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场古镇探访百年老茶馆

发布时间 : 2021-01-04
百年老纵水仙可以泡几泡 百年的绿茶 百年普洱茶

百年老纵水仙可以泡几泡。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上海新场古镇探访百年老茶馆”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海新场古镇探访百年老茶馆

由于电影《色戒》曾在这里取景,使得位于上海南汇的新场古镇重新浮出水面。近日,笔者从一位茶友处得知,古镇竟然还遗存了一座一百多年的老茶馆,于是萌生了“结识”老茶馆的意愿。前天,与“江南茶人茶馆”馆主有约,一起前往浦东南汇新场古镇“第一楼茶园”寻找过去生活在新场镇里人吃茶的“老味道”。

新场古镇“第一楼茶园”位于上海南汇区,现为浦东新区,因该区拥有世界级大港——上海洋山港自由贸易区,故在去年把南汇并入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是过去南汇县的一个小镇,距离上海市中心约40公里。但这座古镇却是目前浦东地面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镇。明清院落,牌楼林立,水乡街巷,天井式民居院落,粗略统计,目前仍保存将近十五万平方米的古建筑,有百幢古宅院,还有一千多米明清时代的石驳岸,以及六十九座古仪门。仅现遗存石桥就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等,它们与“十三牌坊”环环相扣。

古时新场镇原是南汇下沙盐场的南场,是这里的盐民晒盐场所。随着海滩东移,这里渐渐变成江南水田交融之地,盐民变成居民,小桥流水人家在此渐成端倪,人口逐渐增加,继而形成镇落。于是穿镇而过河流,雕刻精致的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小船停靠的石驳岸,构成了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画面。当时镇里歌楼、酒楼、茶肆陆续兴起,商贾云集,于是对于新场镇的繁华程度,也就有了“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说法。新场古镇与周边的同里、?直、周庄、朱家角等古镇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味道。

及至宋、元时期,在这“南北街长四五里,东西各二里许”的古镇上,已成“科第两朝称盛”的文化名镇。仅“南屏书屋”这样呤诗泼墨的场所就有二十多处。到了光绪二十八年,新场古镇已经有了女子学堂,这在一般意义上的古镇是不多见的。

据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在这里调查后得出新场古镇有五大特征:海边盐民生息之地、商宦文人聚居之所、明清市井繁华之镇、宗教文化依存之乡和江南水乡民居之苑。而据南汇县志记载,历史上新场古镇有十景: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如今是徒有其名,不存其貌。可惜,历史不再重温旧情,留给世人的只能是一种回忆。

冬日的寒风裹挟着零星雪花漫舞在古镇上,嘴里的哈气瞬间变成了冷雾。即便如此,与友人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欣赏街景,倒也兴致勃勃。从“三世二品”牌楼步行进去,一种老旧感觉和痕迹映入眼帘,时不时被街旁的木雕门窗和桥上的石刻所吸引驻足,仿佛置身于一个隔世年代。

由于天气寒冷,游人稀少,此时的古街倒也显得格外清宁和闲散。踏进古镇“第一楼茶园”的瞬间,一种怀旧的氛围扑面而来。茶园给人以既精致又朴实之感,很亲切。幽雅的环境辅以老式楼梯、雕梁门窗、古色牌匾、陈旧木椅,营造出一种传统茶文化生活的“标识”,颇具恍若隔世的老旧风格。即便在这里不喝茶,只是坐一坐也特别有味道。这样的清淡生活很是令人向往。

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楼茶园”建于清同治末年,将近一百四十多年历史。茶园位于新场古镇新场街与石拱“洪福桥”边,依河而建,在二、三楼喝茶可揽洪桥港(河名)风景。从外表看,一座三层木结构茶楼矗立桥边,尽管历经沧桑,却也是保存不错的一座老建筑。然而,兴许是这次来的不凑巧,在古朴迷人的老味道之中,也有着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滋味。

上得楼上,二、三楼空空如也,就连一张茶桌也无,给人感觉:人去楼空!唯独一楼有几张桌椅继续在唱着独角戏。想象中临窗品茗,聆听浦东说书,欣赏河面清幽,享受一壶清香的那种往日茶园繁荣景象荡然无存。茶园二楼沿洪桥港侧书写着“第一楼茶园”五个大字,而在茶园正门有“第一楼”牌匾悬挂,只是在中文字的上方标有颇具酒吧式英文“THEONETEAHOUSE”字样,颇显不伦不类,原先悬挂在外面的“清风茶楼”牌匾居然也被挂在了室内,让人难以对这座百年老茶楼产生探古访幽的感觉。

