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上,茶叶北行,茶风北渐

发布时间 : 2021-08-23
北海绿茶 极北绿茶 北叶青茶

【www.cy316.com - 北海绿茶】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运河之上,茶叶北行,茶风北渐”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沟通与交流,是大运河的主旋律,它不仅沟通了南北、城乡、水陆,也承载了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货物往来和文化交流,其中就包括了茶叶的流通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茶早已无所、无时、无地、无事不在,但从历史上看,茶自从逐渐走出其起源地(中国西南地区)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一种区域性饮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气熏染的仍以南方人士为主,广大北方地区对茶了解不多,消费也少。北方贵族和南方名士对于茶的不同态度,还引发了一则则趣闻。例如,曾在南齐为官,后来投奔北魏的名士王肃喜欢喝茶,每次能喝一斗,北魏都城的读书人称他为漏卮,意思是说他就像一只漏水的杯子。在一次由孝文帝举办的宴会上,孝文帝问王肃南北饮食中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就像齐鲁大邦,鱼就像邾莒小国,而茗只能给酪作奴仆。以王肃的身份地位,或许只能这样谦卑地回答,但从此北朝人就把茶呼为酪奴了。北朝贵族还把喝茶称为水厄,对他们而言喝茶不是身心的享受,而仿佛是厄运临头。

酪奴、水厄这两个对茶的别称、戏称甚至是蔑称,说明了北方地区对茶叶的拒斥。然而,这种状况到了中唐前后却有了很大改观。根据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的描述,当时山东、河北许多地方直至京城西安,茶店遍布,往来的行人只要付钱就可以喝茶。茶风之盛甚至让封演感叹: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可见,当时无论北国或塞外,饮茶已成风习。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通常认为和佛教禅宗在北方的兴起有很大关系。禅宗以坐禅为基本的修行方法,为了提神醒脑,也为了清心涤虑,僧人纷纷以喝茶帮助禅修。当禅宗在北方大兴时,禅院的茶风自然也吹拂到了民间。此外,以陆羽为代表的一批嗜茶文人对于茶饮的鼓吹也有助于喝茶习俗的流播。

唐代中叶,茶业崛起并蓬勃发展,茶叶甚至取代了唐代前期的绢帛而占据市场上的首席地位。茶叶产地在巴蜀、江淮、两湖,而销售却远达北国、吐蕃、塞外,如果没有一定的运输网络,茶叶的消费市场或许就会小很多。尽管无法描绘出当时贩运茶叶的具体路线,但茶叶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水运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运输方式,沿运河北上应该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选择。

中唐前后北方地区茶饮的普遍,既得益于禅僧和文人有意无意的推广、茶业自身的发展,也要归功于大运河为茶叶北行、茶风北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唐以后的各个时期,京杭大运河依然向北输送着茶叶与茶文化。宋代东南产地的茶叶向京城汴京运输,也是通过运河。据记载,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东路便是从真州、扬州进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陈留到汴京。史书称东路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运河作为宋代运送东南地区粮食、财货的大动脉,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干道。从东南产地运到汴京的茶叶,主要供应给京城一带的居民。汴京城内茶肆、茶坊林立,和从运河漂来的茶叶是分不开的。

运河流过城镇,催生了沿途一些地方的茶文化。现以有着中国运河之都之称的运河城市山东济宁为例,元代,运河才流经济宁,明代,济宁以居于南北咽喉,子午要冲的地理位置,在汇聚南北货物,吸引各地商贾和手工业者的同时,也孕育了自己的饮茶风尚。明清时期,济宁的运河两岸茶行林立,济宁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叶经运河运输,基本来自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种类有青茶、红茶、花茶、绿茶等。青茶多在当地销售;花茶、红茶多转销天津、济南和胶东。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物资、文化艺术、生产技术、风情民俗等的交流与融合。在茶叶的事例中,我们也看到,大运河不仅为北方带去了江南的物产,也带去了江南的生活方式,使北方文化增添了几分江南文化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叶虽然微小,也是一扇了解运河以及运河文化的窗口。

cy316.com延伸阅读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北归路经河南开封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去年7月28日离开首府,历经7个多月的跋涉,已从湖南折返北归路,目前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3月8日,将举办茶叶之路系列活动之中原老家行——宋茶文化日。

