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铁观音走向世界的西坪泰山楼

发布时间 : 2021-10-08
红茶铁观音 铁观音茶汤 铁观音由来

红茶铁观音。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见证铁观音走向世界的西坪泰山楼”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泰山楼,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因此又称梅记土楼,始建于1892年,历时十年落成,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日前,泰山楼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房建筑别具一格

泰山楼为石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依山而筑,且采用外环廊式设计,别具一格。

走进楼内一看,主楼及护厝外墙全部用花岗岩浆砌,内墙体为土木结构,天井则全部用石板铺成。上厅和下厅屋架均为斗拱结构,雕刻各种动物、人物和花草,雕工精细,形象逼真。二楼面向天井那面安装有18个窗,34片窗户均为精雕细刻的柳丝条或梅花状结构。

整座建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二楼房间与外墙体之间增设一条走廊。外墙体四面各设四个喇叭形(内宽外窄)洞孔,用于观察外面动静及防御性射击,易守难攻。据护楼老人王志森介绍,清末民初,安溪匪患不断,逢匪患发生,独特的建构也使得泰山楼成为族人避难的场所。

名人对联寓意深刻

除了独特的构型外,泰山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楼大门上镶嵌着的一方石匾,楷书阴刻泰山楼三个大字,右侧小楷阴刻大清光绪甲辰年造,左侧小楷阴刻仲春林心存书。

林心存系安溪人,清末泉州市举人,是当时泉州有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以刚劲雄伟著称。当年曾到西坪南岩村讲学,适逢泰山楼兴建,见其建筑独特,欣然提笔为楼书写泰山楼三字及几副对联,字迹清晰,至今仍保存完整。

大门有对联为:泰运亨嘉沐先人德泽,山川秀丽瞻后起书香,正上方还有两副对联,分别是:泰运云霞呈瑞色、山居风月畅幽情,萏峰如笑,永对高楼、槐荫敷荣,无忘世泽。

据王志森介绍,这三副对联寓意深刻。比如泰山楼两侧上方墙上的对联,左边对联写景,即站在泰山楼门口,可远眺西坪境内最高山峰菡萏山(海拔1265米);右边对联写育人,即教育后人,缅怀先祖功德,饮水思源。

茶叶对外贸易物证

泰山楼主人王三言,生于1836年,系南岩村茶农。据史料记载,王三言的父亲王源臣是当时乌龙茶制作的行家里手,王三言从小就跟随父亲种茶做茶,而后师承家传,他也成为乌龙茶制作的一方行家。

35岁那年,王三言把自己生产的乌龙茶挑运到漳州、潮州销售,而后转向厦门。因其茶叶品质优异,销售良好,掘到第一桶金。于是,1876年,他就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批零兼营,销售业务逐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梅记茶行成为内安溪人经营的最大茶行。

据王志森介绍,王三言经营茶叶时坚持亦商亦农,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同时,仍在安溪种茶做茶。为打造自己的品牌,王三言把铁观音大箱包装改为小包装,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为了扩大经营规模,1906年,王三言派儿子王金玉到台北市创办泰山茶行,孙子王炳炎到印度尼西亚巴城开设梅记茶行,他也成为安溪乌龙茶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

王三言去世后,其后裔仍以泰山楼作为根据地继续拓展海外茶叶市场,如在新加坡有王光南创办的南美茶行,在印尼有王炳文创办的梅记茶行等。如今,旅居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王三言后裔已超过200人,泰山楼成为铁观音对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是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记者罗剑生通讯员章桂林文/图)

cy316.com延伸阅读

袋泡茶,引领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


袋泡茶,又称便捷茶包,是把茶叶密封在有较强过滤性的滤袋里,泡茶时直接将装有茶叶的滤袋放入茶杯中冲泡。茶的种类不同,包装计量也不尽相同。袋泡茶冲泡简单,很受欧美消费者欢迎。

