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红茶 从东方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 2020-03-09
武夷红茶 武夷红茶和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红茶

【www.cy316.com - 武夷红茶】

武夷红茶 从东方走向世界

武夷,物华天宝之地,秀拔奇伟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

青黛苍葱,碧水流韵,秀甲江南

极目青史长卷,伫立二十四史远端

武夷红茶,餐霞饮露,仙气旖旎

每一盅,都是灵山的一枝红莲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西周祭品,春秋菜食,战国治病

历经秦汉的粗犷古朴,唐宋的奢丽

明清的酣畅淋漓,由鼎盛走向终极

再至现代的不拘一格,清新洒脱

泥是骨头,土是血脉,吸纳日月精华

千里来龙,此处结穴,桐关展示王者风范

武夷连草都有芳香烈韵,何况茶乎

九曲溪畔,座座茶山是人间最好的风情

红茶的长处和热情是说不出的

是一种气韵,一种向往和执着

其性如火,其情如水,其韵如歌

正山之种,是普罗米修斯高挚的火炬

带着华厦血脉铸就的文明

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只要有龙的传人

就有中国红茶的种子张扬

他们播下的不仅仅是种子

还有金色的梦想和希望(詹建建)

延伸阅读

武夷岩茶冲泡法--从入门到精通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掾,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

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1、冲泡的流程与要求

1.1冲泡流程

准备冲泡器具—烧水—温杯—投茶—冲水—刮沫(或淋壶)—出汤—分茶—奉茶—品茶—重复多次(冲水—出汤—分茶—品茶);中间鉴赏干茶外形色泽、干茶香、杯盖香、水中香、杯底香、叶底香、茶汤色泽、茶汤滋味等。

1.2冲泡要求

1.2.1冲泡要点:

掌握“高冲低斟”、茶水分离、茶汤热饮等。

1.2.2冲泡环境:

应满足清静,无异味,光线柔和、明亮,温湿度适宜的要求。

2、冲泡的方法

2.1器具准备主要器具:

烧水壶,茶盘,陶瓷盖碗或紫砂壶、茶海、品茗杯等。

辅助器具:茶荷、茶拨、茶漏、茶巾、茶托、茶镊等。

泡茶容器(盖杯或紫砂壶)的大小以100ml~150ml为佳。

2.2冲泡用水

冲泡用水需符合GB5749和GB19298的要求。

2.3冲泡水温

水温以现开现泡为佳。

2.4投茶量

投茶量一般为1:7~1:22的茶水比,即投茶量5g~15g/110ml。喜淡者以5g~8g/110ml为宜;喜浓者以10g~15g/110ml为宜。

2.5浸泡时间

冲泡武夷岩茶时每泡应控制一定的时间后出汤,浸泡时间不含冲水和出汤的时间,浸泡时间应逐次延长。

2.6浓淡调整

品鉴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茶汤的浓淡,方法是调整茶水比或浸泡时间。

2.7冲水、刮沫和出汤

冲水是指用开水冲茶,冲水宜高冲;

第一泡冲水后需刮沫,第二泡以后无需刮沫;