“重走茶叶之路”骆驼队从二连浩特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2013年7月27日进入呼和浩特市,“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标志碑”正式揭幕,举行了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驼队出征仪式,然后一路南行,过黄河、跨长江,于2013年12月12日抵达湖南韶山之后,骆驼驮上茶叶,开始返回北方的征程。昨日(3月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总指挥、组委会秘书长胡明方,他告诉记者,目前驼队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驼队预计今年4月抵达河北石家庄,5月抵达北京。届时由北京或二连浩特,驼队驮回的茶叶将改乘汽车队再走国际线路,载茶行走蒙古、俄罗斯、德国、法国等11个欧亚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并应邀参加巴黎“世界茶叶大会”。

据了解,“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世界性陆路贸易古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弘扬中华茶文化,201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和多省茶叶企业共同发起百峰驼队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组织100峰骆驼,驮挂各地名茶,徒步行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7省(市、区),沿途行经100多座城镇。希望通过驼队的行走,唤起大家对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

马帮铃响“通番捷路”探寻北茶马古道


原标题:马帮铃响“通番捷路”探寻北茶马古道

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文化遗产。说起茶马古道,人们都会想到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可鲜有人知道,在甘肃西北地区,也有一条古老而悠久的商贸古道。它记载着上千年飘摇动荡的岁月,烙印着风雨无阻的步步脚印,见证着西行远去的阵阵马蹄。

半截碑文 千年记忆

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甘肃康县望关镇发现一块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的半截明代察院明文碑,明确记载了康县茶马古道的存在,也是目前能够确证茶马古道存在的文物。据专家考证,北茶马古道从四川进入甘肃,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资料记载,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要干道。

2016年初,康县“茶马古道”历史文化博览馆正式开馆。馆长杨清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康县茶马古道2013年被列入国家文物部门“十二五”重要遗产保护项目库以后,众多“北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得到修缮保护。同时,在为期1年多的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当地还从民间征集了与马帮文化有关的茶壶、铃铛、马镫、马鞍等数百件器具。据了解,目前在康县境内发现有30多个“北茶马古道”历史集镇和古宅院落,以及7座保存相对完整、在北方地区少见的廊桥,其中部分已得到修缮。

山水环抱下,古老的通商之道顺着青山盘旋而上。道路两旁草木丛生,山路险而陡峭。漫步其中,风中似乎还能听到商贩马帮的阵阵铃声,讲述那一段悠远古老的文化。

通番捷路 断而复通

陇南康县位于秦岭山脉以南,巴山以北,嘉陵江上游,处在陕甘川交界的三角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内地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这里气候温润,山大沟深,林木纷繁。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它自先秦时期便是氐、羌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番”地。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康县的氐人、秦人、羌人“华戎相交”,发展了农业和牧业。随着农牧产品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把富余的粮食、牲畜、药材、漆、蜜等运往周边地区进行交易,来换取四川、湖北一带的食盐、茶叶、铁器等物品。因此,先民跋山涉水,赶着骡马开辟了许多商贸往来的道路,也成为康县古驼道最早的开拓者。“马帮文化”也从这里开始。那些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是成千上万辛勤的脚户、马帮和背脚子。直到上世纪后半叶,他们仍行走于高山深谷的蜿蜒古道上。“一直到现在,康县白云山上的寺庙还偶尔用马帮来驮运货物。”杨清军说。

北宋亡之后,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切断了古驮道的通途,促进了西南茶马古道的形成,也就使得现今西南地区茶马古道比较有名。

明代,西北茶马古道再次疏通,因古驮道广为密布、便捷通达,无论从南向北,还是从东向西进行商贸往来,途经这里是最省时、省力的“通番捷路”。茶马古道第一碑的发现地——康县望关,正是茶叶贸易北上秦州,西进藏区的便捷要道。

古道形式多样,景色天然绝美。岩石凿成不规则阶梯的蜿蜒山路、大大小小石块组成的渡河之路、山谷之间颤颤巍巍的索桥、峭壁旁悬空的栈道,还有羊肠毛路、北方不多见的廊桥飞架等古迹遗存。