在中国,国人喝茶讲究颇多,好茶要有好水泡,煮茶需要将艺术。而快速冲泡的袋泡茶与中国人的喝茶观显然是格格不入,大都认为袋泡茶品质不够好。因而这么些年,袋泡茶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国一直处于低端的地位。而世界范围,袋泡茶则是被认为是最流行的一种茶的饮用方式。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喝袋泡茶已经成为主流;在亚洲,像韩国、日本等国,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喝袋泡茶。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国内袋泡茶的消费量占国内茶叶的消费量还不到5%,而欧洲各国的消费量普遍占其茶叶消费量的80%以上,美国、法国甚至达到98%。

袋泡茶中国市场低迷原因分析

1、与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饮茶文化冲突。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古老的饮茶艺术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国传统的名茶评判标准有形态、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个因子,名茶都有其特定的形状,不同的名茶外形,千姿百态、各树一帜。如果破坏了茶的外形,名茶的等级就会大打折扣。而欧美人不懂得什么是原生态的绿茶类,什么是轻微发酵黄茶类、白茶类,什么是半发酵和焙火的乌龙类,还有什么是深度发酵的黑茶类等。所以,相较于欧美人,中国人对于袋泡茶的接受程度比较低。

2、缺少袋泡茶品牌。袋泡茶的工艺就是将所有的茶叶打碎,然后经配比制作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口味,很多名茶愿意将茶打碎,使茶的等级降低。而将碎茶作为袋泡茶的主要原料,因此给国人一种次品茶的印象,这种观念制约着袋泡茶名牌的树立。

3、生产技术问题。大型企业不愿意发展袋泡茶,而中小型企业则是由于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袋泡茶叶包装设备,或者缺乏开发创新袋泡茶的技术。

中国发展袋泡茶的可行性分析

1、方便、快速的袋泡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扩展性,纯茶型、果味型、香味型和保健型袋泡茶等可提供丰富的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2、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和定量的袋泡茶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袋泡茶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

3、袋泡茶适合品牌运作,适合于发展我国的国产茶品牌,在我国的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对袋泡茶的市场需求量呈较高的增长。发展袋泡茶能满足基本需求,符合市场化品牌运作,可使茶叶向标准化和工业化商品发展,企业进行品牌运作的产品、需求、市场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在创建袋泡茶品牌的过程中将会积累下足够的品牌经验,为全面推进企业品牌战略创造条件。

4、近年来,国际上茶叶科学研究表明我国的某些茶对于人体有很好的功效,比如绿茶有抗癌功效。这为我国将茶文化进一步拓展到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欧美流行的袋泡茶,中国袋泡茶的发展不言而喻。

中国如何发展袋泡茶

1、跳出传统观念,发展便捷袋泡茶。传统茶产业可做高端的、有底蕴的茶,让人们在享受慢生活时品鉴;而袋泡便捷茶则是让人们在运动、旅行、繁忙工作时享用。

2、按照茶叶的种类,可以生产传统的袋泡茶,例如乌龙茶、普洱茶、红茶、绿茶、沱茶、花茶、枣茶、茉莉花茶、柠檬茶、玫瑰花茶、杜仲茶、人参茶、荷叶茶等等,还可以生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组合的茶,还可以添加各种原料生产多样的保健茶等等。

3、创建袋泡茶名牌。有实力的茶企业进行名牌运作,创新技术,改良包装,创建袋泡茶名牌,让中国的袋泡茶品牌在世界市场上耀武扬威。

4、国内茶企在开拓国际袋泡茶市场时必需尊重当地的消费习惯,国内的袋泡茶大多指的是碎茶叶包装的产物,而国外的袋泡茶大多是混合物,更多的是一种保健饮品,因此了解在消费方面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树立自己的袋泡茶名牌,开拓国际市场。

回族人引领普洱茶走向世界(上)


