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消费走向多元化

发布时间 : 2020-12-14

业界分析认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有机茶正成为茶叶市场新宠,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茶业发展的趋势。开发生产有机茶,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减少因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农药给土壤与环境带来的污染。

有些企业盯上了有机茶的市场商机,自称销售的茶叶来自某某无污染的高海拔山区,是真正的有机茶,但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证书和证件。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有机茶?

有机茶指的是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审查、颁发证书的茶叶。因此,有机茶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饮品。

有机茶最早出现在斯里兰卡,随后,印度、坦桑尼亚、日本、肯尼亚及中国也开始建立有机茶园,生产有机茶。从整个茶业市场的情况来看,有机茶市场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呈供不应求的状态。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0年6月,荷兰颁证组织到浙江临安东坑、裴后茶园进行了有机考察颁证,由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目前,浙江省各地都积极开发有机茶,已经有不少茶叶生产单位和贸易公司获得有机颁证,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江西、江苏、福建、云南、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积极开展有机茶开发。

茶推介

——从传统走向现代

“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由于绿色壁垒影响和品牌问题,尽管我国茶叶出口量一直在增长,但价格却在下降。”曾长期供职中国茶叶总公司、现任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负责人的王彤指出: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中国茶业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2006年4月,浙江省农业厅在北京宣武区的马连道茶城向首都消费者推介浙江名优绿茶。在这次集体推介中,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松阳银猴等浙江省十大名茶全都在内,羊岩勾青、长兴紫笋茶等浙江众多名优绿茶也都一起前往。为了顺利落实此事,3月中旬,浙江省农业厅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市宣武区区长到杭州,商谈浙江茶叶进京事宜。

“我认为这是件好事。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茶农卖茶,不仅把单个农民不能解决的事情解决了,还有利于促进地方茶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强的区域经济优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说。自去年以来,福建乌龙茶、云南马帮普洱茶先后千里进京献茶,均引起了较大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茶业正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茶种类

——从“单一”走向“多元”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调查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茶文化热、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名优茶兴起等多重因素下,茶叶的传统区域性消费习惯正在走向分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现代的、多元化的茶叶消费趋势。

以北方地区为例,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茶市,以往一提起茶,大伙首先想到的就是花茶。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花茶的消费一直占据着北方茶叶消费份额的90%以上。而现在,这个比重已下降到不足60%,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迅速成为北方地区的消费新宠,增长势头迅猛。尤其是绿茶,近几年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20%。与此同时,名优茶的发展也呈跳跃式发展。据统计,在20年前,国内名优茶的市场总容量不过万吨,而现在,名优茶的市场销量已超过20万吨。业内人士指出,包括龙井、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在内,在2002年前后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的名优茶,因每年产量有限,在未来几年内,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有机茶热成为近几年茶消费的一个热点。近些年来,有机茶成为大众茶消费中的新宠。最先打出“有机”概念的“更香茶叶”成为该领域的一道风景。更香有机茶与卡夫食品、蒙牛、茅台酒、EMS等九大国内外知名品牌一起当选。

另外,功能性保健茶也成为茶消费的新趋势。在北京的几家超市和茶叶连锁店,各种花样的保健茶都占据显赫的位置。销售人员介绍,青睐这些保健茶的大多为时尚女性和中老年顾客,主要目的很明确,要么美容润颜,要么强身健体,销售势头很不错。专家指出,新兴的保健茶在保持传统茶香的基础上,还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加入了诸如玫瑰、金银花、决明子等保健中药材,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的要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茶品牌

——从“名茶”走向“名牌”

我国有众多名茶,但名茶并不等于名牌,茶业强势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的障碍。

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中国茶业的名茶、名乡、名牌完整的品牌系列。

“提到茶叶品牌,很多人自然想到龙井、碧螺春。不错,它们确实代表了原产地的牌子,可实际上它们代表的只是一种炒制工艺,大凡炒制成扁平状的绿茶都叫龙井,四川现在也产龙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的一席话让人颇感惊讶。