茶马互市 文化荟萃

“茶马古道不仅是西部各族交通和贸易的特殊道路,也是西北、西南各族人民与中原汉族迁徙交流、民族融合的通道。”杨清军介绍,茶马互市不仅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也刺激了茶马古道沿途区域的经济昌盛,为商镇的诞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这样一个贸易通道,使北茶马古道成为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民俗文化富集的宝地。

陇南康县,保留积淀了大量的原生态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多彩民俗文化,成为茶马古道民俗文化亮丽的奇葩。其中,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康县“木笼歌”、豆坪唢呐、梅园傩舞、用小罐煮制的罐罐茶,还有“女娶男嫁”的独特婚俗。

同时,佛教、基督教、道教信徒通过茶马古道来来往往,使这里成为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播、精神思想交流的载体。北茶马古道周边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寺庙保存至今,如康县白云寺、王坝鸡山寺、迭部县代古寺等。

旧貌新颜 茶香四溢

如今,虽然没有了商队穿梭来去的身影以及马铃清脆的声响回荡于山谷林间,但康县没有成为一座被历史抛下的“古城”,而是以其惊人的生命力,焕发新的光彩。

走进阳坝景区,山涧泉水流淌,古木林立,一片郁郁葱葱。幽梦谷、海棠谷、红豆谷、天鹅湖等景点各具特色。“呼吸的空气都像是绿色的。”一位同行的朋友感叹。

茶马古道之地,必有茶香四溢。在全国四大茶区中,康县产茶区是内陆茶区中海拔和纬度最高、最北的边缘茶区,具备独特的生产优质茶叶天然环境。康县南部阳坝镇的梅园沟、龙神沟一带,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湿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口味纯正。

“我就喜欢喝家乡的茶,毛尖、翠竹等各种类别。”在北京上班的康县人张玲说:“家乡的茶园一眼望不到头,感觉很新鲜。”

“犹闻山中马帮来”。作为两千年的智慧结晶,北茶马古道凝聚了陇南康县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人文底蕴,为这片青山绿水增添了历史积淀与蓬勃生机并存的美丽。从商贸流通的古道,到如今的陇南新城,这片注定不平凡的土地,将散发更加灿烂的光芒。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茶品诗集


刘言史邯郸人。初客镇冀王武俊,奏为枣强令,辞疾不受,人因称为刘枣强。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堕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释义】

爨(cuàn),本意为烧火煮饭或灶的意思,此处指烧火烹茶。

歠(chuō),饮,啜。

【详解】

《全唐诗》介绍,刘言史“与李贺同时,歌诗美丽恢瞻,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此诗即记述与孟郊在洛北郊野,自汲山泉,自拾柴薪,自己烹煎,惬意品茗的情景与感受。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富阳)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不待除授,即归隐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

驴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点击小图进入相关页面)

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

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西双版纳

位于云南省西南端的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

西双版纳是傣族之乡,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充满东南亚风情的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西双版纳如今已成为交通便利的旅游热点,境内佛寺、佛塔星罗棋布,曼飞龙白塔是西双版纳佛塔的典范,极富东南亚情调;景真八角亭亦是西双版纳有名的佛教建筑,酷似傣家竹楼;其他如曼阁佛寺等历史悠久,是小乘佛教有名的会所,香火极盛。

来到版纳,你会被一种莫名的震撼所俘获,版纳神秘的雨林、婀娜的傣家风情,还有那掩映在凤尾竹下的庄严佛塔、佛寺,让人不能忘怀。

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唐代的南昭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将它作为都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大理拥有“文献名邦”的美称。

提起大理,人们首先会想到以“风、花、雪、月”四大奇景而闻名的大理风光;点缀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崇圣寺三塔;五朵金花及其美丽的传说;还有那洱海湖畔的渔家情。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有着浓郁的白族风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文化内涵深刻;白族的三道茶品味悠长。在整个云南之旅中,恐怕再没有其他地方能像大理那样,让你深切感受到独特的白族风情了。