至于为何要起名“第一楼”就不得而知。笔者猜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因茶园是古镇上唯一的三层建筑,这“第一”是由此而来;二是新场古镇在历史上曾是浦东第一大镇,后因盐场变迁以及战乱等因素,虽曾几经兴衰,但一百多年来茶园名称依旧延续下来。这座老茶楼的历史应该说与上海湖心亭茶楼在同一时期诞生,只是第一楼茶园所处地段偏僻而始终默默无闻,不被人知。

据了解,茶园过去曾以说书闻名,茶客听书,熙熙攘攘,这里也成了“莫论天下大事”的聚集地。为了再现“江南水乡古镇行,百年茶楼书场内,浓浓一杯清茶茗,听书品茶山海经”的悠闲韵味,前几年“第一楼茶园”大修开张后,这里书场复兴,吸引大批退休老人,每天人头攒动,老乡云集,为的是那杯久违的香茶,为的是听到过去的浦东说书,为了浦东忘却的纪念,重新又让茶楼书场魅力四射起来。

令人惬意的地方,或许不只为了听听浦东说书,仅仅能在茶园吃一杯茶抑或是身临其境也是一种安闲无比的享受。但问题的关键,这种经营模式能维持多久,毕竟,茶客舒舒服服地呆上一个下午听书,每人只需出资二元钱,可以看得出,这是贴钱赚吆喝的买卖。茶园的盈利点在哪里?茶馆经营要有效益,既要有保护、挖掘传统文化的信心,又能使茶园经营精益求精,稳妥地实现盈利,所以,如何把握老茶馆的保护和开发之间尺度,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讨。

据熟悉当地的人告知,新场古镇的开发定位主要是使之成为“三民文化”的展示和保护基地,即“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激活“沉睡”古镇新细胞,并与附近的迪士尼乐园实行有效对接。但愿“第一楼茶园”作为新场古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早日“抛头露面”,成为茶客追逐的知名茶馆,与古街、老宅、秀水和石桥等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一大去处。