据悉,在浙江省内较有影响的龙井茶确实为数不少,比如狮峰龙井、大佛龙井、龙冠龙井、卢正浩龙井等等,而其他各类牌号的龙井也有数十种之多。为了维护自身品牌,各家在营销上都颇下功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属的杭州龙冠实业公司是“龙冠”西湖龙井的拥有方,公司总经理姜爱芹副研究员坦言:为了让消费者明白、放心地消费,“龙冠”的做法是在继续强化“龙冠”这一大品牌的基础上,同时推出注明原产地的系列品牌产品,如龙冠西湖龙井、龙冠钱塘龙井等,以满足消费者。

茶市场

——从“小国”走向“大国”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但现在还不是“饮茶大国”,还有很多国人不经常饮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年艳研究员介绍说:“尽管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了近3倍,但现在,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为0.4千克,还不到世界人均0.5千克的消费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茶产业称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产业的原因之一。”

刘年艳研究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的话,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抛开国际市场不算,光国内的茶叶消费也将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把国内市场做好,都会创造出一个很大的品牌。”

茶产业

——从“饮料”走向“文化”

近些年,包括旭日升、娃哈哈、康师傅、统一、三得利等在内的知名品牌纷纷涉足茶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雀巢等一批外资饮料巨头也先后进入茶饮行业。据悉,茶饮料市场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以简捷、方便的特点吸引了一批消费者,同时也为我国中、低档茶叶找到了一条出路。不过,专家指出,茶饮料业还需要不断加以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

如今的茶叶早已走出了单纯农作物的范畴,已经形成一个横贯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茶叶景区旅游、茶文化交流以及各种以茶为主题的博览会、文化节等,都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新亮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中国的茶文化和茶礼仪必将得到广泛传播。

有机茶渐成市场新宠

时下,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要喝好茶,更要喝出品位、喝出文化、喝出健康,有机茶因此渐成市场得宠,一些有远见的品牌企业设立了有机茶叶生产基地,打起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生态牌。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叶市场出现人才多元化,综合型人才更受欢迎


【正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在北京,茶叶市场由小变大,茶叶商城和个人店铺发展迅速,茶叶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大。那么,这些人才从哪里来?他们又应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北京茶业协会秘书长付光丽讲述了茶叶市场人才发展趋势。

茶叶市场出现人才多元化

古时候,茶商们基本上是自己种茶、制茶、卖茶。随着茶叶变成市场流动商品后,有些茶商就不种茶,开始贩茶、卖茶。这就是当时所谓的茶叶市场上的人才。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茶叶需求加大,茶叶市场不断扩展,特别是现今社会将茶叶变成礼品开始进行往来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时,茶叶市场的人才开始变得多元化。出现了茶叶评审师、茶叶经销商、茶农、茶销售人员等—可以说种茶不售茶、售茶不种茶、不种茶不售茶只品茶、不种茶不售茶不品茶只帮茶商销售茶。还有的既种茶、品茶也售茶,形成一种茶业链条,让自己的茶生意越做越大。

茶叶市场人才来源渠道多

这些人才的来源,基本上是来自于茶农、茶叶经营商、茶店(铺)销售人员,他们根据自己在营销中慢慢摸索出的独特经验,再加上后来感悟出的茶叶理论,逐渐成为茶叶专家、茶行的领导,这样的例子在逐年增加。

但是,茶叶市场上的精英人才还不多,因为大部分人只是靠积累的销售经验,而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学习。针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大(中)院校已经开始设置关于茶的专业,招收学生,让他们不仅有茶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取得国家认可的高等学历,毕业之后,再结合茶的理论知识到茶厂或茶城等相关部门、场所进行实地操作。

有的相关茶业单位也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对茶叶市场上各个岗位上的经营者、销售人员、制作者等进行业务培训。比如北京茶业协会,每年都要举办茶人培训班或技能大赛,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视野。

茶叶市场人才应先具备良好的素质

在茶叶市场要想成为合格的人才,不能只会熟练单一的技能,还必须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贡献社会的精神。这是每个行业的基本素质,茶叶市场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作为茶叶的主销区,茶叶消费人群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又在不断地提高,茶叶市场的综合型人才却是非常短缺。针对茶叶市场现有局面,应当让综合人才在边学边实践中成长。

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先生曾告诫年轻茶人:“茶叶市场上的合格人才,并不是只掌握一或两项制茶技能或在茶叶销售方面拿几次第一,而是根据茶叶市场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争做茶叶市场多面手和综合型人才。所以,一定要学会活到老学到老。”

