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代茶事典故 品悠香古韵茶史

发布时间 : 2021-08-14
品品香白茶 黑茶典故 古代喝什么茶

品品香白茶。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知古代茶事典故 品悠香古韵茶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知古代茶事典故 品悠香古韵茶史”相关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茶艺发展到现在,已在世界享有盛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典故,读来或耐人寻味,或让人引以为戒。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文中皓即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茶圣陆羽的《茶经》转引晋《中兴书》中有记载称,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而所谓的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世说新语》中也曾出现关于茶的典故,原文记载: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文中的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特别喜欢茶。他不仅自己一日喝茶数次,而且,每当有客人来,还一定要与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关于茶叶的这样一个典故: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王肃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小编推荐

古代茶事典故王肃自贬茶叶为“酪奴”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发展的低谷期。茶曾经在东晋被一些南方人贬之为“水厄”,对于茶事本来就传人较晚的北方,嗜茶就更是一件为人所不耻的俗癖了。当时,茶在我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犹如一群主人之中的一个奴仆,声名每况愈下。尤其是王肃将茶贬为“酪奴”一事,对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根据北魏杨街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中的相关记载,王肃原系琅邪临沂人士,对茶饮极为偏爱。投靠北魏后,初时王肃在饮食上仍然旧习难改,惯于饮茶吃羹,对北方人最爱的羊肉、奶酪却一概不碰。据说他嗜茶成瘾,一次甚至能喝上一斗茶,因此绰号“漏卮”,含义是说王肃的嘴就像一个破漏的杯子一样,怎么添都不会满,怎么喝都还要喝。

王肃在北魏生活几年以后,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已经能够接受羊肉、奶酪等食物。一次,孝文帝邀请土肃到宫廷用餐,王肃竟然一下子吃了很多羊肉和酪粥。孝文帝有些奇怪地问:“你是从南齐而来,根据你汉人的口味来看,羊肉和鲫鱼羹,茶和奶酪,哪个味道更好些?”

善于阿谀奉承的王肃思索片刻之后,立刻恭恭敬敬地回答说:“羊肉鱼羹各有至味,一者是陆产之美味,一者则是水产之美味,都是难得的佳肴珍馐。如果·定要将两者进行比较,那么羊肉正如齐鲁这样的大邦,而鱼羹则是恰似邾莒之类的小国。而茶可以说是四者之中最不中用的东西,它充其量也只是奶酪的奴仆罢了”。对于王肃的这番“精彩”言论,孝文帝十分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当时,一直在旁边静听的彭城王元勰立即问王肃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怎么看重‘齐鲁大邦’,却偏爱这‘邾莒小国’呢?”

王肃摆出仿若一副乡情难忘似的表情,良久说道:“奈何这是我们家乡最好的东西,我不得不偏爱啊!”元勰听罢,接着说道:“你明天到我府上一聚,我为你专门设置一桌‘邾莒之食’,辅以‘酪奴’”。就这样,茶的另一个贬称“酪奴”因此而传开了。

王肃在北方人面前如此贬低自己偏爱的茶饮,这在当时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开明的君主,他对汉文化心仪已久,甚至刻意将自己原来的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开明的君主,他对汉文化心仪已久,甚至刻意将自己原来的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并且还任命汉人为官,推行了很多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旌。难能可贵的是,孝文帝在宫中设宴时,为了照顾像王肃这种喜好饮茶的人的习惯,宴会上都专门设有茶水。然而,“酪奴”之语一出,居然所有的汉人都以茶为耻,即使以喝茶成瘾的人也下定决定不复饮用,茶之处境,“苦”不堪言。

茶客黄庭坚茶事典故


分宁一茶客——黄庭坚

江西省修江北岸,“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产于此地的双井茶,条索纤细,身披白毫,看起来好像银须一样,色泽碧绿,茶味甘醇,因此又有 “白茶”、“龙须”、“云腴”、“风爪”、“雪芽”等美誉。然而双井茶最初时,罕为人知,它的声名大噪甚至成为朝廷贡茶,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功不可没。

黄庭坚的嗜茶一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根据《宋稗类钞》的记载,当时的宰相富弼闻听黄庭坚才华横溢,诗文、书法样样精通,便很想与他会上一会。一日,机会终于来了,两人得以相见并相识。或许是受到黄庭坚其貌不扬的外表影响,宰相富弼在见到他之后对他并没有产生好感,两人最终不欢而散。然而,这位宰相偏偏喜欢对人评头论足,于是还对人评价黄庭坚说:“我还以为是个如何了得的人物,原来只是分宁一茶客而已!”黄庭坚“分宁一茶客”的名号便山此而来。这本是宰相富弼对黄庭坚的诋毁之言,但今人看来,黄庭坚这一“分宁茶客”确实是颇为人称道的。

