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 : 2021-10-07
茶的来源历史 点茶的历史 茶的发展历史

【www.cy316.com - 茶的来源历史】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袋茶的历史”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袋茶是一种成品茶,也叫茶包或袋泡茶,是将磨碎的茶包入一个滤纸作的小袋中,上面连一条线,冲泡後可以很容易的将残袋扔掉。袋茶由于其方便性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逐渐在宾馆、宴会等场合普及,那么袋茶有怎样的历史呢?

1908年6月,美国纽约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了降低生意成本,便决定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一个丝绸小袋子,寄送给潜在客户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便尝试着把它们浸泡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中。于是,世界上最早的袋茶就产生了。

当时,饮茶者抱怨绸质袋子网眼太密,茶叶风味不能充分、快速地渗透到开水中。于是,沙利文用丝绵织成的薄纱纸取代丝绸。1930年,美国人威廉赫尔曼松获得热封纸质茶袋的专利权。一直到现在这一设计工艺仍然在使用。

沙利文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茶产业。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茶。

1953年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开始批量生产袋茶并不断改进茶包设计。1964年,茶包材质被改进得更为轻便细致,这也是促使袋茶更为畅销的原因之一。

1989年,泰特利茶叶公司重新进行茶包设计,推出圆形茶包。几年后,泰特利茶叶公司又推出带束绳的茶包,且茶包中有30种不同的茶叶。此外,金字塔形茶包、尼龙茶包先后进入英国市场。

茶文化精选阅读

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煎茶的历史


煎茶的历史

宋以饼研末煮饮的饮法,决定了煎再古代饮艺术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法,也使道中最早的艺术品饮得以形成。

关于煎的火候。古人对煎水煎到什么程度为宜,与把焙用水适中与否称为“火候”一样,将煎水适度与否称作“汤侯”。

辨别汤侯,古人也有两条尺度:一是看水沸时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二是看水沸的声响。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

大约在秦汉以后,泛起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坏,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

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法,但陆羽以为如斯煎,如同“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法,与早先比拟,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在煎前,为了将饼碾碎,就得烤,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常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冷却再研成细末。煎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技艺上已相称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相比的。不外唐代的沏之法,固然主要流行的是煎,但也有沏用点法的,这是由于唐代所制的叶,除主要的是饼外,还有粗、散和末,只是因为用煎法沏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假如是末,也有用点法沏的。

煎这个词原先是表示一个制作食用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采集的嫩叶。东渡日本以后,蒸汽杀青技术在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术在出产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这个词在也变得比较目生起来。后来煎就逐渐被用来指代一个的品种了,即通过蒸汽杀青工艺耳制的的。今天我们所说的煎就是以蒸汽杀青制造而成的中的一种。

蒸青煎的工艺过程分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煎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好像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饼茶的历史


市场上,云南普洱茶多以饼茶的形式出现,一些人就以为饼茶是云南人发明的,其实不然,饼茶是我国乃至世界制茶史上历时最长、形制最古老的一种茶品形制。从它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风雨雨。

明代以前的各种茶叶史料记录和反映的,大多是以饼茶为主要内容的。茶圣陆羽《茶经》记录的,是唐代饼茶的加工、饮用;宋代的龙团凤饼更是饼茶的极至时代所以,饼茶这种制茶形制,不是云南人自己发明出来的。

制茶技术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三国时期张揖《广雅》佚文中(张揖,字稚让,三国魏清河县人,在魏太和年间,公元227~232年曾任博士)。这是唐代以前描述茶叶加工肜制的惟一史料,《广雅》云荆巴间采茶(一为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髦之。

《广雅》全文仅44个字,透露的茶叶加工技术信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将茶叶制成饼状;二是对于成熟的茶树鲜叶在制饼时添加成型剂一米汤;三是当时饼茶的产地~荆巴;四是饼茶的饮用方式灸令赤色,捣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髦之由此可见,有文字可考的饼茶生产历史,至今已有1800多年。(节选自《解读普洱》)

茶的起源历史


茶的起源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斯里兰卡的茶历史


中国不是茶叶故乡吗,当年老外不就为了中国茶的那缕清香和中国丝绸的那分缠绵,拼了老命也要从丝路千山万水运走,把茶叶洒向世界。中国茶叶传到斯里兰卡的时间并不长。

翻翻历史就知道,斯里兰卡茶叶的崛起,还是晚近这一两百年,且和中国茶叶的式微辗转相关。大清的闭关锁国,中国茶难以得到,洋人们遂在殖民地印度大量种植茶叶,后来,他们在斯里兰卡的山中试种咖啡失败,偶一植茶却大获成功。斯里兰卡眼下15%的GDP,都仰赖茶业。

18世纪末,斯里兰卡沦为英国殖民地。此时斯里兰卡的主要作物是咖啡,而没有人对种茶叶感兴趣。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在康提附近的佩拉德尼亚植物园播下第一批种子。

1852年一位名叫詹姆斯泰勒的苏格兰人来到斯里兰卡,在一家大咖啡种植庄园工作,当时主要负责斯里兰卡的种植业从咖啡向茶叶种植的转型项目。泰勒在一个19英亩的住宅区内进行了他的第一次商业性的茶叶种植,他把加工好的茶叶运往英国,受到好评,这为斯里兰卡茶叶种植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70年代,枯萎病使咖啡园遭受灭顶之灾,摧毁了岛上的咖啡种植业,能够抵御病害的茶叶代之而起,茶叶得到天赐良机。英国种植园主们,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在斯里兰卡中部山区购得大片土地,并从印度雇来大批劳工,开发大面积茶叶种植园,取得惊人的效益。

19世纪80年代,斯里兰卡的茶叶产业迅速扩展壮大,茶叶产量从1870年的23磅,激增到1890年的2万吨,逐渐取代了中国向西方输出茶叶的地位。

自此,茶叶为斯里兰卡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尽管斯里兰卡国土不大,却是世界上第三大茶叶生产国,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1%。斯里兰卡的茶叶主要用于出口,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在全球茶叶出口市场上拥有21%的份额。

锡兰红茶,世界四大红茶之一,被称为“献给世界的礼物”,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欧美国家对锡兰红茶情有独钟。

茶的历史传说传为历史故典美谈


唐代诗人钱起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祐说“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峰峦、竹林、紫茶、清风、亲朋欢聚,挚友抒怀,如此品茶,雅趣不亚于流霞肴撰,茶艺之美自然也在其中了。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茶也有不少功劳。相传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之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官场钦荣有着特殊的程序和含义,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有所区别。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都一样。如果取饮,便看作为无礼。主人如果端茶,意味着主人下“逐客令”,客人需立马告辞,这叫“端茶送客”。如果主人叫仆人“换茶”,则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的悠久历史介绍


茶的起源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 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

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