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1月举行

发布时间 : 2020-11-30
两岸茶文化 茶文化博览会 碧螺春第二泡很浑浊

两岸茶文化。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11月举行”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将于11月16日-18日在南平武夷山市举行。南平市副市长林钟乐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了茶博会的筹备进展情况。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卢承圣主持。

茶博会是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和社会影响的经贸盛会,2007年首届茶博会已在泉州市成功举办,今年将在武夷山市举办第二届,并同期举办武夷山旅游节。将第二届茶博会与武夷山旅游节双会联办,是希望能把茶业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实现“茶旅”互动,向世界展示武夷山独特的山水人文景观、深远的茶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本届茶博会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并邀请了国家六个部委办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台湾省农会、台湾茶协会、台湾制茶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主办。活动内容丰富,将举办“茶叶展览展销”、“茶业国际高峰论坛”、“闽台旅游合作研讨茶话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第四届经济年会”、“中华茶历史文化展”等活动,力求全方位展示茶文化,创建茶品牌,探讨两岸茶业的合作与交流。其中“茶业国际高峰论坛”将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组秘书长常凯松先生等多位知名茶界专家,围绕“茶文化、茶产业与社会和谐”主题,共同探讨茶文化合作、茶产业发展。

同期举办的武夷山旅游节设置了“海峡两岸风情街”、“万人品茗及茶艺篝火晚会”、“闽台旅游合作研讨茶话会”、“茶之旅”观光等系列活动。据悉,第二届茶博会已在茶业界引起高度关注,目前已有来自海峡两岸6000多名参展商和采购商踊跃报名参加,600多个展位已全部招满,展品包括各类普洱茶、铁观音、岩茶、白茶、绿茶、黑茶等各大品种及茶业相关产品。

茶博会的举办对进一步打响闽茶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建设茶业强省,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带动海峡旅游发展,推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经网扩展阅读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为了提高福鼎质量水平,促进茶产业发展,6月20日下午,福鼎市第二届“太姥论茶”赛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参赛产品为当年产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白琳三种。经过激烈的角逐,天毫有限公司、七碗茶庄及品品香有限公司的茶品分别获得白毫银针组、白琳组和白牡丹组第一名。本次比赛主要以参赛茶品的口感为评判标准,体现了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本次活动由福鼎市发展领导小组主办,福鼎市局和福鼎市协会承办。共有27家企业单位送样参加比赛,通过19日的预赛,最终从18款白毫银针、22款白牡丹、25款白琳中各挑选出前10名参加了当天的决赛。比赛特别挑选由福鼎各茶楼、企业单位推荐的八位品茶精英为评委,各企业分别派一名代表参与评比。专家评委给出的成绩占70%,企业代表的占30%。本次比赛主要以口感为评判标准,八位品茶精英代表着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标准,体现了本次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比赛更公平公正,本次比赛的茶样均采用密码编号,在最终结果出来前,所有评委均不知道茶样来自哪家企业。

白琳技术指导站站长蔡清平认为:“本次比赛为各茶企在加工、制作技艺上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福鼎市局局长陈诗雄则表示:“通过此类比赛,可以促进茶企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福鼎制茶水平,提高茶产品的销售量,促进福鼎的大力发展。”

大益杯”第二届中韩民间围棋友谊赛


2011年9月17日,“大益杯”第二届中韩民间围棋友谊赛在望京六佰本商业街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大益茶授权专营店北京望京茗熙堂茶行主办,北京大益茶授权经销商嘉木源茶叶有限公司对本次大赛提供了全力支持。

茶道与围棋,这两种聚集着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现场40名中韩棋手一面对弈,一面品茶,大益品茗茶品醇厚饱满、丰富协调、纯正优雅的口感得到参赛者与品茗者的一致肯定、称赞。由嘉木源茶叶有限公司茶道师带来的“大益八式”精彩茶道表演,给紧张的比赛添加了一份优雅与和谐之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比赛,最终中方代表队以总分12比8获胜。大益茶授权经销商北京嘉木源茶叶有限公司彭红女士和大益茶授权专营店北京望京茗熙堂茶行丁庆先生为优胜者颁发了“大益杯”奖杯与奖品。