且不说其他的,光是黄庭坚以茶代酒:十年,就已经可以说是茶人间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了。黄庭坚在四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名为《文愿文》的文章,目的是为了下决心戒酒戒肉。文章的_,段内容说:“今日对佛发大莆,愿从今日尽未来也,不复淫欲、饮酒、食肉。设复为之,当堕地狱,为一切众生代受头苦”。此后二十年里,黄庭坚基本上履行了自己在文章中所说的话,不仅自己以茶代酒,还先后多次规劝外甥洪驹父节制饮酒。

修江北岸的双井茶能够得到朝野士大夫和文人们的青昧,最终位于贡茶之列,被奉为极品,正是得益于这位“分宁”茶客孜孜不倦的努力。此外,黄庭坚一生醉心于吟茶颂茶,在他的笔下,摘茶、碾茶、煎水、品茶等所有与茶有关的事物都能成为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他所作的数十首茶诗,不仅是借茶抒怀,字里行间更是分明渗透着黄庭坚所追求的高超茶艺和茶道精神。

古时候的茶事典故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茶艺发展到现在,已在世界享有盛誉。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也留下了不少关于茶的典故,读来或耐人寻味,或让人引以为戒。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文中“皓”即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陆纳杖侄

茶圣陆羽的《茶经》转引晋《中兴书》中有记载称,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而所谓的“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王濛与“水厄”

《世说新语》中也曾出现关于茶的典故,原文记载:“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文中的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特别喜欢茶。他不仅自己一日喝茶数次,而且,每当有客人来,还一定要与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炫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关于茶叶的这样一个典故:“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王肃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古韵悠久的制茶史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本文就制茶历史做简单介绍。

(一)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三国时,魏朝已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苦涩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成立了贡茶院,即制茶厂,组织官员研究制茶技术,从而促使茶叶生产不断改革。唐代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时完整的蒸青茶饼制作工序为:蒸茶、解块、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术发展很快。新品不断涌现。北宋年间,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夺走真味,使茶香极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四)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顷余之句,说明嫩叶经过炒制而满室生香,有炒制时间不常,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文字记载。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在《茶录》、《茶疏》、《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参看附录中绿茶制造工艺。

(五)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由于注重确保茶叶香气和滋味的探讨,通过不同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发酵程序所引起茶叶内质的变化,探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使茶叶从鲜叶到原料,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中国古代茶典故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茶事典故陆羽品鉴谷帘泉的故事


茶神品鉴谷帘泉

证明陆羽鉴水本领神奇的事例,除了分辨南零水之外,还有很多。他鉴别庐山谷帘泉的故事可以和鉴别南零水之事并列。李季卿在亲眼见到陆羽辨别南零水后就问他:“这么来说,你只要是所历经过的水就能够判定出它们优劣来?”陆羽回答道:“可以这样讲,天下之水数楚水(长江中游以南)为第一,晋水(山西黄河流域)最次”。陆 羽随即列举出了水的二十等级:“庐山康王谷水帘水是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是第二……”

庐山康王谷也叫做庐山垄。《星子县志》上面写道:“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深山中的泉水,发源地是汉阳峰,中途被岩山阻挡,水流分成上百缕细水纷纷散落流下,远远望去好像亮丽晶莹的球帘悬挂在了谷中,所以称为谷帘泉。

陆羽曾应洪州(今江西南昌)御史萧瑜的邀请过来做客。两人闲谈的时候,萧瑜对陆羽将谷帘泉判定为天下第一名泉颇不认同,他提出疑问:“天下的名泉很多,为什么要将谷帘泉评为第一呢?”陆羽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就让士兵到康王谷取些谷帘泉来亲自品评。

两天之后,士兵带着水回来了,陆羽就亲自用这个水煎茶。在场的宾客们品茶后都又接连喝了几盏,连连称赞,都说品尝到了佳康的美味,还有的人说:“鸿渐兄不愧是评泉高手,谷帘泉果然是名副其实!”陆羽听到之后十分欣喜,可是当他自己饮了一口却皱眉道:“这个水不是谷帘泉!”在场的人听到这话全都愣住了。萧瑜连忙把汲水的士兵叫过来问话,然而那个士兵一口咬定就是谷帘泉。