茶经网扩展阅读

广州百年老字号茶楼只剩两家


广州百年老字号茶楼只剩两家

未来何去何从?城中有责任感的老字号正在行动,努力重拾老茶楼集体记忆人来人往中,百年云香楼独自寂寞。胜利宾馆,背景是老茶楼旧照片,前景是食客品新茶,今昔在这里交汇。上周末,拥有111年历史的广州老字号云香楼悄然谢客,引起社会关注。昔日广州茶楼遍地,但据资料统计,短短数十年间,光是西关就有七成老茶楼消失。截至2012年,广州仍有四家百年老字号茶楼,但如今三年过去了,仅剩两间。随着时代变迁,很多老茶楼甚至已无迹可寻。记者近日走访一些老食客以及餐饮界人士,以他们的视角重温当年老茶楼的风采以及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风流云散了熬过正月十五,百年老字号云香楼突然关门了,没有任何告示,甚至没有任何前兆。“年后跟我们说不干了,过两天就真的关门了。”有员工表示。记者昨日走访云香楼,酒楼铁门紧锁,很多行人路过都探头张望,“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关门了呢?”一位老伯停下来嘀咕了两句后摇了摇头,“肯定是生意难做。”事实上,早在两年前云香楼就曾被曝出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的消息。当时,酒楼负责人曾出面辟谣,并保证:“老字号不能在我们手上倒掉。”但仅仅过了两年,这间百年老字号便低调关门。原因何在?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位云香楼的老员工欧先生。他告诉记者,酒楼之所以沦落到如今地步,主要原因还是经营和管理不善,“硬件不行、缺乏创新、整个酒楼都破破烂烂了,一直不装修……”他说,酒楼自身不努力改进,食客自然不买账,生意越来越差,最终只能关门。欧先生表示,一些员工的工资至今还未完全发放。未来何去何从?他也相当迷茫。昔日多风光作为广州现存最老的四家茶楼之一,111岁的云香楼曾经相当辉煌。民间素有“西有莲香,东有云香”的说法。员工刘叔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云香楼上班,是一件让旁人很羡慕的事情。他还记得第一天去上班时,走的是一道雕花木楼梯。到了90年代,云香楼的生意依然红红火火。员工欧先生回忆,当时云香员工的工资可以达到3000元,而彼时社会其他普通工人的月薪才只有几百到一千元,而且几乎每月都能去旅游,“那时所有员工都以在云香工作为荣”。那时,云香最出名的小食有冰花鸡蛋散、蛋挞、烧鹅、萝卜包等,其中冰花鸡蛋散是云香楼的招牌美点,晶莹剔透,质感蓬松,表面的糖浆泛起光泽,入口即化,甜而不腻。1998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小吃”称号。此外,云香楼的云龙香凤月饼也曾媲美城西的莲香楼月饼。但自从企业转制后,云香的经营状况便每况愈下。有住在东川路的街坊表示,十几年前经常光顾云香楼,但如今基本不去了,因为不但装修陈旧,服务员态度不好,出品卖相差而且味道也很一般。云香如今倒闭,她坦言相当理解:“不是说我不支持老字号,但凭云香现在的实力,真的无法跟其他后起的餐饮企业抗衡。”慨叹:三年间百年老茶楼半数消失截至2012年,广州仍有四家百年老字号茶楼,分别是陶陶居、莲香楼、荣华楼、云香楼。如今荣华楼已经被连锁餐饮企业“点心王子”所取代,而云香楼也已经关门谢客。短短三年,还在经营的百年老字号仅剩两家。对广州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老街坊潘广庆曾整理了《西关茶楼(古今)一览》,显示了广州西关茶楼的变迁,其中七成老茶楼已经停业改作其他用途或者消失。近期,广东胜利宾馆在西关粤厅内展出了一系列羊城老茶楼旧照,吸引了不少街坊前往边叹茶边观展。清末时期广州西关打铜街(现光复南路)“冠珍楼”茶楼;上世纪20年代广州文昌南路与下九路交界的“广州酒家”;40年代广州西关第十甫(现下九路)“莲香大茶楼”;清末民初——广州西关荔枝湾“燕珍居”茶楼;民国时期广州沙基大街“商乐茶楼”;上世纪30年代广州太平南与一德路交界的“陆羽居”茶楼……照片的时间跨度从晚清一直持续到解放前。为了找出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广州胜利宾馆的总经理刘伟跃在线上线下花了足足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说,之所以对广州老茶楼感兴趣,更多源于一种情结,“以前的茶寮其实就等于现在我们的农家乐。”他指着一幅位于小北下塘路的“宝汉茶寮”老照片告诉记者。据了解,这家“宝汉茶寮”源于一份南汉的买地券,地券主人为吸引客流,在这里开了“宝汉茶寮”,该茶寮在抗战后结束营业。其原址位于今天的宝汉直街。在搜索老照片时,刘伟跃发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现象,例如有一张老照片清晰地记录,早在清朝时期,广州茶楼就有专门陪茶的女子,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茶楼文化。行动:胜利宾馆复活“老茶楼记忆”如今,照片上的老茶楼早已难觅踪影,有一些茶楼连名字哪怕是土生土长的老广也未必听过。但遗忘不代表漠视,刘伟跃说,作为一间同样是老字号的餐饮企业,胜利宾馆有责任去为市民重拾这些早已被遗忘的老茶楼记忆。老字号餐饮在走下坡路,刘伟跃身同感受。他认为,很多老字号餐饮往往在改制后走下坡路,主要是“制”虽然改了,但心态还是无法转变过来,“继续保持这样就行了吧”、“看情况再调整吧”,得过且过的心态让很多老字号餐饮逐渐被时代淘汰。撇除守旧、创新不足这些老生常谈的指责,刘伟跃坦言,早茶盈利能力低确实是很多餐饮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做饭市,人均消费一般都能上百元,但做茶市,人均消费往往只有几十元,很多茶楼根本不愿再做早茶。”事实上,逐渐失去百年老茶楼记忆的不仅仅是广州街坊,还有一众深陷泥潭的老字号。服务人员流动性大,茶点出品每况愈下,使得一众老字号开始迷失。刘伟跃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了保证餐点出品,他不惜高薪留住点心老师傅。另一方面,各种怀旧主题不断推出,刘伟跃透露,除了目前的广州老茶楼展,未来还会推出老沙面照片展,喜欢老照片的他目前已经收集了数百张沙面旧照届时供食客欣赏。

