舒曼先生乃上海浦东川沙人,近些年来在燕赵大地全副身心普茶,为河北茶馆茶店茶人高筑交流、共荣的平台,使河北深厚茶文化资源得以挖掘,让河北茶文化事业展现勃勃生机,在全国茶文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正如他在阐述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功能的概括时所言:“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他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中成就了自己,从一个“半路习茶”者,从一个“自由撰稿”者,成为全国茶文化界有名的专家,被许多相关组织聘为特邀研究员、特聘专家,而且在2007年11月庐山东林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荣获唯一“禅茶宣传贡献奖”。

“以茶结缘,这是我所创造的条件,也是我将成就的事业。”舒曼在新出版的《缘起茶香》书中后记写道。他的身心在赵州茶香中升华,赵州茶,因他结缘而更加馨香四溢,广泽人间。“缘”为何物?净慧长老说:“缘在佛界来讲就是诸多的条件。如果以因果论,因,是根据,缘,是条件。人生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去结缘,就是去创造条件。只有去创造各种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条件,人生才有成就。”我应邀正在为《杂文报》创始人、全国名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主笔储瑞耕先生编辑出版《储瑞耕“小道理”》,书虽名为“小道理”,却囊括成就人生的方方面面哲理性体悟。那里体现出的要义更多地是“执着”、“奋争”,舒曼成就人生的道路因为茶的芬芳、禅的浸润,使他的“执着”、“勤奋”显得清静而恬淡。

“吃茶容易,悟道者难。”舒曼先生吃茶,注重茶意,“久而久之,渐渐喜欢禅意和哲学味较浓的书籍来充实对茶的认识”,他在《吃茶的定数》中写道:“品茶而不悟茶理,不可能登堂入室,乃伪劣之假茶人。”他在《茶与中国文化》中把茶的“味”外之味概括的系统且富有诗意:“茶的‘味’外之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至于吃茶,“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他在《吃出自己的风姿》中说:“茶,只要吃出真正的味道来,也不失为一种让人钦羡的风姿。”

所以他不随“潮流”吃茶,自我觉悟还要“觉他”,当看到世人“在不晓得如何吃茶的时候,通常追求新奇以及所谓‘与众不同’的口味”“‘潮’来‘潮’去,‘流’东‘流’西”,撰文《“潮流”中的茶》引导大家理性回归,结语启人深思:“吃茶的潮流是一阵风,吃茶之人本身却是风中一颗树,树会跟着风走吗?”佛与众生的区别,只是悟与迷的区别;而专家与非专家的区别,看来是理性与非理性之差了。

舒曼为文,当属学者作派,伴着“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愉悦,“在理性中思索、求知,希冀赵州禅师的顿悟”。中国茶文化,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在茶文化内涵中都得到了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文化来决定人类进化、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命运,那么弘扬茶文化能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舒曼对此多有论述,《缘起茶香》收入的许多文章涉及到这个话题。或许,“通过以茶悟道,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再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处事并对待各种矛盾”,可以真正达到“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谐”。

我与舒曼先生相识日久,是他和项春霞女士引我走上习茶之路,为我提供了许多亲近茶、禅的机会。“缘分就是一杯茶”,“是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有机组合之茶”,因我在杂文界摸爬滚打小有所成,2005年受邀与舒曼先生共同策划河北省牛城首届茶文化交流大会,后又多次联手筹划茶文化其他活动,逐渐相识相知。舒先生内厚外敛、平和乐生,深得我内心敬重。尤其是我们有幸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全过程,让我实实在在领略到了上净下慧老和尚的高度智慧和舒曼先生本人对茶文化极强的责任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背景是距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召开仅剩一个月时间,舒曼以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的身份邀净慧长老到邢台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目的就是请净慧长老一起总结、归纳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并借净慧长老在海内外禅宗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是本次赵州大会的组委会主任,由净慧长老在赵州国际禅茶文化大会上推出,以此作为禅茶文化的核心而发扬广大。这个时候就要说“如果”了,如果舒曼当时没有产生请净慧长老总结、归纳和推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的念头,如果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把握得不准确、归纳得不精炼,那么可能就无此一说了,也就不会推出后“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之的眷注之心”。还有两个“如果”,那就是如果项春霞女士和我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没有刊登国学大师文怀沙的照片及文章,如果没有把那期报纸恰恰摆在当时的桌面上,可能“正、清、和、雅”的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就是另外一个模样。当然只是“可能”,正是这些“可能”没有成为现实,才保证了“正、清、和、雅”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顺利诞生。您看看,此事正好印证了禅宗六祖慧能所言:“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就此诞生过程,我先后在《茶周刊》发表《无尽禅茶意——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茶博览》发表《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邢台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记》等。舒曼后来依此记述,加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扩写成《禅茶文化:开引一股源头活水——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及功能诞生始末》,洋洋洒洒近万言,现也收在这本《缘起茶香》中。