丽江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玉龙雪山之阳,横断山脉南麓,长江源头金沙江从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奔流而下,到石鼓镇转了个大弯,又由南向北奔入峡谷,这便是著名的金沙江大拐弯处,长江第一湾在这里穿流而过,形成了举世闻名的虎跳峡。

古城大研镇始建于元初,至今仍然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古城以“家家临溪,户户垂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

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有一片美丽的泸沽湖,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走婚制。

迪庆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其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

实质上就是指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处于国家三江并流的中心地带,包括香格里拉所、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香格里拉为其首府。

境内分布着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山区现代冰川、雪山,梅里雪山十三峰连绵不绝,纵贯全境,海拔6740米的主峰卡格博峰。迄今仍是无人登临的“处女峰”,位列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

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那里有静谧的湖水汇聚成无数海子——其中以碧塔海、纳帕海、黑海、硕都海景致最为迷人;神圣的寺院见证着这个自由王国——“小布达拉宫”噶丹松赞林寺、茨中天主教堂庄严而神圣;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

昌都

昌都在藏语中是“两河交汇”的意思,其位于澜沧江上游谷地之中,是西藏的东部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也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点,它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德钦接壤,西南则与林芝地区毗邻,而西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玉树相交,自古以来便是西藏的交通要冲。

昌都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都耸立于雪线之上,康区25座神山大多都在昌都境内。这里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的第一寺强巴林寺,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寺,除藏传佛教的寺院之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教堂,更有三江并流的奇绝风景和神秘壮美的茶马古道。神奇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积淀着浓厚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昌都丰富的旅游资源。

拉萨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内和郊区名胜古迹众多,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等早已驰名中外。

拉萨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城市。这不仅因为它海拔3700米的高度令初来者感到晕眩,还因为它1300年的历史留下的文化遗迹以及宗教氛围所带给人们的震撼。

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部族首领松赞干布在此创基立业。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大业后,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于是,人们把最初的寺庙,即现在的大昭寺,命名为“惹萨”,藏语的意思是“山羊背上”。最后,“惹萨”被译成了“逻些”,逐步又变成为“拉萨”了。而上千年来,这里曾几度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于是,拉萨成为名副其实的“神圣之地”。

康定

康定,旧称打箭炉,位于川西贡嘎山北端跑马山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古城。古城三山环抱,二水夹流,折多河贯穿城中,富有民族风格的各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于河两岸。悠悠民歌声,翩翩民族舞,极富高原民族风情特色。

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北高南低。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海洋季风,顺着河谷蜿蜒而至,使这里雨量充沛,云雾常生。因而,贡嘎山冰川属海洋性冰川,海螺沟冰川是可供普通游人观光的冰川。冰川与森林共存,从而形成独特的奇观。

尼泊尔

尼泊尔是位于南亚的一处风景优美的深山小王国,从北边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到南部台拉河(Terai)接近海平面的70米的谷地平原,递降急剧,这也造成了尼泊尔多姿多采的气候和自然美景。尼泊尔地处亚洲文明的交叉地,印度教、佛教、皇宫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最适合徒步旅行的国家之一。

出游时间:每年的10月初到来年的3月底是最适合拍摄的季节,同时这也是尼泊尔的旅游旺季,这期间天气晴朗,大气透视好、可见度高,轻易就能拍摄出层次丰富的优美画面。其他时间为雨季,虽然给拍摄添加了难度,但如果想与众不同,拍摄雨幕下的尼泊尔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气候条件:尼泊尔的气候基本上只有旱雨(冬夏)两季。旱季早晚温差较大,早晨气温摄氏10度左右,中午温度会升至摄氏25度,气候非常舒适。雨季(夏季)气候闷热,最高温度常达到摄氏36度,雨季从五月开始来临,持续到九月底。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印度教国家,尼泊尔国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庙多神多,走在尼泊尔的大街小路上,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真可谓“庙宇和房屋一样多”。在尼泊尔共有3亿3千万位神祇,比全国人口还要多。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建筑是尼泊尔旅游的一大特色,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中世纪的古城、精美的雕刻。

尼泊尔是一个高山之国,全境拥有8座8000米以上的高山,是全球登山运动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乐园。此外,尼泊尔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生态景观,最著名的要数奇旺国家公园,园内汇集了各类野生动植物,单是各种濒临绝种的独角犀牛就有400余头。