大益茶授权专营店北京望京茗熙堂茶行丁庆先生表示,望京地区在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区域,有十几万韩国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着,曾有“韩国城”的称谓。此次“大益杯”第二届中韩民间围棋友谊赛这样的文化交流,拉近了该地区中韩市民与大益茶的距离,大大提升了大益品牌在望京地区的认知度。

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开班


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开班

△开班仪式现场

继今年6月益阳市首届国家高级评茶师培训班的成功举办,益阳市第二届国家评茶员培训班于9月9日在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如期开班。

△开班仪式现场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冬和,益阳市茶业办主任李建国,益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龚巨成,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校长匡冬根,安化黑茶杂志社社长李朴云,湘穗女子学堂创始人冷英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站长王光华,湖南省黑茶金花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石泉,益阳市黑茶收藏协会会长徐克仁,益阳市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蔡红梅等领导、嘉宾以及二十多名学员出席开班仪式。

△益阳市茶业办主任李建国

李建国发表致辞。对举办国家评茶员培训班为益阳茶产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并对学员成为科技兴茶的推动者寄予厚望。

△益阳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龚巨成

龚巨成作为班主任介绍培训班课程及师资情况,强调学员要按时按质完成课程。

△益阳湘穗科技工程学校校长匡冬根

匡冬根致欢迎辞。匡冬根表示,学校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希望通过老师与学员的共同努力,本次培训班可以办出好的效果。

△培训班学员△首日课程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傅冬和主讲

本期培训班为期7天,聘请湖南农业大学知名茶学教授、行业知名专家、茶艺师评茶员培训一线老师进行授课。学员经理论考试、技能鉴定合格,可获得国家中级(四级)或高级(三级)评茶员证书或国家中级茶艺师证书。

培训班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湖南省黑茶金花重点实验室、益阳市茶叶学会、益阳市黑茶收藏协会指导,安化黑茶杂志社主办,益阳市旅游文化研究会、湖南冠隆誉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益阳市湘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湘穗女子学堂承办。

据悉,在益阳市茶叶学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益阳站等的直接指导下,由安化黑茶杂志社主办,湘穗女子学堂等培训机构承办,益阳市评茶员茶艺师培训将实现常态化。同时还将应邀赴兄弟地州市举办评茶员茶艺师培训班。

△开班仪式嘉宾、学员合影

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的两岸茶缘


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为期两天的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23日在福建福安市闭幕。来自海峡两岸茶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会聚中国茶叶之乡福安市,回顾总结红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交流红茶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研究探讨红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圣轮法师前来参加。

水连两岸,共饮一壶茶,两岸茶人一家亲,一壶红茶一样心。圣轮法师以台湾鹤岗红茶发展史略及未来展望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探讨两岸红茶合作。期间,圣轮法师还与赴会专家、学者先后参观考察位于福安甘棠的中国海峡大茶都、全国最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就两岸如何以茶为媒进行广泛、多层次合作等方面进行交流。一路上,两岸茶人品茶、评茶、论茶、说茶事,兴趣盎然。23日,圣轮法师还拜访福建福鼎资国寺,开展禅茶交流。

祖籍福建省龙海市的圣轮法师,是台湾佛法山开山宗长、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与茶叶结下深深的茶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茶叶事业,特别倡导有机茶生产,是台湾佛法山有机茶业农场的创办人。他先后50多次率团到大陆访问,多次来到福建,走访了福安、安溪、武夷山等重点茶区,每次他都将台湾茶产业的动态、自己的研究成果、心得带来分享。圣轮法师在海峡两岸以茶会友,广结茶缘,有力推进两岸茶业的合作、交流和发展,为两岸茶人所称道。

台湾茶叶源于福建,随着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深入,两岸断绝多年的茶缘也重新续上并愈加深厚。2009年11月,在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由福建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和与台湾瑞穗有机生态农场合作生产两岸红新产品亮相,提高两岸红茶产业的合作水平。