河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曾作文《禅堂中的茶道》,言曰:“有时,禅人会在此一当下蓦然翻身,彻见心性的本来,打破生命的谜团,虚云和尚即是一例。他在高旻寺的禅堂中,喝茶时因杯子落地摔碎而豁然大悟。一代祖师从这里诞生。”读者诸公,有时间品读品读《缘起茶香》,没准,也会像舒曼先生那样悟出“茶之所以能‘活在杯中’的道理”,悟出“活在当下、享受当下那种‘得道’的禅喜”呢!

情缘一碗茶“养心、养性,养气、养人”


阎肃:“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伴着耳熟的旋律和泛黄的记忆,我与阎肃老师说起了这牵绊情缘的一碗茶。

前门情思大碗茶

那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阎肃就在其中。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儿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后来在《北京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许多回忆,文字里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情感。阎肃因此受到启发,他说:“我想,其实,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是很具体的,一碗豆汁儿,一棵老槐树,一碗大碗茶……所以,我就这样写了那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其实,歌词中很多细节和元素是来自老舍先生的小说。”后来,这首反映当时一代人思乡情结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慢慢被大家传唱开来。

“老北京的八大胡同我都喜欢转,公共汽车不方便,就靠走。只要有空,不管刮风下雨,从永定门出来,走到前门、大栅栏再往珠市口。喝着茶,听着书。现在那些相声演员师父的师父,我就是他们的听众。但这一切乐子,都要茶当引子才有味道。”

烟雨渔舟遇“仙翁”

上世纪60年代初,阎肃老师在地方上采风,在去汕尾的途中,有了一次神来的巧遇。“那次是在一支小渔船上,遇到了一个老渔翁,闲聊的时候,我们说到了茶,说得很投机。船将靠岸,我们却谁都没有告别的意思。这时候,船外下起了小雨,老渔翁拿出了珍藏的好茶。虽然只有我们俩,但他还是摆上了四个茶碗,认认真真地来了一套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我第一次喝功夫茶,没想到竟是在这么一个小木船里。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赤脚踩泥巴的老翁竟然对茶这么讲究。其实,听着老渔翁的福建话,交流上多少有些障碍,但是我们还是越聊越起劲。这老渔翁视茶如命,而且只爱福建功夫茶这一种,爱得相当执著。老渔翁没别的嗜好,就被这一口茶累着,一辈子就这么个想头——喝好茶。”烟雨渔舟,巧遇爱茶的老翁,至今令阎肃老师印象深刻。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慢慢懂得了乌龙茶,并为后来创作《铁观音》打下了基础。2002年,在安溪举办的第一届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上,由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毛阿敏演唱的茶歌《铁观音》掀起了大会的高潮。但是,阎肃老师说:“虽然是知道一些传说、典故,但这些都是皮毛,写了这些茶歌,我对于茶还是不甚了解。”