自洁、行善、饮普洱,这是流传在云南回族穆斯林间的名言。云南回族与普洱茶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又究竟是出于怎样的情感,使云南回族对普洱茶有如此的感叹?于是,我背负行囊走进彩云之南,寻找普洱茶走向世界的艰辛之路,探求普洱茶漂洋过海、香溢四方的故事。

清真寺里那淡淡的茶香

据说樱花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任省长赛典赤赡思丁(元代云南行省的创建者,我国的省级建制便是在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引进云南昆明的。那粉红的花朵从元朝赛典赤时代绽放至今,已有600多年,回族参与开发建设云南边陲也整整600多年了。

昆明市顺城清真寺,歇山式木建筑,工艺精湛的穿花殿门,松柏常绿的院落,留给我的是明末清初的建筑气息。

赛典赤在元朝初期将儒家文化带到了云南,而回族在明末清初的云南开启了一个鲜活的商业时代。胡须斑白的老阿訇刮着手中的盖碗茶,说着往事。博学的阿訇不仅对《古兰经》颇有研究,而且对于云南回族史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和北方回族一样,小小的盖碗茶在云南回族生命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83岁的阿訇耳不背眼不花,茶痴般的他一生钟情普洱茶。那天下午,他在顺城清真寺里请我喝茶,也告诉了我普洱茶的兴起与云南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訇慢条斯理地说:回族人喜欢饮茶是一个传统。因而,云南回族民间就有自洁、行善、饮普洱一说。普洱茶与宗教文化相联系,于是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莫非普洱茶的兴起真是因为回族?于是,我在兴奋与惊诧中开始寻找普洱茶与回族的渊源。年迈的阿訇说,香飘四海的茶叶如同回族的孩子,最先正是回族马帮将其送出了国门。

回族马帮独揽普洱茶海外贸易300年

云南大学教授、著名回族学家姚继德先生说:云南马帮走过的路很繁杂,但不外乎有3条通往境外的主线路:第一条是从大理向西南到缅甸以及缅甸之外的国家与地区;第二条是从大理至丽江,踏上茶马古道到拉萨,再经拉萨、日喀则去往尼泊尔以及尼泊尔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条路则是从大理或昆明出西双版纳,到达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

与昆明顺城清真寺的阿訇告别后的次日上午,我和姚继德先生踏上了去往西双版纳的班车,我们选择了对这条线路的追寻。

回族马帮与其他民族马帮所不同的是,回族对于茶叶的贩运似乎情有独钟,他们更擅长海外销售。山大沟深,峰回路转,因此,在去往西双版纳的路上,我和姚继德先生有足够的时间聊马帮的故事。

车过玉溪不久,我在沿途看见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茶叶地,不时有一两个头戴白帽的回族乡亲闪现在田间地头。采摘茶叶的日子到了,他们在物色上等货。

云南物产富饶,但由于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内地商人不敢轻易涉足,因而商业受到了很大限制。从明末清初到上世纪50年代,300多年间,在云南马帮的跨国贸易中,不畏艰险的回族同胞充当了主力,将普洱、思茅等滇南六大茶叶生产地的茶叶运到境外,他们甚至在越南、缅甸、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的繁华城市开设大型店铺,坐拥海外茶叶市场。姚继德说。

《云南回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中记载,云南通海县回族人马同惠曾以20匹骡马起家,贩运茶叶、布匹以及土特产到国外,之后在昆明开设商号,在滇南地区开设茶叶场,主要做对泰国、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茶叶贸易。

山间铃铛一响,就知道回族马帮来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像马同惠这样的茶叶商人很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属于民间的商贸终究没有走出周边国家之外更远的地方!姚继德感慨道。

回族人引领普洱茶走向世界(下)


60多年前,回族人将普洱茶远销欧美

在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中,沙甸回族白亮成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