如今,茶业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同宗同源加上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都相似,越来越多台湾茶商、茶农把眼光投向海峡西岸,纷纷把福建作为再次创业的最佳区域,目前,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茶业企业越来越多。圣轮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两岸茶情特别深,两岸茶人应以茶为媒,推动海峡两岸茶业更进一步合作、发展。

圣轮法师对老茶园的保护十分用心。2008年11月,第二届海峡茶博会结束的第二天,圣轮法师前往福建永春寻佛手茶源。当他在永春达埔镇的狮峰岩见到保护完好的89株300多年的佛手茶后非常兴奋,当场题字佛手佑天下,名茶冠古今赠予当地农民。在2009年5月厦门首届海峡论坛上,圣轮法师与永春代表团签订协议,决定将自筹的28万元人民币资金用于保护永春狮峰岩近50亩的老佛手茶园,并在此基础上再种植50亩有机佛手茶,今后将盈利部分作为当地公益事业之用。

两岸红茶在品质上各有千秋,希望未来两岸能举行红茶制作比赛,让两岸制茶能手齐聚交流,促进两岸茶业发展。

在“吃茶”中寻找两岸茶文化渊源


天下的茶千百样,都不如妈妈的擂茶香。客家茶人张汉秋在悠扬的歌声中,给来自台湾的客家客人捧上一碗碗香气四溢的擂茶。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张汉秋说,擂茶也是茗粥的一种形式,它是用绿茶、芝麻、花生、曝米、薄荷、金银花叶等多种物质,经过低温研磨后,冲泡食用。

客家人有吃茶的习惯,台湾客家电视台徐智俊说,在台湾的客家还保留着吃擂茶和抹茶的习惯,我们在大陆的客家聚集地贺州找到了传统的客家吃茶方式:擂茶、抹茶和米茶。米茶,顾名思义,用茶叶加入经阳光暴晒的糙米冲泡而成。在客家人的饮食习惯里,茶可以当饭吃,茶是和大米一样必不可少的食物。张汉秋说。

张汉秋走访了近百户客家人,阅读了大量和茶有关的古书。他发现,客家人吃茶还保留了手工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点茶的古代遗风,茶叶有助于消化,能把体内的毒素顺畅排出体外。

茶道和茶艺有本质区别,一个重在修行,一个重在技艺。茶道是一种精神,就像客家人吃茶的方式非常质朴,但却沿袭着从汉代以来中国人对茶的态度:新茶活水,古朴自然,以茶修身。张汉秋说。

从此,张汉秋把热情转到了研究客家茶文化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大陆寻找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徐智俊认识了他。我们完全是因茶结缘,徐智俊笑着说,两岸客家人都有吃茶的习惯,从喝茶回归吃茶,我们希望把这种健康的茶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民国时期:南京茶馆云集秦淮河两岸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泊秦淮》一诗对秦淮河的描绘。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馆。

据记载,南京历史上最盛时有茶馆1000余处。蜿蜒曲折的秦淮河源自南京东南句容的宝华山和溧水的东庐山,两源之水于南京中华门外40里的方山汇合后,水量大增,西北流到上方门,再入南京城内;东南流至通济门名九龙桥,再分两支折入城区。故淮青桥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及其南边的广大市区自南朝时始,始终是南京最热闹繁华的地区。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吟唱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就包括了这一地区,特别是夫子庙的秦淮河两岸,更是画栋飞云,绮窗丝障,舟楫穿梭,灯船毕集.那无数的茶馆就散落在以夫子庙为中心的这片地区。

民国时期,仅流经夫子庙的这段秦淮河两岸就有茶馆二三十家之多,而这块地区总面积还不足1平方公里,至于秦淮河畔究竟有多少茶馆,已不见详细记载了。据零星片断约略统计有300余家。早在明代之时,南京就有秦淮灯船甲天下之说,而民国时期,说秦淮茶馆甲江南亦不为虚妄。1934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首都警察厅统计,仅到清唱茶社品茗听唱的游客每月多达7万余人,在茶馆的从艺人员有514人。南京不仅有陆上茶馆,还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浆声灯影,茶舫轻弋,笙歌彻夜,游客相与浮沉于歌里,那情趣也就独此一家。