正在这个时候,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张又新正巧赶了过来,他早就听说陆羽喜欢谷帘泉,而自己也对煮茶很有兴趣,于是特地带来了一坛谷帘泉前来助兴。陆羽就以张又新带来的水煎茶让众人重新品尝。席上不久就传来了议论声:“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有这水才佩得上谷帘泉的名声”。那个取水的士兵早就吓得说不出话来。事情是这样的,他本来确实取来了谷帘泉,可惜在返回的途中路过鄱阳湖,由于风浪太大,一不小心就把整坛子的谷帘泉都给打翻了。他害怕因误时而受到责罚,于是就打了一坛鄱阳湖的湖水来交差。

茶古代典故“桓温宴客举清茶”


我国古代,以茶宴宾客是礼仪的一种,时至今日,奉茶依然是款待客人的重要方式。如果将陆纳的以茶待客看成是一种作风简朴的表现,那么,桓温的宴客举清茶,就绝对是居心叵测,用清茶来显示自己生性节俭,并借此收买人心,最终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桓温出身士族之家,是晋明帝的女婿。他为人心术不正,一心觊觎帝位。为收买民心,桓温先后三次率军北伐,借口收复中原领土来笼络人心,继而提高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声望和地位,为成功攫取帝位奠定基础。由于他的出兵带有极端明显的个人私欲,因此由他率领的三次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然而,桓温官位仍然一路高升,至兴宁二年(364年)时,已担任数职的桓温又被加封为扬州牧。本来就虚伪狡猾的桓温,此时更加注重自己的声名和形象。为了实现自己登上帝位的幻想,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例如,桓温为了向群臣显示自己在生活中素来节俭有加,每逢他宴请宾客之时,仅用七盘茶果来款待客人。

桓温的这种做法,很好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一向以节俭之风闻名的陆纳,曾经在出任吴兴太守之前,专程来向桓温辞行。二人谈话间,陆纳无意间问及桓温酒量如何,桓温说自己酒不过三升,肉不过十块。就是在这种羊皮的外衣下,一颗狼子野心渐渐显露出来。

太和六年(371年)时,桓温在朝中已经声名显赫,他废掉晋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由他独揽朝政。次年(372年),简文帝驾崩,位高权重的桓温要求加九锡,这是为人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礼遇,桓温企图以此作为自己代晋称帝的最后图谋。在这危在旦夕之际,一代名相谢安再次出山,他了解到此时的桓温已经身患重病,不久于人世,便巧妙地与他周旋,拖延时间。桓温终于未能如愿实现自己加九锡的待遇而“抱憾”病死。 其实,古往今来,玩弄政治权谋之人不在少数,而桓温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的利用茶事耍手段的人之一,茶在桓温手中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完全成为他用来沽名钓誉的一种工具。

古代文人斗茶史


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有不少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斗茶”,也叫“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当时社会上饮茶的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也就由此而生。

浪漫的宋代文人则进一步把这一“高级娱乐”推而广之,在茶品、行茶会、茶具等方面有了相当高的追求,使得斗茶风习更加风雅卓著。

福建建安首开宋代斗茶风范,这是与该地盛产茶类佳品“建茶”有关。当时斗茶所选的茶叶大都为建茶中的白茶,此外,也有用武夷茶的。苏东坡有一品茶诗云:“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即指此物。斗茶者对源质水的要求也极为严格,特别讲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选用泉水、江水等活质水源,高雅一点的也用植物沥水。

选用好茶叶、源水和茶具之外,就开始正式比斗了。斗茶者先将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最佳程度。

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在水面上,如果茶末浮而不沉,不能与水交融则表明茶未碾细;其次是比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白越好,其它色种越纯者其品级就愈高。斗茶者在品饮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要求能真正品玩鉴赏饮之“真味”,领悟其中的“意境”和艺术“真谛”。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对斗茶游戏作过精彩的描绘。最著名的是北宋茶学家蔡襄,他在《茶录》中仔细刻写了斗茶的过程和斗茶的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要:“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苏东坡也有:“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的词句说明赢家的“功不可没”。

一代名相范仲淹在其《斗茶歌》中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勾划输赢两家心态,“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则写出了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文人们斗茶的雅俗很快传入民间,并迅速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各地的城镇墟市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用来斗茶品茗的场所茶室,连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门静地也大兴斗茶之风。南宋开庆年间,斗茶的游戏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逐渐变为当今日本风行的“茶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