尼泊尔主要的旅游城市有首都加德满都、第二大城市帕坦、第三大城市巴德岗以及著名的风景胜地博卡拉。

日喀则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了一睹“地球第三极”的伟岸,心怀壮志的人们在此渴望实现人类挑战极限的梦想,这就是珠穆朗玛峰的魅力。日喀则地区以拥有这座世界第一高峰为骄傲,今天它已成为西藏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高达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这里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北则直达那曲,往东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

印度

又名“婆罗多”,“印度”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唯有真理得胜),得名于印度河。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十亿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有“电影王国”之誉,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稻子、小麦、棉花、黄麻、甘蔗和茶叶。工业以采矿和纺织为主,还有钢铁、电力、石油、橡胶、煤、火柴等。如按购买力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重要的城市有首都

新德里,东海岸最大港口加尔各答以及印度最大纺织业中心孟买。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可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接下来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其它著名的还有王舍城、那兰陀寺等,最后的旅游项目是参观印度的石窟神庙,那里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

独步历史的宋代茶风


关于茶,自古就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朝是一个茶风炽盛的时期,饮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茶是民间百姓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也是文人雅士修身品性棋琴书画诗曲茶的要件之。茶叶也成为了市场上一项重要的商品。茶叶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区不断扩大、产量和技术都大大超过了前代。茶业经济也成为宋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茶叶经济的管理与控制,茶利成为其财政收人的一项重要来源。

宋茶与政治

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至宋朝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为缩小,其控制区主要是农耕地带,而且在北方相继出现了辽、金、夏等政权。他们长期与宋对立,使得宋朝马匹来源极其匮乏。于是宋朝采用榷茶制度加强了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从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出上制约对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够数量的马匹以加强抗击对方的军事实力。

宋茶与经济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两宋三百年居于重要地位。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则是该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现象。这个时期,在秦岭淮河以南广袤的土地上,成片的茶园联袂相望,在汴京等喧嚣繁华的都会城镇,茶店茶肆鳞次栉比。茶叶远播日本、高丽以及周边游牧民族地区,同时茶叶也日益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

宋茶产区

宋茶和唐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国家的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转移。在北宋时期,茶叶主产区开始向东南福建和两广等低纬度地区延展。宋朝继唐朝开江南广袤土地之后,继续向岭南开发.茶农在广东、广西的山区开垦梯田广种茶树。全国范围内已达到112个州产区,共中:四川14、江西13、湖南12、湖北11、浙江10、安徽9、广西8、福建7、广东6、江苏5、重庆5、贵州3、河南3、陕西3、山东3。

宋茶产量

川陕茶区的产量约3000万宋斤,而川陕以外地区的统计极不完整,按北宋神宗时人吕陶所言:川陕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按1宋斤折合现在1.19市斤,北宋时的茶叶总产量最高当超过2亿斤。而北宋户口最高统计为两千多万户,约有六千万至一亿人口。

其中北宋政府每年购买的茶叶总额将近3000万余斤,其余社会上流通的还有折税茶、贡茶、耗茶以及无法禁止的私茶。

《宋茶》:宋朝茶风兴盛的时代


这颗星球上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的名字叫做茶。

茶,一不能充饥,二不能御寒,好像没什么用。可是当你着急上火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火气就消了;当你抓耳挠腮的时候,一碗茶冲下去,灵感就来了。由此可见,茶是有灵性的,也是有神性的。

可惜庸夫俗子不懂这个,就算懂了,也不一定能跟茶结缘。为啥?因为喝茶是需要条件的。首先你得填饱肚子,其次你得拥有闲暇,假如碰上兵荒马乱,连小命都保不住,哪还有工夫去喝茶啊!