茶叶市场人才需要掌握的技能

中国茶类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和品质的差异变化,以及每种茶功效不一的情况,作为茶叶市场人才,在具备了相应素质和基本技能之后,还要加强本职之外的关于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此外,茶叶市场上的各个岗位职能可以进行互学,比如茶叶营销人员除了研究营销心理学,积累市场销售经验,还可以学一学制茶工艺,了解一下制茶流程;制茶人除了研究制茶工艺之外,可以研究一下种茶等技能。

立足本职学技练艺,将单一人才逐渐变成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促进茶叶市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安溪的茶叶的多元化之路,一茶秀到多茶争香


福建的铁观音全国闻名而说到铁观音就不能不提安溪了这可是茶乡但这几年安溪可不满足与铁观音,而是走上了多元化之路,一茶秀到多茶争香。

福建安溪茶人正探索由铁观音一茶独秀,到以安溪铁观音为主、多茶齐放的发展新模式,推动本山、毛蟹、黄金桂(黄旦)、梅占、大叶乌龙和奇兰、肉桂等茶叶发展。

近日,安溪色种茶将陆续进入春茶市场。为促进安溪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应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今年安溪县政府提出,将推进安溪色种茶的适度发展,种植推广色种茶,开发色种茶产品,挖掘色种茶的文化。

据安溪乌龙茶研究会会长易长青介绍,安溪本地传统的茶叶优良品种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黄旦)、梅占、大叶乌龙和奇兰、肉桂,其中前两个品种是第一批认定的国家级茶树品良种。除了铁观音之外,其他茶类通常被称为色种茶。

安溪茶山

安溪县在发展茶产业的进程中,着重打造安溪铁观音这一品牌产品。这也造成了安溪茶叶品牌过于单一、安溪色种茶发展较慢的局面。对此,易长青表示,推广色种茶,有利于安溪茶叶产品、风格多样化,消费者能够有更多选择,可品尝到不同风格乌龙茶的口感。

安溪县素全茶叶研究所所长陈素全在厦门鼓浪屿开了茶叶专卖店,主要面向游客。他介绍,到他店里买茶的顾客很多都是慕“安溪六大名茶”之名而来,在品尝安溪铁观音之余,也想要一品本山、毛蟹和黄金桂等色种茶的滋味。

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在安溪这方沃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品种,例如西坪的本山、奇兰,大坪的毛蟹、肉桂,虎邱的黄旦,长坑的大叶乌龙以及芦田、龙涓的梅占。与铁观音相比,在种植上,色种茶具有好种植、好管理、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口感上,黄金桂的透天香、奇兰的兰香都各有千秋,韵味独特;从采茶期来看,不同的茶叶品种,生长期不一样,发展色种茶利于错开铁观音采茶高峰期,协调劳动力;在产量上,色种茶普遍比铁观音的产量要高。

例如由黄旦品种制成的黄金桂,以其“一早二奇”闻名。一早,指的是黄旦采制时间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比一般品种早10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则指其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素有“一闻香气知黄旦”的美誉。

三洋村的银瓶山是梅占茶的发源地。梅占茶文化与孙中山有极深的渊源。民国时期著名将领杨汉烈曾赠与孙中山五箱梅占茶。孙中山为感谢他赠茶的这份情谊,回信写道:“汉烈吾兄惠鉴:惠书暨茶叶五箱,已一一领悉……文尚未为国报功,厚赠愧曷敢当……何时得为兄等解甲卮酒相劳,一慰平生耶?尚勉旃哉!企予望之。”

据了解,为保护梅占茶文化,当地还成立了梅山岩茶叶专业合作社,旨在进一步研究梅占茶文化,以更好地打响梅占品牌。

精深加工引领中国茶叶走向现代化


我国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茶业的总产值和茶叶附加值却并不高。专家认为,要想做大做强我国的茶业规模,就必须走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之路,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国茶叶的附加值、推动茶业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据专家介绍,我国目前有近1亿茶农,大多以传统的方式经营茶业,名优茶的产量十分有限、销售范围不大,其规模也无法做大。