旧时南京不论哪家茶馆,堂倌冲茶技艺堪称一绝,那堂倌右手执太平府大铜壶一把,在离桌面3尺左右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沸水,只见壶嘴猛一向下,再向上一翘,茶盅之水刚好九成满,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出奇的是从无一滴水洒落下来。其动作之迅速,注水深度之准确,实在令人叹服。茶客要的茶,品种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颜色花卉图案也不一样,绝不会你要茉莉花茶,而给的是碧螺春.对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谁爱喝什么茶,届时,不等茶客开口,他已在你的茶壶或茶盅里搁下你要的茶叶,绝不会搞错。难怪至今一些老南京谈起那时的茶馆来,仍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神往不已。

民国时期,坐落在夫子庙地区的二三十家茶馆,最有名的当数义顺、奎光阁、六朝居和新奇芳阁四家,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茶馆。

义顺茶社,清晨开门营业,早半天是各行各业手艺人聚会等待业主来雇的去处,又是房牙们(介绍房屋买卖租赁的中间人,上海一带则称之为白蚂蚁,即今天的房屋中介)议事做交易的场所;下半天是养鸟的流哥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人把喜欢养鸟、玩鸟的人称之为流哥儿)们的天下,茶馆屋檐下挂满了圆形、方形的鸟笼子;画眉、八哥、百灵、绿丁、黄莺应有尽有,鸟声啁啾。流哥儿们边喝茶品茗,边欣赏百鸟争鸣,边大摆龙门阵,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既无主题也不着边际,随兴致所至,大扯一通,到傍晚时便各自回家。第二天下午拎了鸟笼再来。义顺茶社的老茶客大多是下层市民,亦有少数勉强跻身中产阶级中的小业主,除鸟客外,并非常客。义顺茶社以卖清茶为主,兼供鸭油烧饼、干丝两种点心。早点解决了,手艺人也找到了雇主,便分头随雇主而去。而房牙们则继续品茗,相互打探,交换信息,兜挪生意。晚上来此的茶客,则可以欣赏到歌女们的京剧清唱。

奎光阁茶馆的店名乃取奎星高照,光宗耀祖之意。原来在科举时代,它是专门做江南行省各州县来南京赶考、住在附近状元境的簧门秀才们的生意。在秋闱寒灯苦思八股前夕的那段时间,士子们为图吉利,其它茶馆不去,专上奎光阁。1905年废除科学后,来奎光阁的茶客再也不是赶考的生员了。每当清晨,做各类生意的商人、经纪人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奎光阁讲行情,谈生意经。古诗云:自古佳茗似佳人,这无数笔的生意就在品茗中一一谈成。

下午是书场,晚上或书场或清唱,每日晨店门外悬挂木牌,大书某日几时请某某先生说评书或某日夜几时请某某女先生弹唱古今全传.届时,艺人登台高坐,台下茶客环座而听。常在这里说扬州评话的是王小堂。他擅说《水浒》中的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被誉为王家《水浒》.1935年,有鼓界大王之称的刘宝全以68岁的高龄在此演唱京韵大鼓《截江阿斗》,听唱鼓词的茶客挤满茶室,最后只好撤掉方桌多纳听客,喝茶反而为次了。当时,作家,老报人张友鸾兄弟张友鹤在南京办了一份《南京晚报》,副刊主编甘草曾写诗记刘宝全的来宁演唱。诗云:白发老歌喉,苍凉鹤唳秋。江南好风景,日下旧班头。如诉开天恨,时怀故国忧。秦淮三尺水,呜咽向东流。满篇流露出爱国的赤忱。

新奇芳阁位于夫子庙贡院街南首,其前身是清末开设的奇芳阁,原在繁华中心的承恩寺附近,本是合股,辛亥革命期间股东失和,拆伙歇业。原股东之一的刘海如,于1916年独资在夫子庙觅了一块地皮,开了这家新茶馆,为别于原来的奇芳阁,故名新奇芳阁.新奇芳阁茶馆规模比原来的大,在南京当时的各色茶馆中,其条件、环境都是首屈一指的。它楼上楼下,可容纳三四百人同时品茗,两面临街,一溜窗户,宽敞明亮,陈设雅致。楼上下设置着100多张大小有异的红木杂木方桌,均制作美观,四壁悬挂木雕的特制吊屏,内嵌名人字画,如岳武穆(岳飞)的《出师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字、画一类。在楼下厢房正中立着一面高大的红木镶框的穿衣镜,茶客进出,总不由自主地照照自己的尊容芳颜,苦乐悲欢,自览无遗。镜子两旁挂着一幅对联: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有诗书味,生子必才。