南昌新旧茶馆百年文化变更


作为产茶大省的江西,茶文化源远流长,现在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馆也是遍布大街小巷。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旧时江南一带,南昌茶铺最多,新中国成立前南昌茶铺有200余家,仅船山路就有3座四五百人规模的大茶铺,令人叹为观止。

29日,记者采访了南昌茶文化爱好者王龙志,听他讲述百年来南昌老茶馆的故事。他在2006年于南昌大学读研究生时曾撰写论文《南昌新旧茶馆文化》,在《农业考古》权威杂志发表。

●古时江南南昌茶铺最多

据王龙志介绍,南昌的茶馆,自唐始,已有千载的历史,古时江南一代,属南昌茶馆最多,且许多茶馆的规模都非常大。北京人、四川人多称茶馆为茶园,广东人称之为茶楼,海南人称之为茶店,闽南及潮汕人称之为茶桌子,而南昌人则称之为茶铺。

以旧南昌七门为基本框架的老南昌城,在民国时辖区人口近二十万,属于中等城镇。可是这区区二十万人口的城镇,居然存在着200余家大大小小的茶馆。总的来说,城外茶馆多于城内,巷弄茶馆多于大街。茶馆主要分布地为:今八一大桥一带、今中山桥一带、今绳金塔一带以及船山路、象山南路、王家巷(今西湖商厦)一带、箩巷(今万寿宫一带)、洋船码头(今三眼井一带)等。较著名的有船山路上的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三大茶馆。这三大茶馆相隔不远,每家都设四五百个座位。靠闹市区的有:德春园、春园阁大茶楼。靠东靠北还有福裕春、万茶楼、四海全、福兴润、杏花园等大茶楼。另外还有中山路的青莲阁、福兴楼、四季春,子固路的黄一层楼、进贤门外的福星楼、高桥的福寿楼。

南昌的老茶铺,新中国成立后仍为数不少。之后,受自然灾害造成的物质短缺的影响大多倒闭。上世纪70年代,在王家巷、洋船码头、民德路、八一大桥等地还有数十家,至上世纪90年代,亦销声匿迹。

●老茶铺分高中低三档

老南昌的茶铺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的环境很好,装潢考究,一般为两至三层楼,且楼上都设雅座,以茶为主兼卖小吃,同时有清音、曲艺、琴棋等活动。中档的多为木质二层楼建筑,与老南昌民居大抵无异。楼内采光条件不佳,通风条件也不是很好。装潢上一般为木板墙,以青石板铺地,柜台设在一楼,茶桌为八仙桌,四周佐以高脚条凳,卫生条件良好。低档的南昌人唤作茶店,设备更加简陋,面积更加狭小。

茶铺每天上午八时左右开门,一会儿便有三三两两的茶客提着鸟笼或两手空空逍遥而来。上午十时至十一时,一般情况下每家茶铺都能满座。时至正午,茶足话尽,人们纷纷回家吃午饭。下午三时,也就是午觉时间过后,一部分茶客又来光顾。晚上十时开始准备打烊。南昌的茶铺一般实行早午晚三巡。早巡也就是南昌人所谓的过茶,生意是全天最火的。午巡和晚巡生意则不如早巡,并且需要重新记价。茶铺的主要消费群体为老年男性。老人们,清晨开始泡茶铺,时将正午,便回家吃饭午休,下午仍有一部分人来泡茶铺,另外一大部分奔赴澡堂。旧时有谚云早上人包水,下午水包人,就是老人们一天休闲生活的最好写照。

茶客走进茶铺,跑堂伙计便会迎上来招呼客人坐定,待客人点定所要的茶及茶点后,伙计会拿来一只带盖托的瓷茶碗和一双供客人夹取茶点的筷子,另外,还会带来茶点。然后,伙计会一手掀杯盖,一手执茶壶,将壶倾斜,热水顺着嘴管射出,射入茶碗,一射即准,一准即满,不多不少,滴水不漏。有时伙计还会耍出如高山流水、苏秦背剑、童子吹笛之类的花样以悦茶客。茶铺里的茶壶,主要分长嘴壶和冲壶两种,长嘴壶与四川茶园的长嘴壶大抵无异。而冲壶则为短嘴,锡制,置于堂中炉灶的烟孔上或是由跑堂伙计提在手中。