以上这些话很朴实,很有见地,可惜不是我说的,而是宋徽宗说的,它是徽宗名作《大观茶论》里的一段序言。当然,徽宗说的是文言文,我把它转换成了白话文。

徽宗还说:

自从大宋立国以后,喝茶的好时代就来了。第一,天下好茶辈出;第二,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制茶工艺和品茶之道远远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宋朝具备这三大优势,所以宋朝的茶人特别多,茶风特别兴盛,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头百姓,几乎人人都喜欢喝茶。不光喝茶,宋朝还流行斗茶,几个书生凑到一块儿,拎起茶壶就比赛,比赛谁的茶汤最香醇,谁的茶具最精致,谁的手艺最高超。一个人如果不喝茶,一个家庭如果不藏茶,简直都不好意思出门。

我们听完宋徽宗这些话,然后再翻看宋朝人留下来的笔记、日记、书信、诗词、话本、戏曲,会发现他没有吹牛,他说的都是事实。宋朝人过日子,无论是消愁解闷,还是走亲访友,无论是起房盖屋,还是谈婚论嫁,都离不开茶,以至于老百姓把素菜馆叫作素分茶,将小费称为茶汤钱,管日常饮食叫茶饭,并给酒店服务生取了一个相当高大上的名字:茶饭量酒博士。

茶风兴盛到这个地步,宋朝茶人自然免不了要骄傲一下了。

中国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应该是陆羽吧?他是唐朝人,被尊为茶圣,自唐以降,世世代代的茶人都供他为祖师爷,可是宋朝人却不把他放到眼里。

听听宋人如何评价陆羽吧。

北宋大臣蔡襄说:陆羽泡茶的时候,把水烧得咕嘟嘟冒泡,水泡的形状跟蟹眼似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水泡一旦大如蟹眼,那水就老了,就不适合泡茶了。(蔡襄《茶录》)

宋仁宗时的进士黄儒说:假使陆羽起死回生,尝尝本朝新近推出的高级茶饼,体验一下那种绵柔醇厚的奇妙芳香,他一定会爽然若失,后悔自己早生了几百年。(黄儒《品茶要录》)

南宋评论家胡仔说:陆羽以懂茶自居,在《茶经》里枚举了许许多多他所认为的好茶,其实他哪里品尝过什么好茶呢?把《茶经》里的茶拿到本朝,充其量都是些档次不高的草茶而已。(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这些人之所以胆敢瞧不起陆羽,并不是因为他们比陆羽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有幸生在了宋朝。宋朝的国力不一定比唐朝强盛,但宋茶却一定比唐茶讲究得多,甚至比现在的茶都要讲究。

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喝那锅茶汤。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简直像药汤。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结果又把药汤变成了菜汤。

现代人喝茶,喝的是泡茶:把茶叶放到茶壶或者茶杯里,用热水直接冲泡,泡好开喝,喝完把茶叶渣儿倒掉。跟唐朝的茶汤相比,现在的茶汤没那么苦,小口细品,舌底生津,就算苦,也是先苦后甜,就像世间所有的励志故事。

宋朝人喝茶,喝的是点茶。这个点茶的点,可不是下馆子点酒点菜哦,它是调制茶汤的一种方式: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焙干,捣碎,碾磨成粉,筛出细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搅匀,打出厚沫,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麻烦不?当然麻烦。好喝不?绝对好喝!因为宋朝的茶汤几乎完全没有了苦涩,只留下甘甜厚滑的芳香。我们说宋茶讲究,指的就是这种不厌其烦的喝茶方式,以及这种甘香厚滑的奇妙口感。

说到不厌其烦,有的朋友可能会想到日本抹茶。没错,日本抹茶跟宋茶非常相似:都需要蒸青,都需要磨粉,都是把茶粉放进茶碗,然后用热水调汤。但是抹茶比宋茶少了一道最关键的工序做茶时没有经过压榨揉搓,叶绿素和茶多酚倒是没什么损失,可是却苦得很,所以日本喝抹茶之前,一般都要吃一些甜点。

说到甘香厚滑,有的朋友可能还会想到英国红茶,或者想到泰国的拉茶。但是请大家注意,英国红茶和泰国拉茶之所以甘香厚滑,是因为加了牛奶,有时候还要加糖加咖啡,如果没有奶和糖的帮忙,它们的味道立马打折。而宋茶就不一样了,完全不需要别的东西,人家单枪匹马上阵,就能征服天下茶人。