来新奇芳阁品茗的茶客不像一般茶馆那样庞杂,很多是学术界名流。如着名画家傅抱石、陈之拂,名教授胡小石、黄季刚,着名作家张恨水,着名报人、作家张友鸾等,他们都是不时前来品茗会友。还有相当一批工商界的巨头、社会知名人士和国民党的一些达官贵人,都是新奇芳阁的常客。至于外地来夫子庙游逛的社会贤达、军政要员没有不到新奇芳阁的。

六朝居茶社在夫子庙也是屈指可数的有名茶馆。南京的茶馆虽多却都不如夫子庙一带的茶馆有名。不论是规模,还是茶客数量之众,都是南京仅见的。说夫子庙茶馆甲秦淮,是当之无愧的。要了解和研究茶馆文化,离了夫子庙的茶馆,其内涵必定浮浅。六朝居茶馆在贡院明远楼的正前方,与新奇芳阁一样,也是一座二层楼建筑,飞檐画栋,雕花窗格,古色古香给人的感觉是优雅而深遂。店堂中挂了不少名人字画。一些文人学士来此品茗,老板好茶供应之后,往往慕名当场索要墨宝。店堂中悬挂的一副对联:近夫子之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傍秦淮左岸,与花长好,与月长圆。即由此得来。六朝居的茶桌一律八仙桌、靠椅,夏日则换上藤椅。每到夏时推开雕花木窗,正对秦淮河,凉风习习,既是品茗的好场所,亦是纳凉胜地。所供应的清茶与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像它的包饺、干丝也极耐人品味。3个铜元就可以买到一只包饺,5分钱就可以买到一碗干丝,因此,一般穷学生都愿来六朝居品茗。着名作家曹聚仁在南京求学时,就常来六朝居茶社品茗、小吃,领略秦淮风光。

安溪西坪聚斯楼 千年茶史载两岸情缘


安溪西坪土楼,包括映宝楼和聚斯楼,去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方形土楼,无论在结构、造型或外观、装饰、功能上,都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土楼内多处制茶遗址,土楼后裔多往台湾,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也是安溪千年茶史的见证。

其中,聚斯楼坐落于安溪西坪镇赤石村,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保留清中期的风格。后厅三楼设典宝间,下厅有益生堂等。据介绍,益生堂是一间相传18代的中药店,看病、制药联在一体,在闽南、台湾声誉相当好。

由于建筑年代较早,聚斯楼建筑风格较为简朴,工艺制作保持很强的原始味道,所用石块几乎未经过任何加工,椽、柱也很难找到精雕细琢的痕迹,充分展现古建筑风格。聚斯楼也是我省目前发现中最早、最为完好的土楼。该楼李氏、林氏后裔大量移居东南亚、特别是台湾,以安溪乌龙茶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

传说西坪赤石是较早生产乌龙茶的地方,该村土壤为石土掺半,茶叶生长在石头缝隙之中,古代出名一种叫做赤石竹叶青奇兰香,盛行于明朝时的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及欧洲经常流行瘟疫,该茶水对清凉解毒防疫保健及瘟疫后恢复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被当成很贵重药品进行交易。同时,赤石人用茶叶换回大量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的物品,开始自己设计建筑土楼。

据文史专家考证,明朝时,台湾省台北市有一条街名叫赤峰街,居住的群众都是从安溪赤石迁移过去的,以安溪清水祖师(乌面祖师)、乌龙茶(乌面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族谱记载:1673年,聚斯楼受强烈龙卷风暴雨袭击,损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资金依靠丝绸之路第九世台湾台北赤石街林朝发茶庄资助。

中国茶业的传播(二)


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