受南昌附近茶产地的产茶品种影响(婺源云雾、遂川狗牯脑、井冈翠绿等),茶铺几乎只供应绿茶,鲜见乌龙、红茶之类。而且,茶叶的品种和质量大都为中下等,南昌人谓为香片。若客人需要龙井、雀舌等高档茶,则要另外收费。一般的茶客,都是点一碗五分钱的茶(上世纪70年代市价),茶金可谓相当低廉。

●茶客大多为聊天听书

茶客们在茶铺除享用清茶细点之外,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也就是南昌方言中所谓的谈讬或撬牙膏,聊天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如家长里短、国家大事、市场物价、稗官野史等。除了这些闲聊海侃之外,茶铺也是茶客们商定晚辈婚姻大事,调解民事纠纷的经常去处。因此,茶铺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婚姻介绍所和民间法庭的角色。另外,茶铺也是人们洽谈生意,联系劳工的场所。同时社会上的各个江湖帮会,也经常在茶铺沟通信息、传递指令、协调关系等。但归根结底茶铺里还是老人居多。

聊天之外,茶客们还兼顾听书。这里所说的书,主要有两类,一为用南昌方言演绎的评书,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与北派评书差不多。另一种,叫南昌道情。所谓道情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清末传入南昌城。表演时,老艺人独坐茶铺一角,右手执一小棍,左手带道情筒夹带一面铜钹。在拍道情筒的同时,用右手小棍敲打筒和铜钹,此所谓一打三响,堪称一绝。

此外,打纸牌、下棋也是茶铺中老人常见的休闲内容。客人饮罢结账后,跑堂伙计高声吆喝,其大意如此:哦!楼上几号茶桌哟!某某客人结了账哦!香片某碗某角哟!点某碗某角哦!一共几碗几角哦!手中把子小账在外,欢迎客人下次再来。这样几嗓喊来,无论身边客人还是楼下记账的老板娘都能够对茶金情况清楚明了。

●新派茶馆文化正萌芽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昌开始出现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由相关部门协办的茶艺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具有现代气息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散布于豫章城的大街小巷,南昌的新派茶馆文化也随之形成。

如今,走在南昌城的街头弄里,林林总总的茶馆时不时地映入眼帘。茶铺二字,虽然还能在南昌方言中觅得其踪,但是,茶馆门口各色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上,却多见得茶馆、茶艺馆、茶道馆、茶坊、茶室、茶吧之类的词汇。也有略带诗气,如听雨轩、悠竹轩等。这些风格迥异的名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各个茶馆经营内容的取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茶楼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为茶艺馆,茶桌、茶具都十分考究,大厅内常以古筝一类的清音为背景音乐,每天定期举行茶艺表演和其他与茶文化有关的事宜,其价位相对较高,主要消费群体为社会中高层人士,主要消费内容为饮茶、欣赏茶艺表演、洽谈业务、聊天等;二为西化茶楼,此类茶楼格调尽显欧陆古典风情,室内装潢高档华丽,室内背景音乐以萨克斯曲之类的轻音乐为主,茶楼不仅提供各种品质的茶水,也有咖啡、牛奶、红酒、糕点等多种食物;三为一般茶楼,格调多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背景音乐以轻音乐为主,主要经营茶水,高中低档茶以及功夫茶具,一应俱全,消费人群主要为中青年,茶楼内环境较差,打牌者众多;四为综合型茶楼,不仅喝茶,还提供餐饮、棋牌、KTV等综合服务,形成吃喝玩乐一条龙。