白亮成生于1893年,37岁时在云南省财政厅担任保护财产的专员,相当于特殊押运的保安经理。1932年,云南省政府派遣白亮成到普洱、思茅、车里、佛海、南峭一带办理税务。其间,他发现车里、佛海、南峤3县大片平坝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但当地民众的生活极度贫困。白亮成深感大力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之必要,开发边地的志向和决心也更坚定了。

1936年,白亮成先后到宁夏、甘肃、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进行考察。之后,他又辗转去了日本,学习茶叶以及其他农作物栽培加工技术。回云南后,白亮成为了实业开发上书云南省政府,其中写道:政府若只靠收税养国,是吃老百姓胡须上的饭而已。要兴办农业、工业、商业、牧业等多种多样的事业,才能达到国强民富。

1938年,云南省财政厅采纳了白亮成的建议,建立了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1940年在佛海成立了总场,采选国内优良茶种试种,采用梯台栽种,实行科学管理和采摘。

白亮成还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茶方法,工效提高了几十倍,茶叶质量也优良。之后,他从上海、杭州选聘来高级技师10余名,制出的茶质优价廉,客商纷纷前来订货,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普洱茶声誉大振。

白亮成精于市场调研,了解到外国人多喜欢喝红茶,为了扩大国外销路,占领海外市场,云南开天辟地也生产起了自己的红茶。

1942年,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划归云南省企业局,茶厂正式改称思普企业局,白亮成为总办。

其间,白亮成研发的红茶行销欧美国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普洱茶是因为白亮成才被世界知晓的,以至于有了今天茶商的坐享其成,借船下海。在姚继德的讲述中,我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名茶有一段可歌的嬗变史

今天,在西双版纳,当年的思普企业局已被更为现代化的老茶树等茶叶生产企业所替代,但这些并不影响云南茶叶海外贸易中重要推广者白亮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景洪市,我见到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终身州长召存信。召存信老州长对于普洱茶的兴起以及白亮成兴办实业的事情并不陌生。回族实业家、教育家、学者白亮成代表云南省政府开发茶叶以及推行海外贸易。纵观数百年来普洱茶的历程,毫不夸张地说,普洱茶品牌在国际上之所以能够打响,回族人功不可没。召存信说。

除了开发边疆实业,白亮成还将家乡的回族学子送到国外深造,经他支持的马坚、纳忠等人都曾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缘于明清至民国这艰辛而漫长的历史沉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普洱茶文化逐渐形成。近几年来,普洱茶商大肆炒作普洱茶的功效和作用,滇南越陈的茶叶越是备受宠爱,甚至奇货可居。人们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必然受到市场的惩罚。

普洱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那茶树满山遍野地生长着,是历史缘故让它成为了云南地方特有的名茶,也使其成为了我国茶文化独特的景观。

今天,少有人提及普洱茶最先走向世界、承载文化精髓远行的艰辛,也没有人提及使得普洱茶走向世界的回族人。只是,我在西双版纳的几家普洱茶加工生产工厂里看到,企业的展览室里悬挂着白亮成的照片。

古道漫漫,回族马帮先辈走过的路上,不仅仅留下了悲壮和艰辛,还融合着智慧和勇气,这艰辛、这智慧的气息分明让我们嗅到了进步的嬗变历程。

安溪西坪聚斯楼 千年茶史载两岸情缘


安溪西坪土楼,包括映宝楼和聚斯楼,去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方形土楼,无论在结构、造型或外观、装饰、功能上,都与闽西土楼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浓厚的闽南建筑风格。土楼内多处制茶遗址,土楼后裔多往台湾,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也是安溪千年茶史的见证。

其中,聚斯楼坐落于安溪西坪镇赤石村,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保留清中期的风格。后厅三楼设典宝间,下厅有益生堂等。据介绍,益生堂是一间相传18代的中药店,看病、制药联在一体,在闽南、台湾声誉相当好。