不可一日无茶

“养心、养性,养气、养人,饮茶大有益”,78岁的阎肃老师身体很好,他说这是茶的功劳,“这种饮料在淡中透有太和之气,让人的心变得宽容、平静,调和之间没有大的起伏。心急气浮的时候,焦急烦躁的时候,喝上两口茶很是有用。比如小孙女闹了,写东西写不出来了,喝喝茶,就把火气过滤冲淡了。也不用早晨啊、雨夜啊的,随时喝上一口,都能感受到茶内在的冲虚太和。所以我说,让我饿一天可以,没有酒喝也可以,但不可一日无茶。都说酒是三杯通大道,我看茶也是。

“但喝茶我喝传统的茶叶,袋泡茶不好,看不见叶子,看不见沉浮。而且最好是能有好水,比如虎跑泉的水,那种清冽是其他水没办法比的,泡出茶来,碧绿!后味甘甜。这种水的讲究,虽然是士大夫的穷讲究,但有道理。不过,话说回来,研究到这个程度,就脱离老百姓了,离生活远了。像大碗茶才是老百姓的茶,朴素的茶。如果把茶弄得神玄、贵族的地步,就不应该了。老百姓的茶不能太贵,要不还不如留着钱吃肉了。所以区别就在于是赏茶还是喝茶,要喝茶,当然还是物美价廉的大碗茶。如今,我喝上口大碗茶,还可以回味起童年的往事、多年的老友和流离的生活。

“现在茶业的竞争过分了,像普洱茶,跟当年的君子兰一样了。所以,我还很怀念过去的老茶馆,像老舍先生描述的‘裕泰茶馆’,四川的茶馆。那才是属于生活的,亲切的。而且,那是孕育艺术的地方,喝茶就着身边的热闹,写着自己的东西,那叫一个美哦!现在这些东西少了,所以也想呼吁一下。”

“吸尽西江水”一碗茶一口饮尽


吸尽西江水

现今日本的茶道理念中,通常将茶比喻为“西江水”。在茶人看来,一碗茶正如西江之水,蕴涵着宇宙万物、天地乾坤,如果将一碗茶一口饮尽,即称之为“吸尽西江水”,便会对人生有所参悟。“吸尽两江水”原本是一句禅语,出自《五灯会元》中马祖禅师和庞蕴的一段禅机对话。

马祖禅师,法号道一,俗家姓马,因而世称马祖,什邡(今属四川)人。他拜谒南岳怀让掸师修身得法之后,便前往江西聚徒说法,并且创建禅寺,一时间法席隆盛。样宗六祖慧能的众多后世中,最为繁荣的当属马祖道一的门叶,样宗在马祖道一的传播下,达到鼎盛阶段。据《五灯会元》记载,唐贞元初年(785年左右),庞蕴向石头禅师请禅问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石头掸师听罢,连忙以手遮掩住庞蕴的嘴巴。庞蕴见状,似乎豁然开朗。但他生性“滑头”,对于石头禅师的回答并不尽信,于是又来拜谒马祖掸师,向其问道:“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只听马祖样师缓缓答道:“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就告诉你”。

听完马祖禅师的解释,庞蕴顿时大彻大悟。其实,尘世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天地、阴阳、善恶、是非、得失、利害、大小、长短等一切事物也都是相对的。禅宗认为,如果只看到相对的世界,自然就会因为一点小事的牵绊而或喜或忧,从而产生万千烦恼。庞蕴向大师请教的问题,是在试图寻找一个处于绝对境界里的东西,也就是不凭借万事万物,自己独立存在的事物。而马祖禅师的同答,禅机在于如果能将这个蕴涵人世间-切相对之物的西江水一日乔掉,那么就能够超越得失、利害、大小、是非这一相对世界,自然就会参悟那绝对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个绝对世界是驾驭在一切相对事物之上的“无”的境界。

其实,马祖禅师所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现实意义上,是解释不通的,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但禅宗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喝光一碗茶。此外,佛教的另一部典籍《维摩经》中所说的“一毛吞巨海,芥子容须弥”,与 “一口吸尽西江水”在禅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花间一壶茶:七碗喝不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三碗茶里的哲思