如果大家不嫌肉麻的话,那我还要继续夸宋茶。宋茶真的非常好喝,同时又非常单纯。日本抹茶当然也单纯,但它太苦,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泰国拉茶当然也好喝,但它不单纯,像拍写真的外围女;唯独我们宋茶才能兼具甜美的口感与纯粹的茶香,清新可喜,玲珑透剔,就像为七个小矮人收拾屋子的白雪公主。

除了好喝,宋茶的品相也相当可爱。

宋朝成品茶既不同于今天的绿茶,也不同于日本的抹茶,它是将蒸青、碾磨和入模压制完美结合,加工出千姿百态的精巧茶砖。现在的茶砖个头偏大,我在成都买过康砖,在赤壁买过花砖,最小的都有巴掌大小,重达一斤,危急时刻可以拿来当防身武器。而宋朝的茶砖呢?或八饼重一斤(欧阳修《归田录》),或二十饼重一斤(同上),一枚只有几十克或者十几克。现在的茶砖形状单一,要么方形,要么圆形,而宋朝的茶砖却能呈现出扇形、环形、玉玦、玉圭、月牙、花瓣等复杂造型,茶砖表面还能压出游龙戏凤和五色祥云等吉祥图案。

宋朝人喝茶,讲究把茶汤打出厚厚的并且经久不散的泡沫,上层是雪白松软的云朵,下面像青黑幽静的深潭。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宋朝茶道中还有一种名为分茶的绝活儿: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仅仅凭借水流的冲击力,就能使茶汤表面浮现出千奇百怪的诗句和水墨画,比现代咖啡馆里的拉花表演更有技术含量,也更具中国山水之美。

好喝,好看,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这本书来向大家推荐宋茶的理由。

如果您本来就是爱茶之人,那么我建议您尝尝宋茶。您喝过红茶,喝过绿茶,喝过白茶,喝过黑茶,但您未必喝过宋茶。宋茶的做法跟现在的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统统不一样,宋茶的味道也跟现在的功夫茶和瓶装绿茶完全不一样。

如果您并不喜欢喝茶,那我更要建议您尝尝宋茶。您原先不爱茶,或许是因为拒绝接受现代茶的味道,可是当您品尝到真正的宋茶以后,您将从此与茶两情相悦,誓不分离。

茶,在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禅意雅致生活的象征!

金坛茶风与佛道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据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唐以前没有茶字,荼即为茶。作为一种野生的植物,先人们最初是以茶疗疾,以茶入馔,故有以茶入粥而制成茶粥的记载,药食同用。而作为一种体现精神愉悦和享受的饮品,应当是与隐逸之士的修养有关,然后逐步成为一种风尚而进入世俗生活中。最晚于三国东吴的时期,饮茶已经成为江南士绅的一种风尚,并有韦曜因酒量不好而以茶水代酒的记载。

那么金坛一带此际是否也同样已经品茗为风呢?

过去的引证并不清晰,多引用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嵇稻、茶叶这段出自后世《金坛县志》中的文字,似乎又简单了一些。

其实早在东晋时阳羡人杜育所写的文字中就有灵山维岳,奇产所钟;蕨生荈草,弥谷被冈器则陶筒,出自东隅等语。据考证,荈即当时对野茶的一种称谓。而以出陶筒的宜兴为东隅、漫山遍野出好茶的灵山,是否可以理解为茅山呢?

而隐居在茅山东麓的陶弘景就云苦茶轻身换骨。可以想见,当陶弘景在《答诏问》中写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时,正是于郁冈山下以泉煮茶而悠然兴会。

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茶文化与佛道文化开始相容,佛道主张清静、清心寡欲,而茶汤恬淡,又回味无穷,正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同属金坛境内、茅山余脉之方山,海拔307.5米,又称为四平山、四屏山,唐代方氏隐居于此修道,上有寺庙。坡峻顶平,古道幽深,石门溶洞,风雾弥漫,林密药多,古庙古树,鸟鸣虫唱,环境优美。山顶原有古寺,即方山寺、九龙寺、七里庙等,旧有古茶树,为隋唐之茶乡。