据了解,精深加工是现代茶业区别于传统茶业的关键要素,是现代和传统的分水岭。精深加工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高、具有现代意识、能把科学发展观引入茶业,能将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加工设备、生物技术应用到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和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之中。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率先从事茶浓缩汁和茶粉生产的企业。公司董事长周邵迁介绍,公司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超微粉碎、超滤、反渗透等技术,制作出茶浓缩汁和茶粉,它导入了“吃茶”的新概念,可以溶于水中和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速冻食品、奶制品、豆制品、冷食、饮料、功能性食品等诸多产品之中,如茶冰淇淋、茶酸奶、茶胶囊、茶糖果、茶面包、茶糕点、茶饼干等。其中,使用鲜茶叶为原料直接加工浓缩汁,可以使茶叶中的诸多有效成分和香气物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加之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茶浓缩汁已经广泛应用于茶饮料生产。

发展茶浓缩汁和茶粉加工业,可以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和茶叶的附加值。制作茶浓缩汁和茶粉不需要使用数量稀少、价格很高的早芽,所用的茶叶可在春秋两季采摘,增加了原料茶叶的供应量和供应期。另外,在制作名优茶的过程中,茶农往往只采芽头,大叶(茶叶)没有充分利用。而大型茶叶深加工企业,可以使用机械设备采摘和加工茶叶,大大提高其附加值。茶浓缩汁和茶粉都很便于保存和运输,可以销到很远的地方,有利于茶业规模的扩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茶叶总产量虽高,但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业强势品牌。而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业,可以培育出年产值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有利于打造出茶业强势品牌。目前,茶叶深加工品包括抹茶、茶粉、茶叶提取物、茶保健品、茶浓缩汁等,还可以茶叶深加工品为原料,生产其他多种食品。

据悉,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公司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农业科技园区,拥有2万亩有机茶基地和3万亩无公害茶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采用高科技工艺技术,专业生产茶浓缩汁系列产品以及茶多酚、咖啡碱、茶粉、茶色素等纯天然绿色保健型配料产品,其中鲜茶浓缩汁就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在全国有40多家企业用户,用于生产茶饮料。公司不久前还打开了国际市场,把茶浓缩汁远销到中亚地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通过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应用,随着茶饮料和茶食品在全世界的风靡,我国的茶浓缩汁和茶粉等茶叶深加工产品,有望像浓缩苹果汁一样,成为世界的主要产地。

茶馆业行业标准制定中 中国茶馆走向标准化产业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近日在“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省福鼎市成立。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中国茶馆将逐步走向标准化、产业化。

现状:蓬勃发展的茶馆产业

提起茶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舍笔下的话剧《茶馆》,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所开的春来茶馆更是耳熟能详。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品茗、听书、看戏的茶馆文化早已和中国人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改革开放以后,曾经一度萎靡不振的中国茶馆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老茶馆、茶楼重放光彩,各种新型、新潮茶园和茶艺馆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随着茶馆产业化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的中国茶馆更是迎来了她的春天。

现在的中国茶馆业很年轻,她真正的发展不过二三十年;而中国的茶馆业历史却很悠久,早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已经有了茶馆的记载,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茶馆的真实情景。

今天,中国茶馆业已经成为一个朝气蓬勃、极具生命力的新产业。近年来,茶馆业发展迅速,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茶馆、茶坊已成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标识,各种以茶为名的饮品店更是层出不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永泉先生介绍,目前全国约有5万多家茶馆,以北京、上海、成都最多,仅上海就有3000家左右。品茗之风盛行的北京同时也是茶叶消费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有6000多家茶叶店,茶馆、茶楼、茶坊也有3000余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万多家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馆拥有从业人员近百万,年创造产值达300亿元,茶馆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酒品牌网9ppw.com

趋势:高端化还是大众化?