目前,南昌出现了一些会员制茶楼,装修古典,有评弹说书也有字画欣赏出售,但消费不低,它们正在逐步复古南昌茶铺文化。

苦丁茶百年的历史


苦丁茶是饮品中的保健佳品,它作为饮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据传,从明朝中期开始,苦丁茶渐渐走出它的故乡,走向繁荣的城镇,走向京城的皇宫。苦丁茶被人推荐给宫廷,年年作为贡品,由茶乡派专人向皇帝进贡。负责此事的茶乡官员感到此事喜忧参半,喜的是能为朝廷贡献名品,有机会讨好朝廷;忧的是茶的产量有限,而上面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上面的人哪里知道,苦丁茶树数量有限,在正常年景、自然条件下,它的茶叶产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如果要遇到年景不好,茶叶产量就会更少。由于当地有些茶树品种不一,茶农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所产茶叶品质不能保证相同,某些优质的品种会退化,这些问题让地方官员很头痛。为了增加贡品数量,州官下令茶乡百姓采集茶种进行繁育,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可这种茶树属于一种深休眠的树种,在当时虽经多次繁育试验,都以失败告终。到头来只能靠原有几株茶树所产茶叶进贡,但保证贡品越来越难,更甭说满足官僚富商的需求了。为此,朝廷就多次派出钦差大臣到当地官府督办苦丁茶贡品供应事宜,州官自知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整日惶恐不安,苦苦思索如何将此事搪塞过去。正当无计可施之际,府上的总管想出一个托辞,他们叫人把下面茶园中刚巧枯死的苦丁茶树送到官府来,向钦差大臣撒谎说苦丁茶树不知何故均已枯死,钦差大臣也懒得付出更多的辛苦到茶园验证,便以讹传讹,把茶树枯死情况报给朝廷。从此,苦丁茶就不用作为贡品年年运往京城了,苦丁茶则以其优良的品质造福于茶乡人民。

苦丁茶与一般粗茶外观相似,用开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浸液味道较苦,与普通茶叶的口感明显不同。苦丁茶有个特点,用量极少,又易还原,一杯开水只需放一、两叶,便很快分泌出丝状黄汁,叶色由黑还原为绿色,茶水苦中有甘,先苦后甜,饮之精神倍爽,吃油腻食物后,饮之更佳。苦丁茶是用茶树的嫩叶加工而成,既可泡茶代饮,又可作药用,调养身心。有本古代医籍叫《本草求原》,书中记载苦丁茶能清头目,中医认为苦丁茶性寒味苦,可清热平肝,消积化食,主治肝火上炎所致耳鸣、耳聋、急躁、目赤,以及过食油腻所致胃脘胀满等症。如果您被西医诊断为胃炎、肝炎、咽喉炎、鼻炎、高血压病,同时又伴有心烦易怒,耳鸣目赤,舌红苔黄等症,不妨选用苦丁茶进行调理。

四川省筠连县是苗族聚居地,地处乌蒙山系,那里盛产苦丁茶,它来源于木樨科植物紫茎女贞,也叫小叶苦丁。研究证实,苦丁茶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与保健作用,它能止痛、抑菌、降压、降脂、强心、调节代谢、抗氧化、抗衰老等。由于筠连县所处的地区又是富硒地区,苦丁茶中也富含硒元素,曾有专家走访当地许多村落,发现不少村子多年来无癌症病例,专家分析这种现象与村民长期饮用富硒的苦丁茶有关。

百年心事 话茶源


茶树原产于中国,早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且世界上其它的产茶或饮茶国家,他们的茶学知识,均直接或间接导源于我国,从世界各国表示茶的语音,也不难看出是导源于我国茶的语音。

从语音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1)来自华北语音或广东音cha的有:日语cha,朝鲜语sa,蒙古语chai,西藏语ja印度chaya,土耳其chay,希腊tsai阿尔巴尼亚cai,伊朗chay,苏联chai,阿拉伯chay,波兰chai,葡萄牙cha等。

(2)来自福建闽南厦门音te或ti的有:斯里兰卡they,南印度tey,荷兰thee,英国tea,德意志tee,意大利te,西班牙te,匈牙利tea,法国the等。

茶叶由中国海路传去西欧和北欧等国,大多以:te音为主;从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如蒙古和近中东,以及一部分东欧国家,苏联和黑海沿岸,以华北音cha为主。所以,查考茶字的起源和语音演变,从世界各国茶的译音的传播,都证明茶的原产在中国。