出汤是指茶水分离,每泡冲水后需控制好浸泡时间,及时出汤,出汤宜低斟。

2.8分茶

茶汤可直接旋回出汤到若干个品茗杯中,也可出汤到茶海,再分斟到各个品茗杯中。要求每杯茶汤的浓度均匀一致,宜斟至7分满。

2.9品茶

每杯茶在品饮时可分三口,茶汤每次入口,需和口腔充分接触,体会茶汤滋味后,再品下一口。

、品鉴

3.1品鉴程序

赏茶、闻香、观汤色、品味、看叶底。

3.2品鉴方法

3.2.1赏茶

冲泡前鉴赏武夷岩茶的外形。武夷岩茶的外形条索紧结,稍扭曲,色泽青褐油润或灰褐,匀整洁净。

3.2.2闻香

每泡武夷岩茶都可通过闻干香、盖香、水香和底香来综合品鉴武夷岩茶的香气。闻香时宜深吸气,每闻一次后都要离开茶叶(或杯盖)呼气。

武夷岩茶的香气似天然的花果香,锐则浓长,清则幽远;似兰花香、蜜桃香、桂花香、栀子花香;或带乳香、蜜香、火功香等。香型丰富幽雅,富于变化。

3.2.2.1干香

指茶叶的干茶香。将茶叶倒入温杯后的盖杯或壶内,盖上后摇动几下,再细闻干茶的香气。

3.2.2.2盖香

指茶叶冲泡时杯盖上的香气。细闻盖香是鉴赏武夷岩茶香气的纯正、特征、香型、高低、持久等的重要方式。

3.2.2.3水香

指茶汤中的香气,也称水中香。茶汤入口充分接触后,口腔中的气息从鼻孔呼出,细细感觉和体会武夷岩茶的香气。

3.2.2.4底香

底香包括杯底香和叶底香。杯底香指品茗杯或茶海饮尽或倒出后余留的香气,也称挂杯香。叶底香指茶叶冲泡多次后底叶的香气。

3.2.3观汤色

茶汤出水后,鉴赏汤色,汤色以金黄、橙黄至深橙黄、或带琥珀色,清澈明亮为佳。

3.2.4品味

品茶时,宜用啜茶法,让茶汤充分与口腔接触,细细感受茶汤的纯正度、醇厚度、回甘度和持久性,区分武夷岩茶的品种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艺特征,领略岩茶特有的“岩韵”。3

3.2.4.1纯正度

武夷岩茶的茶汤滋味应表现出其自有的品质特征,以无异味、杂味为上品。纯正度以第一泡表现最为明显。3

3.2.4.2醇厚度

武夷岩茶的茶汤滋味在口腔中表现出的厚重感、润滑性和饱满度。以浓而不涩,回甘持久,内质丰富为佳,宜综合多次冲泡的滋味来判断。

3.2.4.3持久性

武夷岩茶的持久性表现为香气、回甘的持久程度和茶叶的耐泡程度。

3.2.4.4风格特征

鉴赏武夷岩茶的品种特征、地域特征和工艺特征以及不同的品质风格,风格特征以第2~4泡表现最为明显。

3.2.5看叶底

冲泡后观看叶底。轻、中火的武夷岩茶叶底肥厚、软亮、红边显或带朱砂红;足火的武夷岩茶叶底较舒展、“蛤蟆背”明显。

以上纯属理论,要结合实践,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冲泡方式,每个人的冲泡手法都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冲泡的茶喝出的味道不一样。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冲泡方法才是最正确的。

图文来于源网络

世界,曾因为武夷茶而不同。


世界,曾因为一片树叶而不同。

清初本县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红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县采办,运赴关外销售。乾、嘉间售于粤东。五口通商后,则由下府、潮州、广州三帮至县采办而转售于福州、汕头、香港。岩茶多销于厦门、晋江、潮阳、汕头及南洋各岛,其用途不仅待客,且以作医疗之良剂。

--《崇安县新志》民国·刘超然吴石仙主修地方志出版社2013年再版

宋时,建州之茶名天下,以建安北苑为第一,而今武夷贵矣。

--《闽书》何乔远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崇安为产茶之区,又为聚茶之所,商贾辐辏,常数万人。自粤逆窜扰两楚,金陵道梗,商贩不行,佣工失业。

--清·王懿德《王靖毅公年谱》咸丰三年出版

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整顿丝茶策》清·商霖著皇朝经济文编1875年印

我一定要去求助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唐璜》(英)拜伦著

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清初茶业均为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交点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林馥泉著福建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编印

而乌龙茶,则是清初福建武夷山的发明。

--《福建通史》徐晓望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755~1850年之间,除1792年由于恰克图贸易闭市造成的茶叶贸易额有所下降之外,中国输俄茶叶量每年都处在增长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1802年俄国输入茶叶45,032普特。1850年即上涨到296,618普特,增加了约56倍,其价值也已达到6,527,000卢布,约占俄国输入商品总值的94%。