由于建筑年代较早,聚斯楼建筑风格较为简朴,工艺制作保持很强的原始味道,所用石块几乎未经过任何加工,椽、柱也很难找到精雕细琢的痕迹,充分展现古建筑风格。聚斯楼也是我省目前发现中最早、最为完好的土楼。该楼李氏、林氏后裔大量移居东南亚、特别是台湾,以安溪乌龙茶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

传说西坪赤石是较早生产乌龙茶的地方,该村土壤为石土掺半,茶叶生长在石头缝隙之中,古代出名一种叫做赤石竹叶青奇兰香,盛行于明朝时的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及欧洲经常流行瘟疫,该茶水对清凉解毒防疫保健及瘟疫后恢复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被当成很贵重药品进行交易。同时,赤石人用茶叶换回大量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的物品,开始自己设计建筑土楼。

据文史专家考证,明朝时,台湾省台北市有一条街名叫赤峰街,居住的群众都是从安溪赤石迁移过去的,以安溪清水祖师(乌面祖师)、乌龙茶(乌面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族谱记载:1673年,聚斯楼受强烈龙卷风暴雨袭击,损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资金依靠丝绸之路第九世台湾台北赤石街林朝发茶庄资助。

中国铁观音走向英国


2008年11月5日,到访中国的英国皇室成员安德鲁王子在北京“中国会”会所欣喜的接受了来自中国铁观音制茶世家肖文华先生赠送的为其选择的顶级中国茶叶--华祥苑英伦风尚系列铁观音。此次活动作为英国皇室王子访华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英国皇室历史悠久的下午茶文化,安德鲁王子与中方代表一道品茶并就中英茶文化的渊源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此次活动主要推动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华祥苑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一方面是因为华祥苑继承了中国铁观音制茶世家的优良传统,一直秉承“明志、高远、人茶合一”的制茶理念;另一方面,一直将“传播中国古老茶文化”为己任,不断推动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的国际间交流,并因此得到了多个国内外组织的认可,其中包括“联合国丝绸之路投资论坛”。

众所周知,欧洲的下午茶传统起源于英国,而他们对于茶叶的喜爱则可以追溯到中国,丝绸之路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的茶叶出口到欧洲,并首先受到皇室成员的欢迎并逐步传播到民间,发展成了现在的正统英式下午茶。

与会期间,安德鲁王子饶有兴趣地听着肖文华先生关于中英茶叶贸易历史与肖氏制茶世家的家族典故,并邀请肖文华先生前往英国投资,扩大中国茶的欧洲影响力。肖文华先生当即与安德鲁王子约定,在活动结束后将会在华祥苑全国150家门店推出“茶在欧洲”的图片展,以此,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安德鲁王子对肖文华先生此举表示赞赏。

羊楼洞见证中俄茶叶之路的兴衰史


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35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两国经济的联系也大约始于那时。从17世纪70年代起,莫斯科的商人开始做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兴起。茶叶之路南起江南(湘、鄂、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至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清代到民国初年长达两个多世纪时光里,中国的茶商通过中俄茶叶之路,往俄国运送了25万吨以上的茶叶,其价值至少有100万两黄金。

羊楼洞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其兴衰史可以说是中俄茶叶之路发展的一个缩影。羊楼洞地处湘鄂交界处,系湖北赤壁市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中国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明清时期,羊楼洞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茶叶集散地。1727年,清与俄确定把库伦附近的恰克图作为双方的贸易点。羊楼洞因为有了中亚、远东市场而勃然兴起,而恰克图因为有了与羊楼洞的茶叶贸易,逐步发展成了大漠以北的商业都会。至道光年间,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最大宗商品,18371839年,每年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茶叶达800多万俄磅,三分之二来自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恰克图八千里茶路,中俄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