但由于明代末期,中国茶叶经荷兰人之手一举传入西欧,首先饮茶最多的是英国,英国人原好喝酒,有了茶叶后,大量提倡饮茶。在1669年由东印度公司输入茶叶祇有100多磅,不到十年时间,约1678年输入猛增到4000多磅,到了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饮茶已成习惯,到处有茶叶店出售茶叶了,而且还由英国商人之手转销于美国各地,在1678年~1878年,前后恰为200年,其间是中国茶叶独霸世界的时代。1779年到1820年之间,由于中英贸易,英国入超很大,进出无法平衡。英商人不能不用卑鄙手段贩运鸦片来中国,弥补亏损。嗣后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输入大量鸦片,到公元1828年,输入鸦片共有13000多箱,致使中国茶丝的出超,已不能弥补鸦片的入超,中国的白银也就开始向国外流出,由于鸦片毒害人民,故有人奏请清政府禁止鸦片。英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不惜诉诸武力,结果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鸦片战争。

英国政府除了以鸦片来弥补入超外,亦了解到茶业市场的庞大潜力,故此在其控制的印度及钖兰,引进中国的植茶及制茶技术,大量生产,同时为进一步打击中国的茶业,于1824年驻印度的军人勃鲁士(R.Bruce)少校,在东北印度和缅甸交界处沙地耶(Sadiya)的山区,发现了一株43英尺(约合13米),径围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树,便以大茶树的有无为判断原产地的唯一依据,妄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同时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人提出大茶树的报告,证明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并借题发挥,大肆宣传,否定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这些谬论,目的都是要打击中国的茶业市场,误导消费者以为印度是茶之源产地,品质自然较佳,此举在当时的确起了一定的作用。

判断原产地,决不能以野生大茶树的有无作唯一依据。如果仅用大茶树有无作依据,说印度是茶的原产地。那么,19世纪之前,印度人还不了解茶树是什么,多数人还不知道饮茶,19世纪初才从我国引进种子,茶叶生产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作何解释?如果说大茶树是判断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中国有没有大茶树?从大量的史籍记载和近代的考查资料表明,中国不但过去有,现在还有。现就将所知古今大茶树资料作一扼要的介绍。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对大茶树有具体描述。唐代陆羽在所着《茶经》一之源中开宗明义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就是说茶是我国南方的贵重树木,树高有一、二尺的,也有高达数十尺的,在巴山峡川一带有的茶树径围大到须要两人合抱的,采茶时祇好把枝条砍伐下来才能采摘到它的芽叶。这是对我国古代大茶树最为形像具体的描述。

南方是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而言的。如按唐政治区域分为十道,其中有八道产茶,主要为剑南、山南、江南(包括东、西道)淮南,岭南等。树高1~2尺的,可能是指幼年茶树,或者是经过多年砍伐后,由根颈新发出来的茶株。巴山峡川是即长江流域的巴山周围和长江三峡两岸一带的山地,这一带人迹罕至,秦莽之间,未经砍伐,长期自然生长,故遗留下来成为数十尺的大茶树很多。照唐代度量衡标准,每尺等于现在的30厘米,数十尺一般是指20尺以上到90尺之间,即几十尺,起码按照3尺为1米计算,树高当在10~30米之间,可见是很高大的了。树干要两人合抱,可见径围粗到有2~3米,这样直径也有1米多了。大茶树生长较缓慢,这样粗的大茶树按年轮估计,树龄当在千年左右。据此推算,这样的大茶树可能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也就是说起码远在秦朝或之前已经在此地生长了,这些大茶树绝不是人工栽种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以上引证,可见我国古代大茶树分布极广,特别是南方尤多。有的记载虽未具体描述茶树高低,但从不少古藉互证,可知其为大茶树。说中国没有大茶树的报告是不合实际的。进入本世纪,我国各地也不断发现大茶树。胡浩川1942年在《万川通讯》发表中国茶树原是乔木大叶种一文中引谈1931年工商半月刊和《农报》记载说,孟安俊在河北晋县发现有20多株大茶树,邓育灵在山西浮山县也发现有大茶树。1940年日本人山亮一氏在山东胶济铁路北纬36以南旷野中发现一大茶树,粗有三抱,当地群众称为茶树爷。

由此可见中国是茶的故乡,这是不争之论,百多年来的以谬乱真,祇是有目的及有系统地打击中国的茶业,使中国的茶业领导地被取代,至使今日世人祇知有钖兰红茶,殊不知最好的红茶是中国的祁门红茶,真是令人叹惜!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百年黄记圆梦月冠军