从习茶以来,听过许多关于三碗茶的故事或者民俗。在这些民俗或者故事当中,我们总能悟出点道理来。或许,这也是品茶所得吧。

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关于三碗茶的习俗。在云南滇西,在一对夫妻生活走到尽头后,一定要为他们摆放上三碗茶。第一碗是甜茶,寓意着曾经的甜蜜日子;第二碗是苦得张不开嘴的苦茶,寓意着生活中的磕磕绊绊;第三碗则是一杯再普通不过的白开水,又名回味茶,它的滋味是夫妻双方共同创造出来了。这三碗茶告诫着每一对夫妻应当互相珍惜,日子再苦,只要携手前行,总会有甜蜜的。

湖州春节时,有客人到家里拜年时也要依次端上三碗茶。第一碗是甜茶,祝福客人一年甜到头;第二碗是熏豆茶。喝完熏豆茶后便可以享用丰富的美味佳肴了;第三碗为清茶,可以为客人饭后解腻。三道茶,不仅符合礼节,还暗藏科学原理呢。

五代的百丈和尚在法眼文益门下悟道,后来开示大众:“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拟议更思量,知君犹未彻。”有僧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禅茶一味。对于佛门而言,饮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它并不高雅,却藏有禅味。饭后三碗茶的故事告诉我们粗茶淡饭也是生活,平淡最是真,饭后一碗茶即是幸福。

一个故事,一个民俗,都有其潜在的哲理。其来源于生活,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茶叶和碗在吐蕃的传说


都松莽布支在位之时,蕃著出现了以前未曾有过的茶叶和碗,详细情形将在别处介绍,在此仅述其大概。某一个时候,国王都松莽布支得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精通医学的医生,国王只能注意饮食行动加以调理。

当国王安心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看见了小鸟,开初并没有注意它。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时,小鸟又飞来了,还和前一天一样啼叫。国王对此情景不禁犯疑,派人去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之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用手摘下树叶的尖稍放入口中品尝其味,觉得清香。加水煮沸,成为上好饮料。

于是国王召集众大臣及百姓,说:“诸位大臣及平民请听,我在这次病中对其他饮食一概不思,唯独小鸟携来的树叶作为饮料十分奇妙,能养身体,是治病之良药。对我尽忠尽力的大臣们,请你们去寻找这样的树长在何地,对找到的人我一定加以重赏。”

吐蕃的臣民们遵命在吐蕃的各个地方寻找,俱未找到。大臣中有一名最为忠心、一切只为国王着想之人,沿着吐蕃边境寻找,看见汉地有一片密林,笼罩紫烟,就前往该处。他心想:“那边的密林之中,必定有这样的树木”密林的这一边,有一条大河,渡不过去,却隔着河望见那种树就长在对岸林中。大臣想起国王之病,决心冒险过河。

此时忽然有一条大鱼在他面前出现,游过河去。使大臣看到河面虽然宽阔,但水深并不足以淹没人,心中大喜,就沿着鱼游过的路线涉过大河。大臣到达森林之中,只见大多数都是小鸟带来树枝的那种树,心想:“这必定是鱼王显现,为我引路。”他欢喜不尽,采集此树树枝一捆。又思量道:“此物对我王之病大有效用,中间道路如此遥远,若有人前来帮助背负,或有一头驮畜,岂不更好。”想到此处时,忽然有一白色母鹿,不避生人,跑到身前。大臣想:“此鹿或者可以驮载。”乃试验之,果然如愿,于是将此树枝让母鹿驮上一捆,大臣自己背上一捆,返回国中。路上跋涉,非止一日。一月之间,母鹿驮载,直送大臣到达能望见吐蕃国王宫城之处。

吐蕃大臣在此处召集民夫,将树枝送到国王驾前。国王十分欢喜,对此大臣重加赏赐。国王疗养病体,亦大获效益。此后,国王说:“此种树叶乃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做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派出使臣前往汉地,汉地皇帝说:“我们汉地与吐蕃双方多次交战和会盟,为利益吐蕃,我已历次送去医药历算、各种工匠,各种乐师,吐蕃并不记住我的恩德,因此不能将碗赠给吐蕃。若吐蕃自己有制作的原料,我可派遣一名制造碗的工匠前去。”