羊楼洞因茶而兴,也随着中俄茶叶之路的湮灭而衰落。中俄茶叶之路极盛时,羊楼洞古镇0.4平方公里的街道上有茶庄200余家,人口超过4万。羊楼洞的兴盛吸引了海内外的商贾,1863年至187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新泰、阜昌3个茶厂,国内的晋、津、沪茶商也都蜂拥而至,这里成为闻名国际的大茶市。随着历史的兴衰和时代变迁,曾今的万里茶道一度中断,如今的羊楼洞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有那长长的青石板街上被穿梭运茶的鸡公车碾出的一道道深深的车辙,仿佛还在无言的诉说着昔日的兴盛和荣华。

中俄茶叶之路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近200年,为推动中俄经济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这条曾盛极一时的文化与商贸之道,虽然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我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和融汇点。而在新世纪,通过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俄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将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开展,在相互合作中共同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铁观音的传说


铁观音的传说

福建省县所产的中,数""最为出名,这种美如观音重如铁,味醇香浓,深受国内外客的喜爱。对这种树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西坪上尧乡松林头村,有一位老农叫魏饮,制得一手好,他每日晨昏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起床后,他立即去屋后山崖,寻找那株树,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然后烧水。顿觉浓郁的花香扑鼻,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饮认为这是中之王,决心用压条方法进行繁殖。他先把苗种在家中的几个铁锅里,经过三年之后,树长得枝叶茂密,采下叶精工制作,果然品质依旧,香味浓郁。他把这些叶密藏于罐中,每逢贵客临门,便待客,品尝过的人个个称赞不已。一天,有位塾师尝过此后,觉得香味特殊,问是哪里来的。魏饮就将梦中见宝的事说了一遍,塾师认定这一定是观音托梦所赐,用铁锅栽种,叶重实如铁,于是想了想对魏饮说,这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吧,魏饮连声叫好。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就名扬天下了。

朴素的铁观音


在所有的饮品中,我最喜欢朴素的铁观音。茶的生命历程是平淡而宁静的,她不追求轰动的名誉,不追求眩目的七彩,不向烈日低头,不为风雨屈膝,只是执着地追寻着阳光和雨露。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也是十分本色和简朴的,在饮用过程中她也是简单朴素的,一壶沸水,在一个泥的、瓷的、抑或玻璃的空间里,它就会快乐地翩翩起舞,把自己的最美的本质展示给人们。朴素是一种品德。铁观音茶是朴素的,爱茶的人本质也应该是朴素的,不张扬,重思考。朴素既是人的一种秉性,又是茶的一种品德。茶的整个生命过程也是如此的简单,经受着春雪秋霜、恶风苦雨的考验,坚定地扎根大地,舒展地迎接大自然的一切馈赠。到了繁花似锦的日子,她却静静地走下枝头融入千家万户,这一刻人们早已忘却了她曾经的鲜美和青翠,体味到的是她的质朴与无私。朴素是一种风格。铁观音茶将这种风格无私地奉献给了人们如良师益友般助人于清廉的心境。与此相比酒的风格是浓艳的,全然没有铁观音茶的朴素。酒是热烈的、喧嚣的。正因此酒常会使人失去理智,去和疯狂亲吻,去和暴力拥抱。蜜的风格是香艳的,也缺少铁观音茶的这种朴素。所以,蜜是缠绵、多情的,正因此蜜往往会使人沉迷懈怠。唯有铁观音茶是值得亲密的,她没有丝毫的扭捏、卖弄,在你困倦和懈怠时,一杯清茶给你振作起勇气,平淡中你会体会到激情的涌动,体味出生活的甘甜,这就是铁观音茶的风格----朴素而真诚。华美是暂时的喧哗,朴素是永恒的霭藏,结交华美或许会得一时光艳,而拥抱朴素则能一世之真,朴素的人,去爱朴素的铁观音茶吧!在初冬之际,沏一杯浓香型铁观音吧,让暖意融入你的体内,让暖流遍布你的全身。品茶的当儿,你可以边看书,边听着轻松的音乐。入夜,让茶的朴素氛围包围着你的周身,丢弃一身的烦躁,沉静在茶的回味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