本周日海西茶城馨友开泡第三轮

炎热的午后,斗一泡茶,已成为茶友固有的休闲方式

“每次都差一点点。”用这句话来形容百年黄记获得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月冠军时的心情,是再恰当不过了。

自2007年7月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首办周末茶赛以来,来自五里亭的福州百年黄记累计参加周赛月赛以及复活赛不下十次,虽然也屡屡斩获周冠军,但是在晋级月冠军的征途上却总是铩羽而归,到2010年的第二轮月赛终于好运频频,先是在首轮的月冠军争夺中位居第三,进入本轮月决,接着在本轮月赛中以微弱的优势险胜,终位居本轮月冠军。

7月4日下午3:30在福州华林路清铧名茶形象店举行的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铁观赛第二轮月赛,共进行了两轮。首轮是第二轮月赛的第四次周赛,共有6只茶样参赛,茶样分成两组,专业组评委为省农业厅张仁雨、清铧林清修、苏氏苏龙海、添鑫茗茶黄泽添、凤茂茶行林碧讯、鸿程马金昌等6人;茶友组由高级评茶员古樵、祥华龙黄新礼领衔。最终结果,4号茶样馨友以六个1分的绝对优势夺得当周周冠军,这样次轮的月赛总决,馨友就将与前三周的周冠军韵亮、善新茗茶、祥华龙茗茶以及首轮月赛二、三名聚春来名茶、百年黄记共同角逐月冠军。

由于韵亮的月赛茶样未能及时送到,因此,接下来的月赛,便只有5只茶样参赛,评委仍由上述6人担任,依旧分成专业组和茶友组两组开泡。最终是百年黄记以三个1分、总分12分夺冠,聚春来以13分屈居亚军,祥华龙虽然获得两个1分,但仍以14分位居第三。聚春来、祥华龙均可参加第三轮月冠军的争夺。

此前获得周冠军的馨友,首次参加月赛却不幸垫底,不过馨友的负责人小徐却并不气馁,他说,参加茶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准,有对比才会有进步。

本周日下午3:30,东南快报泡茶英雄会第三轮月赛将在福州五里亭海西茶城B22-23号的馨友开始首个周赛,欢迎各路茶友携样参赛并参加品鉴。

祁门红茶历经百年而不衰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省祁门,是红茶中的极品。其独特的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享有盛誉。国际市场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是世界多国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祁门地处安徽南端,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也是酿成祁红特殊芳香厚味的主要因素。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

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祁门红茶始制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工夫红茶的珍品。其条索紧细秀长,汤色红艳明亮,特别是其香气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调饮。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由于红茶成分拥有多项药理作用,因此品尝红茶既能使人享受气定神闲的优雅,在保健美容方面亦发挥经济而可喜的功效,更增添红茶的魅力。

祁门红茶显著功效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养胃,此外,红茶还具有防龋、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等功效。

一百多年来,祁门红茶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品质,蜚声中外,畅销海外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

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1987年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1982年、1990年国家领导人都将祁门红茶作为国礼相赠;

正因如此,祁门红茶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其收藏鉴赏祁门红茶之风已日渐盛行,相信祁门红茶将会掀起一股新的品茶、购茶热潮。

祁门红茶为何历经百年而不衰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省祁门,是红茶中的极品。其独特的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享有盛誉。国际市场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是世界多国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祁门地处安徽南端,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也是酿成祁红特殊芳香厚味的主要因素。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

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祁门红茶始制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工夫红茶的珍品。其条索紧细秀长,汤色红艳明亮,特别是其香气酷似果香,又带兰花香,清鲜而且持久,既可单独泡饮,也可加入牛奶调饮。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由于红茶成分拥有多项药理作用,因此品尝红茶既能使人享受气定神闲的优雅,在保健美容方面亦发挥经济而可喜的功效,更增添红茶的魅力。

祁门红茶显着功效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养胃,此外,红茶还具有防龋、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等功效。

一百多年来,祁门红茶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品质,蜚声中外,畅销海外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1987年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金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1982年、1990年国家领导人都将祁门红茶作为国礼相赠;正因如此,祁门红茶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其收藏鉴赏祁门红茶之风已日渐盛行,相信祁门红茶将会掀起一股新的品茶、购茶热潮。

六安瓜片百年历史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着《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着《金瓶梅》、清代名着《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

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着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