“茶馆是以茶为媒介的休闲文化空间。” 北京大碗茶商贸公司、北京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这样定位茶馆。

有15年从业经验的尹智君女士自1993年开始担任北京老舍茶馆经理以来,把茶馆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增长到1500多万元,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5%,是新成立的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之一。她认为,茶馆行业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远远高于经济收入的价值。茶馆更多的作用在于文化推广,以茶为媒介传播的是广范围的中国文化,这个作用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茶馆的消费对于普通收入者来说相对高了一些,谈到茶馆业的发展是趋向于高端化还是大众化,尹智君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基本以喝茶为经营主体的纯茶馆来说,它经营空间的利用受到很大局限。因为人们喝茶一般选择在下午或晚饭之后,不像一般的商业空间如商场几乎一天都有人流。对茶馆来说,它的单位面积产值相对比较弱。这就使得它必须要有特色,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和良好的经营理念。这也是茶馆定位定价一般比较高、趋向于高端化的一个客观原因。”

对于这一点,北京张一元茶叶公司宣传部部长刘家博这样认为,“从茶馆本身而言,它的定位要根据实际出发。比如成都的茶馆,可能更强调一个娱乐、休闲的功能。人们打牌、聊天(当地人把在茶馆闲侃称做‘摆龙门阵’),沏一壶茶。一壶茶可能才几块钱,茶馆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正是其大众化的体现;而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商务的需要,很多茶馆是一种商务平台,有必要营造一种高雅的环境,包括茶品、服务、装潢还有配套的设施等等,在消费上则趋于高端。不过将来总的趋势还应是大众化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馆正逐步走进社区,越来越方便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展望:行业标准即将出台

茶馆业的标准化一直很受业内的关注,“茶馆的标准化是一定要做的。” 尹智君强调,“为了把行业从源头做好,对于茶这一农作物本身制定标准可能更为必要,尤其对于茶叶出口和中国茶馆走向海外都是至关重要的。” 张一元的刘家博也认为,茶馆作为茶文化的一个窗口,越是基础的东西越要有标准。“同时我希望茶馆业能有一个星级标准,包括从位置、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技术等各方面都应有一个标准来评级,这并不是说像酒店那样区别于价格,而更应是一种承认,强调的是对茶与茶文化真正的理解。”

在中国商务部的网站上,可以看见有关单位起草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征求意见稿)》行业标准正在网上征求意见。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标准处李党会处长介绍,“规范”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出修订,将来会在行业中推动。 她表示,对于茶馆业这一新的服务业态,从标准的角度讲现在还是空白,标准的制订对行业本身是很好的事。“目前规范中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标准的订立还在和专家以及行业人士保持推敲当中,修订好的茶馆业标准在年底以前就可以出台。”她说。

高端普洱茶大众化消费渐成趋势


行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5年前的泡沫破灭虽然对行业造成了近乎毁灭性打击,但客观上让消费者逐渐认识和了解普洱茶的品质,大众化消费渐成趋势,而在天津、太原、郑州等北方城市还掀起了品饮普洱茶的风潮。

云南茶饼8年价涨100倍

“云南西双版纳某厂出品的7222(茶号),当时一饼(七两茶)才卖15元,8年后升到了1500多元。”行家梁先生介绍称,今年收藏的生茶价格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地区共有近20万收藏者,更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关注价格变化

各品牌门店和散茶批发商的生意一般,前来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不是很多。“现在做散茶越来越难,因为很多消费者都已习惯足不出户网购搞定,只有一些大品牌的经销商走货顺利。”茶商李先生对记者说。“从2006年开始,国内的普洱茶概念就开始疯狂地炒作,2007年一些普洱茶品种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最近两年,普洱茶又走出了当年暴跌的阴影,重新出现了每年至少10%~15%的增长。”

谈及普洱茶,大家都在关注它的价格变化。事实上,今年由于一方面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一方面受众多消费者开始逐步认可普洱茶的观念影响,大批茶商前往云南茶区收购原料,再加上高龄古树的产量有限,使得普洱茶原料的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浮。“相比2006年以前,喝普洱茶的人还是增加了许多。近几年,不少茶友发现了普洱茶在养胃、降血脂、降血压等方面的益处,其受众日渐增多。”

“目前的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小股的炒作势力,比如有人根本不懂得品茶,却将其当作金融产品般转手获利。但从大环境来看,有实力的商家都潜心经营自己的品牌,并一路北行拓展市场,只有严格控制产量和品质的企业才有可能在5年之后迎来爆发期。”而天津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任琮则表示:“普通市民购买普洱茶的首要目的就是健康,特别是一些白领,对便携式的如散装、速溶类熟茶颇为追捧。第二就是收藏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