吐蕃使臣将汉地造碗的工匠请来,在国王驾前将出使经过奏闻。国王说:“如此,我们还是自己制造。只是不知需要些什么原料和工具?”工匠回答说:“原料上等的用宝石,中等的用石疖,次等的用白石头也可以。”国王说:“如此,府库中这三种原料都可供给。”工匠问:“碗的种类很多,不知要造什么样的?”国王说:“我想要造的碗,应是以前汉地也没有兴盛过的。对形状的要求是,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这种碗的名字因为是以前吐蕃没有时兴的东西,依靠它又可以长寿富足,所以就叫做兴寿碗,碗上的图案,第一应是鸟类,因为是鸟将茶树枝带来的。

上等的碗上应绘鸟类口衔树枝的图案。中等的碗上应绘鱼在湖中游,下等的碗上应绘鹿在草山之上。比这三种再差一些的碗,其图案和形状由工匠自己随意决定。”于是工匠分别原料的好坏、清浊,制成兴寿等六种碗。按照国王的吩咐制成的三种,分别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普通的三种,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吐蕃叫做兴寿的这各种碗,这以前在汉地也未曾有过。这即是茶叶和碗最初在吐蕃出现的情形。

茶诗钱起《过张成侍御宅》赏析


《过张成侍御宅》 钱 起 全唐诗卷239

丞相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

从军谁谓仲宣乐,入室方知颜子贫。

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渌水静留宾。

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

赏析:这也是一首茶会诗。茶会的地点在张成侍御家。这位张侍御在丞相府中做文字工作,备受重视。“题凤”典出《世说新语·简傲》:“稽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直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喜名稽喜,稽康之兄。后遂以“题凤”比喻高贵者的造访。虽然张成侍御家徒四壁,贫如孔子的门徒颜回,但茶会上喝的茶却十分高档。是著名的贡茶顾渚紫笋。“琴中渌水静留宾”,听的是最优美的琴曲《渌水》,高朋满座,茶会的气氛一定十分热烈!钱起的茶诗充满茶情茶谊,且以写茶会著称,或雅人高会,或僧俗对饮。这说明唐代社会,无论是文学艺术界,或是宗教界,都已渗透茶之精神,注入茶香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向。

家庭饮茶之所独自一人品茗,也颇具清幽宅寂之意


明代的徐渭在《徐文长集》里面描绘了一种绝妙的品茶情境: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鲜苍苔,飘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孽烟。这种品茶环境是十分难得的,也是十分令人向往的,千百年来有多少人都向往这种闲云野鹤般的雅致生活。可是在现代社会,要想找到这样一种高雅空灵的空间恐怕是不太可能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问越来越少。然而,人们还是需要一个休养身心的所在。一般来说,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如今,茶作为饮品早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尽管很多家庭都没有一个专供饮茶的茶室,然而,为饮茶活动营造一个有情调的角落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将阳台、客厅,或者墙角进行一下精心的打扫和装饰,再摆上一个雅致的茶几、几个座椅,以及一些绿色植物,有条件的再挂上几幅字画,这样一个静谧的饮茶场所就布置成了。

家庭饮茶之所的特色应体现在干净、整洁、舒适、清新,而不是豪华的陈设、高档的茶具、名贵的茶叶和名泉佳水,只要家人或者三五宾朋围坐在一起,一边品着精心泡出香茶,一边叙着亲情、友情,那么虽处陋室,也是一个乐融融的温馨天地,就算是独自一人品茗,也颇具清幽宅寂之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就已经将这种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古代人品茗时为了营造气氛,常常焚香、和乐,使得青烟、乐声、茗香,三者所散发出的气氛融为一体。

如今,如果是与友人在家中谈玄论道,也不妨效仿古人。在袅袅青烟、幽幽古乐、清清茶香所营造的氛围里,宾主之间达到了启发幽恩,神交古人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