--《俄中商贸关系史述》(俄)阿.科尔萨克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像鼎鼎大名的丝绸之路一样,茶叶之路--这条随茶叶贸易兴起而开通……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并且引起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茶叶之路在十八九世纪达至鼎盛,执牛耳者是著名商号大盛魁;至20世纪初,它才随着晋商的衰落而式微。

--《茶之路》(美)艾梅霞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常氏始祖仲林于明朝弘历年间由山西省太谷县惠安村迁来榆次,依靠为当地刘姓大户放羊为生。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家道渐丰。至乾隆中期,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开拓了通往蒙俄欧洲的万里茶路,绵延一百六十余载,终成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号称中国外贸第一世家。

--《常家庄园》耿彦波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茶叶之路,它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新的国际商路,其准确的地理含义是,从产茶的南方诸省算起,将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货物集散在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从归化城往北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沙漠,几万到十几万峰骆驼承担着运输货物的重任,将这些运送到俄罗斯边贸小镇恰克图。

--《茶叶之路》邓九刚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1773年12月,冰冷的海湾充满着暴力的味道,一伙印第安人打扮的青年人,正在预谋着事件。前一年4月份,从武夷山采下的鲜嫩叶子被封存在锡纸包裹的茶箱里,长途航行让它们香味弥足。夜晚,那些青年人冲上东印度公司的快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这次事件最终引发了后来美国的独立。

--《茶叶战争》周重林太俊林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西客们从福建崇安买的茶,大部分是要转运到万里之外,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去和俄国人进行贸易。那还是在雍正五年的时候,中俄在恰克图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开始了中俄边境贸易的新局面。由于茶叶是恰克图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于是山西商人开始到福建大量地采买茶叶。

--《晋商万里茶路探寻》韩小雄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最后,是茶在英国现代文明史上的经济政治意义。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富可敌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英国的代名词,为英国以后推行殖民政策,完成了必要的财富积累。

--《鸦片帝国》周宁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672年,东西伯利亚向中国输出了13000张貂皮,但带回去的茶还很少。1692年,俄罗斯一支私人商队从中国带回去300箱茶叶,这比以往增加了不少。18世纪初期,毛皮是俄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约占贸易总值的80%以上。1728年,俄罗斯一支商队带出了210万张毛皮,在北京消耗了100多张松鼠皮,20万张银鼠皮,15万张狐皮,10万张貂皮。

--《中俄茶叶贸易史》郭蕴深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中国著名的茶马交易,在唐代已经出现,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宋朝重视茶马互市,主要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宋朝初年,内地用铜钱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但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宋朝的边疆安全,因此,宋朝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这就是茶马互市的源起。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美)莫克赛姆著三联书店2010年2月出版

福州通商,意在武夷山茶……洋人所必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洋人所醉心,既得福州则可以渐达崇安。

--《论教传》清朝·李东沅著

武夷粟粒芽,采摘献天家。

火分一二候,春别次初嘉。

壑源难比拟,北苑敢矜奇。

贡自高兴始,端明千古污。

--《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

1721年,苏格兰诗人林萨的《茶歌》写道:信嘉乡之殊珍兮,而百草之尤;称绿茶兮,武夷之名最优。

--《中国乌龙茶》张水存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洲,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岩茶风靡海外。英国、荷兰等国上层人士,把饮用武夷茶作为宴会的一种高尚礼节。

法国--一种寻常品质之拼和红茶所用只是中国茶,其组合成分为15份良好中国正山小种红茶,3份华南红茶及2份武宁红茶。

--《茶叶全书》(美)威廉·乌克斯著东方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年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至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民宅70余栋,所居成市。……武夷岩茶为茶之总称后,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300艘,转运不绝。

--《崇安县新志》民国·刘超然吴石仙主修地方志出版社2013年再版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购买武夷茶,经爪哇运到荷兰,转至英国,开启了中国茶叶出口欧美的先河,形成海上茶路。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厦门直接贩运武夷茶。此后17―19世纪,武夷茶风靡欧美,如1745年沉没的瑞典哥德堡号船上370吨茶叶的实物清单中,大部分为武夷茶。

--《武夷茶经》萧天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而且众说不一,但把它定为明末出现却是有依据的。这些依据就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邹新球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相关文章