唐代金坛籍田园诗人戴叔伦在《题横山寺》中有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之句,横山即在顾龙山西南。以至到明清之际,乾元观所制之茶,为江南上品,独享乾茶之称,有一担稻换寺僧一斤茶之说。清初的金坛人于梅在《寺中迟古则师不至》中写到:一卷楞伽经,来就茶烟碧。

可见,茅山一带的佛道宫观自行制茶以待客之风,最晚自初唐以下,历千年而长续。而金坛人士饮茶之风足可上溯至魏晋,甚至更早。

茶史: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中国茶史第一人陆羽,字鸿渐,昵称渐儿,当时人们把他煮的茶唤作渐儿茶。

他的身世凄苦。他是个西湖弃儿,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拾得收养。其貌不扬,还有些口吃,长大后不愿削发为僧,逃到戏班子当了优伶后来他采茶觅泉,颂经吟诗,每每至日暮,才号泣而归。唐代宗曾封他太子文学,他没有接受,留在了民间,留在了他宿命的历史位置上。

相传,智积禅师是位嗜茶的和尚,而且非陆羽煮的茶不饮。后来陆羽云游他乡,智积就此停止饮茶。后来皇上(代宗)召智积进宫,每天命宫中煮茶名手奉上名茶,一再劝智积品饮,希望得到他的赞美,但智积总是尝上一口,便默默放下了。代宗不服,密召陆羽进宫,由他烹茶,再端给智积,智积照例喝了一口,立即惊讶地说:渐儿何时归来?代宗惊问何出此言,智积笑道:方才饮的是渐儿茶。代宗至此才心服口服,让陆羽出来见过师傅。

这个故事有另一个版本,主角之一的智积法师换成了国师佛光和尚,陆羽的远游也有了理由,是奉帝命遍访天下名泉,其他的,完全相同。陆羽的茶艺之精,和尚的知茶之神,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故事里,似乎还有什么,在触动我的心。

传说是不是真实的,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的记载,陆羽受到的待遇不是这样的。宋代王讜《唐语体》和《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告诉我们:御史大夫李季卿把他召来,然后只因他衣着寒素,又没有谄媚讨好地玩炫目的茶艺花招,就看不起他,先是不行礼,后来又叫人用三十文打发他走了。区区三十文,简直是打发叫花子,这样的轻蔑无礼,使倔强清高的陆羽感到无比屈辱和愤怒,以至于写下了《毁茶论》来发泄心中的愤慨。《茶经》的作者写《毁茶论》,谁能想象他的尊严受到怎样的伤害?

回头再看那个渐儿茶的故事。多么温暖,多么感人。原来最让人感触的,不是陆羽的神乎其技,也不是和尚的精于品茶,是哪位和尚更不重要,这个故事说的是:知音难觅。

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世有渐儿茶,而禅师在何处?那样的相知相重,那样的知遇之恩,是多么的难得!都说渐儿茶好,可是好到什么地步?对真正的知音来说,是好到不可代替,好到不能容忍退而求其次。旁人也说渐儿茶好,皇帝也知道陆羽手段高,但是皇帝不相信,那种好是独一无二的,他更不相信,精诚所至,茶能通神,有人能通过一口茶就辨认出陆羽和其他高手的区别。

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孤苦的陆羽需要这种灵魂的温暖,我们也需要。我还愿意想象,当皇帝叫人送上那盏茶的时候,陆羽一路上备受辛苦、冷遇的陆羽,就站在侧旁的帷幕之后,他怀着坚定的信念,又难免些微的担心,侧耳倾听,他的耳朵甚至没有放过茶具接触的轻微的脆响,以及啜茶的声音,皇帝和他都知道,他,只有一口茶的机会。然而,智积没有让他久等,他惊喜而清晰地说:渐儿什么时候回来的?一口茶,他就认出了陆羽,斩钉截铁,不作他想。陆羽走出遮身的帷幕,对着师傅拜了下去,他的身子伏得那样深,因为他要掩饰自己的热泪。

皇上的赏识与灵魂无关,荣华富贵与内心无关,只是人生在世,如果没有这样的知音该是多么寂寞,多么荒凉。千古之后,怀才不遇的人,如果看到这一幕,是否要替陆羽流下忍住了的眼泪?

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